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 星期六

Stephen Greenblatt 葛林布萊 , 大轉向:文藝復興的開展與世界走向現代的關鍵時刻The Swerve: How the World Became Modern 大師為你說莎士比亞:戲劇之王的誕生Will in the World: How Shakespeare became Shakespeare



Next weekend, October 25th, it's the Boston Book Festival! Swing by at 3:00 pm EDT to see Joseph Leo Koerner in conversation with Pulitzer-prize winning literary historian Stephen Greenblatt, where he will speak about his book, Art in a State of Siege, and the role of art in the face of repressive regimes.

See the full lineup and get tickets here! https://hubs.ly/Q03Pbtny0



377 / 5,000



下週末,10月25日,波士頓圖書節就要來了!美國東部時間下午3點,歡迎前來觀看約瑟夫·利奧·科爾納與普立茲獎得主文學史學家史蒂芬·格林布拉特的對話。他將暢談他的新書《圍城中的藝術》,探討藝術在專制政權面前所扮演的角色。

史蒂芬·格林布拉特(英語:Stephen Jay Greenblatt,1943年11月7日—),美國莎士比亞學家、文學歷史學家和作家。自2000年以來,他一直在哈佛大學擔任約翰·科根人文學教授。格林布拉特是《諾頓莎士比亞》(2015年)的總編輯,也是《諾頓英國文學選集》的總編輯兼撰稿人。[1][2][3]

BooksGreenblatt, Stephen (1965). Three modern satirists: Waugh, Orwell, and Huxley.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300-00508-0.
— (1973). Sir Walter Raleigh: The Renaissance Man and His Roles.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300-01634-5.
— (2005) [1980]. Renaissance Self-Fashioning: From More to Shakespear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ISBN 978-0-226-30659-9.
— (1989). Shakespearean Negotiations: The Circulation of Social Energy in Renaissance Englan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ISBN 978-0-520-06160-6.
— (2007) [1990]. Learning to Curse: Essays in Early Modern Culture.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415-77160-3.
— (1992). Marvelous Possessions: The Wonder of the New Worl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ISBN 978-0-226-30652-0.
—, ed. (1992). Redrawing the Boundari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ry Studies. New York: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ISBN 978-0-87352-396-7.
with Cohen, Walter; Howard, Jean; Maus, Katharine Eisaman, eds. (2008) [1997]. The Norton Shakespeare (2nd ed.). New York: W. W. Norton. ISBN 978-0-393-92991-1.
with Gallagher, Catherine (2001). Practicing New Historicis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ISBN 978-0-226-27935-0.
— (2002). Hamlet in Purgator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691-10257-3.
— (2004). Will in the World: How Shakespeare Became Shakespeare. New York: W. W. Norton. ISBN 978-0-393-05057-8.

試閱
收藏試閱本10
人收藏
適合平板
5
3人評分我要評價

大師為你說莎士比亞:戲劇之王的誕生 (電子書)

Will in the World: How Shakespeare became Shakespeare



— (2005). The Greenblatt Reader. Hoboken: Wiley-Blackwell. ISBN 978-1-4051-1566-7.
— (2010). Shakespeare's Freedo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ISBN 978-0-226-30667-4.
— (2011). The Swerve: How the World Became Modern. New York: W. W. Norton. ISBN 978-0-393-06447-6.
— (2017). The Rise and Fall of Adam and Eve. New York: W. W. Norton. ISBN 978-0-393-24080-1.
— (2018). Tyrant: Shakespeare on Politics. New York: W. W. Norton. ISBN 9780393635751.
– with Adam Phillips (2024), Second Chances: Shakespeare and Freud, Yale UP, ISBN 978-0300276367
— (2025). Dark Renaissance: The Dangerous Times and Fatal Genius of Shakespeare's Greatest Rival. New York: W. W. Norton. ISBN 978-0-393-88227-8.






試閱



西元前一世紀,有人提出靈魂是由粒子組成,一個近乎無神論的主張。
西元十五世紀,在基督教掌權的歐洲,此一主張經教廷人員之手重見天日。
就此為後世科學家、哲學家開闢新徑,改變人類命運的走向。

羅馬共和末期,盧克萊修以優美的哲學詩寫成《物性論》一書。書中許多概念和我們的現代生活極為相似,但在那個被神靈包圍的西元前一世紀,極度難以理解且無法被人信任。繼承伊比鳩魯思想的盧克萊修提出:宇宙是由粒子組成,包含靈魂也是,人類沒有比萬物高等,沒有任何事物是不滅的,人只需專注現世、及時行樂。盧克萊修的主張,經過理性思維被壓抑的中世紀,在基督教掌握的歐洲重新出土,可以想見引發多大的衝擊與震撼。更遑論在印刷術發明後,書中的理性思維、原子論、人文精神被傳播開來。隨後的文藝復興、科學革命、啟蒙時代一票科學哲學家、文學藝術家都深受影響。還牽動佛洛伊德與愛因斯坦,且透過傑佛遜之手寫入了美國獨立宣言。

本書以1417年教廷文書人員波吉歐,在南日耳曼一座偏遠修道院發現《物性論》的事件貫穿全書。作者巧妙連結羅馬時代與文藝復興的思想與歷史背景,讓讀者身歷其境,體會古羅馬的書籍收藏風潮、中古修道院的手抄書文化,觀察那些沉迷於古代作品的佛羅倫斯人文主義者、醜聞纏身的文藝復興教廷,以及認識無數受《物性論》影響的人物與成就:達文西、莎士比亞、米開朗基羅、拉斐爾、蒙田,以及科學革命時代前後的哥白尼、伽利略、培根、馬基維利、卡拉瓦喬、賽凡提斯、霍布斯到斯賓諾莎等等。

這是一本描繪人類歷史轉變的關鍵時刻——文藝復興,眾人重新思索宇宙、理解萬物的人文思維的再現。這段歷史啟發了無數人,同時,也為後世科學家與哲學家提供的一座舞台,供其繼續思索與驗證。



․這本書提到了書籍的跨界力量,書寫文字的神奇魔力,以及兩千年前詩作的不可思議之處。
──葛林布萊受訪語,摘錄自 Publishersweely.com


․一場震古鑠今的書籍追尋行動,作者以吸引人的筆調與知性的眼光,將這段歷史呈現在世人面前。──《書單》

․極為傑出的非文學作品,書中的觀念與故事足以激盪你的心靈。
──全國公共廣播電台

․一部兼具啟發性與娛樂性,令人既驚訝又興奮的作品。它是一則與學術相關的冒險故事,描述我們的思想先驅如何運用才智與勇氣為現代世俗科學思想奠定基礎。
──Harold Varmus,諾貝爾醫學獎得主

․非文學類的傑作……是冒險故事,也是迷人的觀念史。
──Maureen Corrigan,全國公共廣播電臺

․無論是中世紀的修院文化,還是沉迷於古代作品的佛羅倫斯人文主義者,抑或是醜聞纏身的文藝復興教廷,葛林布萊都有辦法栩栩如生地將他們呈現在我們面前……在嚴肅的非文學世界裡,葛林布萊能給予我們最大的閱讀樂趣。
──《新聞日報》

․這本書揭露了人類歷史的關鍵時刻,顯示「人文主義」如何從最初的意義(探求先人的文義)演變成今日的意義(探求今人愉悅的意義)。怪誕的拉丁文傳說,鮮明的文藝復興人物,以及令人驚異的新故事,《大轉向》成功展現了伊比鳩魯學派史詩的樣貌。
──Adam Gopnik,《美食事大》作者

․這本引發討論的作品主張,近六百年前發現的一部湮沒不為人知的哲學作品,改變了人類的歷史進程,促成了今日科學與感性的興起。
──摘錄自普立茲獎得主官網

․葛林布萊在討論《物性論》及相關議題的古典及中古背景時,鉅細靡遺,博學但不炫學。
──翁嘉聲,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

․文藝復興是一個大家所熟知的時代,葛林布萊藉由一位對蒐集古代手稿有著濃烈興趣的書籍獵人波吉歐發現盧克萊修的《物性論》的過程,帶出中古後期到文藝復興的故事與風貌,充滿細節的趣味,值得一讀。
──黃大展,新竹高中歷史老師

․這本書以《物性論》當作楔子,並透過推理與歷史「神入」的敘事方式,讓許多著名西方歷史人物躍然紙上。
──王偲宇,員林高中歷史老師

․透過葛林布萊優美的敘事文筆,加上奇幻的文章布局,一定會讓讀者不僅更理解何謂文藝復興,也更能「神入」地瞭解:為何與如何「重生」。
──莊德仁,建國中學歷史老師

․歷史事件不會憑空出現,《大轉向》展現了歷史事件的複雜與連結,將希臘與羅馬文化的衝突與融合、文藝復興中思索的轉向,巧妙地集中在中世紀修道院的變化裡。……傳統對於文藝復興的意象本已相當美好,《大轉向》則在詩歌引用、文句刻畫中讓「文藝復興」躍然紙上,猶如藝術作品般令人驚嘆。在此誠摯推薦給對歷史脈絡與深刻價值有興趣的讀者。
──劉先芸,成功高中歷史老師

․當人類的歷史眼光超過千年長距時,更能從縱深的時間長廊中,看到不斷重演的人類故事。……葛林布萊以波吉歐的獵書故事為主軸,藉由波吉歐尋獲了羅馬學者伊比鳩魯大弟子盧克萊修的《物性論》,帶動了另一次歐洲文化的轉向,不僅影響了十六世紀著名的人文主義作家莎士比亞、蒙田,更影響了十八世紀起草獨立宣言的美國總統傑佛遜。
──王文霞,成功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

․葛林布萊的文字非常容易親近。這本書讀起來就像偵探小說一樣,特別是一開頭,讀者很容易融入其中,不知不覺地接觸深邃的哲學內容。更了不起的地方是,作者將這一切與現代世界連繫了起來,讓我們了解現代世界觀念的起源來自何處。這本書獲得普立茲獎可說是實至名歸。
──Amazon 讀者 A. Stamford

․葛林布萊透過盧克萊修古詩的重見天日與流通,描述了一段深入、有趣而且廣博的文藝復興初期史。本書不僅充滿各種有趣的故事,而且作者考證精詳,所有的情節都有歷史根據。葛林布萊試著透過廣大的外在歷史脈絡來討論盧克萊修的美麗詩作,非常值得推薦。
──Amazon 讀者 Michael George

․出身寒微的教廷抄寫員,已被遺忘的羅馬古詩,以及探究生命的理論家伊比鳩魯,這三件事物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開示世人如何超脫盲目的宗教信仰,從而體悟人類生命的本質與來生的真正意涵。閱讀本書,你不僅能獲得檢視自我生命的機會,也能更深入了解古代書籍與圖書館的歷史。
──Amazon 讀者 Christian Schlect

․葛林布萊以鮮活的筆觸表現故事,卻又不失學者的嚴謹。這本書從有趣的角度切入盧克萊修《物性論》,並且深入探討該書的中心思想,以及它對文藝復興的影響。本書非常易讀,書末也補充了大量資料提供有興趣的讀者繼續深入。葛林布萊又一傑作。
──Amazon 讀者 R. K. Edwards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葛林布萊Stephen Greenblatt
新歷史主義學派開山祖師,哈佛大學人文學約翰‧柯根榮譽教授。

2011美國國家圖書奬年度非文學類得主,2012普立茲年度非小說類作品獎得主,「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以及《諾頓莎士比亞》與《諾頓英國文學選集》總編輯。

葛林布萊重視文學作品和歷史脈絡的關聯性,得獎著作眾多,包括《推理莎士比亞》、《煉獄中的哈姆雷特》等。

大轉向:文藝復興的開展與世界走向現代的關鍵時刻 (電子書)
The Swerve: How the World Became Modern
作者: 葛林布萊 
原文作者: Stephen Greenblatt
譯者: 黃煜文
出版社:貓頭鷹 
出版日期:2019/03/28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