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9日 星期六

傑出慈善家的護士Ann Lurie,「慈善事業的字典定義是熱愛和關心人類,是關於你對那些生活在貧困環境中的人的熱情。」

 


傑出慈善家的護士Ann Lurie,「慈善事業的字典定義是熱愛和關心人類,是關於你對那些生活在貧困環境中的人的熱情。」


「慈善事業的字典定義是熱愛和關心人類,」她在 2004 年接受《太陽時報》採訪時說道。 「即使人們從來沒有花過錢,他們也可以成為慈善家。這是關於你對那些生活在貧困環境中的人的熱情。

“The dictionary definition of philanthropy is to love and care about mankind,” she said in a 2004 interview with The Sun-Times. “People can be philanthropists even if they never hit their checkbooks. It’s about the passion you feel towards those who are living in deprived circumstances.”


成為傑出慈善家的護士安·盧裡 (Ann Lurie) 去世,享年 79 歲

她曾經是一位對財富感到憤怒的嬉皮士,後來嫁給了一位芝加哥房地產巨頭,並在他去世後,在她的第二故鄉及其他地區捐贈了數億美元。

Ann Lurie, Nurse Who Became a Prominent Philanthropist, Is Dead at 79

A former hippie who chafed at wealth, she married a Chicago real estate titan and, after his death, donated hundreds of millions in her adopted city and beyond.

成為傑出慈善家的護士安·盧裡 (Ann Lurie) 去世,享年 79 歲

她曾經是一位對財富感到憤怒的嬉皮士,後來嫁給了一位芝加哥房地產巨頭,並在他去世後,在她的第二故鄉及其他地區捐贈了數億美元。

Ann Lurie, Nurse Who Became a Prominent Philanthropist, Is Dead at 79

A former hippie who chafed at wealth, she married a Chicago real estate titan and, after his death, donated hundreds of millions in her adopted city and beyond.

A woman standing before a microphone at a transparent lectern that appears blue in the lighting. She has turned to look at the camera and has a half smile.
Ann Lurie speaking at a gala benefit for the Ann & Robert H. Lurie Children’s Hospital of Chicago in 2012. She supported its founding with a $100 million gift.Credit...Daniel Boczarski/Getty Images for Ann & Robert H. Lurie Children’s Hospital of Chicago



《奔赴:半個多世紀在美國》是孫康宜的回憶錄 2024 。重讀學姊孫康宜院士的《走出白色恐怖》了解她的母親;溫故知新:漢清講堂239 《簡介孫康宜的文集與《走出白色恐怖》/康正果:“出中國記” 》(2018-8-6):孫康宜《文學的聲音 八大山人詩中的—文字性與視覺性》(約1991)改成《重讀八大山人詩—文字性與視覺性及詮釋的限定》(約2018) 。 原孫康宜(3; 2018)

很難得,参考了日記,然而昔日在臉書寫的比較親切。缺索引,很難追問那些高手未被耶魯邀請過。資源豐富,退休共同體。我似直播二次,談讀圖書館學位時還向普林斯頓高研院大師問時間管理。兩周前想過買本送您,現在連自己的都難找到。在想出年刊或半年刊。


由於沒索引,我看到它提到的東海,僅兩處:吳德耀校長訪美;歐保羅家的喪子之痛。借助日記等,旅美前幾年寫得很細。第四章佔全書一半以上篇幅,紀耶魯四十年——由於其資源非比尋常,即使退休這幾年,都很充實。八十之後的每一天,都是神賜的幸福。書本無法如昔日臉書(現轉LINE),給先生日常照顧之美,很可惜。
可能是書籍和文字的圖像
#奔赴:半個多世紀在美國
 1968年,24歲的孫康宜毅然赴美。曾目睹二二八事件現場、經歷白色恐怖的她,從備受心靈創傷的失語症患者,到獲選為學術殿堂的中研院院士,生命中充滿了跌宕起伏的故事。縱然總有遭逢困厄的時候,孫康宜仍勇敢前行,「即使當前看不見將來的前景,但因為所到之處皆可取,讓我們更加相信我們心中的願望也還是可以企及的」。歷經各種劫難與貴人,加上自我的積極振奮,終由深淵走向光明,自普林斯頓大學到耶魯大學,化育春風,桃李天下。
  《奔赴:半個多世紀在美國》是孫康宜的回憶錄,記錄了其半生歷程,除如何面對人生困境,奮發前進,也留下學術研究、人際社交、家世考掘、日常生活等完整面向,以及與諸多學界、文壇的人物交往,諸如費正清、高友工、傅漢思、余英時、施蟄存、葉嘉瑩、張充和、白先勇、蘇珊.桑塔格、露伊絲.葛綠珂……等,皆為雪泥一痕時代鴻爪。雖題為「半個多世紀」,然而書中所聯繫的上下時間可達五代以上,允為一窺近現代的中西環境、政治演進、歴史脈絡的重要史料,並為中西學術及文化的交流,提供一個不一樣的視角。
作者: 孫康宜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24/06/13
定價:600元(書店取書79折)

▋《奔赴:半個多世紀在美國》
作者:孫康宜|6/13上市
1968年,24歲的孫康宜毅然赴美。曾目睹二二八事件現場、經歷白色恐怖的她,從備受心靈創傷的失語症患者,到獲選為學術殿堂的中研院院士,生命中充滿了跌宕起伏的故事。縱然總有遭逢困厄的時候,孫康宜仍勇敢前行,「即使當前看不見將來的前景,但因為所到之處皆可取,讓我們更加相信我們心中的願望也還是可以企及的」。歷經各種劫難與貴人,加上自我的積極振奮,終由深淵走向光明,自普林斯頓大學到耶魯大學,化育春風,桃李天下。
《奔赴:半個多世紀在美國》是孫康宜的回憶錄,記錄了其半生歷程,除如何面對人生困境,奮發前進,也留下學術研究、人際社交、家世考掘、日常生活等完整面向,以及與諸多學界、文壇的人物交往,諸如費正清、高友工、傅漢思、余英時、施蟄存、葉嘉瑩、張充和、白先勇、蘇珊.桑塔格、露伊絲.葛綠珂……等,皆為雪泥一痕時代鴻爪。雖題為「半個多世紀」,然而書中所聯繫的上下時間可達五代以上,允為一窺近現代的中西環境、政治演進、歴史脈絡的重要史料,並為中西學術及文化的交流,提供一個不一樣的視角。
- -
◆ 作者:孫康宜
美國著名華裔漢學家。原籍天津,1944年生於北京,兩歲時隨家人遷往台灣。1968年移居美國,曾任普林斯頓大學葛斯德東方圖書館館長。現為耶魯大學Malcolm G. Chace’56東亞語言文學榮休講座教授,曾獲美國人文學科多種榮譽獎金。2015年4月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and Sciences)院士。2016年7月被選為台灣中研院院士。
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古典文學、抒情詩、性別研究以及文化理論和美學。主要英文著作包括《晚唐迄北宋詞體演進與詞人風格》(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Tz’u Poetry: From Late T'ang to Northern Sung, 1980),《抒情與描寫:六朝詩歌概論》(Six Dynasties Poetry, 1986),《情與忠:陳子龍、柳如是詩詞因緣》(The Late Ming Poet Ch’en Tzu-lung: Crises of Love and Loyalism, 1991)。除了與宇文所安(Stephen Owen)合編的《劍橋中國文學史》(2010)以外,還與魏愛蓮(Ellen Widmer)合作主編《明清女作家》(Writing Wome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1997),與蘇源熙(Haun Saussy)合作主編《歷代女作家選集:詩歌與評論》(Women Writers of Traditional China: An Anthology of Poetry and Criticism, 1999)。此外,還用中文出版了多部關於美國文化、女性主義、文學及電影的著作。
《奔赴:半個多世紀在美國》
2024/06/13 上市
聯 經|https://linkingthink.com/L184744
博客來|https://linkingthink.com/B184744
誠 品|https://linkingthink.com/E184744
重讀學姊孫康宜院士的《走出白色恐怖》了解她的母親;溫故知新:漢清講堂239 《簡介孫康宜的文集與《走出白色恐怖》/康正果:“出中國記” 》(2018-8-6):孫康宜《文學的聲音 八大山人詩中的—文字性與視覺性》(約1991)改成《重讀八大山人詩—文字性與視覺性及詮釋的限定》(約2018) 。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1437034430453712



重讀學姊孫康宜院士的《走出白色恐怖》了解她的母親;
溫故知新:孫康宜《重讀八大山人詩—文字性與視覺性及詮釋的限定》2023年思考棟方志功的某些"板畫"

2023.5.12

母親們 (2023)之一:學姊學長的母親:孫康宜《走出白色恐怖》


YOUTUBE.COM
239 簡介孫康宜的文集與《走出白色恐怖》/康正果:“出中國記” 2018-8-6 漢清講堂


論學談詩(3):施蟄存、孫康宜合著《從北山樓到潛學齋》; 施蟄存(1905 -2003)、孫康宜 (1944~)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3916386435038801





2018.5.16


Kang-i Sun Chang 被標註在這裡。



楊適菁──和 Kang-i Sun Chang朱浩毅

孫康宜老師昨日在中研院文哲所舉辦的第31屆新科院士演講——中國文學的作者(authorship)問題
多年未見,老師風采依舊。
#期待星期五的新書發表會





Hanching Chung 真是驚喜!孫老師竟然回台灣了!




游常山在你的動態時報上分享了 1 則貼文
2014年6月16日 12:53 ·



游常山
2014年6月16日 12:27


知名女性主義學者、耶魯大學文學教授,孫康宜教授,是我的臉友。
她很親切,我們晚輩非常榮幸能與她網路互動。
她的大弟弟,昨天來聽雙老家園的演講的,孫康成先生,有一個獨生女,已經三十歲,目前矽谷灣區,就是住在 台灣肯納自閉基金會 倡議的 社區家園。

台灣的社福的進步性,還是落後美國甚多啊。
孫康成先生特別和我們分享,美國矽谷的灣區推廣社區家園的經驗,讓我們家長們增長見聞。
非常感謝他。
孫家幾位姐弟都非常優秀,和台灣淵源也很深。所以,孫康成考慮回台灣養老,但是想到女兒的社會福利,又擔心台灣趕不上加州的品質,而猶豫不決。
孫康成是成大電機系畢業後,留美,留在美國發展三十多年。他姊姊孫教授則是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留學長春藤的名校、普林斯頓,獲得文學博士,而後應聘到耶魯大學任教迄今。

李喬 (3):情歸大地,反抗到底 - 李喬談《草木恩情》、《情世界:回到未來》


【李喬就是這麼真!──人生緣分真是不可思議之處】

午安,福爾摩沙!


5/25帶領「台灣社會文化史專題研究」修課同學,加上莊紫蓉老師、陳弱水老師,以及幾位年輕朋友,共14人,到山泉水文學基地訪問李喬老師。其實原本安排在5/4,車子都雇好了,但臨時客委會說那天要開「李喬全集記者會」,我們只好改期,沒想到那週突然有反國會濫權行動,5/21我去參加集會,5/24上台講話,半夜才回到家,第二天起個大早到苗栗公館,雖然有點辛苦,但很慶幸日期沒衝到,能夠成行。


此行陳彥斌先生作陪,訪談中彥斌先生即興分享他對李喬老師的看法,生動有趣,很具揭示性,特地擷取出來先行刊登,題目〈李喬就是這麼真!〉,非常值得閱讀,連結在留言欄一,歡迎點閱,真的很精彩!!


近日回想為何認識李喬老師,常感到人生的緣分真有不可思議之處。原本應該就是2006年3月日本三木直大教授希望我陪同他一起造訪李喬老師,而開始的,但後來感覺很親,應該和鍾逸人先生有關。我在1987年4月(解嚴前)在美國初識鍾先生,陪他參觀耶魯大學。返台工作後,來往算是密切,成為鍾先生的年輕朋友(忘年交),鍾先生和李喬老師感情非常好。2009年7月我帶一群學生先到彰化北斗訪問鍾先生,鍾先生再陪我們到苗栗公館拜訪李喬老師。那次雙訪談,收穫滿滿,真的很令人難忘。


李喬老師過去會打電話到我的研究室或家裡,通常是告知「他的最後一本書」要開新書發表會,希望我能參加。這當然是大家都知道的「笑話」,李喬老師的最後一本書之後就會再有新的最後一本書,哈哈!!


很懷念那突然會接到李老師電話的日子,也很懷念已經離開我們的鍾逸人先生,每次接到他的電話,真的就是聲如洪鐘!!


照片一 2006/3/11李喬老師、三木直大教授、周婉窈於李喬已化為草泥完全看不到任何蹤影的故居跡合影。


照片二 2009/7/26 鍾逸人先生和李喬老師在苗栗公館李喬住宅接受訪談時的對談神情。


照片三 2024/5/25 於山泉水文學基地二樓展示空間合影,左起:陳彥斌先生、陳弱水老師、劉慧真理事長、周婉窈老師、莊紫蓉老師。,反抗到底 - 李喬談《草木恩情》、《情世界:回到未來》

專訪◎張耀仁

寫作哲學論:我是一位反抗者

訪談當日恰是台北山區行將雪落無聲的前夕,城裡終日濕冷,然而舉行新作《草木恩情》發表會的李喬(1934-),對於文學與文化思考的熱情依舊不減,開口即說:「我的文學始終志在反抗。」
  • 作家李喬。
 (記者胡舜翔╱攝影)
    作家李喬。 (記者胡舜翔╱攝影)
  • 新作《草木恩情》。
    新作《草木恩情》。
  • 新作《情世界:回到未來》。
    新作《情世界:回到未來》。
他解釋反抗哲學與存在主義的關聯:「反抗以取得主體的存在,反叛則僅止於違逆既定主體,故前者始終持續,後者則未必。人因為反抗而存在為人!」他進一步闡述:「反抗乃是『力的結構』之同義詞,當力的作用『不持續』時,宇宙存在――亦即「空間」消亡了。此種平衡,或接近平衡的力場關係,也就是『A(恆星、銀河系等)――R(地球等等)的進行式』。」
「也因此,反抗持續進行是必需的。」李喬聲若洪鐘,一點也看不出來身體抱恙。
事實上,2015年11月中旬由趨勢教育基金會、東京大學中國文學研究室等共同主辦的「2015白芒花台日作家交流論壇」,即曾邀請李喬至台灣大學圖書館總館專題演講,席間談到他所經歷的童年困苦、求學情狀乃至自學心法等,那是第一次聆聽李喬說話,當時帶給我兩個深刻的印象:其一,聲音有力:以八十二歲之姿仍有此氣力,那是醉心文學之人才獨有的熱情。
其二,知識論繁複:其中包括的「宗教、哲學、歷史、醫學(特別是精神醫學)、民俗學等」(李禎祥語,見《情世界:回到未來》附錄),從宗教而至《白蛇傳》新編、從力學而至存在主義,看似不相關的跨界領域,在李喬的論述中予之貫通,令人意識到李喬文學調度的浩蕩星圖,也更令人好奇李喬究竟如何鍛造自我?

寫作三要素:生命、母親與土地

李喬表示,他有三分之二的書寫時光專注於文學創作,有三分之一則聚焦於文化探討,兩者的根本都致力於思索民主、認同等。他認為知識有一條路,就是文化人類學所探究的:「我族」究竟意味著什麼?
「許多人誤認為我是台獨者,但我創作這麼多年來的根本在於『情歸大地』。」李喬解釋,2008年應客委會之邀撰寫劇本《情歸大地》(後收錄《李喬戲劇集》),也就是日後由陳坤厚擔任總顧問、洪智育執導的電影《一八九五》之原著劇本,該劇固然背離了他的原著精神,未能有效傳達他在劇本中所欲彰顯的「女性主義」:吳湯興的妻子黃賢妹曾為了民族大義而自殺兩次。但劇本突顯他向來所主張的「人如何愛護這塊土地」,換言之,《情歸大地》在探索民主國如何成立的同時,也指涉民族解放、愛鄉愛土等議題。
「生命、母親與土地是我文學創作的三要素。」李喬如斯自剖。同世代的小說創作者鄭清文曾撰文〈鋼索的高度:李喬的文學成就〉指出,「戰後的台灣文學,一直到解嚴,是很少人從反抗的立場去寫文學作品。李喬是一位很重要的存在,因為李喬是很少數的例外。」他並且認為,「李喬是寂寞的」,他的寂寞來自於他的反抗,而這恰恰表現在2015年出版的長篇《情世界:回到未來》上。
這本書的撰寫初心,在於向兩位前輩鍾肇政與葉石濤致歉,主要是當年鍾與葉分別出版《歌德激情書》(2003)、《蝴蝶巷春夢》(2006),李喬曾「輕浮地訕之」,在不知如何謝罪的情況下,他也步上兩位作者的書寫脈絡,試圖以長篇小說「認錯」。
「不少人對於其中的群交、同性戀等議論紛紛,但事實上,這是一個『溫馨的故事』。」李喬說,這本書是「寫給一些朋友的愛的祝福」。之所以名之為「回到未來」,在於「當下的時間」並不存在,也就是生命探索真諦始終在於「未到之時」。關於此書涉及的同性戀觀,李喬表示並不反對,但他不能認同「人未出生就被決定無父或無母」,關於此點,不少同性戀者頗不諒解,然而李喬的用意不在否定同性戀的存在,而是藉由小說邀請讀者共同參與思考。

寫作終點:生命就是愛

對於風格迥異於過往的《草木恩情》,李喬指出這是一本適合給中學生做為課外讀物的作品。收錄的六十二篇內容包括他曾親手栽種的東方蘭(他笑稱自己在蘭花界比文學界有名)、蝦公夾、菅草等,固然關照草木,但從前作《散靈堂傳奇》中已描述三百多種草藥看來,《草木恩情》實際上也就是再一次實踐李喬向來崇尚的科學論、宇宙論,亦即他在各種場合再三引用的英國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之主張:「當宇宙沉默地迅速航向毀滅,生命是唯一小小的反抗。」換言之,草木有恩於人,人類何以為報?這容或是李喬在本書前言所寫:「我有時晨晚感覺到又置身童年時期那種身心內外都是草木,而恍然彼此一體的感與受……」
李喬表示,他現正構思下一本長篇小說《亞洲物語》,描述2、30年代,以二二八事件中受難者、也是時任台灣高等法院推事(法官)吳鴻麒之女為主軸的故事,輻射出去的人物包括南京軍區副司令女兒、東京大學社會學教授後代等三男二女的情愛糾葛,篇幅預計長達三十萬字,「但恐怕神已經不打算給我這樣的書寫時間了。」李喬感歎,年事已長,身體狀況不再允許長篇寫作,因此2014年8月完成《情世界:回到未來》後,他決定將該書定調為「李喬長篇小說」的終結。
「今天的新書發表,用客家話來說,也就是『做完工』啦。」李喬反覆提了數次,彷彿這是一次最終的謝幕儀式。
也當然,當天與會者包括小說家鄭清文、台大歷史系退休教授李永熾、《文訊》雜誌總編輯封德屏等,莫不齊聲期許李喬再有下一部作品面世。對此,李喬表示他迄今仍是悲觀主義者,但他反對滅絕論,而他也始終相信,「誠」與「愛」是文學的重要角色。
「我的作品就是愛的存在。」李喬說。這麼說的同時,雪漸漸漸漸落在這塊土地上,那或許未必是雪落無聲,而更接近欺霜傲雪,一如李喬始終篤信的反抗哲學,一如他一直以來堅持的情歸大地。
情歸,文學。●

李喬的世界:"笑容相同、眼神炯炯相同、語氣堅定相同"......,「文學始終志在反抗-臺灣李喬的文學世界」。 李喬就是這樣真 ( 周婉窈)。 贺瑞普(Zdenek Hrib)布拉格市長

【李喬就是這麼真!──人生緣分真是不可思議之處】

午安,福爾摩沙!


5/25帶領「台灣社會文化史專題研究」修課同學,加上莊紫蓉老師、陳弱水老師,以及幾位年輕朋友,共14人,到山泉水文學基地訪問李喬老師。其實原本安排在5/4,車子都雇好了,但臨時客委會說那天要開「李喬全集記者會」,我們只好改期,沒想到那週突然有反國會濫權行動,5/21我去參加集會,5/24上台講話,半夜才回到家,第二天起個大早到苗栗公館,雖然有點辛苦,但很慶幸日期沒衝到,能夠成行。


此行陳彥斌先生作陪,訪談中彥斌先生即興分享他對李喬老師的看法,生動有趣,很具揭示性,特地擷取出來先行刊登,題目〈李喬就是這麼真!〉,非常值得閱讀,連結在留言欄一,歡迎點閱,真的很精彩!!


近日回想為何認識李喬老師,常感到人生的緣分真有不可思議之處。原本應該就是2006年3月日本三木直大教授希望我陪同他一起造訪李喬老師,而開始的,但後來感覺很親,應該和鍾逸人先生有關。我在1987年4月(解嚴前)在美國初識鍾先生,陪他參觀耶魯大學。返台工作後,來往算是密切,成為鍾先生的年輕朋友(忘年交),鍾先生和李喬老師感情非常好。2009年7月我帶一群學生先到彰化北斗訪問鍾先生,鍾先生再陪我們到苗栗公館拜訪李喬老師。那次雙訪談,收穫滿滿,真的很令人難忘。


李喬老師過去會打電話到我的研究室或家裡,通常是告知「他的最後一本書」要開新書發表會,希望我能參加。這當然是大家都知道的「笑話」,李喬老師的最後一本書之後就會再有新的最後一本書,哈哈!!


很懷念那突然會接到李老師電話的日子,也很懷念已經離開我們的鍾逸人先生,每次接到他的電話,真的就是聲如洪鐘!!


照片一 2006/3/11李喬老師、三木直大教授、周婉窈於李喬已化為草泥完全看不到任何蹤影的故居跡合影。


照片二 2009/7/26 鍾逸人先生和李喬老師在苗栗公館李喬住宅接受訪談時的對談神情。


照片三 2024/5/25 於山泉水文學基地二樓展示空間合影,左起:陳彥斌先生、陳弱水老師、劉慧真理事長、周婉窈老師、莊紫蓉老師。



黃武雄

可能是 2 個人和文字的圖像

陳彥斌

 
李喬大師的肺腑之言
作家李喬九十歲,好友今天以草地音樂節方式,跟他溫馨慶生。
李老師是性情中人,我來分享我們曾經有意思對話。
我說:「您不要關心政治,您要全心全意投入文學創作。您是要為台灣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人。」
李老師聽了,面紅耳赤説:「管政治,是為了台灣前途。台灣有前途,我的作品才有意義。台灣沒有前途,我的作品都沒有意義。」
他聲音更高亢說;「到時候,你要記得幫忙,把我所有作品搬到馬路上,放一把火全部燒掉!」
從此,我不敢再阻止他不務正業管政治。因為台灣如果沒有前途,台灣文學再偉大,確實也沒什麼意義!

Hanching Chung 的直播影片。

 
分享對象:所有人
所有人
6月13日反思 0613 202 :慶祝李喬先生米壽。理想與品德教育。禮拜天美術神遊 (74) :接著"聖靈"講, 簡介Gianlorenzo Bernini (1598~ 1680)的作品的圖象學:"The Chair of Saint Peter ";為何真理的雕像(Truth Unveiled by Time)是赤裸裸的the naked truth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4557020907642014

林淇瀁──和蔡旻軒
其他 2 人
,在山泉水文學基地

到苗栗拜訪李喬前輩
下午率吳三連獎基金會團隊到苗栗,前往 山泉水文學基地拜訪吳三連獎第四屆得主、小說家李喬前輩。
李喬得獎那年是1981年,已是距今41年的事了。當年的他,47歲,雄姿英發,創作力正盛;此際的他,88歲,依然腳力健朗,精神矍鑠,丹田有力,聲如洪鐘。作為文壇晚輩,真為他高興。
這是由我主持的「吳三連獎得主前輩作家訪談暨出版計畫」行程,先前因疫情影響中斷,感謝李喬前輩愛女李舒琴的協助和接待,得以成行。
今天在主訪蔡旻軒的提問、攝影黃裕順的錄影下,李喬前輩回憶兒時舊事、創作理念,侃侃而談,毫無倦意,除了年歲,和我年輕時認識的他笑容相同、眼神炯炯相同、語氣堅定相同,都讓我羨慕啊。


2020【文學始終志在反抗:臺灣李喬的文學世界】@總圖書館4F-6F展牆,9/14-

BY 服務與創新組 /  2020-9-3 /  所有消息

圖書館於4F-6F展牆舉辦「文學始終志在反抗-臺灣李喬的文學世界」展覽,並舉辦2場演講活動,歡迎對文學及寫作有興趣的朋友,報名參加。

李喬是臺灣文學非常重要的作家,筆耕數十年已逾千萬字,重要著作「寒夜三部曲」並改編成連續劇在公視播出。

李喬曾獲臺灣文學獎、吳三連文藝獎、吳濁流文學特別獎、國家文藝獎文學類得主及第38屆行政院文化獎等獎項。

展場訊息:
6F:山-寒夜三部曲
5F:泉-多面向李喬
4F:水-李喬文學‧生命紀要

演講訊息:
第一場
9/23 (三) 10:00-12:00
活動名稱:「文學始終志在反抗-臺灣李喬的文學世界」開幕、演講及導覽

第二場
10/21 (三) 10:00-12:00
演講名稱:pt.1「從李喬作品看臺灣歷史」pt.2作家的私房對話

報名網址:
https://reurl.cc/D6ZayO
http://www.lib.nthu.edu.tw/news/news_default.html#rss_news.xml?1048
清華大學圖書館

創作不懈 李喬要寫到癡呆

中國時報【許文貞╱台北報導】2019/02/04
以「寒夜三部曲」聞名、寫作逾900萬字的85歲作家李喬,近年仍創作不輟,甚至每兩三年就有新作,寫作題材廣泛如社會、政治、自然生態與環境,他曾在書中說決定「寫到完全癡呆」,「我還活著,不下筆寫作,我還呼吸、吃飲排泄,我還耗費地球能源豈非罪過?」日前獲行政院文化獎肯定。
由於感冒不適,李喬透過傳真回覆採訪,表示對得獎「很意外」,「希望我一生的文學創作、文化論述,對人民、社會、國家有用。」他也表示,創作是他存在的意義與目的,「到今天能完成,感謝天地、人間、朋友、家人。」
生於1934年的李喬,本名李能棋,是台灣苗栗人,為戰後第二代作家,也是客家作家,曾獲國家文藝獎、客家文化終生貢獻獎、吳三連文藝獎、台灣文學獎圖書類長篇小說金典獎等獎項。「寒夜三部曲」《寒夜》、《荒村》、《孤燈》為大河小說,猶如史詩,時間橫跨1890年到1945年,是台灣文學經典之作,曾被改編為連續劇、歌仔戲、舞台劇。
李喬勤於筆耕,雖然每一部作品都說是「最後一部」,卻總是有新的靈感。他曾自承「對文學很有野心」,自許為台灣文學「鋪地磚」的前行者,「在多泥淖的文學前程上,身為前行者,願置身泥淖中做後來者的鋪地磚,請各後來者踩過去,把台灣文學推向更高層次。」
雖然去年才剛出版小說《生命劇場》,李喬近來又再寫14萬字新作《思想,想法,留言》,表示是一部直述一生對文學、社會、文化的思想與想法的書,「是部組織系統完整的、個人獨有的概念思想集,是給後人的遺書。」
李喬與已故作家鄭清文是好友,鄭清文曾說,「李喬就是愛反抗,反抗不一定是政治,是他和他的作品都是反抗的化身。他的反抗,除了是反抗過去的自己,也是超越。反抗是最接近創造的本質。」







李先生是我的文化英雄
自由廣場》李喬的願望
2018-12-19 06:00
◎ 李喬
二○一八年選舉,「民進黨」潰敗。選後的表現,敵友都吃驚。該黨有「不能改變的因素」—指核心人員的困境。而台灣以及廣大該黨黨員,不能一起崩毀。
在此提一構想:請有志有心人士,以最快速度組建「台灣共和黨」—結合七十%民進黨黨員、五十%以上國民黨黨員,及時代力量、社民黨等以及有志者「共組」一個開放平等的、為救台灣免於淪亡的「名新實舊」政黨。一切為免崩毀而團結,無不能商榷決定的。以個人經驗,成員需對「政治」有抱負決心者結合才成。學界等協助可以,不適領航。筆者是「將走的人」,謹提遺願,期待有志朋友行動。祝成全。
(作者為前國策顧問,苗栗縣民)




《台灣文學造型》
作者:李喬
高雄:派色文化 出版社/ 台北:前衛出版社
出版日:1992


第75页
鄭淸文先生在五十四年出版他的第一部小說集:《簸箕谷》,五十七年出版《故事》,五十
九年出版《峽地》〖長篇)和《校園裏的椰子樹》,六十四年出版《鄭淸文自選集》, ,六十五
年四月,出版他的最新小說集《現代英雄》。綜觀鄭氏十年來的創作,就數量說,他不是 ...
第77页
有錢能使鬼推磨,英雄可以標價,阿堵物能呼風喚雨,這豈止是英雄的悲哀,也是靈性的
蒙塵,整個價値系統的崩潰。凡此,小說家豈能無動於衷嗎?然而這事實,是現實。於是「
現代英雄」終於產生。西方人塑造所謂:「荒謬英雄」,荒謬英雄也者,是現實的抽象化, ...
第79页
這種特性,在鄭氏的作品裏,自然也不例外. ,尤其這本「現代英雄」表現得最鮮烈。也正
因爲如此,許多篇章,似乎總是同時出現一、二類型的英雄。〈五彩神仙〉, ,寫陳咸興和兪
小姐一種適性的生活。世人爲財富、婚姻、食色、禮俗等等而自抑而奔波、焦急、毀形

第页
誠實的文學—序「靑瞑藤仔」形式與内容—序許振江的小説\ ^無名氏的恐怖小說魅力
的誕生 I 《隔山》評述台灣工人的夢—序《夢魘九十九》小説家的生長 I 序《燕鳴的街道》
第三輯型「文學語言」之辯适 1 ^鄭清文的寫作歷程與小説特色\ 55 台 13 文學與歷史
 ...
第100页
... 的背後,隱約浮現圓圓的光環!註一:見洪醒夫訪問鄭清文專稿:〈誠實與含蓄的故事〉。
(一九七七年十月「台灣文藝」革新號第三期) 成長的寓言序《燕心果》鄭淸文 台灣文學
造型匚 100.
第185页
... 自己,但不能欠缺引子的觸機,這是鄭先生作品的特色。我可以引用很多例子來談談,
這是很有趣的一部份。 例如〈結〉中的淑琴,以「 185 口"清文的 18 作歷程與小說特色.












作者: 李喬
書名: 《我的心靈簡史 : 文化台獨筆記》
台北:望春風,2010






****




【挺台灣背後,捷克成了歐洲「反中最前線」?】 


台灣的抗疫成果屢獲國際肯定,4/1捷克則進一步和台灣簽署防疫聯合聲明、建立防疫夥伴關係,合作領域包括快篩試劑、疫苗與藥品的研發生產。 


捷克挺台灣不是第一回。早在去年底,捷克布拉格市長賀瑞普無懼北京施壓,選擇來台灣訪問,甚至與台北締結姐妹市。 


但究竟為什麼大國都不敢,就只有布拉格敢高調聲援台灣與西藏?而捷克人又是怎麼看待這個市長呢? 

--
https://maac.io/1ffCY 






CW.COM.TW


大國都不敢,為什麼就布拉格敢這麼挺台灣?|天下雜誌 

捷克布拉格市長賀瑞普無懼北京施壓,選擇來台灣訪問,甚至與台北 



BLOOMBERG.COM

The European Mayor Who Doesn’t Want China’s Help With Virus

He's skeptical of Beijing's promises and offers of help.



【布拉格市長挺西藏的心不變】
《華盛頓郵報》23日刊登了布拉格市長賀瑞普的一篇名為《為什麼我們要在布拉格市政廳懸掛雪山獅子旗》的文章,文章提到在市政廳升起雪山獅子旗「根本不應讓中國感到困擾,因為1951年中國與西藏政府達成了協議,賦予了西藏廣泛的自治權。」


2019/07/03 - Zdeněk Hřib had been Prague's mayor for little more than a month when he came face-to-face with the Czech ... Hosting a meeting with foreign diplomats in the city, Hřib was asked by the Chinese ambassador to expel their ...



布拉格市长贺瑞普(Zdenek Hrib)对捷克首都布拉格市政厅升挂西藏流亡政府的雪山狮子旗作出回应,并称中国是不可靠的商业伙伴,也是一个充满怨恨的国家。
《华盛顿邮报》周一(12月23日)刊登了市长贺瑞普的一篇名为《为什么我们要在布拉格市政厅悬挂雪山狮子旗》的文章,文章提到在市政厅升起雪山狮子旗“根本不应让中国感到困扰,因为1951年中国与西藏政府达成了协议,赋予了西藏广泛的自治权。”
voachinese.com/a/5217417.html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