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pact.taipei/exhibitionCT.aspx?id=1213
停格動畫中關於偶的媒材有紙、木、黏土、羊毛氈...等,提到偶動畫跟木偶戲的關係,就得追溯到20世紀的東歐,當時停格動畫發展盛行,特別發生在偶戲歷史淵源流長的捷克,有一位重量級的偶動畫導演吉力唐卡(Jiri Trnka)正是受到偶戲文化深刻影響,有著「東歐的迪士尼」稱號的吉力唐卡(Jiri Trnka),孩童時期喜愛雕刻戲偶,他的啟蒙老師約瑟夫(Josef Skupa)更是1930年代創建首座現代偶戲劇場的操偶師。從幾部知名作品《國王的夜鶯》、《仲夏夜之夢》、《手》,能深刻感受吉力唐卡(Jiri Trnka)動畫風格受到捷克偶戲啟迪,運用傳統木雕方式成型的人偶,雖未有如後期黏土偶的表情展現技法,面無動態表情的木偶,仍可藉生動的肢體操作,表現劇情的需要情緒動作。吉力唐卡(Jiri Trnka)的創作能量與成就為動畫界帶來深遠的影響,深受感召包含具有相同偶戲背景超現實主義風格的捷克導演楊·史雲梅耶(Jan Svankmajer)、使用文樂與能劇的日本動畫導演川本喜八郎(Kihachiro Kawamoto),以及在英國發跡其風格精緻暗黑詭譎的奎氏兄弟(Quay Brothers: Stephen and Timothy Quay)。
本展覽邀請兩位承襲家族傳統工藝的創作者:黃勻弦出身於彰化的捏麵工藝世家,現為旋轉犀牛原創設計工作室導演。以家族的捏麵人技藝為根基,創作社會觀察和自我剖析的偶動畫講述台灣在地故事;張徐展出身新莊傳承百年的新興糊紙店,在當代藝術創作中帶入紙紮工藝,激盪出獨樹一格的紙偶動畫。兩組藝術創作者,並非從小立志承襲家業,就如黃勻弦所言「一路上一連串的意外,彷彿是祖師爺安排,被帶到這條路上」。而張徐展一開始是迴避的,甚至要跟過去的自己道別。儘管如此,這些傳統技藝已在不知不覺中成了生命中重要的養分,成了一部分的身體記憶,在面臨人生糾結時刻,總是不經意的浮上心頭,成為創作靈光重要的來源。
出自民間的傳統藝術與工藝是經過時間淬煉的先民智慧。在科技高度發展且資訊爆炸當前,傳統藝術更是珍貴且保存推廣不易,要能延續長存絕非全然凍結式保存,更是需要與時俱進。除了傳統推廣外,仍須花巧思琢磨技藝融入當代創作中。本檔展覽二位傳統藝術的承襲者,藉由身體的記憶/技藝默默將這些養分注入創作中,展現另一層新意。這股能量承襲在這兩位創作者身上,正藉著極微小的移動以時間換取製作的停格偶動畫,潛藏一股豐厚生命力的巨大力量,將長時間淬鍊與轉化的文化底蘊,通過視覺殘留的幻術映入的觀眾的瞳孔中。
【藝術家自述】
▍黃勻弦
出身捏麵工藝世家 , 致力於將捏麵技巧帶入停格動畫創作。目前正在籌製台灣第一部停格動畫長片。
2016年首部作品《巴特》獲得金穗獎一般組最佳動畫獎並入圍金馬獎。
2018年《當 一個人》獲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台北電影獎最佳動畫與最佳美術設計、台中國際動畫影展首獎金穗獎最佳動畫短片。
2020年《山川壯麗》獲南方影展最佳動畫短片台中國際動畫影展首獎、洛杉磯國際短片電影節的最佳動畫片。
2021年《病玫瑰》VR作品入圍威尼斯影展。
▍黃勻弦作品論述
藝術家是社會的眼睛~創作的兩大功能,讓人認識這個世界和讓人忍受這個世界。黃勻弦每一部停格動畫作品都是社會觀察和自我剖析的結果。
第一部停格偶動畫短片《巴特》(2016),講述兒童創傷,擁有與失去,以捏麵人技法製偶,製作、拍攝耗時三年。為了創作,黃勻弦研究兒童心理學、腦神經科學等與己切身相關的知識系統,「直到很後來我才知道,創作是發現自己、療癒自己的過程。」
黃勻弦不只在《巴特》處理受創孩童,也在《當 一個人》(2018)直面老年社會,在《山川壯麗》(2020)回應金馬55爭議,處理台灣民族認同議題,也在《病玫瑰》(2021)訴說COVID-19當代疫情下的人類生存處境。
捏麵人技法影響黃勻弦的,不只是手上的傳統技術,更是身而為人的內在價值,「捏麵人的訓練是要短時間抓重點,而非長時間地精雕細琢。不藏拙地藉此技法製作停格動畫,也讓創作的真誠有力量由內而發。」
這個世界需要甚麼?身為地球一員的我們,能藉自身最大力量的發揮是如何? 多少人事物因我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人生是奧秘不是問題,因此沒有標準答案,這個奧秘絕對是藝術家一生探尋的寶藏!
▍張徐展
藝術家張徐展以動畫與錄像裝置作為藝術創作的實踐,並長期探索動畫作為擴展觀影經驗的各種可能,現為專職 藝術動畫小導演、當代藝術家、奇怪寶貝訓獸師,並與成員共同組織"新興糊紙文化"推動台灣紙紮工藝與文化教育。
2018年以錄像動畫《Si So Mi》提名第55屆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獎,並受邀參加PSA上海當代藝術美術館《第十二屆 上海雙年展》,並榮獲台中國際動畫影展台灣獎首獎。
2019 受邀美國CalArts加州藝術大學 Visiting Artist 客座藝術家,同年榮獲世界四大動畫影展之一《薩格勒布國際動畫影展》評審特別提及獎(special metion)。
2021年獲頒德意志銀行年度藝術家獎 (Deutsche Bank Artists of the Year 2020) 於柏林Palais Populaire美術館展出。
▍張徐展作品論述
「Si So Mi」台灣人因避諱談論死亡,常以Si So Mi稱呼喪葬儀隊,這三個音實際上源於西樂隊傳自台灣時,所流行的一首德國愛情歌曲「Ach wie ist's möglich dann (我怎能離開你)」。因為這個有趣的文化轉譯,張徐展將歌曲翻唱後,以舊報紙將城市角落中那些卑微、汙穢、避之唯恐不及的生命紮成戲偶,編織了一支歡慶與荒誕交織而成的舞蹈。
動畫錄像中乾扁的老鼠戴上繽紛的生日派對帽,望著鏡中的自我,回顧自身生命歷程,喪葬儀隊為眾多無名亡靈進行歡樂地演奏,歌舞團將老鼠被人類驅趕、遭黏鼠器捕捉、溺水等卑賤的生存經驗轉換成一場舞蹈狂歡,有如一種自我解嘲的黑色幽默,也是一場儀式,將生存與死亡的荒謬與孤寂,轉化為永不間斷的慶典。透過觀點的挪移,創造了有如中陰身的渾沌空間,將生與死、自我與他者、崇高與卑賤、純淨與汙穢之間中過渡。
「Si So Mi - 鏡屋」 – 老鼠的紙紮靈厝裡鑲嵌了一面鏡子,當觀眾站在場景的正前方時,與老鼠交換錯置了自己的身份,彷彿自己就是那棟屋子的主人。
【創作「新」路歷程訪談影片】https://reurl.cc/913bev
藉訪談機會與兩位傳統藝術的承襲者黃勻弦、張徐展聊聊創作過程中,如何將身體的記憶/技藝默默將這些養分注入創作中,展現另一層新意,分享「新」路歷程的甘苦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