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眾生報:每日人事物 2025 1027 】早上:
哀台中這座城市 (楊斯棓等人)。
可悲的是,當下的台灣政治,已經墮落如此。政治領袖不再是擘劃百年基業的「statesman」,而是追求曝光的表演打鼓的綠光罩頂的怪異網紅。台中這座城市,每天產生兩百噸廚餘,是台南的兩倍。台南市長花了九千多萬去蓋「高速發酵廠」,默默解決廚餘問題時,台中在做什麼?台中花了 3.5 億(是台南蓋廠經費的近四倍)去辦「購物節」,年年如此,樂此不疲。市府團隊也許會辯護,這 3.5 億是「小錢辦大事」,創造了數百億的「帳面消費額」,振興了庶民經濟。然而,我們可以思考兩個關鍵問題:1. 這些「帳面數字」中,有多少是市民本來就會進行的「剛性消費」?有多少是真正被「創造」出來的額外營收? 2. 這種依賴抽獎、折扣的「年度一次性煙火活動」,究竟是在「刺激經濟」,還是在「透支來年的消費力」?它能為台中留下什麼長期的產業競爭力嗎? 環保局的基礎建設經費,與經發局的行銷活動經費,在預算編列上各自獨立,市長若展現擘劃能力,便能及早權衡。當攸關城市永續的「廚餘處理」進度緩慢、經費捉襟見肘時,市府卻願意(甚至樂於)年復一年地投入「數億」級別的經費去舉辦一個對台中人來說實屬錦上添花的抽獎活動。這不是預算科目的問題,這是「政治意志」與「施政優先序」的嚴重失衡。它清楚地表明,在主政者心中,「即時、頻繁的媒體曝光」遠比「長期的基礎建設」更為重要。這就是一種廉價的「景觀政治學」(Politics of Spectacle)。台中作為台灣大城,人口眾多、餐飲發達,廚餘總量高於其他城市,這本是常態。但問題不在「總量」,而在「處理效能」與「方法」。當你的城市有高達 56% 的廚餘(全台最高比例)仍依賴最原始的「餿水餵豬」——早已被中央與各界視為高風險的處理模式,這不是「中世紀莊園」的誇飾,這是公共衛生的災難現場——另一頭的台中市長年復一年笑容可掬地擔任「購物節代言人」,告訴你「台中消費力好強」、「大家快來抽大獎」。這畫面何其荒誕。羅馬帝國要滅亡前,皇帝需要用「麵包與馬戲」(Bread and Circuses)來麻醉人民。而當代的台中市政治竟然麵包(基礎建設)可以不要,只要馬戲(抽獎、折扣)就夠了。因為主政者成功用媽媽一詞包裝自己,看透了願意投她一票的選民:如此短視,如此易哄,一張摸彩券一世情。這 3.5 億,足夠蓋好幾座高速廚餘發酵廠。這 3.5 億的投入,不是施政,是公關,是用市民的稅金,為自己的下一場選舉打廣告。一座城市的崩壞,往往不是來自驚天動地的災難,而是來自這種「格調的平庸化」。當市民對於「做實事」的定義,僅止於發發「物調券」,辦辦「鍋烤節」,那麼這座曾經的文化城就一點一滴被抽乾了靈魂。新光三越業績再好,那也是市民本來就有的消費力,不是市長「辦活動」辦出來的。當一座城市,寧願忍受「廚餘坑」的惡臭與公衛風險,也要追求「購物節」的虛假繁榮時,你得到的,就不是一個市長,而是一個永遠堆砌微笑的城市「吉祥物」。或許台中人對購物節已麻痺,或許台中人終於驚醒:台中市的餿水,還沒有一條讓市民安心的出路。(圖片引用自台中市議員何文海臉書以及自由時報舊聞)
電影海報大師德魯·斯特贊逝世,享年78歲
《帝國大反擊》的海報,畫面豐富,但以達斯維達的大幅肖像為主。
史特贊先生為七部《星際大戰》電影創作了海報,其中包括《帝國大反擊》。圖片來源:盧卡斯影業
《法櫃奇兵3:聖戰奇兵》的海報,文中描述。
「它看起來像我,」哈里森福特在談到斯特贊先生在四張電影海報中對他的刻畫時說道,「但它融入了印第安納瓊斯的性格和特質。」圖片來源:盧卡斯影業
Drew Struzan, Masterly Painter of Movie Posters, Dies at 78


wwww
汽車旅館的百年歷史
霓虹燈、游泳池和美國夢
汽車旅館似乎是美國風景中永恆的象徵,但事實上,這種路邊的支柱在1925年12月12日之前並不存在。
1945年
「motel」(汽車旅館)這個混成詞被收錄進《韋氏新國際字典》第二版。
上路
汽車旅館的歷史始於汽車。
一張明信片上,公路邊矗立著一座西班牙傳教士風格的建築。它有著傾斜的紅色屋頂和白色的拱門,正面是一座翠綠的山巒。卡片頂部寫著:“汽車旅館,聖路易斯奧比斯波,加州,美國101國道,北城區邊界。”
第一家正式的汽車旅館 Milestone Mo-Tel(後來更名為 Motel Inn)於 1925 年 12 月 12 日在加州聖路易斯奧比斯波開幕。圖片來源:Alamy
100 Years of the Motel
Neon Signs, Swimming Pools and American Dreams
The motel might seem like an ageless fixture of the American landscape, but in fact, this roadside mainstay didn’t exist before Dec. 12, 1925.
1945
The portmanteau “motel” is added to Webster’s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Second Edition.
Hitting the Road
The history of the motel begins with the automobile.

何穎怡女士說她要從翻譯事業退休了
......好像兩年前,我在網路提議打算頒發翻譯藝術獎給她,或許她人在加拿大,回台灣一趟活動也多,就失聯了......
何穎怡「重版女王」《天真的人類學家》「阿宅正傳」,二是「裸體午餐」「在路上」
今日的非政治文(1)我的馬車夫給雷打死了
欣聞《天真的人類學家》上下集合冊改版上市一年半,再版囉~~跨過平損點,表現比新書還好。
《天真的人類學家》一直是我心愛的「翻譯成就」。是啦。就是「成就」那麼不要臉地自大。
這本書撇開你必須有點人類學背景才能翻譯,文字還必須進入英國人特有的「乾幽默」境界。
英式乾幽默通常架構在幾個基礎上:
1. 句型結構比較複雜,絕對不是「你媽死了」那種低級玩意。因此翻譯時如何擺設形容詞與副詞與子句就變成挑戰。
2. 必須是知識階級的用字水準,只有新聞常用三千字是不夠了,套句實驗音樂大師Laurie Anderson的說法「三音節以上」。譬如表現好,great 一音節。excellent三音節,明顯程度較高,你能用到illustriously才叫exceptionally good啦。
3. 語義俐落,梗點壓最後一拍。翻譯者必須如實呈現「梗點拍速精確的節奏」。
因此翻譯英式乾幽默就變成翻譯的有趣挑戰。挑戰的當然不是你英文有多好,而是你中文有多好。
我覺得如果以我現在這個年紀來翻譯《天真的人類學家》絕對不會比當年好。中文程度應該是有進度,但是翻譯「英式乾幽默」需要的「猛」絕對來自生氣勃勃。我老嫗一枚,氣竭了。
慶祝《天真的人類學家》再版,我撈出以前的舊文,看完,你就知道何謂我的馬車夫被雷打死了。
⋯⋯⋯⋯⋯⋯⋯⋯⋯⋯⋯⋯⋯⋯
我是人類學的宅修生,自讀型的。最早是做月子時沒事幹,啃完一本黃道琳翻譯、潘乃德原著的《文化模式》,覺得人類學好迷人啊,是「人」的基本學問,也指向哲學。後來在唱片公司做田野錄音,讀了一點人類學,最有用的是基辛(R. Keesing)所寫的兩冊《當代文化人類學》,入門必讀。之後,為了主持世界音樂性質的電台節目,就又亂七八糟讀了許多人類學書,包括磚頭級的《金枝》。(持續閱讀往此去
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9501
叫我「重版女王」(不是「重版出來」。)
我的「在路上」最近也要重版了。
容我吹噓:譯作能被「重版」,代表那個翻譯經過十年二十年仍是經得起考驗。
當然,最重要的,原著本身是經典。下面我被重版四本譯作就是。
在這四本裡,有兩本是被公認「無法攻克」的,一是「阿宅正傳」,二是「裸體午餐」。「裸體午餐」這麼多年來始終一點一點地賣,謝謝商周出版沒有失去信心。時間一到就跟國外續約,一刷五百本也沒關係,要確保經典在台灣不會斷貨。
以今日市場之困難,編輯的苦心真的令我動容。
「在路上」在我之前,就有不少譯本,它的原文並不難,黑話俚語也都查得到,難在爵士樂裡有些難以表述的表演風格,你必須深入深受爵士樂影響的垮世代文化才能勉強翻譯出來。。
當時,我翻譯完那些段落後,回去翻閱之前的其他譯本,發現它們被整段整段地跳過沒翻。我就想對這世界大叫:
我又贏了。你們趕快買,這才是真正的全譯本。好啦。「在路上」重版就是我最好的母親節禮物。翻譯故事請往留言去。
何穎怡女士說她要從翻譯事業退休了......好像兩年前,我在網路提議打算頒發翻譯藝術獎給她,或許她人在加拿大,回台灣一趟活動也多,就失聯了......
今日的非政治文(1)我的馬車夫給雷打死了
欣聞《天真的人類學家》上下集合冊改版上市一年半,再版囉~~跨過平損點,表現比新書還好。
《天真的人類學家》一直是我心愛的「翻譯成就」。是啦。就是「成就」那麼不要臉地自大。
這本書撇開你必須有點人類學背景才能翻譯,文字還必須進入英國人特有的「乾幽默」境界。
英式乾幽默通常架構在幾個基礎上:
1. 句型結構比較複雜,絕對不是「你媽死了」那種低級玩意。因此翻譯時如何擺設形容詞與副詞與子句就變成挑戰。
2. 必須是知識階級的用字水準,只有新聞常用三千字是不夠了,套句實驗音樂大師Laurie Anderson的說法「三音節以上」。譬如表現好,great 一音節。excellent三音節,明顯程度較高,你能用到illustriously才叫exceptionally good啦。
3. 語義俐落,梗點壓最後一拍。翻譯者必須如實呈現「梗點拍速精確的節奏」。
因此翻譯英式乾幽默就變成翻譯的有趣挑戰。挑戰的當然不是你英文有多好,而是你中文有多好。
我覺得如果以我現在這個年紀來翻譯《天真的人類學家》絕對不會比當年好。中文程度應該是有進度,但是翻譯「英式乾幽默」需要的「猛」絕對來自生氣勃勃。我老嫗一枚,氣竭了。
慶祝《天真的人類學家》再版,我撈出以前的舊文,看完,你就知道何謂我的馬車夫被雷打死了。
⋯⋯⋯⋯⋯⋯⋯⋯⋯⋯⋯⋯⋯⋯
我是人類學的宅修生,自讀型的。最早是做月子時沒事幹,啃完一本黃道琳翻譯、潘乃德原著的《文化模式》,覺得人類學好迷人啊,是「人」的基本學問,也指向哲學。後來在唱片公司做田野錄音,讀了一點人類學,最有用的是基辛(R. Keesing)所寫的兩冊《當代文化人類學》,入門必讀。之後,為了主持世界音樂性質的電台節目,就又亂七八糟讀了許多人類學書,包括磚頭級的《金枝》。(持續閱讀往此去
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9501
有頂天(うちょうてん)2006 THE 有頂天ホテル有頂天大飯店The Uchōten Hotel (THE 有頂天ホテル, THE Uchōten Hoteru) (also known as Suite Dreams, The Wow-Choten Hotel, or Suite Hotel)[1
何謂有頂天(うちょうてん)
Jan 7, 2009 — 跨越色界和無色界之所達之最上層無我境界,即為『有頂天』。 看起來有點複雜,其實就是"極度的喜悅"、"很HIGH"的意思。
- 得意忘形: 形容因為感到極度高興而得意洋洋,失去冷靜。
- 極致的喜悅: 有時也用來形容高興到了極點,如「高興得手舞足蹈」。
- 佛教典故: 這個詞源自佛教,指三界中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意指達到了極高的境界,後來引申為「得意到極點」。
| 有頂天大飯店 THE 有頂天ホテル | |
|---|---|
| 基本資料 | |
| 導演 | 三谷幸喜 |
| 監製 | 龜山千廣 島谷能成 |
| 劇本 | 三谷幸喜 |
| 主演 | 役所廣司 松隆子 香取慎吾 佐藤浩市 篠原涼子 戶田惠子 津川雅彥 生瀨勝久 原田美枝子 唐澤壽明 伊東四朗 西田敏行 等 |
| 配樂 | 本間勇輔 |
| 攝影 | 山本英夫 |
| 剪輯 | 上野聰一 |
| 片長 | 136分鐘 |
| 產地 | |
| 語言 | 日語 |
| 上映及發行 | |
| 上映日期 | |
| 票房 | |
《有頂天大飯店》(日語:THE 有頂天ホテル),三谷幸喜執導的第三部電影。2006年1月14日上映。電影在商業上獲得巨大成功,票房收入高達60.8億日圓,觀影人次超過470萬人。
情節
大除夕夜,東京的一間高級飯店內,每位員工都爲了除夕的迎新倒數晚會而忙個不停。同時,一名貪腐政治家在飯店內躲著追逐他的傳媒;鹿研究業者打算在飯店內舉行「年度風雲人物」頒獎典禮……飯店副經理新堂平吉(役所廣司 飾)希望一切能順利進行,但可惜事與願違,總經理突然失蹤,然後形形式式的古怪客人使事情變得越來越複雜……
| The Uchōten Hotel | |
|---|---|
| Directed by | Kōki Mitani |
| Written by | Kōki Mitani |
| Starring | Kōji Yakusho Takako Matsu Kōichi Satō Shingo Katori Ryoko Shinohara Keiko Toda Katsuhisa Namase Kumiko Asō You Masanori Ishii Joe Odagiri Mieko Harada Toshiaki Karasawa Masahiko Tsugawa Shirō Itō Toshiyuki Nishida |
| Music by | Yūsuke Honma |
Release date |
|
Running time | 136 minutes |
| Country | Japan |
| Language | Japanese |
| Box office | ¥6.08 billion (Japan)[1] |
The Uchōten Hotel (THE 有頂天ホテル, THE Uchōten Hoteru) (also known as Suite Dreams, The Wow-Choten Hotel, or Suite Hotel)[1] is a 2006 Japanese comedy film written and directed by Kōki Mitani. The film is set in a five star Tokyo hotel on New Year's Eve and follows the misadventures of various hotel staff and guests between 10 p.m. and midnight.
The film is reminiscent of the Hollywood screwball comedies of the 1930s and 1940s, and explicitly references the 1932 film Grand Hotel, whose plot also followed the interlinked lives of various characters in a fictional hotel over a short period.
Cast members include Kōji Yakusho (Heikichi Shindo, the hotel accommodation manager), Takako Matsu (Hana Takemoto, the chamber-maid with a case of mistaken identity), Kōichi Satō (Katsutoshi Mutōda, the disgraced politician), Shingo Katori (Kenji Tadano, the bell boy with musical aspirations), Ryoko Shinohara (Yōko, the call girl), Keiko Toda (Tokiko Yabe, the deputy accommodation manager), Katsuhisa Namase (Takashi Seo), Kumiko Asō (Naomi Ohara), YOU (Cherry Sakura), and Toshiyuki Nishida (Zenbu Tokugawa, the aging enka star).
The film was nominated for 11 Japanese Academy Awards, but did not win in any of the categories.
Plot
The plot involves numerous characters, the different problems or situations they face in the run-up to midnight, and the ways that these different storylines interact and are resolved. The various storylines include:
- Shindo, who used to work in the theatre, and who tries to hide the fact that he is now a hotel employee when his ex-wife unexpectedly arrives at the hotel.
- Shindo's ex-wife's husband, who is in the hotel to receive an award from a deer fertility research organisation, but is afraid his affair with Yōko will be found out.
- Yōko, the call girl who is having an affair with Shindo's ex-wife's husband, and gets involved with Mutōda in the course of the night.
- Takemoto, a chambermaid who is mistaken for the mistress of a wealthy elderly man. The elderly man's son offers her money to leave his father; she tries to ensure that the couple can remain together.
- Mutōda, a Senator who is in the hotel hiding from the media, following his involvement in a corruption scandal. He is also the father of Takemoto's son.
Wassily Kandinsky’s “Yellow-red-blue” (1925) is one of nearly 200 artworks and objects on display in “Kandinsky. The Music of Colors,” a new exhibition at the Philharmonie de Paris’s Musée de la Musique that explores the impact of music on his artistic vision.Credit...Centre Pompidou, Musée national d’art moderne, Paris
By A.J. Goldmann
Oct. 21, 2025
In 1896, the 30-year-old Wassily Kandinsky attended a performance of Richard Wagner’s opera “Lohengrin” at the Bolshoi Theater in Moscow.
“In spirit I saw all my colors — they stood in front of my mind’s eye. Wild, almost mad lines, appeared before me,” the future artist said of that first encounter with Wagner’s romantic opera. “It became quite clear to me,” he continued, “painting could develop the same powers that music possessed.” That same year, he moved from his native Russia to Munich, determined to study painting.
mind's eye
noun
- (2010, by Oliver Sacks): A collection of case studies exploring how people adapt to visual and other sensory impairments, written by the author of The Man Who Mistook His Wife for a Hat.
- (1999, by Paul Fleischman): A historical novel based on a true story about a girl who experiences a traumatic event and uses her imagination to cope.
- (1993, by Håkan Nesser): A crime novel featuring the character Inspector Van Veeteren.
- (by Douglas E. Richards): A science fiction novel with a "near future" concept that features themes of deception and warfare.
- (by [Author Name]): A young adult novel published in 2023, as seen on Amazon.
浴室 我壞毀 磨成粉 毛澤東
wwwwwww
--------
陳子善《從魯迅到張愛玲——文學史內外》(2017),讀其《胡適留學日記手稿本》序(109~119) 2015
陳子善《從魯迅到張愛玲——文學史內外》(2017)很可參考,詳其目錄。
從魯迅到張愛玲:文學史內外
《從魯迅到張愛玲——文學史內外》:在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界,陳子善先生以發掘、考證史料而知名。本書中所輯文章,多是近年來他在魯迅、胡適、郁達夫、張愛玲等作家研究領域的史料新發見。全書分五個部分,分別是「魯迅及其文壇友人」「胡適、新月與京派」「張愛玲及其同時代作家」「『舊派』作家二三」「序跋及其他」,作者從這幾位作家與同代人間的交往及書信往來等角度切入,從細節開始,考證史實,辨析文獻,描畫出一幅幅文學史內外的新現場。
陳子善,1948年生,上海市人。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現代中文學刊》執行主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名譽理事。長期從事中國現代文學史尤其是文學史料的研究,著有《沉醉春風:追尋郁達夫及其他》《鉤沉新月:發現梁實秋及其他》《雙子星座:管窺魯迅與周作人》《張愛玲叢考》等。
陳子善《從魯迅到張愛玲——文學史內外》(2017)
目錄 · · · · · ·
魯迅的《狂人日記》與錢玄同日記(3)
新見魯迅致郁達夫佚簡考(12)
關於魯迅致陶亢德函及其他(19)
魯迅書贈清水安三字幅考略(25)
郁達夫《她是一個弱女子》手稿本(35)
左聯·郁達夫·《北斗》(47)
《京報副刊》的誕生及其他(63)
重說《論語》(78)
讀《蕭紅書簡》札記(89)
1936年12月2日(89)
蕭紅與郁達夫(91)
巴金三題(93)
一篇談話錄(93)
說“巴”和“金”(95)
“現在我可以抬起頭來了”(97)
錢君匋與《錢君匋藝術隨筆》(100)
胡適、新月與京派
《胡適留學日記手稿本》序(109~119) *
重說《新月》(120)
沈從文書緣
——《買書記歷》代序(131)
蕭乾夫婦與丸山升的“君子之交”
——《君子之交:蕭乾、文潔若與丸山升往來書簡》序(140)
張愛玲及其同時代作家
書名 Yü Ta-fu (1896-1945): the alienated artist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作者 R. O. Chang
出版者 Claremont Graduage School, 1973
頁數 356 頁
張聲肇 -(Randall O. Chang) 在克那蒙大學(Claremont Graduate School)的博士論文為《中國現代文學中的隔離. 作家郁達夫》(Yu Ta-fu:The Alienated Artist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一個與世疏離的天才---郁達夫》何欣等譯-成文出版-1978 現在這本書的引文應該還原
《郁達夫卷》王潤華編 台北:遠景 1984 此書偏重郁達夫在南洋 書中有王映霞的後半生 不過她與戴笠的事還沒見日
《郁達夫文集》12卷 廣州:花城/香港:三聯 1984
現在只末冊 第12卷現身: 譯文 其他(如遺囑)卷
郁達夫全集(全12冊)^ 作者: 吳秀明 出版單位: 浙江大學 出版日期: 2007
到目前為止,本套《郁達夫全集》為最完備、最權威的。本套書籍共12卷,有小說、散文、遊記、自傳、書信、日記、詩詞、雜文、文論、譯文等,而且書中新增了郁達夫生前未發表的許多作品,如小說卷的第一篇文章《兩夜巢》。
新增郁達夫生前未發表的許多作品,浙江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郁達夫家族共同組成《郁達夫全集》編纂委員會。
內容簡介:《郁達夫全集》(共12卷)是“浙江文獻集成”工程中的一套叢書,為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的重點項目,由浙江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與郁達夫家族組成《郁達夫全 集》編纂委員會,共同編纂。全集在以往鬱達夫文集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很多新的內容,郁達夫後代提供了郁達夫生前未發表的許多作品,如小說卷的第一篇文章《雨 夜巢》。該文章為郁達夫早期試作,創作於1919年2月到4月間,原稿一直由郁達夫原配孫荃夫人珍藏於富陽,現由郁達夫長媳(郁天民夫人)陸費澄女士謄清 提供。
郁達夫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為自己編撰全集的現代作家,生前曾自編有七卷本《達夫全集》(1927—1933年間 陸續編定出版)和近十萬字的《達 夫自選集》 (1933年);1935年後,又分類編訂出版了《達夫日記集》、《達夫短篇小說集》、《達夫遊記》、《達夫散文集》等,在現代出版史上可謂獨樹一幟。
本套《郁達夫全集》包括小說、散文、文論、雜文各二卷,詩詞、譯文、書信、日記各一卷,是其時收錄鬱達夫作品最全、可信度最高的版本。
圖書目錄:第一卷 小說(上)兩夜巢(斷片)
圓明園的一夜
附:圓明園的一夜(譯文)
銀灰色的死
沉淪
胃病
南遷
茫茫夜
懷鄉病者
空虛
血淚
孤獨(短劇)
春潮
採石磯
蔦蘿行
青煙
春風沉醉的晚上
秋河
落日
離散之前
人妖
薄奠
秋柳
十一月初三
寒宵
街燈
煙影
第二卷 小說(下)
過去
清冷的午後
微雪的早晨
祈願
迷羊
二詩人
逃走
在寒風裡
紙幣的跳躍
沒落(斷片)
楊梅燒酒
十三夜
蜃樓
她是一個弱女子
馬纓花開的時候
東梓關
遲桂花
碧浪湖的秋夜
瓢兒和尚
遲暮
唯命是從
出奔
第三卷 散文
第四卷 遊記 自傳
第五卷 日記
第六卷 書信
第七卷 詩詞
第八卷 雜文(上)
第九卷 雜文(下)
第十卷 文論(上)
第十一卷 文論(下)
第十二卷 譯文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