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1日 星期五

【 眾生報:每日人事物 2025 1031 週五 】:John Horton Conway 約翰霍頓康威(1937-2020)《天才遊戲記》Genius at Play。 楊步偉《雜記趙家》《雜記趙家》是奇書 有許多很有趣的見解。;How to Cook and Eat in Chinese.《中國食譜》胡適和賽珍珠精彩的序言;「本書的所有優點都歸功於我,所有對缺點的指摘都歸於如蘭。」趙元任,她也不客氣,指「趙元任對本書成形做了負面影響。」Richard Serra (1938 – 2024)理查德·塞拉的《序列》(2006)的“水療日., Who Recast Sculpture on a Massive Scale:大師傅/基隆年輕耆老 曹銘宗(文學跳曼波;小說,傳記,食說台灣: (近著)《腰瘦好吃》202504..... 。《虱目魚的身世:從台灣到世界,從產地到餐桌的完全考察》《艾爾摩沙的瑪利亞》《台灣史新聞(最新增訂版)》《吃的台灣史:荷蘭傳教士的麵包、清人的鮭魚罐頭、日治的牛肉吃法,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苦邦,偉銘,玉燕....】讀註吳鳴「大度山,小雅集」(2014年9月9日 參加者 鍾漢清學長、陳忠信學長、唐香燕學姊、胡慧玲姊和游常山兄 )(簡註以【】 表示) ,談王文興 (1939-2023) 的《書與影》2006 吳鳴《秋光拾得》《秋光侘寂》《秋光喜捨》有詳細補充。 ......【】〈〉「」〔〕


2013
清晨 送報的伯母 風雨無阻 叮嚀
從美軍電台的《月光》 迎向《人子》
花園內祖輩孫女相依 你擔起雙肩 感恩 灌溉
竹林老和尚放下的癡情 普濟寺樹庭下的素餐
夢谷的頑石 紅土的印象 蘋果綠的水袖
在燦爛的圖書館道外 等妳千年
如一聲嘆息
你看 路思義的鏡牆上
昔日的舞姿凍結 霧
夜的眼神 “小貓的步”
我的這一天
10 年前

團體照,由左至右
作同、漢清、東顯、海狄、海偉、小伍、老利、老梁、增雄。
除作同為化工系之外、其他人為工業工程。小伍是召集人、增雄是財務長。漢清、東顯、增雄三人因事無法參加周末、周日的東海創校60周年大慶典。
除老梁和海狄是上班族外,其餘都已在家財務管理和生命情調經營。
最善哉問是退休後的 (美、中、台、加) 財務管理。
聚會6點至10點;10點至10點20分,海狄、海偉、作同、老利、漢清等人,室外繼續立談:228,台北外省人死傷:各黨大撈核四的錢;某黨買5百萬東西,報價5千萬。
1.作同、美國高科技產業。他們班上有位1975級首富,約值20億美金。他有"高血壓"是果,非因的論點經驗。為了防諜,他在FB讀我2年而不發一語。還很關心台灣的存亡;當兵時的兵器都擦得油亮,不過,不能用---這可當台灣的寫照。他是福建漳州人,不過被當成外省人,有點不爽。
2.漢清、me。夜深了,隨便寫寫,當一點點備忘錄。
3.東顯、他說領過4次資遣費。周末要去花蓮亡,旅行社的規定之一是70歲以上要有人伴才行。朋友,趁你現在還走得動.......台灣平均壽命79,健康壽命71歲.....
4.海狄 (婦)、海偉 (夫)、美國;他倆是我們的班寶。海狄出國前是政大MBA。
5.小伍、他解釋昔日在美商DEC 電腦公司上班的克難哲學。他對我們認為的台灣之希望柯P市長有微辭......
6.老利、加拿大,Valves產品的inspector。在中油有十一年公保年資,不知現在可否支出。他從溫哥華睡到台北,下飛機跟脫線去遊40年來沒造訪的石門水庫。
7.老梁、在台塑寧波廠區11年。我一直說要去找他,順便到雁蕩山一遊;他說那兒只是光禿禿的山,倒是西湖幾乎每周去.....
8. 增雄。cheese cake 是他買的;喜歡到菜市場和作菜。
北部及海外部分大學畢業畢業40週年紀念餐敘
Bruce Chen
菜市場是台灣股票市場對菜藍族的俗稱
Hanching Chung
清晨 送報的伯母 風雨無阻 叮嚀
從美軍電台的《月光》 迎向《人子》
花園內祖輩孫女相依 你擔起雙肩 感恩 灌溉…… 
查看更多
我的這一天





Look Inside

John Horton Conway 約翰霍頓康威(1937-2020)《天才遊戲記》Genius at Play。
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 2024年10月30日 · 約翰霍頓康威(1937-2020)是一位與眾不同的數學家,他擁有搖滾明星般的魅力、博學家般的好奇心和狡猾的幽默感。 在《天才遊戲》(Genius at Play)一書中,西沃恩·羅伯茨呈現了這位傑出的數學家和特立獨行者的多面傳記。康威在劍橋大學擔任「赤腳教授」時聲名鵲起,在那裡他發現了數學對稱中的康威群和名副其實的超現實數。他還發明了經典遊戲「生命遊戲」(Game of Life),這是一種元胞自動機,展示了簡單如何產生複雜性——並為數學和整個宇宙提供了一個類比。 1987年搬到普林斯頓後,康威用繩子、骰子、硬幣、衣架,偶爾還會用到彈簧玩具,來展現他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並分享他那些書呆子式的樂趣。 《天才遊戲記》講述了這位數學之美與樂趣的傳播者的故事,揭示了康威的個人和職業怪癖,並深入剖析了這位二十世紀最令人喜愛和最具原創性的知識分子之一的內心世界。 現已推出全新平裝版。了解更多:https://hubs.ly/Q02W9RwY0


-----


A single Gosper's Glider Gun creating "gliders" in Conway's Game of Life

1981年他被提名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提名詞如下:

他是一位多才多藝的數學家,兼具深厚的組合學洞察力和精湛的代數技藝,尤其擅長構造和運用“非同尋常”的代數結構,以出人意料的方式闡明各種各樣的問題。他對有限群論、紐結理論、數理邏輯(包括集合論和自動機理論)以及博弈論(及其應用)都做出了傑出貢獻。 [44]

His 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nomination in 1981 reads:

A versatile mathematician who combines a deep combinatorial insight with algebraic virtuosity, particularly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ipulation of "off-beat" algebraic structures which illuminate a wide variety of problems in completely unexpected ways. He has made distinguished 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y of finite groups, to the theory of knots, to mathematical logic (both set theory and automata theory) and to the theory of games (as also to its practice).[44]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ohn_Horton_Conway


不分享的話,有點可惜
A mathematician unlike any other, John Horton Conway (1937–2020) possessed a rock star’s charisma, a polymath’s promiscuous curiosity, and a sly sense of humor.
In Genius at Play, Siobhan Roberts presents a multifaceted biography of the brilliant mathematician and iconoclast. Conway found fame as a barefoot professor at Cambridge, where he discovered the Conway groups in mathematical symmetry and the aptly named surreal numbers. He also invented the cult classic Game of Life, a cellular automaton that demonstrates how simplicity generates complexity—and provides an analogy for mathematics and the entire universe. Moving to Princeton in 1987, Conway used ropes, dice, pennies, coat hangers, and the occasional Slinky to illustrate his winning imagination and share his nerdish delights. Genius at Play tells the story of this ambassador-at-large for the beauties and joys of mathematics, lays bare Conway’s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idiosyncrasies, and offers an intimate look into the mind of on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s most endearing and original intellectuals.
Now in a new #paperback edition. Learn more: https://hubs.ly/Q02W9RwY0


校友順便慶祝東海校慶《秋光拾得》:大師傅/基隆年輕耆老 曹銘宗(文學跳曼波;小說,傳記,食說台灣: (近著)《腰瘦好吃》202504..... 。《虱目魚的身世:從台灣到世界,從產地到餐桌的完全考察》《艾爾摩沙的瑪利亞》《台灣史新聞(最新增訂版)》《吃的台灣史:荷蘭傳教士的麵包、清人的鮭魚罐頭、日治的牛肉吃法,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苦邦,偉銘,玉燕....】,吳鳴......讀註吳鳴「大度山,小雅集」(2014年9月9日  參加者 鍾漢清學長、陳忠信學長、唐香燕學姊、胡慧玲姊和游常山兄     )(簡註以【】 表示) ,談王文興 (1939-2023) 的《書與影》2006  吳鳴的大學時代的東海文青許多人 ;近年出版的《秋光拾得》《秋光侘寂》《秋光喜捨》有詳細補充。    ......【】〈〉「」〔〕  


王璞 

吃着吃着就神了
一 定調
寫一本書就跟作一闋曲一樣,需要先為之定調,宮、商、角、徵、羽地決定全書的格調。我這本書雖然講的是吃吃喝喝,但也不想流於時俗;雖然明白「共憐時世儉梳妝」之理,但又還是向往「風流高格調」的境界。於是將楊步偉的《中國食譜》定作本書的調式,希望全書貫穿那種既風雅又通俗、既高蹈又務實的風格。這是一種甚麼風格呢?且將早先寫就的這篇書評貼在下面。
《中國食譜》
看到食譜書暢銷,我也曾躍躍欲試,想寫本食譜去湊湊熱鬧。讀到楊步偉《中國食譜》,此念頓消——看這本就夠了呀!
倒不是有胡適和賽珍珠精彩的序言,也不是她的食客都大名鼎鼎,的的確確是她寫得好。
之前看她的自傳,還覺得她有點自信爆棚,看了這本書才承認她的自信恰如其分,連一本食譜都可以寫得這麼活力四溢超凡脫俗。賽珍珠說她讀第一遍時,放下書就衝進廚房,作了一頓中國大餐。是的,我讀過這本食譜,也頓生躍躍欲試之感。
她丈夫趙元任說他最欣賞她從不說陳詞濫調,對的,這本書連謝辭都實實在在有一說一。一般人寫書都要謙虛謹慎地把家人朋友感謝個遍,她卻大言不慚地說女兒如蘭雖幫忙把書譯成英文,但「本書的所有優點都歸功於我,所有對缺點的指摘都歸於如蘭。」
請注意她說的是「對缺點的指摘」,而不是「缺點」,真不愧是語言學家的妻子,用語多麼準確!
對自告奮勇為此書英文把關的丈夫趙元任,她也不客氣,指他「對本書成形做了負面影響。在許多地方,他把如蘭的好英語改為糟糕的英語,因他認為公眾會喜歡糟糕的英語。」
她讓只會作炒雞蛋的丈夫寫這道菜的菜譜,他卻「寫得如此嘮叨,我不得不阻止他再去寫其他菜」。
我還以為她這話過甚其辭,可是把「炒雞蛋」這道菜譜一看,我便不能不同意她的意見。這道如此簡單的菜被這位語言大師寫得如此繁瑣,簡直可以當作寫作散文的反面教材。全文長達一千五百來字,只須看看第一段打蛋程序,我們就會同意他妻子就此炒了他魷魚,實在英明:
「按任意順序用一枚雞蛋敲擊另一枚,以便將蛋壳剝下來或者剝下去。下面務必要有只碗來接着蛋內的流質物。用一雙筷子以所謂『打』的那種快速、有力的動作進行攪拌,此動作無論如何都要連續作,而不是只作一次。」
下面寫切䓤花的學究式嘮叨,更令人嘆為觀止:
「在䓤上按7·5毫米的間距截出橫切片,累計四十個橫切片,在打雞蛋的最後階段,投入䓤和計量好的鹽。」
好了,不必再引用下去了,我看到這裏,就明白了為何當初語言博士趙元任初見醫生楊步偉,竟然聽她獨白了三小時,驚為天人,說自己真是「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趣味軟化了呆板,簡煉融化了繁瑣,文學優雅了學究,這才真是「金鳳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不過話也說回來,如果沒有「炒雞蛋」這一節的對照,我們還不能充分體會其它各節的簡潔、生動、清晰、明瞭,還有作者對我們的諄諄告誡:從備料、配菜、烹製、裝盤、到入席、座次、上菜、用餐,最重要的原則只有一點:盡量讓眾人覺得舒服自在。
這是烹調的藝術,也是生活的藝術。


spa day for Richard Serra’s Sequence (2006)🧼
Initially on loan to Cantor from 2011 to 2019, Sequence returned to Cantor from @sfmoma in 2019. One of the artist’s most monumental achievements, the sculpture comprises twelve steel plates and weighs a staggering 235 tons!
Always on view and open to the public 24/7 on our North Lawn
Richard Serra's "Sequence" at Cantor Arts Center | KQED
The phrase "spa day for Richard Serra's Sequence" is a humorous and metaphorical reference to the cleaning and maintenance of the monumental steel sculpture by the artist Richard Serra, located at the Cantor Arts Center at Stanford University. It refers to the process of caring for the 235-ton sculpture, which involves cleaning the weathering steel plates. 
  • What it is: The sculpture Sequence (2006) consists of twelve large steel plates.
  • The "spa day": This term refers to the cleaning of the sculpture's rust-colored, weathering steel plates.
  • Location: The work is installed on the North Lawn of the Cantor Arts Center at Stanford University and is open to the public.
  • Ownership and viewing: It is owned by the Donald and Doris Fisher family and has been on long-term view at the Cantor since 2019. 

理查德·塞拉的《序列》(2006)的“水療日
”🧼

《序列》最初於2011年至2019年借展於坎托藝術中心,並於2019年從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sfmoma)歸還坎托藝術中心。作為藝術家最具里程碑意義的成就之一,這件雕塑由十二塊鋼板組成,重達驚人的235噸!

作品在北草坪全天候24小時向公眾開放。

人工智慧概覽

理查德·塞拉的《序列》在坎托藝術中心 | KQED

「理查德·塞拉的《序列》的水療日」這一說法,既幽默又形像地描述了藝術家理查德·塞拉的巨型鋼鐵雕塑——位於斯坦福大學坎托藝術中心的這件作品——的清潔和維護工作。它指的是對這件重達235噸的雕塑進行保養的過程,其中就包括清潔風化的鋼板。

作品簡介:雕塑《序列》(2006)由十二塊大型鋼板組成。

「保養日」:此術語指的是對雕塑銹色風化鋼板進行清潔。

地點:作品位於史丹佛大學坎托藝術中心北草坪,並向公眾開放。

所有權及展出:該作品由唐納德和多麗絲·費雪家族擁有,自2019年起在坎托藝術中心長期展出。



Richard Serra (November 2, 1938 – March 26, 2024). Who Recast Sculpture on a Massive Scale, Dies at 85. His walls of rusting steel, monumental blocks and other immense forms created environments that had to be walked through, or around, to be fully experienced.

Richard Serra (November 2, 1938 – March 26, 2024) was an American artist known for his large-scale sculptures made for site-specific landscape, urban, and architectural settings. Described as "one of his era’s greatest sculptors", Serra became notable for emphasizing the material qualities of his works and explo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iewer, the work, and the site.[1]

1970年、第10回日本国際美術展「人間と物質」(東京ビエンナーレ)で上野公園内に埋めた円環状の作品「反転し合う直角、ヘクサグラムの基礎板を取り囲むために」は会期後、上野公園整備事業で掘り起こされたが、有志の学生らの手により多摩美術大学・八王子キャンパスに移動、再展示された。[2]1981年にはマンハッタン連邦ビル前広場に代表作となる「傾いた弧」を設置したが、パブリックアートをめぐる景観論争が起こってこの作品は8年後に撤去されている[1]

1994年に第6回高松宮殿下記念世界文化賞彫刻部門[1]、2010年にアストゥリアス皇太子賞芸術部門を受賞。

2024年3月26日にニューヨーク州オリエントの自宅で肺炎により死去[3]。85歳没[4]


Richard Serra

Richard Serra photographed by Oliver Mark, Siegen 2005
Born November 2, 1938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U.S.
Died March 26, 2024 (aged 85)

Orient, New York, U.S.
Nationality American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attende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B.A. 1961)
Yale University (B.F.A. 1962, M.F.A. 1964)
Movement MinimalismProcess Art
Spouses

Nancy Graves

​(m. 1965; div. 1970)​
Clara Weyergraf
​(m. 1981)​
Bramme for the Ruhr-District, 1998 at EssenSea Level (South-west part), ZeewoldeNetherlands




Very Sad Day, the most talented artist, the Master Sculptor-Richard Serra passed away. What a loss in the Art World, RIP

NYTIMES.COM
Richard Serra, Who Recast Sculpture on a Massive Scale, Dies at 85

wwwww
楊步偉《雜記趙家》How to Cook and Eat in Chinese


《雜記趙家》是奇書 有許多很有趣的見解。


楊步偉《雜記趙家》台北:傳記文學 1978再版
《雜記趙家》的英文本 Family of CHAOS by Buwei Yang Chao, Put Into english By Her Husband Yuen Ren Chao 收入《趙元任全集 第15卷 下冊 》北京:商務


"趙元任夫人楊步偉女士的英文書:《中國人如何烹調與飲食》(How to Cook and Eat in Chinese)。我們通常熟知楊步偉寫的《一個女人的自傳》與《雜記》,卻很少人知道她的這本飲食之書。這本書出版於一九四五年,時值戰爭結束,氏夫婦居住在波士頓。楊步偉的英文並不好,所以由女兒如蘭譯為英文,胡適撰寫前言,賽珍珠作序。 "




胡適在1942年2月17日給趙元任的信

我匆匆出門,作八千英里的旅行,── 他們叫做 Grand Circle Tour ──動機是加拿大政府要我在Vancouver 幫他們作一次 Victory Loan 的演說。但是我有近兩年,沒有到西岸了,所以借此到西岸各大城去一遭,到了洛杉磯,然後東歸

你的字典樣本,我竟沒能細讀。只好等我回去時再回信了。

在這裏我要請教你一件小事。我在二十年前曾翻譯波斯詩人Omar 「絕句」一章。當時本是「借他人的酒杯,澆自己的塊壘」,譯文雖然有人愛讀 ── 因為文章通順,音節響亮,── 但是很不正確。原文是:

O love! Could you and I with Him conspire

To grasp this Sorry Scheme of Things entire,

Would we not shatter it to bits, and Then

Remould it nearer to the heart’s desire!

我的舊譯文是:(胡頌平注:譯題《希望》,參閱民國八年二月二十八日條)

要是天公換了卿和我,

該把這糊塗(後改糟糕) (最後改寒傖)世界一齊打破,

再團再煉再調和,

好依著你我的安排,

把這世界重新造過

前些時,一天晚上睡不著,我把這首詩改翻了,開了電燈,記在一個本子上,才睡了。後來周鯁生看了這新譯本,說是比舊譯好得多了。我把這稿子抄給你看,請你不客氣的修改,請你注意修改兩方面:一是白話的文法和習慣(idiom) ,二是音節。還有第三方面,就是譯文的正確程度

倘使偺()倆能和老天爺打成一氣

好教偺抓住了這整個兒天和地,

偺可不先要打破了這不成樣子的東西,

再從頭改造翻新,好教偺()真個稱心如意

這時候翻譯「莪馬」當然還是「借他人的酒杯,澆自己的塊壘」呵

在改詩工作上,你府上還有卿和四位小姐,他們都能幫我改白話

適之 卅一、二、十七

因為寫這首詩的第一句,我想起三百年前一支地道的民歌,地道的老百姓的革命歌。這是我在一部清朝小說《豆棚閒話》裏發現的,據說是明末流寇時代最流行的一支民歌。我現在抄給你,盼望你能給他作個曲譜

老天爺你年紀大

耳又聾來眼又花,

你看不見人聽不見話

殺人放火的享盡榮華,

吃素看經的活活餓殺

老天爺你不會做天

你塌了罷

老天爺你不會做天

你塌了罷


趙家夫婦和四千金

1922年30歲4月19日,長女如蘭(Iris) 出世。
192331514日次女新娜(Nova)出世。
192937614日,三女來思(Lensey)出世。
193240514日,四女小中(Bella)出世。
一查發現,趙家四個千金,竟然有三個在14 日出生。




wwww

光復節再度放假,再記兩周前【尚天然】展覽學到的「大屯火山彙」跟「國立公園」歷史。後者 National Park 觀念來自美國,日本 1931 年也通過國立公園法,但後來因為日美關係生變,名詞也改變。
當時台灣的三個國立公園,跟日本內地其他候選者競爭,這個最小的公園有甚麼特色呢?【圖一】海報標榜開車可及、且有溫泉、遊樂設施等完整規劃。
另外有意思的是候選範圍曾包括觀音山。
洪廣冀老師導覽時常旁徵博引有歷史感的補充,例如那天提到和制漢語「風土」。昨天看《國寶》,作者也對「風景」也有一番從江戶以來美學的引申


大家好,我是基隆年輕耆老曹銘宗,託吳鳴(彭明輝)的福,很榮幸招待各位來基隆吃海產辦桌。 「安一五郎海」(Since 1960)是基隆僅存的台式海產老店,因位在安一路上、第一代店主叫五郎而得名,建築老舊、裝潢簡陋,但菜色賞心悅目而腰瘦好吃,至今是第三代了。 早年很多台北人專程來吃,包括秦漢帶林青霞來,老爺酒店集團執行長沈方正至今仍然推薦。 本店可單點,幾個人也可來吃,唯其海產辦桌能夠彰顯基隆特色。展現福州菜、日本料理與基隆海產的交融。 今年八月曾有一場活動,請參考: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8yS19uRMA/ 10/30(四)18:30開席的菜單 *鮮魚刺身(海魚半尾) *鮮魚清蒸(帶頭同一半尾) *雙拼:墨魚/飛魚卵香腸+炸紅糟鰻(無刺) *雙拼:燙透抽+扇貝燴海參 *紅露酒蒸龍蝦(長足花點龍蝦) *蒸活鮑(貢寮鮑) *芋絲大蝦 *佛跳牆 *紅蟳冬粉 *糯鰻蛤蜊排骨湯 *高級水果 *贈送:鯊魚煙或炒海菜 *預訂現榨金桔檸檬2罐 安一五郎現任店主鄭師傅,每天凌晨去基隆的崁仔頂魚市選貨,因最近海象不好,漁船較少出海,所以海魚的種類和數量都減少了,但仍希望為我們找到好魚。 基隆海產辦桌最大的特色,就是大海魚二吃,一是刺身,一是清蒸,當天才知道是什麼魚? 基隆海域的糯鰻(錢鰻、薯鰻),近期缺貨,如果這兩天買不到,糯鰻蛤蜊排骨湯就改用鮟鱇魚。 安一五郎自製的鯊魚煙,也因近期未見適合的鯊魚,所以未能供應,改送烏醋炒海菜。 如果搭火車,請從南站出來,或開車也可停在火車站的南站停車場,然後可走「舒淇橋」(中山橋)到安一路,約五、六分鐘可到。 我們的餐桌在二樓中間那桌,但不能從一樓的大門進去,因為後面是廚房,必須從面對大門左方的小巷走進去,然後上二樓。有所不便,請見諒。 哈哈,請不要帶任何伴手禮給我,我一個人吃不完,真的。與大家見面吃飯,就很歡喜了。

曹銘宗:東海大學歷史系.....小說,傳記,食說台灣: (近著)《腰瘦好吃》202504..... 。《虱目魚的身世:從台灣到世界,從產地到餐桌的完全考察》《艾爾摩沙的瑪利亞》《台灣史新聞(最新增訂版)》《吃的台灣史:荷蘭傳教士的麵包、清人的鮭魚罐頭、日治的牛肉吃法,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


曹銘宗食說台灣

 https://www.facebook.com/search/top?q=%E6%9B%B9%E9%8A%98%E5%AE%97%20%E9%A3%9F%E8%AA%AA%E5%8F%B0%E7%81%A3


曹銘宗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727161549

今天下午在紀州庵文學森林的四季《腰瘦好吃》新書講座,閒談我的飲食觀及飲食書寫,與讀者互動良好,非常歡喜。
我先去基隆八斗子漁港跟來好姨拿她做的石花露,我訂了70瓶,她又送我10瓶。
約120人報名,來了60人,連同貓頭鷹、紀州庵員工,大家分享基隆道地、𣲙涼的海藻飲品。
我也帶去日本國內製造的魚罐頭,包括日本Hagoromo シーチキン(海底雞)品牌的鮪魚罐頭,作為有獎徵答。
有看我臉書的讀者問,我的魚罐頭是不是從床底下拿出來的?我說沒錯,我床底下放金條,還有魚罐頭,以及一瓶客家頂級覆菜。



《虱目魚的身世:從台灣到世界,從產地到餐桌的完全考察》新書出版,目前安排三場很不一樣的發表會,第一場是與生態廚師合作的無國界、傳統+創意的「虱目魚宴」。
虱目魚是台灣的生態、永續之魚,我跟台灣生態飲食設計中心發起人吳秀娟徵詢虱目魚料理的意見,她推薦蔦屋書店Tsutaya Bookstore 松山店自煮生活 Cooking & Living的主廚張育瑋。
我建議了三道菜:
*台灣古文獻記載的「蓬萊醬」(鹹檨仔青,鹽漬青芒果)煮虱⽬⿂湯,堪稱台灣古早的酸湯魚。感謝台南慶平海產贊助餐廳自製的鹹檨仔青。
*印尼、菲律賓的煙燻虱目魚。台灣現在少見煙燻虱目魚,但日本時代台南有煙燻虱目魚的罐頭。
*創意的虱目魚西洋料理。
我很高興看到自煮生活完成了精彩的菜單,附在文後。
【虱目魚宴】你沒想過的美味虱目魚料理
#主講:曹銘宗、盧靖穎。
#時間:2024/12/7(六)11:00-14:00。
#地點:自煮生活(台北市松山路11號3樓Tsutaya Bookstore 蔦屋店內)。
#名額:20人。
#活動費用:500元並須攜帶新書,2024/11/28 12:00 開始售票。
*Appetizer / 虱目魚皮水果莎莎
虱目魚皮/洋蔥/番茄/當季水果/檸檬/冷壓初榨橄欖油
*Soup / 鹹羨仔青虱目魚柳湯
虱目魚柳/鹹羨仔青/薑片/自製青花椒橄欖油
*Entree / 煙燻虱目魚油醋溫沙拉
煙燻虱目魚/有機友善土耕生菜/苗菜/堅果/馬鈴薯/地瓜/胡蘿蔔/友善水果果醋/冷壓初榨橄欖油/蜂蜜
*Main Course / 虱目魚南瓜海鮮燉飯
虱目魚肚/阿成南瓜/洋蔥/蒜頭/蔬菜高湯/冷壓初榨橄欖油
*Sweets / 虱目魚鬆冰淇淋
手工黑芝麻冰淇淋/手工虱目魚鬆/初榨杏仁油/紫蘇



東海大學的人與書(133) : 2014年寫的
曹銘宗:一九五六年生,台灣基隆人。
學歷:東海大學歷史系,美國北德州立大學新聞碩士
經歷:曾任聯合報資深文化記者,
2002年至2005年吳舜文新聞獎文化專題報導獎。
著作:人物傳記有《影響世界的人─釋迦牟尼》、《工人博士:江燦騰的奮進人生》、《自學典範:台灣史研究先驅曹永和》、《菅芒花的春天:白冰冰的前半生》、《這款人物》、《小人物萬歲》。
其他文化相關著作有《台灣的飲食街道:基隆廟口文化》、《台灣文化容顏》、《祝你永保安康》、《集集火車快開了》、《台灣廣告發燒語》、《台灣國語》、《台灣歇後語》、《台灣地名謎猜》、《什錦台灣話》等。

2022年補充:曹銘宗 (近著)《艾爾摩沙的瑪利亞》《台灣史新聞(最新增訂版)》《吃的台灣史:荷蘭傳教士的麵包、清人的鮭魚罐頭、日治的牛肉吃法,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


結合文學、音樂與行腳的全新節目#文學跳曼波 即將在4/29(二)21:00於公視台語台播出。每集節目將跟著不同作家,包含葉石濤、鍾肇政、李喬、向陽、劉克襄、里 ...

1


45:20Now playing

【文學跳曼波】曹銘宗的基隆書寫 feat. 柯大堡|基隆|完整版EP25

公視台語台南部中心











2



0:31Now playing



【文學跳曼波】EP25預告搶先看|曹銘宗的基隆書寫 feat. 柯大堡|基隆

公視台語台南部中心
•274 views • 3 days ago
老故事吳鳴(彭明輝,歷史,1981級)書中有一行說明曹銘宗在大四時追求大二的學妹 


吃的台灣史:荷蘭傳教士的麵包、清人的鮭魚罐頭、日治的牛肉吃法,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



花飛、花枝、花蠘仔:台灣海產名小考


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




台灣史新聞(最新增訂版)




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



吃的台灣史:荷蘭傳教士的麵包、清人的鮭魚罐頭、日治的牛肉吃法,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 (電子書)

Hanching Chung
2022.9.22

曹銘宗
rdseoontpSth7035lif9fl44i28小6574211i10uafi162u6alt67t 時a9c19 ·

從構思、撰寫《艾爾摩沙的瑪利亞》至今十年來,我常聆聽各種版本的「聖母頌」(Ave Maria),較有名的是古典的Bach/Gounod、Schubert,以及1970年俄羅斯的Vavilov等。
我最近特別喜歡波蘭電影配樂作曲家Michał Lorenc的版本,因感覺壯烈而在心中迴響。我去查了資料,原來這是1995年波蘭電影Prowokator中的歌曲,演唱者是俄羅斯女高音Olga Szyrowa,由莫斯科交響樂團伴奏。
這部以耶穌為題材的電影,沒有在台灣上映,似乎也沒在美國上映。波蘭文Prowokator在Google翻譯是英文的Instigator,即教唆者、煽動者,一般是負面用詞。
為什麼會稱耶穌是煽動者?看來是故意以羅馬帝國的觀點,因為耶穌關懷社會公義,在羅馬人眼中就是煽動猶太人反抗。
*這個版本較短,有英文翻譯歌詞。
https://reurl.cc/3YA3xX
*這個版本較長
https://reurl.cc/4pDXjv
*歌曲影片取自1977年義英合作的電視影集Jesus of Nazareth。

---

卡拉瓦卡十字架The Caravaca Cross (Cruz de Caravaca)


卡拉瓦卡十字架(Cruz de Caravaca)是一種獨特的雙槓宗主教十字架,通常兩側有兩位天使。傳說它在13世紀由天使帶到西班牙卡拉瓦卡·德拉克魯斯鎮,當時一位神父被摩爾人俘虜,缺少十字架用於彌撒。人們相信十字架能提供精神保護,驅除邪惡。十字架是基督教的重要像徵,是一個裝有「真十字架」碎片的聖物盒,也是卡拉瓦卡·德拉克魯斯的象徵。

起源與傳說

卡拉瓦卡十字架的故事可以追溯到13世紀初的西班牙卡拉瓦卡·德拉克魯斯鎮。

一位名叫希內斯·佩雷斯的神父被摩爾人抓走。

摩爾國王要求神父主持彌撒,但神父沒有十字架就無法主持。

傳說兩位天使從窗戶降臨,獻上十字架,使彌撒得以進行。

後來,人們發現這塊十字架上殘留著一些木質碎片,木材來自耶穌基督的原始十字架。

描述與象徵意義

卡拉瓦卡十字架的特點是其兩側有橫木,這使其成為一種宗主教十字架。

它通常被描繪成兩側各有一位天使,手持十字架。



//《經典》雜誌副總編輯潘美玲前往西班牙塞維亞(Sevilla)採訪,買了一個卡拉瓦卡(Caravaca)十字架送我,我專程前往關渡取回,非常感恩與歡喜。
這一兩年,《經典》雜誌的【一方印記】邀我撰寫「雨港故鄉 世界島嶼 年輕耆老眼中的基隆」(2023/11),【特別報導】邀我撰寫「被遺忘的世界史:在和平島走讀西班牙」(2024/9),都是5000字的長稿。潘副總非常認真,幾次來基隆與我討論,也讀了我以17世紀西班牙人在雞籠(今基隆和平島)建城傳教為背景的歷史x宗教小說《艾爾摩沙的瑪利亞》。
所以當她在塞維亞私訊問我需要帶什麼東西嗎?我說十字架,她就懂了。
#塞維亞:在大航海時代(15-17世紀),西班牙南部大城塞維亞成為歐洲與美洲、亞洲之間的海運中心。西班牙船隊從美洲運來的白銀、黃金,從菲律賓經墨西哥運來的中國絲綢、瓷器,都是從塞維亞進入西班牙,再轉運歐洲各地。
當時西班牙人前來艾爾摩沙(西班牙語Hermosa,葡萄牙語Formosa,都指台灣),從塞維亞出發,經大西洋抵達中美洲東岸,再走陸路到中美洲墨西哥太平洋沿岸的阿卡普科(Acapulco),然後橫渡太平洋抵達菲律賓,再從菲律賓北上沿著台灣東海岸來到北台灣。
#卡拉瓦卡十字架:流行16、17世紀的西班牙、法國等地,其名來自西班牙的卡拉瓦卡小鎮。傳說當年卡拉瓦卡小鎮遭到敵軍包圍,因飲水被下藥,民眾喝了中毒。結果,神父拿出沒被下毒的葡萄酒,以此十字架祝禱,民眾喝了就痊癒了。
一般十字架是橫豎各一,但卡拉瓦卡十字架是橫二豎一,又稱「雙排十字架」,象徵至真、至聖,以治癒、驅魔能力著稱。
和平島西班牙諸聖教堂考古挖掘出土的文物,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卡拉瓦卡十字架(碎片)。
和平島公園文創禮品中就有以卡拉瓦卡十字架造型製作的開瓶器、石蓴餅乾。
潘副總送我的是精緻型的卡拉瓦卡十字架,上面還有耶稣和天使的小雕像。//





它不僅是一個宗教象徵,也是一個聖物匣,裡面裝有真十字架的碎片。

它被認為是精神守護的象徵,據說可以避邪並帶來好運。

意義

這座十字架被安置在西班牙聖城卡拉瓦卡·德拉·克魯斯教堂的聖所內。

它是一個流行的宗教象徵,尤其是在西班牙和拉丁美洲。

它被用作護身符,以求精神守護和增強信仰。

卡拉瓦卡十字架也是這座城市的象徵,也是西班牙基督教歷史上的重要文物。

卡拉瓦卡德拉克魯斯 - 維基百科

卡拉瓦卡十字架的圖案是聖體安置在宗主教十字架上,兩側通常有兩位天使。在大多數宗主教十字架上,較小的、更…

維基百科
卡拉瓦卡十字架的特別之處 
2024年7月16日
turismoregiondemurcia.es




卡拉瓦卡十字架的禮物-la Vera Cruz
The Caravaca Cross (Cruz de Caravaca) is a distinctive double-barred patriarchal cross, often flanked by two angels. Legend says it was brought by angels to the town of Caravaca de la Cruz in Spain in the 13th century when a priest lacked a crucifix for Mass while held captive by Moors, and it is believed to offer spiritual protection and ward off evil. The cross is a significant Christian symbol, a reliquary containing a fragment of the "True Cross," and the emblem of Caravaca de la Cruz.

Origin and Legend
The story of the Caravaca Cross dates back to the early 13th century in the Spanish town of Caravaca de la Cruz.

A priest named Ginés Pérez was held captive by the Moors.

The Moorish king asked the priest to celebrate Mass, but the priest could not proceed without a crucifix.

Legend states that two angels descended through a window and presented a cross, allowing the Mass to be performed.

This cross was later found to contain fragments of the Lignum Crucis, the wood from the original cross of Jesus Christ.

Description and Symbolism
The Caravaca Cross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two horizontal bars, making it a patriarchal cross.

It is often depicted with two angels on either side, holding the cross.

It is not only a religious symbol but also a reliquary containing a fragment of the True Cross.

It is considered a symbol of spiritual protection, said to ward off evil and bring good fortune.

Significance
The cross is housed in the sanctuary of the church of Caravaca de la Cruz, a Holy City in Spain.

It is a popular religious symbol, particularly in Spain and Latin America.

It is used as an amulet for spiritual protection and to strengthen faith.

The Caravaca Cross is also an emblem of the city and an important artifact in Spanish Christian history.


Caravaca de la Cruz - Wikipedia
The Caravaca Cross shows a Corpus on a Patriarchal Cross, often flanked by two angels. In most Patriarchal Crosses, the smaller, u...

Wikipedia




What makes the Caravaca Cross so special
Jul 16, 2024

turismoregiondemurcia.es

The gift of the Caravaca Cross – la Vera Cruz

Good Luck Gifts



WWWWW

讀註吳鳴「大度山,小雅集」(2014年9月9日  參加者 鍾漢清學長、陳忠信學長、唐香燕學姊、胡慧玲姊和游常山兄     )(簡註以【】 表示) ,談王文興 (1939-2023) 的《書與影》2006  吳鳴的大學時代的東海文青許多人 ;近年出版的《秋光拾得》《秋光侘寂》《秋光喜捨》有詳細補充。  


彭明輝(1959年1月20日—)臺灣花蓮人,筆名吳鳴,原籍客家,
https://www.facebook.com/pangmingfui/?locale=zh_TW

曾任《聯合文學》執行主編、叢書主任、《聯合報》編輯;現為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專任教授、文字工作者。

主要著作

㈠史學著作

  • 1991 《疑古思想與現代中國史學的發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1995a 《舉頭三尺有神明:中和地區的寺廟與聚落發展》,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 1995 《歷史地理學與現代中國史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 1997 〈從元史研究到西北史地:晚清歷史地理學興起的一個轉折〉
  • 2001 《中文報業王國的興起:王惕吾與聯合報系》,臺北:稻鄉出版社
  • 2002a 《台灣史學的中國纏結》,臺北:麥田出版
  • 2002 《晚清的經世史學》,臺北:麥田出版

㈡編輯與合著

  • 1997 《認識臺灣(社會篇)》,臺北:國立編譯館;國民中學教科書;撰寫5章11節;與林富士合著
  • 1997a 《認識臺灣:社會篇教師手冊》,國民中學教科書教師手冊,臺北:國立編譯館;撰寫參考資料部分;與朱桂芳合著
  • 2000 《高中文化史》,臺南:南一書局;撰寫第4、5、9章;與王文裕、葉高樹合著
  • 2000a 《高中文化史.教師手冊》,臺南:南一書局;撰寫第4、5、9章;與王文裕、葉高樹合著

㈢散文及其他

  • 1984 《湖邊的沈思》(散文),臺北:九歌出版社
  • 1985 《心路》(散文),臺中:晨星出版社
  • 1987 《長堤向晚》(散文),臺北:九歌出版社
  • 1988 《晚香玉的淨土》(散文),臺北:九歌出版社
  • 1988a 《結愛》(散文),臺北:圓神出版社
  • 1990 《素描的留白》(散文),臺北:漢藝色研文化公司
  • 1992 《我們在這裡分手》(散文),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 1995 《歷史花蓮》(通俗歷史讀本),花蓮:洄瀾文教基金會
  • 2000 《浮生逆旅》(散文),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 2003 《來去鯉魚尾》(旅行文學),臺北:紅樹林出版
  • 2003a 《豐田和風情》(旅行文學),臺北:紅樹林出版


吳鳴──和陳忠信
其他 4 人
,在政大季陶樓
大度山,小雅集
  因著鍾漢清學長的盛情雅意,邀我參加其所召集的清心雅集聚會,得以結識諸多東海老學長,讓我這個小老弟有機會學習前輩風範。
  鍾漢清學長是在臉書找到我的,2014年5月9日,我在臉書上貼了一篇短文〈微雨,慢板〉,略敘我到研究室起炭煮茶,聽黑膠唱片習字的日常生活。漢清學長在回應裡問我:「在王文興的《書與影》之序言看到大名,請問當時的背景、故事。」我回答學長:「書與影出版時我乞食於編,擔任聯合文學出版社叢書主任,約是我簽的,書是我出的。」

 非常驚彩的書:《書和影》2006 是王文興的第一本散文結集,收輯與文學有關的評論四十多篇,包括廣受注目的聊齋評論,與日本小說家遠藤周作的對話等。 王文興始終認為電影與文學同類,故凡影評,皆以文學角度論之,書中影評十七篇,亦可視為書評來讀。

  本書是王文興個人散文集中收錄文稿數量最多者,因而較受他重視。此番再次出版,王文興特別於原有的「書」「影」「其他」三種之外,另增「新稿」一類。新稿中,有文論一篇,畫論一篇,宗教討論兩篇,小說一篇,詩數首。隨著收容量的增大,《書和影》的文學意涵益發深湛。

作者簡介

王文興1939-2023

  1939年生,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在大學期間與同學白先勇、陳若曦、歐陽子等人創辦《現代文學》雜誌,負責編輯事務。畢業後赴美入愛荷華大學創作班研究,獲藝術碩士學位。返國後即在台灣大學外文系任教,2005年1月正式從台灣大學外文系退休,專事寫作。著有短篇小說集《十五篇小說》,長篇小說《家變》、《背海的人》,散文集《小說墨餘》、《星雨樓隨想》等。



■本書目錄
序/張寶琴
新序/王文興



「士為知己者死」的文學
重認《聊齋》
──試讀「寒月芙蕖」
《聊齋》中的戴奧尼西安小說
──「狐夢」
《父與子》卅年
狄更斯的《孤雛淚》
《羅麗達》的真面目
《蒼蠅王》中的兩個中心主題
──威廉‧高汀作品中的人類文明形成和人性的基惡〔這是60年代寫的,1983年 (此書有新潮文庫本)得諾貝爾獎,王文興隔天另外在報紙有長補充
《卡拉馬佐夫兄弟》中的邪惡表現
「玻璃山」分析
沙孚克里斯著《伊蕾克特拉》中的對比與衝突
統一與矛盾
──《美麗新世界》和《一九八四》政治立場的比較
思維詩的來臨
──評介葉維廉《憂鬱的鐵路》
故人與舊作
《北斗行》序
張曉風的藝術
──評《我在》
《寫給幸福》序
人情練達即文章
──評「自己的天空」
「滄桑」讀後
兩篇大陸小說
奇情和舊調
為何寫作
現代主義的質疑和原始
淺論現代文學
無休止的戰爭
如何接近文學
翻版書應限於學校裡


電影就是文學
──兼評世界名片大展四部影片
電影就是文學補語
旅途和島嶼
──柏格曼的電影模式
漫談風格
──「巴黎‧德州」觀後
人文與人道
──尚雷諾電影的分類
華傑達的畫面
──國際影展歐片「愛情的記錄」觀後
德萊葉的「復活」
「葛楚」及其他
三十年代法國影展觀後
「錫鼓」鼕鼕
「奧菲亞斯」
「天堂的小孩」欣賞
布紐爾和侯麥的藝術
──評「薇莉狄安娜」,「慕德之夜」,和「午後之戀」
「墮落天使」,「扒手」,和「布龍森林的貴婦」
金馬聲中讀楚浮
「騙婚記」
發展文學的捷徑
──成立藝術電影中心



其他
海上花園
一曰慈,二曰儉,……
新年新計畫
李祖原水墨畫展小記
謝春德與「造像」【可能五六本攝影集,另邀作家寫稿 如東海花園的楊逵】
和氣的人
──懷張志宏神父【羅文森學長的《大學時代的良師益友》良師也,三四位耶穌會神父...《戀戀九號宿舍》張志宏神父  陸達誠神父  耕莘青年寫作會 陸達誠神父散文集「你是我的寶貝—陸達誠神父口述史」童元方       文訊 201607 第369期有一「專題 文學薪火代代相傳 耕莘青年寫作會50周年」
談「好為人師」
孔雀之歌
從《沉默》到《家變》
──遠藤周作與王文興的文學對話【輔大《宗教語文學 》國際會議;    林水福譯,王文興讀書仔細,多發現


新稿
從一開始
請看閻振瀛的畫
談祈禱
──《道路》一書的啟示
致友人書
拾零六首
明月夜


  任職聯合文學,是我碩二結束到讀博士班之間,即1985- 1989年,前一年半擔任聯合文學雜誌編輯,後兩年半擔任聯合文學出版社編務。雜誌編輯同事有簡媜、王菲林;1987年1月我因撰寫碩士論文之故,擬辭去雜誌編務,發行人張寶琴女士准我改聘特約編撰。但因叢書主任梅新臨時接編中央日報副刊,必須辭去聯合文學出版社工作,發行人張寶琴女士要我接叢書主任,用了一個怪怪的職稱「特約編撰兼叢書主任」,於是我一邊寫碩士論文,一邊編聯合文學叢書,1987年3月第一本叢書王禎和《人生歌王》正式出版。在設計版型時,我和美術主任黃憲鐘商量,將當時台灣文學書的標準開本32開改成25開,我的想法是不要給文學書穿小鞋。不意我的一念之轉,帶領了25開文學書的標準版式,後來文學五小的書也都改成25開本,繼之時報文化、天下叢書和幾家大出版社亦隨之跟進,成為今日文學類書籍以25開為標準本的新時代。
  鍾漢清學長的一個提問,引起我許多昔時乞時於編的回憶。因為在臉書上的交流,漢清學長邀我參加他主持的清心雅集,介紹我認識一些以東海校友為主體的心有千千。2014年6月11日我來到台北市新生南路漢清學長的書房,認識了諸多東海老學長,彷彿接續了久遠的大度山故事。
  其中陳忠信學長和唐香燕學姊是我久仰其名的,胡慧玲學姊出身台大歷史系,算是我的同行,剛出版其新書《民主的浪潮》,屬《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第三部,另兩部的執筆者是陳翠蓮和吳乃德唐香燕學姊甫出版《長歌行過美麗島》,記錄昔時陳忠信學長因美麗島事件入獄的故事。另一位友人游常山,是我大學時代學姊柯翠芬的小妹阿多輔大同班同學,曾任職天下雜誌,是台北文學、文化界的百科全書。
王先正
1974戴文采入東海數學系,隔年轉中文系,與柯翠芬同班,沈志方與我同為1973入東海中文,1977畢業。詳下下

  此次雅集尚有羅文森學長,1966年東海大學第8屆化學系畢業,曾以《當機會被我遇見:從實驗室小子到總經理》,獲2009年中山文藝創作獎;甫出版其新書《令人懷念的東海歲月與良師益友》(台北:至潔出版社,2014)。
  著名翻譯家張華是資深工程師,從1980年起自習英中翻譯,參加Toastmasters International,蒐集愛麗絲資料,是台灣極少數的愛麗絲漫遊奇境專家,譯有中文世界第一本深入解讀愛麗絲的專書《挖開兔子洞:深入解讀愛麗絲漫遊奇境》(Well in the Rabbit Hole: A New and Closer Look at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and Through the Looking-glass and What Alice Found There)(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11)。
  因著鍾漢清學長的邀約,讓我有機會得識諸學長前輩,我心裡充滿喜悅之情。
  我讀大學時就知道陳忠信學長,印象裡我大二時他念數學系大六,有點不務正業,念社會學、弄哲學,還一度考慮轉歷史系,不過最後卻去擔任《美麗島雜誌》總編輯。1979年12月10日國際人權日在高雄發生的美麗島事件,改變了他和唐香燕學姊的後半生,當時唐香燕學姊已自中文系畢業,任教於東海校園內的懷恩中學。
  我讀大學時,東海很有一些校園才子,包括生物研究所的顧肇森,1979年已出版短篇小說集《拆船》,當時我才大二。高我兩屆的一些學長姊,尤聲名赫赫。建築系金光裕,外文系李進發(勤岸)、傅君,工工系李近(筆名近人,寫詩,作家小野的弟弟),中文系柯翠芬。中文系的戴文采在我入學時剛剛畢業,她的同學沈志方在我大三時回學校念中文所,和柯翠芬同班。
  陳忠信學長亦是校園才子,彼時尚處戒嚴時代,有許多禁書不得公開發行,但總有些地下管道可以取得,每個學校都有駐校文史代表當通路,我亦為其一。約莫是1979年我大二時,忠信學長不知怎麼找到我,向我買了幾本宗青圖書公司印行的英文現代中國史專書。當我知道買書的人是忠信學長時,特別從住處帶了幾本他留在墓園小屋的書,因為原本其住居後來由我接手。我記得在住處的廚房,忠信學長用炭筆寫了屈原楚辭的句子「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美麗島事件發生後,東海校園一時風聲鶴唳,原本常在楊逵東海花園出入的朋友們都不見了,在東海別墅開大度山房的孟東籬也消聲匿跡,我們心裡都有著莫名的恐懼。我因為個人難以言說的因素,大學時代是個小孬孬,不曾參加任何學術思想性社團,連文學社團也不敢參加。後來許多人問我大學時代是否參加過東風社,我只能啞然以對。甚至李勤岸擔任會長的東海寫作協會,我亦不曾參加過他們的活動,我的同班同學林鶴玲倒是寫作協會的健將,後來在台大社會系教書。我大學時代參加的兩個社團,一個是國樂社,吹簫笛;另一個是登山社,擔任高山嚮導,並且主編山社刊物《岳聲》;曾陪兩位社友完成五岳三尖,工工系的羅耿介和林日祿,鞭炮都是我背上去的,老羅是在中央尖山完成,阿祿是在北大武山。我自己則是五岳三尖差大霸,而且後來一直沒完成。
  偶然不經心裡想起1978年12月16日台美斷交的事,彼時念東海歷史系大二的我,心裡是有點恐懼的。一如1971年台灣退出聯合國時,念國中一年級的我,在一片哀鴻中不知所措。許多年後,我還記得當時的口號,「莊敬自強,處變不驚,慎謀能斷」;昔時官方文膽極善於改寫《尚書》文字為口號,讓民眾琅琅上口又很有效。我清楚記得退出聯合國時,台灣竟然發起拒學英語運動,我不是開頑笑,是真的。台美斷交時發起的則是不過耶誕節,我同樣不理解台美斷交和基督教有什麼關係。那個年代有很多事情都是不可理解的,反正就是那個樣子。我會想起台美斷交,主要是此事發生於美麗島事件的前一年,而且也在12月,故爾我大二、大三的12月都過得心驚膽跳。如果我沒記錯,東海每三年會在路思義教堂唱一次《彌賽亞》,如果大一入學時剛巧是唱《彌賽亞》之年,那麼,大四時可以再聽到一次。我即是大一和大四各聽了一次《彌賽亞》,而不唱彌賽亞的大二和大三則是風雨飄搖。
  1978年12月台美斷交時,大四學長吳天泰在銘賢堂辦了一場演講,主講者是歷史系楊紹震教授。吳天泰學長交代我們這些助陣的學弟妹要小心,可能會有人滋事。我坐在銘賢堂左後方的位置,配置上屬警戒暗樁。我前方不遠處坐著教通識的馮滬祥老師,剛從波士頓回來。東海哲學系是1979年9月成立的,創系者即為馮滬祥,故爾當時馮滬祥在教通識,而非哲學系教授。演講結束時,馮滬祥如同一般聽講者起身離開,並未提問或有所關切。但在聽眾席中間位置,我看到吳天泰學長在和人拉扯,我很快衝到中場,吳天泰學長正和一位校外人士搶奪錄音機。當時walkman錄音機還未上市,是一部卡式錄音機,始知揚紹震老師演講時有調查局人員來錄音,吳天泰學長要求對方交出錄音帶,我和幾位長得高大些的同學煞有介事地團團圍住,終於取得錄音帶。我不知道當時如果對方不肯交出錄音帶,我和同學有沒有勇氣硬幹,因為我是如此的膽小怕事。其實在那場演講裡,楊紹震老師只是提出台灣或許可以聯合蘇聯的觀點,以今天的角度來看,實在沒啥大不了,可在當時是一種比較新的觀點,而且有違官方政策。
  1979年還發生另一件不大不小的事,這一年是五四運動六十周年,學校的思想青年在孟東籬號召下,在大度山房有一場五四座談會,我的中國現代史老師林載爵也參加了。雖然我不曾參加文學或思想性社團,但和學校的文青們總尚有些點頭之交,與學校的思想青年亦彼此熟識。這場五四座談會我很早即有所風聞,卻徘徊在去與不去之間。主其事的孟東籬和林載爵老師都算熟,孟東籬彼時在東海別墅開了家書店名曰大度山房,學校的思想青年和他多有往來,我因為國中時讀過他翻譯的一些書,偶爾相遇時會聊上幾句。五四前夕,某日深夜,一位政治系四年級的學長來到我住處,說有事情想和我談談。起初我不知何事,其後學長道出來訪目的,希望我去參加這場五四座談會,並且將參加者的名字交給他。我要求學長,不論我答不答應,他都不可以對任何人說。學長答應我的請求,於是我告訴學長我不去。
  1979年12月10日美麗島事件後,記不得是隔天或隔兩天早晨,我正要出門到學校上課,忽然有五個人來到墓園小屋,喝斥:「陳忠信,不要動。」我楞了一下,沒回過神來。領頭的喊:「手抱住頭。」我依言將手交叉抱住後腦勺。我忽然靈機一動,嚅嚅地吐出:「我不是陳忠信,陳忠信是個矮冬瓜。」我這樣說實無不敬之意,只是想脫困。我甚至不知來的人屬哪個單位,口袋裡有沒有槍。「那你是誰?為什麼住這裡?」我告訴他們我的名字,說:「陳忠信搬走了,我和同學租下這房子。」後來他們要我拿出證件,我說學生證在屋裡,於是他們押著我進屋取學生證,確定我不是陳忠信之後,隨即離開。我擅抖著走到學校上課,不敢跟任何人談起這件事。
  再次見到陳忠信的名字,是在忠信學長出獄後以杭之筆名出自《詩經》寫文化評論,後來結集出書《一葦集》【唐山 】 ,取達摩祖師「一葦杭之」之意。雖然我有許多師友和忠信學長熟稔,但兩人始終緣慳一面,如果不是鍾漢清學長的邀約,猶不知何年方得相見。
  2014年6月11日的雅集之後,鍾漢清學長在越南館子請大夥兒共進午餐,席間胡慧玲姊提到想聽聽我的黑膠唱片,我立馬說沒問題。但因7月初要到北京做學術田野,故爾約在7月中旬以後。其間各人諸事煩瑣,邀約遲遲未定,我心理不免有點焦急,彷彿自己空口說白話似的。最後總算敲定8月15日中午請大夥兒在木柵一家小館子食飯,飯後到我研究室喝茶,聽黑膠唱片。由於為陳忠信學長亦為樂迷,家裡使用B& W 801舊款鑑聽喇叭,乃發燒友一枚,想來瞅瞅我的黑膠系統。於是仍由鍾漢清學長發出邀請函,應諾來玩的包括鍾漢清學長、陳忠信學長、唐香燕學姊、胡慧玲姊和游常山兄,人數不多,剛好坐滿研究室的椅子。
  在播放黑膠唱片的同時,我也為諸學長姊烤普洱生茶,取出端石老坑讓大家研墨。忠信學長對我的唱盤很感興趣,香燕學姊看我起炭生火,對傣族烤壺興致盎然。慧玲姊瞅瞅我的鋼管車,在端石老坑上研墨,玩得不亦樂乎。常山兄覺得他好像是小一號的我,這裡摸一把,那兒摸一把,諸多一點點。但我仍要說,對三十年來台灣文學界和文化界種種,常山兄真是一本百科全書。
  相聚時短,念念於心。感謝鍾漢清學長的盛情雅意,讓我得識諸學長姊,衷心期許自己可以追隨兄姊們的腳步,無畏無懼,勇邁前行。

wwwww 20251023
在二手書店遇到梁國淦兄,跟他請教楊振寧教授學習過程中的"數學群論與對稱",我們高三學習的新數學,還來不及講群論在物理化學的的應用.......
他介紹我數位youtube上很好的科普大師,如某某熊......
大作家平路的書不少,可二手書難得......
他說本學期課多,很忙。
下周四基隆見:我從他知道他們搭火車去,就寫給我腰的東海邦:
"苦邦,下周四,我們夫妻決定搭火車自行去基隆;回來或搭阿銘的車,所以他不能喝酒。
客人(包括我們)10人,名字我也難記。
【文學跳曼波】曹銘宗的基隆書寫feat. 吳鳴教授近年出版3部"秋光某某"的書,內有不少東海人物的回憶。參考博客來網站。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