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8日 星期五

張炎憲全集問世。行動公民史學家;張炎憲教授紀念特展(國殤國家紀念館 National 228 Memorial Museum)。 臺灣平埔族文獻資料 、談鄭南榕的死與生,王敏昌(Dr. Ming C. Wang), 張立綱傳:五院院士的故事



國殤墓園-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國殤國家紀念館 from zh.wikipedia.org
國殤墓園位於雲南省西部的騰衝縣城西南1公里處的疊水河畔、來鳳山北麓,是為了紀念抗日戰爭時期中國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在騰沖戰役中陣亡的將士而修建的墓園,是中國規模 ...

張炎憲教授紀念特展推薦來參觀 - 周婉窈部落格

4 days ago — 張炎憲教授紀念特展推薦來參觀. 昨天到國殤國家紀念館出席世界台灣同鄉會聯合會(世台會)舉辦的「初心猶原在熠熠50年」回顧展的開幕,張炎憲教授的夫人 ...

【民報】張炎憲全集問世/鄭麗君讚他「台灣史先行者」:建構以台灣為主體的史觀
「唯有從歷史主體意識的建立,我們才知道我們是誰,要往哪裏去。就像炎…



PEOPLENEWS.TW
敬愛的炎憲老師,謝謝您的邀請,讓我有幸參與您編著的書籍,並有機會向您請益,您謙沖及高尚的人格,永遠讓我難忘。
謝謝您,您辛苦了,一路好走,並請安祥的離去。
在這初秋溫煦的黎明陽光下,是對您特別的懷念及感恩!


【民報】【專文】敬悼行動公民史學家

嘉義市東南約20公里有一個中埔鄉,輩出兩位具背景頗相似的著名學者;均台大畢業後留日得博士,分別出任省文獻會主委及國史館長,主編不少台灣近代史上重要文獻檔案,貢獻鄉梓與後代學者。兩者年齡約差20歲,年長…

PEOPLENEWS.TW

臺灣學通訊
1 小時前 · 
向大師致敬
前國史館館長張炎憲,於台灣時間2014年10月3日病逝美國,享年67歲。
本刊特刊出張炎憲教授2007年12月接受第14期通訊【臺灣人物誌】專訪全文,向大師致敬。
【臺灣人物誌】臺灣文史研究推動者
張炎憲 還原歷史記憶與真相
  國史館長張炎憲是著名的臺灣史研究者,他從2000年擔任館長至今,發揮學者的研究精神,配合檔案解密,除了帶領國史館完成<<228事件檔案彙編>>,也積極有系統的建立及保管卸任、現任正副總統文物,這些成績完全來自於他的認知:「研究歷史的人,做的就是還原歷史真貌」。
  張炎憲主要的研究領域,包括平埔族與漢人關係、日治時代臺灣政治社會運動、戰後政治運動史、228事件、1950年代政治案件等。其中,他對於平埔族的研究,更早從1986年開始,不但致力於喚起臺灣人重視平埔族對臺灣的貢獻,更成為國內正式且有計畫調查平埔族的先驅。
  1980年代晚期之後,臺灣史研究破繭而出,逐漸受到重視而進入學院,成為重要的研究領域。當時在中央研究院任職的張炎憲,就積極展開平埔族研究,也帶領了族群研究的風潮。
  他發現,當時住在桃竹苗地區的平埔族,多數都不承認自己是平埔族的後代,因為這些平埔族人怕被歧視,而希望自己化為漢人,甚至都對外稱自己是客家人或福佬人,經過他長達7年的約訪後,終於喚起他們「族群認同」的意識。「這些平埔族人了解、認識自己的族群,也肯定自己族群不同於漢人的特色後,才承認自己是平埔族!」張炎憲說。
  張炎憲在研究過程中,不但強化了平埔族人的「歷史記憶」,也讓漢人知道:平埔族所傳承下來的也許不是目前主流的歷史文化,但不能否認的是,他們對臺灣付出很大的貢獻。
  張炎憲說,解嚴之後,漢人中心主義和中國中原本位主義的論述遭受挑戰。因此平埔族研究、族群研究日漸受到重視,日治時代和戰後歷史也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臺灣研究漸漸脫離附屬於中國的觀點,而建立起主體地位。
  張炎憲認為,臺灣史研究者走過的崎嶇道路,正是臺灣社會發展的縮影。他說,臺灣早期受到中國化政策的影響,臺灣史課程無法進入學院,臺灣史研究者只能藉田野考察留下記錄,卻不能公開授課,培養菁英。上一代無法將經驗傳承給下一代,下一代也無法了解上一代努力的成果,往往讓臺灣史研究的傳承為之中斷,這也是他專注於研究臺灣史的主要動力。
  在臺灣歷史文化重新被探討與重視之際,228事件紀念基金會在今年出版《228事件責任歸屬》,而擔任228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小組召集人的就是張炎憲。他在擔任中研院研究員期間,由於同時是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董事,為了還原228事件史實,花費5年時間,奔波在基隆、臺北、嘉義、雲林等地,詳實的探訪受難者家屬,並出版了多本228相關書籍。
  鑑於纂修國史及典藏國家重要史料文獻是國史館的任務,張炎憲接任國史館長職務後,「追尋歷史事件」自然是重要的工作計畫,秉持著「讓大量的出土檔案說話,自然會說明一切」的研究理念,在他的領導、規劃下,國史館進行<<228事件檔案彙編>>的工作,截至今年為止,已完成16冊,預計明年編著第17冊與第18冊後,就完成所有工作。
  同時,他也決定應由國史館保管正副總統文物。張炎憲說,過去欠缺法源,不管是現任、卸任正副總統的文物管理毫無章法,以至於文物散落,而這些文物都是政府的財產,因此有必要建立制度。將這項想法付諸行動,也突顯了張炎憲研究歷史一貫的觀念,即認為:「身為歷史學者應擔起正視歷史的任務和責任」。
  在張炎憲的規劃下,國史館也將文物史料加以數位資訊化,在網路上與全民分享,他表示,藉由資訊作業平臺之建置,將陸續開放多種資料庫(例如文物暨史料資料庫、圖書資料庫等)及網路(如本館網站、數位典藏網站、總統副總統虛擬文物館等),有關學術研究成果的發表、學術交流活動及國家文物史料數位典藏加值,將能提供史學研究者更方便、更迅速與較完整的資訊。(採訪/陳珊珊)
【人物小檔案】
出生:1947年。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士、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日本國國立東
京大學博士。
經歷:曾任教於清華、東海、臺師大等大學;曾任臺灣歷史學會會長、中央研究
院社科所研究員、總統府國史館館長。
著作:《臺灣漢人移民史研究書目》、《二二八事件回憶集》、《臺灣史關係文獻書
目》、《臺灣平埔族文獻資料選集》、《臺灣史論文精選》等。
向大師致敬
前國史館館長張炎憲,於台灣時間2014年10月3日病逝美國,享年67歲。
本刊特刊出張炎憲教授2007年12月接受第14期通訊【臺灣人物誌】專訪全文,向大師致敬。
【臺灣人物誌】臺灣文史研究推動者
張炎憲  還原歷史記憶與真相

  國史館長張炎憲是著名的臺灣史研究者,他從2000年擔任館長至今,發揮學者的研究精神,配合檔案解密,除了帶領國史館完成<<228事件檔案彙編>>,也積極有系統的建立及保管卸任、現任正副總統文物,這些成績完全來自於他的認知:「研究歷史的人,做的就是還原歷史真貌」。
  張炎憲主要的研究領域,包括平埔族與漢人關係、日治時代臺灣政治社會運動、戰後政治運動史、228事件、1950年代政治案件等。其中,他對於平埔族的研究,更早從1986年開始,不但致力於喚起臺灣人重視平埔族對臺灣的貢獻,更成為國內正式且有計畫調查平埔族的先驅。
  1980年代晚期之後,臺灣史研究破繭而出,逐漸受到重視而進入學院,成為重要的研究領域。當時在中央研究院任職的張炎憲,就積極展開平埔族研究,也帶領了族群研究的風潮。
  他發現,當時住在桃竹苗地區的平埔族,多數都不承認自己是平埔族的後代,因為這些平埔族人怕被歧視,而希望自己化為漢人,甚至都對外稱自己是客家人或福佬人,經過他長達7年的約訪後,終於喚起他們「族群認同」的意識。「這些平埔族人了解、認識自己的族群,也肯定自己族群不同於漢人的特色後,才承認自己是平埔族!」張炎憲說。
  張炎憲在研究過程中,不但強化了平埔族人的「歷史記憶」,也讓漢人知道:平埔族所傳承下來的也許不是目前主流的歷史文化,但不能否認的是,他們對臺灣付出很大的貢獻。
  張炎憲說,解嚴之後,漢人中心主義和中國中原本位主義的論述遭受挑戰。因此平埔族研究、族群研究日漸受到重視,日治時代和戰後歷史也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臺灣研究漸漸脫離附屬於中國的觀點,而建立起主體地位。
  張炎憲認為,臺灣史研究者走過的崎嶇道路,正是臺灣社會發展的縮影。他說,臺灣早期受到中國化政策的影響,臺灣史課程無法進入學院,臺灣史研究者只能藉田野考察留下記錄,卻不能公開授課,培養菁英。上一代無法將經驗傳承給下一代,下一代也無法了解上一代努力的成果,往往讓臺灣史研究的傳承為之中斷,這也是他專注於研究臺灣史的主要動力。
  在臺灣歷史文化重新被探討與重視之際,228事件紀念基金會在今年出版《228事件責任歸屬》,而擔任228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小組召集人的就是張炎憲。他在擔任中研院研究員期間,由於同時是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董事,為了還原228事件史實,花費5年時間,奔波在基隆、臺北、嘉義、雲林等地,詳實的探訪受難者家屬,並出版了多本228相關書籍。
  鑑於纂修國史及典藏國家重要史料文獻是國史館的任務,張炎憲接任國史館長職務後,「追尋歷史事件」自然是重要的工作計畫,秉持著「讓大量的出土檔案說話,自然會說明一切」的研究理念,在他的領導、規劃下,國史館進行<<228事件檔案彙編>>的工作,截至今年為止,已完成16冊,預計明年編著第17冊與第18冊後,就完成所有工作。
  同時,他也決定應由國史館保管正副總統文物。張炎憲說,過去欠缺法源,不管是現任、卸任正副總統的文物管理毫無章法,以至於文物散落,而這些文物都是政府的財產,因此有必要建立制度。將這項想法付諸行動,也突顯了張炎憲研究歷史一貫的觀念,即認為:「身為歷史學者應擔起正視歷史的任務和責任」。
  在張炎憲的規劃下,國史館也將文物史料加以數位資訊化,在網路上與全民分享,他表示,藉由資訊作業平臺之建置,將陸續開放多種資料庫(例如文物暨史料資料庫、圖書資料庫等)及網路(如本館網站、數位典藏網站、總統副總統虛擬文物館等),有關學術研究成果的發表、學術交流活動及國家文物史料數位典藏加值,將能提供史學研究者更方便、更迅速與較完整的資訊。(採訪/陳珊珊)

【人物小檔案】
出生:1947年。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士、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日本國國立東
京大學博士。
經歷:曾任教於清華、東海、臺師大等大學;曾任臺灣歷史學會會長、中央研究
院社科所研究員、總統府國史館館長。
著作:《臺灣漢人移民史研究書目》、《二二八事件回憶集》、《臺灣史關係文獻書
目》、《臺灣平埔族文獻資料選集》、《臺灣史論文精選》等。




〈自由廣場〉「我是鄭南榕,我主張台灣獨立」 談鄭南榕的死與生


2009-04-07
◎ 張炎憲
今天(四月七日)是鄭南榕自焚二十週年。
二十年過去了,看到國民黨重掌政權之後,喪失主權、迫害人權的作為,有人認為鄭南榕死得沒有價值,台灣並沒有因他的自焚,走向真正獨立自主、有尊嚴的國家。況且,他的名字、他的事蹟在年輕世代中逐漸被遺忘,台灣的草根運動與民進黨也有失去當年抗議威權的雄風與熱情之勢。他以生命作最徹底的抗爭,雖然見證了國民黨壓迫言論思想自由的殘暴,但有其價值嗎?
在台灣歷史上,台灣人不堪政權暴虐,群起抗爭而戰死沙場者不少;因抗爭而被統治者逮捕、槍殺坐牢的案例也罄竹難書。但由自己決定、以自焚方式、以生命作抗爭的,鄭南榕則是首例。明知要以死殉道,卻在等待中堅持到最後一刻,這需要視死如歸的勇氣和傳道者的精神。鄭南榕的「死」,已轉化提升為另一種「生」的開始,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因此而獲延續、壯大。
一九八四年,鄭南榕創辦《自由時代》雜誌,以爭取百分之百言論自由為宗旨,揭露國民黨黨國體制的弊端,激勵台灣人的反抗意識,喚醒台灣人的建國意志。
一九八六年五月,鄭南榕為抗議戒嚴三十九週年,舉辦「五一九綠色行動」,衝破戒嚴恐怖,並因而被國民黨抓去坐牢近八個月。
一九八七年一月,剛出獄的鄭南榕成立「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發動「二二八平反運動」、突破二二八禁忌,解開台灣人的心靈枷鎖。
一九八七年四月十八日,在金華國中演講會上說出:「我是鄭南榕,我主張台灣獨立」,開啟台獨言論自由化的先聲。
一九八九年一月,因雜誌刊登許世楷「台灣共和國憲法草案」,被高檢處以涉嫌叛亂入罪,他雖因此自焚拒捕,卻打開制憲建國的禁忌。
他的自焚正是一九八○年代突破禁忌的總結,而其理念則開啟一九九○年代民主憲政改革的序幕。由此觀之,鄭南榕身後為台灣留下很多遺產,他使台灣成為沒有禁忌的自由國度。台灣人也因此逐漸產生自信,成為創造台灣歷史與文化的主人,不再悲傷緬懷過去,而是迎向挑戰,開創未來。
雖然鄭南榕建立台灣的志業未成,但其以「死」化為「生」的精神,將成為建國史上重要的引領力量。 (作者為前國史館館長)


CY Lin



悼台灣歷史學家張炎憲(1947.3.10-2014.10.3)R.I.P.

(摘)

「我認為台灣過往的歷史教育,欠缺很重要的兩個元素。一是對土地的感情,一是對真實人性的了解,或者說是真實面對困境或挑戰的如何適應?這兩方面的缺乏,當然與政治文化相關,但在整個社會逐漸邁向民主自由化時,應該針對這問題來修正。」

在2003年的一次公開演講當中,張炎憲這樣解釋他自己對台灣之歷史教育的觀點。
--- wiki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C%B5%E7%82%8E%E6%86%B2

Jen-Wen Wang張炎憲教授先離開。1947-2014
他永遠留佇阮心內,一個講台灣的故事的人,一個追找真理的人。
一個充滿愛的人。
真嘸甘!真嘸甘願!

張炎憲享年67歲(1947~2014)。張炎憲為知名台灣史研究者,2000年至2008年陳水扁執政時期擔任中華民國國史館館長,為了發掘台灣人在228事件與白色恐怖時代歷史的民間視角,近年來他不斷投入與228事件、白色恐怖與台灣獨立相關的口述史採訪紀錄。

張立綱傳:五院院士的故事

  也許您不知「張立綱」是誰?
  他很獨特。
1994年,他「連中三元」(美國國家科學院、中央研究院、中國科學院等三院院士),他只是笑笑接受。他不會到處宣揚其榮譽,結果,他的好友很久後才知,因此「嫌」他實在「不夠意思」。
  他協助中研院創建「應用科學中心」,雖然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歷程相當辛苦,但他以回饋家園的心,努力完成任務。類似地,他協助香港和中國大陸,均貢獻良多,他實在是華人之光。
  家庭生活方面,他與夫人親愛以對,琴瑟和鳴,從無爭吵,讓孩子深感幸福,更是孩子的最佳榜樣。在另一方面,他深受肝炎之苦,但勉勵後進「人生無法完美,接納病痛而泰然處之,儘量超脫生理的羈絆」。這像是樂觀哲學家說的話。
  且看本書細說他的一生。
作者簡介
林基興
現職:
  行政院科技顧問組研究員
  科學月刊社理事長
  環保署「非游離輻射預警機制風險評估小組」主席

詳細資料

  • 叢書系列:院士系列
  • 規格:軟皮精裝 / 300頁 / 15*21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目錄

序曲 4
陳力俊(清華大學校長)序 6
張序 8
序 12
1.輾轉流離 14探訪張家的故鄉 14
源遠流長 16
父母親的故事 17
東北淪陷 21
誕生於礦區 22
父親為國捐軀 25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28
母親撐起一片天 29
再會了,北平 31
2.路是人走出來的 34大姊婚緣:父親「牽線」 36
張立綱就讀台中二中 40
槍擊事件 41
才思敏捷 42
「繆斯」(文藝女神)沒眷顧 44
揮手台中,奔向台北 46
3.杜鵑花城的薰陶 48何當共剪西窗燭? 48
「少年維特的煩惱」? 50
台大電機的師友 51
4.在南卡大學改行半導體 54曲折的留學之路 54
南卡羅萊納大學的啟迪 57
5.史丹佛大學扎實的訓練 62崛起西部的史丹佛與「矽谷」的開創 62
半導體的發展 63
大師的傳承 65
飲水思源:紮實的訓練 68
有緣千里來相會 71
鶼鰈情深 74
完成博士學業,開創天地去 76
6.IBM公司的榮耀 78大手筆創意:華生研究中心 79
華生的文化:組織與人才相輔相成 80
華生的重要人物 81
超晶格為物理界的重大成就 83
新星崛起 85
超晶格團隊的故事 87
三十年的科學伙伴 90
創始「量子結構」的先驅與貢獻 90
五院院士榮譽的背後 93
「完成階段性任務」:從華生離職 96
7.美國國家科學院參訪團到中國 98伸出科學友誼之手 99
政治與科學的意涵 101
張立綱看到的中國 102
參訪團的心得報告 104
不堪回首月明中 106
「常僑居是山,不忍見耳」 107
科學家的胸襟與眼界 110
8.在香江春風化雨 112在香港科大開創第二春 113
領袖的功勞:萬丈高樓平地起 115
千里馬需要伯樂 115
延攬張立綱的秘訣:「百折不撓」 116
共同為香港科大打拼 118
香港科大為「MIT」? 121
在香江「領導學術」 122
諾貝爾獎水準,又不沽名釣譽 124
雷明德的近身體驗 125
兼顧奈米科技與環境科技 126
「責任、誠信、良心、道德的勇氣」 128
與香江話別 130
9.澤被華人地區 132當選中研院院士 132
催生應用科學中心 134
首位主任的故事:樂意為國效勞 137
第二位中心主任:覓才不易 139
任重道遠的現在主任:開會時像過年大團圓 141
其他院士如何看待張立綱 143
參與遴選清大校長 144
張俊彥話老友 149
「張立綱對台灣間接的貢獻」 152
對中國大陸科學界的協助 153
華人之光 155
10.哲人其萎:最後的身影 158棗樹邊 158
張藹鎣的追憶 161
C型肝炎之禍 165
台灣IBM的禮敬 167
微笑跟世界說再見:天下無不散的筵席 169
親人的懷念 171
「遠行未歸」 175
附錄一:親友的追思 180
(一)台中二中1953級同學通訊 180
(二)中學好友的詩情緬懷 182
(三)在美國加州聚會 187
(四)香港科大的禮敬 191
(五)大陸與香港科大的學者 196
(六)中研院應科中心 213
(七)最近捎來懷念 215
附錄二:張立綱院士年譜、榮譽、著作 221
(一)年譜 221
(二)主要榮譽 222
(三)代表著作 223
(四)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專書 226
(五)張立綱整理全部發表文章 227
附錄三:相關科技名詞解釋 256
(一)半導體 256
(二)電晶體 258
(三)積體電路 259
(四)凝態物理、固態物理 259
(五)量子論 260
(六)分子束磊晶技術 261
(七)超晶格、量子井 262
(八)奈米 264
(九)量子穿隧效應 265
附錄四:參考文獻 267
曲終 272
後記 274

*****

生生世世緣 天國再相見

◎ 王敏昌

秀卿吾妻吾愛:

最近我飽受病苦。除應付癌,還得對付心律不整,腳水腫,胃腸不適及時而發生的痛風。我一人戰數敵,漸感不支,覺生命正一點一滴地消失,我將不久人世。

年輕時你不計我只是一個前途茫茫、將來收入也不豐的生物化學系研究生,為愛之故和我結縭。婚後46年,一路牽手走來,同甘共苦,相親相愛,互相勉勵,安慰 及扶助。雖然如同其他夫妻,我們也有齟齬的時候,但是靠我們的教養和智慧,在爭執中化解爭端,平息不渝。我們也不忘我們婚禮時,在加拿大Edmonton 的教堂裡,在Smith牧師面前,向神的誓言:“For better,for worse,till death do us part” 。是以,我們的婚姻能平穩而快樂。我們必須感謝Smith牧師當年明知我們不是基督教徒,仍主持我們的婚禮,並且給了我們祝福及寶貴的教誨,使我們終生受 益。或許他預知我們這一對年輕人終將成為上帝的子女。

因為你的能幹,你的理家有序,教子有方,使我能專心致力於研究工作,取得一些成就,也使我們的孩子們如今都事業有成,我真感激你。我今身罹絕症,將先走, 奈何? 我知無人長生不老,無人能永生在世。聖經上說 “All the days ordained for me were written in your book before one of them came to be” (Psalm139:16),上主給我的壽命是一定的,時間到了,我必須走。遠處的青山永遠在,山上的白雪來了又去,年復一年,可是人的生命不可能永續, 一旦辭世,永遠不回。明年春天,當小鳥回到吾家後院,快樂地啼鳴築巢,山坡上開滿花朵的時候,或許我已不在了。

我一直以為我們可以相依再十幾年,真想不到我己走到人生道途的盡頭,永別在即,想來傷感。我們的一生,有許多美好的回憶:和孩子們去採櫻桃、蘋果、葡萄、 露營及旅遊;在湖邊古木參天的森林中和朋友野餐;去看孩子們的球賽,聽孩子們的樂隊演奏及合唱;秋天去看紅葉,冬天去玩雪橇;參加Earl的MD及 Lauren的MBA學位授與典禮,一家人團聚歡樂;乘火車幾晝夜往東部見Earl、Barbara和我們可愛的孫女Amelia,途中窩在火車上的小套 房裡觀賞窗外的雨景、雪景、荒漠、良田、牧場、積雪山中的森林和動物,幽谷中蜿蜓而流的溪水,道旁的崢嶸奇岩;牽手走在歐洲古老小鎮的石板道上,浸浴在法 國南部Provance的陽光裡;在遊輪房間的陽台上看蔚藍大海和遠方的覆雪青山,讓海風輕拂我們的臉,或在溫暖的房間裡隔著玻璃門看南極的那一片白色世 界和漂浮海中的龐然冰山;和朋友們在黃昏的海濱散步,聽陣陣驚濤拍岸之聲,觀賞落日和滿天的晚霞;和摯友們聚餐談笑‧‧‧我們一生也有不少刻骨銘心的創 痛:喪失至愛的父母和親友;對某幾個朋友忠心耿耿,卻受他們的欺騙、利用,甚至侮辱;我的學術生涯在我應得榮譽的時候卻因人際關係,在最不利我的時機下不 得不中止;我的失業及帶來的惶恐‧‧‧回顧我們的一生,有歡樂有痛苦,有若乘雲霄車,有起有落,值得回味。我們編織了不少美夢,有些實現,有些破碎,到了 年老終於悟出“你不能總是贏”這句美國諺言的道理,坦然接受人生中總會有的遺憾;我也了解到,人生若無遺憾,怎知人生平順時的可貴。想像我去了以後,你在 夜闌人靜的時候孤獨地回憶我們在一起生活時的點點滴滴,所經歷一切,我不禁潸然淚下。

我有兩件顯現我們夫妻深厚感情之事,迄今沒對你說過,因為我們台灣人保守,夫妻之情是盡在不言中,以行為表現,而不把愛你愛我這類話老是掛在嘴上。我現在 就把這兩件事講給你聽:多年前NATPA在San Diego開會,程孟郎教授會前帶我們幾個人去爬山,走到半山腰你累了,不想再走,於是在半山腰等我。教授們和我爬到山頂,飽覽四周的美景後,就走下山。 走到你等我的地點,卻不見你,我一時惶恐,不知你發生了什麼事,後悔先前不該丟下你。繼續爬山,讓你孤單一人在荒山等我。當時我應該放棄爬山陪你一起下山 才對。還好我終於看到你,心一陣欣喜。這件事使我頓悟我對你的關愛是根深蒂固的。另一件事也是發生在多年前。有一晚我作了一個惡夢,在夢裡你死了,我卻不 接受這個事實,去屋裡每一個角落尋找你,當我最後尋找樓下客人套房而不見你時,我心感一陣淒然,確知你已死,知道從此我必須過著沒有你,沒有愛的單調生 活。我醒來後,在心中不斷地喊佳哉佳哉,只是惡夢而已。這個惡夢也讓我知曉我愛你之深。是神藉夢在提醒我必須珍惜你嗎?

我自三年前信靠主耶穌以來深覺我自生到老,都受上主特別的眷顧和垂愛。我一生中數度面臨死亡,卻奇蹟地存活,誠如聖經詩篇(Psalm103:3-4)所 言:“who (the LORD) forgives all your sins and heals all your diseases,who redeems your life from the pit and crowns you with love and compassion”。我自覺是一個平平凡凡的人,這世上和我同樣才幹或比我頭腦更好的人比比皆是,我卻有機會,有運氣,脫穎而出,做出一些在醫學上重 要的貢獻。回想我的人生道途,不全同於我年輕時的規劃,我總覺得上主在冥冥之中引導我走上成功之道,每一次人生道上的轉折,皆非我所預計,甚至非我所願, 初看似挫敗,卻導致更豐盛的結果,也使我們能在晚年享受安穩豐裕的生活。真感謝主。我也感謝由於陳黃義敏牧師和謝堯洋教授的引導,使我們認識了慈愛的天 父,有幸做祂的兒女。

自從我發病以來,你憂心忡忡,身心交瘁,以致健康大受影響,每每在窗前見你忍著肚痛駕車去買菜、取藥,我心感疼惜不忍,我心至感抱歉。我們廝守一生,如今 將永別,我心難過。我們可愛的孫子們,遠住美國東部,和我們在一起的時間不多,以往我們可隨時去看他們,我發病以後就不能去見他們了,真遺憾,真捨不得永 遠離開他們。我離開大家後,希望你堅強勇敢地生活下去。你要保重,終有一天我們會在天國上主的殿堂,庭院裡和你再聚。我走了以後,你要每日祈禱,時時感謝 上主對我們的恩賜。

我感謝上主賜給我像你如此聰明、美麗、開朗的妻子,使我快樂地渡過一生。願你永浴在神的榮光,慈愛及平安裡。願我們仁慈,寬恕,施恩和萬能的神永遠祝福你,保佑你。

敏昌
2012-05-31
轉載自太平洋時報


〔駐 美特派員曹郁芬/華府十日報導〕發明前列腺癌早期測試方法PSA(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被稱為「前列腺癌診斷之父」的台灣旅美科學家王敏昌(Dr. Ming C. Wang)因患膽管癌於八月四日在加州家中病逝,享年七十三歲。由於王敏昌傑出的學術成就與謙遜的作風,再加上多年來對台灣政治的關切,旅美台僑將於八月 十二日在美國加州牧谷長老教會為他舉行盛大的悼念追思會。

治 喪委員會主委為前總統府資政彭明敏 ,副主委為中研院院士廖述宗以及美國福爾摩莎基金會董事長吳澧培。彭明敏在悼念唁電中表示,王敏昌研發PSA是醫學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做為敬虔的基督教 徒,謙虛而不炫耀,名聲或不如運動員和藝人明星,但他為全球人類造福無窮,將永銘於史。

旅美台僑舉行盛大追思會

彭明敏表示,王敏昌出身台灣鳳山,在美從事研究多年,仍對故鄉念念不忘,一生關懷台灣的現狀和未來,令在台灣的同胞感到無比的驕傲和敬佩。

前列腺癌是最常見的男性癌症之一,王敏昌的這項發明,使全世界無數男人得以及時發現、早期治療前列腺癌。不過他本人於二○○九年被發現患了膽管癌,癌症專家最終也難逃癌症的侵襲。

王 敏昌一九六一年畢業於台灣大學農化系,並於一九六三年進入加拿大亞伯特大學攻讀,獲得生物化學博士學位,專攻抗癌藥物。一九七五年,他應邀到位於紐約的最 頂尖、最負盛名的「羅斯威爾派克癌症實驗室(Roswell Park Cancer Institute)」專攻前列腺癌的診斷和抗癌藥物的研發。十年的心血換來革命性的突破,在一九八四年成功研發前列腺癌早期測試方法,並申請到專利。

王敏昌作風低調,與夫人葉秀卿鶼鰈情深。王敏昌一九九五年退休後,活躍於南加州旅美台僑社團,曾多次回台參與台灣重大選舉。


原載《自由時報》2012年8月12日
---------------------------------------------------------------------------------------------------------------


對王敏昌先生的悼念文字和治喪委員會名單,10日在洛杉磯《美洲台灣日報》以一個整版的廣告刊出。



12日(追思會舉行當天)會在《世界日報》(全國版)以一個整版的廣告方式刊出。在此感謝所有贊助支持者!





悼念美籍台灣人科學家、前列腺癌診斷之父王敏昌博士



發 明前列腺癌早期測試方法PSA(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被稱為「前列腺癌診斷之父」的台灣人科學家王敏昌博士(Dr. Ming C. Wang)2012年8月4日因患膽管癌在加州家中病逝,享年73歲。其悼念追思會將於8月12日在美國加州牧谷長老教會隆重舉行。

PSA 是一項非常重大的醫學發明。前列腺癌是最常見的男性癌症之一,由於這項發明,使全世界無數男人得以及時發現、早期治療前列腺癌。而早期前列腺癌的治癒率幾 近百分之百。所以說PSA這一研究成果,延長了無數人的寶貴生命,其價值是不可估量的!這是一項應該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成就。

王 敏昌先生1938年12月出生於台灣高雄鳳山。1961年畢業於台灣大學農化系。在台灣服役後,他於1963年考進加拿大亞伯特大學 (University of Alberta)攻讀,獲得生物化學博士學位,專攻抗癌藥物。1975年,他應邀到位於紐約的最頂尖、最負盛名的「羅斯威爾派克癌症實驗室」 (Roswell Park Cancer Institute)專攻前列腺癌的診斷和抗癌葯物的研發。王敏昌博士耗費了十年的心血,使這項研究發生了革命性的突破,終於在1984年研發成功,後來 申請到專利。在四分之一世紀後的今天,PSA仍是被全球最普遍使用的前列腺癌早期檢驗方式。王敏昌先生的這項研發,是對人類健康和生命的重大貢獻,他不僅 是美籍台灣人的驕傲,更將被世界科學史銘記。

以攻克癌症為己任的王敏昌先生,最終也是被癌症奪去了生命。人類在戰勝疾病、延長生命的道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今天我們隆重悼念王敏昌先生,在感激這位優秀科學家的同時,期待更多的年輕人在科學領域為人類做出突破性的貢獻。


王敏昌治喪委員會

主任委員

彭明敏 (前台灣總統府資政)

副主委:

廖述宗(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吳澧培(美國福爾摩莎基金會董事長)

治喪委員會成員(排名不分先後):

許昭雄醫師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會長
蔡榮聰醫師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前會長
林榮松醫師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前會長
邱義男醫師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前會長
王政卿醫師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前會長
許正雄醫師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前會長
陳惠亭醫師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前會長
周烒明醫師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前會長
廖坤塗醫師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前會長
楊次雄醫師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前會長
鄭天助醫師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前會長
蔡武男醫師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前會長
陳照雄醫師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前會長
林益顕醫師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前會長
游祥修醫師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前會長
李惠仁教授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紐約分會前會長

蔡文玉教授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總會會長
李學圖博士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總會前會長
王萃堂教授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總會前會長
吳和甫教授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總會前會長
吳得民教授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總會前會長
蔡嘉寅教授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總會前會長

高龍榮博士   台灣人公共事務會(FAPA)總會會長
樊豐忠醫師    台灣人公共事務會總會前會長
陳榮儒            台灣人公共事務會總會前會長
王巧蓉                    台灣人公共事務會總部主任

王梅鳳            大洛杉磯台灣會館董事長
李木通            大洛杉磯台灣會館前董事長
陳文石            大洛杉磯台灣會館前董事長
賴英慧            大洛杉磯台灣會館前董事長
徐新宏            大洛杉磯台灣會館前董事長
黃及時            《美洲台灣曰報》董事長
鄭錫堃            民進黨美西主委

林文政            洛杉磯《太平洋時報》總編輯
蔡慧香            洛杉磯《台灣e新聞》主編
松本玄行        洛杉磯千楓公共電視台節目主持人
梁政吉            南加州台灣客家會前會長
李賢群            南加州南灣同鄉會理事  

張信行醫師    北加州台灣會館創會理事長
陳德輝            北加州台灣會館理事長
莊和子            前民進黨立法委員
李華林博士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前會長
洪順五博士   北加州民進黨之友會首席顧問   
黃美星            北加州台灣會館總幹事
陳義志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副會長
李漢雯            北加州民進黨之友會總召集人
郭英仁            北加州台灣人論壇主編
張雅美            北加州FAPA分會會長
吳庭和            前北加州台灣同鄉會會長

劉文彬醫師    前加州沙加緬度FAPA會長
黃員成博士    加州沙加緬度FAPA會長
賴明堂博士    沙加緬度台灣文化基金會會長
鄭國彬            FAPA全美區域委員
呂月霞            大沙加緬度台灣同鄉會會長
黃冠群            沙加緬度FAPA 秘書長
張鉦諄            前沙加緬度FAPA會長
郭郁江            前北加州協志會會長 
黃漠見博士    前大沙加緬度台灣同鄉會會長
蔡秀霞            前加州州政府社會局服務
蔡秀治            前索羅那社區學院圖書館長
詹德勝醫師   前德州大學微生物學教授

蔡洋清醫師    加州沙加緬度
楊俊寬醫師    加州沙加緬度
周清吉醫師    加州沙加緬度
王照彥醫師    加州沙加緬度
許澤麟醫師    加州沙加緬度
蔡安祥醫師    加州沙加緬度
王正雄醫師    北加州
鄭昭紀醫師    伊利諾州

蔡明峰            大紐約區台灣會館理事長
陳隆豐            民進黨美東黨部主委
賴弘典醫師    大紐約區台灣會館前理事長
黃再添            紐約台灣研究所主任
郭正昭            大紐約區海外台灣人筆會會長
林淑麗            大紐約北美台灣工程師協會會長
廖梧興            李登輝之友會前會長
楊涵珺            大紐約區台灣同鄉會董事會董事長
黃才春            紐約台灣會館老人中心會長
許盛男醫師    民進黨美東黨部前主委
李正三            全僑盟世界總會前會長
廖宏亮            民進黨美東黨部前主委     
楊淑卿            民進黨美東黨部前主委
蔡淑惠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紐約分會前會長  
邱瑞惠            台灣人公共事務會紐約分會會長 
徐福棟博士    林茂生愛鄉文化基金會創會董事長
黃再蘭            紐澤西台灣同鄉會前會長
林尚勝            大紐約區台灣同鄉會會長
趙坤山醫師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大紐約分會會長
許伯丞            大紐約區台灣同鄉會前會長 
方秀蓉            大紐約區台灣同鄉會前會長
林秀合            美國宜蘭同鄉會會長     
周秀琴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紐約分會會長
王愛蘭醫師    北美洲台灣人基督教協會世委會主委
張幸吉            台灣人公共事務會紐澤西分會前會長
黃增桐            台灣人公共事務會中哈德遜分會前會長
陳奎璋            北美台南校友會暨同鄉會會長
李清澤教授    大紐約區台灣攝影學會會長
周信結           北澤西台灣同鄉會會長
陳禹辛            北澤西台灣同鄉會前會長
林瑞葉            大紐約區台灣會館理事
陳貞華            台聯美東主委
涂石連            台聯紐約主委
涂國雄            師大美東校友會會長
田台仁           民進黨美東黨部前主委/加拿大
劉昌峰            前冠東銀行總經理

李碧娥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會長
程韻如            世界台灣人大會召集人
林純容            全美台灣人權協會會長
邱義昌           全美台灣同鄉會前會長
洪國治博士    全美會中西部區理事長
王德                北美洲台灣商會聯合總會前會長
周昭亮            全僑盟世界總會前會長/華聲報主編

陳師孟教授    台灣綠色逗陣工作室發起人  
張炎憲教授    台灣教授協會會長
金恆煒            政論家
汪笨湖            台灣番薯電視台董事長
江霞                前台灣華視總經理
黃越綏            台灣國際單親兒童文教基金會創辦人
楊黃美幸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董事
蔡丁貴教授 公投護台灣聯盟總召集人
陳昭姿            和信醫院藥劑科主任/前台灣北社社長
郭長豐醫師    署立台北醫院副院長
鄭正煜醫師   台灣南社社長
張葉森醫師    前台灣客社社長
郭正典醫師    台北榮總醫學研究科主任
柯文哲醫師    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任
陳喬琪醫師    馬偕醫院精神科醫師
林保華            政論家
楊月清            台灣青年反共救國團執行長

宋泉盛教授   台灣神學文化研究院院長
許天賢牧師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前總會議長
潘慶彰牧師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前總會議長
周信典牧師    台南新樓醫院董事長
石連城牧師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前總會議長
林宗正牧師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前總會議長

謝清志博士    台灣國科會前副主委/太空科學家
陳炳忠博士    台美航太協會TASSA會長/太空科學家
林文煌博士    Rocketdyne太空科學家/工程師
周钜原博士    紐約市立大學經濟系教授
謝顯堂博士    加州戴維司大學榮譽教授
林文約博士    前加州戴維司大學教授
蔡芳洋醫師    加州大學醫學中心放射和神經外科教授
李雪玟教授    內華達州立大學聲樂系 女高音歌唱家
東方白            作家/三部曲《浪淘沙》和《真美的百合》作者
陳真美            《真美的百合》小說女主角原型/北加州
劉秀薗女士    前中央研究院副院長楊祥發夫人/北加州
許肇家醫師    前僑務委員/北加州
陳中霖博士    (王敏昌校友)台大農化1964屆
劉聰謀博士    王敏昌中小學同窗/南加州

鄭金蘭            休士頓台灣同鄉會會長
李席舟            前民進黨美南主委
吳本立            前民進黨美南主委
楊宗昌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美國本部前主席
鄭信傳            辛辛那堤台灣同鄉會前會長    
魏妙圭            全美台灣人權會前會長
柯敏雄醫師    北美台灣人醫師協會費城分會會長    

林玉英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聖地牙哥分會長
陳秀子            溫哥華台僑
李旭登            芝加哥FAPA前會長
蕭俊吉            佛州大奧蘭多台灣同鄉會會長
林滄城博士    北佛州FAPA會長
王瑞華            大費城台灣同鄉會前會長
吳清江            加拿大蒙特婁台灣同鄉會前會長
李少山            前維吉尼亞州FAPA會長
林幸隆            (田土伯)聖地亞哥FAPA前會長
黃河芬            FAPA加州柑縣會長
王漢平            前加州柑縣台灣同鄉會會長
黃文谷醫師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南加州會長
蔡月英            加州柑縣台灣同鄉會理事
邱勝宗            南加州聖東台灣同鄉會前會長
許正龍            洛杉磯優社社長
潘掬慧            洛杉磯優社執行長
邱伸彥            前加州Laguna Woods 台灣同鄉會長
周清耀            美國鷹社執行長/南加州
徐惠                美國鷹社理事/南加州
陳珠琦醫師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堪薩斯會長
張啟典醫師    前僑務委員/波士頓
李彥輝      大費城台大校友會首任會長/藥理博士
施興國      台加文化協會(TCCS)理事長  

郭敏俊          教師/北加州
廖東慶            北美政治評論家
陳先生            工程師/前列腺患者                          
林息霜            自由業/加拿大
劉榮璵            科技研發工程師/加拿大  
曹長青            專欄作家

王敏昌博士追思會時間地點:

8月12日(Sunday)下午3:30

Shepherd of the Valley Presbyterian Church(牧谷長老教會)
1723 Park Lawn Road
Hacienda Heights, CA 91745
626-810-2609(Taiwanese)
626-965-7056(English)
Officiated by Rev. Peng
聯絡人:蘇國雄博士:714-921-3072

台灣人社團領袖將出席致辭,曹長青致悼詞。各地王敏昌親朋好友等講話。追思會歡迎所有鄉親參加。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