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的前CEO Eric Schmidt對於AI、國防還有太空科技都有在投資也有第一線的觀察,最近也去了一趟中國,聊了很多他對於目前中美科技競爭的觀察。
硬體限制迫使中國採取務實路線,專注消費應用和機器人製造。「我看到了所有上海的機器人公司,這些人正試圖在機器人領域,做到他們在電動車領域,成功做到的事情。」
Schmidt將這種分歧視為重大地緣政治議題:「中國正在用開放權重和開放訓練資料進行競爭,而美國主要專注於封閉權重、封閉資料。這意味著世界大多數地區,想想一帶一路倡議,將使用中國的模型而不是美國的模型。」
這種差異的後果極為深遠:「這產生了一個奇怪的結果,美國最大的模型是封閉源的,而中國最大的模型是開源的。
地緣政治問題在於,開源是免費的,而封閉源模型不是免費的。因此,絕大多數沒有西方那種財力的政府和國家,最終會標準化採用中國模型,不是因為它們更好,而是因為它們免費。」
「中國已經解決了電力問題。中國去年安裝了172GW的太陽能發電。」相比之下,美國面臨嚴重短缺:「我們計算,到2030年美國需要建設92GW的電力來滿足預期的資料中心需求。而在美國,實際開工新建設的核電廠數量幾乎為零。」
Schmidt警告:「如果我們無法獲得更多能源,我們就無法充分利用我們在AI和AGI方面的領先優勢,這一點非常明確。」
面對電力短缺的挑戰,Schmidt呼籲政策調整:「國家需要更多能源。政府推廣了石油和天然氣,但也嚴重阻礙了太陽能和風能,這是一個錯誤。」
Schmidt基於在烏克蘭前線的實地觀察,描繪了一幅戰爭型態根本性變革的圖景。這些變化不僅影響戰術層面,更重塑了整個軍事戰略思維。
「我認為烏克蘭戰爭是理解AI如何改變戰爭的一個很好的試驗場。」Schmidt基於親身經歷指出:「首先是無處可躲。現代感測器能看到一切。」
他描述了前線的殘酷現實:「如果你在前線,這是一個可怕的地方,你只能在黎明和黃昏每12小時進出一次戰壕,因為這是唯一不會被日間攝影機或紅外夜視攝影機偵測到的時間。紅外攝影機現在變得如此先進,夜間的可見度與白天幾乎相同,這太驚人了。」
這種新現實對傳統軍事思維構成了根本性挑戰。Schmidt直言不諱地質疑大型軍事裝備的價值:「如果無處可躲,那為什麼還要建造航空母艦?美國陸軍剛剛宣布了一款全新的巨型坦克,對於下一代無人機來說,這就是活靶子。」
關於航空母艦,他提出了尖銳的問題:「為什麼要讓5000個人處於中國或俄羅斯飛彈的攻擊路徑上?因為你對這些飛彈沒有很好的防禦能力。戰爭的整個概念都應該改變。」
他的替代方案是:「我更願意擁有一個強大的防禦系統網路,強大到沒有人能攻擊美國。」
「最快的學習者獲勝。」烏克蘭雖然在數量上處於劣勢,「烏克蘭方面的數量劣勢是三比一或四比一,但烏克蘭正在非常快速地進行創新,超越俄羅斯人。俄羅斯人很優秀,但烏克蘭人更好,這就是為什麼戰鬥現在處於某種平衡狀態。」
在烏克蘭,「雙方的創新週期大約是三週。每當俄羅斯人對Shahed進行改變時,烏克蘭人就會在當晚進行軟體更改來預測它。」
他用AlphaGo第37手類比:「如果你有一百萬架不同類型的無人機,演算法將根據敵人的行動學習採用什麼組合。電腦說'最優的獲勝演算法是做A、B、C'。人類會說,'天哪,看看它剛做了什麼'。」
Schmidt預測了無人機戰爭的發展方向:「你將需要數百萬架不同類型的無人機,不是你想像的一種類型無人機,而是不同大小和功率的無人機。」
關於協調問題,他指出:「沒有人類操作員能夠同時跟蹤一百架或一千架空中無人機。」AI將是解決方案:「如果你有一百個人忙於控制所有無人機,我的電腦使用強化演算法實際上可以想出你無法預測的走法,我可以打敗你。」
最終階段將涉及AI:「假設我們一方有100萬架無人機,另一方也有100萬架無人機。每一方都會使用強化學習AI策略來制定作戰計畫,但雙方都無法弄清楚對方的作戰計畫是什麼。因此,相互攻擊的威懾力將非常高。」
「中國將主導低端機器人領域。他們正在將人形和非人形機器人的成本從10萬到20萬美元降低到數千美元。」Schmidt得出結論:「理想的情況是中國硬體加美國軟體,但這在地緣政治上是不可能的。」
關於軍民融合威脅:「你必須假設我看到的每個產品,包括機器人技術,也有一個軍事部門。」
儘管面臨挑戰,Schmidt對美國仍保持信心:「我們的軟體比中國軟體好得多。我們的硬體架構非常出色。」
但他尖銳批評軍事採購系統:「平均武器系統開發時間現在大約是17年。到那時,這個東西已經過時了。」他甚至發現戰鬥機還在使用Pentium 4處理器。
「我擔心我們仍然將99.9%的資金花在不太重要的東西上。過去15年,當敵人有一個持步槍的人時,他們通常使用噴射機發射飛彈來殺死那個人。這沒有任何意義。」
Schmidt將這場競爭視為歷史轉折點:「非人類智慧的到來,在人類歷史上與電力的發明、火的發明處於同一水準。接下來的10年很可能是對未來100年具有更大決定性影響的10年。」
「正確且積極地擁抱這種非人類智慧的國家和公司將成為大贏家。而那些行動遲緩的將會失敗,因為所有經濟成長都來自於運用智慧發現新事物、解決新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