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36 1914年 日本列夫‧托爾斯泰的《復活》....1915年台灣
注69 島村抱月主持的藝術講座《復活》
https://www.ntl.edu.tw/public/ntl/4216/%E9%99%B3%E5%A0%85%E9%8A%98%E5%85%A8%E6%96%87.pdf
島村抱月(1871年2月28日—1918年11月5日)日本文藝評論家、戲劇導演,是日本新劇運動先驅。
曾與其學生、女演員松井須磨子相戀,受到非議而雙雙被驅出「文藝協會」,1918年因感染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驟逝。二個月後,松井須磨子自殺身亡。
同年9月,寶月和須磨子組成了「藝術座」。他們的首演是在有樂町劇院上演的莫里斯·梅特林克的《蒙娜·凡娜》。 [4] 隔年,即1914年(大正3年),寶月根據托爾斯泰小說《復活》改編的舞台劇廣受歡迎,並在各地上演。須磨子的歌曲《喀秋莎之歌》被錄製並大獲成功,為現代戲劇的普及做出了貢獻。 1915年(大正4年),寶月訪問了俄羅斯帝國的符拉迪沃斯托克,並與一個俄羅斯劇團在普希金劇院進行了聯合演出,獲得了極大的讚譽。然而,這種成功並沒有持續太久。 1918年(大正7年),寶月感染了當時正在全球蔓延的西班牙流感,並患上了急性肺炎。他在東京都牛込區橫寺町(現為東京都新宿區橫寺町)的藝術俱樂部房間裡突然去世。他的諡號是安松院實相寶月晃司。 [5] 寶月死後,須磨子繼續在藝術座演出,但最終追隨寶月自殺,藝術座也隨之解散。
同年9月、抱月は須磨子とともに劇団・芸術座を結成。第1回公演としてモーリス・メーテルリンクの「モンナ・ヴァンナ」を有楽座で上演[4]。翌1914年(大正3年)にトルストイの小説を基に抱月が脚色した『復活』の舞台が評判になり、各地で興行が行われた。須磨子が歌う劇中歌『カチューシャの唄』はレコードにも吹き込まれて大ヒット曲になり、新劇の大衆化に貢献した。1915年(大正4年)、須磨子とともにロシア帝国のウラジオストクを訪れ、須磨子とロシアの劇団との合同公演をプーシキン劇場で行い大好評を博した。しかしその成功も束の間、1918年(大正7年)、抱月は世界的に大流行していたスペイン風邪に罹患し、さらに急性肺炎を併発し、東京市牛込区横寺町(現・東京都新宿区横寺町)の芸術倶楽部の居室で急死した。戒名は安祥院実相抱月居士[5]。須磨子は抱月の死後も芸術座の公演を続けたが、やがて抱月の後を追って自殺。芸術座も解散になった。
"早稻田大學,自從出了島村抱月、相馬御風、片上天弦等以後,文學上狠有勢力。隨後新進文士,也出了不少。山村星湖離了客觀的自然主義,提倡問題小說,興起主張本位的藝術。相馬泰三著作,帶著唯美的傾向。谷崎精二是潤一郎的兄弟,卻是人道主義的作家;有短篇集《生與死之愛》可以見他的思想一斑。
十 以上所說,是日本近三十年來小說變遷的大概。因為時間侷促,說得甚是粗淺,好在文科加了日本文,希望將來可以直接研究,這篇不過是當一個 Index 罷了。"
日本近世三十年小說之發達
作者:周作人
1918年7月15日
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E6%97%A5%E6%9C%AC%E8%BF%91%E4%B8%96%E4%B8%89%E5%8D%81%E5%B9%B4%E5%B0%8F%E8%AA%AA%E4%B9%8B%E7%99%BC%E9%81%94
WWWWWW
「托爾斯泰復活音樂」並非標準術語,但它很可能指的是受列夫·托爾斯泰小說啟發的音樂,或他本人喜愛的音樂。受其作品啟發的音樂包括弗朗哥·阿爾法諾和其他作曲家創作的歌劇《復活》,阿爾伯特·魯塞爾的交響詩《復活》,耶斯樂隊的歌曲《譫妄之門》,以及各種古典音樂改編作品,例如塞繆爾·阿德勒的《復活交響曲前奏曲》。托爾斯泰本人也是莫札特、蕭邦、海頓和貝多芬等作曲家的粉絲,這在《克魯採奏鳴曲》中有所體現。
基於托爾斯泰作品的音樂
您可以觀看此視頻,以了解更多關於托爾斯泰小說《復活》音樂改編的資訊:
25秒
一站式服務
YouTube · 2021年4月21日
歌劇:弗朗哥·阿爾法諾的歌劇《復活》(1904年)和揚·齊克的《戰爭》(1960年)均改編自托爾斯泰的小說《復活》。德米特里·蕭斯塔科維奇也參與了一部未完成的歌劇改編作品《喀秋莎·瑪斯洛娃》。
管弦樂作品:美國交響樂團提到了塞繆爾·阿德勒的《復活交響前奏曲》(該曲使用了小說中的主題)以及阿爾伯特·魯塞爾1903年的交響詩《復活》。
其他作品:前衛搖滾樂團 Yes 創作了一首名為《譫妄之門》(1974 年)的長組曲,其靈感源自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
托爾斯泰喜愛的音樂
喜愛的作曲家:托爾斯泰最喜歡的作曲家包括莫札特、海頓、蕭邦、巴赫、韋伯、舒伯特和早期貝多芬。
《克魯採奏鳴曲》:在他的中篇小說《克魯採奏鳴曲》中,他描寫了貝多芬的《克魯採奏鳴曲》對人類心靈的強大而震撼的影響。
托爾斯泰的音樂觀:他認為音樂是一種強大的力量,既能帶來崇高的洞察力,也能帶來非理性的行為,並對其組織人類情感的能力著迷。
- Franco Alfano's opera Risurrezione (1904) and Ján Cikker's Vzkriesenie (1960) are based on his novel Resurrection. Dmitri Shostakovich also worked on an unfinished opera adaptation of Resurrection titled Katyusha Maslova.
- American Symphony Orchestra notes Samuel Adler's Resurrection Symphonic Prelude, which uses themes from the novel, and Albert Roussel's 1903 tone poem Résurrection.
- The progressive rock band Yes created a long suite titled The Gates of Delirium (1974), which is inspired by Tolstoy's War and Peace.
- Tolstoy's favorite composers included Mozart, Haydn, Chopin, Bach, Weber, Schubert, and early Beethoven.
- : In his novella The Kreutzer Sonata, he wrote about the powerful and disruptive effect of Beethoven's Kreutzer Sonata on a man's psyche.
- He saw music as a potent force, capable of both sublime insight and irrational acts, and was fascinated by its ability to organize human emotions.
Japan's all-female musical theater group Takarazuka Revue adopted the novel into musical twice. First in 1962 as "カチューシャ物語" (Katyusha's Story), performed by Star Troupe starring Yachiyo Kasugano;[16] and in 2012 as "復活 -恋が終わり、愛が残った-" (Resurrection – Love Remains After the Affair Ends)[17] performed by Flower Troupe starring Tomu Ranju. The plot Takarazuka Revue adapted follows more closely to We Live Again than the book.
本文探討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最後一部小說《復活》(1899年)在1910年代早期殖民時期朝鮮半島的非凡成功。在回答《復活》在朝鮮半島殖民現代性中的意義這一主要問題時,我認為有必要考察精英階層和民眾對托爾斯泰小說的接受之間的相互作用,並將《復活》的不同朝鮮版本置於早期殖民統治的更廣闊背景中來考察,包括現代殖民媒體和大眾文化的發展、20世紀10年代文化領域的特殊性以及知識份子對現代民族文學的探索。 《復活》在早期殖民統治的關鍵時期傳入朝鮮半島,當時各種敘事形式和文化媒體並存並相互競爭,在李光洙的《無常》出現之前,文學在現代朝鮮文化中遠未享有特殊地位。因此,研究其接受情況可以為了解殖民時期初期現代小說與流行文化和現代媒體互動過程中的動態提供重要的見解。
- Resurrection at Project Gutenberg translated by Louise Maude
- Resurrection, from Marxists.org
Resurrection public domain audiobook at LibriVox
Abstract
Journal Information
19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