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郭英聲的臉書可能有近百張母親年輕時照片,絕對是大美女。他的父親當時是待遇極優的軍官 (東京)
穿梭在兩廳院裡的首席啦啦隊申學庸,推動教育文藝責無旁貸,待人接物寬厚包容,為人的正直無私,可謂是臺灣音樂界的音樂教母。她出生在四川省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鄉鎮──江安。父親是學京劇出身,姑姑則會彈風琴,從小耳濡目染的薰陶下,自幼即和藝術文學結下了不解之緣。很幸運地,掌管江安地方的教育首長觀念開放,任職期間創立該城第一所男女合校的高中,甚而吸引臨近縣市的青年學子來此就學,並且鼓勵、保送學生出國學習,提升了這個城市民眾的文化素養。所以,申學庸有幸能於這個保守的年代,享受著自由開放風氣的薰陶,最終在環境的引領之下,走進了音樂的世界。
遠赴義大利學習歌劇時,申學庸已是一個有兩歲孩子的母親,也曾經掙扎過要不要為了孩子放棄音樂?最後在稚子受委曲以及思念母親的情況下,放棄義大利的學業回到日本,並在郭錚的安排下進入上野的東京藝術大學。歌喉美妙的申學庸,自習樂以來便是備受矚目的聲樂人才,已經旅行演唱遍及歐、美、日暨羅馬等六大音樂名城。
在演唱事業巔峰之際,申學庸毅然投入全新的音樂教育領域,參與創設國立藝專音樂科、文化學院音樂系、臺南家專音樂科;並以28歲之齡成為最年輕的科主任,堪稱臺灣創辦音樂教育的先鋒。後來擔任文建會藝術處處長和主任委員,主持國家文化的發展大計;拓建本土文化工程、促進國際藝術交流,成為臺灣藝文界的大家長。並因此獲頒國家「特別貢獻獎」殊榮及香港「音樂大師獎」,是一位有使命感的聲樂家和音樂教育家。
然而這位在臺灣素有音樂教母之稱的申學庸,在一雙兒女面前卻自認是個失職的母親。內心常為他們孤單的成長感到愧疚,還好女兒現在嫁得好歸宿;兒子郭英聲則是個享譽國際盛名的攝影家、藝術家。但他早年孤獨養成的個性,仍讓申學庸擔心,至今仍要兒子「開心一點」。但在郭英聲的內心裡,當他人在東京最想念母親之時,能收到來自巴黎的明信片,寫著「寶寶,媽咪寄給你全部的愛。」這樣貼心關懷的舉動,讓他一點也不埋怨母親。
他是郭英聲,當代最重要的攝影家之一, ... 郭英聲. 郭英聲幼時因父親工作的關係,在七歲之前住在東京。又由於母親赴歐 ... 去年出版社找我與郭英聲合作,寫一本…
*****
http://www.vogue.com.tw/vogue_talk/starcontent-3-13948.html
攝影名家郭英聲的1969~1975
圖片:郭英聲 | 來源:Vogue四月號 | 更新:4/10/2014
我承認我是六○年代的文青,只是那時候還沒有所謂本土的具體說法,也沒有鄉土意識之類的字眼,我們當時能接觸到的,不管是音樂、美術書籍,或者電影……,大多來自美國或日本,偶爾在一些特殊的場域,才可以看到歐洲電影,所以那時的文青,絕對是傾向受西方現代主義的影響。
那個年代的純影像沒有脈絡可循,那個時候的台灣,也沒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語言,我當時只是無意識,只是好玩的蒐集老物件,只是覺得有趣的去看台灣的老建築,並沒有帶社會人文觀察和田野調查的角度,然後因為席德進和台南藝術家劉文三的關係,才開始對台灣的老東西有更多的接觸。
對於民俗、慶典形式感興趣,對我影響最大的,無庸置疑是席德進,說起來我的第一卷kodachrome2,也是席德進送我的,席德進的畫作都是用這種幻燈片自己拍的,它是當時品質最好的彩色幻燈片,得寄到國外特定的幾個城市才能沖洗(果然,1975年赴法之後,幾乎所有的彩色作品,都是用這個底片完成的)。1973年V10的展覽,因為發表了迪化街老宅的實驗性影片,席德進看了之後喜歡的不得了,特別從新生南路家裡拿了幅水彩畫送我,那幅畫到現在還在我身邊,是那個年代藝術家之間浪漫的一種情懷。
七○年代漢聲雜誌在台北創辦,當時是英文出版,吳美雲負責英文文字,黃永松負責大部分的image,主要內容多是報導台灣的廟宇、文化、祭典、戲曲……,在當年有著了非常大的影響力,而因為大家朋友的關係,我偶爾也會跟他們一起上山下海,看見各種各樣的台灣。七三年退伍,黃春明剛好拿到一筆資金,想拍台灣紀錄片,在那短暫的時間內,我也跟著他和張照堂上山下海,同年林懷民回台灣創辦雲門舞集,用西方訓練結合本土元素去編舞,因為和他們都有工作上的接觸,我很幸運的在那個甚至報導攝影與鄉土主義這些字眼都還沒有出現的年代跑遍了台灣,看到,也拍下許多精彩以及歷史性的紀錄,我早期許多代表作,都是在這段時間完成的。
因為受到西方現代主義的影響,我非常喜歡歐洲電影,五○年代的戰後新寫實、六○年代法國新浪潮、甚至七○年代的德國新電影等等,我相信他們都深深的影響到我,彷彿是一段奇幻旅程般的,他們在不知不覺中,跑到了我的創作裡。
-----郝
1.
幫郭英聲算生命靈數之前,我很好奇他這個人的矛盾的根源是什麼。
笑聲那麼爽朗、和人在一起的時候那麼親切體貼,卻有人群恐懼症,空間裡只要有三個人以上就會心慌。
喜歡幽閉,卻長期浪跡地球多處。
早年沒上過班,卻在歐美最繁華的都會裡和最奢華的時尚品牌、頂尖的模特兒合作。
一直把自己拋在孤獨的路上,卻又追求激情。
嘗試婚姻,但又承認絕對不適合婚姻。
直到用我的電影攝製理論解釋生命靈數,一看他一整排的7,又有成群的5,突然看到了說明。
有這麼多個7,是孤獨、隱密、神秘的象徵。
有那個多個5,是激情、叛逆、流浪的化身。
而這麼多性質相反的7和5組合起來,不矛盾也難。
而矛盾,卻又是所有創意的源頭。
也因為如此,《在另一條路上》很自然就成了郭英聲新書書名。
光說「在路上」的話,只呈現了他的5,不夠;「在另一條路上」才能同時展現他的5和7。
2.
郭英聲說,7確實是他的數字。他去賭場,拉出過「777」。
從他二十幾歲第一次進賭場開始,近五十年來,不論在國內國外、地上地下賭場,他從沒輸過錢。
最特別的一次,在蒙地卡羅玩輪盤押上「17」,贏了快兩百萬台幣。7就可以這麼神祕。
而他那麼怕人多的地方,有人群恐慌症,絕對是那麼多個 7 在作用。
7 本就是耶誕夜大家都要聚在一起吃耶誕大餐、交換禮物的時候,他卻要推門而出,一個人走進風雪撲面而來的寒夜裡。
他的5這種激情、叛逆的特質,更是多不勝數。
他一生正式學過的事情,只有開快車,可以像電影裡保鑣司機開的快車。
他沒學過射擊卻是神槍手,在巴黎去警察靶場打靶,所有警察都會停下來看他的準。
因此他巴黎房子的床邊永遠放一把長槍;開車一定帶一把上膛的短槍。當自己沒有原因地躁動時,就會跳上車,衝去野外練槍。
在性上,也是。郭英聲說,他從開始有性的經驗以後,就一直屬於想像力很大,膽子也大的那種人。「所謂想像力大,就是我可以想到各種不同的空間、不同的方式去做跟性有關的事情;所謂膽子大,就是我敢在那些『不應該做這件事』的地方去嘗試。」
這都是那麼多 5 在燃燒。
3.
《在另一條路上》有郭英聲404張照片,但不該說是他的攝影集。
因為這些照片不僅有串聯的主題,書裡還有他的自白。我覺得很像是郭英聲用圖像和文字一起在講他的人生故事。
他從7和5的軸線談他的成長,他的異色經歷和內心,也談他怎麼拍起人、女人,又怎麼不拍人,以及又怎麼拍起女人。
雖然這本書裡,有很多女人,裸體的女人,如郭英聲所說,「但並不是我的戀愛紀錄。有些人是我很好的女性朋友,有些人不止於此。我只想說,我記著那些在我生命風景中邂逅過的女孩子們,把她們都帶進了作品裡。」
他說,「對於讀者,我希望絕大部分人看到我拍的這些女性照片時,會覺得很美,很性感,很好看,而且很特別。不是那種奇怪擺姿勢的模特兒,也不是接近色情處理的那類照片。
「我覺得美是絕對存在的,而且裡面還有我的一些基本元素:疏離感、超現實,甚至荒謬的東西,都還是有。」
4.
郭英聲之前出版過攝影作品,這次要出版他的書,不只是各種製作規格要符合這位國際攝影大師的期望標準,不只是主題設定要獨樹一格,也要在實際的編輯、設計上有特別的展現。
所以很高興看到他說:
「這一次編出來的書,給我自己很不一樣的感覺。我從來沒有看自己的作品有這樣的經驗。
「以前所有作品,不管雜誌或展覽,都用非常大的版面展出。照片也處理得太乾淨,好像有點潔癖。
「這次我的作品被這樣處理,因為從來沒這樣看過,也讓我重新面對自己。不只因為版面比較小,要仔細看;也因為很多照片的連續,讓我看到其中的『連結』。」
也正因為有連結,郭英聲說:
「對我來說,分享這些作品給讀者,是希望大家感受到把書拿在手上,翻著看,照片是屬於你的,不是虛無的東西。所有的孤獨和寂寞,熱情和流浪,和你是沒有距離的。或許,也因此,你會體會到另一種療癒。
「這是在另一條路上的我所希望的。」
-----------
《在另一條路上》有通路版本,及限量附送簽名照片版本。請見留言區。
#在另一條路上 郭英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