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2日 星期五

林鐘雄 (1938-2006) 著作。經濟理想及其自由職志 (彭百顯)


林鐘雄 1938-2006  經濟學著作至少62本。
緬懷恩師林鐘雄
彭百顯
2006/09/07 第546期
磨練我,讓我成為一個有學養的經濟學者;啟蒙我,讓我在戒嚴體制走上民主改革道路;栽培我,讓我勇於面對挑戰,也叫我們繼續為我們的國家社會再培養下一代經濟學家。
假若一個人想當經濟學家而來學經濟學,我將非常高興;但是,假若一個人因走過貧民窟而來學經濟學,我將更為高興。──林鐘雄

一代經濟大師林鐘雄老師走了,9月3日是他逝去百日的紀念日。

「沒有愛心,根本學不好經濟學」。林鐘雄老師這句話,至今我在上經濟學課時仍然會把這個觀念告訴我的學生們。

林鐘雄教授是我的恩師,也是影響我研究學術思想方面最深的人。我跟隨他修習西洋經濟史、經濟政策、西洋經濟思想史、貨幣理論與政策等課程,代他在文 大授課,他推薦我接任中興大學經濟系的課程,要我到台大帶暑修課,引領我擔任考試院掄才的襄試委員,帶領我們接行政院研考會等部門的研究專題,為國家財經 政策提供建言…,這一路走來,他把我磨練成一位可以應付國家經濟發展、研提經濟政策的經濟學者,讓我在後來擔任立法委員時可以深入地與行政院政府官員論 政。

讓我在戒嚴體制走上民主改革道路也是林鐘雄的影響。記得美麗島事件後,多位受難者家屬分別當選國會議員,當時受難者張俊宏的妻子許榮淑需人協助,林 鐘雄說:「張俊宏是南投人,你是南投人,你不幫她,誰來幫她?」就這樣一句話,我找了一群當時在財政部的同事幫助許榮淑寫質詢稿,這是後來外界誤傳我是許 榮淑助理的背景。其實,我的小弟才是我推他下「火坑」的許榮淑助理。值得一提的是,在美麗島雜誌創刊之前,林鐘雄就要我在康寧祥所創辦的《八十年代》、 《亞洲人》寫稿,一直到停刊為止;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八十年代》的發刊詞就是林鐘雄叫我執筆的。這一段歷史,更驗證林鐘雄關心民主改革之心切。戒嚴時期 「明哲保身」是社會生存的最高指導原則,尤其,學經濟的人幾乎均投入賺錢行業,而林鐘雄卻默默支助反對運動,並引領學生投入令很多人「匪夷所思」的「革命 洪流」,更見證他關心國事不汲汲營營於私利的胸懷。

而就一位經濟學家而言,我願意見證林鐘雄是如何心切地欲培養後繼有人的新一代經濟學家。林鐘雄說:「即將成為明日的經濟學家的年輕一代,總須得有一 些階梯供他們登高以便觀賞絢燦的境界。」我就是「運用林鐘雄的身體作為階梯在學術上攀升」的後輩。從我大二開始,一直到他病倒為止,我在他身邊受教超過三 十年。

最令我體會到他用心鼓勵年輕朋友投入浩瀚深奧經濟學領域的例子,是二十五年前,林鐘雄主編允晨「當代學術巨擘大系」的經濟學系列,預計撰寫二十世紀 歐美最具影響力的學術思想與理論的二十大經濟學家傳記,林鐘雄指定我寫他所列名單中的第一本:包迪英(K. E. Boulding),初生之犢,我接下這份榮譽,也於1982年正式出版,我感到與有榮焉。當時已出版之四位經濟學家的另三本是:謝德宗(J. M. Keynes)、陳素甜(G. K. Myrdal)、林富松(A. C. Pigou)。迄今回想,林鐘雄用心栽培,讓我們勇於面對挑戰,就是為了要我們早一點成長,好叫我們繼續為我們的國家社會再培養下一代經濟學家。

林師母低調處理林鐘雄老師後事,百日之後,我謹記下這些回憶,紀念這位當代經濟學大師的風範。
----
【林鐘雄經濟特別專欄】林鐘雄的經濟理想及其自由職志
【林鐘雄經濟特別專欄】林鐘雄的經濟理想及其自由職志
紀念並追隨林鐘雄一代大師一生對《經濟學》的熱愛精神,以及其對生命崇尚自由尊嚴的耕耘;由海耶克的《到奴役之路》與傅利曼的《選擇的自由》,是林鐘雄給我們的功課。(網路資料,民報合成)
《民報》基於林鐘雄教授(稱謂下略)家屬的捐輸,為紀念並追隨林鐘雄一代大師一生對《經濟學》的熱愛精神,以及其對生命崇尚自由尊嚴的耕耘,特就其中之部分款項設置【林鐘雄經濟特別專欄】,以為鼓勵後進新秀繼續關懷《經濟學》與臺灣之發展。為使本專欄更能發揮設置用意,茲以三年前我在「臺灣國際研究學會」所舉辦【臺灣民主化過程中本土人文社會學者學術研討會】上就「林鐘雄」這部分所提出之論文加以修正改寫,使對林鐘雄一生之奮鬥有較深入之觀察,藉以補供本專欄於撰述或閱讀之背景參考。
-- 作者謹記
一、林鐘雄一生回顧
林鐘雄(1938-2006)臺灣彰化人氏,1938年生。[1] 高中就讀臺中一中,畢業後,進入臺灣大學經濟系,於此展開他一生經濟思想最重要的啟蒙與充實的奠基工程,並獲臺大經濟研究所碩士學位。之後,投入社會開啟他一生看似平凡實卻不平凡的真正讀書人報國生涯。
讀書,豐富了他的一生。林鐘雄回憶念臺中一中時,每學期48格借書登記欄,一定填得滿滿的。高中最喜歡讀的書之一,是俄國作家屠格涅夫的「獵人日記」。大學時看完諾貝爾獎得主、法國作家羅曼羅蘭的巨著「約翰克利斯多夫」全譯本後,花了兩天時間,在日記本上,寫了20多頁的感想。印象更深刻的是,大學時看了向同學借的「阿Q正傳」,因為覺得把中華民族描寫得淋漓盡致,就完完整整地抄了一遍保存。[2]
自步出學校,林鐘雄曾短暫服務於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現經建會前身)擔任綜合計劃處專員,之後分別在政大、臺大專職任教,並也在其他公私立大學兼任教學,作育英才長達三十餘年,桃李滿天下。其間,並分身多方從事關懷國事、社會公益,包括參與海內外推動臺灣民主化運動,鼓吹民主自由思潮,對臺灣社會影響甚大。1992年離開教職接任參與創辦的玉山銀行首任董事長。2000年受總統聘任無給職國策顧問,2001年接任臺灣證券交易所董事長。
2001年10月28日深夜,因呼吸困難送至臺大醫院,由於缺氧性腦病變昏迷,於臺大醫院、三軍總醫院醫治。2006年5月27日,一代大師辭世,得年69歲。林師母低調辦理後事,6月18日骨灰入塔,長眠於北臺灣金山。留給世人無限懷念。
辭世後,臺灣經濟學會為紀念林鐘雄教授,於2006年9月23日舉辦「林鐘雄教授紀念學術研討會」,2007年3月6日學會並設置「林鐘雄教授講座」補助辦法,鼓勵國內學術研究機構聘請國際傑出學者來臺,以促進國際學術交流。
林鐘雄一生專注於經濟學領域奮鬥貢獻,如果稱其「大師」,一定不為其本人接受,但就其風範與影響,堪稱臺灣一代經濟宗師。他研究學問認真投入、教學培育英才、論著豐碩智慧;為了健康臺灣,懷抱理想悲天憫人;他更堅守讀書人的情操,淡泊名利執著理想;這些都足以彰顯他低調中的不平凡。林鐘雄為政治自由與社會進步奮鬥半個世紀,而且成就傲人,他畢生致力追求自由價值,他對臺灣的大愛精神將永久長存。
林鐘雄育有一子一女,一生信仰自由價值,是臺灣重要的經濟學家。
二、自由經濟的思想導師:懷抱《經濟學》大乘悲願
本文肯定林鐘雄一生在致力於人生自由的理想,文中對自由的內涵,重點在自由的價值,而非探討自由的意義及其分歧。[3]
但為文之前,必須強調:自由市場經濟減少政府政策干預與自由之間的意義並不等同,然而,市場經濟強調的競爭,以及減少政府政策干預強調的解除管制,則與「將外力所施壓力減至最小可能之限度」的境地相通。
林鐘雄平和處世,偏好自由,在保守僵化體制環境下,為實現臺灣自由經濟理想投注所有心力,畢生傳播耕耘自由價值,為臺灣一代偉大經濟學家。
他,傳授經濟學家職志:解決經濟問題與社會困境。
欲探索一代經濟學大師林鐘雄的偉大精神,我想有必要進一步認識《經濟學》與「經濟學家」這兩個字義的一些概念。以下我引用海爾布魯諾(Robert L. Heilbroner, 1919-2005)的闡述,來說明經濟學家對人類世界的重要意義以及《經濟學》的精義。海爾布魯諾這樣說:[4]
經濟學家,從一般小學歷史教科書的標準來看,他們根本微不足道,他們沒有大軍可指揮、沒有置人於死地的威勢、更沒有帝國可以統治;然而,他們的言行卻比許多光華蓋世的政治人物對歷史更具決定力,比許多調兵遣將的大統領更能搖撼人心,也比國王與立法大員的敕命對人民的禍福更具影響力。這是因為他們塑造並搖撼人類的心靈。
他們默默地在一旁工作,他們不太在意外界對他們的看法如何。但是,他們所留下的列車卻搖撼了帝國,驚動了五洲,捍衛或破壞了政權;他們鼓動了階級與階級之間的對抗,以及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對抗。這並不是出於他們的陰謀詭計,而是由於他們的思想觀念深深具備影響力所使然。他們的威力遠大於刀劍或權杖,他們塑造與搖撼世界。
他們都是學者,他們不同於哲學家所探討的觀念,他們也不同於科學家從事的實驗,他們探討並實驗人類的日常生活,卻無法在實驗室孤立進行實驗。他們探討整個世界,並且,必須以人類的憤怒、失望與希望等情慾來描繪世界的全貌。
偉大的經濟學家塑造並且搖撼著人類的心靈。
經濟學家並不是在研究一門優雅的哲學美學。他們是一群現世的哲學家(worldly philosophers),他們所投身的哲學架構係人類活動中最世俗化的追求財富的驅力。《經濟學》雖不是一門最優雅的哲學,但卻是一門人類行為最複雜而且是最重要的哲學。海爾布魯諾這樣描述經濟學家入世的重要,他說:[5]
畢竟,還有誰會在一個窮人家裏以及一個坐以待斃的投機商人身上,思索去尋求「秩序」與「藍圖」?誰會在街道上遊行的亂民以及對他的顧客堆滿笑容的雜貨商身上,尋求通一的「法則與原理」?
只有經濟學家才可能將這些看似互不關連的線索,編織成有用的布疋;才能將紛亂不休的世界看成井然有序的進程,將一片騷亂之聲梳理成一曲悅耳之音。 
從這個角度理解,經濟學家治學社會秩序的變化與掌握,正是《經濟學》探究的核心。他們都十分關心自己同胞的生活,尤其是在於財富的創造與分享。
林鐘雄的生命和許多古典學派以降的前輩經濟學家一樣,運用《經濟學》的知識協助解決當代的經濟問題與社會困境,不同的是,他生活的舞臺世界是臺灣。
而由林鐘雄對學習《經濟學》目的之描述,當可進一步體悟《經濟學》的深義。他引述並改寫英國經濟學家皮古(A.C. Pigou, 1877-1959)的話說:[6]
假若一個人係因想當經濟學家而來學《經濟學》,我將非常高興;但是,假若他係因為走過貧民窟,激起幫助那些居民的意識來學習《經濟學》,我將更為高興。
總之,《經濟學》可以把世界安排得很好,使人過得比較舒服,生活得比較充裕。但這並不是生活的一切,而僅只是人類最基本必要的一部分,也因而部分人鄙視《經濟學》膚淺。雖然如此,林鐘雄並不以世俗物質化經濟價值認定,他知道《經濟學》仍有人生非常重要的其他功能,乃以實際行動致力於《經濟學》的崇高目的。
經濟發展就是在排除不自由的來源
《經濟學》為了改善人類生活,而不斷著重經濟成長、推展社會進步。因而,經濟發展變成《經濟學》永續研究的重鎮。至於究竟什麼是經濟發展的目標?印度裔經濟學家沈恩(Amartya Sen, 1933-)指出:
自由是經濟發展的更大目標。
經濟學家要致力於實現具有社會普遍積極的人類自由,並讓人們有以此為樂的能力。
沈恩認為:「發展就是自由」,經濟發展的目標是在擴張人們享有更多的自由,而發展就是擴展自由的過程;因為人們一旦脫離不自由的束縛,就有能力去爭取更多的福利。因此,擺脫不自由就是經濟發展的過程。而減少貧窮問題,就是讓人們擁有更多的自由。[7] 沈恩是1998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他認為解決貧窮就是應該給予更大的能力,以獲得更多的自由來改善生活。他對貧窮所下定義是:
貧窮:是基本能力的剝奪,而不僅是低收入。
沈恩對經濟發展的看法,就是在排除不自由的來源,包括:貧窮、暴政、經濟機會的缺乏、徹底的社會剝削、漠視公共設施,以及不容異己或過度鎮壓行為。解決貧窮應該給予更大的能力以獲得更多的自由來改善生活。顯然,《經濟學》的目的也在自由。
林鐘雄在沈恩大作未出現之前,就以這個觀點傳授給學生,他對《經濟學》的投入,自然也就不會產生社會對經濟發展或《經濟學》係著重物質主義的誤解,正如宗教家對眾生拔苦予樂的慈悲胸懷,正應是擁有公權力接受人民付託之制定與決策者最重要的職責。職是之故,以經濟理想與政策協助解除人民的痛苦,包括為身陷生計困境的貧窮家庭找出活路,正是經濟學家實現社會自由境界的使命。
三、 林鐘雄一生投注經濟領域奮鬥的註解:自由
《經濟學》的哲學可說源自於人性之自由,即市場機制的發明。而《經濟學》與真實社會世界最深的聯繫則在政治。因此,早期的《經濟學》稱政治《政治經濟學》。
由於人的複雜性,才有政治學的出現,用以處理人共存與聯合的問題。因此,政治的核心就是對人與人之間,即對世界的關切,是對人的生產力和人的行動產生結果的關心。至於政治的意義為何?
政治的意義是自由。
著名政治哲學家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1906-1975)很精確的指出:政治的承諾就是自由。[8] 由此,我們可以進一步體認,無論從《經濟學》或《古典政治經濟學》或《現代政治學》而言,自由是經濟學家、政治學家或政治家終生奮鬥的目標。就此瞭解,林鐘雄會投入一生於《經濟學》領域醉心自由,並不是沒有理由,何況,自由畢竟還是人生哲理的終極理想目的。
林鐘雄對自由思想的脈絡
林鐘雄是道地由本土培育的經濟學家,相當難得。
臺灣大學是臺灣自由改革派的大本營,除了臺大自由學風之薰陶,林鐘雄的自由主義思想主要源自古典《政治經濟學》,即現今所稱之《經濟學》的哲學源頭。《經濟學》的自由思想,自古典學派的亞當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李嘉圖(David Ricardo, 1772-1823)-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 1766-1834)-彌爾(John Stuart Mill, 1806-1873)-馬歇爾(Alfred Marshall, 1842-1927)以降,到海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 1899-1992)、史蒂格勒(George Joseph Stigler,1911-1991)、傅利曼(Milton Friedman, 1912-2006)、盧卡斯(Robert E. Lucas Jr., 1937-)、拉佛爾(Arthur B. Laffer, 1940-)等,都相信透過完善的個人自由,自由放任的精神不但能解決經濟問題,而且能解決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並也完善社會福利,助長良性循環,使個人自由與人類福利日益增進。這也是林鐘雄講授「西洋經濟思想史」的脈絡。
自由經濟的核心是市場經濟理論:[9]
市場是人類自發性行為和自我調節的自然領域,依據人們對他人福利的貢獻而受獎勵,由此產生最大限度的自由、平等和福利。
人是自足的,擁有契約關係或責任,大多不受他人影響。人人以平等進入市場討價還價,尋找自己優勢。追求個人需要的滿足和自我利益,導致自發的秩序與自然和諧,造就社會優勢、共同利益及利他的結果。
免於政府干預的自由市場,無人能決定產量與價格,參與者皆受制於市場。無人能控制生產、價格或供給,也沒有確定的個人擁有超越其他個人的權力。每個人自願參與,每個人提供的價格與數量不同,因而保障了自由。
競爭規範行為,防止自我利益對他人的傷害。競爭是道德強制的關鍵,政府正缺乏這一點,是組織社會的手段。
自由化使市場能接管並去政治化許多分配予政府的職能與監管,就會出現非干預性的公共政策,即有限政府,人們能遵照自己的想法。
林鐘雄培育學生,皆以此為教學圭臬,關心人類如何追求幸福美好時光,自然而然變成自由主義的信仰者。林鐘雄這輩子給學生推介的著作,許多皆是人類行為學中自由主義思想的範疇,他口中不強調自由主義,但他的經濟行為則盡是以深厚的自由哲學思想為依歸。
相信海耶克:自由經濟的巨人
林鐘雄治學《經濟學》的早期研究領域是貨幣理論,這一過程與自由主義派大師海耶克類似。[10] 是否研究貨幣者皆傾向自由主義?有關這一點,是不是與社會主義鄙視貨幣有關?則仍待進一步探究。海耶克是除了亞當斯密、彌爾、馬歇爾等古典學派思想家外,林鐘雄介紹給我們這一代有關自由經濟思想最重要的經濟哲學家。從海耶克(1944)經典名著《到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中,海耶克予一般人的特別印象是:他是自由主義的經濟學家。其實,海耶克係由《經濟學》自由市場的運作領域,發展到自由社會秩序哲學領域,跨越經濟與政治,並建立了貫通複雜精深的20世紀自由主義理論體系,而成為人類精神文明的一代偉大巨人、自由主義大師,終身為自由辯護。
在海耶克眼中,控制經濟就是控制生命,統制經濟與民主是不相容的。時下有些論點批判自由市場經濟體制在經濟正義的不公,而轉向同情甚至認同社會主義的公平正義。海耶克力駁社會主義的「經濟平等」畫龍點睛的指出:「民主體制與社會主義的共同處只有一點:就是二者都主張平等。但是,我們必須注意,即使這一個共同點,仍是有差別的:民主是在自由中去追求平等,社會主義則是在桎梏與奴役中去追求平等。」[11] 人類有權利選擇自由。有關這方向的觀點,林鐘雄給我們的功課是海耶克的《到奴役之路》與傅利曼(1980)的《選擇的自由》(Free to Choose: A Personal Statement)。
顯然,林鐘雄對臺灣社會的期待仍然是自由,因為民主強調人性自由的公平正義,而非對自由的剝離。林鐘雄沒有海耶克幸運,能夠在生命垂幕之前目睹他一生主要思想理念的實現。海耶克一生痛恨邪惡,抗拒共產主義,特立獨行地高舉自由主義思想以對抗矗立半世紀的共產主義狂潮,終於象徵共產世界的柏林圍牆在1989年倒塌,也宣告紅色帝國共產統治的瓦解,社會主義失敗。三年後,海耶克辭世,這對海耶克自由信念的堅持而言,確實足資欣慰。
其次,林鐘雄未有如海耶克色彩鮮明地以其代表性的經典大作《到奴役之路》揭櫫自由主義的大纛,然而,他以畢生致力於自由經濟的歷程貢獻臺灣社會,在他離開塵世之時,雖然臺灣在政治上已經總統直選,也出現民主的政黨輪替,但終其一生,他仍未看到臺灣自由理想國度的完成,似有遺憾。
四、林鐘雄的自由力行哲學:自由與政府干預的綜合
在政策的實施與教學的思辯上,理想與現實總是互相拉扯。特別是經濟理論對處理目標達致之政策往往有矛盾的棘手問題,諸如經濟成長與物價安定、充分就業與通貨膨脹、經濟發展與環境生態等的抉擇,經濟政策的操作在政策目標上出現矛盾,於是,自由經濟或政府干預之間便常發生政策爭議,這是20世紀經濟思想史上,古典學派與凱因斯學派之間長期爭論的根由。當代臺灣經濟發展歷程,也常出現路線上的爭端。
自由經濟的重要特徵就是自由競爭,而自由競爭的最大好處就是資源配置效率化。這是傳統市場經濟受到歌頌的所在。然而,熊彼德的「創新說」逐漸形成企業巨型化,因而擁有能力進行跨市場競爭,具備與工會、廠商、消費者、零售商等之間的相抗衡力量(countervailing power)[12],此時,則需要凱因斯主義式的政府管理角色,以達到已被巨型公司「高效率創新」所取代了的「資源配置效率」。這樣的發展,綜合了古典學派強調自由市場與凱因斯學派強調政府角色的觀點,進一步注入了自由經濟的新內涵,形成所謂「自由派凱因斯主義」的新名詞。[13]
林鐘雄極力普及《經濟學》,他長期浸沉於自由經濟,但至1960年代《凱因斯經濟學》火紅之後,更有「相當長的歲月沉迷在凱因斯著作中」[14],後來,則又深入於以傅利曼為首的貨幣學派反凱因斯領域,對自由與政府干預兩者對立之間的理論思想,有相當深度之認識。1980年代初,臺灣掀起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經濟政策大辯論,有稱王蔣大論戰[15],以林鐘雄參與論戰的論述觀察,其觀點在平衡經濟成長與物價安定之間長短期目標與作法,面面俱到,不偏不倚,正說明了林鐘雄的智慧。[16] 和葛布雷一樣,也有古典學派與凱因斯學派綜合的影子,他在自由與政府角色之間找到平衡。但這是不是融合的迷糊?沈恩認為,去平衡和引導社會的競爭力量,才能實現真正的自由。林鐘雄的骨子裡仍是自由的。
然而,20世紀經過經濟現代化的結果,基於自由經濟的人類自由結論,似被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所打破。諸如早期資本主義與當今勞力密集經濟體系所產生的「血汗工廠」,20世紀全球的殖民經濟,以及達爾文主義信條的貧困弱國、財富強國,這些冷酷的經濟發展事實,讓一般人對《經濟學》或自由經濟產生誤解與偏見,經濟學家也相當迷惑。
尤其,由於資本主義並未消滅權力濫用,致使當代一般民眾痛恨企業、財團的私營經濟力量,一如過去社會之痛恨君主皇權與重商主義經濟一樣。因而始有以民主自由與人權之名起而對抗,以監督私人經濟權力,遂有「進步社會」的產物;「進步時代」更以改革者姿態崛起,運用政府職能建立法制,促使民主體制益加完備化。這種經濟社會的進化,就自由經濟而言,乃是「革新的自由主義」挑戰「自由放任」的道理,仍然達致人類自由的結論。
二戰之後迄今,臺灣自由經濟體系的逐次到位,以及政治民主的進步,實與諸多自由主義者堅守市場機制有極密切之關連。林鐘雄是這段期間的參與關係者,由於他的角色與影響,雖無法量化說明,惟無論在自由經濟思潮的推展,抑或自由經濟政策之制定與執行,他對自由經濟的務實態度,特別是作育英才、培育第二代經濟學家方面,更發揮在政治經濟領域關係,對臺灣追求自由的進展,引領風騷,居功厥偉。
 

* 本文改寫自〈一代經濟學宗師的終身職志:自由〉(原文收錄於施正鋒主編,《臺灣民主化過程中本土人文社會學者》,臺北市:臺灣國際研究學會,2011年)
[1]  林鐘雄教授是我的授業恩師,追隨他前後近40年。林老師所學精深博大,我未能完整傳神表達,內心深以為愧。全文對他直呼全名,係為行文方便,絲毫沒有不尊敬之意。
[2]  引自王皓正(2000),〈林鐘雄不是普通的銀行董事長〉,《經濟日報》,2000年5月13日。
[3]  自由與經濟活動行為之間深入探討,參閱海耶克(Hayek, F. A.)(1959)《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一書。周德偉譯,《自由的憲章》。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1。
[4]  整理自:Heilbroner, Robert L.(蔡伸章譯),1983,《改變歷史的經濟學家》(The Worldly Philosophers),頁1。臺北市:志文出版社。
[5]  同上註,頁4-5。
[6]  參見林鐘雄(1984),《經濟學》,自序。
[7]  欲進一步瞭解「經濟發展的目的就是擴大個人的自由」的論述,參見Sen, Amartya(劉楚俊譯),1999,《經濟發展與自由》(Development as Freedom)。臺北市:先覺出版公司,2001。
[8]  Arendt, Hannah(蔡佩君譯),2005,《政治的承諾》(The Promise of Politics)。臺北市:左岸文化,2010。
[9]  Parker, Richard(郭路譯),2005,《加爾布雷斯傳》(John Kenneth Galbraith:His Life, His Politics, His Economics)。2009譯本,頁475。中國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作者部分改寫引述文字。
[10]  海耶克於1921年獲得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法律學博士學位,1923取得政治學博士學位。1923年由熊彼德(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1950)介紹到美國紐約大學研究,獲得經濟博士學位,他的博士論文是〈貨幣的職能與人為穩定購買力是協調一致的嗎?〉1927年更開始對貨幣理論史作通盤研究,並發表有關貨幣理論的著作:《儲蓄矛盾論》(1929)、《貨幣理論與貿易循環》(1933),1935出版的《價格與生產》更是他對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 1883-1946)《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論》(1936)的重要批評,並因此引起經濟思想史上著名的「海耶克vs.凱因斯大論戰」。
[11]  陳奎德(1999),《海耶克》,頁80-81。,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
[12]  抗衡力量是加裔美國經濟學家葛布雷(John Kenneth Galbraith, 1908-2006)提出之概念,有關說明參見林鐘雄(1992),《經濟學》,3版,頁426。
[13]  讓政府擁有抗衡力量的需求,顯然違背自由方向為自由主義者所反對。然而,葛布雷指出,由於新情勢的演變,嚴厲的反托拉斯立場或國家計畫,已非時宜,因為,現代國家經濟情況已由巨型企業所主導,因為它有條件進行「技術創新」。詳細論述,請參見葛布雷(1952),《美國資本主義》(American Capitalism)一書。
[14]  參見林鐘雄(1966),《凱因斯:經濟思想再出發》,自序。
[15]  環球經濟社(1984),《經濟政策大論戰:王作榮大戰蔣碩傑》。
[16]  參見林鐘雄,〈經濟情勢轉變中的長短期策略〉,《工商時報》,1981年6月25日,及〈當前經濟問題與政策爭論〉,《工商時報》,1981年9月29日,收於前註書。
-----
轉變中的臺灣經濟

林鐘雄
臺林鐘雄灣省合作金庫, 1976 - Taiwan - 217 pages

臺灣經濟發展四十年

林鐘雄
自立晚報, 1987 - History - 127 pages



Title 臺灣經濟經驗一百年
Author 林鐘雄
Publisher 林鍾雄, 1998


紀錄 1 - 20 of 62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