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5日 星期一

不同時間和任務中使用 ChatGPT。Chairman Larry Ellison's. OpenAI. 3兆美元的AI投資熱潮 the NYU Center for Data Science Seminar (Yann LeCun). 松尾豊「本鄉谷」日本在AI競賽中

蔡宜堅
Ars Technica:
『OpenAI 的經濟研究團隊在人口層面上對這個問題做出了重大解答,他們發布了第一份由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撰寫的工作論文(與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戴維·丹寧合作),該論文詳細闡述了人們如何在不同時間和任務中使用 ChatGPT。雖然其他研究曾嘗試使用自我報告調查來估算此類使用數據,但這是第一篇直接存取 OpenAI 內部使用者數據的論文。因此,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直接窗口,讓我們能夠了解 ChatGPT 迄今為止最熱門的大語言模型 (LLM) 應用的可靠使用統計數據。
在仔細閱讀了這份長達 65 頁的論文後,本文發現了人們目前如何使用 OpenAI 的七個最有趣和/或最令人驚訝的事情。
1. OpenAI 仍在快速成長
我們早就知道ChatGPT 很受歡迎,但這篇論文讓我們直觀地看到了 LLM 近幾個月來的規模增長。僅根據 ChatGPT 消費者套餐(即免費、Plus 和 Pro 套餐)的每週活躍用戶數量來看,ChatGPT 在 2024 年初就突破了 1 億用戶,今年年初更是突破了 4 億用戶,目前用戶數量已超過 7 億,據該公司稱,「幾乎佔全球成年人口的 10%」。
2. 長期用戶的使用量成長已趨於平穩
除了衡量整體用戶和使用量的成長之外,OpenAI 的論文還根據登入用戶首次註冊帳戶的時間來細分總使用量。這些圖表顯示了 ChatGPT 近期的成長在多大程度上依賴新用戶的獲取,而不是舊用戶的日常使用量成長。
就每位長期用戶的平均每日消息而言,ChatGPT 似乎經歷了兩個截然不同且急劇的成長期。第一個增長期大約從 2024 年 9 月持續到 12 月,恰逢o1-preview 和 o1-mini 模型的發布。此後,ChatGPT 的平均每位用戶訊息量基本上保持穩定,直到 4 月才有所改善。隨後, o3 和 o4-mini 模型的發布又 導致 ChatGPT 的使用量在 6 月再次顯著成長。
不過,自6月以來,ChatGPT老用戶(也就是2025年第一季或之前註冊的用戶)的每用戶訊息費率整整三個月都保持了顯著穩定。上一季整體使用量的成長完全是由4月以來註冊的新用戶推動的,其中許多人仍在嘗試LLM。
3. ChatGPT 使用者比一般人年輕,且男性較多
雖然年輕人通常更容易接受新技術,但令人驚訝的是,ChatGPT 的用戶群中竟然有如此多的人是我們最年輕的人口群體。在 OpenAI 的研究樣本中,46% 透露年齡的使用者年齡在 18 至 25 歲之間。再加上使用 ChatGPT 的 18 歲以下用戶(他們根本沒有被納入樣本),OpenAI 的相當一部分用戶可能還沒有到能夠親身體驗 20 世紀的年齡。
OpenAI 還利用社會安全資料和世界性別名稱註冊中心 (WGA ) 的強陽性或強陰性名字列表,估算了大量 ChatGPT 用戶中可能的性別分佈。 ChatGPT 在 2022 年底推出時,該分析發現,每週活躍的 ChatGPT 用戶中約 80% 可能是男性。到 2025 年底,這一比例將略微轉變為女性用戶佔多數(52.4%)。
4. 人們不僅僅將其用於工作
儘管人們都在談論大語言模型(LLM)可能會徹底改變職場,但OpenAI的數據顯示,ChatGPT的絕大部分使用與企業生產力無關。研究表明,非工作任務(由基於LLM的分類器識別)在所有ChatGPT訊息中所佔比例從2024年6月的約53%增長到2025年6月的72.2%。
這可能部分與商業、企業和教育訂閱用戶被排除在資料集之外有關。不過,近期非工作用途的增加表明,許多最新的 ChatGPT 用戶使用 ChatGPT 更多的是出於個人目的,而不是為了提高工作效率。
5. ChatGPT 使用者需要寫作方面的協助
很多人使用大型語言模型來幫助他們產生書寫文字,這並不奇怪。但寫作幫助在 ChatGPT 中的重要用途之廣,仍然令人震驚。
OpenAI 表示,在 2024 年 5 月至 2025 年 6 月期間的 110 萬次對話中,有 28% 以某種形式涉及寫作輔助。在標記為「工作相關」(迄今為止最受歡迎的工作相關任務)的對話子集中,這一比例高達 42%,而「管理和商業職業」使用者在所有工作相關對話中佔比最高,達到 52%。
不過,OpenAI 很快指出,許多用戶並非只依賴 ChatGPT 憑空產生電子郵件或訊息。在所有研究的對話中,使用者要求 LLM 進行「編輯或評論」文字的比例為 10.6%,而根據提示產生「個人寫作或交流」的比例僅為 8%。另有 4.5% 的對話涉及將現有文本翻譯成新語言,而涉及「創作小說」的比例僅為 1.4%。
6. 越來越多的人將 ChatGPT 用作資訊搜尋引擎
2024 年 6 月,約有 14% 的 ChatGPT 對話被標記為與「尋求資訊」相關。到 2025 年 6 月,這一數字上升至 24.4%,略高於樣本中基於寫作的提示(後者在 2024 年樣本中約佔 35%)。
雖然最近的 GPT 模型在引用相關來源支持其資訊方面似乎有所進步,但 OpenAI 仍未解決普遍存在的虛構問題,而正是這個問題使得 LLM 成為檢索事實的不可靠工具。幸運的是,似乎越來越少的人對在工作中使用 ChatGPT 來查找資訊感興趣;這種用例僅佔與工作相關的 ChatGPT 對話的 13.5%,遠低於與寫作相關的 40%。
7. 大量員工正在使用 ChatGPT 來做決策
尋求編輯電子郵件的幫助是一回事,但要求 ChatGPT 幫助你做出商業決策則完全是另一回事。 OpenAI 表示,在與工作相關的對話中,有 14.9% 涉及「做出決策和解決問題」。在O*NET 分類的數十個「通用工作活動」類別中,這一比例僅次於「記錄和記錄資訊」 。
OpenAI 所研究的所有不同職業類型都是如此,該公司認為這意味著人們「將 ChatGPT 用作顧問或研究助理,而不僅僅是直接執行工作任務的技術」。』



chairman Larry Ellison's
And as I mentioned earlier, this news drove a massive rally in Oracle's shares. The stock surged 36% on Wednesday, increasing chairman Larry Ellison's wealth by more than $100 billion.22 hours ago






豪門風雲錄 ·


甲骨文老板登頂世界首富,想起我在1998年讀到的那本書《拉里·埃里森與上帝不同》。很有意思,埃里森是當時業界段子最多的人。脾氣很壞,惡作劇,帆船和泡妞。這個人都是故事。
喬布斯曾經說,他在硅谷最好的朋友就是拉里,喬布斯在NEXT最苦惱地時候,拉里曾說我幫你把蘋果買回來。喬布斯回到蘋果后,牢牢控制董事會一人說了算。其中就有拉里的董事席。有段故事我印象很深,開會表決時,喬幫主對著拉里(人不在)的照片說,拉里我知道你會同意的。去看看《喬布斯傳》。這兩位身上,都是有股那個時代雅皮士的氣質。
甲骨文在很長時間里是關系型數據庫市場的霸主,擊敗Sybase和IBM DB2之后,在銀行和電信等主流存量市場長期保持優勢。誰敢輕易換啊。個人認為,在甲骨文歷史上,收購SUN公司并控制Java和MySQL,拿下千萬級開發者技術生態是十分令人意想不到的里程碑事件,十分轟動。多年后,微軟拿下Github代碼倉庫有類似戰略意義。
這幾年,他們發力云計算,是導致市值大漲的又一個轉折點。云計算市場太大了。AI浪潮再度席卷后,這個市場成為大預言模型和英偉達算力之后最大的受益者。微軟、亞馬孫和甲骨文這三家,他們不用像OpenAI那麼卷,像工作狂老黃那麼拼。是的,他們只要不犯錯,跟上主流技術腳步;就可以大發橫財。同樣地,微軟哪位印度裔CEO牙都快笑歪了。
甲骨文在軟件時代就是全球唯二的巨頭。互聯網還沒有起來之際,微軟和甲骨文爭霸,微軟幾乎一統天下,吃定桌面操作系統和各項應用。拉里就是成天和比爾蓋茨唱反調的高手,你說個人電腦PC,他就鼓吹NC(Net computer),大喊其實網絡就是計算機。有點以太坊喊去中心化網絡就是世界計算機的那味。2000年前;業界十分敬畏微軟,微軟在軟件領域啃下一塊又一塊市場,而且一旦吃下就沒有只有第一沒有第二,但就是很難啃下甲骨文的關系型數據庫這塊大肥肉。
埃里森是當時業界段子最多的人。其實,這哥們不容易,商業數據庫終究還是被微軟SQL Server反超,開源數據庫My SQL這幾年也被斯坦福搞出來的PostgreSQL超越,后者這幾年很流行。但是,真英雄不是悲壯地去死,而還要有打不死的九條命。做企業像三級火箭,舊的燃料推上去之后,下一個市場燃料又補上,繼續飛。
他可能也是今天最年長的科技企業創始人CEO。







如果 3 兆美元的AI投資熱潮出現問題,會怎樣?
即使這項技術實現了它的潛力,許多人也會損失慘重。
IT 已躋身史上最大的投資熱潮。今年,美國大型科技公司將在運行 ai 模型所需的基礎設施投入近 4000 億美元。全球領先的模型製造商 Open AI和 Anthropic 每隔幾個月就會籌集數十億美元;它們的總估值接近 5,000 億美元。分析師估計,到 2028 年底,全球資料中心的支出將超過 3 兆美元。
I.
迄今為止,資料中心的大部分投資都來自科技巨頭的豐厚利潤。儘管包括 Meta 在內的公司正在轉向債務融資來為其最新投資提供資金,但其利潤豐厚的業務和穩健的資產負債表現,它們完全有能力為科技繁榮提供資金。私募市場基金是最熱衷於提供此類信貸的機構之一,這些基金通常由富裕的個人和機構而非普通儲戶提供資金。人工智慧新創公司往往由資金雄厚的創投基金和主權財富基金提供資金,這些基金能夠承受損失。
然而,問題點仍可能出現。投資熱潮蔓延得越廣,融資結構的風險就越大,更多負債累累的公司可能會被捲入其中。電力公司迫切希望增加投資,以滿足人工智慧所需的電力需求;負債累累的公用事業公司很容易陷入過度擴張的境地。
II.
據估計,AI熱潮在過去一年貢獻了美國GDP成長的40%——對於僅佔總產出幾個百分點的產業來說,這是驚人的數字。如果投資計劃縮減或取消,將轉化為經濟損失,因為資料中心的建設數量減少,建造這些資料中心所需的工人數量也會減少。
更糟的是,股市下跌可能導致資產所有者削減支出。由於AI相關公司的估值飆升,如今的投資組合被少數幾家科技公司所主導。與2000年相比,家庭對股票的曝險更大;如果股價下跌,他們的信心和支出可能會受到打擊。最貧困的人將倖免於難,因為他們通常持有的股票很少。在過去一年,正是富人推動了美國的消費。若失去了強勁的動力來源,隨著關稅和高利率的衝擊,經濟將會進一步走弱。





Joel來談日本





這兩年在日本的人工智慧領域中,有一位備受矚目的專家松尾豊,他並不只將自己局限於研究室之內,而是活躍於學界、產業界與政策圈的多重舞台。他既推動年輕學者與新創公司的成長,也以政府諮詢委員身份持續提供政策建議,還致力於與企業之間建立合作。
松尾豊所在的東京大學「松尾・岩澤研究室」,外界簡稱「松尾研」,已成為孕育AI創業能量的重要基地。目前約有四百名國內外的研究人員與學生參與,迄今誕生了三十餘家新創公司,形成了以東京本鄉為核心的「本鄉谷」,其定位正如矽谷之於美國,展現出濃厚的創新聚落氛圍。對於松尾本人而言,從研究到創業支持,再到國家政策建言,這些角色看似繁重,卻都是他認為推動AI進展所必須兼顧的行動。
松尾豊的AI研究之路可追溯至童年。小學時,他便沉迷於能輸入簡單程式的口袋型電腦,同時對於「人類意識是什麼」這樣的哲學問題產生濃厚興趣。這種兼具理工與人文的探索精神,成為他日後投入人工智慧研究的重要基礎。
AI這一詞彙誕生於上世紀五〇年代,歷經起伏,如今因大規模語言模型與生成影像技術而再次站上浪潮。特別是以深度學習為核心的突破,自2012年多倫多大學在國際影像辨識競賽中大放異彩以來,便掀起新一輪革命。松尾敏銳地捕捉到這一轉折,將深度學習視為必須投注心力的方向,並在2015年著書將AI的潛力比作「值得購買的彩券」。然而,他回顧時坦言,日本錯過了這張彩券,而中國則透過「中國製造2025」戰略果斷下注,如今與美國並列全球AI雙強。
對比之下,日本在AI發展上展現出遲疑與保守。雖然近年生成式AI的風潮終於迫使政府與產業界加快腳步,投入GPU、資料中心建設以及人才培育,但要追趕美中兩國已非易事。中國的AI發展除了仰賴阿里巴巴、騰訊、字節跳動等科技巨擘的資金與資源支持,也有無數新創公司湧現,形成厚實的生態系。
近期中國研究團隊推出的「DeepSeek」,以高性能和低成本引發全球矚目,雖然後來毀譽參半。但是松尾認為,這只是冰山一角,中國的整體技術水準還是超過外界想像。相較之下,日本社會常因抗拒變化而錯失機會,習慣延續既有做法,對新技術的嘗試缺乏勇氣。他直言,這種「不允許變化」的文化正是日本經濟三十年停滯的原因之一。他以棒球為喻,強調應讓具備真正實力的人站上打擊區,而非由保守的「教練」取而代之。
儘管外界將松尾研究室視為特例,他卻淡然解釋,自己不過是「沒有做奇怪的事」,只是順應科技潮流、重視人才潛力。對於年輕人,他鼓勵在能力允許的情況下勇於嘗試創業,因為每個人都應有機會找到最適合的舞台。針對社會對AI可能帶來失業或監控強化的擔憂,他舉汽車在日本普及的例子指出,當時人們選擇以積極態度擁抱新技術,才成就了汽車大國的地位。
AI也應該如此,不必過度恐懼,應該先嘗試再調整。他強調,科技、人才與組織本身都蘊含潛在能量,只要避免僵化與否定,讓這些內在力量自由釋放,成長與創新自然會隨之而來。由此可見,日本在AI競賽中雖處於落後,但只要勇於接受變化,並讓人才與技術獲得適當舞台,仍有機會在全球AI發展的激烈競逐中重塑地位。
參考資料:朝日新聞
I gave a talk at the NYU Center for Data Science Seminar Wednesday.
Nice crowd of NYU students, postdocs, and faculty.





In December, the company launched the Sora model.[107][108] It also launched OpenAI o1, an early reasoning model that was internally codenamed strawberry.[109] Additionally, ChatGPT Pro—a $200/month subscription service offering unlimited o1 access and enhanced voice features—was introduced, and preliminary benchmark results for the upcoming OpenAI o3 models were shared.[110]

2025

Investments

On January 21, 2025, Donald Trump announced The Stargate Project, a joint venture between OpenAI, OracleSoftBank and MGX to build an AI infrastructure system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US government. The project takes its name from OpenAI's existing "Stargate" supercomputer project and is estimated to cost $500 billion. The partners plan to fund the project over the next four years.[111]

In March, OpenAI reached a deal with CoreWeave to acquire $350 million worth of CoreWeave shares and access to AI infrastructure, in return for $11.9 billion paid over five years. Microsoft was already CoreWeave's biggest customer in 2024.[112] Alongside their other business dealings, OpenAI and Microsoft were renegotiating the terms of their partnership to facilitate a potential future initial public offering by OpenAI, while ensuring Microsoft's continued access to advanced AI models.[113]

April began as OpenAI raised $40 billion at a $300 billion post-money valuation, marking the largest private technology deal on record. The financing round was led by SoftBank, with other participants including Microsoft, CoatueAltimeter, and Thrive.[114][115]

On April 9, OpenAI countersued Musk in federal court, alleging that he had engaged in "bad-faith tactics" to slow the company's progress and seize its innovations for his personal benefit. OpenAI also argued that Musk had previously supported the creation of a for-profit structure and had expressed interest in controlling OpenAI himself. The countersuit seeks damages and legal measures to prevent further alleged interference.[116]

On May 21, OpenAI announced the $6.5 billion acquisition of io, an AI hardware start-up founded by former Apple designer Jony Ive in 2024.[117][118][119] The deal was the company's largest acquisition to date.[120][121]

In June, OpenAI began renting Google Cloud's Tensor Processing Units (TPUs) to support ChatGPT and related services, marking its first meaningful use of non‑Nvidia AI chips.[122]

In July, 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Defense announced that OpenAI had received a $200 million contract for AI in the military, along with Anthropic, Google, and xAI.[123] In the same month, the company made a deal with the UK Government to use ChatGPT and other AI tools in public services.[124][125] OpenAI subsequently began a $50 million fund to support nonprofit and community organizations.[126]

In September, OpenAI agreed to acquire the product testing startup Statsig for $1.1 billion in an all-stock deal and appointed Statsig's founding CEO Vijaye Raji as OpenAI's chief technology officer of applications.[127] The company also announced development of an AI-driven hiring service designed to rival LinkedIn.[128]

Products

On January 23, OpenAI released Operator, an AI agent and web automation tool for accessing websites to execute goals defined by users. The feature was only available to Pro users in the United States.[129][130] OpenAI released deep research agent, nine days later. It scored a 27% accuracy on the benchmark Humanity's Last Exam (HLE).[131] Altman later stated GPT-4.5 would be the last model without full chain-of-thought reasoning.[132][133]

In July 2025, reports indicated tha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odels by both OpenAI and Google DeepMind solved mathematics problems at the level of top-performing students in the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Olympiad. OpenAI's large language model was able to achieve gold medal-level performance, reflecting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AI's reasoning abilities.[134]

Management

Key employees

OpenAI
Company typePrivate
Industry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undedDecember 8, 2015 (9 years ago)[1]
Founders
Headquarters1455 3rd Street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U.S.[2]
Key people
ProductsOpenAI Five
RevenueIncrease US$3.7 billion[4] (2024 est.)
Decrease US$−5 billion[4] (2024 est.)
Number of employees
3,000 (2025)[5]
Websiteopenai.com




Aug 21, 2025 — OpenAI reported over $1 billion in monthly revenue for the first time in July 2025, more than doubling since the start of the year 125. The ...

8月4日


AI Effect

OpenAI’s ChatGPT to hit 700 million weekly users, up 4x from last year

  • ChatGPT is set to hit 700 million weekly active users, with usage growing 4X year over year.
  • OpenAI now counts five million paying business users, up from three million in June, as enterprises and educators embrac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ols.
  • The milestone follows news last week that OpenAI secured $8.3 billion from top investors, including Dragoneer Investment Group, Andreessen Horowitz and Sequoia Capital.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