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繪畫大師與藝術教育的耕耘者—曲德義(1952-2025)
臺灣重要當代藝術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曲德義,昨日因突發性身體狀況,先行離開了我們。
1952年出生於韓國井邑的曲德義,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教授及關渡美術館館長。曲德義的作品以抽象繪畫為主,擅長在色彩及材質間尋找衝突與融合,並將東西文化美學巧妙結合,既有西方幾何抽象的結構,也承襲中國水墨的書寫精神,他以深厚的藝術學養與獨特的創作思維,為臺灣當代藝術注入豐沛而深遠的能量。
高美館典藏曲德義的作品〈形色與色/綠D9312〉,以精準分割的畫面結構、強烈的高低彩度與明暗度對比,並融入中國水墨的暈染,在理性與感性之間取得微妙平衡。此作品在今年六月甫閉展的《故事∙集:說說典藏》亦有展出。至今仍記得他於四月親訪本館時,溫和笑談創作的神情。
除了創作之外,曲德義更長期參與多所藝術機構、美術館事務,推動文化交流與藝術教育不遺餘力,被視為臺灣藝文界的重要推動者與指標人物。
感謝曲德義老師畢生對藝術創作與教育的投入,在學生眼中,他是「最挺學生的老師」,始終以溫和與堅定的態度,鼓勵每一位熱愛藝術的人!曲老師啟發了無數後進,為臺灣藝術點亮無數星光,我們將永遠感念他帶給我們的溫柔與啟蒙。

藝術家曲德義辭世 文化部長李遠表達追思及哀悼
發稿時間:2025/10/28 14:48:34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1028 14:48:34)藝術家曲德義昨(27)日辭世,享壽73歲。文化部長李遠聞訊深表哀悼與敬意,並表示,曲德義長年持續深耕前衛藝術的創作與傳承,不論於作品創作、美術教育或藝術策展方面皆有獨到見解及突出表現,文化部將頒贈旌揚狀予以表彰。
藝術家曲德義對於藝術教育及推廣富有熱忱及行動力,其作品也屢獲國內外美術館收藏。(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曲德義1952年生於韓國,1976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學時期進入臺灣現代繪畫導師李仲生畫室學習,展開對於純粹抽象表現的探索。而後赴法學習,並先後獲得法國國立高等設計學院美術設計碩士學位、法國國立高等美術學院造型美術碩士學位。
曲德義一生對於藝術教育及推廣不遺餘力,1977年與美術系學弟一同組織自由畫會。在海外求學返臺後,任職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以充滿活力的教學風格投身於藝術教育,爾後獲聘為名譽教授。曲德義亦為北藝大關渡美術館籌建委員召集人,並於美術館營運後擔任首任館長。
國立臺灣美術館於2013年舉辦「形形色色-曲德義個展」,藝術家曲德義(左1)為參展貴賓導覽其1992至2013年的作品,展現逾20年來對「形」、「色」的探索、辯證與實驗。(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曲德義創作持續以抽象繪畫觀念,展現個人性情,其作品有嚴謹的色域安排,有奔放揮灑的筆觸,在感性與理性間不斷辯證,探討空間概念。作品獲國立臺灣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等典藏。
多年前,陳續升 (Fatcat)兄影印他選的 東海大學 人文三缺一 之活動摘要
點閱 : 1468
「人文三缺一」五週年!
2013年春,一個人文教育理念的小芽在師生間偶然的對話中悄悄萌發,這個理念的實踐即是「人文三缺一」。人文三缺一的發想在於:如何在當今的大學中嘗試一個由學生自主營運的空間,集結眾生之力,除了讀書、思考、寫作以外,激發更多對話的可能,活出人文的「傳統」。
當年埋下的小芽,經過不斷地嘗試與摸索,集結成「眾聲」,就在去年迎來人文三缺一的百場,走向第一個五週年。主持人陳以愛老師在「眾生 / 眾聲:人文三缺一百場回顧特展」的開幕式中提及,特展展場選在東海大學圖書館,除了感謝角落習齋的同學與老師熱心支持與默默耕耘之外,也希望通過東海大學圖書館這個開放的空間吸引新流注入角落習齋,提供更多知性交流的契機。
「眾生 / 眾聲:人文三缺一百場回顧特展」以一個黑白的海浪作為背景,寄予人文三缺一走到今天,從一開始的小溪小河,到匯集來自四面八方的知識、思想與人文,終匯流成了知性的海洋,激發了思想的浪潮,同時又平靜的被人們傳承下去。
人文三缺一於2013年舉行至今,在「角落習齋(C116)」聚集了不同領域不同科系的老師與同學共同參與,當夜幕升起時,坐落東海大學一隅的角落習齋展開一場場激盪師生對話的火花。
人文三缺一舉辦至今,場次累積人數保守估計約達三千人次以上,一個原本閒置的角落,藉著老師與同學的力量,成為了一個可以促使師生對談、使對話自然發生的人文空間。開幕式范聖興老師在致詞中提到,當東海大學的學生畢業離校,他們會怎麼緬懷東海?東海大學自人文起家,東海人的追憶即關乎對人文的懷想。角落習齋作為一個人文與對話匯集的空間,不僅提供了一個回顧過去的場域,也是東海人展望未來的人文生活願景。人文三缺一所包含的不僅是大學教育的理念,更是一個集結眾生、體現思想的人文生活。
此次特展的展場仿照角落習齋的規格,用意是體現角落習齋作為一個人文空間,在一個與身旁的人恰到好處的尺度之下,感受人性的溫度,使知性的對談成為可能。人文三缺一就像小溪小流,正是因為有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在其中流動、有了活水的注入,才使得小溪匯集成川。人在,心暖。人心的交會不死,小溪小流就會繼續流動。
人文三缺一有了第一個五年,2018年5、6月在東海大學圖書館一樓舉辦「眾生 / 眾聲:人文三缺一百場回顧特展」,歡迎所有對人文三缺一有興趣的朋友們來參觀。人文三缺一的下一個五年,也仰賴所有對知識保持興趣的朋友一起來人文三缺一。
------2025
https://www.facebook.com/humanistic.lifestyle
「毀掉千千萬萬人,使一人得救。比方說,必須毀滅多少靈魂,糟蹋多少誠實的名譽,才能樹起一個正義的約伯來…」
惡魔在伊凡的夢魘中如是說。在奇蹟的陰影中無數平庸的惡應該被記憶或遺忘?這些被毀掉的、被糟蹋的是否有誰可以為之承擔責任?
主題:重讀卡拉馬佐夫兄弟
講者:張一中老師
時間:05.15(四)19:00-21:00
地點:東海大學 創意學院 c116 角落習齋
---
本場次開放線上參與,請在當天18:30後點選連結加入會議。
已邀請您至 人文三缺一:重讀卡拉馬佐夫兄弟
週四 5月 15, 2025
WWWW
【博雅講座】 李偉文醫師 / 擁抱土地與關懷生命:博雅人生的荒野實踐學
歡迎有興趣探訪自然生態與環境教育的你,一起共同尋找教育與生命人格的連結,請報名參加喔!
【博雅講座】2025/11/04 李偉文/擁抱土地與關懷生命:博雅人生的荒野實踐學
演講者: 李偉文 醫師 (荒野保護協會創會榮譽理事長、知名親子教育作家)
專題演講
您是否曾想過,在城市快速的生活節奏中,如何找回與自然的連結?如何讓我們的教育,不只是知識的傳遞,更能培養出關懷土地與生命的完整人格?
本次專題演講邀請到荒野保護協會創會榮譽理事長 李偉文醫師,將與我們分享他數十年來在環境教育、棲地守護與親子教養領域的豐富經驗。
日期:2025/11/04 19:00~21:00
地點:求真廳
演說內容:
李偉文醫師不僅是荒野保護協會的創辦人之一,致力於環境保護超過 30 年,他同時也是一位備受推崇的親子教育作家,著有《浪漫教養方程式》、《與孩子在天籟下共舞》等數十本暢銷書籍。他將從環境教育的角度,帶領我們重新思考人與自然、人與土地的深層連結。
他將分享如何在通識教育與博雅教育的框架下,透過荒野實踐,讓品格教育與自然教育融為一體,培養學生具備對生命的尊重與關懷。
著作
- 《你每天都在改變世界:一個牙醫師的荒野大夢》
- 《傾聽自己的鼓聲》
- 《我在黃昏的日落前趕路》
- 《我的野人朋友:16個守護自然的遊俠故事》
- 《電影裡的生命教育》
- 《電影裡的生命教育2:夢想起飛的時刻 : 62部電影》
- 《愛在荒野流動》
- 《李偉文的退休進行式》
- 《李偉文的退休進行式2:50+的自在活,健康老》
- 《李偉文的筆記書3 一定要幸福:在生活中實踐的91個幸福練習》
- 《只讀好冊:李偉文的60本激賞書單》
榮獲台北市立圖書館、國語日報、民生報合辦第46梯次「好書大家讀」獎:
- 《教養可以這麼浪漫》
- 《自然課可以這麼浪漫:李偉文的200個環境關鍵字》
- 《看新聞學思考:增進孩子對世界的理解力與知識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