2015年2月26日 星期四

張淼、安可馨 Angela Köckritz:我會回來的,助手張淼






《時代周報》前駐華記者願與中國助手共享媒體獎
德國《時代周報》前駐華記者安可馨(Angela Köckritz)本週三獲得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MERICS)首屆“中國媒體獎”一等獎。她表示這是與中國助手張淼共同合作取得的成果。張淼去年10月遭到逮捕,至今沒有恢復自由。
Deutschland MERICS (China Media Award)
德國《時代周報》前駐華記者安可馨
(德國之聲中文網)"沒有 張淼的幫助我絕對完成不了這篇文章的寫作,……總體來說,中國助手對我們外國記者提供的幫助十分重要,這個獎項是張淼和我共同獲得的。"發表得獎感言的時候安可馨動情地說到。憑藉2013年11月在《時代周報》發表的文章"冥婚"(Die Geisterhochzeit),本週三(2月25日)安可馨獲得了德國墨卡 ​​託中國研究中心首屆"中國媒體獎"一等獎。
為了撰寫這篇文章,安可馨親赴陝西採訪當地舉辦冥婚的家庭。文中描述了中國殯儀館的工作人員為了賺錢偷偷進行地下屍體交易,賣出女性屍體的現象。她以獨特的角度闡述了中國一些民間信仰至今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產生的影響,呈現了現代中國中一些傳統的改變,評委們認為,"冥婚"不僅文字優美,且以平常百姓生活中發生的故事為出發點,用新穎的角度觀察中國存在的一些矛盾,因此決定把一等獎頒給她。
Deutschland MERICS (China Media Award)
安可馨的“冥婚"(Die Geisterhochzeit)被德國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授予首屆"中國媒體獎"一等獎
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安可馨介紹說,她當時的助手張淼幫她聯繫到故事中的主人公,可以說,沒有張淼的幫助就沒有這篇文章。這名中國助手去年10月遭拘留,現在被關在通州看守所,面臨著尋釁滋事的指控。安可馨表示:"這個事件對我來說是一個沉重的負擔,你關心、喜歡的人被關押,不知道她到底狀況如何。我只知道,只要她沒有獲釋,我心裡一直會壓著這個負擔。"
獲得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中國媒體獎"第二名的是《法蘭克福匯報》記者馬克·西蒙斯(Mark Siemons)去年6月發表的文章"什麼是主流,我們來決定"(was Mainstream ist, bestimmen wir)。而德國電視一台駐京記者克里斯蒂娜·阿德哈特(Christine Adelhardt)與自由影人馬丁·格羅納米耶(Martin Gronemeyer)合作拍攝的電視紀錄片"缺少中層的中土之國"(China- Reich ohne Mitte)獲得了三等獎。
Deutschland MERICS (China Media Award)
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中國媒體獎"獲獎人:馬丁·格羅納米耶(Martin Gronemeyer,左起),克里斯蒂娜·阿德哈特(Christine Adelhardt),馬克·西蒙斯(Mark Siemons)和安可馨(Angela Köckritz)
評委:一等獎與張淼無關
德國智庫機構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海爾曼(Sebastian Heilmann)表示,設立獎項旨在鼓勵表彰對中國進行傑出報告的記者:"(今年)獲獎者的報導都有著獨特的切入點,給公眾呈現了一個多層面的、矛盾的、發展中的中國。……總的來說,中國的地位變得越來越重要,德國媒體中關於中國的報導也越來越多,我們報導中國時候需要著重質量。獲獎的4名記者都給德國公眾提供了可靠的、多角度的關於中國的報導。這也是我們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追求的目標。"
Deutschland MERICS (China Media Award)
德國智庫機構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海爾曼(Sebastian Heilmann)在頒獎儀式上

接受采訪時這位"中國媒體獎"評委強調,安可馨榮獲一等獎與張淼事件沒有任何關係:"評委們決定把一等獎頒發給她的時候人們還並不知道她曾在中國多次遭到安全機構的審問,這個獎項與此無關。優秀的作品才是評委的評選標準。"另外一名評委、德國電視一台前駐京記者柯愛華(Eva Corell)表示,對評委來說,獨特的視角,多角度多層次的報導都是評分的標準:"我們只根據專業水平來給作品評分,作品是怎麼誕生的並不是評定的標準。我們一致認為,安可馨的選題十分獨特。"
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的"中國媒體獎"每兩年頒發一次,獲獎者依次獲得5000、3000、2000歐元獎金。該機構主任海爾曼指出,今年獎項的頒發正值記者工作環境日漸艱難的時刻,談到未來德國媒體對中國的報導,他預測會有記者定期關注中國的科技領域:"另外,德國媒體對中國的報導也與中國當局對記者的態度相關,如果壓力增大,工作環境逐漸艱難,外國記者當然就會對此做出回應,公開進行表達。"
綠黨歐盟議員布提可夫(Reinhard Bütikofer)也參加了周三舉行的"中國媒體獎"頒獎典禮。講話時他表示,展示中國的多元化十分重要:"我們需要對中國有更多的了解,多視角、多層次地做出報導,寫文章時注意提供更多的文化背景,如果記者們願意去完成這項任務,我認為,德國政壇和經濟都要做出努力,讓中國方面了解這一點。"
當晚的獲獎者安可馨表示,自己這兩天再次和張淼的律師和家人取得了聯繫,律師春節前見到張淼,"覺得她目前狀況還可以。" 她還補充表示不會因為遭到壓力就切斷與中國的聯繫,她將一直與中國的朋友保持聯絡,近日會去香港和台灣,另外,她撰寫的關於中國的文學作品《雲遊》 將會在今年6月面世。

DW.DE

德國《時代周報》前駐華記者獲MERICS“中國媒體獎”

德國記者撞上中國國家安全機器

新聞報導

"我和鄧小平一樣,我會回來的"
對於《時代周報》駐華記者Angela Köckritz來說,一切就這樣突然發生了。先是助手張淼被拘留,緊接著她自己遭受巨大壓力。最終她決定逃離中國。
德國之聲:您的助手張淼從被逮捕到現在已經過去3個多月了。現在您才決定。為什麼您等到現在才這樣做?
Angela Köckritz: 實際上我們一直是按照中國人要求的那樣去做的。我們給了他們時間在背後進行協商。但是這什麼也沒換來。所以現在我們決定把整個事件公佈於眾。
德國之聲:您的助手張淼是在從香港返回北京後被捕的。她和您一起在香港報導了"佔中"運動。現在中國官方對張淼的具體指控是什麼呢?
Angela Köckritz: 煽動騷亂。最開始他們告訴我,張淼捲入了一場村民紛爭。他們說,她辱罵警察、推搡警察。這種說法從一開始就讓人生疑。官方到底對張淼做出怎樣的指控,我們到現在都不清楚。我們從來沒看到證據。"煽動騷亂"這樣的罪名常常被官方用在打壓政治異己的場合。這種罪名定罪的外延可以很廣泛。
德國之聲:目前張淼的情況怎麼樣?您最後一次聯繫到她是什麼時候?
Angela Köckritz: 張淼的律師最後一次見到她是去年12月25日。我們最後聽到關於她的消息是說就目前所處的情況來看她還算過得去。據說她身心都受到折磨。不過具體她受到哪些折磨,這個我沒法準確地說。我們沒有可靠的信息了解到張淼現在究竟怎麼樣。
德國之聲:您也被中國的安全機構叫去審問了很多次。您能講述一下具體情況嗎?
Angela Köckritz: 我一共被問詢了4次。在這之後我就離開了中國。如果我不走,可能還會被叫去談話。這種問詢每次都持續數個小時。最長的一次持續了4個半小時。每一次都是新的面孔在審訊我。最開始遇到的是一些經驗不太豐富的調查員,到了最後就是經驗豐富的調查員了。他們用了很多花招,一直嘗試攻破你的心理極限,目的就是讓你緊張、害怕、在談話中出錯。他們在問詢的過程中威脅我說我可能得不到下一年的工作簽證。不過他們沒有再威脅我有可能要承擔其它什麼負面的後果。但是再往後,他們暗示我,我是個間諜,我組織了香港的民主運動。
德國之聲:有沒有哪件事讓您印象尤為深刻?
Angela Köckritz: 有兩件事我永遠也不會忘掉。在第三次審問當中,有個調查員特別喜歡用騎馬做比喻。他跟我說,在騎手和馬之間最重要的在於騎手必須在短時間之內迅速​​贏得馬的信任。然後他問我是不是信任他。我回答說,我不是針對您個人,但是我的回答是"不"。然後他說,我的助手承認,是我組織了香港的民主抗議活動。我說,我不相信他說的話。
對我來說只有三種可能:要么是張淼被逼迫這麼說的,要么就是張淼撒謊,再或者張淼從來沒說過這樣的話。然後那位調查員又說,沒準還有第四種可能。緊接著他衝著我大喊起來:"你撒謊!你撒謊!你撒謊!"
第二個讓我永遠忘不了的事是,德國大使館的一個工作人員對我說,我可能最好應該去給自己找一個律師。因為如果我被捕了,大使館除了抗議什麼也做不了。當時我想,恐怕我盡快離開中國是最好的打算。
德國之聲:中國國家安全部門請外國記者去談話,這種事好像已經習以為常了。不過對您採取這種程度的壓力,這似乎達到了一種新高度。您所經歷的可以說是首例嗎?
Angela Köckritz: 對我來說這是前所未有的經歷。所以我也特意詢問了一些很有經驗的外國記者,也包括外國駐華記者協會的成員。阿拉伯世界茉莉花革命爆發之後,有一些駐華記者受到傳喚,他們被告知工作簽證不會被延長了。同行中大部分人都因為採訪調查工作和地方公安機關有過摩擦。但是達到我這次所經歷的這種程度的事,以前還從未發生過。沒人能想起來以前也發生過類似的事。
德國之聲:您的助手現在仍然被拘押著,您怎樣來對待處理這件事?
Angela Köckritz: 這所有的一切剛剛發生的時候,我試著克制著自己內心的情感。那時候我只有一個念頭,不管怎樣要把張淼弄出來。這種想法牢牢地控制住我的大腦和感情。在我寫下整段經歷的時候,我覺得心痛無比,因為隨著​​對事件的回憶很多感情一下子爆發出來。寫作往往都會有這樣的經歷。所以這一篇文章可能也是到現在為止對我來說最難寫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難寫也是因為我和張淼是非常好的朋友。
德國之聲:您現在已經回到德國。在職業上您有什麼打算?
Angela Köckritz: 這個我現在還不太清楚。我想先寫完手頭的一本書。然後再考慮其它的。
德國之聲:您能想像以後重新回到中國工作嗎?
Angela Köckritz: 當然了!我和鄧小平一樣。我會回來的。
Angela Köckritz作為《時代周刊》駐華記者在北京生活了很多年。

DW.DE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