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7日 星期一

胡勝正:兩岸經貿已由合作變成競爭,中韓FTA影響不大 競爭力最重要

前經建會主委胡勝正

中研院院士胡勝正:中韓FTA影響不大 競爭力最重要

2014-11-17
記者鄭琪芳/專訪
中韓FTA完成實質性談判,中央研究院院士胡勝正認為,由於ITA、市場區隔等因素,中韓FTA對台灣整體影響不大,但不能因此輕忽,應積極爭取加入TPP;至於兩岸服貿及貨貿,應在「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的基礎下協商,讓全民監督。
  • 中研院院士胡勝正接受專訪時,表示中韓FTA影響不大,台灣提升競爭力最重要。(記者羅沛德攝)
    中研院院士胡勝正接受專訪時,表示中韓FTA影響不大,台灣提升競爭力最重要。(記者羅沛德攝)
不過,只有FTA不夠,競爭力最重要,降低成本的經營模式已到了極限,要趕快轉型、強化研發,並開拓市場以避免過度依賴中國,降低中國轉型過程的不確定性對台灣的衝擊。
Q:中韓FTA(自由貿易協定)對台灣的影響為何?
A:整體影響應該不大,雖然對某些個別產業可能影響很大。但也不能因為整體影響不大就輕忽,台灣在美韓FTA失一點、歐韓FTA失一點、中韓FTA又失一點,加起來就失很大,因此任何衝擊都要積極因應。
為何中韓FTA對台灣整體影響不大?台、韓產品的重疊性雖有七十%以上,但台灣對中國的出口,約六十%有ITA(資訊科技協定)涵蓋,現在ITA要擴大到ITA2,涵蓋率可能提高到七十%;加上ECFA涵蓋約十%,即使不考慮ITA2,目前已約七十%免稅。
至於剩下的三十%,有一部分是台商接單後,把台灣的零組件、中間產品運到中國製成成品後出口,這些中間產品實質上是免稅的,因為可申請退稅。所以,台灣出口到中國的產品,受關稅影響的比率不大,最多三分之一,這些產品雖與韓國有重疊性,但另有區域上的區隔,韓國產品主要賣給中國韓商,我們以台商為主,且韓國主力在華北,我們在華南、華中,所以台、韓產品不是每樣都直接競爭。
而且,中韓FTA的效應有多大,還要看韓商的策略。例如現在日圓貶值,但日貨不見得就降價以提升市占率,因為台灣有哈日、哈美、哈歐、哈韓族,日貨降價不會改變哈韓或哈歐族的消費型態。同樣的,中韓FTA雖免了關稅,也不見得就降價,要看降價對盈餘、市占率有無幫助。

減少對中國依賴 培養談判人才

Q:經濟部認為中韓FTA對鋼鐵、工具機、汽車、面板、石化、紡織、玻璃等產業衝擊最大,這些都是中國大力扶植的產業,實際影響是否被高估?
A:我們比較需要注意的,反而是中國扶植本身產業,兩岸經貿已由合作變成競爭,過去一廂情願說兩岸垂直整合,我們做關鍵零組件,他們做普通零組件,合起來製造產品由中國出口。實際上,中國扶植自己的產業,例如半導體等,影響兩岸競合關係。
台灣產業要因應中韓FTA的衝擊,最終還是要靠自己的競爭力。除了地域性的區隔,若在同一市場競爭,要採產品區隔,若是量化、標準化產品,我們的競爭力可能較低,因為規模沒有韓國大,所以應採差別化、差異化生產以降低直接衝擊。
不過,競爭力提升要多管齊下,除了加強研發、行銷等,FTA也要積極部署。由於政治因素,我們洽簽FTA比較困難,應積極爭取加入TPP(跨太平洋經濟夥伴協議),或在APEC(亞太經合會)推動自由貿易,ITA、ITA2以後,就是「環境商品協定」及「服務貿易協定」,如此也可減少我們對中國的依賴。
至於兩岸貨貿、服貿,現在卡在「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其實民間版本就是仿韓國版本,韓國有監督機制,採透明化的方式,還是很順利地推動FTA,我們政府為何不能這樣做?在透明化的機制下,比較不容易引起反彈,也可利用民意槓桿爭取最大的談判利益。
所有的FTA總有受益者與受害者,監督機制就是要讓我們在協商過程中能兼顧各產業的利益,對於受害的產業,政府必須有配套措施,包括輔導產業轉型等。此外,我們談判人才要再培養,目前談判團隊不夠,且常常換來換去,韓國就有很強的談判團隊,知道怎麼去談。

大企業幫小企業 產品走客製化

Q:當前台灣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A:我們過分強調降低成本的營運模式,生產標準化的產品,靠規模經濟,所以就非常依賴中國市場,利用中國的生產基地,但中國已經起來了,跟台灣的關係從合作變成競爭,中國又有市場,逐漸取代我們;中國之後,東南亞也起來了,所以降低成本的營運模式已到了極限,要趕快轉型,強化研發,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
台灣產品的附加價值率每年在下降,二○○○年將近三十%,現在只有二十%左右,提高附加價值,要靠大企業跟中小企業的合作,中小企業的好處就是多樣化,每一家生產不同的東西,靈活、敏捷、應變快速。一九九○年代台灣與韓國競爭自行車是很好的例子,那時我們以中小企業對他們的大企業,結果我們贏了,贏在靈活、彈性及開發市場的積極性;把同樣的典範用到現在,要加強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合作。
最近美國的工業再造也特別強調中小企業的重要性,日本安倍內閣的第三支箭也要求大企業幫中小企業,大企業與中小企業的合作,可以製造比較多客製化的產品,提高附加價值。
其實,台灣還是很有競爭力,有新產品出來,台灣都是重要的參與者,雖然不是最關鍵的,例如iPhone6。主要是我們的生產鏈還算完整,雖然有些產業外移,但可以靠研發及中小企業補強。
另外,我們要開拓市場,避免過度仰賴一個經濟體,尤其中國正在轉型,轉型過程有很多不確定性,跟中國過度聯結,我們也會有同樣的不確定性,而且未來影響會更大;以前我們把中國當做製造工廠,生產商品輸出到別的地方,不會直接受到中國經濟成長的影響,未來中國變成世界市場,我們會更直接受到中國經濟起伏的衝擊。

府應居中搭橋 改善投資環境

Q:政府應如何協助企業提升競爭力?
A:政府過去也有協助企業研發,但比較著重大企業,應將主力放在幫忙大企業與中小企業搭橋,讓中小企業的創新能夠發展起來。早期工研院也扮演一定的角色,但現在主力放在大企業、專利的申請,應重新檢視它的角色,幫忙中小企業的功能可再加強。
工研院曾有輝煌的歷史,台積電就是從工研院出來,台積電是很好的例子,不一定要靠中國做為製造工廠,鴻海跟台積電是兩個不同的模式,兩家企業都賺錢,但台積電對台灣經濟的貢獻大很多。
近幾年台灣因為民間投資發展得沒有那麼順利,創造的就業機會少,並造成低薪現象,所以政府也要積極地改善投資環境。政府爭取鮭魚返鄉,但配套措施沒有做好,跟投資環境沒有搭起來,很多台商回來沒有投資機會,就去炒地皮、炒房,所以鮭魚返鄉的計畫年底停止不再做了。

胡勝正小檔案

現職: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央大學管理學院講座教授
台灣大學經濟系兼任教授
學歷: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經濟學博士
經歷:金管會主委
經建會主委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
美國聯邦政府社會安全署訪問學人
美國普渡大學經濟系教授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