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4日 星期六

高市早苗Sanae Takaichi, Set for First Female Prime Minister。 Margaret Thatcher.陳家毅:《思慕的城》;我懷念南洋悠游自在的情調

 

Takaichi came out top in a male-dominated race, putting her on course to emulate her hero, former British leader Margaret Thatcher.


 

日本將迎來首位女首相

強硬派保守派高市早苗被日本執政黨選舉為黨魁,為她成為聯合政府首相鋪平了道路。



一位身穿藍色外套的女士在巨型螢幕前對著麥克風發表演說。

高市早苗在周六於東京舉行的自民黨黨魁選舉上發表演說。圖片來源:Kim Kyung-Hoon 拍攝

Japan Set for First Female Prime Minister

Sanae Takaichi, a hard-line conservative, was elected as leader by Japan’s governing party, paving the way for her to become prime minister of the coalition government.

A woman wearing a blue jacket speaks into microphones in front of a giant screen.
Sanae Takaichi speaking at the Liberal Democratic Party’s leadership election that was held Saturday in Tokyo. Credit...Pool photo by Kim Kyung-Hoon

 

周昭翡 

國際知名華裔建築師陳家毅應邀來台,昨天才從新加坡飛抵,一起晚餐。

家毅的建築作品遍及世界各地,被台灣普遍較熟知的是上海世博時以「音樂盒」為造型的「新加坡館」。
除了建築師身份,他曾於新加坡《聯合早報》撰寫專欄,聯合文學在2019年出版他的散文集《思慕的城》,是一位建築師的城市觀察。胡晴舫撰序推薦。
家毅與我結識更早,在2003年吧,因為當時新加坡PageOne書店大舉進軍台灣,落腳台北地標101大樓,整體書店設計即由陳家毅操刀,他的書店設計也頗為知名,全球「紀伊國屋」亦出自其手筆。我請他寫了一篇關於書店設計的想法發表在《聯合文學》雜誌刊登,自此開啟了超過20年的友誼。他也成了我的作者。
九月中旬在台中的書展,有個主題是「城市」。《思慕的城》佈置在書牆上。摘了家毅這句:「我思慕的城,既不是這地方,也不僅於那地方;他們互相提供滋養,是個未完篇。」是的,一次又一次走過,同樣的城、不同的城,永遠在變化,也隨著我們自身的變化永遠有所不同。

WWWWW
這本相當精采:李懷宇《各在天一涯 ‧探求中國精神史上最繁榮自由的時代》譬如說,
陳冠中:用小說來寫世紀的大戲
---

陳冠中的北京城非一日建成


P-ARTICLES.COM

【無形・讀L】「歷史本身何曾有逗號句號」——筆訪陳冠中《北京零公里》 | 無形編輯部 |
《北京零公里》出版,陳冠中也因為疫情而暫居香港,目前回京無期。這本小說以居京逾二十年的零公里近距離而得出產,卻在香港的狂風驟雨期間出版,倒過來印證了這本書的狂飆性質,在陳冠中的寫作生命中可佔一特別位置...


--


收錄作者與葉嘉瑩、林文月、金耀基、王賡武、傅申等二十位海外及港台知識人的系列談話文字,話題不拘一格,但各有新鮮的內容、新鮮的觀點。一問一答間,受訪者的修養和學識、思考與情懷,也浮現於紙上。




目錄

葉嘉瑩:詩詞使我在患難中坦然自安
林文月:翻譯家應該站在原著與讀者中間
金耀基:中國現代化的終極願景是「文明」
白先勇:重尋歷史真相
王賡武:關注華人的憂患與命運
鄭永年:新加坡是多元文化的實驗室
陳瑞獻:追尋文藝復興人
杜南發:大家要放在歷史長河中考量
王潤華:文學要越界跨國
陳家毅:我懷念南洋悠游自在的情調
王汎森:學術是國家無形的財富
唐翼明:探求中國精神史上最繁榮自由的時代
陳冠中:用小說來寫世紀的大戲
石元康:在現代化進程中反思中國文化
張學明:神話里的英雄也抗拒不了命運
蘇基朗:國史上有驚人相似的繁榮發展之路
黃君實:字畫要講究文化修養
傅申:藝術品會自己說話
劉紹銘:學問多在教室以外
鮑耀明:一言難盡歷史人物


在我的訪問生涯中,有幾次經歷頗為特別:2007年赴美國,2009年赴台灣,2011年赴新加坡,都有忘不了的人和事。回首十年,我心儀的華人,多有緣面見。借助現代科技,似乎已不復萬水千山的距離。偶翻古詩「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20世紀的中國,忽值山河改,華人在世界各地譜就動人的樂章。我有幸在21世紀踏上尋訪華人心史的旅程,仿佛對「中國情懷」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當年艾儒略所謂「無處非中」,何嘗不可另解為「我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國」?就我的親歷所知,中國傳統文化中富有人情味的一面,往往在旅居海外的華人身上自然地流露。而沐浴歐風美雨的現代文明,與漢魂唐魄可以兼容。

我十九歲時才第一次出遠門到省城念書,而今已過了十九年。人間的離亂與家國的變幻,使我難免困惑。訪問知識人,既是我的職業,更是我的興趣,最重要的原因也許是為我自己解惑。白居易詩雲:「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跋山涉水后重讀,更有共鳴。當見識人情冷曖時,我不禁神游萬里,在溫情與理解中找到一些心安的理由。

早歲不知世事艱,總是心懷夢想。我常常夢想有一個美麗的心靈家園,可惜在塵世間不時為人性的種種幽暗所纏繞。我也常常憧憬盛世,奈何要深入研習現代文明,才能在現世的無力中勇往直前。長遠而言,我依然樂觀。走過的地方越廣,訪問的人物越多,我越充滿信心。在與海外知識人的談話里,我相信華人社會在現代文明的普照下,通過一點一滴的努力、一尺一寸的進步,夢想並不遙遠。

李懷宇序於悠然居
2015年2月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