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9日 星期二

讀註吳鳴「大度山,小雅集」(2014年9月9日 參加者 鍾漢清學長、陳忠信學長、唐香燕學姊、胡慧玲姊和游常山兄 )(簡註以【】 表示) ,談王文興 (1939-2023) 的《書與影》2006 吳鳴的大學時代的東海文青許多人 ;近年出版的《秋光拾得》《秋光侘寂》《秋光喜捨》有詳細補充。 ......【】〈〉「」〔〕




讀註吳鳴「大度山,小雅集」(2014年9月9日  參加者 鍾漢清學長、陳忠信學長、唐香燕學姊、胡慧玲姊和游常山兄     )(簡註以【】 表示) ,談王文興 (1939-2023) 的《書與影》2006  吳鳴的大學時代的東海文青許多人 ;近年出版的《秋光拾得》《秋光侘寂》《秋光喜捨》有詳細補充。  


彭明輝(1959年1月20日—)臺灣花蓮人,筆名吳鳴,原籍客家,
https://www.facebook.com/pangmingfui/?locale=zh_TW

曾任《聯合文學》執行主編、叢書主任、《聯合報》編輯;現為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專任教授、文字工作者。

主要著作

㈠史學著作

  • 1991 《疑古思想與現代中國史學的發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1995a 《舉頭三尺有神明:中和地區的寺廟與聚落發展》,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 1995 《歷史地理學與現代中國史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 1997 〈從元史研究到西北史地:晚清歷史地理學興起的一個轉折〉
  • 2001 《中文報業王國的興起:王惕吾與聯合報系》,臺北:稻鄉出版社
  • 2002a 《台灣史學的中國纏結》,臺北:麥田出版
  • 2002 《晚清的經世史學》,臺北:麥田出版

㈡編輯與合著

  • 1997 《認識臺灣(社會篇)》,臺北:國立編譯館;國民中學教科書;撰寫5章11節;與林富士合著
  • 1997a 《認識臺灣:社會篇教師手冊》,國民中學教科書教師手冊,臺北:國立編譯館;撰寫參考資料部分;與朱桂芳合著
  • 2000 《高中文化史》,臺南:南一書局;撰寫第4、5、9章;與王文裕、葉高樹合著
  • 2000a 《高中文化史.教師手冊》,臺南:南一書局;撰寫第4、5、9章;與王文裕、葉高樹合著

㈢散文及其他

  • 1984 《湖邊的沈思》(散文),臺北:九歌出版社
  • 1985 《心路》(散文),臺中:晨星出版社
  • 1987 《長堤向晚》(散文),臺北:九歌出版社
  • 1988 《晚香玉的淨土》(散文),臺北:九歌出版社
  • 1988a 《結愛》(散文),臺北:圓神出版社
  • 1990 《素描的留白》(散文),臺北:漢藝色研文化公司
  • 1992 《我們在這裡分手》(散文),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 1995 《歷史花蓮》(通俗歷史讀本),花蓮:洄瀾文教基金會
  • 2000 《浮生逆旅》(散文),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 2003 《來去鯉魚尾》(旅行文學),臺北:紅樹林出版
  • 2003a 《豐田和風情》(旅行文學),臺北:紅樹林出版





吳鳴──和陳忠信
其他 4 人
,在政大季陶樓
大度山,小雅集
  因著鍾漢清學長的盛情雅意,邀我參加其所召集的清心雅集聚會,得以結識諸多東海老學長,讓我這個小老弟有機會學習前輩風範。
  鍾漢清學長是在臉書找到我的,2014年5月9日,我在臉書上貼了一篇短文〈微雨,慢板〉,略敘我到研究室起炭煮茶,聽黑膠唱片習字的日常生活。漢清學長在回應裡問我:「在王文興的《書與影》之序言看到大名,請問當時的背景、故事。」我回答學長:「書與影出版時我乞食於編,擔任聯合文學出版社叢書主任,約是我簽的,書是我出的。」

 非常驚彩的書:《書和影》2006 是王文興的第一本散文結集,收輯與文學有關的評論四十多篇,包括廣受注目的聊齋評論,與日本小說家遠藤周作的對話等。 王文興始終認為電影與文學同類,故凡影評,皆以文學角度論之,書中影評十七篇,亦可視為書評來讀。

  本書是王文興個人散文集中收錄文稿數量最多者,因而較受他重視。此番再次出版,王文興特別於原有的「書」「影」「其他」三種之外,另增「新稿」一類。新稿中,有文論一篇,畫論一篇,宗教討論兩篇,小說一篇,詩數首。隨著收容量的增大,《書和影》的文學意涵益發深湛。

作者簡介

王文興1939-2023

  1939年生,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在大學期間與同學白先勇、陳若曦、歐陽子等人創辦《現代文學》雜誌,負責編輯事務。畢業後赴美入愛荷華大學創作班研究,獲藝術碩士學位。返國後即在台灣大學外文系任教,2005年1月正式從台灣大學外文系退休,專事寫作。著有短篇小說集《十五篇小說》,長篇小說《家變》、《背海的人》,散文集《小說墨餘》、《星雨樓隨想》等。



■本書目錄
序/張寶琴
新序/王文興



「士為知己者死」的文學
重認《聊齋》
──試讀「寒月芙蕖」
《聊齋》中的戴奧尼西安小說
──「狐夢」
《父與子》卅年
狄更斯的《孤雛淚》
《羅麗達》的真面目
《蒼蠅王》中的兩個中心主題
──威廉‧高汀作品中的人類文明形成和人性的基惡〔這是60年代寫的,1983年 (此書有新潮文庫本)得諾貝爾獎,王文興隔天另外在報紙有長補充
《卡拉馬佐夫兄弟》中的邪惡表現
「玻璃山」分析
沙孚克里斯著《伊蕾克特拉》中的對比與衝突
統一與矛盾
──《美麗新世界》和《一九八四》政治立場的比較
思維詩的來臨
──評介葉維廉《憂鬱的鐵路》
故人與舊作
《北斗行》序
張曉風的藝術
──評《我在》
《寫給幸福》序
人情練達即文章
──評「自己的天空」
「滄桑」讀後
兩篇大陸小說
奇情和舊調
為何寫作
現代主義的質疑和原始
淺論現代文學
無休止的戰爭
如何接近文學
翻版書應限於學校裡


電影就是文學
──兼評世界名片大展四部影片
電影就是文學補語
旅途和島嶼
──柏格曼的電影模式
漫談風格
──「巴黎‧德州」觀後
人文與人道
──尚雷諾電影的分類
華傑達的畫面
──國際影展歐片「愛情的記錄」觀後
德萊葉的「復活」
「葛楚」及其他
三十年代法國影展觀後
「錫鼓」鼕鼕
「奧菲亞斯」
「天堂的小孩」欣賞
布紐爾和侯麥的藝術
──評「薇莉狄安娜」,「慕德之夜」,和「午後之戀」
「墮落天使」,「扒手」,和「布龍森林的貴婦」
金馬聲中讀楚浮
「騙婚記」
發展文學的捷徑
──成立藝術電影中心



其他
海上花園
一曰慈,二曰儉,……
新年新計畫
李祖原水墨畫展小記
謝春德與「造像」【可能五六本攝影集,另邀作家寫稿 如東海花園的楊逵】
和氣的人
──懷張志宏神父【羅文森學長的《大學時代的良師益友》良師也,三四位耶穌會神父...《戀戀九號宿舍》張志宏神父  陸達誠神父  耕莘青年寫作會 陸達誠神父散文集「你是我的寶貝—陸達誠神父口述史」童元方       文訊 201607 第369期有一「專題 文學薪火代代相傳 耕莘青年寫作會50周年」
談「好為人師」
孔雀之歌
從《沉默》到《家變》
──遠藤周作與王文興的文學對話【輔大《宗教語文學 》國際會議;    林水福譯,王文興讀書仔細,多發現


新稿
從一開始
請看閻振瀛的畫
談祈禱
──《道路》一書的啟示
致友人書
拾零六首
明月夜


  任職聯合文學,是我碩二結束到讀博士班之間,即1985- 1989年,前一年半擔任聯合文學雜誌編輯,後兩年半擔任聯合文學出版社編務。雜誌編輯同事有簡媜、王菲林;1987年1月我因撰寫碩士論文之故,擬辭去雜誌編務,發行人張寶琴女士准我改聘特約編撰。但因叢書主任梅新臨時接編中央日報副刊,必須辭去聯合文學出版社工作,發行人張寶琴女士要我接叢書主任,用了一個怪怪的職稱「特約編撰兼叢書主任」,於是我一邊寫碩士論文,一邊編聯合文學叢書,1987年3月第一本叢書王禎和《人生歌王》正式出版。在設計版型時,我和美術主任黃憲鐘商量,將當時台灣文學書的標準開本32開改成25開,我的想法是不要給文學書穿小鞋。不意我的一念之轉,帶領了25開文學書的標準版式,後來文學五小的書也都改成25開本,繼之時報文化、天下叢書和幾家大出版社亦隨之跟進,成為今日文學類書籍以25開為標準本的新時代。
  鍾漢清學長的一個提問,引起我許多昔時乞時於編的回憶。因為在臉書上的交流,漢清學長邀我參加他主持的清心雅集,介紹我認識一些以東海校友為主體的心有千千。2014年6月11日我來到台北市新生南路漢清學長的書房,認識了諸多東海老學長,彷彿接續了久遠的大度山故事。
  其中陳忠信學長和唐香燕學姊是我久仰其名的,胡慧玲學姊出身台大歷史系,算是我的同行,剛出版其新書《民主的浪潮》,屬《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第三部,另兩部的執筆者是陳翠蓮和吳乃德唐香燕學姊甫出版《長歌行過美麗島》,記錄昔時陳忠信學長因美麗島事件入獄的故事。另一位友人游常山,是我大學時代學姊柯翠芬的小妹阿多輔大同班同學,曾任職天下雜誌,是台北文學、文化界的百科全書。
王先正
1974戴文采入東海數學系,隔年轉中文系,與柯翠芬同班,沈志方與我同為1973入東海中文,1977畢業。詳下下

  此次雅集尚有羅文森學長,1966年東海大學第8屆化學系畢業,曾以《當機會被我遇見:從實驗室小子到總經理》,獲2009年中山文藝創作獎;甫出版其新書《令人懷念的東海歲月與良師益友》(台北:至潔出版社,2014)。
  著名翻譯家張華是資深工程師,從1980年起自習英中翻譯,參加Toastmasters International,蒐集愛麗絲資料,是台灣極少數的愛麗絲漫遊奇境專家,譯有中文世界第一本深入解讀愛麗絲的專書《挖開兔子洞:深入解讀愛麗絲漫遊奇境》(Well in the Rabbit Hole: A New and Closer Look at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and Through the Looking-glass and What Alice Found There)(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11)。
  因著鍾漢清學長的邀約,讓我有機會得識諸學長前輩,我心裡充滿喜悅之情。
  我讀大學時就知道陳忠信學長,印象裡我大二時他念數學系大六,有點不務正業,念社會學、弄哲學,還一度考慮轉歷史系,不過最後卻去擔任《美麗島雜誌》總編輯。1979年12月10日國際人權日在高雄發生的美麗島事件,改變了他和唐香燕學姊的後半生,當時唐香燕學姊已自中文系畢業,任教於東海校園內的懷恩中學。
  我讀大學時,東海很有一些校園才子,包括生物研究所的顧肇森,1979年已出版短篇小說集《拆船》,當時我才大二。高我兩屆的一些學長姊,尤聲名赫赫。建築系金光裕,外文系李進發(勤岸)、傅君,工工系李近(筆名近人,寫詩,作家小野的弟弟),中文系柯翠芬。中文系的戴文采在我入學時剛剛畢業,她的同學沈志方在我大三時回學校念中文所,和柯翠芬同班。
  陳忠信學長亦是校園才子,彼時尚處戒嚴時代,有許多禁書不得公開發行,但總有些地下管道可以取得,每個學校都有駐校文史代表當通路,我亦為其一。約莫是1979年我大二時,忠信學長不知怎麼找到我,向我買了幾本宗青圖書公司印行的英文現代中國史專書。當我知道買書的人是忠信學長時,特別從住處帶了幾本他留在墓園小屋的書,因為原本其住居後來由我接手。我記得在住處的廚房,忠信學長用炭筆寫了屈原楚辭的句子「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美麗島事件發生後,東海校園一時風聲鶴唳,原本常在楊逵東海花園出入的朋友們都不見了,在東海別墅開大度山房的孟東籬也消聲匿跡,我們心裡都有著莫名的恐懼。我因為個人難以言說的因素,大學時代是個小孬孬,不曾參加任何學術思想性社團,連文學社團也不敢參加。後來許多人問我大學時代是否參加過東風社,我只能啞然以對。甚至李勤岸擔任會長的東海寫作協會,我亦不曾參加過他們的活動,我的同班同學林鶴玲倒是寫作協會的健將,後來在台大社會系教書。我大學時代參加的兩個社團,一個是國樂社,吹簫笛;另一個是登山社,擔任高山嚮導,並且主編山社刊物《岳聲》;曾陪兩位社友完成五岳三尖,工工系的羅耿介和林日祿,鞭炮都是我背上去的,老羅是在中央尖山完成,阿祿是在北大武山。我自己則是五岳三尖差大霸,而且後來一直沒完成。
  偶然不經心裡想起1978年12月16日台美斷交的事,彼時念東海歷史系大二的我,心裡是有點恐懼的。一如1971年台灣退出聯合國時,念國中一年級的我,在一片哀鴻中不知所措。許多年後,我還記得當時的口號,「莊敬自強,處變不驚,慎謀能斷」;昔時官方文膽極善於改寫《尚書》文字為口號,讓民眾琅琅上口又很有效。我清楚記得退出聯合國時,台灣竟然發起拒學英語運動,我不是開頑笑,是真的。台美斷交時發起的則是不過耶誕節,我同樣不理解台美斷交和基督教有什麼關係。那個年代有很多事情都是不可理解的,反正就是那個樣子。我會想起台美斷交,主要是此事發生於美麗島事件的前一年,而且也在12月,故爾我大二、大三的12月都過得心驚膽跳。如果我沒記錯,東海每三年會在路思義教堂唱一次《彌賽亞》,如果大一入學時剛巧是唱《彌賽亞》之年,那麼,大四時可以再聽到一次。我即是大一和大四各聽了一次《彌賽亞》,而不唱彌賽亞的大二和大三則是風雨飄搖。
  1978年12月台美斷交時,大四學長吳天泰在銘賢堂辦了一場演講,主講者是歷史系楊紹震教授。吳天泰學長交代我們這些助陣的學弟妹要小心,可能會有人滋事。我坐在銘賢堂左後方的位置,配置上屬警戒暗樁。我前方不遠處坐著教通識的馮滬祥老師,剛從波士頓回來。東海哲學系是1979年9月成立的,創系者即為馮滬祥,故爾當時馮滬祥在教通識,而非哲學系教授。演講結束時,馮滬祥如同一般聽講者起身離開,並未提問或有所關切。但在聽眾席中間位置,我看到吳天泰學長在和人拉扯,我很快衝到中場,吳天泰學長正和一位校外人士搶奪錄音機。當時walkman錄音機還未上市,是一部卡式錄音機,始知揚紹震老師演講時有調查局人員來錄音,吳天泰學長要求對方交出錄音帶,我和幾位長得高大些的同學煞有介事地團團圍住,終於取得錄音帶。我不知道當時如果對方不肯交出錄音帶,我和同學有沒有勇氣硬幹,因為我是如此的膽小怕事。其實在那場演講裡,楊紹震老師只是提出台灣或許可以聯合蘇聯的觀點,以今天的角度來看,實在沒啥大不了,可在當時是一種比較新的觀點,而且有違官方政策。
  1979年還發生另一件不大不小的事,這一年是五四運動六十周年,學校的思想青年在孟東籬號召下,在大度山房有一場五四座談會,我的中國現代史老師林載爵也參加了。雖然我不曾參加文學或思想性社團,但和學校的文青們總尚有些點頭之交,與學校的思想青年亦彼此熟識。這場五四座談會我很早即有所風聞,卻徘徊在去與不去之間。主其事的孟東籬和林載爵老師都算熟,孟東籬彼時在東海別墅開了家書店名曰大度山房,學校的思想青年和他多有往來,我因為國中時讀過他翻譯的一些書,偶爾相遇時會聊上幾句。五四前夕,某日深夜,一位政治系四年級的學長來到我住處,說有事情想和我談談。起初我不知何事,其後學長道出來訪目的,希望我去參加這場五四座談會,並且將參加者的名字交給他。我要求學長,不論我答不答應,他都不可以對任何人說。學長答應我的請求,於是我告訴學長我不去。
  1979年12月10日美麗島事件後,記不得是隔天或隔兩天早晨,我正要出門到學校上課,忽然有五個人來到墓園小屋,喝斥:「陳忠信,不要動。」我楞了一下,沒回過神來。領頭的喊:「手抱住頭。」我依言將手交叉抱住後腦勺。我忽然靈機一動,嚅嚅地吐出:「我不是陳忠信,陳忠信是個矮冬瓜。」我這樣說實無不敬之意,只是想脫困。我甚至不知來的人屬哪個單位,口袋裡有沒有槍。「那你是誰?為什麼住這裡?」我告訴他們我的名字,說:「陳忠信搬走了,我和同學租下這房子。」後來他們要我拿出證件,我說學生證在屋裡,於是他們押著我進屋取學生證,確定我不是陳忠信之後,隨即離開。我擅抖著走到學校上課,不敢跟任何人談起這件事。
  再次見到陳忠信的名字,是在忠信學長出獄後以杭之筆名出自《詩經》寫文化評論,後來結集出書《一葦集》【唐山 】 ,取達摩祖師「一葦杭之」之意。雖然我有許多師友和忠信學長熟稔,但兩人始終緣慳一面,如果不是鍾漢清學長的邀約,猶不知何年方得相見。
  2014年6月11日的雅集之後,鍾漢清學長在越南館子請大夥兒共進午餐,席間胡慧玲姊提到想聽聽我的黑膠唱片,我立馬說沒問題。但因7月初要到北京做學術田野,故爾約在7月中旬以後。其間各人諸事煩瑣,邀約遲遲未定,我心理不免有點焦急,彷彿自己空口說白話似的。最後總算敲定8月15日中午請大夥兒在木柵一家小館子食飯,飯後到我研究室喝茶,聽黑膠唱片。由於為陳忠信學長亦為樂迷,家裡使用B& W 801舊款鑑聽喇叭,乃發燒友一枚,想來瞅瞅我的黑膠系統。於是仍由鍾漢清學長發出邀請函,應諾來玩的包括鍾漢清學長、陳忠信學長、唐香燕學姊、胡慧玲姊和游常山兄,人數不多,剛好坐滿研究室的椅子。
  在播放黑膠唱片的同時,我也為諸學長姊烤普洱生茶,取出端石老坑讓大家研墨。忠信學長對我的唱盤很感興趣,香燕學姊看我起炭生火,對傣族烤壺興致盎然。慧玲姊瞅瞅我的鋼管車,在端石老坑上研墨,玩得不亦樂乎。常山兄覺得他好像是小一號的我,這裡摸一把,那兒摸一把,諸多一點點。但我仍要說,對三十年來台灣文學界和文化界種種,常山兄真是一本百科全書。
  相聚時短,念念於心。感謝鍾漢清學長的盛情雅意,讓我得識諸學長姊,衷心期許自己可以追隨兄姊們的腳步,無畏無懼,勇邁前行。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