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9日 星期二

劉文(中研院研究員):台灣不是特例,從共感中找盟友 【報導者 The Reporter】 賀錦麗與沃爾登.......國家為何失敗或成功 (渾水閱讀筆記)

#人物專訪【當美中對抗的政治展演影響世界,中研院研究員劉文:台灣不是特例,從共感中找盟友】 https://pse.is/6mbbjz
「無論川普是否上台,我想美中對抗以及美國內部強大的右傾力量的回潮,都已深深影響美國和世界。」
#美國大選 進入最後衝刺階段,根據最新民調中川普以0.2%反超賀錦麗。各大媒體選情分析中,種族課題、極右主義與抗中都是關鍵字,只是「抗中」等於「友台」嗎?或其實是為了白人選票?美國人對於台灣的理解和認識到底是什麼?
「這一點我非常有感,」15歲起赴美留學、33歲回台扎根「做一個台灣人」的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劉文直言觀察:「美國進步派年輕人對台灣就是全然無感。」甚至對台灣充滿各種分裂和錯誤的想像──台灣就是冷戰之下屬於資本主義那一方,而中國是美好社會主義的未來。
在美國生活近20年來,劉文經歷過多元文化黃金時期,卻也見證右傾主義回潮,深刻觀察到白人的種族優勢焦慮、對法治和安定秩序的渴望,而川普反移民、反多元主張又如何與亞裔菁英對自我權益的重視不謀而合……不過巨大社會分裂到底怎麼開始的?而美國的種族課題與台灣此地此刻的地緣政治有何相關?身為台灣人又該如何冷靜客觀地看待美國政治人物的抗中口號?
「如果抗中只是為了升高整個亞太平洋的地緣政治危機,我覺得對台灣並沒有好處。」劉文認為過度拉高抗中「情緒」其實沒有幫助,還要有相應的「行動」做為,例如國內凝聚意識、盤點資源、建立安全網,還有國外盟友的支援──
他提出「弱情感聯盟」見解,有非常多的小國面臨跟台灣同樣的處境,這些是可以超越的地緣政治想像,超越美中兩個選擇,「這是我覺得很重要的一步路──首先要先知道自己不是特例,再來尋找驚喜的盟友。」
★跨足國際,帶回獨立觀點,#贊助報導者https://bit.ly/2Ef3Xfh







******

 







 

自從 Daron Acemoglu 和 James Robinson 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之後,《國家為什麼會失敗》這本書就成為了一個經典,亦是很多公共知識分子或文青最近重新議論的一本書。


為這本書寫序的人,粒粒皆星,大部分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也有研究經濟史的知名作家學者,例如 Niall Ferguson,還有我一個很喜歡的 model thinker Scott Page。


不過,如果你想透過這本書去了解作者為何能夠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話,可能略嫌不夠深入。


因為這本書主要以大歷史角度,去推翻某一些理論。例如,《槍炮、病菌與鋼鐵》的作者 Jared Diamond,很喜歡用「地理決定論」去解釋各個大陸文明的演變。


這本書跟他是打對台,作者認為,是制度上的不同令到文明之間產生不同程度的發展。


例如在北美洲的亞利桑那和墨西哥,為什麼在同一個地域,理論上天然環境地理都是差不多,發展可以有如此的天淵之別呢? 


Daron Acemoglu 和 James Robinson 認為,就是因為政治及社會制度的分別,殖民者分別採用「榨取型經濟」和「廣納型經濟」的不同治策,致使文明走向不同道路。


可是,Daron Acemoglu 和 James Robinson 之所以獲得諾貝爾獎,當然不只是因為這本書的觀念,這本書的觀念在諾貝爾獎的官方新聞稿上也只是輕輕一提。


其實,他們最大的學術貢獻在於其特別的社會科學實驗方法:透過殖民者的死亡率去推算一個地方的殖民程度以及從中建構一個類似 game theory 的模型,去解釋精英和民眾之間時而合作,時而交戰的現象。


兩位的貢獻,在於方法學上的突破。而《國家為什麼會失敗》就比較有着更多的「大歷史」元素,而變成了一本通俗讀物。當大家看完這本書,可以一窺他們的基礎思想,但就可能僅限於片面的理解。


#渾水閱讀筆記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