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媜"宛如白鷺鷥" 載《九彎十八拐》119期,20250101 頁12~16 。姑丈等15位大體捐贈之"老師",給台大醫學院實習2年之後的火化儀式......。
紐約時報中文網2025:當研究肺癌的醫生患上肺癌,他給世界留下一封「信」 。
----
「所有喜愛他的詩的讀者,都欠他一顆眼淚。」簡媜在6/20的講座「看李商隱如何與命運搏鬥」如此宣示。這句話的意思是,所有曾經被「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打動的讀者,都欠李商隱一份溫柔的理解與珍惜。簡媜形容李商隱是「才不敵命」、誠實面對自身欲望與傷痕的男人。婚入李黨,卻又師承牛黨,使他成為兩派皆難信任的「中間人」。仕途受阻,生命短暫,唯有詩,成了他最後的庇護所。李商隱的詩,常是對一個不該愛的人傾訴。〈無題〉系列詩裡那一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正是他情感觀的象徵——無論世事如何無常,情意仍要延續到生命的終點。在這些詩句裡,愛不只是愛,更是一種燃燒的信仰。李商隱也在詩中書寫對政局的失望、對摯愛的追懷、對生死的感悟,而這些無一不經過「詩化」的處理,使情感化為如夢如幻的語言風景。〈錦瑟〉一句「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雖語氣婉約,卻隱含著巨大的情感斷裂與人生無解。這不是單純的戀情哀傷,而是對命運不可逆的承認。簡媜認為,在那樣一個政局動盪、階層森嚴的時代裡,李商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情感知識份子」,他以詩歌取代現實的位置,在詩裡復仇、沉思、戀愛、質問,也在詩裡悄然告別。簡媜最後說道「如果你願意走進他的人生去理解他,珍惜他,欠他的這顆眼淚會掉下來。」如果你也曾在某句詩裡,感到他也曾那樣困頓、那樣深愛過、那樣獨自寫下一句無題。那一刻,我們與他並不遙遠。隨這顆跨越千年的眼淚 #2025台積心築藝術季 也將落幕,希望大家都在這個春天獲得最美的心靈饗宴。簡媜「古典森林之旅」的兩場講座影片也將於後製完成後上線,敬請期待!
簡媜"宛如白鷺鷥" 載《九彎十八拐》119期,20250101 頁12~16 。紐約時報中文網2025:當研究肺癌的醫生患上肺癌,他給世界留下一封「信」 。
The New York Times Chinese -Traditional 紐約時報中文網
被診斷出四期肺癌後,一名史丹佛的醫學教授決定開設一門關於自己所患疾病的課程,在與癌症戰鬥的過程中回饋社會。他希望學生們能夠通過這門課程理解醫學的核心:人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