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ames & HudsonAt the age of 92, Yayoi Kusama is the world’s best-selling female artist. But on her path to success she’s had to grapple with trauma, poverty, sexism, and frightening hallucinations:
https://thamesandhudson.com/....../dot-on-the-rise....../THAMESANDHUDSON.COM
Dot on: The rise and rise of Yayoi KusamaAt the age of 92, Yayoi Kusama is the world’s best-selling female artist. But on h
楊英風,字呦呦,1926年生於宜蘭,1997年逝於新竹,享年72歲。楊氏的年少時期,適逢動盪的1940年代以及1950年代。此時,楊氏先後就讀日本東京美術學校建築科、北平輔仁大學美術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藝術系等,並於1963年至1966年前往義大利,除了親身體驗西洋當代藝術之風貌,同時參與國立羅馬藝術學院雕塑系、羅馬造幣學校以及諸多藝術團體的創作與研究活動,可謂學貫東西。
.
其次,楊英風一生的創作豐富,風格多變。不但涉及平面的繪畫藝術,而且擅長立體的雕塑、綜合雕塑與地形地貌的景觀雕塑,可謂全方位的藝術家。其中,尤以旅居義大利三年之後,回臺開創融會古今東西的太魯閣系列以及不鏽鋼系列,分別前後代表楊氏的兩種不同風景表現。前者乃是大刀闊斧的雕琢山水,造型突兀而銳利,氣勢磅礡;後者則是善用不鏽鋼鏡面效果折射風景,造型圓潤而嬝繞,溫柔婉約。
無限的網:草間彌生自傳無限的網:草間彌生自傳
作者:
草間彌生出版社:
木馬文化出版日期:2017
內容簡介
我深深感受到人生真是太美妙了,身體甚至為之顫抖。
藝術世界樂趣無窮,對我來說沒有比這個世界更能湧現希望、激發熱誠的地方了。
因此為了藝術,再怎樣辛苦我也不會後悔。
我就是這樣一路走到現在,今後也會這樣繼續生活下去。
本書為草間彌生第一本中文版自傳,回顧自己這一生充滿傳奇的創作之路。書中開頭是從她1975年前往美國的人生開始敘述,因為她認為,儘管自己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喜歡畫畫,但真正具有決定性的、命運的關鍵時刻,還她是下定決心離開日本,前往美國的那個瞬間。
草間彌生在書中詳細敘述她在美國的生活、藝術創作源頭與概念,以及她如何以自己的特色勇闖紐約藝壇,進而舉辦畫展,與當代知名藝術家安迪.沃荷一起喝酒創作,成為普普藝術的先驅之一。但書中也穿插敘述了關於自己童年的過往、家庭背景、求學過程,以及她會走上藝術創作一途的影響來源。
草間彌生自稱為「精神病藝術家」,在書中她毫不避諱談到自身的精神狀況,也談到藝術創作如何將她從瀕臨崩潰的邊緣,一次又一次地挽救回來。「我一圈圈收著藝術這條線,盡可能努力摸索自己的生存方式。若是沒有這個窗口,我一定會在更久更久之前就受不了周遭的環境跑去自殺」。正是因為剛起步摸索的藝術給她指引方向,她才得以生存下來,最後成為在日本影響深遠的重要當代藝術家。
【本書特色】
※草間彌生第一本中文自傳
目錄
第1部 東渡紐約
前衛藝術家登場 1957-1966
第2部 鄉關舊事
畫家的自覺 1929-1957
第3部 愛與和平,女王登基
前衛演出的幕後黑手 1967-1974
第4部 相遇之人,心愛之人
G.歐姬芙、J.科奈爾、A.沃荷等等
第5部 歸鄉之後
全球草間,日本發聲 1975-2002
內文試閱
回想起來,一路至今真的是已經走了好遠好遠。雖然我和當代藝術的纏鬥從遙遠的童年歲月就已經開始,然而真正具有決定性、攸關命運的關鍵時刻,還是我下定決心離開日本,前往美國的那個瞬間——
前往美國那天,是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十八日。
我這一代人因為受到二戰波及,從來沒有在學校學過英文,不過當時對於出國這件事,我一點也不緊張。因為那時我非常非常想要擺脫那些陳舊的羈絆,就是想要離開日本。
當時攜帶外匯出國有很多限制,所以出國的時候,我帶了六十件和服和自己長年累積下來的兩千幅畫,希望能夠賣掉這些換錢過活。
前往美國的飛機上除了我之外,只有兩位美國大兵和一個遠嫁美國的戰爭新娘,整架飛機空空蕩蕩,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當時不像現在,出國沒有那麼稀鬆平常。我不知道遭遇多少障礙,又經過多少掙扎。家人反對也是其中一個難關,光是為了要說服母親,我就花了八年。
我的故鄉在長野縣的松本,兩側被高聳的日本阿爾卑斯山包圍,每天太陽總是很早就消失在群山背後。我常在想,吸納太陽光芒的山後是不是萬丈深淵、什麼都沒有啊?還是說,山的另一邊藏了什麼我聽都沒聽過的東西?如果真的有的話,那又是什麼呢?
這種對於不明之地的好奇心慢慢成長發芽,演變成想要看看黑漆漆的群山背後到底藏了什麼樣的國家。所以有一天,我寫了一封信給法國總統。信是這樣寫的:
「總統大人,我想要看看法國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國家,請您多多指教。」
內容就是這麼可愛。沒想到,我竟然收到了一封親切的回函,雖然信上只有短短五行:
「謝謝妳對我們的國家這麼感興趣。日本和法國之間有很多文化交流協會,我已經通知他們了。請妳先好好學法文,去考檢定吧。祝妳成功。」
後來,法國大使館細心地給了我很多建議。可是……可是,法文好難學啊!
煩惱歸煩惱,當時其實我也很想要去美國。我想起以前看過一本繪本,書上的黑人女孩紮著短短的辮子,有著外國人的臉龐。就是那種感覺!在那些怪怪的、光著腳丫的小孩們住的地方,說不定還有人煙罕至的原始森林。
晴朗無雲的天空下,放眼望去是無盡的玉米田。陽光滲透到草原的每個角落,空間無邊無際延展到天邊……啊!我好想要親眼目睹這樣的景象啊。我想要在那裡生活。萬一沒法維生,或許可以一邊種田,一邊繼續畫畫。我決定不計一切代價,就是要去美國。
到底怎樣才有辦法去美國呢?到底怎樣才有辦法去那個完全沒有人可以投靠的國家?當時日本政府為了防止美金外流,要是沒有保證人的推薦函,是沒有辦法入境美國。我就這樣不停地想著。
日本戰敗後不久,我在松本的一家古書店看到一本畫冊,裡面收藏了喬治亞.歐姬芙 的畫。雖然我不知道為什麼這本書會出現在松本這個窮鄉僻壤,可是遇見它是我和美國搭上線的一個重要關鍵。
當我翻閱這本畫冊的時候心想,要是我真的跑去美國,這個人或許會幫我。當時我認識的美國畫家就只有歐姬芙。說認識,也只是聽別人說過,說她是美國現在最有名的畫家。總之,我決定要寫信給她。
我花了六個小時前往東京新宿,去美國大使館。用顫抖的雙手在《名人錄》上的頁面來回穿梭,尋找歐姬芙的通訊資料。當我找到的時候,感覺非常興奮,心裡暗叫果然有耶!話說回來,當時我做夢也沒有想到十年後,我的資料也會被收錄到《名人錄》當中。
我把歐姬芙的地址抄下來,回到松本之後寄信給她。即便我們素不相識。
喬治亞.歐姬芙是美國畫壇的頂尖人物,是二十世紀全世界排行前三名的女性藝術家。此外,她也是美國攝影藝術鼻祖艾爾弗雷德.史蒂格勒玆的妻子。她遠離都會的喧囂,在新墨西哥州神秘岩山重重包圍的莊園裡過著隱遁的生活,兀自畫著牛骨散置的靜物。
我寫信跟她說,無論如何我就是想去美國,信裡還附了好幾張水彩畫。不過,其實我認為她絕對不會回信。
可是事情出乎我的意料,歐姬芙竟然回信了!真的是幸運得令人難以置信。她親切地回覆我這個平凡、魯莽又素昧平生的日本女孩,之後還陸陸續續寫了好幾封信鼓勵我。
就這樣,前往美國的意念越來越明確,不過在現實方面,我還是必須得找位身在美國的擔保人才行。這真的很不容易。最後我好不容易想出一個辦法。我們家和前國務大臣兼外交次長植原悅二郎有親戚關係,他介紹了一位和自己交情不錯的朋友給我,名叫太田夫人。之前她先生移民到西雅圖白手起家,在當地創立銀行、經營旅館還有其他各種生意。雖然現在太田先生已經過世,不過太田夫人還留在美國,可以擔任我的保證人。這件事情解決之後,我們又拜託內村祐之博士、西丸四方博士等許多人幫忙,好不容易才拿到美國簽證。出國的目的註明是要去西雅圖辦個展。
我跑去東京一家名為大陸兄弟(Continental Brothers)的美國公司,把一百萬日元的旅費換成美金,當時這樣做是違法的,更別說那時候一百萬日圓可以蓋好幾棟房子。我把這些錢縫進洋裝、塞進鞋尖,弄得從外表上看不出來,就這樣去美國。
我抵達美國的第一座城市是西雅圖。透過《名人錄》裡其他畫家的協助,我找到莒.杜扇努 這位藝術經紀人替我發表作品。馬克.托貝和肯尼斯.卡拉翰這些畫家都是因為她慧眼識英雄才得以進入美國畫壇。
我在西雅圖舉目無親,只認識在東京和我見過面的太田夫人,還有華盛頓大學的教授喬治.蔦川先生。我想,自己真的是走上了一條不得了的路,人生開始超乎常軌,未來一定還有很多困難在等著我。然而,想到在這種舉目無親的狀況之下,從零開始好不容易終於來到美國,內心的喜悅真的是遠遠超越任何痛苦。
一九五七年十二月,我的個展在莒.杜扇努畫廊開幕了。展品包含《石精》、《古代儀式》、《古代的舞衣》、《地底燃燒的火》、《骨之遁逃》、《支那的小石》等等,總計包含二十六幅水彩和粉彩畫。此外,我還出席「美國之音」的廣播節目,發表自己對於個展以及美國的感想。
雖然我在美國的第一個個展就這樣圓滿落幕,然而對我來說,打從一開始我就把探險的目的地定在紐約。我想要更上一層樓。
拋下這些西雅圖的牽絆吧,我該開始新的冒險了。
紐約活地獄
我的飛機被大雷雨攪得七上八下,經過洛磯山脈上空、飛越歐姬芙盛情款待的新墨西哥州的時候,我覺得自己這一生就要結束了。最後好不容易終於在紐約機場降落,真的是撿回一條命。我想起西雅圖的人,在咖啡時間還有三餐之前一定都會祈禱,雖然他們可能不是因為要坐飛機。「主啊,眷顧我們的天父啊。今天我們蒙受您的恩澤,得以在此平靜地伴隨朋友與兄弟,共同享受溫暖的一餐,我們真的衷心感謝您。希望能夠藉助您廣大的愛與引導,繼續守護我們的幸福。」
剛到紐約的時候,我住在一個禪僧經營的留學生宿舍,名叫佛徒精舍(Buddhist Academy)。住了三個月之後,我跑去租另外的房間,最後搬到一個閣樓。
當初房租很便宜,不過美國經濟那時候正開始走下坡。儘管甘迺迪總統打出「frontier spirit」之類的口號,可是越戰的開銷實在是太大,整個國家開始走下坡。紐約和戰後的松本很不一樣,各方面變化都很劇烈,伙食費也越漲越高。我沒有辦法應付這種艱困的環境,結果精神開始出問題。
和先前在西雅圖比起來,紐約的生活真的是太恐怖了。專注的學習生活一天一天過去,口袋裡的美金一點一點用光,最後,我陷入貧窮的谷底。
每天要找東西吃、想辦法付畫布和畫具的帳單、解決移民局的護照問題、生病……各種困境一擁而上。
工作室的玻璃窗隨它去破、撿了一塊壞掉的門板當床睡、毯子也就一條。再加上工作室位於辦公大樓林立的商業區,傍晚六點過後沒有暖氣。這邊緯度和庫頁島差不多,每天晚上我都覺得寒氣滲進骨髓裡,冷到肚子痛,完全睡不著,只好爬起來繼續畫畫。除了工作之外,我沒有任何方法可以對抗飢餓和寒冷,只能逼自己更努力工作。
有一天我聽到有人敲門,一看,門外站著山姆.法蘭西斯。他住隔壁大樓,當時還默默無聞。我泡了一杯咖啡給他,結果他問我說:「有沒有牛奶?」我當時滿面通紅,腦袋一片空白。別說泡咖啡加牛奶了,我家根本什麼都沒有,我從早上起來就什麼都沒吃。真要說的話,我覺得比較不可思議的是家裡竟然還找得到咖啡。
每天我會吃幾顆朋友送我的癟掉的栗子當晚餐,就這樣過日子。如果真的餓到受不了,我會拎個布袋去魚店外面的垃圾箱撿魚頭,收集雜貨店丟掉的高麗菜葉,把它們通通丟進一個在舊貨店用十美分買的鍋子裡煮湯。
心情低落的時候,我會爬上帝國大廈。資本主義的根據地裡,保留著越戰之前那種老美國的美好餘光。紐約正是在這裡熠熠生輝的寶石、是毀譽交加糾結不清的人生大戲、是華麗的眾生相。
從世界第一的摩天大樓俯瞰凡間,就像是在觀望一個充滿無限可能與野心的戰場。雖然現在兩手空空,可是我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夠在紐約隨心所欲,掌握自己所嚮往的一切。真的,激烈的熱情在我內心發燙。我下定決心要改革藝術,全身的血液為之沸騰,連自己肚子餓都忘了。
某天,有一位老太太突然跑來拜訪我的工作室。原來是喬治亞.歐姬芙來了。她先前招待我去她的莊園,擔心我的生活起居,特地跑來探望。我想起回憶中那張牛骨的畫、那位鄉下舊書店畫冊上的傳說中的女畫家。現在親眼看到她出現在我面前,簡直就像作夢一樣。
歐姬芙除了援助我的日常生活之外,還把她這輩子專屬的藝術經理人伊狄絲.郝伯特介紹給我。這位紐約藝廊老闆經手的都是國吉康雄、約翰.馬林、史都華.戴維斯、還有歐姬芙之類響噹噹的大人物,沒想到她竟然會買我的畫。
我幾乎把所有賺來的錢全部都花在畫材和畫布上,又開始繼續畫。我在偌大的工作室裡立起一面巨大的黑色畫布,大到不踏上梯子就構不著邊,然後在上面盡可能用纖細的筆觸畫滿數百萬個點,完全不留空隙地編織一面白色之網。
每天,天還沒亮我就起床,然後一路畫到半夜。除了吃飯上廁所之外,不分天昏地暗一直畫,畫到最後工作室裡每張圖上面全都是這樣的網。朋友看我這樣一個勁畫,也開始擔心起來,認真問我說:「你幹嘛每天都畫這個啊,你還好嗎?」一邊戰戰競競躲在旁邊,用一對藍眼睛偷看。
老實說,我常常被自己的精神狀況搞得很煩。只要開始在畫布上面畫點點,接下來就會從桌子延伸到地板,最後一路畫到自己的身上。我會周而復始不斷重複同一個動作,讓這面點點之網無限擴張。不知不覺之間,從手到腳到身上穿的衣服,房間裡的一切都會被這張網覆蓋。
早上醒過來一看,我發現自己昨天畫的圖全部都貼在窗戶上。我狐疑走近,想要用手輕輕撫摸那些畫,一碰,所有的圖都被我扯到懷裡,心跳也催起油門轟然加速。我覺得自己的精神狀況已經不行了,叫救護車去貝雷弗(Bellevue)醫院,沒想到院方說:「你的病不應該來我們這邊,應該去找精神科。你要住院才行。」不管怎麼說,我常常像這樣叫救護車,讓對方傻眼說:「怎麼又是你啊?」
我一直畫一直畫,吃飯對我來說反而變成是其次。紐約是全世界物價最高的地方,簡直就像是在吃金幣過活。除了偶而花十五美分的公車錢之外,有時候我甚至連續兩天都沒有吃任何東西,就像著魔一樣,挺著空空的肚子一直畫。
我的焦慮像火在骨髓裡燒。我是端坐在美國主義大本營——紐約這塊岩石上的女達摩。這時候如果我有一台血紅色的跑車,我想要開上高速公路,在萬里無雲的天空下把速度催到破表飛出去。撞上大樹也無所謂。我想要掏出鋒利傷人的紙鈔,買下德州天高草低的原野,占地為王。
還有還有,我想要像我周遭的女性朋友那樣,每天晚上接二連三和黑、白、黃、褐不同膚色與長相的男生出去玩。我就這樣做著各式各樣的夢喃喃自語:我想發財,如果有名聲也不錯……任何群聚在紐約還沒有出頭的年輕人都一樣,在這方面,我絕對不會輸給別人。
但是,我的房間裡只有一隻破爛的狗布偶和乾巴巴的吐司。除此之外,還有那一張害我跑去精神病院的《白色的網》。這張畫到底是什麼爛東西,我有好幾次都很想要一腳把它踹飛。
惠特尼藝術博物館舉辦徵選那天,我背了一張比我自己還要高的畫,沿著紐約市中心大馬路走過四十個街區。惠特尼博物館現在雖然很前衛,不過在那個時候風氣還是超級無敵保守。我心裡其實一直覺得,像美術館長那種沒有用的傢伙怎麼可能會了解我的作品。結果正如我所料,我落選了。我又得背著這幅有一張榻榻米那麼大的傢伙,走過四十條馬路回去。那天風很強,身上背著比自己還要大的一幅畫,感覺自己的身體好像是要被風吹跑一樣。回家之後我全身無力,整整兩天睡死在床上。
當時藝術界正掀起一股「行動繪畫」的熱潮,隨便路上抓一個人都在畫。這種風格不僅一堆畫家急於擁抱,在市場上,還以非常驚人的價格瞬間銷售一空。然而我自己認為,對於一個想要終身投入創作生涯的人來說,創造從自己內在培養出來的原創作品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所以我創作了一批和他們方向完全相反的作品。
作者資料
草間彌生
1929年生於長野縣,前衛雕刻家、畫家、小說家,在日本被認為是現存國寶級的重要現代藝術家,並入選為全球百大重要藝術家(亞洲只有兩位入選)。
草間彌生10歲開始便患有神經性視聽障礙,常有自殺的企圖。中學畢業後,進入京都市立工藝美術學校,主修日本畫。1957年移居美國紐約,開始從事前衛藝術的創作,並與當代重要的普普藝術家包括安迪.沃荷(Andy Warhol)、瓊斯(Jasper Johns)與歐登柏格(Claes Oldenburg)一起聯展。她的作品並不斷於世界各地展出,獲全世界90餘所美術館典藏。曾獲頒美國頒發終生成就獎、法國文化部頒發法國藝術及文學騎士勳章、日本國內頒授的各種獎項。
除了藝術創作之外,草間彌生1973年回到日本定居之後,出版過10幾本書籍,包括《曼哈頓企圖自殺慣犯》、獲得日本野性時代文學獎的《克里斯多夫男娼窟》與自傳等,也算是日本當代作家。她目前居住在東京的心理治療所中,並以81歲的高齡繼續從事藝術創作。她常常對外表示,「若不是為了藝術,我應該很早就自殺了」。
得獎與推薦記錄
1951年/作品《徬徨的夢》獲得日本第二屆創作獎入選
1955年/與美國女畫家歐姬芙通信,也將自己水彩作品寄給她,並開始準備前往美國。
1957年/前往美國,大部分時間在紐約創作,發表巨大的平面作品、軟雕塑、以及結合鏡子和燈具的環境雕塑作品。有「前衛女王」的稱號。
1960年/後半開始舉辦人體彩繪、時尚走秀,參加反戰活動。並嘗試運用媒體的表現方式,譬如製作電影、發行報紙等等。
1962年/在紐約的綠藝廊參加七人聯展,同時參展的其他藝術家包括安迪.沃荷與歐登柏格。
1966年/受邀參加第33屆威尼斯雙年展。
1968年/自導自演的短片《草間的自我消融》入圍第4屆比利時國際短片影展和第2屆馬里蘭影展,並榮獲安娜堡影展銀獎。此外,也在歐洲各國進行展覽。
1973年/返回日本。一邊持續創作發表藝術作品,並且發表許多小說與詩集。
1983年/小說《克里斯多夫男娼窟》榮獲第10屆野性時代新人文學獎。
1986 ~ 9年/在法國、紐約、英國開個展。
1993年/代表日本參加第45屆威尼斯雙年展。
1994年/開始著手創作戶外雕塑。於日本、法國、好萊塢、韓國設置戶外雕塑,並於里斯本的地鐵走道製作壁畫。
1996年/開始以紐約的畫廊為主要活動範圍,同年召開的兩個個展分別獲得國際美術評論家聯盟的獎項。
1998年/參加台北雙年展。
1998 ~ 9年/個人的大型回顧展由洛杉磯州立美術館揭開序幕,之後陸續至紐約現代美術館、沃克藝術中心、東京都當代藝術館巡迴。
2000年/榮獲第50屆藝術選獎文部大臣獎、外務大臣獎。同年個展在巴黎、丹麥、維也納、首爾巡迴。參加雪梨雙年展。
2001年/榮獲日本朝日賞,參加橫濱三年展。
2002年/松本市美術館開館紀念個展。獲頒靛綬褒章。
2003年/獲頒法國文化部之法國藝術及文學騎士勳章,並於德國、波蘭舉辦個展。參加法國里爾藝術聯展以及里昂雙年展。
2004年/獲頒信濃每日新聞社文化基金會之信每獎。參加惠特尼雙年展(紐約)。東京國立現代美術館個展。
2005年/京都國立現代美術館、奧斯陸國立美術館個展。參加第三屆瓦倫西亞雙年展(西班牙)。草間大樓落成。
2006年/榮獲終生成就獎(美國)、旭日小綬獎。參加大地藝術祭(新瀉)、新加坡雙年展。
2007年/提供作品參加波隆那策展中心。並於慕尼黑、雪梨、紐約、香港、倫敦、靜岡縣立美術館等地舉辦個展。作品獲全世界90餘所美術館典藏。
2012年 /首次與Louis Vuitton合作設計計畫。
2016年 /榮獲天皇於皇居宮殿頒發「文化勳章」,是六位傑出人士之一。
2016 年 /榮獲美國《時代雜誌》(TIME)選為全世界百大人物。
2017年/於美國華盛頓博物館(Hirshhorn Museum and Sculpture Garden)舉辦展覽Yayoi Kusama: Ininfinity Mirrors
基本資料
作者:
草間彌生
譯者:
鄭衍偉
出版社:
木馬文化
書系:
INSIGHT
出版日期:2017-01-25
ISBN:9789863593478
城邦書號:A0500474
規格:平裝 / 單色 / 320頁 / 14cm×20cm
A Yayoi Kusama Pumpkin Sculpture Is Reinstalled in Japan. Technically, it's a replica of the polka-dot plastic creation that was damaged by a storm last year.
May 17, 2023 — Yayoi Kusama's latest “Infinity Mirror Room,” at David Zwirner Gallery in Manhattan, is titled “Dreaming of Earth's Sphericity, ...
Apr 20, 2023 — What Georgia O'Keeffe Taught Yayoi Kusama. From tough love to unwavering enthusiasm, a look at some notable relationships throughout history ...
Aug 10, 2021 — For some experiences you just have to wait — and the exhibitions of Yayoi Kusama, the 90-year-old Japanese mastermind of obsessively dotted ...
Oct 14, 2022 — The artists will be making floor-to-ceiling mosaics for the underground Long Island Rail Road terminal opening in December.
Feb 23, 2017 — Kusama, who was born in Japan in 1929, made her first Infinity Mirror room, “Phalli's Field,” in New York in 1965, filling the 15-square-foot ...
Nov 30, 2022 — Now Arriving: Yayoi Kusama and Kiki Smith's Grand Central Madison Mosaics. Beach scenes, wild turkeys and fantastic abstract forms in glass ...
Aug 10, 2021 — The artist's lifelong fascination with the natural world inspires monumental floral sculptures in the New York Botanical Garden.
Nov 3, 2017 — Yayoi Kusama: Infinity Nets Through Dec. 16 at David Zwirner, 34 East 69th Street, Manhattan; 212-210-0420. Yayoi Kusama: Festival of Life
草間彌生的生命足跡
從松本、紐約到世界的奇幻旅程
說到草間彌生,大家會想到什麼?圓點、南瓜,還是無限鏡屋?過許多人或許不知道,草間彌生是1950-60年代最早前往紐約發展的亞洲藝術家之一,在那個二戰結束不久、越戰正酣,各種事物都在劇烈變動中的世界,她以一名東方女性創作者之姿,勇闖白人男性主宰的西方世界,日夜不懈地作畫耕耘,膽大無懼地實驗衝撞,為自身、乃至於當代藝術開拓出嶄新的面貌。本次「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展覽,便是要從這樣一位#勇敢女孩的冒險故事 說起……
1957年,傳統的日本畫壇及保守的社會終究框架不住草間彌生的創作野心,她銷毀多數早期繪畫,僅帶著其中2000件作品與60件和服,將美金現鈔藏於洋裝、皮鞋中,便隻身搭機前往美國。身處資本主義大本營,且因越戰而物價飛漲的紐約,草間彌生的生活並不容易,她對抗飢餓與寒冷的方法,便是日以繼夜的筆耕作畫。兒時的自然觀察、幻覺經驗及飛越太平洋時受海浪波紋的感召,揉合於大尺幅畫布上細密的網狀紋樣,催生「無限的網」系列作品,草間彌生逐漸開始在高度競爭的紐約藝壇嶄露頭角。
1961年,不安躁動的網紋終究湧出畫布,草間彌生開始用床單縫製大量陽具形狀的軟雕塑,將之覆蓋於沙發、洋裝、高跟鞋等傳統女性形象相關的居家物件上,創作「積累」系列作品,透過強迫性的重複生產,消解兒時目睹父親與他人交合的性創傷。創作能量正盛的草間彌生,不久後開始以空間為範疇,打造具沉浸感官效果的環境裝置;1967年起,她則結合性解放的訴求、示威遊行和民眾參與等元素,策動大量「乍現」(Happening)行動。從工作室游擊到廣場、公園、證券交易所、美術館甚至教堂等公眾場合,在一片反戰聲浪中以身體行動高喊「愛與和平」。這一系列的乍現行動於1968年達到巔峰,奠定草間彌生「嬉皮女王」的地位。
1970年代初期,草間彌生的乍現活動趨緩,又接連遭逢精神伴侶及父親逝世打擊,身心震盪的藝術家最終決定返日定居,並於1977年自願入住精神病院至今。其間,藝術家創作的腳步並未停歇,她重新拾起粉彩、水墨、水彩等早期使用的媒材,並融入拼貼的手法創作,此時期作品的用色更為沉鬱,卻顯現出深隧的空間感,不時吐露對於生死循環、潛意識世界的想像。草間彌生蟄伏期間創作不輟,最終於1980年代中期以降逐步綻放,幻化為歲月淘洗出的艷紅花朵。
「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橫跨草間彌生1951至2005年的作品,深入她最具開創性的創作階段,本次展覽奠基於W Collection的藏品,並特別與草間彌生工作室合作,展出包含藝術家首度於歐陸策動的裸體乍現演出「裸身慶典:愛與音樂」、衝擊感官的實驗錄像《花縱慾》、紐約階段初期的網畫作品《光No.1》、體現強迫重複徵候的《航空郵件的積累》、色彩斑斕的巨型軟雕塑《永劫回歸》,及《花瓣》、《海底》等70-80年代內斂幽深的拼貼作品。展覽以草間彌生生涯中的創作探索與實驗為引,深入藝術家跌宕豐厚的生命旅程。
●∴•·..·●∴•·..·●∴•·..·●∴•·..·
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W Collection & More 1951-2005
展期|2024.12.21 - 2025.05.04
地點|北師美術館(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134號)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8:00,每週一、除夕、初一休館
總策畫|林曼麗
策畫|北師美術館團隊
空間設計|別音設計
主視覺構成|本間一騎
視覺設計| 理式意象設計
主辦單位|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
合辦單位|時藝多媒體傳播股份有限公司
協力單位|草間彌生工作室、臺北市立美術館、青森縣立美術館、廣島市現代美術館
借展單位|株式會社草間彌生、臺北市立美術館、W Collection、MOMA Contemporary Co., Ltd.
主力贊助|台新銀行
贊助單位|建銘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財團法人建弘文教基金會、美術館之友聯誼會、JINS Taiwan
+++++
楊英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https://zh.wikipedia.org › zh-tw › 楊...楊英風(1926年1月17日-1997年10月21日),字呦呦,是臺灣宜蘭出生的雕塑家,以其創作晚期現代主義抽象組合造型、不銹鋼材質和中國式的藝術思維著稱。
每個人一生中都有許多影響他方向的事件。對我而言除了個人決心之外,便深深感到「環境時刻影響人」這句話的真諦;就像萬物生長於大地,花草走獸各有一定生存秩序一樣,無論人類文明發展或個人行為、性格之形成,都與環境有密切關係。這種大宇宙的理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也是數十年來我旅行、創作而得,以至至今一直成為支持我工作及生活的信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