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ople 人物 To Mention Only A FEW.
2015年5月7日 星期四
史景遷和美國漢學 (鄭培凱)
史景遷的絕大多數作品,台灣都有譯本。幾年前訪問過台灣。我以後在發表意見:譬如說"康熙"一書,他在書中明說受法語作家名著 (待查)的啟發。
鄭培凱丨史景遷和美國漢學
2015-05-07
明清史研究資訊
明清史研究資訊投稿
chenzh56@qq.com
上海書評
:讀過史景遷的書,都想知道他是怎樣一個人。
您是史景遷的第一個博士生,能跟我們談談您的這位導師嗎?
為美國著名的中國史專家,史景遷以“說故事”的傳統歷史方法在中國讀書界擁有極大的影響和聲望。
香港城市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
鄭培凱
教授早年在耶魯大學師從史景遷攻讀博士學位,近期又主編了“史景遷作品”系列。
近日適逢鄭教授訪滬,對我們談起了他的導師和多少與史景遷有點格格不入的美國漢學界。
鄭培凱:史景遷人很好,他最好的一點是,他會問我到底喜歡做什麼。
我說我自己還摸索不清楚,興趣也蠻多。
他說那這樣吧,
你自己去讀書吧,我可以教你怎麼組織你掌握的資料。
他有時候會說,那段歷史我也不熟。
這個態度我以前在中國沒有見到過。
中國的老師不會跟你說,這個東西我不是很清楚,你自己去讀,回來我幫你整理整理你的思路。
他說我絕對可以幫你把你的英文寫好。
這個對我幫助很大。
我寫學期報告還有其他文章,他都幫我改,就跟我中學的時候,老師給我改作文一樣。
他改的呢,很有趣。
我覺得我講得已經蠻順啦,可他用字就不同。
我印像很深的有一個,我講到當時社會上有一些流動的人,在不同時期從事各種各樣的職業,他幫我改了一下,說有一些人“sporadically employed”。
我對這個印像很深,這兩個單詞是說有些人“斷斷續續地不同地工作著”。
我
師姐韓書瑞
也幫我看,看到這句,說:“哎,這個是不是史景遷幫你改的?”她知道我那時寫不出這樣的詞語來。
這個很有趣。
我在耶魯讀了四年之後,因為興趣廣,還沒做完博士論文,史景遷就幫我申請到兩年的耶魯最高的榮譽獎學金,所以我總共有六年的獎學金。
而且還說,你可以回中國大陸做考察,經費全部提供。
這個機會其實也改變了我一生的發展。
我是1976年夏天,“文革”還沒結束,以及1978年夏天,由耶魯獎學金資助,兩次來大陸做學術考察,這個經歷對我影響很大。
我覺得史景遷教人的方式,應該是因人而異,因為我知道有些師弟最後沒拿到學位。
他對學生其實很關注。
而且他很聰明,
史景遷的聰明是沒有話講的。
我覺得他教學上是非常好。
他認為學生要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主意,弄清楚自己想要研究的方向。
他主要是在教學上相當照顧學生,為他們提供一個很好的學習環境。
他也把學生當作朋友。
最後兩年我其實不住在耶魯,住在郊外;那時他讓我叫他Jonathan就行了。
我覺得這對我們中國人來講也有很重要的啟發意義,那就是老師拿學生當朋友,他覺得你有獨立性,他也不希望你繼承衣缽,也不希望你說是他的家派,這跟我們中國老師很不一樣。
其實講起來,美國漢學界,其實也不止是漢學界,就是整個學界,人文學界,它是這麼一個氣氛,也不只是他一個老師是這樣,大多數都是這樣。
上海書評
:有人批評史景遷的著作裡有一些對文言文的誤解。
史景遷的中文水平怎麼樣?
鄭培凱:他是懂很多門外語的。
比如說他在做利瑪竇的時候,就比較得心應手,因為他歐洲的語言基本都會。
我記得當時他看意大利文的材料,還有很多法文的,他各種語言都掌握得非常的好。
這在他後來寫《王氏之死》時我也發現了。
寫《王氏之死》,他看蒲松齡的著作,讀中文材料,同時他也看法文的翻譯和意大利文的翻譯。
所以你現在發現,他其實在用原始資料的時候,不止是靠自己讀中文,也參照各種歐洲語文譯本。
你當然可以說,我中文好就行。
我覺得很難說,因為每一個翻譯家他都好好地讀過原文,在轉譯的過程中把它重新詮釋了,希望能夠進入到一個現代的語境。
他參考了不同語言的翻譯,還有原文在手。
他中文很不錯的,文言文也能看。
其實真的給他打下根底的老師,是房兆楹和杜聯喆這對夫婦學者。
他們是非常有學問的,可是在美國始終都沒有進入學院教書,因為美國學校位子很少,尤其早期。
胡適介紹他們給國會圖書館,做《清代名人傳略》(Eminent Chinese of the Ch'ing Period, 1644-1912)。
史景遷的中文底子,是這兩位學者,特別是房兆楹幫著打下的。
史景遷這個名字就是房兆楹給他取的嘛。
有許多漢學家謠傳史景遷不會中文。
我知道他會中文的,他會看的,有時候會問一下。
他也會講,講得不是太好。
有個笑話,是真事。
1980年,錢鍾書隨中國社會科學代表團到美國訪問,到了耶魯,要見史景遷。
他們兩個相會,都是才子型的嘛,這怎麼辦呢?
兩人見面,用什麼語言對話呢?
中文還是英文?
最後講的是法文。
上海書評
:聽說錢鍾書曾說過史景遷是“失敗的小說家”?
鄭培凱:這個說法,我們聽說過,傳聞的,是有可能的,說他是“failed novelist”。
可是問錢鍾書,他說沒有。
錢鍾書那個嘴是……後來楊絳不是一直幫他掃清這些東西嗎?
上海書評
:史景遷的文筆好是大家公認的,他的作品之所以好看和暢銷,也在於有很多想像出來的細節。
鄭培凱:我覺得他寫的方法非常有趣,因為他的確是有許多歷史的想像。
這個歷史的想像並不是中國傳統固有的,它來自一種對人類文化的深刻了解。
史景遷對歐洲的整個文化傳統有很深刻的認識,他的西洋文學、西洋文化底子非常深厚,所以他有一種敏感度,他看中國的東西,他對中國人的一種歷史的同情,比別人多,比別的所謂的漢學家要多。
我覺得他最深厚的東西,其實是他對西方的了解,所以他在了解中國的時候,充滿了一種歷史的同情。
史景遷在做歷史研究的時候,他就會進入那段歷史的情景。
你要了解歷史,歷史到底是什麼東西?
歷史的確是過去的客觀,然而,你現在沒有辦法回到過去的客觀。
那是千千萬萬的人生活在裡頭的客觀真實,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每一個人的生活經歷。
你知道當時每一個人在想什麼,每一個人在做什麼,那一場戰爭每一刀砍在哪裡,你可能知道嗎?
這不可能的嘛。
所以呢,你掌握所有的資料,這些資料還是斷斷裂裂的,那你怎麼樣把它整合起來?
這還是要有一定的想像的,可是你所有的想像都是要建築在你所知道的可靠的史料上。
史景遷的作品大概是這樣寫出來的。
他有一本著作叫做
《天安門》
,很多人誤會這本書說的是那個事件,其實不是的。
他認為天安門很重要,從清朝就重要,是一個中國近代史的象徵。
書中主要講三個人:康有為,魯迅,丁玲。
史景遷借助由這三個人延伸出來的所有歷史事件,呈現出當時的社會思潮、人物性格,還有他們的歷史處境,歷史環境的大變動,這是很有意思的。
他的基本看法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遭遇,遭遇是他們個人的生活,而出現這些遭遇的環境就是歷史。
所以從這裡頭又發現了近代中國歷史文化的變動,又回到對每一個人的關注與重視,由此展現活生生的歷史。
我們中國的歷史研究,到了二十世紀,開始學西方的歷史的時候,有個大的問題,這個問題就是,我們學了一套客觀的歷史,然後經常講到歷史的潮流,經常把具體的、活生生的個人抹殺掉,對個人遭遇和心境的認識比較欠缺。
他第一本書是他的博士論文,就是
《康熙與曹寅》
,其實寫得蠻好,用比較傳統的史學的寫法,用檔案哪,用文獻哪。
那本書耶魯大學出版社覺得不錯,後來就出版了,賣了二十年,第一版都沒賣光。
後來史景遷成名 了,都賣掉了,而且不但如此,後來還加印。
我覺得這個現像也很有意思。
有些人讀書也怪,明明這本是好書嘛,他不讀,一定要作者後來享了大名了以後才讀。
我知道最典型的例子是高行健。
高行健的《靈山》在台灣出,十年賣了五十九本。
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一個禮拜賣了五萬本。
其實史景遷在學習他的本文化,也就是歐洲文化的過程當中,老早就碰到很多跟中國有關的一些討論,這可以從他的第二部作品中看出來。
那本書叫《改變中國:在中國的西方顧問》(To Change China: Western Advisers in China, 1620-1960),是比較好看、比較通俗的。
雖然用的資料大體上都是第二手的,可是他研究了從明末一直到新中國這個歷史階段在華的外國專家、外國顧問、傳教士等等。
他後來寫了幾本書是跟這個主題有關的,他也會再回到西方找材料,比如說《胡若望的疑問》,相關的資料在法國國家圖書館和梵蒂岡都有。
這本書的寫法就有點像寫《王氏之死》。
《大汗之國》等於說從另外一個角度,分析西方怎麼看中國,他也寫得蠻有意思。
他一部一部地這樣寫,後期比較重要的作品是本教科書《追尋現代中國》,這本書到今天仍是在美國學中國近代史最主要的一本教科書。
這本書出版後很快就成為暢銷書,這也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情。
一本教科書,居然可以變成暢銷書,在美國普通書店都有得賣。
上海書評
:美國漢學界和學術界對史景遷的評價如何?
鄭培凱:他的《康熙》出版後,一般的評論認為很好,史學界評論也認為很好。
但那些漢學家就覺得,哪裡有這樣寫歷史的?
也不是所有漢學家都批評,但的確有些人覺得他另闢蹊徑,假冒康熙,端起架子說英文。
漢學界總覺得,這個史景遷走的路子,不是我們搞漢學傳統的方式。
等到他寫《王氏之死》的時候,就有一些人嘰嘰喳喳的了:“做夢嘛,亂想的,這個東西跟客觀歷史不相干的啦。”這種批評是有的。
史景遷後來按照他的路子再繼續寫下去,每本書都開始暢銷了,這時候就有人不滿了。
你寫的是學術著作嘛,居然暢銷了;我們皓首窮經的漢學研究著作卻沒人看。
特別是寫到《天安門》,大家也不是批評這本書寫得不好,就是說它太暢銷。
我覺得漢學界在過去的美國,是非常邊緣
的,就好像在我們中國,你研究非洲史,或者是阿拉伯史的,應該是非常邊緣的。
因為美國最主要是,自己有個美國史,美國史之外,是以歐洲史為主,歐洲的上古史啊、希臘、羅馬啊這些,有研究中古史的,也有研究歐洲思想史或是社會發展史的,然後有國別史,英國、德國、法國……中國是一個國別史,大概是這樣一個狀況。
當漢學本身是邊緣的時候,它自己有一個系統,這個系統比較傳統。
史景遷的整個路數呢,
他從來沒有限於傳統的漢學圈子
,他就是研究歷史,只不過具體的研究領域是近代中國的歷史。
所以他寫書的對象呢,不是寫給漢學研究領域的漢學家看的,他是寫給對歷史有興趣的,還有各種領域的歷史家看的,因為他們希望了解中國的歷史。
講到漢學界是蠻麻煩的。
漢學界最主要的有一批人是研究與講授中國語文的,這些人總是覺得,可能史景遷中文底子不夠好。
當然,我相信史景遷沒有他們的中文底子好,這個我相信。
可是在歐美歷史界,他一直都受到大家的認可與尊重,他做過美國歷史學會的主席,也就是整個歷史學界的領袖。
這可能也反映了一些有趣的現象,因為
他真正活躍的學術圈是歷史界,而不是所謂的漢學界。
現在在美國很少聽到對他的批評,傳統的漢學界也接受他,因為他的著 作變成教科書了。
教中國近代史,總會選用他的書,甚至有些人教中國近現代文學的,也用他的書,因為他寫過魯迅、丁玲,以及近現代作家的生活環境。
可是,他基本上還是個歷史家,當然因為是研究中國,所以也被人稱作漢學家,然而絕對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漢學家。
在美國,整體的知識圈與文化圈都對他很尊敬
,像《紐約書評》經常請他做撰稿人,那在美國差不多算是知識分子最重要的一份刊物了。
《紐約時報·書評周刊》也請他。
他這個人,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很隨和,寫歷史也像講故事。
他的東西寫得很暢銷啊,一般人都可以看,可他基本還是很嚴謹很紮實的,因為他是個歷史家,受過嚴格的歷史訓練。
他的訓練是這樣,他會運用想像,彌補歷史的縫隙,可是他每一個想像的出發點,都會告訴你,這個想像怎麼來的,都有依據的,不會隨便亂想,因為歷史不是虛構的故事,他不是做文學創作。
特別可以注意,看他如何批評有些胡亂想像的書,他的批評很嚴厲。
比如有兩本書,一本是《黃金之城》,一本是《1421》。
像這種時候,他謹慎當中還蠻決斷的,“根本是胡說”,他就敢這樣講。
他經常在學術界跟文化界擔任一個知識人、文化人的本分功能,讓他的知識以及對中國歷史的理解,與人家共享。
他的學術地位嘛,我想可以這樣定:他作為一個歷史家,把一些涉及中國歷史學的研究探索重新提出來,以明暢的文字敘述清楚,探討近代中國的歷程該如何認識。
其實是把歷史哲學也探討的一些重要的議題,都重新提出來,然後通過歷史敘述來實踐。
他實踐的本身,就是一部部歷史作品,都呈現出具體人物所經歷的歷史氛圍。
你可以看到,他的著作是歷史寫作很好的典範。
有人批評他偶爾會誤讀了中文材料,我看也難免,人非聖賢,不是說什麼都百分之百對的。
他處理的歷史題材,一般都通過具體的個人或事件,涉及如何理解中國傳統的歷史環境,而比較不太進行特定的專題探索。
他也會爬梳史料,找出過去史家不太注意的材料,但總是為了說清楚具體歷史事件發展的關鍵,而不是專為了從事歷史考據。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史景遷影響了西方對近代中國的認識,這方面他有很大的貢獻。
他的貢獻,跟早期,比如林語堂、賽珍珠他們,有一點不同。
他基本上還是個學者,他講的東西,是從研究的角度,或者把學界的東西呈現出來,讓大家理解中國以及中國所經歷的變動。
他的文化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這個很重要。
不講別的,現在我們在英美教中國近代史,最基本的教科書就是用他的。
以前我們用費正清的。
費正清那本寫得很枯燥,文字不如史景遷的流暢活潑。
至少,他們的書作為教科書,基本史實都可靠,你假如找出毛病來,也是你的一個成就。
當這樣的書大家都讀,而且都覺得可靠,這就是重要的知識來源,會影響整個西方對中國的認識與態度。
1980年以後,美國人、西方人想要了解中國,一個很主要的來源,就是看史景遷寫的書。
來源:
《東方早報·上海書評》2011年4月10日
作者:華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較新的文章
較舊的文章
首頁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網誌存檔
►
2024
(1221)
►
12月
(380)
►
11月
(304)
►
10月
(101)
►
9月
(89)
►
8月
(57)
►
7月
(63)
►
6月
(71)
►
5月
(72)
►
4月
(34)
►
3月
(20)
►
2月
(18)
►
1月
(12)
►
2023
(261)
►
12月
(17)
►
11月
(29)
►
10月
(39)
►
9月
(42)
►
8月
(10)
►
7月
(10)
►
6月
(32)
►
5月
(23)
►
4月
(17)
►
3月
(15)
►
2月
(9)
►
1月
(18)
►
2022
(90)
►
12月
(9)
►
11月
(1)
►
10月
(6)
►
9月
(9)
►
8月
(15)
►
7月
(7)
►
6月
(1)
►
5月
(1)
►
4月
(14)
►
3月
(13)
►
2月
(4)
►
1月
(10)
►
2021
(71)
►
12月
(4)
►
11月
(5)
►
10月
(9)
►
9月
(1)
►
6月
(4)
►
5月
(10)
►
4月
(19)
►
3月
(11)
►
2月
(4)
►
1月
(4)
►
2020
(148)
►
12月
(8)
►
10月
(6)
►
9月
(10)
►
8月
(26)
►
7月
(21)
►
6月
(14)
►
5月
(13)
►
4月
(12)
►
3月
(14)
►
2月
(10)
►
1月
(14)
►
2019
(221)
►
12月
(16)
►
11月
(13)
►
10月
(16)
►
9月
(25)
►
8月
(22)
►
7月
(14)
►
6月
(19)
►
5月
(21)
►
4月
(13)
►
3月
(20)
►
2月
(14)
►
1月
(28)
►
2018
(199)
►
12月
(21)
►
11月
(10)
►
10月
(10)
►
9月
(18)
►
8月
(23)
►
7月
(19)
►
6月
(15)
►
5月
(18)
►
4月
(15)
►
3月
(22)
►
2月
(11)
►
1月
(17)
►
2017
(268)
►
12月
(16)
►
11月
(16)
►
10月
(21)
►
9月
(21)
►
8月
(19)
►
7月
(29)
►
6月
(25)
►
5月
(18)
►
4月
(17)
►
3月
(26)
►
2月
(34)
►
1月
(26)
►
2016
(444)
►
12月
(34)
►
11月
(27)
►
10月
(25)
►
9月
(32)
►
8月
(30)
►
7月
(25)
►
6月
(42)
►
5月
(66)
►
4月
(31)
►
3月
(53)
►
2月
(31)
►
1月
(48)
▼
2015
(652)
►
12月
(67)
►
11月
(59)
►
10月
(54)
►
9月
(44)
►
8月
(74)
►
7月
(81)
►
6月
(67)
▼
5月
(71)
謝海盟:《聶隱娘》劇本
Alan Rusbridger retired, The editor of the Guardia...
傅錫祺(1872─1946......櫟社)
BBC, Horizons 節目的創新人物: Richard Branson, Sonic Gene...
洪鎮海(儒鴻), Hisao Tanaka
Douglas MacArthur:重建日本;Emperor Hirohito : String P...
敬蕭泰然:萬人合唱,翁清溪,鈕承澤「軍中樂園」
王照允X陳嫦芬,姚量議X韓家寰,陳翰林X施振榮
林培瑞 (Perry Link)2:「毛氏語言」之害;introduction to Eileen ...
黃光芹,郎咸平,林中斌
江博暉: 醫療糾紛的納許均衡點
GOEBBELS: A Biography By Peter Longerich 紐約時報書介:約瑟...
John Nash Jr. ; The Triumph (and Failure) of John ...
張志軍侵門踏戶(蘋論): 指金門要走正道、「不要當和平失去後才感受他的可貴」;陳為廷:佔領香港駐台北...
John Wayne,1965 ;Phil Collins gives collection of ...
中研院院士張廣達訪談
蔡培火 (【活水來冊房】、廖振富等等):為人;蔡看蔣渭水
我們看馬的這7年:633、愛台12建設、產業再造345、黃金10年、8大願景、4個確保等等 .......
紀政:"國際健走聯盟",楊傳廣, 夏業良 Xia Yeliang, 張雪忠
馬水龍
洪智坤、 張益贍 、李博榮 、林鶴明: 柯P市長室 最該認識的四個人!
黑衣人 ;動保”黑色勢力” ,"橫綱"白鵬翔(1985.3.11—)
Tyler Brûlé (《Monocle》)愛台灣
許婉貞,某老農夫,吳立軒
Marc Benioff;河原成美(博多一風堂創業者)
彼得·蓋伊《我的學思歷程》
Peter Gay 彼得·蓋伊 (Hillel Itlalie )
雲門、林懷民:「我可以更好」;年輕人要能改變世界、尤努斯
洪敏麟 (1929 -2014):台語專家兼台灣文史國寶(林衡哲)
Pan Sutong 潘蘇通
吳唯銘醫師:我為何離開長庚醫院
巨貪馬英九的救贖; 大巨蛋 查圖利 北市移送馬英九:「箭也還沒射,但是有人先說他中箭了」
Malan Breton 馬蘭·布萊頓
László Krasznahorkai 拉斯洛·卡撒茲納霍凱
楊妹子;Shakespeare: discovery of only portrait made ...
BB King dies in Las Vegas aged 89
大阪市長橋下徹; 石原慎太郎 Shintaro Ishihara告別政壇,豬瀨直樹
龔德正(Gérard Wormser): 「烏托邦2.0」之下;Paul Wolfowitz
郭佳信神父(Fr. Ronald J Boccieri);Stanislav Petrov
王寶萱,范雲,李根政,徐世榮
蘋論:國民黨走到這步田地:此刻的國民黨政權已經日薄西山
Andrew Carnegie 卡內基 心繫工作 "My heart is in the work"
畫家梁丹丰的筆記本 (吳鳴)
蘋論:王金平 吳敦義;國民黨忸怩作態;大家破功:馬英九清廉招牌;朱立倫三個弊案
Peter Gay, Historian Who Explored Social History o...
Fiorello Henry LaGuardia, Gerald L. Chan,
吳沛樺警員的尊嚴;Sir David Attenborough
李 立三,李莎(Lisa Kishkin)
「白山人」(Pär Bergman) 紅樓閨閤之夢 (陳文芬)
李焜耀;吳啟禎、林敏聰:大國擺弄下的台灣經濟; 竹田恒泰:中國先用大量的資金給台灣甜頭,...逐步蠶食鯨吞
蘋論:馬東望西望路迷;大巨蛋案:實質上極不合理的合約, 廉委建議移送馬到特偵、建請彈劾馬英九:馬英九...
Jane Stanford, Catherine Deneuve
李登輝 (7):台灣領導者 不能沒頭殼
Władysław Bartoszewski( 1922- 2015 93歳没)
蘋論:官商勾結 弊案叢生;莊東杰爆料 馬英九發賀電名稱還打錯
中澤宗幸贈小提琴 (311大地震漂流木所製作)
陳永雄夫婦:飼養無抗生素及瘦肉精殘留的豬隻
Edward Kennedy(美聯社巴黎分社社1945) ;新加坡少年余澎杉(Amos Yee),K...
高志明 (義美)︰「鮮奶真相」的說明;「從農場到餐桌 做品管保時安」「台灣永續水資源運用 宣言」;建...
Kin Moy (漢名:梅建華,主任)
史景遷和美國漢學 (鄭培凱)
林恩魁 (1922-2015) (蔡宏明)
艾未未(3):紀錄片;“政府已徹底失去基本原則”「傻伯夷」 Hitting China With H...
Albie Sachs: 薩克思《斷臂上的花朵》推薦序:到邊界還有一段遙遠長路 (王健壯)
Muhammed Ali:Floyd Mayweather Jr vs Manny Pacquiao
李遠哲 (Yuan Tseh Lee):我們不能再等待;談台灣未來──我們會慢慢回歸大自然、回歸太陽
李登輝 (6):參加「台灣憲改藍圖會議」致詞稿;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台灣「成為實實在在正常化的一個國家...
湯明哲,湯銘哲 ,江"董",林崇一,
邱吉爾知多少? Winston Spencer Churchill
無標題
學人訪談:哈佛大學商學院院長Nitin Nohria
►
4月
(36)
►
3月
(35)
►
2月
(32)
►
1月
(32)
►
2014
(642)
►
12月
(53)
►
11月
(42)
►
10月
(70)
►
9月
(46)
►
8月
(42)
►
7月
(64)
►
6月
(60)
►
5月
(43)
►
4月
(101)
►
3月
(68)
►
2月
(27)
►
1月
(26)
►
2013
(177)
►
12月
(17)
►
11月
(25)
►
10月
(14)
►
9月
(26)
►
8月
(16)
►
7月
(10)
►
6月
(12)
►
5月
(17)
►
4月
(18)
►
3月
(9)
►
2月
(8)
►
1月
(5)
►
2012
(81)
►
12月
(8)
►
11月
(4)
►
10月
(4)
►
9月
(17)
►
8月
(4)
►
7月
(5)
►
6月
(6)
►
5月
(8)
►
4月
(7)
►
3月
(5)
►
2月
(7)
►
1月
(6)
►
2011
(152)
►
12月
(7)
►
11月
(4)
►
10月
(12)
►
9月
(4)
►
8月
(13)
►
7月
(6)
►
6月
(12)
►
5月
(20)
►
4月
(19)
►
3月
(13)
►
2月
(27)
►
1月
(15)
►
2010
(91)
►
12月
(11)
►
11月
(14)
►
10月
(18)
►
9月
(11)
►
8月
(10)
►
7月
(5)
►
6月
(5)
►
5月
(4)
►
4月
(2)
►
3月
(6)
►
1月
(5)
►
2009
(76)
►
12月
(9)
►
11月
(6)
►
10月
(6)
►
9月
(3)
►
8月
(2)
►
7月
(7)
►
6月
(3)
►
5月
(6)
►
4月
(7)
►
3月
(13)
►
2月
(1)
►
1月
(13)
►
2008
(144)
►
12月
(9)
►
11月
(10)
►
10月
(9)
►
9月
(6)
►
8月
(14)
►
7月
(8)
►
6月
(14)
►
5月
(11)
►
4月
(9)
►
3月
(17)
►
2月
(14)
►
1月
(23)
►
2007
(63)
►
12月
(27)
►
11月
(14)
►
10月
(15)
►
9月
(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