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ople 人物 To Mention Only A FEW.

2025年11月15日 星期六

【 眾生報:每日人事物 2025 1117 週一】我們的日月,都在你義怒中消逝,我們的年歲,也不過像一聲嘆息 ~ 聖詠集:Chapter 90。台灣人民有韌性並微笑對人...... 豈是「經濟學人」放話的「經濟有病、新台幣必須升值」。美台聲明 內容善意十足的「台美匯率聯合聲明」。我們( MIT Technology Review) 的觀點是:通用人工智慧(AGI)很像一個當今最具影響力的陰謀論;Phase two of military AI has arrived。應鳳凰:「AI 甲」「AI 乙」,都不知道「南方朔第一本書」即王杏慶的《伊底帕斯王的悲劇》,台北「雲天出版社」1970年12月出版--「南方朔」的筆名尚未誕生。 她Arnhildur Pálmadóttir 作為建築師的非凡事業:駕馭熔岩,用它建造城市an extraordinary mission: to harness molten lava and build cities out of it.。。每道菜都離不開醬油 Soy Sauce for Every Course。 北美館台北雙年展「地平線上的低吟」(Whispers on the Horizon)非常精彩!France 24 ARTS 和 Paris-Taipei Express 幫助人抓住整個巴黎藝術界

 




聖詠集:Chapter 90Next

 

1天主的人梅瑟的祈禱。吾主,從永遠到永遠,你作了我們的靠山。
2群山尚未形成,大地寰球尚未生出,從永遠直到永遠,你就已經是天主。
3你命世人們仍歸灰塵,說:「歸來,亞當的子孫們!」
4因為千年在你的眼前,好像是剛過去的昨天,好像夜裏的一更時間。
5你消除他們,使他們有如清晨一覺,又使他們有如剛出生的嫩苗青草,
6早晨雖然旺盛繁茂,傍晚割去即形枯槁。
7這樣,我們因了你的怒火,而消耗殆盡,我們因了你的怒忿,而昏厥不振。
8你把我們的罪過全在你的面前擺出,在你儀容的光輝前,我們的隱惡全露。
9我們的日月,都在你義怒中消逝,我們的年歲,也不過像一聲嘆息。
10我們的壽數,不外七十春秋,若是強壯,也不過八十寒暑;但多半還是充滿勞苦與空虛,因轉眼即逝,我們也如飛而去。
11誰能體會你怒憤的威力,誰能覺察你怒火的可畏?
12求你教導我們詳數年歲,使我們達到內心的智慧。
13上主,求你歸來,尚待何時?求你快來憐恤你的僕役!
14使我們清晨即飽享你的慈愛,讓我們能歡欣鼓舞天天愉快!
15你磨難我們,使我們受苦多少日子,求你也使我們多少年月時日歡喜。
16求使你的僕人得見你的化工,給他們的子孫彰顯你的尊榮。
17願上主我們的天主給我們廣施仁風,求你促使我們所行的工作順利成功,求你促使我們所行的工作順利成功。

 

Previous聖詠集:Chapter 90
彼得後書3:8 親愛的弟兄啊,有一件事你們不可忘記,就是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 ·
WWWWW
阿恩希爾杜爾·帕爾馬多蒂爾大約三歲時,從客廳的窗戶看到天空一片血紅。一座火山正在噴發,距離她位於冰島東北海岸的家大約25英里。雖然當時並沒有直接的威脅,但它不祥的預感卻滲入了她的潛意識,讓她的夢境中夜空中總是出現一道道光芒。

五十年後,帕爾馬多蒂爾如今將這些“陰鬱而奇異的夢境”描述為“陰鬱而奇異的夢境”,並最終成就了她作為建築師的非凡事業:駕馭熔岩,用它建造城市。


Arnhildur Pálmadóttir was around three years old when she saw a red sky from her living room window. A volcano was erupting about 25 miles away from where she lived on the northeastern coast of Iceland. Though it posed no immediate threat, its ominous presence seeped into her subconscious, populating her dreams with streaks of light in the night sky.
Fifty years later, these “gloomy, strange dreams,” as Pálmadóttir now describes them, have led to a career as an architect with an extraordinary mission: to harness molten lava and build cities out of it.

WWWWW

許美華

昨天英國「經濟學人」最新封面故事指教台灣經濟有病、新台幣必須升值,鬧得沸沸揚揚。
其實,真正對台幣匯率影響重大的事件是,昨天台灣央行火速回應「經濟學人」的聲明,跟美國財政部一起端出內容善意十足的「台美匯率聯合聲明」。
身為一個30年前,曾經長時間見證美國政府照三餐放話、壓迫台幣升值的見證者,昨天看到那份以前不敢想像的「台美匯率聯合聲明」內容,我的內心其實有點激動,還有更多的是感動。
走了30年,台灣終於走到今天這一步,被美國老大哥當成重要的夥伴看待,而不再是當年被施以各種鐵拳的沙包。
當然,其中重中之重,是因為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尤其是護國神山台積電。
這份在台灣時間,週五晚上8時30分,在美台兩地同步發布的聯合聲明,發布時間點非常巧合,不必多解釋,應該就是為了回應英國「經濟學人」覺得台幣應該升值的封面故事。
台灣央行顯然擔心「經濟學人」放話會造成台幣升值的預期心理,緊急跟美國財政部溝通,趕出了這份對台灣善意十足的「台美匯率聯合聲明」,希望能夠在下週開盤前,安定金融市場人心。
這份聯合聲明的第一句,就說美國財政部跟台灣央行互相是「可信賴的夥伴」。
內容也非常持平、友善,沒有對台灣央行有任何指責,陳述內容包括:
(1)不應操縱匯率,以避免阻礙國際收支之有效調整,或取得不公平的競爭優勢;
(2)干預匯市係以因應匯率的過度波動或失序變動為主,且宜採雙向干預。
這些陳述,幾乎就是貨幣銀行教科書對央行合宜行為的描述,因此,台灣央行也說,「前述原則與本行現行匯率政策之實務操作一致。」
意思就是,「沒錯,我們本來就是這樣做的啊!」
這份聯合聲明唯一改變現況的就是,台灣央行承諾,自本年12月底起,有關干預匯市金額等資料之發布頻率,將由現行每半年改為每季公布一次。(that’s it!小蛋糕一塊意思意思
而且,最重要的是,央行在新聞稿上加上了最重要的這句話:
「雙方磋商過程中,美國財政部從未要求新台幣升值。」
央行敢把這句話寫在新聞稿上,一定也是得到美國財政部同意的。
看到那句話,我感動到幾乎要飆淚了。
在1980至2000年間,台幣匯率經歷了狂飆的20年,從40元一路升至25元,1992年一度升至24元價位,之後又逐步走貶到34元,之後才趨於平穩,在30元附近上下波動。
在台幣狂飆的那20年,美國可說掌控了左右新台幣匯率變化的主動權。
在那段時間,美國幾乎是持續透過各種管道施壓台幣升值,三不五時,副助理國務卿這樣等級的官員就會出來放話,說台幣被嚴重低估、必須升值。
如果當時台灣央行的匯率政策讓美國人不滿意,美國政府半年公布一次的操控匯率國家名單,台灣就挫咧蛋準備被點名了。
除此之外,美國還對台灣不時祭出301條款,這個要開放、那個要制裁。總之,當時的台灣央行跟經貿單位,沒有一天不是活在美國老大哥的鐵拳陰影下。
那時的台灣,就像小媳婦一樣,整天看著美國老大哥的臉色過日子。
就這樣,30年後,居然讓我看到這樣一份之前完全無法想像,雙方平起平坐、用詞極為友善的「台美匯率聯合聲明」,而且顯然是在台灣央行主動要求下,緊急跟美方磋商,火速對外發佈的文件。
台灣已經是美國最重要的半導體夥伴,美國考慮台美匯率,不只已經不像以前那樣,把台灣往死裡打,更多的是體諒和尊重。
一路陪著台灣走過地獄的人,回望當年怎麼會不激動呢?
台灣已經不是當年那個台灣了!
感激老天爺讓我看到這一天!

---

Owen Hsieh 


關心 “經濟學人” 雜誌報導 “台灣病 ” 的朋友很多,有些也看了中央銀行的新聞稿,但似懂非懂。
經濟學人以大麥克指數認定台幣對美元匯率偏低,造成台灣低薪資 高房價的負面經濟效應,許多人因此認為這符合現今社會現實,論述有說服力。
央行說明:當前外匯市場供需主要與金融交易相關,以台灣為例,2024年外貿及本國資金進出合計金額是商品貿易額的 19.3倍,爰僅以一籃子商品來評估一國匯率高低的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 已無法作為衡量均衡匯率的指標,更遑論以單一商品來評估一國匯率之高低。
央行續稱:“經濟學人” 不宜以大麥克指數推論新台幣匯率合理價位;其進一步敘述新台幣匯率低估造成的經濟金融負面效應也不成立。
上述文字重點是,指出近期台灣外匯市場的波動,無法用大麥克或購買力平價的概念來解釋。
有些朋友分不清楚商品貿易與金融交易的差異,盼我解釋。
因為個人或企業有外幣需求,不只是用來購買進口商品或服務,也可能是為購買外國股票 債券 房地產,或企業購買外國金融資產與直接投資,以期獲得更高的投資報酬率。
換言之,近年來新台幣匯率波動的幅度,係金融市場巨額交易所導致,已遠遠超過維持購買力平價所需的水準,這是‘’經濟學人‘’ 以商品市場大麥克指數為論述基準的最大盲點。

WWWWW

Three open questions about the Pentagon’s push for generative AI:
Phase two of military AI has arrived
technologyreview.com
Phase two of military AI has arrived


應鳳凰:「AI 甲」「AI 乙」,都不知道「南方朔第一本書」即王杏慶生平第一本書是《伊底帕斯王的悲劇》,(台北「雲天出版社」1970年12月出版)。這年他二十四歲,還是研究生,正在台灣大學森林系攻讀碩士學位,「南方朔」的筆名尚未誕生。

【南方朔的第一本書】

王杏慶生平第一本書《伊底帕斯王的悲劇》,台北「雲天出版社」1970年12月出版。這年他二十四歲,還是研究生,正在台灣大學森林系攻讀碩士學位,「南方朔」的筆名尚未誕生。

為他出書的「雲天」編輯,不是同輩文青便是同學死黨。打開首頁,由「編者」撰寫的「本書簡介」,開篇便活靈活現地素描作者形貌:

『…小個子,戴付眼鏡,頭髮常常忘了理,喜歡躺臥在台大校園的草坪上,這樣子渡過了他四年的大學生活,是當年台大所謂「才子群」的一員。所謂才子也者,思想敏捷,好學深思,吊兒郎當,窩窩囊囊,好談問題,下筆流利。好文史哲學,讀錯了行的『才子』,在台大不少,而王慶杏正是其中一個。』

不只如此,書的編輯形式也打破成規——沒有作者自序,也沒有「他序」,只以一首美國詩人桑德堡的長詩(佔了整整六頁):題目〈人會活下去〉作為「代序」。相隔五十多年後的今天回頭看:從書名,到各文章篇名,單把目錄瀏覽一遍,就讓你簡直沒有胃口往下讀——文字硬邦邦又洋味十足,題目像是:「辯證法則與悟性史學」、「經驗倫理的結構」「進化論的結構」,不看內容也猜得出:讀了想必也不懂。全書十三篇唯有一篇題目吸引我的注意:〈論現代詩與詩人〉。

台灣文壇在此書出版的1970年之前,剛爆發過一場火辣辣「現代詩論戰」,是六十年代文化圈「中西文化論戰」的延長。急忙把文章翻開仔細讀一遍,讀完卻大失所望。原來,此文並非作者自己撰文「論現代詩」,而是一篇「余光中訪問」。全文共九頁,由作者撰寫的,只有最前面八行說明,其餘都是「作者與詩人余光中的談話紀錄」,文章以「一問一答」,逐句實錄的形式呈現。作者在開頭幾行交代訪余先生的目的,希望對現代詩壇「一些相關問題加以探討」。換句話說,明顯「文不對題」:標題完全沒交代這是一篇訪問記,更沒出現「余光中」三字。如此刊登方式,大不合「發表倫理」,此怪異現象在今日文化出版界,應該不會發生吧。

挖出這本書另一個收穫,是此後不再事事依賴AI了。先是問了「AI 甲」,答案是「查不到資料」,意思是說,他們不知道「南方朔第一本書」是什麼書。過了幾天我不死心,再查了「AI 乙」。這次他很權威似地直接回答:書名某某,由某家出版社在某年出版。哈,這答案明顯是錯的——這不是南方朔第一本書,恐怕是第四本或第五本。原來在文學或人文領域裡,AI能力還是相當有限的。有了如此這般的「認知」與體驗之後,奇怪的是,並未隨之感到失望或挫折;相反地,還有些輕微得意。科技還不是萬能,想要完全侵佔、掌控人文領域世界,還要加油才行。

追書時報
應鳳凰:「AI 甲」「AI 乙」,都不知道「南方朔第一本書」即王杏慶的《伊底帕斯王的悲劇》,台北「雲天出版社」1970年12月出版--「南方朔」的筆名尚未誕生。

------
英文本

0EDIPUS THE KING Translated by David Grene THE COMPLETE GREEK TRAGEDIES SOPHOCLES VOLUME 2

胡耀恆譯注《伊底帕斯王》
羅念生譯《俄狄浦斯王》/《奧狄浦斯王》
(胡耀恆 台灣大學外文系學士,美國印地安那大學戲劇系及比較文學博士。現為台灣大學外文系及戲劇系榮譽教授,世新大學英語系客座教授。先後任教美國密西根大學、夏威夷大學及澳洲墨爾本大學多年。
胡宗文,美國瑞德學院(Reed College)古典文學學士,加州大學Santa Barbara 分部古典文學碩士,現在該校攻讀博士學位,兼任助教。譯注《伊底帕斯王》及中譯英、英譯中文章甚多。)


部分研究與發揮
5. 近來知道英國有學者發展出以古典名劇《伊底帕斯》為例,說明如何衡突、合作的Drama Theory(這與Game Theory不同)。可見這個經典之作,除了富人生的張力之外,更可以用新角度去開創管理科學新領域的學問。



6   吉拉德教授透過研究神話擴展了他的理論,研究了人們群體如何創造替罪羔羊(折磨和犧牲它們)作為建立團結的手段。該書於 1972 年以法文出版,1977 年以英語出版,書名為《暴力與神聖》。書中指出,替罪羔羊之死可以促進社會秩序。

他認為,在伊底帕斯的神話中,對他弒父和與其母親亂倫的指控使他在底比斯的敵人團結起來。在死亡中,這些人物成為儀式的中心,透過回憶集體、統一的行為來緩解社會緊張。

即將出版的吉拉德教授傳記的作者辛西婭·海文 (Cynthia Haven) 說,吉拉德教授也對當代社會提出了一些觀點。

「我們都喜歡競爭,在戀愛關係中,我們的偶像都會變成我們的對手和障礙,」她說。 「我們陷入了尋找替罪羊的模式,即使工具是誹謗,而不是棍棒。看看推特或總統競選就知道了:我們經常集體行動。”

PayPal 的蒂爾表示,他在史丹佛大學讀書時第一次接觸到了吉拉德教授的作品,後來這促使他放棄了在紐約不盡人意的法律職業,前往矽谷



7.   家,有苦有甜的家 055   Schnitzler archive; Peter Gay 《史尼茨勒的世紀》(2) /poorer global middle class《施尼茨勒讀本》


在弗洛依德看來,伊底帕斯情結在歷史裡曾經已相當不同的形式出現。1899年11月所出版的《夢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是他初次把伊底帕斯情結公諸於眾的作品。其中,弗洛依德特別強調這事實:《伊底帕斯王》裡的主角,把自己的亂倫慾望付之實行,而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雷特,則千方百計壓抑這種慾望。他指出,這種「對相同材料的不同處理方式,透露出這兩個相隔久遠的文明(譯註:指古希臘和十六世紀的英國)的心靈生活是如何的天差地遠。」


這個劃時代的觀察,讓歷史學家可以把伊底帕斯情結用作分析的工具,因為它在把這種三角情結放在具體文化脈絡中來談的同時,又肯定了人性的連續性。有些批判精神分析的人指控說,伊底帕斯情結只是弗洛依德的病人(即維多利亞時代人)所獨有的,不應該以偏概全。但與其說伊底帕斯情結是維多利亞時代人獨有,不如說是在他們身上表現得更明顯,而之所以會如此,則是現代家庭親人間互動關係特別密切的結果。

8. 《論晚期風格》首章〈適時/合時與遲/晚〉開宗明義,大致區分藝術家兩種晚期特質。其中之一如下:

在一些最後的作品裡,我們遇到固有的年紀與智慧觀念,這些作品反映一種特殊的成熟、一種新的和解與靜穆精神,其表現方式每每使凡常的現實出現某種奇蹟似的變容(transfiguration)。

例子包括莎士比亞的《暴風雨》,及希臘悲劇大家索福克里斯的《伊底帕斯在科勒諾斯》,一切獲得和諧與解決,泱泱有容,達觀天人,會通福禍,勘破夷險,縱浪大化,篇終混茫,圓融收場。

薩依德分析第二種晚期風格,「冥頑不化、難解、還有未解決的矛盾」,作品充滿不和諧的、非靜穆的緊張,產生一種刻意不具建設性的、逆行的特質,例如 易卜生末年「憤怒、煩憂」,「戲劇這個媒介提供他機會來攪起更多焦慮,將圓融收尾的可能性打壞,無可挽回,留下一群更困惑和不安的觀眾」。如同易卜生,晚 期的貝多芬「老」無適俗韻,對所用媒介掌握爐火純青,卻「放棄與他所屬的社會秩序溝通,而與那套秩序形成矛盾、疏離的關係」。違時絕俗的結果,「他的晚期 作品構成一種放逐」。

薩依德對這第二種晚期風格的分析直承阿多諾的貝多芬晚期風格論,並且直接引用阿多諾語,「晚期作品是災難」:



WWWWW----
對許多人來說,通用人工智慧(AGI)不僅僅是一項技術。在矽谷等科技中心,人們談論它時甚至帶著神秘色彩。 據說,OpenAI 的聯合創始人兼前首席科學家伊利亞·蘇茨克維爾(Ilya Sutskever)曾在團隊會議上帶領大家高喊「感受 AGI!」。而且,他對 AGI 的感受比大多數人都要強烈:2024 年,他離開了 OpenAI——這家公司宣稱其使命是確保 AGI 造福全人類——聯合創立了 Safe Superintelligence,一家致力於研究如何避免所謂的“失控 AGI”(或在它出現時對其進行控制)的初創公司。隨著 AGI 話題的日益普及,超級智慧(Superintelligence)成為了熱門的新概念——比 AGI 更強大! 蘇茨克維爾也體現了許多自封的 AGI 佈道者身上複雜的動機。他畢生致力於為一項未來科技奠定基礎,而如今,他卻對這項技術感到恐懼。 「這將是意義非凡、驚天動地的——它將開創一個全新的時代,」他在離開OpenAI前幾個月告訴我。當我問他為何將精力轉向控制這項技術時,他說:“我這樣做是為了我自己的利益。顯然,任何人開發的超級智能都不能失控,這一點至關重要。顯而易見。” 他這種宏大甚至帶有末世論色彩的想法並非個案。 愛丁堡大學研究科技倫理的香農·瓦洛爾說,人們已經習慣聽到這個或那個是下一個重大突破了。 「過去是電腦時代,然後是網路時代,現在是人工智慧時代,」她說。 “人們經常會聽到有人介紹某種東西,並告訴你它代表著未來。當然,不同之處在於,與計算機和互聯網不同,通用人工智能(AGI)並不存在。” 這就是為什麼感受通用人工智慧(AGI)並不等於推動下一個重大變革。這背後肯定有更蹊蹺的事。我們( MIT Technology Review)
的觀點是:通用人工智慧很像一個陰謀論,而且它可能是當今最具影響力的陰謀論。 閱讀全文:https://trib.al/5OfS0YM

For many, 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 or AGI, is more than just a technology. In tech hubs like Silicon Valley, it’s talked about in mystical terms.
Ilya Sutskever, cofounder and former chief scientist at OpenAI, is said to have led chants of “Feel the AGI!” at team meetings. And he feels it more than most: In 2024, he left OpenAI, whose stated mission is to ensure that AGI benefits all of humanity, to cofound Safe Superintelligence, a startup dedicated to figuring out how to avoid a so-called rogue AGI (or control it when it comes). Superintelligence is the hot new flavor—AGI but better!—introduced as talk of AGI becomes commonplace.
Sutskever also exemplifies the mixed-up motivations at play among many self-anointed AGI evangelists. He has spent his career building the foundations for a future technology that he now finds terrifying. “It’s going to be monumental, earth-shattering—there will be a before and an after,” he told me a few months before he quit OpenAI. When I asked him why he had redirected his efforts into reining that technology in, he said: “I’m doing it for my own self-interest. It’s obviously important that any superintelligence anyone builds does not go rogue. Obviously.”
He’s far from alone in his grandiose, even apocalyptic, thinking.
People are used to hearing that this or that is the next big thing, says Shannon Vallor, who studies the ethics of techn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It used to be the computer age and then it was the internet age and now it’s the AI age,” she says. “It’s normal to have something presented to you and be told that this thing is the future. What’s different, of course, is that in contrast to computers and the internet, AGI doesn’t exist.”
And that’s why feeling the AGI is not the same as boosting the next big thing. There’s something weirder going on. Here’s what we think: AGI is a lot like a conspiracy theory, and it may be the most consequential one of our time.
Read the story: https://trib.al/5OfS0YM



WWWW


每道菜都離不開醬油

Soy Sauce for Every Course

ImageA stack of flower-shaped cookies.
The Lysée founder and pastry chef Eunji Lee’s sesame-soy-sauce-caramel shortbread cookies.Credit...Courtesy of Lysée NYC圖:一疊花朵形狀的餅乾。
Lysée 餐廳創辦人兼糕點主廚 Eunji Lee 的芝麻醬油焦糖酥餅。圖片由 Lysée NYC 提供。
醬油為鹹鮮菜餚增添鹹香發酵風味已有數千年歷史。如今,它出現在甜點菜單上,因其能為濃鬱甜膩的甜點增添層次感和平衡感而備受廚師青睞。現年44歲的安東尼·因(Anthony Inn)是曼哈頓中城台灣餐廳JaBä的主廚兼老闆,他在台北長大,從小就愛在夜市和蔬果攤上吃撒著醬油粉和糖的水果。如今,他將這種小吃重新演繹,製成蓬鬆的番茄冰沙,佐以薑末和甜鹹適口的醬油汁。他表示,醬油可以透過熬煮濃縮出不同程度的鹹度,這是「普通鹽所不具備的靈活性」。在西雅圖,43歲的Kamonegi餐廳主廚兼老闆Mutsuko Soma,從日本小吃御手洗團子(一種用竹籤串起來、淋上甜醬油的米團子)的記憶中汲取靈感,創作了她的醬油玉米冰淇淋。她將新鮮的玉米粒與燙過的龜甲萬醬油一起打成泥,然後加入蛋奶糊中。 「因為醬油鮮味十足,」她說,「它在甜點中的作用幾乎就像奶酪一樣,能增添層次豐富的風味。」在紐約熨斗區的Lysée餐廳,38歲的糕點師Eunji Lee則在焦糖中使用醬油,並將焦糖擠入夾著黑芝麻奶油的酥餅中間。 Lee更喜歡韓式醬油,她說,韓式醬油比清淡甜膩的日式醬油味道更濃鬱、更有特色。來自布魯克林的24歲食譜研發者廖美潔(Meijie Liao)將醬油融入焦糖布丁和冰淇淋中。她指出,現在超市裡有很多種醬油可供選擇,這為她提供了更多嘗試新口味的機會。 “醬油現在很容易買到,”她說,“但在這種新的語境下,它也令人興奮。” ——坦妮亞·布希(Tanya Bush)


Soy sauce has been delivering salty, fermented flavor to savory cooking for thousands of years. Now it’s showing up on dessert menus, where it’s prized by chefs for its ability to add depth and balance to rich, sugary recipes. Growing up in Taipei, Anthony Inn, 44, the chef-owner of the Taiwanese restaurant JaBä in Midtown Manhattan, devoured fruit dusted with soy sauce powder and sugar at night markets and produce stalls. He’s reimagined that snack as a fluffy tomato granita with grated ginger and a sweet-salty soy reduction. Soy sauce, he says, can be cooked down to deliver various degrees of salinity, offering “flexibility that plain salt doesn’t.” In Seattle, Mutsuko Soma, 43, the chef-owner of Kamonegi, channeled memories of mitarashi dango — a Japanese snack of skewered rice dumplings doused with a sweet soy glaze — to create her soy corn ice cream, puréeing fresh kernels with scalded Kikkoman before adding them to the custard base. “Because soy sauce is high in umami,” she says, it functions “almost like cheese in dessert, adding complex flavor.” At Lysée in New York’s Flatiron district, the pastry chef Eunji Lee, 38, is using soy in her caramel, which she pipes into the center of black-sesame-cream-filled shortbread sandwich cookies. Lee favors the Korean version of the sauce, which, she says, is richer and funkier than lighter, sweeter Japanese brews. The Brooklyn-based recipe developer Meijie Liao, 24, who incorporates soy sauce into both crème caramel and ice cream, notes that many varieties are now available at grocery stores, offering further opportunity for experimentation. “Soy sauce is accessible,” she says, “but, in this new context, it’s also exciting.”

— Tanya Bush



WWWW


北美館台北雙年展「地平線上的低吟」(Whispers on the Horizon)非常精彩!
展出作品非常多元與國際化,許多的表現與材料運用都讓人驚豔!創作議題也很分歧、零碎卻讓人看到生命的不同面貌,以及綿延的記憶與情感,許多作品其實是很動人的。
週末假期吸引許多民眾前往觀賞,其中年輕朋友也很多,台北人可以用如此便宜的票價,享受國際級的展覽,真的是很幸福的!
----
美術館博物館的大力捐贈者

【British Museum】

安妮·赫爾·格倫迪(1926–1984)是20世紀最重要的珠寶收藏家之一,也是大英博物館的慷慨捐贈者。 1978年,她向博物館捐贈了900多件珠寶,此後博物館又從其他捐贈者那裡獲得了大量藏品。

她出生於德國紐倫堡,11歲開始收藏珠寶,並對珠寶對佩戴者的意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她對維多利亞時代植物珠寶情有獨鍾,認為每朵花中都蘊含著深意;她也同樣熱愛金匠們精湛的技藝,他們仿製古代珠寶,打造出精美絕倫的金飾。

晚年,赫爾·格倫迪曾形像地將自己比喻為「一隻巨大的蜘蛛,盤踞在由珠寶商和博物館組成的蛛網中心」。

大英博物館收藏了她眾多重要作品,其中不乏知名工匠之作,但至少有70個機構的收藏受益於她的淵博知識和慷慨捐贈。

🌞 卡斯特拉尼(1814-1930),赫利俄斯胸針。黃金琺瑯,約1860-1870年。

💫 托馬索·紹利尼(1793-1864),浮雕手鐲。黃金縼瑪瑙,約1850年。

🌹 花卉胸針。鏨刻黃金鑲鑽,英國,約1850年。
Anne Hull Grundy (1926–1984) was one of the 20th century's most significant collectors of jewellery and a generous benefactor to the British Museum. Her gift of over 900 items of jewellery to the Museum in 1978, prompted many subsequent acquisitions from other donors.
Born in Nuremberg, Germany, she would begin collecting at the age of 11, developing a serious interest in what jewellery meant to the people who wore it. She was as passionate about Victorian botanical jewellery with messages hidden in each flower as about the goldsmiths' skills in executing exquisite goldwork that copied ancient jewels dug up in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Later in life, Hull Grundy described herself evocatively as ‘a large spider sitting at the centre of a web of dealers and museums’.
The British Museum was the recipient of many of her most important pieces by well-known makers, but no less than 70 collections have benefited from her knowledge and generosity.
🌞 Castellani (1814-1930), Helios Brooch. Gold and enamel, c. (1860-1870).
💫 Tommaso Saulini (1793-1864), Cameo Bracelet. Gold and onyx, c. 1850.
🌹 Flower Brooch. Chased gold and diamonds, England c. 1850.

【奇蹟的________墨田北齋美術館】

1993年,第一個奇蹟來了  當時世界第一北齋藏家彼得墨爾斯帶著201件藏品來東京參展

就在來日本的路上,突發疾病去世 家屬不願珍藏從此散落

也知道日本將有一座北齋美術館 最後以拍賣價約十分之一,1億多日圓成人之美

讓墨田區打包收購約600件北齋藏品

接著,2001年,第二個奇蹟發生了

日本浮世繪協會首任理事長楢崎宗重聽到要為葛飾北齋蓋美術館

在去世前,將自己約480件藏品悉數贈予墨田區

AI Overview
See the enormous impact of Katsushika Hokusai (Japanese 1760 ...
Major Hokusai collectors include the Peter Morse Collection, which is considered the largest private collection in the West and is now part of the Sumida Hokusai Museum's collection. Other significant collections are held by institutions like the Freer Gallery of Art and the British Museum, which recently acquired a rare set of 103 drawings, notes pen-online.com. Individual collectors, such as Jitendra V. Singh, are also known for their comprehensive private sets, like assembling all 46 prints of the "Thirty-Six Views" series. 
Notable collections and collectors
  • Peter Morse Collection: A massive private collection of approximately 600 items, including prints and research materials, assembled by researcher Peter Morse. His collection is considered the largest and most comprehensive private Hokusai collection in the West and was acquired by the Sumida Hokusai Museum.
  • British Museum: Holds the world's largest collection of Hokusai's works outside of Japan, including the 103 newly acquired drawings from the "Great Picture Book of Everything". The museum obtained these drawings, which were thought to have been destroyed, after they resurfaced at a 2019 auction.
  • Freer Gallery of Art: This Smithsonian museum houses one of the world's finest collections of Hokusai's paintings, sketches, and drawings, as part of its foundation built from the donations of Charles Lang Freer.
  • Nagata Seiji Collection: A collection of 2,398 works, including prints, books, and paintings, donated to the Shimane Art Museum by the researcher Nagata Seiji.
  • Jitendra V. Singh: A private collector who notably assembled the complete set of all 46 prints in the "Thirty-Six Views of Mount Fuji" series before selling the collection at auction.
  • Nitori Co.: The Japanese home furnishings retailer purchased a record-setting Hokusai painting at a Tokyo auction in November 2025, with plans to exhibit it at the Otaru Ukiyo-e Museum.
  • Tatsuma Sakai: A contemporary collector described as one of the world's biggest Ukiyo-e collectors. 
  • The Peter Morse Collection and the Narazaki Muneshige ...
    Peter Morse (1935–1993) was an American researcher and a great collector of Katsushika Hokusai's works. He was also a relative of ...
    すみだ北斎美術館
  • The Collection - すみだ北斎美術館
    All businesses run by the museum are based on its collections (possessed works). The Sumida Hokusai Museum will collect high-quali...
    すみだ北斎美術館
  • The Art of Hokusai, reproduced from the collection of the Freer ...
    The Freer Gallery of Art,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The Freer Gallery, which opened in Washington, D.C., in 1923, is a part of the S...
    すみだ北斎美術館
Show all
Dive deeper in AI Mode
AI responses may include mistakes. Learn more

The Peter Morse Collection and the Narazaki Muneshige ...


すみだ北斎美術館
https://hokusai-museum.jp › exhibitions › view
The Sumida Hokusai Museum possesses two outstanding collections that were built up by Peter Morse and Narazaki Muneshige, respectively. Morse was one of the ...
MAJOR HOKUSAI COLLECTORS from hokusai-museum.jp

The Collection

人工智慧概覽

了解葛飾北齋(日本,1760-1850 年)的巨大影響…

主要的北齋藏家包括彼得·莫爾斯收藏,該收藏被認為是西方最大的私人收藏,現已成為隅田北齋美術館​​的館藏。其他重要的收藏機構包括弗利爾美術館和大英博物館,據 pen-online.com 報道,大英博物館最近購入了一套罕見的 103 幅素描作品。像吉滕德拉·V·辛格這樣的個人收藏家也以其全面的私人收藏而聞名,例如他收集了《三十六景》系列的全部 46 幅版畫。

著名收藏與收藏家

彼得·莫爾斯收藏:由研究員彼得·莫爾斯收集的龐大私人收藏,包含約 600 件藏品,包括版畫和研究資料。他的收藏被認為是西方最大、最全面的北齋私人收藏,現已被隅田北齋美術館​​收藏。

大英博物館: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北齋藏品。博物館收藏了北齋在日本以外的作品,其中包括新近購入的103幅《萬物圖鑑》素描。這些素描曾被認為已經損毀,後於2019年的一次拍賣會上重見天日,博物館最終獲得了它們。

弗利爾美術館:這座史密森尼博物館收藏了世界上最精美的北齋繪畫、素描和素描作品之一,其館藏建立在查爾斯·朗·弗利爾的捐贈之上。

永田誠二收藏:研究員永田誠二向島根美術館捐贈了2,398件作品,包括版畫、書籍和繪畫。

吉滕德拉·V·辛格:這位私人收藏家曾收集了《富嶽三十六景》系列全部46幅版畫,並在拍賣會上售出。

Nitori公司:這家日本家居零售商在東京的一次拍賣會上以創紀錄的價格購得了一幅北齋的畫作。 2025年11月,計畫在小樽浮世繪博物館展出。
Tatsuma Sakai:當代收藏家,被譽為世界上最大的浮世繪收藏家之一。
彼得莫爾斯 (Peter Morse) 收藏與楢崎宗重 (Narazaki Muneshige) ...
彼得·莫爾斯(Peter Morse,1935-1993)是一位美國研究員,也是葛飾北齋作品的偉大收藏家。他也是...的親戚。

すみだ北斎美術館

收藏 - すみだ北斎美術館
博物館經營的所有業務均以其藏品(擁有的作品)為基礎。墨田北齋博物館將收集高品質的...

すみだ北斎美術館
葛飾北齋的藝術,複製自弗里爾博物館的收藏...
史密森尼學會弗里爾美術館 弗里爾美術館於 2017 年開業1923 年,華盛頓特區是美國的一部分...

すみだ北斎美術館

----

France 24
https://www.france24.com › Home › Shows › arts24

4 days ago — He created Jean-Paul Gaultier's Le Mâle at just 24 and gave the world Baccarat Rouge 540, the fragrance that conquered the internet.
他年僅24歲就為Jean-Paul Gaultier設計了Le Mâle香水,並為世界帶來了征服互聯網的Baccarat Rouge 540香水。



Paris-Taipei Express

郭中荃:

今天全新開幕的卡地亞基金會,搬到了羅浮宮和證券交易所旁邊,超過600件作品,我們慢慢走慢慢看,就渡過了一個早上🐱🐱🐱

#巴黎看藝術團
巴黎展覽攻略|2025結束前必看5場!(11/15新增最後一個)
1️⃣【在世最重要的繪畫大師:格哈德・里希特回顧展】
當代藝術巨匠、被譽為「戰後最重要畫家」的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大型回顧展正在路易威登基金會沸沸揚揚。參與這場橫跨超過半世紀的繪畫史詩,機會難能可貴!
集結270件來自全球(包括台灣)的作品,其中各時期的經典作品都有展出,品質驚人😍。
這個展覽清晰梳理藝術家從具象與抽象之間的發展、以及橫跳的創作演變。從早期作品的「模糊」手法,到後來里希特運用刮刀,以「刮、抹」的激烈與即興,我們看見這位大師如何能在古典美以及抽象的宏偉性中,創造出獨特的傑作。
展覽規模與品質 ★★★★★
必須親臨的程度 ★★★★★
作品燒腦度 ★★★★★
+
2️⃣【藝術、叛逆與友誼的傳奇:Niki de Saint Phalle / Jean Tinguely / Pontus Hulten】
這個在大皇宮舉行的展覽,聚焦1960-80年代巴黎藝術圈的靈魂人物:藝術家妮基·桑法勒、尚‧丁格利與策展人蓬圖斯‧於爾騰。
丁格利用「破銅爛鐵」打造瘋狂的動力雕塑,作品讓人看了(黑人問號臉)大笑,同時也讓人思索究竟「要有用」是有什麼用?桑法勒則用藝術帶來集體、歡樂與創造的經驗,實現了自我療癒與賦權。最後,作為龐畢度中心首任館長,於爾騰是讓這些「叛逆」、「惡搞」昇華為傳世經典。
這是一場在歡笑中🎉繽紛中🥳聲響中🤩無厘頭中🤪見證藝術如何打破框架、融入生活的慶典!
趣味與互動性 ★★★★★
必須親臨的程度 ★★★★★
作品燒腦度 ★★★★☆
+
👉11/22以及12/6和我們一起去美術館看展,加入活動:
https://fb.me/e/3gHu1zOjb
+
3️⃣【一站看完2+1展:George Condo+Otobong Nkanga+順道杜象獎】
本季巴黎現代美術館推出強檔雙展,一次呈現美國當代繪畫巨匠喬治康多的狂想宇宙,與奈及利亞藝術家Otobong Nkanga對全球資源的深刻詩性探索。
「唯一可以讓我感覺自己與其他藝術家不同的方法,就是讓每個藝術家都變成我。」 — 喬治・康多
熟練繪畫吸星大法的喬治康多,從從林布蘭、戈雅、畢卡索、安迪沃荷、巴斯奇亞、塗鴉、迪士尼的卡通.....融合了古典和現代、學院和街頭,創造出一個既復古又當代、既可愛又可怖的、既滑稽又驚悚的精神分裂宇宙🤡。
而Otobong Nkanga則是追溯全球資源的流動,以一種憂鬱而優美的方式,探討礦物開採、殖民歷史與當代消費之間的複雜關係。她同時運用「編織」進行隱喻,象徵著修復、連結與療癒的可能,發人深省且充滿力量。
同場加映🤓法國當代最重要獎項杜象獎,看看今年是哪四位藝術家獲得提名。前方高能預警‼️其中一位藝術家的作品是用修腳的死皮做的!千萬不要輕易偷摸作品!
2+1展豐富性 ★★★★★
必須親臨的程度 ★★★★☆
作品燒腦度 ★★★★☆
+
4️⃣【喚醒感官的物質詩篇:極簡】
徹底顛覆視覺主導的觀展模式,喚醒五感​與空間感。藝術家用泥土、蜂蠟等自然素材構築雕塑,讓「嗅覺」成為感知物質最直接、最愉悅的通道。或是挑戰你的專注力,尋找一件「幾乎隱形」的雕塑。只有在特定角度,極細的銀線才會如幽靈般閃現。
作品與證券交易所的圓形空間與作品完美融合,創造出一個適合身心沉浸的場域🫠。《Minimal 極簡》展邀請你放下大腦的邏輯分析,直接以感官回應空間、重量與光線,重新定義你與「物質」的關係。
感官體驗 ★★★★★
必須親臨的程度 ★★★★★
作品燒腦度 ★★★☆☆
+
5️⃣【11/15新增:卡地亞基金會】
今年巴黎秋天的一個當代藝術大事,應該就是新的卡地亞基金會新址落成了!
而這個新址的空間氛圍極為特殊,「空曠」變成了一種具體並且明確的感覺。當然其中一個原因在於空間的「大」(基金會有 6500 平方公尺的展覽空間),然而不只如此,也可能是因為開拓了地下,以及內部整體的通透感,使得越往深處探尋,越感到深幽、靜謐、彷彿不小心就會驚擾了深層在地底的遠古諸神。這種肅敬與內斂的氣息,非常難以形容...
🙃
過去15年一直在左岸,舊址就非常漂亮,建築使用大片玻璃、讓建築融入周邊花園,這是由法國知名建築師 Jean Nouvel 所設計,「我希望藉由通透性來回應這座城市。」就是他是最早也最經典地展現其「透明性、反射」的概念。
而基金會現在搬到了羅浮宮與證券交易所的中間,讓這一塊成了巴黎的藝術金三角。建築也一樣再度交由 Jean Nouvel 操刀改造。
原建築是巴黎經典的奧斯曼風格建築,過去曾是很特殊的百貨公司,其中容納了240家古董店。身為Rivoli街上最長建築,現在已裝設了150公尺長的落地窗和三個大型天窗,將外頭街上的風景和世界給引入其中。這種強調「通透感」的理念,改善了博物館/美術館的封閉和隔絕的感覺,並且恰當地連接了前後街的兩個立面、頭尾的兩個廣場、以及在周遭移動的兩條人流。這種開放性,使美術館成為附近居民或遊客都能安心融入的場所。
最後一個特色則是機械裝置,有五個新平台,可依展出需要,而上下移動,調整空間。這種機動性我們在 Rem Koolhaas 和OMA 建築事務所設計的 Lafayette Anticipations 已經看過。
所以,當我們在參觀這個美術館(基金會)時,第一件作品就是它的建築本身!
新址開幕展(也是基金會成立40週年)規模龐大,共有100位藝術家的600件作品,讓我們一覽卡地亞基金會的收藏精髓。其中印象最深的是,美術館中展出了很多拉丁美洲藝術家,或是原住民藝術家,這個方向讓我覺得相當特別。
下次我再專闢一篇,來寫寫這裡的展品。在巴黎的朋友,不用猶豫,直接去看吧!是個絕對不會讓人失望的展覽。
最新上架 ★★★★★
必須親臨的程度 ★★★★★
作品燒腦度 ★★★☆☆
+
喜歡這些展覽?👉11/22和12/6,和我們一起去美術館看展,加入活動:
https://fb.me/e/3gHu1zOjb

捕捉 Richter 很難?因為他決心逃逸!

在當代藝術的領域,恐怕很少人對 Gerhard Richter 的名字陌生,但是對我而言,我卻從來沒有真正瞭解過他的作品。
我最喜歡的是他那神秘又模糊、如同幢幢幽魂的《蠟燭》,以及描繪女兒回頭瞬間的《Betty》。這些攝影繪畫系列優美而凝重,Richter 的寫實可以說是一絲不苟,然而畫面卻像是隨時會飄散,就像一段主觀確信卻無從考證的記憶...
總之,不論是否了解繪畫或藝術史,任誰都很容易單從審美角度就喜歡上這些作品。
然而,隨著我在其他不同場合、見到不同系列... 那些繪畫卻完全無法與我喜愛的攝影系列連接起來——有些是黑白照片般的繪畫(這還說得過去),有些則是完全抽象的色塊排列,另外一些以灰色為主,看似用手指隨意亂塗,甚至有一些是直接用大刮板(像是把磁磚上面的水漬清掉的那種工具),在畫面上把一堆顏料扒一扒、擼一擼...
於是我開始意識到:想要用一種純真而近乎單純的方法(像是瞭解 David Hockney 那樣),去接近 Richter 的創作.... 似乎並不可能。
這個困難如今再度浮現,因為我正在為十月份在巴黎路易威登基金會的 Richter 大展做準備。就當我仔細梳理他的創作脈絡時,更加確認了這一點:他的風格不斷變化,甚至有自我毀滅的傾向,每當建構起某種繪畫概念或達到某種成熟階段(的同時),他就開始徹底顛覆、重新轉向。
他的創作中有多次這種反覆,於是令我不禁懷疑,他會不會其實根本就是個虛無主義者?這種不斷的自我否認,是否意味著他認為一切終究毫無意義?
--
📩報名和我們一起去看展,開啟深度藝術體驗。
https://forms.gle/dUWjVwFmGuj5YkTe6
--

// 生命經歷:PTSD? ​ ​

於是我開始進行「自證預言」,將 Richter 的生命經歷與創作階段並置觀察。這一看,這位今年93歲的也爺,生命中可導致「虛無感」的事件實在層出不窮。
首先,他成長在納粹與戰爭廢墟中。他的家鄉就是經歷了德勒斯登大轟炸(1945)的現場,整個城市一連三天被盟軍狂炸,化作一片焦土,一共炸死了兩萬五千人,是二戰末期非常有爭議性的事件。當時,他13歲。
13歲算算也是讀國中的年紀了,不能說是完全毫無記憶... 這種場景容易在心理學上造成「創傷後壓力(PTSD)」:對世界的穩定性和價值系統失去信任。
後來在東德時期,他19歲進入了藝術學校,接受社會寫實主義的嚴格訓練,每天八小時畫工人、農民、領袖,藝術只是一種服務政治的意識形態的工具。他拒絕認同這種對藝術的態度,於是29歲那年,他與妻子就像是在演諜報片一樣,在柏林圍牆建成前夕,從東德,逃到了西德。
在東德的情況是共產的單一和貧瘠,來到西德之後,卻是濃濃資本主義的商業的氣味,一片歌舞升平。他面對另一種極端氛圍:普普藝術(Pop Art)與激浪派(Fluxus)盛行。無論這些藝術潮流是在批判或狂歡,總之流行文化、商業社會,是環境的底色。
當時杜塞多夫藝術學院的教授 Joseph Beuys 推動激浪派行為藝術,深受年輕藝術家追隨。實際上,Richter 起初對其破壞性和「反藝術」姿態是相當著迷的,然而卻很快看透了其中可能帶來的新偶像崇拜,因此謹慎地保持距離。
這段早年的生命史,可能在他整整60幾年的創作生涯來說,並不算什麼,然而我卻覺得,在理解他創作狀態的角度上來說,卻是很關鍵的,因為這或多或少說明了他的性格(順道一提,Richter也爺是屬猴水瓶座。)

// 對照他的繪畫階段?

1960 年代,他開始發展《照片繪畫》系列:將家庭相簿、報章雜誌或新聞影像投影到畫布上,以灰色調細緻描繪,再刻意以筆刷拖抹顏料,使圖像呈現模糊。
這種處理一方面保留了照片的寫實痕跡,另一方面又破壞了其清晰度,既使觀看的人意識到,影像並非總是為真、眼見不一定為憑,同時也挑戰了繪畫與攝影之間的界線。
這時候,他畫鋒一轉,進入了抽象。
1970 年代,他進入《灰色繪畫》與《塗抹 Vermalung》階段。灰色畫作意圖抵消繪畫中的情感與抒情性,只留下中性的表面;而 Vermalung 則是將畫布上的顏料用筆觸拖抹,讓圖像被破壞,留下痕跡卻失去可讀性。
接著,80年代,他開始畫雲。這些雲,可能是抽象,但也許不是,我們很難分辨。同時,80年代也是他回歸具象與政治記憶的時候。我喜歡的《蠟燭》(1982)《Betty》(1988)就是這個時期)。
但是到了90年代,Richter 已經以一系列完全抽象的繪畫作品蜚聲國際。這系列繪畫是從1976 年起就開始持續發展的《抽象刮抹繪畫Abstraktes Bild》。
他自製大型刮板,在畫布上反覆拖拽厚重的油彩,讓顏料層層覆蓋、揭露或破壞底層色彩,形成難以預測的紋理與層次。他說:「用畫筆你能掌控,用刮板你卻會失去控制。」在這種方法裡,偶然與控制並存,繪畫不再關於表達,而成為了一種否定意義的行動。
當然中間還夾雜了1966年首次創作《色表》系列,還有玻璃與鏡子的裝置作品,還有覆畫照片...
總之從生命歷程與創作發展的雙重線索來看, Richter 始終處於「建構 → 毀滅 → 再建構 → 再毀滅」的循環。
他對政治不信任、對週遭的「藝術潮流」不信任、對影像(攝影)不信任、甚至對繪畫本身也不信任。這種不斷拆毀的姿態,以致於使我強烈地感到一種虛無主義。

// 反轉:從虛無到自由

我們或許可以從 Richter 早年的生命經驗中,更深入地理解他作品中那種虛無氣質的來源。我試想,他的童年見證了一次又一次價值體系的崩塌:從納粹謊言的破滅、德累斯頓的斷壁殘垣,到東德的宣傳藝術,再到西德的消費文化……這一切共同形成了一種創傷後的心理結構:一種對一切既定意義的根本性質疑,同時也許使他帶有一種殘酷的覺悟:所有看似穩固的事物,都可能頃刻瓦解。
因此,對他而言,真正的危險並非「不穩定」,而是「相信某種穩定」。
他的繪畫並非為了「尋求答案」,而是通過不斷的拆解、塗抹與懷疑,來與創傷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共存。那些反覆的建了又拆,未必是無意識的撤退與破壞,反而可能是一種積極的自我安頓——更確切地說,唯有持續地拆解與懷疑,他才能守護自身的自由與安全。
這也正好解釋了他的藝術方法:
  • 照片畫:表面附著於真實(照片),卻在模糊處理中摧毀這份真實。
  • 灰色畫:去掉色彩與形象,否認表達,只留下抹除的痕跡。
  • 刮板抽象:每一層顏料都被覆蓋、推翻...
  • 具像抽象交錯:他創作具像繪畫之後轉為完全抽象,畫了抽象又回到具像...不停漂移...
對他而言,「暫時性」、「流動性」與「不確定性」,反而比「穩定」更令人感到安心。
藝術史學者 Benjamin H. D. Buchloh 曾指出, Richter 的創作是一種「逃逸策略」(Strategy of Evasion):通過不斷轉換風格、否認自我表達、瓦解既定形式,他避免被任何體制或潮流所吸納。換言之,逃逸並非消極的退卻,而是一種積極的防衛。
對我而言,這是理解 Richter 的一個轉折點。他的「虛無」並非為了宣稱「一切毫無意義」,而是為了抗拒被「單一的意義」所佔據。他寧願一次次拆掉建構好的體系,也不願停留在某個安全的框架裡——因為對他來說,也許真正的安全感,來自於「保持彈性、保持未定義」。

// 結論

這趟旅程,讓我重新理解了 Richter ——他的難以定義,正是他對僵化意義的抵抗。
透過他的生命歷程與創作,我看見一個在廢墟與謊言中成長的藝術家,如何將創傷轉化為方法:保持流動與懷疑。
在我看來,「逃逸策略」正是一種極致的自覺與自由的體現。我相信,正是憑藉這種自覺與自由,Richter 才成為一位格外偉大的藝術家。因為他不僅拒絕重複他人,甚至也拒絕重複自己——他不畏懼未知,卻深深警惕那些已知的、既定的、失去生命力的框架。
老實說,這種勇氣並非人人皆有,甚至不是人人都情願去追求;但對一個藝術家而言,這卻是絕對必要。我甚至懷疑,對一個真正完整的人而言,這種不斷逃逸、始終開放的狀態,或許也正是她/他必備的勇氣。
.
.
.
#里希特 #GerhardRichter #當代藝術 #繪畫

【10月巴黎藝術週】捕捉「在逃」的 Richter?與我們一起深度看藝術

你是否曾站在 Richter 的畫作前,既被其朦朧的美所吸引,又困惑於他風格的多變?2025年10月,我們將帶你走進巴黎路易威登基金會,真正讀懂 Richter 與當代藝術的流動本質。
我們推出一日/半日精選行程,讓你在有限時間內,體驗最精華的藝術現場。

10/22(三)
☀️ 上午|路易威登基金會 – Richter 世紀大展
深入解讀 Richter 從《蠟燭》《Betty》的詩意模糊,到刮板抽象的自我推翻,理解他為何不斷「建構又毀滅」。

+
🌙 下午|Paris Internationale 博覽會 + 第8區畫廊群
我們精選畫廊並規劃動線,帶你捕捉巴黎最新銳的藝術動向。

10/24(五)
☀️ 上午|證券交易所-皮諾收藏館 – 「極簡主義」大展
一路解說,揭示極簡背後的哲學與視覺邏輯。

+
🌙 下午|瑪黑區畫廊群 + Lafayette Anticipation 基金會
穿梭於巴黎最具活力的藝術街區,感受前瞻性展覽。
我們相信,一場好的藝術導覽,不只是「帶你看」,更是「帶你看懂」。
📩 名額有限,立即報名,開啟你的深度藝術體驗。
https://forms.gle/dUWjVwFmGuj5YkTe6







張貼者: 人事物 於 上午8:3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較新的文章 較舊的文章 首頁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網誌存檔

  • ▼  2025 (1789)
    • ▼  11月 (157)
      • Tate美術館網站用字母序為主題寫 PAUL KLEE
      • 《文明的故事》(The Story of Civilization)是杜蘭夫婦(Will Duran...
      • 楊周翰(1915—1989)的著作《十七世紀英國文學》《鏡子和七巧板:比較文學論叢》《攻玉集》《中國...
      • Paul Klee (1879–1940) Paul Klee and the Bauhaus;吳...
      • TITLES【追書時報】Kabuki Kool 《美人凝視:喜多川歌麿的浮世繪藝術》。
      • 【追書時報 23】王杏慶的《伊底帕斯王的悲劇》1970 胡耀恆譯注《伊底帕斯王》羅念生譯《俄狄浦...
      • 【 眾生報:每日人事物 2025 1117 週一】我們的日月,都在你義怒中消逝,我們的年歲,也不過像...
      • titles/ summarries 【眾生報:每日人事物】 2025 十月十一月 初周 ...
      • 【 眾生報:每日人事物 2025 1116 週日】台灣藍白再次聯手修惡《財劃法》(Alvin Cha...
      • 賓主俱成"假仙" "The Stranger in the Room." 。美國的更大目標? Tru...
      • Elusive Cures《難以捉摸的療法》如果我們想要找到治療癡呆症、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和其他...
      • Japanese Pilgrimage By Oliver Statler「四國遍路」Hikikom...
      • 【追書時報 12 】感謝她用心出版葉博士遺著...... 台灣的崛起葉龍彥博士(1940~2023)...
      • 紀念Charles Handy (~2024,享年92歲; ) 談工作 foresaw outso...
      • 伊朗找死幾十年全心全意搞核武和資助中東恐怖組織,企圖消滅美國和以色列 (楊衛隆)。。Narges M...
      • 林洋港: 佔用台北市長官舍。司法改革;翡翠水庫/碑文;鐵路局局長等; 董萍回憶錄
      • 1115 安世(Nexperia)之戰。《九彎十八拐》文學雙月刊。感動我的 (28)...
      • 【追書時報20】 《權力劇場:莎士比亞的領導課》等等 ; 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在劍橋大...
      • 【 眾生報:每日人事物 2025 1114 週五 Plus】杭之:俊義兄是東海老朋友,書裡面寫了...
      • 【 眾生報:每日人事物 2025 1115 週六 】 令人佩服的立委Puma 及其說故事能力。王貞...
      • TITLES 【 SHE 創新-- 環保安全健康 】Wifredo Lam, “Mother an...
      • 卓別林: 喜劇大師,更是一位洞悉人心的哲學家。,《淘金記》「文化、歷史或美學意義重大」1925 《卓...
      • 悼念世煜兄,慰問慧玲: "每次人權食堂都好豐盛" Ai32小組,附設人權食堂一周年:《百年追求...
      • Calder’s Universe 1976 朋友共同圈 等 Miro, Prévert....
      • 1113
      • Bauhaus群英及Bauhaus Journal:Walter Gropius. Klee and...
      • All The Young Men by Ruth Coker Burks 2020. 王淑平...
      • BBC動盪局勢須知 What to Know About the Turmoil at the B...
      • Jeff Bezos (3): 地球“沒有B計劃”, 最終應該主要用於居住,而高影響力產業應該轉移...
      • 戴瑞明《使英三年憶往,難忘的英倫:可敬的鐵娘子》等
      • Tintoretto (1578-1579)"The Abduction of Helen",Mus...
      • TITLES【美國論】《馬丁‧瞿述偉》Toyota Michelle Obama 米歇爾‧歐巴馬: ...
      • 【美國論】 Michelle Obama 米歇爾‧歐巴馬: 新書 《造型》(The Look)一書值...
      • 《懷海德對話錄》 裡,一所大學需二三百年的成果累積才可觀。 參觀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2025 11...
      • 【 眾生報:每日人事物 2025 1114 週五】沈伯洋:飛了十六個小時,我將以台灣立法委員身份在德...
      • 沈伯洋:飛了十六個小時,我將以台灣立法委員身份在德國國會作證。 “台独”分子沈伯洋涉嫌分裂国家犯...
      • TITLES 【 A. 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產業 】
      • 【 A. 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產業 】牟中原:為什麼相信AGI 是...
      • 【美國論】 美利堅/美國社會分裂的爭論與選擇: 參議員羅伯特·F·肯尼迪/金恩博士 , 1968...
      • 【美國論】了解美國政治:Michael Sandel探討他認為哪些因素正在加劇美國的收入和教育差距,...
      • 【美國論 】Toyota: planning an additional investment ...
      • 【追書時報 16】 Germany: Memories of a Nation By Neil Ma...
      • 【追書時報 15】(美)朱莉·納爾遜·戴維斯《美人凝視:喜多川歌麿的浮世繪藝術》。日本浮世繪大師 -...
      • 【 眾生報:每日人事物 2025 1113 週四】我這老先生是忠實聽眾…..曹銘宗先生演講:「我的飲...
      • 【演講電影院】曹銘宗:講題:我的飲食書寫:族群、歷史、語言、美味記憶與永續發展 台大演講 111...
      • TITLES【說! 記憶與相思】
      • 【說! 記憶與相思】 "臺灣大學普通教學館五樓 觀景"(2025) VS "東海大學人...
      • 【追書時報 14】【追書時報】"Martin Chuzzlewit" is a novel by C...
      • TITLES 【演講電影院】
      • 【 A. 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產業 】 (AI教主?)黃仁勳 (...
      • Masayoshi Son, "軟銀" 孫正義:對 OpenAI 的投資幫助軟銀約合 162 億美...
      • TITLES 【 生日】
      • 【 生日】 生日 11月12日 Auguste Rodin(1840-1917) Sun Y...
      • Jeff Bezos, Warren Buffett, 專注與積累財富;企業家的決策品質/能力與睡...
      • 【 眾生報:每日人事物 2025 1112 週三】Tatsuya Nakadai, 第八位武士(...
      • 【 眾生報:每日人事物 2025 1111 週二】REMEMBERANCE SUNDAY 終戰日等....
      • Calder: High Wire: Calder’s Circus at 100, 《考爾德:國際...
      • what advice John Clarkeoffers to young researcher...
      • 衰老之後:巴菲特與 Diana Athill ( 戴安娜·阿西爾/黛安娜·阿特希爾,1917~2...
      • 謝志偉「機不可失」:一通讓外交部總動員。 副總統接機.......; 和謝志偉大使談台積在德國設廠的...
      • Bitcoin creator Satoshi NakamotoCraig Wright revea...
      • 鍾玲教授:為什麼王璞會變成莫逆之交?如何寫作2025 師生盛會202504......從2013年起...
      • 諾基亞(Nokia)申請下市,全力發展6G等? 張國鑫:AI-RAN(Artificial...
      • 【 生日 2025 1108 週六】: 台積電員工運動會。基層員工的「小禮物」特別獎金也從去年的...
      • How Michael Sandel桑德爾 :哪些因素正在加劇美國的收入和教育差距,並促成川普民粹主...
      • 「真難以置信,竟然還有哪個嚴肅的機構會信任這些聊天機器人,」克萊默寫道,並指出它們依賴於「不準確的資...
      • 紙上級樂: 「蓋平館」時代,石川啄木住在二樓三,房間三疊半......利用網路逛東京大街小巷,看圖說...
      • 黃仁勳:馬斯克,不要低估半導體製造的複雜性......。TSMC 一則 "無情的對比 " 領先...
      • 中國物價崩塌下跌,通縮問題是系統性的。
      • 小泉進次郎,防衛大臣:「首相的意思不是舉例討論,而是強調最終應由政府綜合掌握所有訊息後再作出全面判斷...
      • 生日 Dostoyevsky杜斯妥也夫斯基 (11 November 1821 –188...
      • 英特爾的 18A 製程進度不如預期。黃仁勳:中美AI 競賽,中國有便宜的電力和管制較少,將得勝。(F...
      • 「日常反抗」既可以指女性主義偶像葛洛莉亞‧史泰納姆的文集《驚世駭俗之舉與日常反抗》,也可以指2025...
      • Hello Kitty小女孩卡通人物,並非貓。 Sanrio三麗鷗( Hello Kitty’s o...
      • 賴鼎銘和鍾漢清在溫州街的合照,以及明智周,李威利等的"重現明目盛況"討論.......;鍾漢清 to...
      • 【大師大作】 MARCEL BREUER (1902~1981 (aged 79)) 《陽光與陰影...
      • Oscar Wilde’s “Lady Windermere’s Fan”奧斯卡王爾德的《溫德米爾夫...
      • 吳大猷《吳大猷文選》等等。peter woit 《group群和表示representation...
      • 王雲五:「為學勿萌老態,做人須具童心。」 送孫子的詩和英皇贈袖扣.....胡大顧問 墓誌 學習型文...
      • 美中台競爭。為了與北京競爭,華盛頓「必須開始像中國一樣,從生態系統的角度思考問題」。中國間諜。紀政楊...
      • Karl Popper卡爾波普爾《開放社會及其敵人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
      • 【 生日】 Blue Snow 。 卡爾·愛德華·薩根(Carl Edward Sagan;193...
      • Rudyard Kipling. BBC Earth 中華電信MOD 252頻道.......
      • 派蒂史密斯Patti Smith:藝術、音樂與愛 (BBC 名人訪談 20251108 約25分)。...
      • 【大師大作】 許成鋼:演講摘要用ChatGPT的查核; 許多更正商榷: AI來自整個民主資本主義體...
      • 【 眾生報:每日人事物 2025 1110 週一 plus 】美國總統川普"想"全國廣發2000美元...
      • titles【大師大作】
      • 大師大作 巫鴻 (Wu Hung1945- ) 從哈佛研究生到芝加哥大學的數十本大著 張光直先生等...
      • 【 生日】 Martin Luther Decade 馬丁.路德(1483~1546)德文版《聖經》...
      • Net spending on America medicines grew by 11.4% ...
      • 彭淮棟 談:Peter Gay《威瑪文化》。ChungChih Li (李中志)李中志威瑪共和覆亡...
      • 台灣 "導入AI 於建築研究與教學"的先驅 邱浩修 (臺灣建築學會數位轉型委員會的主任委員/「...
      • 《哥德對話錄》1827 0506 五月六日 補充1823年11月14日(论席勒醉心于抽象哲学的理念使...
      • 【大師大作】 鄭清茂教授兩則回憶的學人鹽谷溫,高友工,這兩學人/文化人的故事,都可以成書:東海...
      • 【 眾生報:每日人事物 2025 1110 週一 】黃春明/山爺/ 新書發表。牟中原孫女畫「貓咪」。...
      • 【 眾生報:每日人事物 2025 1109 週日 plus 】: 胡守芳Shou-Fang Hu-M...
      • 【 眾生報:每日人事物 2025 1109 週日 】:Top stories:台積電運動會;世界球后...
      • 劇場界大師賴聲川:第12屆烏鎮戲劇節藝術總監2025;。王偉忠展節 (天下雜誌 456期 2010)
      • 美國傑出的生物學家James Watson ( 共同破解DNA(生命遺傳藍圖),領導人類基因組計劃,...
      • 2對醫生夫婦的故事: 林芳郁教授榮獲醫療奉獻獎的特殊貢獻獎。 感人的"班對"的愛情故事...
    • ►  10月 (258)
    • ►  9月 (221)
    • ►  8月 (147)
    • ►  7月 (133)
    • ►  6月 (90)
    • ►  5月 (111)
    • ►  4月 (106)
    • ►  3月 (204)
    • ►  2月 (179)
    • ►  1月 (183)
  • ►  2024 (976)
    • ►  12月 (347)
    • ►  11月 (216)
    • ►  10月 (76)
    • ►  9月 (67)
    • ►  8月 (43)
    • ►  7月 (48)
    • ►  6月 (53)
    • ►  5月 (56)
    • ►  4月 (28)
    • ►  3月 (19)
    • ►  2月 (13)
    • ►  1月 (10)
  • ►  2023 (216)
    • ►  12月 (13)
    • ►  11月 (23)
    • ►  10月 (32)
    • ►  9月 (34)
    • ►  8月 (9)
    • ►  7月 (8)
    • ►  6月 (28)
    • ►  5月 (18)
    • ►  4月 (15)
    • ►  3月 (13)
    • ►  2月 (8)
    • ►  1月 (15)
  • ►  2022 (69)
    • ►  12月 (8)
    • ►  11月 (1)
    • ►  10月 (3)
    • ►  9月 (5)
    • ►  8月 (10)
    • ►  7月 (6)
    • ►  6月 (1)
    • ►  5月 (1)
    • ►  4月 (12)
    • ►  3月 (10)
    • ►  2月 (3)
    • ►  1月 (9)
  • ►  2021 (59)
    • ►  12月 (3)
    • ►  11月 (5)
    • ►  10月 (7)
    • ►  9月 (1)
    • ►  6月 (3)
    • ►  5月 (9)
    • ►  4月 (15)
    • ►  3月 (10)
    • ►  2月 (4)
    • ►  1月 (2)
  • ►  2020 (133)
    • ►  12月 (8)
    • ►  10月 (5)
    • ►  9月 (10)
    • ►  8月 (24)
    • ►  7月 (17)
    • ►  6月 (13)
    • ►  5月 (11)
    • ►  4月 (12)
    • ►  3月 (12)
    • ►  2月 (8)
    • ►  1月 (13)
  • ►  2019 (195)
    • ►  12月 (14)
    • ►  11月 (10)
    • ►  10月 (14)
    • ►  9月 (24)
    • ►  8月 (16)
    • ►  7月 (12)
    • ►  6月 (16)
    • ►  5月 (21)
    • ►  4月 (12)
    • ►  3月 (19)
    • ►  2月 (12)
    • ►  1月 (25)
  • ►  2018 (166)
    • ►  12月 (17)
    • ►  11月 (9)
    • ►  10月 (9)
    • ►  9月 (13)
    • ►  8月 (19)
    • ►  7月 (18)
    • ►  6月 (10)
    • ►  5月 (15)
    • ►  4月 (10)
    • ►  3月 (21)
    • ►  2月 (10)
    • ►  1月 (15)
  • ►  2017 (238)
    • ►  12月 (14)
    • ►  11月 (14)
    • ►  10月 (20)
    • ►  9月 (16)
    • ►  8月 (17)
    • ►  7月 (27)
    • ►  6月 (23)
    • ►  5月 (18)
    • ►  4月 (15)
    • ►  3月 (20)
    • ►  2月 (28)
    • ►  1月 (26)
  • ►  2016 (396)
    • ►  12月 (27)
    • ►  11月 (26)
    • ►  10月 (24)
    • ►  9月 (29)
    • ►  8月 (25)
    • ►  7月 (23)
    • ►  6月 (38)
    • ►  5月 (56)
    • ►  4月 (28)
    • ►  3月 (48)
    • ►  2月 (25)
    • ►  1月 (47)
  • ►  2015 (616)
    • ►  12月 (65)
    • ►  11月 (57)
    • ►  10月 (52)
    • ►  9月 (40)
    • ►  8月 (70)
    • ►  7月 (74)
    • ►  6月 (62)
    • ►  5月 (70)
    • ►  4月 (34)
    • ►  3月 (30)
    • ►  2月 (31)
    • ►  1月 (31)
  • ►  2014 (597)
    • ►  12月 (50)
    • ►  11月 (36)
    • ►  10月 (66)
    • ►  9月 (41)
    • ►  8月 (41)
    • ►  7月 (57)
    • ►  6月 (56)
    • ►  5月 (39)
    • ►  4月 (97)
    • ►  3月 (68)
    • ►  2月 (23)
    • ►  1月 (23)
  • ►  2013 (153)
    • ►  12月 (15)
    • ►  11月 (23)
    • ►  10月 (12)
    • ►  9月 (25)
    • ►  8月 (11)
    • ►  7月 (9)
    • ►  6月 (8)
    • ►  5月 (17)
    • ►  4月 (14)
    • ►  3月 (9)
    • ►  2月 (6)
    • ►  1月 (4)
  • ►  2012 (72)
    • ►  12月 (6)
    • ►  11月 (3)
    • ►  10月 (4)
    • ►  9月 (15)
    • ►  8月 (4)
    • ►  7月 (4)
    • ►  6月 (6)
    • ►  5月 (8)
    • ►  4月 (6)
    • ►  3月 (4)
    • ►  2月 (7)
    • ►  1月 (5)
  • ►  2011 (143)
    • ►  12月 (5)
    • ►  11月 (4)
    • ►  10月 (12)
    • ►  9月 (4)
    • ►  8月 (13)
    • ►  7月 (6)
    • ►  6月 (12)
    • ►  5月 (19)
    • ►  4月 (17)
    • ►  3月 (13)
    • ►  2月 (24)
    • ►  1月 (14)
  • ►  2010 (80)
    • ►  12月 (11)
    • ►  11月 (14)
    • ►  10月 (13)
    • ►  9月 (8)
    • ►  8月 (10)
    • ►  7月 (4)
    • ►  6月 (4)
    • ►  5月 (4)
    • ►  4月 (2)
    • ►  3月 (6)
    • ►  1月 (4)
  • ►  2009 (67)
    • ►  12月 (8)
    • ►  11月 (6)
    • ►  10月 (5)
    • ►  9月 (2)
    • ►  8月 (1)
    • ►  7月 (5)
    • ►  6月 (3)
    • ►  5月 (6)
    • ►  4月 (7)
    • ►  3月 (11)
    • ►  1月 (13)
  • ►  2008 (123)
    • ►  12月 (8)
    • ►  11月 (9)
    • ►  10月 (9)
    • ►  9月 (6)
    • ►  8月 (14)
    • ►  7月 (7)
    • ►  6月 (13)
    • ►  5月 (8)
    • ►  4月 (5)
    • ►  3月 (15)
    • ►  2月 (8)
    • ►  1月 (21)
  • ►  2007 (53)
    • ►  12月 (22)
    • ►  11月 (13)
    • ►  10月 (13)
    • ►  9月 (5)
簡單主題.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