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林公孚:一個難忘的下午:鍾漢清家和戴久永、Chiuyung Tai戴久永提問 鍾朝嵩教授:品管大師企業導師 鍾朝嵩教授-品管一甲子:品質管理的史實、啟示與展望/ 2024 及戴兄兒子紐約親訪大都會2024,11

林公孚:一個難忘的下午:鍾漢清家和戴久永、Chiuyung Tai戴久永提問 鍾朝嵩教授:品管大師企業導師 鍾朝嵩教授-品管一甲子:品質管理的史實、啟示與展望/ 2024 及戴兄兒子紐約親訪大都會2024,11
林公孚一個難忘的下午
下午到老友鍾漢清家和戴久永會面,漢清是書癡,愛書成癖,家裡到處都是書,溢到門邊地上。
承他送我一本吳鳴博士所著的“秋光喜捨”,我大概翻了一下,覺得很和我的胃口,便歡喜收下。
隨後他帶領我們到他家對面的台大校園走走,他替我們介紹台大校園的重要景觀,包括傳鐘跟傳斯年校長的墓園,還在女生宿舍的餐廳我們吃晚餐,替這次聚會劃下圓滿的句點,感恩啦!
顯示引用文字
所有心情:
你和其他6人




回Chiuyung Tai 戴久永提問

 

品管大師企業導師 鍾朝嵩教授-品管一甲子:品質管理的史實、啟示與展望

撰寫這本「品管一甲子」,除了是記述鍾朝嵩教授回國為台灣開創品管圈(QCC)、成功籌劃國際品管圈大會(ICQCC)、與石川馨博士合辦「洋上大學」、推行全公司品質管制(CWQC/TQM),創造了 QMU的品管豐功偉業之外,最重要的是強調鍾朝嵩教授和先鋒品管研究會在台灣及國際間創造的成果及影響。台灣產品能有今天的品質、可揚名國際;台灣早年的經濟能夠起飛;品管的國際地位能開創及穩固,都與這段歷史有關,我們認為不應被世人所遺忘。由於台灣人是很健忘的,有了今天就忘了昨天,特別是在這動盪更迭的年代。甚至學問也變成不值錢;歷史也可以更改的情形是不應該的,因而喚起了我們不得不回顧這六十年是否真的沒有了痕跡、沒有了啟示與展望。所以,借著這個機會,聚集了 ADR老友成為編寫群,把歷史的史實寫了下來。此外,真正的另一個目的,就是想讓年輕的後學者們,知道鍾朝嵩老師的思想和學問體系,因而得以充分利用及發揮品質管理的鉅大功效。以「福國淑世、昇華品質」,再續先鋒的功效與精神。
 這本書分為九部:第一部、寫時代背景,讓後學者至少知道過去台灣經濟發展的情形,一步一腳印,然後比較今日和過去的異同,做為新學習或研讀的開端。第二部,是寫鍾朝嵩老師去日本留學及銜命回國的經過,以及回國後為何自行開設先鋒企管、組成先鋒品管研究會。第三部,記述鍾朝嵩老師運用先鋒企管、先鋒品管研究會、全國推廣總部等,把QCC推廣成功、把ICQCC建立起來、協辦洋上大學,舉辦QCC夏令營等等成功的事蹟。第四部,是舉辦各種講座及推動CWQC/TQM,以及CQWC/TQM功效的發生,使企業立足台灣、進軍世界、台灣經濟起飛。第五部,是寫鍾朝嵩老師的QMU(品經體管理)及方針策略管理,這是品質管理「機轉」最重要的二環。方針策略對了,企業才有明天,QMU落實了,企業才有真正實力。有實力再衝明天,才有輝煌的未來,所以,不要小看這一套學問。這也是我們要寫這本書的原由之一。第六部,是寫現今台灣品管的情形及新議題,以及簡單的看法,以做為後學者應用及創新開發的根源。書中的啟示錄是編者的感想或啟示,也是很重要的心得,甚可做為參考。第七部,是將鍾朝嵩老師的品管重要創見或語錄,以及對國家品管、經濟制度的貢獻記述,第八部是鍾朝嵩教授自選的重要專題演講集。第九部,是他的重要門生們的心得感想,用實踐檢驗真理的心態,敘說對鍾朝嵩老師學問的活用結果、心得或建言,確是一部驗證歷史寫實的代表作。從編者群的資歷及敘述,讀者將可看出他們的歲月,如何的為企業或國家打拼,如何的如魚得水展現雄風。此乃天龍九部也。


〔記者李容萍/桃園報導〕畢業於東京大學工學研究所、現年84歲的鍾朝嵩,專攻品質管理教學,他所教過6位年逾花甲之年學生,劉奕鐘、劉江煎、鍾朝俊、蔡敏雄、王家興、吳東昌歷經1年的企劃、編寫、校稿在教師節前夕,幫老師出書《品管一甲子》,祝他教師節快樂。

鍾朝嵩出生於桃園市龍潭區,為當地望族,畢業於台北建中,1958年台北工專訪織科畢業後(現改制台北科技大學),考上公務人員高等考試,1961年通過留學考試赴日本留學,進入東京大學修習碩士,為知名品管大師石川馨博士的得意門生,在那個年代只有東京大學畢業生才能進入日本政府服務,留日期間,他除了學有所成,也是個高富帥的學生,在地的日本女孩也多心儀,在日本取得美嬌娘還是當年的日本小姐。


鍾朝嵩在1968年回國旋即貢獻於品質管理,在那個年代台灣還是很落伍的,無論留日還是留學歐美,能回台貢獻己力都是很受歡迎的,他先後在母校台北工專及中原大學講授「品質管理」課程,並受邀於中國生產力中心及經濟部擔任顧問,並實際至各企業、工廠指導品質管理,1970年更創辦先鋒企管中心更推動台灣全面品管活動的普及化。

鍾朝嵩一直自許以提升台灣企業品管為終身志業並樂此不疲,他說,台灣是個典型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體系,數十年來在不同的年代,均面臨升級轉型的各種挑戰,透過學生的合編這本書並取名《品管一甲子》,他展望台灣在既有良好基礎,能整合、融入於世界工業4.0的環境及需求,再創台灣品管的新高峰。

鍾朝嵩(前中)教師節前夕,喜獲年逾花甲之年的學生合力幫忙出書。(記者李容萍攝)

鍾朝嵩(前中)教師節前夕,喜獲年逾花甲之年的學生合力幫忙出書。(記者李容萍攝)






----
2024 嫂夫人過世了
2021年12月11日 
分享對象:所有人
所有人
或許"不亦快哉":
1. 為了準備林公來訪,去義美買了"牛奶酥餅",才知道此物為"台北名產"。"蜜蜂蛋糕"旁,有聖誕祝詞等,好像賀卡。
2. 送林公到仁愛路訪其夫人,林公說,到我們這年紀,很可能"錢太多",所以要搭計程車.....
3. 一個半月前,提議我們IE 1975 同學會舉辦"Zoom 會議:台灣、給國、加拿大"。大家準備冬眠前,會議碼等都送來了,才想到"忘記"如何"入會".....
.4. 一覺醒來,直播三集,二集台北書緣,一集時事評。預計多"數十"聽眾---小本經營嗎.....


【紐約現場直擊】中文書法文字之美震撼紐約大都會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近年來開始陸續委託藝術家為大廳創作作品,而來自台灣的董陽孜老師成為了第三位受邀創作的藝術家。前幾天的紐約時報以滿版介紹這位重量級的文字藝術家。

很多人光看名字及其巨幅作品,常誤以為「董陽孜」是男性,卻沒有想到是位個頭嬌小,已經高齡82歲超和藹可愛的女性書法家。而事實上,她的作品我們絕對看過卻不知:台北車站、雲門舞集、龍應台的「野火集」、白先勇的「孽子」、文化部、金石堂、甚至我們護照上入境台灣的章都是她的作品。

我們喜愛老師的作品很久了,這次難得在星期四的晚上有一場免費座談會”An Evening with Artist Tong Yang-Tze”,可以讓我們一睹大師風采。儘管外面下著淒風苦雨,但大都會七百多個座位的演講廳擠爆了慕名而來的觀眾們。在紐約喜愛藝術的台灣人應該都不約而同地到齊了。

這場一個小時的座談是由馬唯中全場以英文提問,超強的現場口譯翻譯給老師聽,老師以中文回答,再由翻譯以英文為聽不懂中文的觀眾翻譯。老師誠懇又認真地回答,幽默又可愛的答案常常讓現場笑兩次。

這次的最終作品其實是從2023年七月的邀約就開始進行,從挑選書寫的句子開始,挑選了八九個開始,到最後寫「乘雲氣、御飛龍」、「既來之則安之」、「長嘯激清風」,但日夜翻覆思考,覺得在意義上的重量不夠,最後終於以《詩經》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及蘇軾的:「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來書寫。

創作過程極為不容易,為了這次的委託,特別訂製了巨型毛筆,在仔細地構圖、拼貼宣紙等準備工作,全部由自己獨立完成。在自己空間有限的客廳兼工作室,先寫好右邊的一半,靜候四個小時,再把左邊的宣紙展開,完成左邊的部分。這樣下來,講究「行氣」,以一氣呵成的創作過程,事後不再修改一絲一毫,是非常耗費心力的工作。老師彎著腰、脖子上掛著毛巾,專注地計算下筆的位置與空間,以全身的肢體在宣紙上快速舞動完成書寫,一次定江山。

創作完的作品也要等到幾個星期後在巨大的空間掛起來之後才能夠看到自己創作的成果。而一掛起來就知道這件作品是否滿意,據說總共寫了40多幅,終於選出了2幅滿意的作品。聽老師現場回答,這次創作完,還不過癮,希望要有再一次為大都會博物館的創作機會。

對談結束後,老師還跟現場起立鼓掌歡呼的觀眾們鞠躬,據說老師不太習慣在大量的觀眾面前說話,這次被「騙來」座談,現場的觀眾實在是賺到了!對談結束後,所有的觀眾都可以回到大廳去欣賞兩幅作品,現場竟然還播放爵士樂與中式輕食,免費的飲料與酒吧(特調是「荔枝馬丁尼🍸」還有零食讓大廳成為了可以讓人與其他人邊欣賞作品邊交流分享的空間。中央的圓形服務台直接變成Open Bar😅

對我們看得懂漢字懂得意義的人來說,欣賞這兩幅作品的理解與享受程度絕對遠遠超越外國朋友。對外國人來說,老師不受空間拘束的筆觸與筆畫,就如同一幅抽象畫,我們覺得與米羅的作品有異曲同工之妙。其實老師當年曾經在麻州學習西洋繪畫,所以日後的書法風格其實有受到馬蒂斯作品的啟發。

在與一旁外國朋友聊天時,發現現場許多外國人會認識董陽孜老師是因為之前在林肯中心有一部現代舞蹈作品《Ink》就是以老師在書寫過程中的動作為啟發來編出的舞。

昨晚的座談會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老師的創作過程,但她本身的謙和、認真講究完美的態度、努力突破創作的心,實在是讓人感動。外國朋友也認為老師超可愛(Cute as a button)之外,也都被作品震撼、征服了。

能夠臨時參加這樣極為難得的活動,讓人感到還好我們在紐約。

大家有機會一定要來大都會博物館朝聖!相關新聞貼在留言。2024


與林公(淡水)、戴兄(新竹)遊農禪寺、新北投。





我昨天打電話給兩位年紀頗大的老師:一位祝壽,約他吃飯;另一位的狀況出乎意外,決定以後務必多打電話,多拜訪。
老友聚會。可比較戴老師的,我的變成夜間拍攝。
我年紀最輕,白髮最多。左邊是戴久永,中間是林公孚。
戴久永講了今春與夫人回中國,由中國青年旅行社及親戚安排的揚州、杭州、蘇州、溫州之行;小一時,如何與母親從溫州海邊偷渡到大陳島,等半年,由父親接到基隆港入境;留學時的兩位怪傑同學(院士).....這些,對我是我溫故;⋯⋯
更多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