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30日 星期五

陳武鎮、黃春蘭、梅廣《上古漢語語法綱要》、

曹永洋學長今天來訪,看我桌上竟然有陳武鎮(文/圖)《放風箏》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84,78頁 (這本書市北縣某國小圖書館藏書,流落出來)。
他說此人是白色恐怖的受難者。網路上可找到些資料。


政治犯的囚房隨想

陳武鎮從20世紀末創作228記憶畫作至今將近30年,2010年左右之後釋放豐沛歷史記憶的無限揮灑創作,最近10年又以南科高科技進口機器的廢棄箱體木材創作雕塑系列。這次在國家228紀念館第三次展出,聯畫加上雕塑組將監獄內難友的個別動人故事,昇華為藝術瀑布,流瀉著記憶的秘密!



梅廣教授 (清華退休)是曹學長的東海同學。
我有《孔德成先生學術與薪傳研討會論文集》2009.12
內有梅廣《《大學》古本新訂》頁117-154
還有一篇,張臨生《北宋藍田呂氏家族出土呂峌墓考辨》頁311-348
張臨生與梅廣氏夫妻,當過臺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
曹學長說。梅廣教授的專業書再版:
梅廣《上古漢語語法綱要》台北: 三民書局出版社,2015
~~~~我的同學的回應

黃春蘭白色恐怖政治受難畫家陳武鎮師專畢業到海軍服役,在性向測驗卷寫了「反中央、反對國民黨」八個字,就受到牢獄之災。巨大陰影一直盤聚於心,影響創作,直到解嚴、政黨輪替後,所有的禁忌不見了,坐政治黑牢的所見所聞所思,像火山爆發不斷湧現的熔岩,創作卅五幅「判決書」系列油畫,將蔣介石當年在法官判決通匪罪犯簽法官判決通匪罪犯簽呈指示的文件,裱貼於各式充滿驚惶的人形油畫中,令人震撼。每幅畫作名稱即是蔣介石在簽呈上的指示,例如「此人為何不槍決」、「凡判處十二年以上一律改處死刑」、「槍決可也」等。(http://www.tongyi.com.tw/main.asp?pmid=12其中一幅是我來不及見面的父親判決書。 






~~~
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450965

陳武鎮「判決書」油畫展 蔣介石判死筆跡入畫
2010-12-10

〔記者謝文華/台北報導〕白色恐怖政治受難畫家陳武鎮創作卅五幅「判決書」系列油畫,將蔣介石當年在法官判決通匪罪犯簽呈指示的文件,放大十至二十倍,約半個人高,裱貼於各式充滿驚惶的人形油畫中,令人震撼。每幅畫作名稱即是蔣介石在簽呈上的指示,例如「此人為何不槍決」、「凡判處十二年以上一律改處死刑」、「槍決可也」等。陳武鎮說,希望觀者站在一公尺遠,都清楚可見蔣介石一個人判生判死筆跡!


白色恐怖受難者陳武鎮創作的「判決書」系列油畫,融入、放大蔣介石在法官簽呈上,指示判生判死原件,每幅作品名稱就以蔣介石在該簽呈上留下的筆跡命名。此為「此人為何不槍決」。 (台灣21世紀文化協會提供)
被問及親共親中的馬英九總統,若活在那個年代,會被老蔣如何定罪?陳武鎮直言,恐怕「死二十條人命」都不夠吧!
此一系列畫作今將在景美人權園區的「景美看守所與白色恐怖」主題展中首次曝光,馬總統也將出席參觀。有受難者私下懷疑:「馬敢看嗎?」陳武鎮則坦言,馬雖為當年國民黨犯下的暴行多次道歉,但仍每年向兩蔣謁靈,可見馬完全無法了解受難者的心情,道歉只掛嘴邊,毫無誠意,他因此婉拒出席,「我的畫就代表我的發言!」

吳興國 。 李國修。陳柏霖(Bo-Lin Chen )


凱撒的告白⋯每一個觀衆心中,都有一齣吳興國

昨天,一回到家,快快梳洗,倒頭就睡了
因為,和團員練了一天功
每個人都汗濕淋漓
我發現,自己的旋子,還行
但是,飛腳,蹦不高了
很緊張,八月要去義大利演「李爾在此」(0831)

"看看羅諾納大學,想想台灣
今早受邀到意大利著名的優質大學演講
入眼的美麗校舍,可追溯至14世紀
我突然想到台灣大學了
但是,進入校園
那種優美、典雅、整潔和藝術感
台灣真的難以比擬了

這所學校,並沒藝術科系,
共有約600教授,400行政,20000學生
有人文、哲學、教育、經濟、法律、醫學..科系
一到學校,大概有三位教授熱情迎接,馬上學生攝影隊擁上探訪,他們對「李爾在此」既驚嘆又好奇
接下來,足足兩小時講座
這內容,可是三位得力助手共同設計完成的內容.-(雷碧琦教授、秀偉和製作執行克祈)
雷老師熟悉國際事務,對工作細節要求高,演講PPT介紹當代傳奇劇場作品內容很扎實,在她引導下,節奏明快:深入又生動介紹和翻譯我的演講,加上柏澄、伯諺示範,現場掌聲不斷,氣氛熱絡。
兩小時一晃就過去了!

我以為,來聽演講都是戧劇系學生,其實不然,是來自世界各地學子,暑期特別的表演學程,以英語為主,這是相當多元而國際化的大學。
學生年纪很輕,氣質都相當好,全程專注,互動熱情有禮
教室美麗、沉靜而清潔,一麈不染到可以隨地而坐

台灣很多學校,並不注重美感
秀偉說,常去大學演講,經常覺得失望
有些被譽為最高學府的藝術大學早己破舊不堪,天花板破落,牆壁汚穢,大廳灰暗一.學生習慣不好,也相當髒亂,可見,學校冶理並不重視美感教育。
學生上課情形也有不專注,甚至懶散瞌睡吃東西玩手機情況,不知教授如何長期面對這樣的情況?也是辛苦。

台灣加油!不要太政治化,應該更重視人文藝術,美感禮貌教育,這才是回到和諧的生命本贒和提昇國家未來!"

一人飾十角,真的很累,
三年前就想封箱
但是,想想文化交流的意義,也重視接下來的戲劇工作坊,把握能深度宣揚戲曲美學,在西方的舞台上驗証創作理念,這也是令人感到興奮,難以拒絕。

起床,天還是黑的
無事,把秀偉給我一些「凱撒」上海演後劇評,仔細讀了一遍
這製作人很少主動給我看當代傳奇的評文
可能是不想讓創作者有心理壓力吧
她總是會先過濾,只要言之有理,內容札實,有存留價值她會收集
有朋友分享上海「凱撒」演後評論,真是相當多
我這才發現⋯
原來,我的作品,早在大陸引起関注
在「國劇評論」網,這半年,就有二十多篇,感謝張大選先生編輯,非常完整,各個行家對我歷年的作品的深度評析,還有「中國舞台美學恊會」網評,也有多篇「凱撒」精到的劇評

讀到「每一個觀眾心中,都有一齣吳興國」時,內心蠻激動的⋯
「守正者不易,先行者孤獨,唯有撼動人心者,永垂不朽!」亦心有戚戚⋯
當代傳奇劇場轉眼38年了,懂我的作品,當了解,我一直在悲憤的情緒中作戲,那種孤獨感,是從童年就伴隨著,一直到在練功房、在舞台上、在創作時、如影隨形;尤其,閲讀莎士比亞、貝克特、卡夫卡、歌德、契訶夫…,特別得到對照的心靈知足,成為生命的養分。在看傳統、演傳統、唱老生戲,特別特別有感慨,是非常深層的精神洗練,智慧的透悟。

我與「項羽」「凱撒」脾氣相近
有「無畏無懼」勇於「以少擊多」「背水一戰」的英雄氣概
審查:
「吳興國始終以反叛者,革新者,先行者形象,屹立於兩岸三地劇壇」
「持續啟迪兩岸三地的新生代的戲曲人」
「當代傳奇曲折和輝煌的一生,都無愧於載入當代世界劇場的歴史一頁。」
慚愧了,溢美了,非常感謝大家的支持和肯定
吳興國其實最怕被稱為「大師」
我只是很認真而巳
從小到老,對人、事、物都很認真看待
我也很調皮,好玩,喜歡在臉上作怪
有人說我演電影是「劇拋臉」
我是喜歡創造角色
怕重覆、庸俗、平凡、喧鬧
有時,秀偉為了行銷,推動票房
會要求我或青年團員做一些我不喜歡的事
但是,我知道,和社會、觀眾互動,有些是必須的,
她是藝術家,她知道我們的介限,我生氣時,會像一頭獅子,走來走去。對空吼一聲,她就明白了,馬上調整。
青年團員很信賴她
言聽計從
我們都知道
一切都出自於愛
愛戲曲、愛藝術、愛劇場、愛表演,甚至愛觀眾
謝謝莎士比亞,作完「凱撒」,令我們感到必須「愛地球」「愛人類」「愛生命」「愛下一代」!

Ps2004年作完「暴風雨」之後,我就不再悲憤作戲了,隨著「波布羅」劇終獨白,放下一切,心靈自由了!
還是感謝莎士比亞!



BBC 中文網(繁體)
莎士比亞悲劇《馬克白》搬到中國春秋戰國時代會是什麼樣子?「當代傳奇劇場」藝術總監吳興國在香港 光華新聞文化中心 接受BBC中文專訪,談31年前創團作品《慾望城國》如何突破傳統。
當代傳奇劇場 Contemporary Legend Theatre #莎士比亞 #京劇


-1:35



 吳興國:盼重返倫敦劇院獻藝 【中央社╱倫敦21日專電】      2013.08.21 09:21 pm 
台灣當代傳奇劇場藝術總監吳興國說,1990年「慾望城國」在英國國家劇院的成功演出,奠定當代傳奇走向國際舞台的重要基石,他期盼能再重返倫敦這個戲劇之都獻藝。  吳興國剛結束在國際知名的愛丁堡藝術節演出,這是他繼2011年「李爾在此」後,第2度在愛丁堡藝術節表演,安排改編自卡夫卡同名作品「蛻變」,進行世界首演,受到觀眾熱烈迴響。  2004年吳興國也曾受邀在倫敦ICA當代藝術中心,演出改編自莎士比亞「李爾王」的「李爾在此」。  吳興國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說,中國傳統戲劇在自己的環境面臨很大困難,觀眾也很少,做為繼承者他深知傳統戲劇的精緻和智慧,要讓世界認識中國傳統戲劇,最快的方式就是結合西方的作品。  他說,「這樣做雖然有危險性,但從1990年改編自馬克白的『慾望城國』,受到英國國家劇院的邀請,演出造成轟動,這讓我了解要勇敢的跨出去,不能一直在自己的空間裡。」  吳興國指出,現在是跨領域、跨文化、甚至混搭的時代,「在傳統中加入一點國際的元素,有如一朵盛開的鮮花,很容易被發現而且會非常芬芳」,從當代傳奇劇場成立28年的經驗來看,證明自己沒有走錯路。  他同時認為,未來更重要的是應該拿中國自己的文學作品與西方交流,讓西方人認識我們真正的情感與戲劇,和音樂文學如何結合,他鼓勵大家應不斷進行國際交流。  吳興國說,400年來倫敦一直是英國的戲劇之都,許多莎士比亞的作品都在這裡演出,戲劇十分蓬勃,如果劇院有邀請,他希望能不斷來英國演出。  日前吳興國與當代傳奇劇場行政總監林秀偉訪問國家劇院,舊地重遊,並與劇院企劃總監霍克斯(Robin Hawkes)會面暢談。  安排吳興國在「大師班」授課的倫敦「海馬克皇家劇院」創意總監朱萊佛(Alice Driver)說,當代傳奇劇場的節目內容非常特別,特別是吳興國巧妙將東西文化結合,讓觀眾能容易理解進而喜愛,她相信這樣的節目在倫敦的劇場一定會受到歡迎,特別是那些專走國際觀眾路線的劇場。 



李國修「開門、上台、演戲」。陳柏霖(Bo-Lin Chen )




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講師于善祿分析,其作品中的自傳性色彩、家國敘事、反映時事、人文關懷、身分 認同等內容與形式,幾乎已經自成一格。挖掘李國修的大老吳靜吉在《李國修戲劇作品全集》序言中表示,李國修的自我反思、對社會的關懷、對戲劇的激情、理性 和感性兼具的創作表現,樣樣難能可貴。
李國修養病時,不忘經驗傳承,完成二十七本《李國修戲劇作品全集》出版,指示藝術總監由製作人林佳鋒接任、屏風表演班已公開的演出行程將照常進行。得意弟子黃致凱等,也都有接班之姿。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李國修Hugh K. S. Lee,1955年12月30日-2013年7月2日)[1],祖籍山東萊陽,生於台北市,為台灣當代舞台劇大師,集編劇、導演、演員及劇團負責人於一身,素有「戲劇鬼才」之稱呼[2][3]。曾參與蘭陵劇坊、創辦表演工作坊屏風表演班。曾任屏風表演班藝術總監,也是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劇本創作研究所兼任副教授2010年4月—6月於清雲科技大學擔任駐校藝術家,其妻為台灣知名藝人王月


李國修,1955年12月30日出生於台灣,A型魔羯座,成長在西門町中華商場,父親是製作國劇手工戲靴的藝師。母親與父親同鄉,以母親為作品《女兒紅》的主角原型。 李國修十八歲就讀世界新聞專科學校時加入話劇社,畢業於世新廣電科,因為興趣而投入劇場演出及創作。1980年接觸吳靜吉博士創立的耕莘實驗劇團(蘭陵劇坊的前身)。因演出蘭陵劇坊荷珠新配」中的趙旺,受到大家的注意。後來參加華視綜藝100的演出,成為家喻戶曉的喜劇演員,在1982年因「唐三五戒」連續劇獲得電視金鐘獎的「最具潛力戲劇演員獎」。
1984年,與賴聲川、李立群,創立表演工作坊,1985年參與創團演出《那一夜,我們說相聲[4],1986年,三十一歲的他創辦了「屏風表演班」,舞台編導作品有三十餘齣,包括《三人行不行》系列、《半里長城》、《莎姆雷特》、《西出陽關》、《京戲啟示錄》等。李國修不但身兼編劇導演,也經常參與舞台劇的演出。其中在《西出陽關》一劇中飾演「老齊」一角,被台灣媒體評為「李國修最具卓別林高度的演出」[5]
2011年12月21日,李國修傳出罹患大腸癌第3期,並於12月30日於台北田徑場舉辦「李國修暫別舞台京戲啟示錄戶外轉播場」後,專心養病而暫停2012年的演出。2013年7月2日凌晨3時34分因大腸癌,病逝於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享年58歲。[6],一生一共創作出27個劇本[7]

座右銘

「人,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情就功德圓滿了。」[8][9][10]李國修曾在一次訪問提到,他這輩子只想做好一件事,就是「開門、上台、演戲」[11]

 *****2012.10.27
昨晚第一次知道此演員上網去找找他有點意思的年輕人

陳柏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zh.wikipedia.org/zh-hant/陳柏霖 - Cached-Translate this page 
陳柏霖(英语:Bo-Lin Chen,1983年8月27日-),綽號拉麵或舞川拉麵,出身於臺灣的電影及電視劇演員。身高180cm,體重64kg,血型為B型。事業版圖除了臺灣 ...
天下500期改變 為了幸福:
演員陳柏霖 深情大仁哥,做自己最幸福
2012-06-27 天下雜誌 500期 作者:林秀姿
演員陳柏霖 深情大仁哥,做自己最幸福 圖片來源:王竹君 2012年第47屆電視金鐘獎頒獎典禮,戲劇節目男主角獎由陳柏霖拿下!分享他對暴紅之後的感動故事...
讓「李大仁」成為台灣女性心中幸福的代名詞,陳柏霖明白,擁有就是失去的開始。面對暴紅,他淡定以對;在演藝染缸中,「大仁哥」始終堅持做自己。
「我是一棵樹,樹不會變成摩天大樓,我只是多長了花跟果,」坐在新裝潢的工作室外小庭院,講話的不是「張士豪」,也不是「李大仁」,而是堅持一路走來,沒有隨著演藝圈起伏而改變的陳柏霖。
十七歲的陳柏霖,在電影《藍色大門》中,穿著高中生制服,笑容陽光燦爛,一句「我叫張士豪,天蠍座,O型,游泳隊,吉他社」,奠定他在影迷心中陽光大男孩的形象。
十年後,陳柏霖在《我可能不會愛你》連續劇裡,卻變成專情、一直默默守護女主角的李大仁,成熟穩重的形象,擄獲大批影迷的心。
「李大仁」是去年冬天帶給女影迷幸福感的關鍵字。但是,陳柏霖一點也不想被「李大仁」定型。
暴紅,就是過氣的開始
面對「李大仁」的爆紅,陳柏霖顯得很抽離。他笑著拿《我可能不會愛你》中的台詞舉例,「擁有就是失去的開始。」
「暴紅就是過氣的開始,」他說,「世界需要你時,你就紅;這個世界遺棄你,你就不紅。」所以,他把李大仁留在螢光幕前,走下舞台,還是過著宅在家裡看DVD、聽音樂,和朋友吃路邊攤的簡單日子。
對陳柏霖來說,「張士豪」才是改變他人生最大的轉捩點。
就讀景文高中時,他是屬於「內向、害羞型」的男孩子,下課後和朋友打籃球是生活中最大樂趣,從沒想過未來是什麼樣子。「張士豪」帶領他闖進演藝圈,享受到一炮而紅的滋味,也找到自己未來的方向。
《藍色大門》導演易智言曾說,「陳柏霖太聰明了,躺著都會紅。」不過,在當紅時,陳柏霖卻決定離開台灣,勇闖香港、日本和中國市場,一走就將近十年。
「對自己殘忍,才會進步,」陳柏霖說,面對不同的工作團隊,不同語言文化的挑戰,強逼他提早成熟。
「世界上很多人可以講五、六種語言,我覺得我應該沒那麼笨,沒道理做不到。」所以,儘管香港導演勸他講國語,找廣東話配音,他還是堅持每天晚上熬夜背台詞。現在廣東話、日語都沒問題,是台灣少見的「三聲帶」演員。
過去十年的時間,陳柏霖在海外市場拍片,台灣鮮少有作品。去年拍完《我可能不會愛你》紅遍台灣後,今年又拍了國片《BBS鄉民的正義》,預告片曝光後,讓觀眾又驚又喜。
陳柏霖擺脫大仁哥的深情形象,演出亦正亦邪的駭客,壞壞的表情很吸睛。多年好友兼經紀人張力透露,選拍這部講述網路霸凌和言論自由的電影,陳柏霖只拿了五分之一的片酬。
「留在底片上的東西是永恆的,」陳柏霖說,不計較片酬高低,是希望每一個作品,可以分享一些事情,從中影響觀眾,去做一點點的人生選擇跟改變。

受訪的前一晚,他重看電影《愛在黎明破曉時》。「裡面女主角說,自己常常會幻想,一個老太太在房間裡面,看著自己的臉,『我現在的此刻,就是她的回憶』。」
陳柏霖說,「我也正在為一個老先生的回憶做準備。所以,我的當下應該要做什麼事情呢?做什麼值得被回憶的事?」不被爆紅沖昏頭,他堅持,拍一部好電影,比拍一部賣座的電影重要。
「一首歌或一部電影,都是一顆種子,這顆種子也許要五十年後才會發芽,」他說,「所以我們每一個人現在正在做的、拍的,也許要二十、五十年後才會看得到影響。」
以正面能量感染他人
也因為這種想法,他自組製片公司與工作團隊。經紀人張力和陳柏霖是景文高中同學,兩人相識十餘年。張力形容,陳柏霖是有「正面能量」的人,「跟他在一起,感覺什麼事情都做得到,」張力說。
「電影的製作步驟很神聖,應該先是有好的劇本,拍出好的電影,再來想怎麼行銷,」陳柏霖感嘆,現在的電影環境反其道而行,大部份都先以市場行銷、是否賣座為導向,再來製作電影、寫劇本,「這樣一來,電影只是季節性、可替換的商品罷了。」
陳柏霖的夢想,是拍出在數十年後仍能影響、感動人的電影。他說,每個演員都在等一部好劇本、好電影,等待過程很煎熬,「人生可以不只是個棋子,而是當下棋的人。」

為了實現夢想,陳柏霖也找來數名高中好友協力,在台北的工作室裡一起工作。
「我覺得幸福就是可以做想做的事情,而不在乎得到什麼,」他看著一旁的高中好友說,「看到家人和朋友都健康快樂,自己就很幸福。」
「人生最重要的並不是成功,而是誰跟你分享這份成功,誰跟你一起見證這個歷程,」陳柏霖說。
 
很多人說演藝圈是大染缸,堅持不改變理念的陳柏霖,似乎很努力不被染上各種顏色。
「從小到大我都想改變世界,卻看到很多人長大後被世界改變,」他說,「如果能保持自己的本質不變,何嘗不是對世界的一種改變?」

李茂生 (2):少年事件處理法;死刑——作為正義或者儀式;李父六十大壽紀念歌、王浩威:預防下一個鄭捷 父母應該這麼做 (今周刊)


多年前有位要清潔隊員向遊民噴水的前藝人民代,在監所當志工(號稱榮譽教誨師)。其實她是個先知,知道自己有天會進去,所以事前安排了實習的機會,以免日後手忙腳亂。比起她,其餘的人就沒這麼聰明了。只不過,她的聰明才智也僅止於此而已,她連出國情資是連線的都不知道。20240831
。。。
據聞教育部長對十八歲以下的抗議學生撤告。 少年事件處理法啟動的機制有報告、請求與移送,並沒有告訴喔。沒有告訴哪來撤告? 少年事件處理法是刑事法規中最具有「教育」意涵的一部法律,理論上「教育」部的官員應該會懂少年事件處理法。但是,怎麼會沒有人去告訴學商管的教育部長,撤告也沒用呢? 難道教育部中沒有任何法規會等的組織嗎?還是說教育部的官員中沒有人懂教育非行少年的少年事件處理法? 不過,撤告是好事,效果及於其他十八歲以上的被告(不能稱「以上」,而應該說是超過十八歲)。至於對十八歲以下的少年,少年法庭的法官也會考慮撤告這個事實的。


。。。。












  • BatistaFireSquad

    死刑——作為正義或者儀式


    十二月初,台灣廢死聯盟召開了一個國際會議,來了許多國外人士,包括日本、香港、蒙古等地主張廢死的論者。會中再度聽聞「人們將不願意做的骯髒事(執行死刑),叫別人去做(不沾鍋)」、「台灣民眾普遍不信任司法,但是只要碰到嚴重的犯罪,通常都會認為判死刑的司法是對的」這類的言論。
    這些都是我多年來一直不斷強調的矛盾,聽到有人贊成這種批判的觀點,不知是不是應該感到欣慰。
    台灣執行死刑的比例,是全世界第七名,這可以說是個污名,但是全民都不以為意,身為國際社會上的孤兒,一方面氣憤各國不承認我們的國際法上地位,但是同時也不在意自己的國家在世界中被塗上污名或被輕視。整天在叫囂司法不公,但是只要一碰到阿扁案或死刑案,則又對廢死論者跳腳,大喊尊重司法。一談到韓國,立即論及其社會中的貧富不均,或財團壟斷國家經濟,但是從來不去重視這個國家已經二十餘年沒有執行死刑。醫界二十餘年來,甚少對摘取死刑犯器官一事發出有意義的批判或疑問,但是一旦因為我國允許摘取死刑犯器官所以醫生們的論文無法刊登在國際刊物上後,在今年年初立即開始非難死刑犯的器官捐贈。
    我總覺得我國包含菁英份子在內的社會大眾真的是很犬儒,虛偽到無以復加的程度。
    然而,這些虛偽都在「以命償命」的世俗應報觀念下被合理化。「以命償命」是個很單純的同害報復,但是不會適用到其他類型的犯罪,例如我們不會主張強姦別人的人,必須被別人強姦,或主張公然侮辱他人的人,必須被公然侮辱回去。對於殺人以外的犯罪,我們已經「進化」到根據較為抽象的對照表給與被害人應得的惡害,例如施以對應的自由或財產的剝奪。唯獨對於殺人犯,大家還是在主張這類古老的同害報復。
    那麼,疑問就是為何我們只會針對這類的犯罪回歸到原始的反應?為什麼大部分的國家都能夠克服這種的慾望?
    當然所謂的「克服」並不是指這些廢除死刑的國家,就已經完全摒除了這個原始的慾望,而是他們用法治控制住了有時在殘暴的犯罪發生時,難免會爆發出來的原始慾望。
    於是問題重點在於,這個原始的慾望起源於何處?為什麼必須控制住這類的原始慾望。
    康德主張每個人都是自己的目的,都是自由理智的道德主體,不得成為他人目的的手段;但是他卻主張死刑,還說當一個小島要沉沒時,仍舊必須執行死刑。死刑是將道德主體完全抹殺的行徑,道德主體必須主張把特定人的道德主體消滅掉,這就是康德的矛盾所在。他主張如果牽涉到死刑,那麼大眾可以利用死刑來達成自己的目的,並將這個目的提升到絕對正義的地位,此際被大眾當成工具的死刑受刑人,其道德主體性,並不是他所關注的重點。
    康德到底什麼地方生病了?不,到底大眾什麼地方生病了?病到連有矛盾的論述都拿來合理化自己的行徑?
    其實,康德或大眾並沒有生病,而是不願意去談論自己理性的侷限。當踩到紅線的時候,人們並不是理智的,而是慾望的,而且當這個慾望牽涉到生存的可能性時,生存的慾望將會超越理性的需求。換句話說,當人們自認生存受到威脅,導致其生存的慾望特別強烈的時候,即必須藉著排除一些「非人」來滿足這個慾望。這就是「治亂世用重典」的原貌,人們藉著排除「非人」的作為,強化了內部的同一性或安全性,而死刑只是一個儀式而已,無關正義。這有問題嗎?當然問題大了。我們在消費死刑犯,則這種消費有問題嗎?
    首先,「非人」的定義並不明確,縱然儘可能限縮其範圍,但是難保不會擴張。其次,並不是殺了「非人」那麼社會秩序就會恢復,大家的安全就能夠獲得保障,這只是掩人耳目而已。最後,我們會假設只要把犯罪人殺了,那麼被害人的家屬就能夠滿足,殊不知仇恨不會因此而消失。結果,大家僅是藉著國家的暴力,挑選祭品,當祭祀的儀式結束後,假裝天下太平。這是人類古老的作法,也是個沒有進化過的社會統治手段。
    台灣這個社會在碰到尖銳而且必須解決的議題時,通常都是用激烈的手段,互相攻擊,甚至不惜製造對立、撕裂族群。在威權的時代,沒有足夠的能量來思考、反省這種作法的問題,但是在已經某程度自由化後,如果還不去思考這種作法會不會引導悲情的島嶼邁向沈淪一途的話,那就糟糕了。
    我們迫切需要和解,但是和解不是提出個會更加撕裂族群的議題所能夠達成的。或許有人會說,死刑是台灣的共識,贊成死刑不是撕裂族群,而是促進和諧共存的作為。然而,藍綠、外省本省、人與非人,這些都是切割,其間的差異僅在於深淺不一而已。換句話說,正如藍與綠的切割可以促成各陣營的團結一樣,切割人與非人的手法,只能促成「人」的團結而已,所殘留下來的一定是對於「非人」的仇恨。
    和解所需要的是絕非仇恨,而是寬容與理解。被譽為中世紀最後一位詩人,也是近代的第一位詩人的但丁在其鉅著「神曲」這個史詩中,表明了地獄與煉獄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境遇。在地獄中人們僅是單純的受苦而已,而且執法者或旁觀者甚至會陷入加擔痛苦的角色中,而在給與他人痛苦的過程中得到愉悅;反之,在煉獄中,人們會不吝於給予同情與協助,這樣受到痛苦的人以及其他的人才能夠得到救贖。
    台灣現在所缺的不是切割與仇恨,而是從來都沒有體驗過的寬容與理解。
    所以現在開始學習吧。深入理解死刑受刑人的生涯,在其成長歷程中,你一定會發覺那一絲難以抹滅的悲哀,此際你平常都不會感受到的悲憫將會露出綠苗。



    ******
    在六十歲又一天(雖然才過了二十分鐘)的現在,讓我用一位很〇〇的教授的波文,結束生日饗宴。要吐還是要笑,隨便各位。
    ------
    明天是茂師六十大壽。本來偶要親自填詞獻唱,上傳youtube,但是不會弄。只好請大家搭配下列曲子,恭祝茂師六秩誕辰快樂。
    李父紀念歌 -- 一日為師、終生為父
    我們李父,首倡傅柯,學生血如花,推翻了蟑螂,建設了玉皇,產生了豬狗派閥。性平新成,鳥事如麻,李父詳加計劃,重新踩死台大。
    少年事件法,監獄行刑法,真理細推求,一世的煙酒,半生的暴走,為法扶犧牲奮鬥。李父精神,永垂不朽,如同櫻花紅日,死亡之握長留。
    法界鼎沸,人步艱難,禍患猶未已;莫散了FB,休灰了PTT,大家要互相勉勵。李父諷言,不要忘記,革命尚未成功,豬狗仍須努力。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ArtznHD3Fo

    國父紀念歌的歌詞 戴傳賢/黎錦暉 我們國父,首創革命,革命血如花,推翻了專制,建設了共和,產生了民主中華。 民國新成,國事如麻,國父詳加計劃,重新改造中華。 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真理細推求,一世的辛勞,半生的奔走,為國家犧牲奮鬥。 國父精神,永垂不朽,如同青天白日,千秋萬世長留。 神州鼎沸,國步艱難,禍患猶未已;...
    YOUTUBE.COM


    -----
    預防下一個鄭捷 父母應該這麼做專訪青少年問題專家 解讀捷運殺人案
    撰文 / 何欣潔
    出處 / 今周刊   910期
    2014/05/29
    • 預防下一個鄭捷 父母應該這麼做
    預防下一個鄭捷 父母應該這麼做
    1
    不到一周,台灣與美國相繼發生青年隨機濫殺民眾事件,日本也有青年持鋸子砍傷偶像藝人團體。青少年真的是不定時炸彈嗎?他們內心真實的聲音是什麼?我們該如何從這些事件中學習,阻止日後再度發生悲劇?
    台北捷運發生隨機殺人造成四死二十四傷事件,震驚社會。不但通勤族人心惶惶,警方向媒體透露,家境優渥的殺人犯鄭捷,平日沉默寡言,卻「沉迷暴力電玩」的細節,也讓許多父母焦急地探問:如果我的孩子也愛打電動、不知如何與外界溝通,甚至出現反社會傾向時,我該如何處理?

    《今周刊》訪問兩位青少年問題專家:協助許多青少年走出憂鬱、自殘、傷人困境的心理醫師王浩威;大力推動《少年事件處理法》修正,協助「犯了錯的孩子」走出迷途的台大法律系教授李茂生,為父母、師長提供意見。

    心理醫師王浩威:
    當發現孩子「進不去」這個社會
    第一步先放下緊張


    現在很多小孩子都覺得自己「進不去」社會,我們社會的排他性越來越強,很多人被排除在外面。「進不去」的人們,也許是被排擠;但有些時候,社會沒有排擠他,是他自己感覺自己進不去。無論如何「進不去」的人,有一天會找到一個方式,讓社會看見他、聽見他。

    電玩只是孩子逃避的去處

    事發之後,大家把焦點放在鄭捷平日愛打電動玩具,認為是電玩害他犯錯。事實上,這些「進不去」的人,自然會找一個地方待著,電玩只是他躲進去的地方,不是電玩讓他變成這樣。

    三十年前,台灣還沒有電玩的時候,這些人會躲在其他地方;三十年後出現了新的事物,這些人會躲到另外那個地方去。所以,重點是這些「進不去社會」的人,我們該怎麼對待他,而不是把焦點放在電玩上。

    現在,很多父母都很焦慮,頻問「父母該怎麼做?」「是不是該帶小孩去看醫生?」事實上,父母越想問這些問題、越想知道自己該採取什麼措施,都會讓他們更傾向把小孩緊緊抓住,進而採取更多禁止措施。 
     如此一來,社會上每個家庭都越來越傾向自我保護,排他性也隨之增強;在捷運列車、月台上安排警察駐守,也會發生類似的效果,社會越傾向保護、管束,只會讓孩子更「進不去」這個社會。

    父 母該怎麼辦?最好的方法就是:要學著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闖,你越是保護他,他越無法進入社會。從初步看到的資訊,鄭捷是一個家境非常好的小孩,也許就是家 境太好了,這我們不確定,但無論如何,父母一定要放下自己的緊張與焦慮,小孩才能找到自己的方式與社會互動,也才能成為「進得去」社會的人。

    舉例來說,現在父母提到社會,好像覺得那像個危險的叢林一樣,不願意讓小孩踏進去。但這個「叢林」真的危險嗎?原住民部落不就讓小孩進叢林去學習、歷練嗎?這叢林是很溫和的,你放手讓他去闖,他才能學會如何在叢林裡生存,也才不會成為一個「進不去」社會的人。

    二 ○○八年,日本東京秋葉原也發生隨意殺人事件(編按:犯人是二十五歲的派遣工加藤智大,駕駛卡車進入秋葉原後,開始揮刀砍殺路人,造成七死十傷)。事發之 後,日本開始探究無差別殺人者的心理狀態,認為社會發展的狀態讓人變得「透明」,許多人覺得自己不被看見,最後用這種方式爆發出來。

    所謂「透明」,就是人們感覺到:社會的眼睛只看得見我的地位、名聲或成就,你看不見我這個人,換句話說,他覺得社會上只有那些有權力的人才會被看見,而自己是不被看見的。

    這次事件之後,可以感受到台灣與日本有越來越類似的社會結構,感覺到自己變「透明」的人也許會越來越多。
     更多限制反而強化排他性

    前一陣子的學運,就可以從街頭上的年輕人感受到一種心聲,也就是「你看見我吧!聽見我吧!」一種渴望自己的存在被看見的感覺。但我們的總統竟然回應說:「年輕人的心聲我有聽到,也很願意聽,是林飛帆、陳為廷(學運領袖)不願意來跟我說話。」這實在是很不好的回應方式。

    總而言之,還是希望我們的社會、父母,不要因為過度恐慌,就把家中的孩子或年輕人越管越緊、加諸更多限制;放他們去社會上真實地感覺、碰撞,就是最好的方法。

    再次強調,一個過度保護自己的社會,也會是一個「排他性」越來越強的社會,只會造就更多像鄭捷一樣,無法進入現實社會的人,絕對不是解決事情的好方法。

    台大教授李茂生:
    每人都有反社會傾向
    關鍵在如何導引


    父母親的心態要正常!你要知道,小孩若有反社會性格,並不是一件壞事。愛因斯坦是不是有反社會人格?希特勒是不是有反社會人格?同樣是反社會人格,為什麼有人變成愛因斯坦、有人變成希特勒?

    這 不是一個遺傳問題,也並非某一個人天生就為惡魔的問題,我們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反社會的傾向,關鍵是父母親在發現小孩有反社會人格跡象:不願意或無法 遵守社會規範、對某些事物異常執著(可能是特別愛打電玩,也可能是熱愛研究蟑螂)時,有沒有順著他的性格,順著他的「偏差」,去認識他、了解他的與眾不同 之處,而且與他溝通?

    培養自信 怪胎變奇才


    如果父母願意花時間去肯定小孩,發現他的優點,而不是壓抑他,他就有自信面對社會,不會受到傷害,進而走上正確的道路。 
     學校老師、同學也必須多花一點力氣,養成「容忍異端人格」的習慣,而不是把這樣的同學排除在正常班級之外、認定他是怪胎,而是要認識他,甚至欣賞他作為一種與眾不同的人。

    舉一個例子,台灣教育界最近很喜歡談ADHD(過動症)。我有一位朋友,他的孩子很有反社會、跟父母與學校作對的傾向,老師就來建議父母,應該帶他去做ADHD的檢查,然後吃藥。

    我 就跟這位父親說,那藥一吃下去,這孩子就完了!他會昏昏沉沉、整個人像被抽乾了一樣。你的孩子,一定有非常優秀、過人的地方,你順著我說的話去做,去待在 他旁邊、好好認識他,看他到底「怪」在哪裡、優秀的地方又在哪裡,引導他發揮天賦,他會比任何乖巧的孩子都表現更突出。

    這位爸爸相信了我的話,開始了解他、肯定他,後來這個孩子,因為父母的肯定,長出了第一層的保護機制,他活得很有自信,不會受到外界的傷害,現在在某個領域表現非常突出,老師跟同學也都嚇一跳,「原來你這麼厲害」,另眼相看。

    這種帶著反社會色彩的孩子,如果能夠順著以上過程,找到與這個社會相處的方法,他可能會是大放異彩的天才,成為優秀的學者、科學家、藝術家,像貝多芬、尼采,這些人才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作品會流傳一、兩百年都還影響後世。

    忽視存在 孩子變惡魔

    反之,如果父母不願意了解他,反而去壓抑他那份過人的「執著」,他就會變得沒有能力應對這個世界,覺得自己變得「透明」而不被看見。

    變得透明的孩子,他會感覺到自己發出的訊息,沒有人能回應,他會變得恐慌,覺得他人的眼光彷彿都穿透身體、看不見自己,最後發展出一套異常的為人處事方法,去證明自己的存在,悲劇就會發生。 
     事發後,鄭捷父母出來道歉的說法,是很不負責任、不好的作法;聲明說「我們家被毀了」、「怎麼賠也賠不起」,還是在想社會對他求償的事情。沒有去反省鄭捷的成長歷程中,究竟父母、老師、社會做錯了什麼,鄭捷又經歷了什麼,這些沒人想了解,是一種糟糕的作法。

    希望社會不要再汲汲營營在「揪出惡魔」,然後極力把他排除,讓這些孩子走上「有路無厝」的處境,只能在路上一直跑、一直跑,卻無處容身。


    從校園到電影院,都暗藏殺機
    —近7年全球重大隨機殺人事件

    捷運車廂殺人
    2014年台灣台北 大學生鄭捷在捷運板南線上揮刀隨機砍殺乘客,造成4人死亡、24人受傷,為台北捷運首宗無差別殺人事件。

    闖入小學槍殺
    2013年美國康乃狄克州 亞當‧藍扎(Adam Lanza)持步槍闖入新鎮桑迪胡克小學,槍殺造成20名學童及6名教職員死亡、1人受傷,為美國史上死傷排名人數第二的校園槍擊案。

    電影院裡開槍
    2012年美國科羅拉多州
    丹佛市 蝙蝠俠電影《黑暗騎士:黎明昇起》首映時,持槍男子霍姆斯(James Holmes)在電影院內向觀眾開槍,造成12人死亡、58人受傷。

    假扮警察射擊
    2011年挪威烏托亞島 持槍男子布列雷克(Anders Behring Breivik)假扮成警察,朝島上參加挪威執政工黨青年團營隊的人群射擊,造成69人死亡、66人受傷。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挪威死傷最慘重的槍擊案。

    鬧區揮刀砍人
    2008年日本東京秋葉原 派遣工加藤智大駕卡車闖入秋葉原鬧區,下車揮刀砍人,造成7人死亡、10人受傷。 
     為日本近30年來隨機殺人事件中,傷亡最多者。

    捷運車廂殺人
    2014年台灣台北 大學生鄭捷在捷運板南線上揮刀隨機砍殺乘客,造成4人死亡、24人受傷,為台北捷運首宗無差別殺人事件。

    闖入小學槍殺
    2013年美國康乃狄克州 亞當‧藍扎(Adam Lanza)持步槍闖入新鎮桑迪胡克小學,槍殺造成20名學童及6名教職員死亡、1人受傷,為美國史上死傷排名人數第二的校園槍擊案。

    電影院裡開槍
    2012年美國科羅拉多州
    丹佛市 蝙蝠俠電影《黑暗騎士:黎明昇起》首映時,持槍男子霍姆斯(James Holmes)在電影院內向觀眾開槍,造成12人死亡、58人受傷。

    假扮警察射擊
    2011年挪威烏托亞島 持槍男子布列雷克(Anders Behring Breivik)假扮成警察,朝島上參加挪威執政工黨青年團營隊的人群射擊,造成69人死亡、66人受傷。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挪威死傷最慘重的槍擊案。

    鬧區揮刀砍人
    2008年日本東京秋葉原 派遣工加藤智大駕卡車闖入秋葉原鬧區,下車揮刀砍人,造成7人死亡、10人受傷。為日本近30年來隨機殺人事件中,傷亡最多者。

    整理:何欣潔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