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王拓(1944年-2016年)。精彩、重要: 楊青矗《楊青矗與國際作家對話──愛荷華國際作家縱橫談》(敦理出版社1986)

楊青矗與國際作家對話《楊青矗與國際作家對話──愛荷華國際作家縱橫談》(敦理出版社1986)

常見字詞


愛爾蘭

Harry Clifton (born 1952) is an Irish poet.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rry_Clifton_(poet)
王潤華(Wong Yoon Wah,1941年8月13日—),祖籍廣東從化,出生於馬來聯邦霹靂州地摩(Temoh)鎮,新加坡學者、詩人、散文家。 曾獲「創世紀」二十周年紀念獎、中國時報散文推薦獎、中興文藝獎、新加坡國家文化獎、泰國的東南亞文學獎、東南亞國協的亞細安文化獎。


1962年至1971年與淡瑩、張錯、林綠、陳慧樺、黃德偉等人創辦並經營星座詩社[6]

中文著作

[編輯]
  • 《高潮》(1970),臺北:星座詩社。
  • 《異鄉人》(原著Albert Camus)(翻譯, 1971),台南:中華。
  • 《比較文學理論集》(1972),臺北:國家。
  • 《郁達夫在新加坡與馬來西亞》(1977),臺北:中國時報。
  • 《中日人士所見郁達夫在蘇門答臘的流亡生活》(1977),臺北:中國時報。
  • 《中西文學關係研究》(1978),臺北:東大圖書。
  • 《內外集》(1978),臺北:國家。
  • 《老舍在小坡生日對今日新加坡的預言》(1979),新加坡:南洋大學。
  • 《橡膠樹:南洋鄉土詩集》(1980),新加坡:泛亞文化事業公司。
  • 《南洋鄉土集》(1981),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
  • 《論新加坡華文文學的發展階段與方向》(1984),新加坡:王潤華。
  • 《王潤華自選集》(1986),臺北:黎明文化。
  • 《秋月行》(1988),臺北:合志文化。
  • 《東南亞華文文學》(與白豪士共同主編,1989),新加坡:新加坡作家協會。
  • 《司空圖新論》(1989),臺北:東大圖書。
  • 《論魯迅故鄉的自傳性與對比結構》(1989),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
  • 《從新華文學到世界文學》(1994),新加坡:新加坡潮州會館。
  • 《司空圖「詩品」》(翻譯,1994),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
  • 《老舍小說新論》(1995),臺北:三民。
  • 《把黑夜帶回家》(1995),臺北:爾雅。
  • 《世界微型小說論:首屆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研討會論文集》(與黃孟文共同主編,1996),新加坡。
  • 《沈從文小說新論》(1998),上海:學林。
  • 《沈從文小說理論與作品新論》(1998),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 《地球村神話》(1999),新加坡:新加坡作家協會。
  • 《熱帶雨林與殖民地》(1999),新加坡:新加坡作家協會。
  • 《從反殖民到殖民者:魯迅與新馬後殖民文學》(2000),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
  • 《新加坡作家協會新紀元2000》(主編,2000),新加坡:新加坡作家協會。
  • 《華文後殖民文學:本土多元化的思考》(2001),臺北:文史哲。
  • 《華文後殖民文學:中國東南亞的個案研究》(2001),上海:學林出版社。
  • 《榴槤滋味》(2003),臺北:二魚文化。
  • 《越界跨國文學解讀》(2004),臺北:萬卷樓。
  • 《亞洲的綠》(2004),黎明文化。
  • 《魯迅越界跨國新解讀》(2006),臺北:文史哲。
  • 《王維詩學》(2009),香港:香港大學。
  • 《王潤華詩精選集》(2010),臺北:新地文化。
  • 《華裔漢學家周策縱的漢學研究》(2011),北京:學苑。


以色列 永恆的詩魂


Born: September 5, 1937 (age 87 years), Jerusalem


Asher Reich

Asher Reich was born in Jerusalem in 1937, when the city was still within Palestine, and under the British Protectorate.  He grew up isolated from modern life in Jerusalem’s Jewish Orthodox quarter Mea Sharim.  He had a strict and purely orthodox upbringing and education, and his schooling was based exclusively on the scriptures.  At the age of 18 he took the radical step of leaving the quarter, which was like taking “a leap in time onto another planet”. After his military service he studied Hebrew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at the Hebrew University in Jerusalem.  He worked in Tel Aviv as a journalist and editor for several newspapers, as well as teaching Creative Writing at the Be’er Sheva University. Between 1980 and 2002 he was the chief editor of ‘Moznain’, the literary publication of the Israeli Authors’ Association.  His first poetry volume ‘Ha-Shana Ha-Svi’it Le-Nedudai’ (Engl: In the Seventh Year) was published in 1961, and won the Anne Frank Award from the American Israeli Cultural Foundation. To date, thirteen poetry volumes have been published, among them ‘Zrihat Layla’ (1972; Engl: Night Rise), ‘Avodot Al Nyar’ (1988; Engl: Work on Paper) and ‘Musikat Horef’ (1996; Engl: Winter Music).  The intensity of his poems, and the poetic sensuality of his images are mingled with quotes from the Talmud and the Bible.  This aspect of Reich’s work originates from the contradictory influences of the poet’s disparate environments.  Christopher Meckel wrote in the epilogue of the German translation of ‘Avodot Al Nyar’, “The scribe had to learn to incorporate the different dialects of the modern world: the jargon and tone of our profane times, the political propaganda and technical vocabulary of the modern state, the secret languages of love, the body, the soul, slang and colloquial language, academic and literary hypertrophies.” Asher Reich describes his childhood influences thus: “I was fortunate enough that, even before I was three, I was transported, through the words of the Tora into an enchanted universe of words, sounds, and prayers; a world which took me away from the desert of my childhood.” His ‘Tel Aviver Ungeduld’ (2002; Engl: Tel Aviv Impatience) is another collection of poetry published in German.  Together with his poetry publications, radio plays and stories, he has also published the autobiographical novel ‘Zichronot Shel Holeh Schiheha’ (1993; Engl: Memoirs of a Forgetful Person).  The latter was written while in Berlin receiving a DAAD grant.  He has received a string of awards for his work, including the Israeli Presidential Prize for Literature in 2000. In 2004/2005 he again was a scholarship holder of the DAAD, Berlin.  Asher Reich lives in Tel Aviv.

©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 festival berlin




 巴勒斯坦 亡國恨
PERIOD

1949 - 2000

ITEMS

239

BIOGRAPHY

Mohammad Batrawi is a Palestinian writer, poet and journalist who hails from the depopulated village of Asdod. Following the Nakba, he sought refuge with his family in Gaza. He is one of the founders of the Palestinian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Palestinian Writers Union. He worked as a journalist and editor in many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the most important of which were al-Fajr Newspaper and the Palestinian Writer Magazine. He held the position of financial controller of the Jerusalem District Electricity Company and worked as an advisor to the Palestinian Ministry of Culture and as an editor for some issues of al-Fajr Newspaper.


DESCRIPTION

The Mohammad Batrawi Collection consists of photographs and documents of his family and professional life, including several family photographs and others related to his work and activities when he worked for the Writers' Union and al-Fajr Newspaper, his official documents, such as certificates, work identification and personal cards, his handwritten scripts and notes on several events and personalities, collections of poetry by Palestinian poets handwritten by him, and a collection of postcards and drawings he kept.

https://palarchive.org/index.php/Detail/collections/449/lang/en_US#


以色列復國史
Hanoch Bartov (Hebrewחנוך ברטוב, 13 August 1926 – 13 December 2016) was an Israeli author and journalist.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noch_Bartov

以色列戰爭
Notable workThe Brigade
Everyone Had Six Wings






Awards

[edit]

Among the various prizes received by Bartov for his work are the following:

Books published in English

[edit]
  • The Brigade (1967), translation of Pitzei Bagrut (1965)
  • Everyone Had Six Wings (1974), translation of Shesh Kenafaim Le-Echad (1954)
  • An Israeli at the Court of St. James (1971), translation of Arba Yisraelim Be-Hatzer Saint James (1969)
  • Whose Little Boy Are You? (1978), translation of Shel Mi Ata Yeled (1970)
  • Dado, 48 years 20 days (1981), translation of Dado, 48 Shanim Ve-Od 20 Yom (1978). Note: An updated and expanded edition of this book was published in Hebrew in 2002 but has not yet been translated to English.




常見字詞





民進黨代表為王拓棺木覆蓋黨旗。(民進黨提供)




2016.9.6

Windson Chen 溫紳

緬懷「先行者」作家王拓 ( 綠色短評/ 溫紳 )
記得王拓生前曾自況:「最想做學者、作家, 最羨慕從事文學又可以把政治搞好的人...」「政治並不是我的最愛,是無奈,是生不逢時, 生在一個思想要不斷被檢查的時代...」
這位不幸「生在思想要不斷被檢查的時代」的鄉土派知名作家, 雖然打從從心底吶喊「政治並不是我的最愛,是無奈,是生不逢時」 ...但卻在青壯之年走上了政治不歸路,由於參與「美麗島事件」而坐了四年八個月的政治黑牢( 原判有期徒刑六年 )。出獄後,先是參與工黨創建。 隨後轉入民進黨, 同時還出人意表參選了基隆市長,其結果當然是落敗。後來,在中央民代全面改選中居然贏取國代席次, 沒料到中途又請辭國代再角逐基隆市長,可惜還是飲恨敗北 ! 民進黨遂提名其為擔任不分區立委,任滿後再如願以償選上立委 ! 並接踵蟬連兩屆,憑藉四連霸資歷,儼然成為立院黨團核心要角, 後來...還入閣接掌「本業」的文建會主委。政黨輪替後, 再臨危受命出任民進黨新主席蔡英文的秘書長,直到隔年底穩住陣腳才卸任,任內竟讓跌入谷底的 在野黨得以翻身,厥功至偉 。
當王拓在黨政界叱吒風雲三十餘載之際,外界甚難想像原名王紘久的書生,過往還曾任政大中文系的講師,即使出獄後的初期也是擔任《文季雜誌》 總編輯的王拓,他在文壇實乃始終有其一席之位,這當然是源自被稱為鄉土派文學家的他,早已出版過《金水嬸》《望君早歸》以及獄中力作《 牛肚港的故事》《台北 台北》等小說集,前者所發表的《金水嬸》(一九七五年)、以及兩年出後版《 望君早歸》等書,竟引起國民黨當局的注意。當年的王拓早與黃春明、楊青矗及陳映真等人,旋被「中央日報」總主筆彭歌、御用學者余光中、台大文學院長朱炎教授等人直接點名 ,掀起了沸騰一時的「鄉土文學」論戰風波!
國民黨發動公然大加撻伐動作,恰好選在台灣召開「 第二次全國文藝會談」十天前發難, 顯然呈現出山雨欲來風滿樓氛圍,但王拓不為所懼,當下馬上回敬發表「 擁抱健康的大地 ~~ 讀彭歌先生『不談人性,何有文學』的感想」;孰料,竟因此遭到五十餘篇文章圍剿,筆戰持續進行一年多,連撰寫《 台灣文學史綱》的葉石濤老作家也加入論戰,其實,「鄉土文學」之所以沸騰, 主要是與當權派的既得利益者受不了鄉土文學作家慣用「買辦」「 洋奴」「殖民地文學」來形容所致, 因此導致「鄉土文學」 被冠上「敵人迂迴的利用工具」大扣紅帽子! 不但使王拓捲入筆戰,同時也迫其一度棄筆從政,「換跑道」以爭取台灣人出頭天。
今日才辦告別式的王拓,同黨立委稱他簡直是「黨的防腐劑」,也有人尊奉「民主前輩。在威權時期民主壓制的時候, 王拓能為民主來發聲,非常讓人緬懷和敬佩」, 就連國民黨主席也都由衷感嘆他「是一個非常感性, 也執著於追求實現自己理念的人」,而小英總統則發文指出「民進黨在那個處境艱危的時刻,王拓本來已決定離開政壇,回到文學領域深耕, 卻決定扛下黨祕書長的重任」。
王拓身後雖未克如願以償重返文壇,只留下「最羨慕從事文學又可以把政治搞好的人...」遺憾,但其目睹了民進黨終於歷盡艱辛而「 完全執政」,相信必然是...一路好走

黃武雄
今日摯友王拓告別式,我不參加儀式,只在心中送別。
/老雄
~~~~~
王拓-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https://zh.wikipedia.org/zh-tw/王拓
王拓(1944年1月9日-2016年8月9日),原名王紘久,生於日治台灣臺北州基隆市八斗子(今台灣基隆市),臺灣鄉土文學作家、政治人物。在黨外時期開始參與台灣民主 ...
~~~~
吳念真:我們從小看的小說,故事背景都是中國大陸。等到有了黃春明、陳映真,王禎和、王拓……立刻引起當局注意,打壓本土作家的鄉土文學論戰就來了,有人甚至惡意把這些以本地為背景的作品歸類為和共產黨等同的「工農兵文學」。


 台灣鄉土文學作家、也是美麗島時代的民主運動參與者王拓於八月九日去世,享年七十二。原名王紘久,二次大戰終戰前夕出生於基隆八斗子漁村。父親早逝,家境清貧,半工半讀完政大中文研究所。他曾說因為受到保釣運動洗禮而開始關心土地,開始去瞭解家鄉八斗子的的人與事,去寫這些鄉親的故事。
投入黨外,青瞑不驚銃
「透過實地上山、下海的經驗,我開始檢討自己。」王拓曾回憶說:「當時覺得當然台灣要革命,所以我瞧不起那些要從事選舉的人,我認為這是改良主義,只會延長腐敗統治者的壽命。」一九七七年因為參與了鄉土文學論戰,而開始感受到國民黨政權打壓圍剿。原本在政大擔任講師,結果被解聘;想寫文章,但園地都被封殺。當時只能在沒有稿費的左派刊物《夏潮》寫稿,「那個時候有拿到稿費的就只有中國時報,但不能用『王拓』的本名發表文章;而聯合報不會登我的東西。」王拓說,他對社會問題越瞭解,卻愈覺得文學無力。「大家都稱讚《金水嬸》寫得很好,但是看的人有多少?一年出兩版,兩版就只四千本;但康寧祥在台北橋頭演講──夭壽!一場就有兩萬人!颱風天,還沒有人走掉!」雖然嚮往革命,但也愈覺得台灣沒有革命的條件,於是無路可走的王拓參選,他相信這是比文學更快的傳播改革信念方法。投入了黨外運動,在美麗島事件演講中擔任司儀,最後被判刑六年。從一個滿腔熱血的文藝青年、關懷社會、投入黨外運動、親身體驗到什麼叫做白色恐怖,最後鋃鐺入獄。王拓說,他不是因為勇敢,而是因為「青瞑的不驚銃」,其實自己是很怕死的。
統治者為何逼人上梁山?
王拓自述從文學走上政治這條不歸路,其實是不少在白色恐怖、威權統治下生存的人都曾有過的經歷。一個獨裁政權同時握有蘿蔔與棍子,當你不願就範、被韁繩套住乖乖啃蘿蔔時,獨裁者就用盡各種方式羞辱你、孤立你,把你從社會脈絡中分化出來,讓你無援無助。也許有人會懷疑,統治者這種作法是明智的嗎?這不是在逼人上梁山、為自己製造更多敵人嗎?黨外運動的參與者很多不都是飽受打壓?被驅出黨國體制(張俊宏、許信良)、被趕出學校(陳鼓應)、被放逐海外(張燦鍙)……。這些人被逼著走頭無路、造反起義,最終把統治者趕下台了。......【顧爾德專欄】主子與奴隸的鬥爭2016-08-10 12:30


今天杭之來訪 他心情不好 因為他的好友王拓先生過世了
約十年前 王拓先生在永和社區大學開課 主題可能是『政治與文學』學員幾乎讀遍台灣的政治小說
他還找陳芳明教授等來客座
真是盛會
安息
晚餐跟一位410教改的幹部談 王拓先生對他們幫助很大

------
王拓回應:「我們家從福建遷移來台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在這段漫長的歲月裡,我們的祖先一代接一代在這塊土地上不斷辛勞地、勤懇地、滿懷期待地工作者,在這塊土地上播下愛心和希望,並且用血、用汗,甚至用淚水來灌溉她、照顧她、呵護她,就像一個忠實的園丁對待他的田園,……我們是兩腳深扎在這塊土地上的一群人,死了也還在這塊土地上,和這塊土地合而為一、混為一體。所以,……我們願意流汗、流血;為她,我們甚至可以死!因為沒有這塊土地就沒有我們、沒有我們的子孫、沒有我們的一切!」
"......論戰帶給王拓的,不是文學創作的陽光大道,而是他的文學觀背後的「社會參與」的實踐行動。他投入黨外民主運動,先是走進黨外雜誌的陣營,投入選舉,1979年,也因為高雄美麗島事件被捕,判刑六年。獄中先後完成兒童故事多篇及長篇小說《牛肚港的故事》、《台北,台北!》。1984年底出獄後,雖未忘情於文學,曾短暫出任過《文季》總編輯,《人間》雜誌社社長,撰寫散文、評論,並多次參與選舉....."





Fang-Ming Chen
[懷念王拓]
王拓在美麗島事件出獄後,第一次出國訪問。第一站就是加州的聖荷西,他投宿在我家。那時我正在編輯《台灣文化》,也開始研究台灣文學。他到達時,我拿出所有他寫的小說,請他為我簽名。
從來沒有一位美麗島事件的受難人,像他那麼開朗。他說話好像機關槍,連續不斷,而且笑口常開。記得他在我的餐桌上簽名時,頗覺詫異,怎麼可能在海外有他完整作品的收藏。我說,讀台灣文學已經遲到了,必須快馬加鞭。

他很大方,每本書都寫下八個字:「無慾則剛,有容乃大」。這幾本藏書,現在都存放在政大台灣文學研究所圖書室。今天我特地去借出來看,一時之間所有的情緒都湧上來。前天,他心肌梗塞走了,沒有留下任何遺言。
我在民進黨時期,在中央黨部常常與他見面。記得那幾年大家都很忙,能夠談話的時間不多。他在永和社會大學開課,還特別邀我去演講 (sic)。他是大開大闔的人,絕不拖泥帶水。能夠與他並肩投入民主運動,是我最珍貴的記憶。
只大我三歲的王拓,是鄉土文學運動的健將。我在《台灣新文學史》形容他是人道主義者,這是我讀了《金水嬸》之後的最深刻印象。我最後一次與他見面,是去年在尉天驄老師的討論會。他出現時,仍然笑容滿面。他與尉老師都是《文學季刊》的重要寫手。現在他突然走了,我深深記住他留給我的諍言:「無慾則剛,有容乃大」。

 ------
追憶一個時代 - 紀念王拓

.......出版《金水嬸》、《望君早歸》,文學評論《張愛玲與宋江》、政治評論《街巷鼓聲》、《民眾的眼睛》,充滿正義感的王拓,因美麗島高雄事件被判刑六年。監禁四年後,假釋出獄,見證了黨國時代戒嚴統治的歷史。出獄後的王拓,曾參與工黨的創黨,後來加入民進黨。他參加過基隆市長選舉。當選過國大代表,兩任立法委員,並曾出任文建會主委,卸任後在永和主持社區大學,邀我去授課。2008年,民進黨失去政權後,他在蔡英文出任主席時,以祕書長職務輔佐黨務。
我最近一次看到王拓,是在今年五二○的總統就職國宴晚宴。同桌的我們不談政治而談文學。對於我持續不輟寫作,不斷出版新書,他相當羨慕。他也為再投入寫作懷抱著積極心。文學與政治,有關連但互不從屬。我一直希望文學更為介入,但文學應為文學。如猶太裔前蘇聯流亡美國的詩人布洛斯基所說:「詩人應干涉政治,一直到政治停止干涉詩為止。」常記在我心裡。多麼希望看到王拓新計畫的實現。我們的社會已有許多人投入政治,現在是希望更多人耕耘文化、播文學的種子的時候了。
.......王拓在美麗島高雄事件的審判答辯,從容地說:「被逮捕後,我看了一本托爾斯泰寫的《復活》。書中描寫法律的不公平。希望法官要有良心和正義感。不要使無辜的人民去過痛苦的生活。歷史必定再做一次審判。檢察官難道對歷史、對後世的人毫不畏懼嗎?」
~~~~~
陳文彬貼文
陳文彬新增了 10 張相片 — 與 Stone Wang 。
17小時
我很謝謝彰化縣文化局的同仁們,特別是圖書館、圖資科的夥伴。他們在短短四天的時間,籌備推出了「紀念王拓主題書展」。這個主題書展蒐集了作家王拓所有作品,包括我在拓哥辦公室時幫拓哥出版的「咕咕精與小老頭」、「小豆子歷險記」這兩本書是我在整理拓哥書堆時發現的手稿。1979年王拓因美麗島事件被國民黨逮捕入獄,獄中他最摯愛的母親過世,天人永隔卻無法奔喪。悲傷的王拓在獄中把水桶倒過來,坐在地上寫了這兩本童書。我看完他的手稿後很感動,說服他出版,後來交給人本教育基金會出了這兩本書。而另外一本皺皺的、浸了水的「牛肚港的故事」也是我在整理拓哥書堆時找到的。拓哥告訴我說,這是他在獄中的作品,出獄後沒人敢出版政治犯的著作,於是他自費出版印刷成冊。只是在缺乏通路跟當年戒嚴恫嚇下,這本成了拓哥家囤積最多的書,換句話說也就是市場最罕見的一本書。我跟拓哥要了這本泡水、皺掉的書,他問我為什麼不挑好一點、乾淨點的書(反正還有那麼多)。當時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就只是喜歡這一本。最近為了籌備拓哥書展,我從書架上取下這本書凝視許久,眼淚不禁滴了下來,我很想告訴拓哥,這本泡了水、皺掉的書其實很像您。它被綁在一堆書的最前面,幫後面的書承受苦難,溼了、霉了、繩子束緊了、受苦的永遠就是排在前頭的這一本書。我很難過這麼多年後,竟然才看懂這麼一點點道理,想要打電話告訴拓哥,才發現這個號碼再也無法回應了-------------。
紀念王拓主題書展-----彰化縣立圖書館1樓
即日起每天早上9:00~21:00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