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6日 星期三

說臺語、李登輝說郝柏村講皇民説法

楊牧先生的回憶錄"昔我往矣"、"方向歸零"("他說臺語怎麼是亡國奴呢?"我插嘴問。(頁41))等書,扉頁都是用日文寫"獻給母親".....






李登輝說,郝柏村講他和柯文哲是皇民子弟,不是只講到他們而已,而是「所有台灣人整個都要氣起來了」,李登輝不滿表示「不應該嘛」。

前行政院長郝柏村日前說無黨籍台北市長候選人柯文哲是皇民後裔,...
STORMMEDIAGROUP.COM


李登輝蘋果日報
記者問我關於皇民説的看法。我回答記者:這些人提起這個問題的目的是什麼呢?
皇民是所有台灣人在歷史洪流中的共同遭遇,台灣人一直被人欺負,被六個不同的外來政權統治過,這是台灣人的悲哀,現在好不容易可以決定自己的未來,我們應該向前看,共同創造幸福的未來。

2014年11月24日 星期一

網民!網民!危機:假維基









其實,應該哭的是柯文哲。看看連營的各類廣告是柯營的數十倍,就該大哭一場。再看國民黨的財富是其他黨或候選人的數萬倍以上,就知是場極不公平的競賽,非國民黨的候選人都輸在起跑點,怎能不同聲一哭?所以不只柯文哲該哭,所有非國民黨候選人都該哭。連公子佔盡執政優勢的便宜,佔盡大老相挺的便宜,佔盡糧草充足的便宜,竟然還東怨西怨,訴盡委曲,擺出苦情花、淚的小花還作阿信狀,裝可憐搶票,竟然還局部得逞,其他候選人才真的該痛哭失聲哩。






蘋論:淚的小花

2014年11月25日

更多專欄文章


劉備的天下是哭來的,若連勝文勝出,市長也是哭來的。
連勝文夫婦的眼淚攻勢當場害得大媽、大嬸、祖母、阿婆同聲一哭,哭來了不少票。勝文想贏,連氏夫婦非一路哭到本周六不可,哭倒萬里長城,市長寶座應可手到擒來。

不懂鄉民不受控制

選情緊繃,考驗的是抗壓能力和情緒的穩定。情緒管理高明的候選人,壓力越大越穩定。試想邱吉爾擔任戰時首相時,納粹大軍和國內鬥爭給予他的壓力何等恐怖,遠遠超過此次北市選舉,如果邱當眾大哭,英國還撐得下去嗎?
其實,應該哭的是柯文哲。看看連營的各類廣告是柯營的數十倍,就該大哭一場。再看國民黨的財富是其他黨或候選人的數萬倍以上,就知是場極不公平的競賽,非國民黨的候選人都輸在起跑點,怎能不同聲一哭?所以不只柯文哲該哭,所有非國民黨候選人都該哭。連公子佔盡執政優勢的便宜,佔盡大老相挺的便宜,佔盡糧草充足的便宜,竟然還東怨西怨,訴盡委曲,擺出苦情花、淚的小花還作阿信狀,裝可憐搶票,竟然還局部得逞,其他候選人才真的該痛哭失聲哩。
競選一路以來,柯受到多少冤屈,什麼活摘器官、自導自演、貪污洗錢、皇民後代、官三代、漢奸、混蛋……超過連受的委曲多多,柯為什麼不哭?有理由哭的沒哭,沒理由哭的亂哭,選舉不僅是吸毒傷腦,還傷害淚腺,以致眼淚分泌失調。
連家覺得連勝文受盡委曲,把所有網路鄉民揶揄連公子的帳全算在柯文哲頭上,顯示出他家人真是不了解網路,以為網民聽柯之命惡搞連。其實網民是無法控制的,是自發性的,柯曾勸網民不要寫侮辱性的語言,像是把連勝文夫妻弄成A片海報的模樣,但沒用。網民的心態是獨立而無政府的,他們直覺地討厭誰就kuso誰,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沒辦法的事。怪給柯難道不是欲加之罪的誣陷?



千萬別為小事哭泣

請把連公子抱怨對他醜化和抹黑的語句條例出來,看看有幾條是柯或高層幕僚親口所說?不就很清楚了嗎?反之亦然,把連營抹黑柯的語句也列出來,看看是網路發出的有幾條?連及高級幕僚和爺爺、杯杯們親口說出的有幾條,也就很清楚了。
受這點委曲就哭成淚人,能擔重任嗎?


*****

真是難堪又丟臉
因為郝伯村的撒謊道歉,又被拆穿真相了
民進黨的發言人林俊憲,在『年代新聞追追追』的節目上,當著林國正,李猷龍,周玉蔻,陳立宏,胡忠信的面,指出:根據維基百科的編輯記錄,郝伯村在道歉時所稱的『皇民化』資料,他說是引自維基百科,但當時根本不存在此資料。現在的資料,是剛補寫上去的新資料。
國民黨的林國正立委也同意此說,因為他的助理去查的結果,也是如此。因此他認為郝柏村的道歉,是沒有誠意的,應該再道歉。

蘋論:連道歉的規矩都不懂連家何處去(江春男) ;連戰、郝柏村發動族群戰爭(陳芳明)

蘋論:連道歉的規矩都不懂

 
選舉到了,我們看到更多的虛偽不誠和皮笑肉不笑。
從小開始,我們就被告知,對人說謝謝時,要雙眼看著對方的眼睛,才是誠懇的表現。尤其在向人道歉時,更須眼睛緊盯對方。感謝和道歉眼神都飄向他處,對方一定認為你沒誠意,甚至覺得遭到輕視或羞辱。

這是基本禮貌了,文明社會老早就習以為常。可是我們看見連戰道歉卻是對著空氣,沒有受詞地走過場了事。明明從連講話的前言後語,說話脈絡,就是在罵柯文哲「混蛋」,在選情壓力下勉強道歉,卻說:「沒有針對任何人、特定的人」,用字遣詞強烈一些,引起不安,感到非常抱歉云云。這哪裡是道歉,毫無誠意。道歉的定義包括有明確的對象、明確的含意、明確誠懇的態度,以及最重要的悔過定改,沒有滿足這些要件,油嘴滑舌道歉比不道歉還惡質得多,是二度傷害。
我們常看見餐館門口的服務生對著進門的客人呼喊:「歡迎光臨」;對著離去的客人大喊;「謝謝光臨」,但他們眼神根本就沒放在客人身上。這就是訓練不足,不如取消。這方面大百貨公司的電梯小姐表現最好,她們一定眼神專注在客人臉上,讓客人感受到她們的誠懇。
不只是道謝、道歉態度馬虎沒有誠意,政客們,尤其老一輩,與人握手時常5指伸直,你握他,他不握你,眼神還四處張望,尋找下一個或更重要的人物,極為不敬。這種基本政客的禮儀都不懂,難怪失勢後受人冷落。
柯林頓與人握手時,不論對方階層貴賤,一定右手緊緊握住對方的手,左手伸去緊抓對方右肩膀,兩眼定定地注視對方雙眼,讓被握手的人感激感動。這是他選舉勝利的祕訣。 

政客說道歉像示威


台灣這方面的禮貌教育不足,說謝謝像罵人,說道歉像示威,說不敢像炫耀,與人握手像癱瘓(不使力),眼珠亂飄像蕩婦,讚美別人像吹牛……政客們的表現尤其惡劣,連小學生都不如,小朋友說謝謝和對不起都還知道眼睛看著對方呢。 

司馬觀點:連爺爺何處去(江春男)


 陣營說,這是一場不公平的選舉,因為,媒體一面倒,反連的網民如排山倒海而來。但是,連陣營擁有豐沛資源,柯P難以望其項背,豈不是更不公平。可喜的是,政治不是數學,在政治領域中,二加二不等於四。政治像藝術,更像化學,各種成分攪混在一起,一定會起微妙的化學變化。
剛出場,連勝文就先聲奪人,他的大連艦隊,由航空母艦、驅逐艦、巡洋艦和核能潛艦所組成,他主張新思維,以新生代改革派自居,用大明王朝暗諷馬政府,贏得不少人喝采。想不到碰到柯P,很快就吃足苦頭,現在大連艦隊幾乎觸礁,船上乘客呼天搶地,哀爸叫母,氣氛一片淒迷。
最難以理解的是,連戰和郝柏村多次挑起族群對立,他們痛罵柯文哲是日本官三代,是皇民,是漢奸,是混蛋。說柯缺乏國家民族觀念,應該叫「青山文哲」,這種高級外省人的口吻,是國民黨來台接收期間,最引起台灣人普遍反感的話,後來才發生二二八事件。連戰應該很了解這個背景,因為他父親就是接收台北的大員。 

批柯文哲給北京看

連郝兩人表面上批柯一家人,其實罵到幾世代的台灣人;他們不是站在中國人角度,而是站在中共對台工作的角度;他們不是失心瘋,而是故意罵給北京看的,照大陸的流行語,這是曲線表功。
選舉勝敗不過是一場選舉,連勝文還年輕,將來有的是機會,但連戰除了當大陸的連爺爺之外,在台灣還能扮演什麼角色,令人好奇。 
政大教授陳芳明:連戰、郝柏村發動族群戰爭
 顏振凱 2014年11月20日

政大教授陳芳明:連戰、郝柏村發動族群戰爭
政大台文所教授陳芳明20日在個人臉書發文,稱連戰(左)、郝柏村(右)不只是羞辱柯家,也同時羞辱了所有台灣人。(葉信菉、余志偉攝)
針對前副總統連戰、前行政院長郝柏村對在野台北市長候選人柯文哲的「漢奸」、「日本皇民」攻擊,政大台文所教授陳芳明20日也在個人臉書為文,痛批連郝說法已不只是羞辱柯家,也同時羞辱了所有台灣人。「這已經超出選舉所能容忍的界線,而是正在發動一場族群戰爭,甚至是一場種族歧視的戰爭。」

陳指出,說台灣人是漢奸、是日本皇民,那是戰後初期國民黨來台接收時的官方語言,對當時台灣人極盡羞辱之能事,殘酷地在省籍問題上硬是做出血淋淋的撕裂,而終導致228事件,這樣的歷史記憶,是台灣社會全體百姓的共同噩夢。1990年代,由李登輝代替國民黨對全民道歉以來,經過一連串賠償、公布史料與建立紀念碑之後,省籍衝突才逐漸緩和下來。

陳表示,如今連、郝又再度輕啟歷史傷口,對候選人進行人身攻擊,顯然使官方所有的道歉毀於一旦。把台灣人說成「漢奸」與「皇民」,是非常殘忍的人性。台灣人並未選擇要當日本人,而是中國無能保護自己的安危時,未經台灣人同意,就輕率割讓台灣給日本。

陳更引用法國小說家莫泊桑的《脂肪球》。在普魯士人佔領法國期間,1位法國少女為了馬車上貴族、貴婦、神父安全,獻身給普魯士士兵,事後,馬車上的人卻看不起那位少女故事,痛陳「人性的醜惡,竟有如此。連戰與郝柏村正好擺出這樣的嘴臉,他們內心是如此輕蔑台灣人,以種族歧視的眼光看待殖民地時期的台灣人。」

陳在文中強調,選舉輸贏是一時的,歷史功過卻是永遠的,為了貪圖選票,連戰竟然到了語無倫次的地步。而連戰自稱其祖父離開台灣去參加中國抗日,這是明顯的說謊。連雅堂從來沒有抗日過,真正抗日的人,其實都留在台灣。在台灣抗日的人,反而在228事件遭到國民黨屠殺,連戰父親連震東卻那危疑時期,正在忙著接收日產。連戰本人,也從來沒有為台灣民主運動說過正義的話,就像他祖父、父親,他們永遠都是歷史的獲利者。如今,又遊走兩岸,國共通吃,居然還扮演起歷史審判者。

連勝文的新政見(江春男);馮光遠文化政策

司馬觀點:連勝文的新政見(江春男)


連勝文在台上慷慨激昂,訴說他的委曲,得過癌症,頭上又被打了一槍,這些都不怕,把命豁出去了。現在又遭受網路霸凌,太太被威脅潑硫酸,所有惡質手段,發揮到淋漓盡致,他講到激動硬咽,連家哭了。
「搶救勝文大兵」已成媒體最常出現的標題,這是來自電影《搶救雷恩大兵》,搶救過程陰錯陽差,結果大出意料之外,搶救連勝文也是如此。他根本不知道戰場在哪裡,不知自己的社會形象,他對社會現實的脫節,跟年輕人的隔閡程度,令人懷疑他不曾住過台北,甚至沒有年輕過。 
幾年前,連勝文和林益世兩人,曾為國民黨青年部的頭頭,當時說要號召青年加入國民黨,改造國民黨,當時覺得有夠滑稽。想不到更滑稽的還在後頭,林益世很快就被改造,而連勝文在初選時,尚高舉黨內改革新希望,想不到一旋踵,他即改變心意,熱烈擁抱保守舊勢力。 
連勝文抱怨媒體不公平,但他用的媒體人,多到可以開報社,他的廣告和業配,超過所有候選人。其實,產品本身太差,再好的行銷也沒用。尤其他選舉沒有主軸,缺乏方向感,更天才的是,他居然找到形象備受爭議的蔡正元擔任主帥,自然有連台好戲。 
這次選戰最惡劣的是,幾乎動用五院力量對付柯文哲一人,立法院、監察院都被動員,國稅局連稿費也查,甚至影射柯有活摘器官之嫌疑,這些都是連陣營的奧步,連大公子對小是非自艾自憐,對真正的不公不義卻視若無睹。 

喊救命不忘改路名

連勝文一面忙著喊救命,一面似乎嫌被罵不夠,前天突發奇想,提議把巿府路改名為「經國路」,也許這是他最有創意的新政見。有人提議乾脆一併把中山堂改為連雅堂,即使選不上巿長,連家也可在台灣留名青山青史了。 
《2014 台北市長獨立參選人馮光遠競選辦公室文化政策》
文化,是人類自身發展過程中逐步累積起來的各種與自身生活息息相關的知識與經驗,而透過這些知識與經驗,我們體現與空間環境的適應性,也理解、認知並認同自身。文化是一種價值體現,也是生命與群體間的共同分享的價值。
城市文明的發展,不僅僅是技術與物質的發展,更重要就是生命經驗的體現。城市文明在空間活動載體上的群體價值經驗體現,我們稱之為「生活模式」、「風格」、「風尚」,正是文化的具體展現與實踐。
台灣社會近年來逐步認識並開始重視文化價值,因此,執政者也開始大談「文創」。然而,文化並不是憑空得造作,乃是生命群體的經驗累積、沈澱與淬鍊。將粗暴的製造生產邏輯,硬套於必須累積沈澱昇華而來的文化是一種謬誤,也是一種輕忽。異質的嫁接,去掉經驗記憶的脈絡,所成就的是粗鄙,是俗麗的屈從。
因此,肩負城市治理使命的政府,對於文化,作為管理單位,必先尊重其脈絡,然後打造能促成文化累積、發展的友善環境,是其任務與責任,也是城市文化政策制定發展的理路。正因為文化是生命生活的累積,與語言、記憶與藝術表現息息相關。因此,市政對於文化的政策形成,就該從維護、鼓勵或友善這些方向的增益、障礙排除來思考、規劃與審議,並逐步地加以實行。對此,馮光遠與其團隊提出以下政策內容:
【獎勵在地創作,鼓勵文化耕耘】
以本年度金曲獎媚俗親中的荒謬表現亂象為契機,揭示若當選市長,將以台灣創作者為獎勵致敬對象而創設獎項來鼓勵台灣眾多充滿創意而優秀的創作者。因為,由於長期以來價值的混亂與獨厚特定意識形態的扭曲創作環境,對於勤懇地深植這片土地耕耘的文化創作者並不友善公平,為匡正這樣的長期扭曲,創立專屬於這片土地創作者的專門獎項有其必要。因為他們的創作與我們生存生活的社會息息相關,也彼此共鳴互動,文化因此累積。獎項的鼓勵致敬,不過是政府對於默默投身文化拓深的人們的一種必要的態度。
獎項的對象目的,決定文化價值的認同與獨特。因此,臺北市政府辦理以台灣創作者為對象的各類藝文獎項,不但有其必要,更展現一種文化傳承的承擔與使命。利潤最大化與私相授受的商業行為與思維邏輯,與文化的價值本身其實相斥相悖。前者在利潤驅動下,所有的東西都可販售,也都可交易代換。但文化的價值,是澎湃的驕傲,需要的是理解、認同與體悟。
過去相當一段時間,台灣的藝文世界,或委身為政權服務,或服膺於特定意識形態,甚至等而下之者,則以金錢出賣的價格瓜代文化的崇高價值,從而無所不為卻荒謬絕倫。因此,作為公眾付託的市政機關,辦理這類文化藝文獎項的目的與使命即在於,唯有肩負爭取維護公眾價值最大化的政府,理能承擔對於抗拒販售邏輯而為標舉文化價值的文化藝文獎項的承辦者。向台灣的創作者與投身文化累積深化者致敬的獎項辦理,因此絕非封閉群體的大拜拜,而有公眾價值標舉守護的意義。
【實踐多語傳承,建構多元空間】
從而,從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來說,若欲傳承各種文化,就必須樣語言的保存、傳承與切合實際的運作,並創造積極鼓勵使用的環境。對此,台北作為一個多元文化與價值匯聚的城市,一個移入者創造構建的城市,來自各個不同地方的傳承不應被斷裂刨除。因此,在教育上的多元母語教學(台語、客語、原住民族的各自不同母語,甚至移入者原來的母語等)不但應該被鼓勵,市府也應該擔當起積極扶助的角色。教學的重點,不是填鴨式的形式主義,而是善用多元民間社會的交流互動,鼓勵多語言學習,建構多語言溝通空間的存在。事實上,人類群體之間的溝通,往往是多種語言參雜的模式來進行溝通。而文化創作上能夠讓這樣的語言文化交融互惠,是鼓勵多語言存在的基本態度。而不同語言的各類創作,在積極扶助,以獎項或是發表會鼓勵城市居民彼此欣賞,培養起文化理解與積極喜愛的人口與群體,是政府多元價值維護與建構的可以採用的路徑。最終地,在這個城市裡,語言的多樣性不再是無知的疑懼,而是歡悅的體驗,如此,文化累積的深與廣,才能拓深城市的格局與底藴。
【提升巷弄文化,再創城市風華】
文化傳承與發展更重要的,還在於累積與沈澱,而這就有關於記憶的尊重與保存。一個城市真正迷人的風致,絕非大量生產的工業化速簡便宜,而是那與城市生活經驗、空間與體驗所產生的記憶。因此,文化的推展與維護,必須從對記憶的珍視與呵護做起。遊蕩於城市的輕鬆適意,或者體會醇厚的人情味與空間中的趣味,便成為引人入勝的「巷弄文化」,這是一個城市的獨特之處,也是無可取代的迷人、吸引人之處。
而這類「巷弄文化」是透過累積而來,市政府對此所肩負的,是這類空間的維護,獎勵與制度性的保障與鼓勵。整備各類市政管理的法規,使空間有獨特經驗的體會卻無風險實現的危險,即為政策性提升「巷弄文化」的基本課題與挑戰。從而,多方的從各種市政管理面向諸如:環境、建管、稅務乃至行政上予以鼓勵、調整、修改或是重新規範乃至豁免,都是政策達成的踐行手段。文化政策的目的在於,對於文化的發展、累積與維護有所增益保存。政策手段的抉擇應該是權變、積極扶助,但避免本位主義的恣意妄為。後者的避免,則來自於決策時的多方徵詢與傾聽意見,更重要的,則為在地市民的決策參與及審議。
【保護歷史街區,維繫文化記憶】
城市並非單純建築體的集合,也非人群一時停歇聚集之處。城市,是人類人群居住、生活與發展,創造文明也享受文化的空間場域。因此,城市的面貌,不論是既存的建築群聚的的樣貌,抑或是生活期間人群的行為、產業與生活方式,都承載著人類歷史記憶,並逐步沈澱、累積。這是文化的積累,也是歷史的刻痕與紀錄。
我們將成立「台北市歷史記憶空間與文化物整理與保障委員會」,整理台北市具有重大歷史記憶的空間、文化物(建物與個別物件)以及台北市歷史形貌的整理與規劃。其大致可分為:
文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建築物、雕刻和繪畫,具有考古意義的成分或結構,銘文、洞穴、住區及各類文物的綜合體;
建築群: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因其建築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觀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單獨或相互聯繫的建築群;
遺址:從歷史、美學、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人造工程或人與自然的共同傑作以及考古遺址地帶。
該委員會透過遴聘學者專家與在地文史工作者與居民,組成調查委員會,逐步整理台北市之歷史記憶空間文物,並規劃設計並公布台北市分區歷史記憶空間的保障維護原則。選定之歷史記憶空間,將定義規劃該空間場域的歷史記憶形貌與規範,並對區域內的建築與建築區劃分級,進行不同的規劃保護。其保護之方法與規範,應以地方自治條例之方式,制定相關自治條例,進行制度性之保障、規劃與獎助。
劃定之歷史記憶空間內,若屬前述重大歷史文物、建築群或遺址者,由政府市價收買或進行強制徵收後,由市政府或市政府所委託之維護歷史記憶目的所成立之非營利團體進行文物保護與維護。並適當狀況下開放成為歷史空間文物的參訪據點
其他非屬必須存留而不可再行利用改造者,依其與歷史空間的座落與景觀關聯性,分級規範其利用改造範圍與方法。其如有改造利用需求者,政府進行相關之獎助與補助。政府獎助與補助原則,依受限程度越高者,其受獎助補助額度越大。最低受限者,至少補助相關利用改造計畫之設計。
歷史街區的調查、維護與規劃,需要長久永續的經營,也屬計畫性的行政,不宜使財務限於年度的預算編列撥補,需要延續持續的財務支持。因此我方建議,宜由政府出面,出資並爭取其他財源(中央財務支援,民間支持等)挹注下,成立常設專屬性之基金,作為健全財務與財源的基礎。
【台北藝文卡,承載文化成果】
而文化所體現的,從體驗中所創作的種種,乃是文化的焠鍊與結實。藝文作為一種文化的展現,是成果,更是一種傳揚分享。文化需要培養與累積,因為,這些也將是你我與城市群體形塑自我與群體認同的基礎。市府對於在地與共同體藝文展演的鼓勵、獎勵不但是培養的必要,更重要的,是對於文化價值認同與尊重的一種必要的致敬。
為了鼓勵各種藝文展演,我們主張推動「台北藝文卡」,讓市民可以充分享受各種音樂、表演、劇場、展覽所帶給我們的文化價值。將台北的文化資源透過藝文卡整合,看見國際藝文創作並在地文化的創作成果。同時也可讓資訊流通,讓台北各種小型特色博物館、展覽館、小劇場得以擴大推廣,做為城市文化的承載平台。
除了藝文卡的串連,我們也主張推廣世界博物館日,由文化局規劃系列活動,如博物館之夜、劇場之夜等等。文化的價值,需要維護,也需要各種鼓勵跟推動。市政府所營運管理的,是市民生活的空間與設施,然而城市文化的孕育是來自各種活動,來自於人與空間的互動。
市府管理的目的,並非將市民排除阻卻於建築空間之外,而是空間與設施如何與市民更形密切結合。街頭藝人作為一種城市文化中的存在,我們應進行必要協助,使街頭表演藝人在城市的空間中更為滲入地,與城市生活經驗結合。表演者所希冀的,是友善而能與市民互動融入的空間。因此,市政的重點在於讓文化的展現與累積成為可能,並合理合宜。
市政府是文化的守護與維護者。無需越俎代庖,自以為可以定義甚至創造決定文化,這類官僚的傲慢源自於本位主義,也唯有將文化的創造積累還給市民群體,荒謬才會禁絕與終止。
*本馮光遠競選團隊所擬定的文化政策亦已拍攝成三支政策影片,將擇期於近日公布。

2014年11月23日 星期日

Henri Matisse

OBITUARY

Art World Mourns Henri Matisse, Dead at Home in Nice at Age of 84

Special to The New York Times
PARIS, Nov. 4--The world of art today mourned Henri Matisse, one of France's greatest painters, who died in his apartment in Nice yesterday afternoon of a heart attack. He was 84 years old.
Death came swiftly to the aged artist, who had been a semi-invalid since undergoing a serious operation in 1940. At his bedside were his daughter, Mme. Marguerite Duthite; his physician, a nurse and his secretary. Mme. Duthite had arrived in Nice from Paris a few days ago to visit her father.
Jean Cassou, director of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in Paris, recalled that Matisse, bedridden much of the time after his operation, continued to work from his room.
"Henri Matisse is one of the last representatives of French genius," he said. "If the title of master suits any artist it certainly suited him. All men deserving of this name, all men who think, can consider themselves as his disciples. His thinking has illuminated our era."
Andre Berthoin, Minister of National Education, in a statement on the death of the artist, said that the "world will mourn" with France.
"His was the most French of palettes. Intelligence, reason and the alliance of a sense of finesse and of simplifying geometry gave to all he painted the rare virtue of being truly French," M. Berthoin said.
Matisse's two sons, Jean, a Paris sculptor, and Pierre, a New York art dealer, arrived in Nice tonight to attend the funeral.
While the date and type of service have not yet been set, it was understood from Matisse's daughter that the painter had often requested a simple service with burial somewhere on the Riviera, where the artist had lived since 1939.
Variety in His Approach
Henri Matisse, leader of young rebel artists who brought the modern art movement into being in Paris a half century ago, was a master of color, a supreme draftsman who imbued a relatively small range of subject matter with constant variety.
The artist's long career, begun with years of academic schooling, became set in its brilliant revolutionary course in 1905, when, in company with Rouault, Derain, Dufy, Vlaminck and a few others, Matisse set Paris on its ears in the Autumn Salon. The painters were excoriated as fauves-- wild beasts--and their pictures, flaming defiant canvases, were condemned as impossible.
On June 25, 1951, thousands of tourists and natives crowded the small village of Vence in south France to see the Bishop bless what Matisse had called his "masterpiece"--a chapel on which he had started work four years before.
Ailing and bedridden through much of this period, Matisse serenely progressed with his decorations for the chapel, drawing his designs with a long charcoal-tipped stick on the walls of his bedroom, later copying them on tiles and transferring them to stained glass. This was his last work, he announced: "My bags are packed."
Matisse held no common ground with those who considered modern art as a new mode. He once said that every art is a logical reflection of the time in which it is produced--an orderly and rational development of what had gone before.
Ruled Out Reproduction
Representation to him was a means to an end and not the end itself. On a visit to the United States in 1930, he answered the challengers of new art forms by saying, "By mechanical means an image is now fixed on a photographic plate in a few seconds--an image more precise and exact than it is humanly possible to draw. And so, with the advent of photography disappeared the necessity for exact reproduction in art. Cezanne no longer painted one individual apple; he painted all apples. Van Gogh's 'Postman' is a portion of humanity."
The artist was born on Dec. 31, 1869, the son of a grain merchant in Le Cateau in Picardy. The law had been chosen as his profession, and it took some persuasion over parental objections for Matisse to begin the art studies he yearned for. In Paris he studied under Gustave Moreau, and from 1893 to 1896 he produced sober still lifes and other quiet pictures influenced by Chardin and Corot. He copied old masters in the Louvre, earning his way through his schooling. In later years, telling about it, he said, "One must learn to walk firmly on the ground before one tries the tightrope."
In 1893 he married Amelie Moellie Parayre. The family was supported through the sale of all the painter's still lifes to a dealer who paid 400 francs apiece for them.
Matisse narrated later: "One day I had just finished one of my pictures. It was quite as good as the previous one and very much like it, and I knew that on its delivery I would get the money which I sorely needed. I looked at it, and then and there a feeling came over me that it was not I, that it did not express me or express what I felt." The artist destroyed the picture, counting his emancipation from that day.
Opinions on the art of Matisse from the beginning of his emancipation through the tide of impressionism, post-impressionism and fauvism, varied considerably during the 1912 exhibition in London of modern French painters' work.
Matisse emerged as an artist of great powers, but sections of the academic world called his work "not art, but a dangerous and infectious disease." In 1908, excited comment had followed an exhibition of Matisse's paintings in the Stieglitz Gallery of New York; in 1913, at the famed Armory Show, the artist was the center of stormy debate.
Through the years that have seen his pictures become prized pieces in public and private collections in all parts of the world, the artist grew in stature. He never left his explorations, and age only increased his daring as a colorist and his brilliance and gaiety. A few have complained that his work of recent years "complacently repeated," but numbers of authoritative writers on Matisse and leading connoisseurs regard him as the foremost painter of the day.
Matisse established himself permanently in Nice in 1917. When World War II started, the artist was in Paris. He made his way in stages by taxi and train back to Nice.
In 1941, his son Pierre, reported that Matisse had undergone a serious operation. Friends tried to persuade the aging artist to leave France, but Matisse said, "If all the talented people left France, the country would be much poorer. I began an artist's life very poor, and I am not afraid to be poor again. . . . Art has its value; it is a search after truth and truth is all that counts."
The artist's birthdays during his last years usually found him working on a limited schedule, with congratulatory messages coming in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At 83 he donated 100 of his works-- valued at up to $14,000,000--to his hometown of Le Cateau.
And at about the same time, in a piece he wrote for th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Matisse told a little more of his theory of art.
"An artist has to look at life without prejudices, as he did when he was a child," he wrote. "If he loses that faculty, he cannot express himself in an original, that is, in a personal way."
By way of illustration he said there was nothing more difficult for a truly creative painter than to paint a rose.
"Because before he can do so," explained the artist, "he has first of all to forget all the roses that were ever painted."





柯P在台北巿政府宣言:20萬市民擁護



今天傍晚柯P在台北巿政府剛表發完感言,PTT隨即有人貼出演講內容逐字稿:

**愛與擁抱、推倒高牆**

親愛的市民同胞、年輕朋友、大朋友、小朋友,(以及許許多多可愛的毛孩子們),大家午安、大家好。感謝各位帶著歡欣鼓舞的心情,一起以愛擁抱台北,以嘉年華的心情迎接即將來到的市長選舉,並期望改變可以成真。


從中正紀念堂的自由廣場到台北市政府的市民廣場,代表在「開放政府、全民參與」的理念之下,我們要讓台北市民走進台北市政府,參與市政成為這個城市的主人。今天下午沿路上,我看到繽紛的色彩、無數的創意以及各位朋友的笑容。感謝各位,我們做到了,我們一起改變了台灣的政治文化,選舉不再是悲情和恐嚇,而是光明和喜樂。

現在,我要拜託各位市民朋友,看看你身邊的人,無論是熟悉或陌生的,請你看看身邊的朋友。我們在燦爛的陽光底下、踏著親切的土地,呼吸著同樣的空氣、享受這一刻的美好。你和我,在這一座城市安身立命,你我的家人未來也將寄託在這座城市,你和我,從來都沒有不一樣。

過去,由於意識型態的對立,這座城市豎起了一道隱形而冰冷的高牆。這道高牆隔絕了你我,這道高牆把我們分成藍綠、統獨、國民和皇民;牆的兩邊,互相仇恨、互相叫罵、互相對立。這座高牆,不知何時出現的?也不知道存在多少年了?但是卻折磨著我們的親情、友情與愛情。今天,柯文哲站在這裡,要和所有的市民一起,用愛與擁抱,推倒這座高牆。從此時此刻開始,結束對立、結束叫罵、結束仇恨。改變台灣,從首都開始。改變台北,從文化開始。這是一場以文化為主體的社會運動。事實上,這是台灣歷史上第一次以改變政治文化當作訴求的選戰。現在讓我們以愛為名,進行這一場改變文化的社會運動:推倒高牆、以愛擁抱台北。

今天的嘉年華遊行,柯文哲和各位朋友高高興興、快快樂樂走到台北市政府;相對之下,昨天的遊行,有人在另一頭全家抱頭痛哭,場面很悲情。但是我認為政治努力的目標是要使人民快樂而非悲傷。當然目前台灣社會仍有一些要克服的問題。例如:貧富差距、社會資源分配不公平,居住正義不公平、教育資源不公平,這些都是我們要推倒的高牆。


親愛的市民朋友,以前我們總是告訴孩子:「你要聽話」,聽爸爸媽媽的話、聽老師的話、聽大人的話…,我們許諾孩子一個安全的家,卻看著他們在決策反覆的十二年國教當中盲目奔波甚至哭泣。我們想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一個遮風避雨的所在。然而,家是房東的、是銀行的,是財團的。就算買了房子,沉重的房貸讓我們成為終生的屋奴。我們想放手讓孩子自由飛翔,卻發現前面築起了一道又一道難以克服的高牆。我們必須集合起來用選票推倒這些高牆,公義使邦國高舉、和解讓城市重生。在高牆倒下的那一刻,這塊土地將重新升起愛與和平。
今天,我站在市政府前面,要向未來的市府同仁承諾:柯文哲是無黨籍,來自於公務員家庭,未來台北市政府的公務員不必為政治服務,不必為政黨服務,只需要盡心盡力為市民服務。柯文哲是無黨籍,當選之後沒有政黨當靠山,一旦做不好,兩黨都會攻擊我,所以我沒有鬆懈的權利,每一分每一秒都必須以市民為念、為市民打拚。
親愛的市民朋友,到投票日之前的每一天,我們都必須意志堅定,承受各種磨練。我們可以樂觀進取,卻不能鬆懈大意,更需要智慧和勇氣。這場選舉之關鍵在於「相信」兩個字,相信改變可以成真,相信公平正義可以實現,相信自己的一票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相信自己的一票可以改變台灣的歷史。11月29日請你去投票,為自己投一票、也為我們的孩子投下一票,因為我們改變的世界是下一代的未來。拜託大家,謝謝各位。



周志平新增了 24 張相片。
20萬人上街 柯文哲:推倒藍綠高牆 擁抱台北
20萬人上街 柯文哲:推倒藍綠高牆 擁抱台北
無黨籍台北市長候選人柯文哲今天舉辦「愛擁抱台北、市民嘉年華」大遊行,晚間6點柯文哲與妻子陳珮琪抵達市民廣場,現場民眾歡呼聲不斷,這場愛擁抱台北訴求超過20萬民眾到場支持。﹝柯文哲競選辦公室相片提供﹞
無黨籍台北市長候選人柯文哲今天舉辦「愛擁抱台北、市民嘉年華」大遊行,晚間6點柯文哲與妻子陳珮琪抵達市民廣場,現場民眾歡呼聲不斷,這場愛擁抱台北訴求超過20萬民眾到場支持。紀政率領公民顧問團體一同與柯爸爸、柯媽媽與妹妹柯美蘭醫師站在舞台上。看到熱情的民眾支持,柯文哲站在舞台上直說,他看到繽紛的色彩,無數的創意,一起擁抱台北吧。
柯文哲發表演說表示,感謝民眾帶著歡欣鼓舞的心情,一起用愛擁抱台北,以嘉年華的心情迎接即將來到的市長選舉,期望這次改變可以成真。
柯文哲說,從中正紀念堂的自由廣場到台北市政府的市民廣場,代表在「開放政府、全民參與」的理念之下,要讓台北市民走進台北市政府,參與市政成為這個城市的主人。今天下午沿路上,自己看到繽紛的色彩、無數的創意以及各位朋友的笑容。
柯文哲說,「我們做到了,我們一起改變了台灣的政治文化,選舉不再是悲情和恐嚇,而是光明和喜樂。」
「現在,我要拜託各位市民朋友,看看你身邊的人,無論是熟悉或陌生的,請你看看身邊的朋友。我們在燦爛的陽光底下、踏著親切的土地,呼吸著同樣的空氣、享受這一刻的美好。你和我,在這一座城市安身立命,你我的家人未來也將寄託在這座城市,你和我,從來都沒有不一樣。」
柯文哲也表示,「過去,由於意識型態的對立,這座城市豎起了一道隱形而冰冷的高牆。這道高牆隔絕了你跟我,這道高牆把我們分成藍綠、統獨、國民和皇民;牆的兩邊,互相仇恨、互相叫罵、互相對立。這座高牆,不知何時出現的?也不知道存在多少年了?但是卻折磨著我們的親情、友情與愛情。」
今天,柯文哲站在這裡,要和所有的市民一起,用愛與擁抱,推倒這座高牆。從此時此刻開始,結束對立、結束叫罵、結束仇恨。改變台灣,從首都開始。改變台北,從文化開始。這是一場以文化為主體的社會運動。事實上,這是台灣歷史上第一次以改變政治文化當作訴求的選戰。現在讓我們以愛為名,進行這一場改變文化的社會運動:推倒高牆、以愛擁抱台北。
柯文哲說,今天的嘉年華遊行,大家高高興興、快快樂樂走到台北市政府;反觀,昨天遊行,有人在另一頭全家抱頭痛哭,場面很悲情。柯文哲強調,政治努力的目標是要使人民快樂而非悲傷。當然目前台灣社會仍有一些要克服的問題。例如:貧富差距、社會資源分配不公平,居住正義不公平、教育資源不公平,這些都是未來要推倒的高牆。
柯文哲也說,自己是無黨籍,來自於公務員家庭,未來台北市政府的公務員不必為政治服務,不必為政黨服務,只需要盡心盡力為市民服務。柯文哲是無黨籍,當選之後沒有政黨當靠山,一旦做不好,兩黨都會攻擊自己,所以她沒有鬆懈的權利,每一分每一秒都必須以市民為念、為市民打拚。
他最後也表示,直到投票日前的每一天,都必須意志堅定,承受各種磨練。這場選舉關鍵在於「相信」兩個字,相信改變可以成真,相信公平正義可以實現,相信自己的一票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相信自己的一票可以改變台灣的歷史。
最後柯文哲呼籲民眾11月29日去投票,為自己投一票、也為我們的孩子投下一票,並與現場高唱白色力量,和平地結束這場愛擁抱台北大遊行。


2014年11月22日 星期六

柯文哲辦公室竊聽疑案;蘋論:被討厭的勇氣;辯論會摘要: 連勝文、柯文哲



(更新彭盛韶偵訊結果)
檢警偵辦無黨籍台北市長候選人柯文哲政策辦公室遭竊聽案,今天清晨聲押2名涉嫌裝設竊聽設備的徵信業者,雖然遭到法院認定事證不足,裁定無保請回,但檢警偵辦並未停下腳步,今天繼續約談尚未到案的柯辦政策群工作人員彭盛韶。下午4時許,檢察官當庭以被告身分逮捕彭,並諭知依妨害秘密等罪嫌,3萬元交保候傳,彭隨後戴著手銬由法警戒護走入候保室。但因彭拒絕交保,檢察官晚間2度開庭偵訊後,決定改無保飭回,並限制住居

彭盛韶委任律師袁秀慧庭訊對外說,「這件事情昨天業者已接受檢察官偵訊,業者承認是自己所做的行為(指裝設竊聽設備),業著經檢察官聲押,法官認為業者不但認為沒有涉有重嫌,也沒有羈押的必要,在這種狀態之下,沒有任何事證可以認定彭盛韶本身有參與這個監聽事情,我們很遺憾。.......
張景森

拒絕交保的小彭(請分享出去)
張景森(柯文哲競總政策總監)

選戰以來,有許多跡象顯示對手剌探我們的政策情資。像我們要發表動保政策前一天,連勝文就趕忙發布他的動保文宣。


我們政策部同仁原本不以為意,反正偷得了資訊偷不走腦袋。直到11月1日,蔡正元居然將柯p行程及工作計劃po在自己的臉書,我們才確定政策部資料外洩情形非比尋常。柯醫師當時就提醒我要及時處理。當時本人認為電腦及辦公室都需要安檢,所以就請台大資工所畢業的彭盛韶負責。

彭是公開海選進來的優秀青年,我跟他完全不認識。面談時發現他是台大資工所畢業,卻自願跑到八里教養院照顧老人、到萬里區公所當社工,去協助窮鄉的老人及弱勢貧困家庭,看得出來是個聰明善良熱血的年青人。他為了幫柯文哲,辭掉公務員的工作。他太太史茵茵是個很好的歌手,經常在教會及各地獻唱。彭盛韶工作表現傑出,柯p新政許多出自他的努力,尤其是動保政策,網友公認完勝連營的政策。

彭受命之後找到一位他相熟的王龍寬律師,王律師是國內一家非常知名的律師事務所的律師,與他們事務所合作的徵信社很多,王律師給彭介紹一位吳姓業者。小彭跟吳先生電話聯繫11月3日進行安檢。後來吳先生說機器設備準備不及,改為11月4日晚上。

為了不要干擾大家上班,也不想造成人心惶惶,安檢安排在晚上。他們會合之後,小彭和吳先生去九樓辦公室檢查有無竊聽設施。另一位先生,最近才知道他姓林,逐層檢查電話線路後,告訴小彭和吳先生,三樓有發現竊聽設施。於是吳先生和小彭趕下去看,確認竊聼的是九樓辦公室的兩支電話。

小彭打電話跟我報告之後,我要他照相錄影,保全證據。我立即跟總部緊急事故處理小組報告。恰巧差不多同一時間,蔡正元又再po出柯p的市政顧問團名單,小組決定報警處理,查明真相,並立刻派李應元和簡余晏前往現場處理。當晚就已經定調"遭竊聽屬實,誰幹的不妄加猜測,交給檢調查明"。當晚及次日警方及中華電信確認辦公室遭竊聽。

至於是誰幹的,柯醫師第一時間就堅持交由檢調查明,有多少證據說多少話。本人甚至在公開訪問中表示"不相信對手陣營所為"。

最近的發展是,昨日檢調找到吳、林二位。報載林姓業者坦承私接線路,原想藉竊聽疑雲,讓大樓住戶心生疑慮,將來方便推銷裝設監視器的生意,吳先生則說他不知道這件事。

昨天新聞出來,彭和我都傻了眼。我們的對話顯示我們的心情。

彭:要昏倒!
彭:如果(報導)是真的,原以為是見證時代,結果是見證時代的鬧劇。
張:在這時代,這兩者無區別!
彭:也是。

這位林先生真是個時代鬧劇的典型,原本受人之託為業主服務,卻不時在動腦筋搞自己的利益。只是他萬萬沒想到卻因而誤入一個巨大的政治風暴,現在應該都嚇壞了吧?我希望他能跟檢警全部坦誠交待。減輕因個人一時貪念而造成的社會不安,也減輕自己的法律良心責任。

至於本人對事態發展也感到無奈,我們的資訊被偷,明明就有人公開展示贓物,檢調卻不從贓物出現的地方查起,逼得我們自力救濟,自己調查資訊如何洩露,因而竟然差點被人設局哄騙,要花錢加裝監視器,還被竊走我們資訊的宵小公開訕笑。公義不存,只能無奈。

今天,這個檢察官更奇怪,被害者居然變被告,沒有任何事證可以證明彭有涉案,卻硬要他三萬元交保,難道只是要讓社會感覺他有罪嫌?但小彭深知自己的清白,拒絕交保。小彭,有種!我們支持你。該是我們站出來的時候了!
柯辦助理遭上銬聲押 姚立明批檢方誤導
顏振凱 2014年11月22日 17:25
針對竊聽疑案,檢方指向台北市長候選人柯文哲辦公室自導自演,還將傳訊的柯辦幹部彭韶盛上銬聲押,柯文哲總幹事姚立明痛批檢方完全誤導,不去傳雇用徵信業者的人,非常不像話。姚也透露,檢方稍早傳訊的兩位徵信業者,是透過任職某知名律師事務所的王龍寬律師介紹,如果懷疑徵信業者,應該去問介紹的王龍寬,柯辦和兩位徵信業者毫無關連。

柯文哲總部也發出新聞通知,姚立明晚間6時30分,將在柯總部舉行記者會反擊。

根據網路資料,王龍寬律師,目前在顧立雄等知名律師主持的萬國法律事務所任職。

姚立明稍早受訪時說,檢方先前傳訊的兩位徵信業者,並非柯辦政策部彭姓員工主動聯繫,彭是聯絡也是他個人小學同學的王龍寬律師,拜託王,提到柯辦有問題(指疑遭監聽),請王認得的徵信業者幫忙處理一下。

姚立明說,兩位偵信業者,先前顯然和王龍寬律師有合作過,王知名律師事務所,相關細節,必須讓王自己來說,而如果懷疑兩位業者,應該去詢問介紹的律師,柯辦公室跟兩位業者毫無關連。

王友人也說,王是台大畢業後,留美,平日對人權議題頗關心,目前也是台北律師公會人權委員會主委。




蘋論:被討厭的勇氣


對昨晚的市長候選人辯論技術打分數,像是誰攻擊力較強,誰的政見較有說服力、誰的口齒、儀容、肢體語言優於誰等等,不是我們市民的工作;我們要聽的是誰說出我們的心聲,誰精確地了解我們的需求,誰比較誠實坦率,以及誰有改變的勇氣,特別是有被人討厭的勇氣。
從表現來看,兩人都出乎意料的好,連不在狀況外;柯沒有無厘頭,但這不是我們的重點。連、柯都做出重要的承諾,這才是關鍵。柯的承諾包括當選後市政一切公開透明、以制度達到廉政的目的,競選時公開所有帳目,誓言改過對婦女的歧視言論,成立性別辦公室審查每一項政策的性別意識、對弱勢者的特別照顧、當選後不加入任何政黨、中華民國是底線等。 
連的承諾包括保護青年世代、女性及弱勢者的工作權,提高基本工資,當選後嚴禁一級主管與商家來往,也絕不讓家人介入市政等。
連在結辯中向藍軍吹集合號,炮製藍綠對立,希望藍軍歸隊回基本盤;柯譴責打恐嚇牌、危機牌,強調自己平民出身與連的階級差異,以爭取中低階層與青年的同情。當連質問柯以前自稱是墨綠,與現在立場不同時,柯回答他那時自稱墨綠,是要讓外界相信連中槍是真的事實。漂亮的反擊。
開支票部分,柯文哲沒有提出任何實質的承諾;而連扮演聖誕老公公,主張給還沒就業的青年6個月的金錢補貼;提高對托教補助,也從5歲降到4歲。但每逢選舉就開支票,不考慮財政負擔,是對的嗎? 

詰問做球成反效果

遺憾的是公民詰問者有明顯做球給連的嫌疑,被網友譏嘲「餵奶嘴」,造成反效果,有違公民代表的公正立場,可惜浪費了這麼難得的機會。
這次辯論另一遺憾是兩人都沒有描繪出他們心目中的台北市是什麼樣的都會。例如紐約是金融之城、巴黎是浪漫之城、北京是政治之城……台北是小確幸之城?療癒之城?美食之城?還是黑心油之城?
改變需要勇氣,改變會讓很多人討厭,連與柯誰才有這種難得的勇氣呢?
連勝文處於選舉劣勢,亟需透過這場辯論扳回,但他明顯沒有透過這場辯論得分;從辯論後的網路民調來看,柯文哲的辯論表現甚至還遠遠勝出。這場主帥會戰之後,連勝文的勝選危機越來越大了。
蘋果日報
台北市長首場辯論今晚登場,國民黨參選人連勝文今晚與對手無黨籍參選人柯文哲進行電視辯論會,就市政內容做辯論正面交鋒,引起外界高度關注。連、柯兩人皆針對今晚辯論會做好萬全準備,即時新聞中心依時序,替您整理出整場辯論會中,連、柯兩名參選人辯論各階段的重點,讓您一次輕鬆掌握。(即時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22時08分
柯文哲結論指出,醫師的白袍沒有藍綠,只有是非對錯,他是超越藍綠的候選人,在野大聯盟的意義是讓政治為人民所共有,若他當選,「會讓國民黨更接近國民,讓民進黨更進步」。柯也重申,選舉的種種折磨,「都是柯文哲的當選過程」。柯文哲說,他在醫院聽了草根人民30年的心聲,在台大時帶領葉克膜團隊成為世界級團隊,若他當選,也會讓台北市府成為世界級的團隊,營造市府員工榮譽感。柯也坦言,他口才不好,反應慢,也不會討好人,「但我善於傾聽,當所有市民都可以被傾聽,不就是民主嗎?」

柯也指出,他這次參選,受到行政、立法、考試、司法、監察等五院的最高檢驗;柯重申,這場選舉關鍵在相信,市民要相信手中的選票能改變命運,「One city,one family,家人會吵架,但不會分離」,呼籲市民11月29日一定要去投票,因為我們改變的世界是別人的下一個未來。

21時54分
連勝文結論:面對外界質疑若連勝文當選,連家可能介入市政,連強調,在陳水扁時代,不論是中央或地方首長,強勢的家人介入政府事務,一直被百姓所詬病。因此他要在此鄭重宣誓,「當選市長後,我所有的家人絕對不會、也不准插手過問台北市政,這是我對廉潔的要求,也是最起碼的道德底限。」。

自己的財經背景,以及克服困難的能力,讓悠遊卡公司突破逆境、賺錢,他相信台北市民的智慧,會選出一位最適合的市長;連也指出,台北市是由不同族群組成,未來若當選市長,他絕對不會因為一個人的出身背景或政治色彩而貼標籤。連最後呼籲台北市民踴躍投票,從出門投票那一刻,台北因此改變,這一票會讓希望種子破土,讓台北市的願景發芽,「我們會為您奮鬥!」

21時41分
雙方交叉詰問第二題由連勝文提問,連問柯,他曾說當市長後是釋放陳水扁最好的時機,甚至是墨綠。柯文哲回應:「我說我是墨綠,我是為了證明你的槍傷是真的。」柯文哲說,連勝文和阿扁都是他的病人,他以醫生立場,診斷阿扁有精神病,是個廢人,難道有不對嗎?柯坦言,連台北市長郝龍斌都主張保外就醫,明明是個政治問題,阿扁該如何處理是可以討論的。他也說,當加護病房關上時,只有上帝知道我在做什麼,心存善念是他這次選舉的一貫心情。

連勝文再追問柯文哲,之前為了選舉把我個人、邵曉鈴女士、金溥聰先生的病例都公諸於世,未來如果市立醫院的院長也這麼做的話呢?在大屠殺一書中,指稱你有做器官移植,如果台北市醫生也去參與人體器官買賣的話?
柯文哲說,器官移植的事去打聽一下就知道是真的還假的,吳奕輝醫師非常知道是真的還是假的,葛德曼律師的信件在這,他已經表示在三個禮拜內會做更清楚的說明。柯批,你明明知道事情的真相,還是要這樣打,這場選舉是價值的選擇,抹黑造假可以再繼續下去,我是負責器官後的照顧,我沒有做過器官移植的照顧,等下記者會完後會給媒體看葛德曼的信件,這個社會不允許違背良心的事情,不應該再下去

21時38分
柯文哲再追問時指出,國民黨立委蔡正元公布他的行程、市政顧問名單,連勝文是否事前知情?是否同意?連勝文表示,蔡正元曾向他們解釋,柯陣營來找朋友利用提供職位,來換取支持,連勝文說,這有點像期約賄選,所以蔡才用公開資訊的方式,阻止這樣行為。連勝文也指出,他們行程也被柯陣營掌握,很多場次都有照相存證。話鋒一轉,連勝文說,市民不是來看爆料大會,希望回歸市政議題,連勝文也向柯文哲下戰帖,再一次辯論。隨後連勝文提問時,柯文哲也再批,連勝文沒有正面回答蔡正元如何得知柯陣營的行程,批連在躲避問題。

21時31分
雙方交叉詰問,柯文哲問連勝文,為了建立公開政治文化,他所有帳務公開,光明磊落,供社會檢驗,他也向市民承諾競選經費8千萬,當時連也承諾要跟進,但連陣營的電視經費好像已經超過,他更宣示不打負面廣告、不進行大型動員晚會、不灑選舉支票,離選舉20天,柯問連是否願意跟進?

連勝文表示,一開始就已經提過按台北市選委會公告,進行財產申報,「我們不管講什麼你們也不相信,就像柯講什麼,絕大多數人也不相信」;他提過由台北市會計師公會調查,可以話就從下周一開始查,按照法律標準來查,他願意就來這樣做,但柯文哲到現在也不理會,僅不停說他有問題,也不接受解決方案,讓人覺得很遺憾。

連指出,他不想利用觀眾時間討論抹黑,但一顆地瓜事件也是貴陣營提出來,貴陣營又提出竊聽事件,令人遺憾,讓他想起過去副總統吳敦義在高雄選市長的錄音帶事件,以及黃俊英走路工事件,「看起來真正在進行抹黑的不是我,我本來就不希望這樣選,因為您跟我有淵源」。連指出,本來選舉就是希望告訴台北市民我們能做什麼,最重要是要做得到,選完之後,台北市問題馬上要上手去做,很多人等待問題解決,這才是最重要該做事情。

21時16分
中華民國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彭揚凱提問雙方參選人,詢問柯文哲都市規劃部分,如何在審議的機制,建立資訊公開讓市民可以參與,不是流於公聽會形式?詢問連勝文,清楚講出巢運的五大訴求,你的家族有大量的房產,未來要如何脫鉤,未來要如何避免質疑?

柯文哲說,基礎就是公開透明,要分三個部份來處理人、事、錢,相關局長用遴選,並且每年舉辦考核;未來所有局處的會議紀錄,都上網公告,不管是用徵選或是海選的部分上網投票,做出線上公投是很容易做到;各局處的錢決算都可以上網公告,要更透明的方式解決不透明的問題,一個公開透明的政府,就能凝聚更高的共識,並且更能接受檢驗。連勝文說,包括租稅改革、建立公法人、訂立公法人、社會住宅達到5%、公有地出租合法取得。與柯文哲最大的差別是住宅政策做的到,能夠說服周遭社區,必須讓周遭社區獲利從社區營造來著手。而地產部分,前總統陳水扁在當初2004年總統選舉時,就指稱我們家有20000多坪,但是實際上我們只有200坪,根本當初就是引用錯誤資訊,陳水扁還懂得出來道歉,現在卻還用錯誤資訊,連說,只有少數土地,要怎麼圖利建商?

21時06分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秘書長賴曉芬詢問核一廠延役問題,兩人都反對延役。柯文哲表示,台灣沒有核化災應變方案,因此他態度一直很明確,應該提早除役;連勝文也強調,「看不到任何讓核一廠繼續延役的理由,這是我的基本態度」。黑心油讓民心惶惶,賴曉芬也詢問食安議題,柯文哲指出,應從教育進行,教導正確飲食;連勝文則提出,將由專家與退休業者組成「老江湖稽查隊」,也會提高檢舉金額,遏止黑心廠商。

20時57分
台灣防暴聯盟理事長張錦麗詢問,柯文哲的發言與著作多次引起性別爭議,若作為市長無法以身作則,如何推動性別平等業務?柯解釋,「我有缺點不用去掩飾,找藉口」,遇到自身缺陷,去找老師好好學習,虛心改進,「我將來會是注重兩性平權市長,我也反省過」,強調選戰有許多斷章取義的部分,「是否會歧視女性?只要看跟太太相處就知道!」國民黨台北市長參選人連勝文則被問到如何推動性別平等政策?連表示,市長任內,嚴格落實有關性別平等理念,如果局處首長有任何人口出對於女性歧視或行為,一定讓當事人立刻離開;另外加強勞動檢查與幫助弱勢婦女。

20時49分
台北市青年創業會輔導理事長江梅問柯文哲,過去當場撕毀中華民國身分證,有如司馬昭之心,眾人皆知,並問柯「當選後會加入民進黨嗎?」柯當場回應,當選後不會加入任何政黨,一級主管也要退出政黨。他抨擊,過去20年藍綠鬥到沒有是非,他雖然來自二二八家庭,「但難道台灣要繼續惡鬥嗎?」他也嗆聲,這麼多人把中華民國掛在嘴邊,「到習近平面前敢說出中華民國這四個字嗎?」重申中華民國就是他的底線,拿中華民國,在台灣、大陸都大聲說出中華民國。江梅問連勝文該如何協助青年創業,連勝文說,上任後會替青年創造機會,並由市府主導企業實習平台,讓大學生有實習經驗;至於創業,他也主張「好小子計畫」,由市府提供資金及場地,媒合國際創投,並提供創業的導師服務。

20時45分
社團法人台灣競爭力論壇理事長彭錦鵬詢問國民黨台北市長參選人連勝文說,經歷癌症,為甚麼要冒生命危險來做選舉?並問無黨籍台北市長參選人柯文哲,台大醫院院長說,MG149是違法帳戶,當選後會不會私設帳戶?柯文哲答覆,MG149會成立是有一個很遠大的夢想,沒有任何一毛錢進到自己口袋,沒有私用!明明連勝文團隊也有人是MG149成員,這是國家動用公權力打壓,這是非常可惡行為。連勝文則說,未來當選之後絕對不會接受企業招待,也不會用演講的方式來賣器材,並會透過法規的鬆綁,吸引外資來創造機會。

20時32分
勞工陣線協會副理事長廖惠芳詢問如何解決低薪過勞及婦女勞動權問題?柯文哲提出,將增加就業機會、保護勞工,未來北市勞工局長將推動工會臨選考核制度,徹底執行婦女保護政策;連勝文也強調,會確保職場新鮮人的勞工權益,只要是惡雇主一定公告,此外,也會發放最多6個月的求職津貼,對於派遣員工問題,柯文哲、連勝文兩人都強調一定會逐年降低。連勝文也強調,未來會在基本工資上努力,解決勞工在北市生活問題。

20時21分
連勝文強調他提出屋頂農場概念,從這就可以看出兩人視野的不同;柯用的是美麗包裝與空談價值,他著重的則是絕對的執行力。連表示,他從來不掩飾自己的看法,也提出批評,包括十二年國教與食安管理值得檢討;他提出改善松山機場及黑心食品十年不得在台北市上架。與柯先生相比,這是一場大發展或大災難的選擇,也是一個讓連勝文為台北市民解決問題,或是讓柯文哲把台北市當做新藥試驗所的差別。

20時18分
柯文哲首先申論,自己是平民出身,不需要假裝是平民,沒有權貴的包袱;他主張實現公平正義,以蔣渭水醫生精神來打這場選戰,競選口號主打「改變台灣,從首都開始;改變台北,從文化開始」。柯也抨擊,「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價值觀已不存於現在,現在是血統出身決定階級,房價高漲,「小孩買不起房,不敢生小孩」。

19時30分
無黨籍台北市長參選人柯文哲今特別梳頭,並穿白色襯衫,套一件深藍色的外套,但沒有配戴領帶,柯表示,他本來就討厭打領帶、穿西裝,只有參加國慶酒會才穿西裝,每個人按照自己覺得舒服的穿法就好。

19時19分
連勝文在7點鐘時,帶著太太蔡依珊一起出席,連穿著黑色西裝外套、白襯衫跟灰色領帶,蔡依珊則穿著白上衣搭配圖騰風中長裙。連說他只帶了十字架,很開心太太可以陪她來。

陳其邁:陳威仁等國民黨與頂新魏家:惡黨與無良商人


 
 
民進黨「南北串連、三路會師、翻轉中台、贏回台灣」全台掃街串連大造勢,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力挺新北市長參選人游錫堃及黨籍市議員候選人,在今天下午5時 許,從三重先嗇宮捷運站出發進行掃街拜票,出發前,新北市長參選人游錫堃針對頂新味全廠用地提出抗議,抨擊朱立倫態度反覆,最後在呼喊口號「要公義要撤回」登上車隊掃街拜票。

游錫堃對頂新集團大力抨擊,除了黑心油危害人民健康外,針對以三重先嗇宮捷運中為中心的新燕土地開發案,抨擊頂 新集團炒地皮,質疑朱立倫市長在上任短短30天就通過土地開發案,將原來工業用地變更為住宅用地,開發完成會讓頂新集團將有400億的利益,因此高喊「撤 變更揚公益。」

游最後說,朱立倫市長在造勢晚會前改口那是工業用地,游痛批這已是12天來的第六種說法,批評朱立倫前後矛盾,他承諾,上任以後,兩件事為優先,第一就是針對黑心油,他要代表受害者「告頂新討公告」,針對土地開發案,則是向內政部對土地開發案提出「為公義要撤回。」

蔡英文表示,這是我們在最後階段凝聚全黨的團結,也希望所有力量集中,能夠把選情再往前推,讓穩定領先的縣市繼續領先,有點落後也能即起直追,同時,我們的候選人也向對手提出質疑,但許多候選人都選擇迴避,我相信選民也希望在選前他們都能夠回應,以便做出正確的決定。

隨後兩人上車掃街拜票,兩人帶著笑容熱情向路上民眾揮手致意,路人有的回報揮手,或高喊:「凍蒜!」還有媽媽抱著孩子要與游錫堃握手,一路上也有民眾放鞭炮歡迎。 (石永軒/新北報導)



2,203 次瀏覽
公民廟口-立委在做天在看


【國會風雲】總統和魏家交情可好了!陳威仁於是強調,「他是他,我是我。」

民進黨立委陳其邁今(19)日在立法院怒嗆陳威仁護航味全三重土地開發案,並言明只要自己當立法委員一天,這個案子就擋到底。陳其邁說,「我拿我的生命擋這個案子;看你當部長當得久,還是我當立委當得久。」「這種一味護航財團的執政者,我跟你拼了,我告訴你。」

內政部長陳威仁說,都市計劃當然是考慮都市環境的需要,而非是誰開發,個案變更涉及承諾事項,要看未來產權繼承人是否同意按照原來承諾事項,若同意,就沒有這樣的問題。對此,陳其邁痛批:「部長,你又在包庇了!」


陳威仁急忙澄清,「我怎麼包庇了?我連誰繼承都不認識,不要亂栽贓嘛!」陳其邁則批,但是你的總統和魏家交情可好了!陳威仁於是強調,「他是他,我是我。」

陳其邁 Chen Chi-Mai
----------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內容,或者願意跟我們交流討論,請給我們一個讚喔!
公民廟口-立委在做天在看 http://ppt.cc/Bfjf


司馬觀點:兩岸共治無良商人(江春男)

2014年10月15日


頂新魏家變成全民公敵,所有產品都受到抵制,銀行融資貸款被卡,中嘉併購案可能泡湯,101大樓主導權也不保,但是,頂新的金雞母在大陸,失掉整個台灣巿場,撼動不了魏家根基。魏家最大的噩夢是大陸巿場的流失,不幸的是,這個噩夢可能成真。

政商關係兩岸通吃

魏家的兩岸政商關係深厚無比,在台灣的投資炒作,都有銀行高度配合,尤其是連家當大股東的兆豐金,貸款額度超級高,兆豐最早在大陸落地,魏家如此兩邊通吃,並不是純屬巧合。
頂新出了事,不是一次兩次,以前有事當沒事,實在令人納悶。上個月,陳其邁建議行政院設置食安委員會,被江宜樺一口回絕。江認為行政院的食安會報已經夠用,魏家是食安會報成員,江揆卻說他不知情。
這次,馬英九被輿論逼急了,下令行政院成立食品安全辦公室,打了江一巴掌。這種不點不亮,不見棺材不流淚的政府,和豬頭無異,難怪許多藍營立委急著跟江揆切割。
其實,要治無良商人,還要兩岸的合作才行。魏家去年營收4000多億元,其中在中國的康師傅就佔了3200多億,約80%,台灣只有500億,僅佔12%。失掉整個台灣巿場,等於業績掉了一成多,還談不上衰退。
這次中共終於盯上了康師傅,新華社、中新社和央視都直接點名報導,其他媒體樂於跟風。康師傅急著切割,說它與台灣的頂新是獨立經營,沒有直接關係,沒從台灣進口原料,未涉及台灣油品,一切符合法律。 

最爛產品給台灣人

言下之意好像是,他們用最爛的油,生產最爛的產品,只會給台灣人吃,在大陸就絕對不敢。這不是在說謊,而是侮辱中國人的智商。
中國官媒猛批頂新,呼應台灣社會民意,無異給馬政府壯膽。對付這種無良商人,適用兩岸共同打擊犯罪的協議。不久前,習近平說要尋求兩岸「心靈契合」,這個詞多了一個新註腳。 

澎湖七一三事件:張敏之、劉廷功、許文堂、王鼎鈞

澎湖七一三事件的轉型正義

近日因台北市長參選人趙衍慶先生的故事於媒體廣泛流傳,澎湖七一三事件也得到高度關注,許多網友震撼於這段課本沒有教的台灣史。今年六月,在該案中遭到槍決的張敏之校長夫人王培五女士過世,我們曾經整理了相關連結,向王女士與其他眾多艱苦走過那個年代的受難者家屬致意,並提供有興趣的朋友深入探究。
如同許多坊間故事已經提及,本案發生後,家屬積極奔走營救未果,張敏之校長等七名師生速審速結地遭到槍決。其中張世能、明同樂、王光耀等人僅有十九歲,是白色恐怖時期被處死刑者中最年輕者。但積極營救的大老們並不服氣,在1951年六月由江蘇省籍國代談明華向蔣介石呈交報告書,認為此冤案影響青年情緒與政府威信,報告書指出張敏之與遭槍決的其他煙台各校學生在中國流亡遷徙的路線、時間點,與被控告的附匪情狀多所矛盾。蔣介石遂批示由參軍處向已經升任陸軍副總司令的李振清相詢說明。
案發時任澎防部司令的李振清在報告中直言,幹部與學生衝突肇因於前者未瞭解後者心態,處事又不適切。但將張敏之、鄒鑑校長誣為匪諜「似乎冤枉」,其對於「處理學生問題語多牢騷、態度強硬則為事實」,然「處之死刑實屬過份」。李振清直指39師政治部秘書陳福生以刑求逼供是「貪功好利」,而非出於愛國之舉,建議槍斃以慰人心,而39師師長韓鳳儀則是受陳蒙蔽,亦應負責,建議撤銷韓因本案所獲勳章,並撫卹張鄒家屬。
蔣介石因此再批示本案交參謀總長周至柔飭令原審機關保安司令部核議,保安司令部則以前次刑訊獲得之筆錄與自白罪證確鑿不肯復審,可是面對持續施壓的山東籍大老,總統府參軍長桂永清只好簽呈給總統兩個方案:將陳福生送軍法嚴究,其餘免為復審;或是全案送交復審。蔣介石在兩案中選了前者。
結果是,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僅以「傷害罪」(學生劉廷功等人遭毆)起訴,判處無罪,完全迴避陳福生炮制假案以貪功領賞一事。陳氏矢口否認用刑,而一同辦案的軍官也基於互相保護而口徑一致地否認有人用刑,這樣的結果與「送軍法嚴辦」的差距太大,參謀總長周至柔雖令再發回復審,但合議庭再度做出同樣無罪判決。戒 嚴時期的司法正義至此關上大門,無人遭到究責。
此外,稍早時山東省主席秦德純、參議長裴鳴宇也曾聯名提請國民大會討論,但行政院長陳誠以恐影響美援為由取消提案。行政院則在1954派國防部次長等拜訪張、鄒校長遺族,並致贈五千元慰問金。
這個槍決七人,獄中病死二人,全案株連共109人的大案,就在「政府遷台初定,如公然平反可能造成政府困擾」的「大局為重」定調下沈冤多年。嚴刑逼供炮製假案的韓鳳儀、趙傳斌等、主審案情的軍法官舒紹鴻等、主其事的陳誠、彭孟緝與李振清,連被蔣介石指明要嚴究的陳福生等加害者,均全身而退。儘管家屬曾得到 一筆撫恤金,行政院公文也載明「張敏之死刑冤抑一案」,但家屬們在戒嚴時期卻從未得到任何平反文件,社會的歧視與特務的騷擾、監控如影隨形。要到案發五十多年後的補償條例通過後,部份案件當事人才獲得官方的正式補償與名譽回覆證書。

2007
年民進黨中央常務執行委員會通過「紀念七一三澎湖事件決議文」,建請政府在事件六十週年紀念之前籌建紀念碑、並將相關事實載入史書以為後世警惕,張敏之校長家屬也致函行政院呼籲建碑,內政部在同年底發包工程並於2008年完工。碑文曾因事件親歷者之一的黃端禮先生陳情提出異議而略有更動,有興趣進一步探究的朋友,可以在坊間找到黃先生出版的專書。
整體而言,相對其他白色恐怖案件,本案在戒嚴時期即歷經司法究責的過程,實屬特殊,可惜在官官相護與最高統帥蔣介石定調的情況下未有結果。民主化後,本案部份受難者雖已得到補償,且有官方建立的公園與紀念碑,進入官方歷史,但無人為本案負起責任與其他白色恐怖案件一樣,是轉型正義的一大缺憾。
延伸閱讀:一般讀者可從以下幾篇回憶錄或口述史中瞭解當事人經歷,第六個連結則從專業研究者角度提供本案的脈絡與歷史條件,推薦閱讀。圖為陳福生無罪擬判的公文。

1.
十字架上的校長-張敏之夫人回憶錄(書訊)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069085
2.
王鼎鈞:匪諜 是怎樣做成的(全文)
http://news.ltn.com.tw/news/supplement/paper/66445
3.
劉廷功回憶錄:歷史的烙痕(全文)
http://blog.roodo.com/glanada
4.
許文堂訪問:澎湖煙台聯中冤獄案口述歷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歷史叢書,2012)(書訊,上文部份內容整理自該書作者撰寫之導論)
http://www.mh.sinica.edu.tw/PGPublication_Detail.aspx?mid=44&pubid=667&...
5.
台灣外省人生命記憶敘事數位資料庫:馬公槍響(含當事人受訪影音)
http://ndweb.iis.sinica.edu.tw/TWM/Public/content/story/seal/makung_keyword.jsp?key=刺刀
6.
澎湖山東流亡師生案(林傳凱主筆,PDF檔,收錄於以上資料庫中)
http://ndweb.iis.sinica.edu.tw/TWM/Public/pdf/Shandong.pdf

*更多轉型正義相關資訊,請上本會網站www.taiwantrc.org

轉型正義週訊      No.2862014/7/4

*七一三受害者張敏之校長遺孀過世
被有些研究者稱為「白色恐怖第一大案」的澎湖七一三事件紀念日即將到來,其中遭槍決的煙台聯中張敏之校長遺孀王培五夫人在日前過世。從王女士的口述回憶錄中,我們可以讀到丈夫遭槍決後,在那個人人聽聞政治犯避之唯恐不及的年代中,加以特務騷擾不絕,她如何輾轉搬遷各地,在清寒的教職生涯中,撫養六名子女成長,令人感佩。也對白色恐怖氣氛下,家屬如何被「監禁於」更大的社會監獄有所感。
延伸閱讀:一般讀者可從以下幾篇回憶錄或口述史中瞭解當事人經歷,第六個連結則從專業研究者角度提供本案的脈絡與歷史條件,推薦閱讀。

1.
十字架上的校長-張敏之夫人回憶錄(書訊)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069085
2.
王鼎鈞:匪諜 是怎樣做成的(全文) ---本BLOG收錄
http://news.ltn.com.tw/news/supplement/paper/66445
3.
劉廷功回憶錄:歷史的烙痕(全文)
http://blog.roodo.com/glanada
4.
許文堂訪問:澎湖煙台聯中冤獄案口述歷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歷史叢書,2012)(書訊)
http://www.mh.sinica.edu.tw/PGPublication_Detail.aspx?mid=44&pubid=667&...
5.
台灣外省人生命記憶敘事數位資料庫:馬公槍響(含當事人受訪影音)
http://ndweb.iis.sinica.edu.tw/TWM/Public/content/story/seal/makung_keyword.jsp?key=刺刀
6.
澎湖山東流亡師生案(林傳凱主筆,PDF檔,收錄於以上資料庫中)
http://ndweb.iis.sinica.edu.tw/TWM/Public/pdf/Shandong.pdf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