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c Forsyth for The New York Times.
In Cambodia, Voicing the Struggle
By THOMAS FULLER 9:38 PM ET
被譽為台灣高山文學經典鉅作的《山、雲與蕃人--台灣高山紀行》,是1931年夏天,當時大學二年級的鹿野忠雄,在台灣的屋脊--玉山山脈與中央山脈馬博拉斯山、秀姑巒山一帶,連續登山七十天,以年輕人特有的纖細的感情,靈巧的心思與敏銳的觀察力,寫下一篇篇精彩的山岳探險文章。
當年譯註此書的楊南郡先生,本身也是一位資深的登山家,曾經和鹿野忠雄一樣,廣泛地跋涉台灣的高山與溪谷,所以對於文中所描述的高山地理、深山部落情況能夠完全掌握。
楊南郡在譯序中特別說明,《山、雲與蕃人》真正的涵義應該是:與山、與雲、與蕃人,所表現的是,我與山之間、我與雲之間、我與蕃人之間的感情與互動。
之所以保留「蕃人」這個稱呼,以及書中所提到的「蕃謠」、「蕃社」等,只為了忠實反映當年的時代背景,完全沒有輕視原住民的意思。
鹿野忠雄採用這個書名,當時是來自他新婚太太靜子的建議--
啊,白雲來去的台灣深山,被雲霧圍繞的高峰,大自然裡沒有比山更寂寞的,而唯一能打破這萬年孤寂的,是布農族的高山狩獵活動。
這個書名,非常貼切的總結了鹿野忠雄登山的歷程。至今仍是台灣高山文學的經典之作!
#鹿野忠雄
1906年生於日本東京。鹿野忠雄是一個熱血澎湃的青年,將短短一生幾乎盡數奉獻在研究台灣這塊土地上。
他是一個博物學者,也是登山家,更是不折不扣的探險家。他實地踏查了台灣高山帶的冰河遺跡,研究原住民與東南亞鄰近地區的微妙關連,在台灣自然史與民族考古學的研究里程上,擁有絕對舉足輕重的地位。
38歲那年在北婆羅洲神秘失蹤,是自然科學與人類學界的一大損失。鹿野忠雄著有研究論文近200篇,以及《台灣雪山山脈動物地理研究》(博士論文)、《山、雲與蕃人》、《台灣原住民圖譜?雅美族篇》及《東南亞細亞民族學、先史學研究》(第一卷、第二卷)等著作。
#楊南郡
1931年生,台灣台南人。從事台灣高山地區文化遺跡之調查研究、著述及文獻譯註等,成績斐然。
曾獲中國時報報導文學獎(斯卡羅遺事)、年度文學推薦獎(台灣百年前的足跡)、年度十大好書獎(探險台灣、台灣百年前的足跡)、1999年第一屆台灣傑出文獻工作獎。
著有:《與子偕行》、《尋訪月亮的腳印》(晨星出版);《台灣百年前的足跡》(玉山社出版)
譯註:《探險台灣》、《平埔族調查旅行》、《台灣踏查日記》、《生蕃行腳──森丑之助的台灣探險》(遠流出版);《鳥居龍藏》、《鹿野忠雄》(晨星出版)、《台灣百年花火》(玉山社出版);《台灣百年曙光》(南天出版)。
#台灣年輕登山家張元植近日的遽然離去,讓識與不識者都深感不捨。
巧合的是,#鹿野忠雄竟然也是在30幾歲時,在北婆羅洲從事調查時神秘失蹤。
Mam Sonando, center, described by his supporters as Cambodia’s only truly independent radio broadcaster, says he is fighting to “protect people who have been victimized.”
- www.youtube.com/watch?v=4WGHIzZT5rs2011年9月14日 - 上傳者:李彥旻《縱橫山林間--鹿野忠雄》紀錄片,是國內第一支呈現其學術成就的影片。為了親身體驗鹿野忠雄山林踏查的腳蹤,本片特由臺師大臺史所張素玢 ...
鹿野忠雄 | |
---|---|
出生 | 1906年10月24日 東京市淀橋區 |
逝世 | 1945年?(38歲?) 婆羅洲沙巴 |
日語寫法 | |
---|---|
日語原文 | 鹿野 忠雄 |
假名 | かの ただお |
平文式羅馬字 | Kano Tadao |
鹿野忠雄是日治時期後期,居台日籍人士當中相當著名的博物學及人文學者,主攻地理、昆蟲、植物、台灣原住民、地質與地形,研究學術範圍相當綜博。1944年之前,他共發表153篇論文及兩本集結著作,絕大部分是台灣相關研究。這裡面,尤其是與台灣原住民與末次冰期方面的相關論文與著作,最為特殊與貢獻顯著。
二戰末期,鹿野被日本軍方徵召前往印尼北婆羅洲從事民族調查,不久即宣告失蹤。而因為他的學術熱誠與不凡成果,日本境內有學者認為,如果他能於戰火下倖存,戰後必成為日本國內之學界領袖。也因此,在山崎柄根所著的《鹿野忠雄:臺灣に魅せられたナチュラリスト》中,稱他為「忘記回來的博物學者」(A Naturalist Who Forgot to Return)。
作者:山崎柄根原著; 楊南郡譯註
出版項:台中市 : 晨星出版
出版年:2001再刷
【簡介】《鹿野忠雄》一書雖然是個人傳 記,然而其內容涵蓋了台灣的昆蟲學、動物學、植物學、動物地理學、自然地理學、民族學、考古學,包括鹿野對台灣動物、植物、昆蟲、鳥類等物種的新發現與標 本製作,危險山區的踏查,雪山冰河遺跡的提出,台灣史前文化層假說...,相當精采而豐富,著實令人著迷。鹿野雖然只有短短38歲的生命,但是他卻為台灣 留下可觀的珍貴資料,因為身處戰爭時期,失蹤後他被台灣、日本兩地遺忘許久,後來透過日本動物學家山崎柄根完成他的傳記,又經過長時間投入高山地理探勘的 民間學者楊南郡的譯著,終於讓我們重新看見鹿野忠雄。最後,本文對《鹿野忠雄》一書提出些許建議,並簡要對照鹿野精神與台灣學界的狀況。
文/曾詩穎
本書共分14個章節,從中學時代的鹿野忠雄開始,一直到他以38歲英年,失踪於南十字星下的熱帶叢林裡。中學時代的鹿野忠雄對昆蟲的興趣非常旺盛,熱中於採集昆蟲標本,在中學二年級暑假的單獨旅行顯示了日後他傾向於單獨作長期採集旅行的性格。
自中學時代開始,鹿野忠雄便不斷地採集昆蟲標本,發現各種不同品稚種的昆蟲。因緣際會接觸到從臺灣採回的昆蟲類,而對臺灣心生嚮往。終於在1925年,臺灣總督府高等學校成立,讓鹿野一圓前往臺灣的心願。
到 了臺灣的鹿野,常常前往臺灣山中進行採集,尤其自1926年放春假後,他幾乎沒有時間去上課,他把所有精力都花在山地的昆蟲採集或民族調查旅行上了。往返 臺灣山林間的日子,也讓鹿野對山地原住民表達強烈的關心。在臺灣高校就讀期間,他也漸漸對於生物地理學這一門學科,產生濃厚興趣。鹿野原本即熱中於登高 山,在登山過程中逐漸被臺灣高山地帶的昆蟲乃至於一般動物所迷住,因而山越爬越高,一次又一次的高山行,使他有機會解明臺灣高山地帶動物相的秘密。只有像 他那樣愛山,喜歡全盤探查動物,尤其對昆蟲特別關心者,為臺灣留下可觀的珍貴資料。
臺 灣高校畢業後,鹿野考取東京帝國大學理學部地理學科,原本一個熱衷於昆蟲,也對臺灣原住民民族調查下過功夫的人,為什麼會選上地理學呢?在紅頭嶼進行實際 調查後,他認為紅頭嶼的動物相與華萊士線(註1)有關,為進一步研究,他認為從自然地理學角度切入是有必要的。1931年的暑假期間,他再度向臺灣山岳進 軍,做雪山山脈和玉山山脈的地形調查,在這次調查中,他自己開拓新路線,嚐試了艱難的高山首登,同時新進生物新品種的探查與發現,這挑戰並填理了臺灣在地 理學上的空白,這段歷險後來收錄於鹿野的《山と雲と蕃人》一書中。
(註 1:華萊士線是生物地理學中,區分東洋區和澳大拉西亞區的分界線。1854年到1862年英國動物地理學者亞爾佛德·羅素·華萊士在馬來群島研究島嶼上的 動物時,注意到婆羅洲(Borneo)與蘇拉威西島(Sulawesi)、峇里島(Bali)和龍目島(Lombolk)之間,似乎有一條隱形的界線將兩 邊的生物分開;界線以西接近東南亞的生物相,界線以東則接近新幾內亞的生物相。華萊士注意到:峇里島的鳥類與爪哇島幾乎相同,但在距峇里島僅約30公里的 龍目島,卻只有50%的鳥類相同。為紀念他的發現,科學界將劃分這兩區的界線稱為華萊士線。資料來源:華萊士線)
鹿 野就讀於高校時間,就開始臺灣原住民各族群的研究,雅美族的風俗習慣和臺灣島上各種族的習俗,有極大差異,於是他長達十五年期間經常進出於紅頭嶼,將紅頭 嶼的雅美族視為他最重要的研究課題。在紅頭嶼期間,他也在旁見證與記錄十人大船的下水儀式。在此時,鹿野的研究方向,似乎漸漸轉向民族學,也讓我們看到鹿 野對於學問進展,抱持著跨學科、跨領域的想法。
戰 爭爆發後,鹿野被徵召到馬尼拉,由於他的大力奔走,讓原本在馬尼拉的學者貝雅(Henry Otely Beyer)得以被釋放,貝雅教授長年在菲律賓各地蒐集、積存大量標本,學術價值極高,由於鹿野與貝雅努力保謢這些重要文物,才能讓這些寶貴資料的部分流 傳後世。隨著戰事吃緊,為了讓這些寶貴資料為人所知,他很努力的在整理、撰寫研究論文,以避免這些珍貴資料為世人所遺忘。但是,最終,鹿野的身影卻消失在 北婆羅洲再也不復見。
從 本書我們可看到鹿野的研究範圍擴及博物學、生物地理學、山岳地理學、民族學、先史學,我們看到一個充滿熱心的學者,關心臺灣這個地方,並為臺灣所展現的各 種不同風貌而著迷,不論是地理上的,動物的、植物的、族群人文的,在在都展現出他的關心與豐富的紀錄。在書中稍微稍提到了「高砂義勇軍」隨日軍征戰南洋, 讓人聯想到前陣子,由蔡政良導演導的「從新幾內亞到台北」這部記錄片,在台東都蘭村的阿美族人,當年即被徵召到南洋協助戰事,能從南洋回到故鄉,對他而言 實在是太幸運的一件事,這部片即是依著他的回憶,讓他的子孫一步一步追尋祖先曾經的腳印。鹿野忠雄留下的珍貴資料是臺灣研究的重要基礎,像他這樣走遍臺灣 山地,詳實記錄臺灣,留給後世深切影響的學者,實在很難得。
除 了本書正文詳實記述鹿野忠雄從中學至失踪的生命歷程、學術研究之外,卷頭有一篇名為〈與子偕行:鹿野忠雄與托泰布典綿延六十年的友情〉的文章,更是令人感 動。鹿野從東京回臺灣希望透過實地田野調查能做一套完整的臺灣動物體系,並旁及於地質的、人文的研究,此時他遇到了托泰布典-一位瘦高的阿美青年,能說一 口道地日語。在鹿野忠雄長達九年的臺灣高山田野調查行動中,托泰忠心耿耿地擔任助理,陪著鹿野忠雄跋涉千山萬水。對鹿野忠雄來說,1933年夏天偶然遇到 托泰,帶給他往後的調查研究極大幫助;而對托泰來說,那更是托泰一生重要的轉捩點,感受到鹿野忠雄對學術的執著與生命認真的態度,大大震撼了托泰空虛的心 靈。這兩人互相吸引,建立了情同手足的主僕關係。本書譯者楊南郡在偶然機緣下遇到了漢名為陳抵帶的托泰布典,楊南郡一直追隨著鹿野忠雄腳步,印證當初鹿野 在臺灣看到的一切,在文獻中蒐集鹿野忠雄的言行與研究成果,與托泰的偶然相遇,讓楊南郡更貼近了當時鹿野忠雄在臺灣山林的身影,也從楊南郡筆下,我們與托 泰共同追憶當初他追隨鹿野忠雄走遍臺灣山林的曾經與情誼,這段綿延六十年的友情。
【新到館藏延伸閱讀】愛
。。。。。
李筱峯
#燦爛的星辰
10月24日
1929年,台北高等學校(今台灣師大前身)有一個學生經常曠課,遭校方留校處分,可是他仍繼續缺課,連期末考都沒參加,學校準備將他退學,但是校長卻出面做保,他最後如期畢業。他曠課的時間,不是去玩耍,他正在攀登卓社大山、能高山、奇萊山、中央尖山、南湖大山、合歡山群峰、畢祿山...,他正開始對台灣地理、地質產生高度興趣。而且他因自習英文、希臘文,並已發表多篇論文。校長以他自行田野調查的研究成果,准其畢業。
他就是來自日本,對台灣的昆蟲、植物、地理、地質、原住民...有深入研究的博物學家、探險家、昆蟲學家、文化人類學家暨民俗學家鹿野忠雄。
今天是鹿野忠雄的冥誕,他出生於1906年,日本東京人。
16歲時,鹿野忠雄就在日本學術刊物《昆蟲世界》發表第一篇學術論文,研究的是蝴蝶,他將從小收集的日本蝴蝶,依照綱目科種分門別類,分析出種類65種。
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後宣佈戒嚴,右翼軍國主義勢力抬頭,鹿野忠雄感到不安。1925年中學畢業後,他來台考上初創的台北高等學校就讀。
經常翹課的鹿野,原先仍繼續採集台灣山地的昆蟲,繼而對台灣原住民開始發生興趣。1926年足跡開始走入山區,中台灣的布農族、鄒族等勢力範圍。1927年 8月前往紅頭嶼(今蘭嶼)。翌年,他還將有關達悟族大型漁舟的調查報告發表於日本的民族學專門雜誌《民族雜誌》。
愛蹺課的鹿野忠雄,顯然比乖乖上課的同學的學習成果多很多,他如期畢業後,順利考上東京帝國大學理學部地理科,於1933年畢業。
大學畢業後,鹿野應台灣總督府之邀,再度來台擔任文化研究相關部門的雇員。因此他又繼續他對台灣的研究。
1931年他三度登上台灣的雪山,1932年發表了台灣雪山和南湖大山的「末次冰期」或冰蝕地形的研究論文。1941年,他以論文《次高山彙に於ける動物地理學的研究》(雪山動物地理學研究),獲得京都帝國大學理學博士。直到今日,台灣學術界進行高山地形研究,仍大多引用他的論點。
1943年回到日本東京的鹿野忠雄,繼續編寫《臺灣原住民族圖譜》,並在歷史民族學刊上,頻繁介紹了日治時期以來台灣的考古遺址的調查情形,包括圓山遺址、東海岸的巨石文化、墾丁石棺遺址、蘇澳新城石棺遺址、埔里烏牛欄石棺遺址等等。
1944年之前,鹿野忠雄共發表153篇論文及兩本集結著作,絕大部分與台灣研究有關。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他的台灣研究被迫中止。翌年,他被軍方指派前往菲律賓。他發現菲律賓巴丹島與台灣達悟,其族民、語言與文化極為相似。
然而,1944年6月,鹿野以日本陸軍雇員身分赴印尼北婆羅洲從事民族調查,從此一去無回,消失在南洋戰場!他所厭惡的軍國主義挑起的無情戰火,摧毀了這位精英學者!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