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9日 星期一

吳東亮 ;吳東昇, Ron Hanson, Mark Hanson,兄弟檔的藝術實驗「白木耳」(WHITE FUNGUS);

2015.10.19 udn
台新金控董事長吳東亮的么兒吳昕豪,昨天與前開發金總經理胡定吾的長女胡亦蓮,於文華東方酒店舉辦婚宴,並準備紅豆伴手禮致贈給賓客,是台新銀常年贊助「台中霧峰的高雄九號紅豆」。婚宴賓客冠蓋雲集,展現雙方家長在政商界、警界的深厚人脈。
昨天出席貴賓包括總統府資政陳冲、前副總統蕭萬長、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夫婦、兆豐金控董事長蔡友才、華南金控副董事長林明成、裕隆集團董事長嚴凱泰、台玻總裁林伯實、國票證券董事長洪三雄與國際通商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陳玲玉夫婦、國安會前秘書長邱義仁等。
因吳東亮曾擔任過中華民國警察之友總會二任理事長,警界關係非常好,昨天有也不少警界高層出席。
吳東亮有2個兒子吳昕威與吳昕豪,大兒子吳昕威對藝術較有興趣,小兒子吳昕豪則有波士頓大學經濟學學士學位,目前任職金融業,被外界視為吳東亮的接班人選。





「吳東亮不在乎錢 爭的是面子」



業界解讀
台新金今年輸了董事改選,董事長吳東亮選後第一天提告財政部,創下民股狀告官股首例。金融圈人士多對吳東亮寄予同情,某銀行總經理說,很多人都勸吳東亮放棄,別與官鬥,但吳就是要爭面子。
外界不解為何吳東亮不怕官?某銀行高層說,吳東亮認為政府不應改朝換代就改變承諾,台新金當初是合法取得彰銀百分之二十二點五股權,「自認在情、理、法上都站得住腳。」
金融圈人士說,吳東亮愛面子、脾氣又硬,自認站在正義一方。該人士說:「吳東亮在乎的不只是錢了,他爭的是面子。」投銀人士則表示,吳東亮不打算賣掉彰銀股權,要人家以高價買也不太可能,「因此全心期盼馬英九總統下台,等民進黨政府上台『逆轉勝』,再『霸王硬上弓』。」 
據了解,民進黨執政時曾談到讓台新與彰銀合併,但當時吳東亮不願多花錢而錯失良機,可能因一開始投標三百六十五億元花太多。也有金融圈高層私下揣測,以台新金提告如此快速,一定有事先準備,「其實在徵求委託書階段大概就知輸贏,但外界都沒料到台新會輸這麼慘。」乾脆故意輸更多,再提告打悲情牌,說不定反而可解決僵局。 
外銀高層則分析,最壞的結果就是這樣,沒有downside(向下)風險,外資亦認為台新是利空出盡,只是帳面虧損。 
記者林巧雁 




我在幾次的允辰出版社的新書發表會,見過吳東昇先生。還有是大國元首退下來之後,受邀來台演講....

台大朱銘作品,原是某公司總經理捐的,這幾年改為吳東昇捐贈,(妙不可言)。


 壹周刊

馬英九學弟 吳東昇不敢稱哈佛畢業

Google Plus






新纖董事長吳東昇在29日舉行股東會,不敢自稱是「哈佛畢業的」,要多股東多支持新纖。(攝影:林玉偉)
新纖董事長吳東昇在29日舉行股東會,不敢自稱是「哈佛畢業的」,要多股東多支持新纖。(攝影:林玉偉)
新光集團的新纖(1409)29日舉行股東會,由新纖董事長、也是新光吳家老么的吳東昇主持。在股東會上,股東提及:「你是哈佛畢業的,法律問題,你最熟啦!」吳東昇妙答:「現在沒人敢講他是哈佛畢業的。」引起全場哄堂大笑。(編按:馬英九是哈佛法律系畢業)
吳東昇是新光吳家第二代成員裡,最會唸書的,拿到美國哈佛大學法學博士學位,令創辦新光集團的父親吳火獅十分欣慰與自豪。在股東會上,吳東昇卻不敢拿哈佛來說嘴,直說要股東多支持新纖。
去年油、電雙漲,再加上原物料EG(乙二醇)、PTA(純對苯二甲酸)波動,造成聚酯事業產能下滑,吳東昇說,當時以減產因應,因調配得宜,去年本業仍維持獲利。
針對今年公司展望,吳東昇表示,去年下半年至今年2月,整體市場景氣確實較冷;不過,自今年3月起下游需求開始回溫,再加上,廠房已達全產全銷,全年獲利將持續提升。(撰文:褚親親)

----

 · 
【白木耳創辦人-韓森兄弟】
週末到了,祝大家開心。今晚白木耳想跟各位分享一張有趣的照片,照片中的兩個古椎小屁孩就是榮(右)、馬克(左)以及他們的爺爺奶奶。
榮跟馬克為白木耳雜誌的創辦人,榮是總編輯,馬克則是美術總監。雜誌所有的內容都是他們白日辛苦工作完之後,夜晚再相聚於客廳,關燈,點著蠟燭,放著他們最喜歡的音樂,便開始不停不停地對話,一邊著手於目前正在進行的計畫,並一邊討論及編織著白木耳的未來藍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樣感情深厚的兄弟倆,離開家鄉來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台灣,互相扶持幫助,共同經營著他們的夢想-白木耳。
在榮13歲與馬克8歲的時候,他們爸爸媽媽決定讓他們休學一年,帶他們遊歷美國47州,逛遍各個美術館以及博物館,並且過著住在帳篷裡的日子。照片中的他們正在寫日記,那也是爸媽交代他們必須要做的作業之一。當時的他們互看不順眼,時常吵架、爭論。在榮上大學以前,他們也沒有相處在一起,有很多年見都沒看到對方。
直到榮22歲時,他們才開始真正地接觸對方的想法,發現彼此對事情有著同樣的觀點,有著一樣的野心,就是想要做些充滿創造性的事。 他們決定合作,因為他們知道透過合作,他們可以更加快速地達成他們的理想。那年榮23歲時來到台灣旅行,並立刻愛上了這個地方,他馬上邀馬克也來台灣住,從那時候開始他們與台灣的連結就再也分不開了。
這是他們兩兄弟的故事,一切的一切都從這裡開始,而現在他們還是持續不斷地編織著更多的故事與夢想。他們想要做一輩子,白木耳已經成為他們的終身志業,希望大家可以和我們一起讓白木耳雜誌更加茁壯,將雜誌推層出新,將台灣藝術推至國際,以及更多有意思的事情來!
░ 台灣前衛藝術雜誌《潛意識餐廳 Vol.2》發行計劃 ░
░ FlyingV集資專頁 ░ https://www.flyingv.cc/project/4161

台灣欠缺藝術?老外稱台為「亞洲文創樞紐」

3


27
2014年6月2日 下午 04:52:13
陳映妤 發表於 文創
《白木耳》雜誌獲得美國紐約MoMA選為千禧年雜誌,臺灣唯一代表。(CC BY 2.0)
《白木耳》雜誌獲得美國紐約MoMA選為千禧年雜誌,臺灣唯一代表。(CC BY 2.0)
公民記者/陳映妤
「台灣就是一個擁有獨特人文藝術的重鎮,這裡才是叩關亞洲文創的樞紐。」這是一對創辦藝術雜誌「白木耳」(WHITE FUNGUS)的紐西蘭兄弟榮(Ron Hanson)和馬克(Mark Hanson)心中的臺灣。這對普遍認為「臺灣欠缺藝術氣息」的我們,根本難以想像。
據《今周刊》報導,這對兄弟於十年前在紐西蘭創立了藝術雜誌《白木耳》,並於五年前毅然決然來台灣發展,在二○一二年獲得美國紐約MoMA(世界最傑出的現代藝術收藏博物館)選為千禧年雜誌,與全世界最傑出的一百本獨立藝文雜誌齊名,更是臺灣唯一入選的獨立刊物。
他們看見台灣的藝術價值在亞洲的地位不容小覷,選擇定居在台中繼續記錄這裡值得被世界知道的酷藝術,並在去年年底和英國國際發行商White Circ簽約,對全球二十三個國家發行,台灣藝文因為他們而被世界看見。
他們選擇臺灣的原因很有趣,當初是因為「白木耳」一詞在台灣和紐西蘭有極大的差異,在國外,White Fungus指的是萎靡衰退;在台灣,白木耳卻是養生保健品,產生逗趣的文化衝突感,而以此命名。也因為如此,加上亞洲市場逐漸蓬勃,他們決定拋下穩定的工作,來到衝突的另一端─台灣。
一開始透過在補習班教英文貼補費用,讓雜誌可以繼續的推動,中間他們幾度破產,榮甚至得了憂鬱症到美國治療,但他們仍堅持說台灣的故事給世界聽,對他們而言,台灣有著與他們原鄉特別不一樣的魅力「臺灣人很溫暖」,他們說:「就像是台灣總會給我們意外的驚喜,我們期許外國人看了《白木耳》後也會驚豔:哇!台灣好酷,好想來一趟!」。
他們認為台紐有著相似的背景,不論是殖民歷史還是被孤立的國際地位,都讓兩國藝術家在國際的能見度,相對歐美國家而言低,必須要花更多的時間和努力才有機會站上國際舞台。但他們認為這不代表臺灣人產出的藝術價值就比較差,只是缺乏一個向世界訴說的管道。
當初支持兩兄弟剛來到臺灣發展的台灣當代藝術家的姚瑞中感嘆的說:「獨立的文化刊物、強韌的國際連結性,這正是台灣所欠缺的。」,這也是他一路上支持兩兄弟不要放棄發行《白木耳》的原因,透過中英對照,沒有任何廣告置入,他們只專注於讓世界更認識臺灣的藝術價值。
臺灣在地文化刊物百家爭鳴,卻還未能夠擺脫商業廣告束縛,加強在臺灣與世界的連結,而臺灣人也不認為自己身在一個文化創意豐富的國家,使得臺灣的藝術價值只被封鎖在特定的人和區域之間,不只缺乏通往世界的傳聲管道,也難以進入臺灣的日常生活之中。
這兩位紐西蘭兄弟,靠著自己的故事和為臺灣在藝術層面的貢獻,敲醒了臺灣人重新反思:「我們缺的不是好的藝術,而是與世界的連結。」。

圖片來源:Bruce Berrien







啥咪?是這兩個老外把台灣藝術推上全世界

紐西蘭兄弟榮與馬克,創辦雜誌「白木耳」,近年雜誌推廣台灣藝術家功不可沒。引自臉書《WHITE FUNGUS》


誰 說「愛台灣」的一定要是台灣人?許多人成天把「愛台灣」掛在嘴邊,但看看這兩個「阿逗啊」,恐怕要慚愧,原來人家為台灣做的比我們還要多!一對紐西蘭兄 弟,來台五年多,靠著在台中教授英文,將賺到的錢,投入藝術雜誌,向全世界23個國家,靠著這本雜誌,認識不少台灣藝術家!

據《今周刊》報導,這本藝術雜誌有個很逗趣的名字叫「白木耳」(WHITE FUNGUS),由兩兄弟榮(Ron Hanson)和弟弟馬克(Mark Hanson)於紐西蘭創辦,之後因緣際會下兩兄弟來到台灣,為了維持生計,到補習班教英文,在將餘錢投入雜誌。但藝術雜誌營運不易,哥哥還一度得了憂鬱症到美國療養半年。

但 努力終究了收穫,靠著兄弟倆苦撐,十年間出了13本雜誌,還獲得美國紐約藝術收藏博物館MoMA選為千禧年雜誌。今年四月過世的美國藝文領袖艾須里 (Robert Ashley)也曾稱讚:「終於看到一本像樣的雜誌」!而兩兄弟也表示,未來還會繼續「撐下去」,只希望更多外國人看了「白木耳」之後,會親自想要來台灣 一睹這裡美麗風采。(劉邠如/綜合報導)





藝術雜誌「白木耳」。引自臉書《WHITE FUNGUS》
「白木耳」擺在柏林書店中販售。引自臉書《WHITE FUNGUS》



人物訪  2015年06月04日

兄弟檔的藝術實驗



1171兄弟檔的藝術實驗
早已把台灣視為第二個家的羅恩(右)與馬克依然懷著孩子般的好奇心,在這塊土地上摸索,展開他們的藝術實驗之路。
2012年美國紐約藝術收藏博物館MoMA千禧雜誌博覽會上,一本以白木耳圖樣為封面的雜誌,獲選為「千禧年雜誌」。這本前衛、創新的藝術雜誌《白木耳》,是由紐西蘭漢森(Hanson)兄弟檔羅恩(Ron)與馬克(Mark)以台灣為基地所創辦。
2000年,23歲的羅恩第一次來到台灣旅行,當天的景象至今仍在腦海揮之不去。抵台那天正好是農曆新年,外頭熱鬧非凡,路上德士司機拉著他,遞煙、比手畫腳熱情招攬。即使半句中文都不懂,羅恩也能感受到滿滿的善意。他就此愛上台灣,還力邀小他2歲的弟弟馬克來台定居,一待就是4年。
不長不短的時間,為兩人日後創辦雜誌留下伏筆。成為刊名的「白木耳」,也是某天羅恩在台中超市發現寫著「WhiteFungus」的白木耳罐頭,所留下的深刻印象。
羅恩表示,罐頭上寫的「白色蕈類」在外國人眼中,看來有點詭異;但在台灣,卻化為一罐紅色的保健食品,猶如當代普普藝術大師安迪沃荷(AndyWarhol)的經典創作康寶罐頭,令人驚奇萬分。
為地方發聲催生《白木耳》
2004年,羅恩與馬克返回紐西蘭成立工作室,所在的威靈頓郊區,大量歷史建築、藝術區因政府公路興建計劃被迫拆遷,居民、藝術​​家群起抗議。但迫於財團壓力,相關消息無法見諸媒體。大學就讀新聞科系的羅恩決定創辦雜誌,希望喚起社會關注。
他找來弟弟馬克和一群同樣關心此事的朋友,匿名撰寫文章,並趁著晚上偷偷潛進律師父親的辦公室,印出文章,一本本以手工裝訂。僅僅10天,《白木耳》創刊號就完成製作。
不到A4大小的創刊號,報導了威靈頓的文化歷史、紐西蘭原住民毛利人等故事,讓當地民眾填補了不熟悉的歷史,並重新認識在地。原本只打算發行一期的《白木耳》,不到2個月,就應讀者熱烈迴響推出第2期,全盛時曾有十多家廣告主青睞。
但好景不常,嚴肅的主題並不討喜,雜誌發行陷入瓶頸。2006年,他們結識赴紐西蘭參展的台灣藝術家姚瑞中,聽他介紹台灣、日本、新加坡等亞洲藝術家,又因與移居台灣的香港藝術家李傑結識,聽聞台灣藝術發展的一切。對比紐西蘭的一成不變,亞洲朝氣蓬勃的創作氛圍,深深吸引了他們。

《白木耳》被歸類為前衛藝術雜誌,封面以各式各樣的白木耳形家呈現,內容包羅萬象,為讀者帶來豐富的新詩、評論、漫畫和攝影作品。
《白木耳》被歸類為前衛藝術雜誌,封面以各式各樣的白木耳形家呈現,內容包羅萬象,為讀者帶來豐富的新詩、評論、漫畫和攝影作品。

人在異鄉搞出版
2009年,他們放下紐西蘭的生活,重回5年前定居過的台中,開始《白木耳》的第二春。來到異鄉,不再有朋友、親人奧援,他們傾全力投入雜誌出版。白天,他們是補習班的英語老師,夜晚下了班,兩兄弟便化身為雜誌編輯,窩在台中南屯公寓討論,每每直到半夜。
多年來,堅持獨立出版,沒有廣告營收挹注的《白木耳》,全靠兩人薪水與雜誌零售收入。「我們很窮、生活非常辛苦,」穿著一席簡單T卹、牛仔褲的羅恩Ron說。過去是設計師的Mark表示,自己也有過標准上班族的生活,但心中始終有個聲音告訴自己,最愛的還是雜誌。兩人竭盡所能,也要延續雜誌,「因為除了雜誌,我們一無所有」,馬克說。
在異鄉重新開始,他們靠著網絡的傳播力量,透過電子信、臉書粉絲社群,向大眾介紹《白木耳》;而促成兩人來台的姚瑞中,也適時伸出援手,帶著他們一一拜訪藝廊、引薦藝術家,甚至親自站上街頭幫忙發送雜誌,才漸漸打開知名度。
作為雜誌形象標誌的白木耳,每期都以不同大小、視覺風格出現。雜誌也從最初的巴掌大小,逐漸演變至今日五顏六色、厚達兩百多頁的模樣。馬克表示,創新是雜誌創辦的宗旨之一,「希望透過雜誌不同主題給予人們多元的視野與觀點,讓每個人都能在《白木耳》找到喜歡的主題閱讀。」因此,《白木耳》內容包羅萬象,以文章、新詩、攝影作品、漫畫、裝置藝術等形式呈現。
立足台灣向國際發聲
2012年,突破框架、充滿實驗精​​神的《白木耳》獲美國紐約藝術收藏博物館MoMA青睞,獲選為「千禧年雜誌」,同期入選的還有西班牙生活雜誌《Apartamento》,《白木耳》一時聲名大噪,讓咬牙苦撐的兩兄弟,似乎可以稍稍鬆口氣。
然而,入選的榮耀看在兩人眼中卻僅是一項「符號」。馬克有些無奈地表示,獲獎前後的《白木耳》內容其實並無不同,但創辦初期,週遭的人總是不斷潑冷水,說行不通、不會成功。言猶在耳,雜誌光環加身後,採訪邀約不斷,讓他們深深體會得獎前後的冷暖兩樣情。
2013年,《白木耳》與英國代理商White Circ合作,將雜誌發行至美、日、歐等23個國家,大大提升雜誌的國際能見度。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