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31日 星期五

Friedrich Nietzsche :Light is everything that I touch『懷疑一切』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Beyond Good and Evil:



Friedrich NietzscheBeyond Good and Evil:
尼采的這本書有幾個中文翻譯本。
他主要說形上學家固然知道『懷疑一切』這句話,不過他們的基本信仰是相信: the faith in antithetical values. (p.16 , Penguine
這也是他要「破」的。

"那些年,我和尼采一樣到處為家,我以為哲人說的有理,我也是heimatlos(編按,德語,即是英文的homeless)。我曾是尼采在瑞士西絲.瑪麗亞的鄰居,那裡現在是歐洲有錢人和知識分子來滑雪渡假的地方,我經過他以前住過的小公寓,想起他愛的女子莎樂美在回憶錄中寫道:我不記得我是否吻過尼采?啊,尼采,還有舒伯特,這些大師年紀輕輕都得了梅毒。然後逐漸精神崩潰。"


"To educate educators! But the first ones must educate themselves! And for these I write."
-Friedrich Nietzsche

Friedrich Nietzsche: German philosopher who wrote about the Übermensch, or superman (1844-1900)


Beyond Good and Evil: Prelude to a Philosophy of the Future
by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 Philosophy - 1997 - 176 pages
Page 36 - so totally .ANTIPIDAL* to my ears and habits of thought, that in my first impulse of rage on finding them, I wrote on the margin, "la niaiserie religieuse par excellence! "...
*Diametrically opposed; exactly opposite.
(niaiserie SIMPLICITY FOOLISHNESS

A Nietzsche Reader
by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 1978 - 288 pages
Page 63 - ... be no more than foreground valuations, a certain species of niaiserie which may be necessary precisely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beings such as us. ...
BGE 3
Twilight of the Idols and the Antichrist
by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 Philosophy - 2004 - 134 pages
Page 109 - ... he had had such a hallucination, would be a genuine niaiserie on the part of a psychologist: Paul willed the end, consequently he willed also the means. ...






Culture | 25.03.2008

Coal Mining Venture May Force Removal of Nietzsche's Remains

Philosopher Friedrich Nietzsche has been dead since 1900, but he could still be in for a move. A strip-mining company is taking samples of coal near his hometown of Roecken, where he's also buried.

As reported in the daily 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 Mibrag, a mining company, has been carrying out exploratory drilling near the village in the eastern German state of Saxony-Anhalt since 2006.

If the samples prove positive, the surrounding towns might have to be demolished to make room for strip-mining.

That could mean the destruction of the house where one of the 20th century's most influential thinkers was born and nurtured his adolescent will to power.

It would also likely force the philosopher's grave to be moved elsewhere

Residents resistant

NietzscheBildunterschrift: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Ashes to ashes or, um, coal?

A fair number of Roecken's 170 residents seem unhappy about the possibility of an involuntary move. The Green party, the only party to oppose the drilling, recently polled 36.4 percent in elections -- and they posted even higher numbers in other neighboring hamlets.

But the larger surrounding area, which was part of communist former East Germany and suffers from high unemployment, has different priorities. In September 2007, the state parliament of Saxony-Anhalt approved an energy policy that would allow for new mining operations near Roecken.

Local parliaments have also since voiced their support for continuing coal mining in the region.

"Around half of the visitors to the Nietzsche memorial here want to talk to us about coal," the pastor currently occupying Nietzsche's boyhood home told the ddp news agency.

Mibrag said it will try to respect the area's cultural heritage, should mining plans go ahead.

"If it's possible to dig around it, we will," company spokeswoman Angelika Diesener told ddp. "We're aware of the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treasures here."

Diesener added that the company had not drawn up any concrete plans for moving the village -- or Nietzsche's final resting place.

Even if that situation changes, the philosopher will have a few more years of peace and quiet -- the earliest mining would commence would be 2025.

Still, it would be ironic if the philosopher-poet does have to make way for the backhoes and bulldozers since one of his most famous couplets reads: "Light is everything that I touch/ And coal everything I leave behind."

DW staff (jc)


德国中部地区褐煤开采集团近来公布了一组数据,结果显示德国东部城市莱比锡、哈勒等地褐煤的开采能源最多只能维持到2040年。在无煤可采的情况下,该集团又瞄准了一块宝地—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的墓地。在经济利刃的诱惑之下尼采之墓恐怕很难保全。

沉睡的尼采

生于1844年10月15日的德国著名哲学家弗 里德里希·威廉·尼采自1900年去世之后,至今还沉睡在他的故乡德国莱比锡附近的洛卡小镇(Röcken Dorf)。尼采的墓地就设在洛卡小镇的一间罗马式建筑风格的教堂内。当然这间教堂也是尼采的出生地和他受洗的地方,可以说这里弥留着很多尼采儿时的记 忆。

1990年,教堂被重新修复,如今是牧师们诵经和生活的地方。1994年,教堂旁边的马棚被改建成一个小型博物馆用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哲学大师,但就是这样的小型纪念几年后将不复存在。

为该地区提供供电供暖的(MIBRAG)褐煤开 采商,不仅是德国知名企业还是当地的经济支柱。据德国法兰克福汇报报道:“该集团仅间接提供的工作岗位就达2800个,直接提供工作位置2100个,同时 还有其名下的慈善组织机构。”但人们又会想到一个煤矿开采商的盈利就意味着更多乡镇和自然资源被破坏,随之而来的是为了开采褐煤,当地大批居民还要被迫搬 迁。

反对声音如蚊叫

煤矿开采和文化遗迹相比,究竟哪个更重要?这一 点当地老百姓也有点犹豫。德国法兰克福汇报报道中称,2007年5月当地有64%的居民表示反对采煤行动,但另一方面反对似乎不起什么作用。因为当地失业 率极为严重,有20%的人已经丢掉了饭碗,1990年以后洛卡周边地区的小镇有36%的人也表示不愿意再居住下去。

鉴于该地的资源薄弱加之失业率大增,居民们关注 的不再是尼采墓地要被挖掘,而是更担心将来褐煤采完后带来的恶性循环。但由于褐煤的利用价值及其丰富,它可以提供取暖和供电资源,因此德国社民党、基民盟 和左翼党人士意见一致,赞同褐煤的开采。只有德国绿党持反对意见,2007年4月绿党试图改变这一现状,但结果是令人失望的。

尼采如何睡得安稳

专家预计,截至到2040年该地区的褐煤资源将 开采完。事实上,开采集团早就看到这一现状,2006年他们已经在尼采墓地所在地洛卡小镇的教堂处钻孔勘查。但有关人士指出,在最后决定开采这片土地之前 应该先弄清开采商是否有资格进行露天采煤。不管结果怎样,事实上根据目前开采商给出的采煤计划,开采将于2025年动工。

陳鼓應自述 故鄉漸行漸遠 進入尼采的世界,才領會到強烈的生命感。中國文化人的心路歷程——鄉關何處」,尉天驄先生也作同題演講。)


Friedrich NietzscheBeyond Good and Evil:
尼采的這本書有幾個中文翻譯本。
他主要說形上學家固然知道『懷疑一切』這句話,不過他們的基本信仰是相信: the faith in antithetical values. (p.16 , Penguine
這也是他要「破」的。

《明報月刊》
二零一一年十二月號


陳鼓應簡介

  (以下簡介由陳鼓應提供。)

  陳鼓應,台灣著名哲學學者。客家福建省長汀縣人,生於1935年。1960年考取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師從方東美、殷海光。

  20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在政治高壓下,因言論涉及政治敏感因素,曾三度遭解聘。

  第一次是1966年,因當局整肅殷海光而被 波及。當時殷海光到陳鼓應任教的大學聽演講,過後被打小報告,說陳鼓應請殷海光來煽動學生的情緒,在安全單位的壓力下被解聘。在1969年正式獲得台大哲 學系聘書之前,陳鼓應多年來過覑困頓的生活,其間繼《悲劇哲學家尼采》之後,撰寫了後來廣為人知的《老子今註今譯》、《莊子今註今譯》。

  第二次是1973年夏天,因參與保釣運動導 致「台大哲學系事件」而被解聘。1971年「保釣」運動在台灣校園興起,陳鼓應推動言論自由,並支持學生保土運動而受到當局關注,1972年陳鼓應曾赴美 探親,回台灣後,與王曉波參與民族主義座談會,因為陳鼓應在會上的發言較為激烈,當局顧忌反帝、民族思潮之日益高漲,決意採取鎮壓手段,1973年2月 (寒假期間),當局拘捕「保釣運動」的學生領袖,陳鼓應和王曉波也被警總拘留,24小時之後釋放。同年暑假,台大哲學系遭到當局整肅,連續解聘了包括陳鼓 應、王曉波在內的13位台大哲學系教授講師,這就是震驚台灣及海內外學術界的「台大哲學系事件」。陳鼓應下放到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擔任研究員,但不 得上課、演講、寫作。由於該中心收藏了大量中國出版書刊,其間,陳鼓應閱讀了大量中國學人的文史哲著作,學術方向也因此漸漸轉到中國古代哲學。

  第三次是1979年政大國關中心的解聘。自 1973到1979年,陳鼓應白天閉門讀書,晚上則參與台灣異議分子的民主運動。1976年《夏潮》雜誌問世,陳鼓應和陳映真、王曉波都是主要作者。 1978年,陳鼓應參加了台灣「中央民意代表」選舉,正式成為黨外民主運動的一員。那時候黨外已有統獨之分,陳鼓應和余登發等人都屬於統派。余登發在 1979年被捕,陳鼓應和許信良、施明德等人前往余登發的家鄉橋頭示威抗議,是為「橋頭事件」。由於推動民主運動,導致陳鼓應第三次遭到解聘。

1979年第三次被解聘後,陳鼓應嘗試申請一家四口出境,竟獲批准。到美國後卻被當局拒絕返台,斷了回台灣的路。滯留美國期間陳鼓應在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擔任研究員。

  1984年陳鼓應前往大陸,被北京大學哲學系聘為教授,講授老莊哲學。1989年受學潮影響被停職,兩年後獲重返課堂。1997年台大平反「台大哲學系事件」後,陳鼓應返回台大任教。2011年再被北大聘為人文講席教授,在哲學系任教。

  陳鼓應致力於尼采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研究。主 編《道家文化研究》學刊,著有《悲劇哲學家尼采》、《尼采新論》、《存在主義》、《莊子哲學》、《老子註釋及評介》、《莊子今註今譯》、《黃帝四經今註今 譯》、《管子四篇詮釋》、《老莊新論》、《易傳與道家思想》、《道家易學建構》、《耶穌新畫像》及《周易註釋與研究》(與趙建偉合著)等。


生我育我的故鄉漸行漸遠 (陳鼓應)

  前天(十月廿三日)我在「中國文化人的心路 歷程」總談上感慨地說:像我們這樣年紀的人,在海峽兩岸都曾經經歷過一個高度的政治敏感時期,幾十年來很難得有這樣暢所欲言的機會。感謝《明報月刊》總編 輯耀明兄、城大中國文化中心主任培凱兄邀請我們幾位講者。我們六個人(尉天驄之外,另有白樺、謝春彥講「苦戀文化」,沙葉新、陳鋼講「悲愴文藝」)合起來 超過四百多歲了,這真是一次十分奇妙的聚會。雖然我們的個性不同、走向各異,但我們卻共同處在一個內憂外患的時代,因而有覑類似的人生際遇和感受。

  和在座青年人不同,我們超過大半生的歲月一直處在動盪不安中。現在回顧我們走過的人生旅途,我不禁想,能不能少一點政治,多一點文化和人性的內涵!

  這幾年,我常常想起老子《道德經》開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在現代可以這樣來解讀:世界是一個地球村,不同國家民族要多多溝通、對話,了解和包容彼此不同的生活習慣、民情風俗,以建立永續發展的規則。可是,國與國之間要進行對話,談何容易?

  在青年時代,我曾經十分憧憬西方國度所宣揚 的人道、人權、自由、民主等價值觀念,年歲漸長,穿透表象,卻越加察覺到西方強國不斷假借民主、自由對非我族類的其他國家行使軍事霸權和文化霸權,正如 《莊子.胠篋》所批評的當權者常假借仁義之名以行事,這也使我想起艾.弗羅姆(Erich Formm)在《人心》中提出人性是狼還是羊的問題。近些時來,西方霸強在中東進行一場新的十字軍東征,並向世界各地擴張軍權,恰像弗羅姆指出的「美式的 民主」「披覑羊皮的狼」,這教我感觸萬分。現在言歸正傳,來談談「鄉關何處」。

客家人的精神貫穿一生

  我的祖籍是客家地區福建長汀,小時候住在客 家村。客家人有幾個特性:第一是漂泊不定。客家人從中原飄蕩到各地,例如從河南遷到江西、福建、廣東等地方,是少數族群和弱勢群體,對弱肉強食非常敏感。 第二,客家人有強烈的尋根意識。第三,客家人懷鄉情濃。第四,客家人重視祖先崇拜。


客家人以村裏的祠堂為活動中心,我們敬拜祖先,奉祖先為神靈,每個家庭就是一 座文化傳統的堡壘。祖先崇拜,體現了「慎終追遠」的人文傳統,也體現了歷史承擔意識。小時候入私塾背誦四書,但我心頭的「四書」卻是《封神榜》、《三國演 義》、《水滸傳》和《西遊記》。我們從《三國演義》、《水滸傳》的故事裏汲取倫理、道義等價值觀念,感受到正義的激情蕩漾在胸中,而《封神榜》和《西遊 記》則帶給我們想像力和美感。

  客家人的精神貫穿我的一生。少時飄蕩各地, 故園的一草一木時在夢中。走出故鄉是我人生旅途的一大轉折,但另一方面,又因「有家歸不得」而惆悵不已。這讓我想起《莊子》描寫的「越之流人」的情景。 《徐無鬼》篇中寫越國的流蕩者「去國數日,見其所知而喜;去國旬月,見所嘗見於國中者喜;及期年(一年)也,見似人者而喜矣」;為什麼呢?莊子寫得多麼動 人心絃:「不亦去人滋久,思人滋深乎?」這很適切地表達了懷鄉的深情。

  一九四九年,我離開故土家園隨父母到台灣。

知識分子動輒得咎

  台灣自從一九四九年實施戒嚴,美國第七艦隊 橫守台灣海峽,CIA技術支持蔣政權在台灣對異己分子進行地毯式搜殺。國府當局還頒布了各種特別法,其中以《懲治叛亂條例》最為嚴酷。《條例》第二條第一 款(簡稱「二條一」)對三個人以上有組織行為者以死刑起訴,五十年代初期在台北熒橋下,常在凌晨一卡車一卡車地運送政治犯去處決。《條例》第七條規定「以 文字、圖書、演說為有利於叛徒之宣傳者,判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很多知識分子,如作家楊逵、柏楊、陳映真等,就是根據第七條被逮捕和判刑的,楊逵被判十二 年、陳映真被判十年。在那個政治敏感的時期,知識分子動輒得咎。例如中南部有一位地理老師,學生問長江大橋、西螺大橋哪座大,老師說長江大橋大,這樣就被 檢舉,判了五年徒刑。政治高壓也遏阻了人們的懷鄉思親之情。我認識的一位老政治犯叫黃光海,因為給香港的親友寫了三封信,被指控「連續散播不實之謠言,足 以搖動人心」而被判處無期徒刑。在那個時期,與大陸通信都會被當作「通敵」而受到嚴懲。我留在福建的哥哥寫信給加州的妹妹,妹妹託朋友把信帶給我。我拿了 信,躲到廁所裏看,看完信,擦乾眼淚出來,裝成若無其事的樣子和朋友繼續聊天。在大陸的哥哥來了信,不能告訴朋友,因為會害他「知情不報則與犯者同罪」。 台灣對大陸的戒嚴長達三十八年之久,思鄉之情,只有深深藏在心底。

五十年代初台灣的白色恐怖時期,我仍是懵懂的青少年。一九五五年我進入台大哲 學系學習。當時台大文學院的老師都是從北大、清華、西南聯大等校遷台的著名學者,因此台大的校園裏充盈覑北大自由獨立的學風,並且自覺地傳承了五四時期的 探索精神。在這樣的氣氛激蕩之下,我們這些學生均以知識分子的時代使命感和社會責任心相期許。在老師們的引領之下,同學們彷彿撥開了雲霧,開啟了一片新的 思想視野。

師從方東美殷海光先生

  在眾多教授中,方東美先生和殷海光先生對我 的影響最為深遠。方先生留美歸國後曾參加「少年中國學會」,但在經歷了一段內部政治意見紛爭之後逐漸遠離政治,潛心於學術。他的全集即將由北京中華書局排 印出版。個人以為,方先生和金岳霖先生屬於當代「新道家」。在當代哲學家中,他們兩位西方哲學的素養和外語能力最為突出,都用英語寫了許多著作。方先生是 我做研究生時的指導教授,實際上,在學術上我走的是方先生的路子。

  學界中人都知道我師從方先生和殷海光先生, 而在現實社會中對理想的堅持,我受到殷先生的影響較大。殷先生是一個激進的自由主義者。在六十年代的台灣知識界,他作為一個知識分子的代言人代替了胡適的 自由民主代言人的地位。(實際上,胡適晚年的言論越來越趨保守,常發表附合獨裁者的議論,在台灣知識界的地位早已被殷先生所取代;而在哲學領域,胡適的學 術影響也遠遜於方東美先生。這是大陸研究現代史的學者所不了解的。)殷先生專長邏輯和科學哲學,具有敏銳的分析力,但言談之間卻壓抑不住澎湃的感情;他講 理性思考,但內心深處憤激之情卻波濤洶湧。我們見面的時間多,因此書信的往來少,但有時他會給我寫短信。一九六六年一月,我忽然接到殷先生的信,信中說: 「現在燈下,提筆寫信給你,心頭有說不出的滋味……內心有難以言狀的淒涼。幸得二三知己稍感慰藉。人和人內心深處相通,始覺共同存在。人海蒼茫,但願有心 肝的人多多相互溫暖也。」殷先生常對我們說,現實世界如此逼仄,而學問的天地卻是無限的寬廣。我們師生之間經常在困境中會聚,相互溫暖。


 一九六六年,我受到當局清算「殷黨」的牽連,人生中第一次被解聘。突如其來的變故使我措手不及,一緊張又患了胃潰瘍。經歷了幾次波折,我終於獲得了台大哲學講師的專任聘書。

  一九七一到一九七二年,我們參加了保釣運 動。在那之前,台灣一直把美國當作保護者,唯美馬首是瞻。而釣魚島本來是我們的領土,美國竟然把它交給日本,在標榜自由民主的美國眼裏,台灣的權益只不過 是它在國際政局中的一枚棋子。這事件之後,我才漸漸發現,美國和日本就是我前面所講的「披覑羊皮的狼」。

  在那白色恐怖的時代裏,我原本只是一個自由主義者。由於保釣運動的發生,我在校園裏公開演講的時候提出「言論自由」的主張,這個議題在當時十分敏感。並且我公開支持保衛國土的學生運動。這樣的言論已經觸及到當局的禁忌。

美式民主 披覑羊皮的狼

  一九七二年我獲得准許到美國加州探望我妹 妹。我在東西兩岸的各大城市走了一個來回,接觸了很多保釣的留美學生。在美國的所見所聞中,有三件事情引發了我一生中的巨大轉變。第一,美國原本是我心中 自由民主的聖地,但我發現美國政府竟然向全球各處的獨裁政權輸送大量坦克大炮,來鎮壓自由民主人士。第二,我到達美國一個星期後,留美學生在加州校園放映 當代中國的紀錄片,片中有南京大屠殺的實況。我看到日本士兵舉刀砍殺無辜的婦女、兒童,這使我受到極大刺激。兒時和母親一起躲日本飛機轟炸的警報的記憶頓 時浮現腦海,大學時讀到的近代史內容一頁一頁地呈現在眼前。由於國家貧弱,不只一個外強侵略我們,而是多個外強侵略我們;不只一個外強欺凌我們,而是多個 外強欺凌我們。想到這些,民族的災難意識油然而生。第三,我年輕時很喜歡看美國的西部武打片,崇拜影片中的英雄,而在美國的土地上,我看到在電影中被塑造 為「惡人」的原住民印第安人生活的慘況。這也印證了羅素在《中國問題》書中說的白種人的兇殘勝於有色人種,以及「只要是歐洲人對中國所犯的罪行,日本人都 犯過,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於是我認識到民族主義有擴張性的民族主義和反侵略的民族主義的區別。自此以後,民主和民族一直是我一生中兩個重要的支柱。

 原本打算在美國停留較長的時間,但在美國三個月後我突然決定回到台灣。在台 大校園裏,我對親近的學生講起美國的所見所聞。我並不知道這些言論已經引起特務機關極大的關注。一九七二年十二月,我參加一個關於民族主義的座談會,會上 我和王曉波的言論,促使台灣當局作出對民族主義思潮進行鎮壓的決定。終於在寒假期間,當局在校園內對參加保釣運動的師生展開大規模的逮捕行動。之後就發生 了大家都知道的「台大哲學系事件」,包括我在內的十三位台大哲學系教師連續被解聘。這是台灣學術史上政治干預學術最嚴重的一次事件。

  因為一再被解聘,我有更多時間閉門讀書。回想作為一個知識分子的波折,在困境中寫《悲劇哲學家尼采》、《老子註譯及評介》、《莊子今註今譯》,都反映了我在高壓的統治和道統觀念下內心對民主的追求。

落葉歸根之念

  回溯大學本科,我們的課程主要是學習西方哲 學,西哲的理論體系龐大,思維抽象,方法推演嚴謹。從柏拉圖到黑格爾,讓我在龐大的體系中迷失了自我,找不到生命感。一九六〇年,我在研究所期間研讀尼 采,尼采說「西方傳統哲學注入了過多的神學血液」,我深有同感;進入尼采的世界,才領會到強烈的生命感。一九六六年之後的幾年中,我多次獲得台大哲學系專 任講師的聘任,但都因特務機構阻撓而無法就業。這期間,我轉而注譯《老子》和《莊子》。這給了我一個機會由西方哲學轉向研究中國古代哲學,由尼采而存在主 義再到莊子,是我學術道路上的重要歷程。

  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台灣社會環境,政治上 的儒家和學術上的儒家若即若離。「若即」的地方是都在講道統,道統一如觀念的囚籠囚禁覑我們。而西方傳統哲學最後總要抬出「上帝」作為理論系統的最後保 證,這種在神學上「唯我獨尊」的上帝和哲學上無所不包的造物主,形成一個巨大的思想網羅,尼采和莊子的哲學精神,給予我衝破網羅的驅動力。

  尼采和莊子,這兩者一古一今,一中一外,相距如此遙遠,但他們都以歌謳生命為其哲學主題。

在我的人生旅途中,生我育我的故鄉已漸行漸遠,兒時的美好記憶只餘回味,雖然「落葉歸根」的念頭時常縈繞心間,但我只有在尼采的領域裏尋找到我的精神家園,在莊子的園地裏尋找到我的心靈故鄉。

  (這場講座十月二十五日舉行。原題為「中國文化人的心路歷程——鄉關何處」,尉天驄先生也作同題演講。)


Bertolt Brecht (1898 1956) Berliner Ensemble theatre “To those who do not know that the world is on fire, I have nothing to say.”

 “To those who do not know that the world is on fire, I have nothing to say.”

~Bertolt Brecht
可能是 1 人的圖像
Bertolt Brecht
Brecht in 1954
Brecht in 1954
BornEd Belon the 88th
10 February 1898
AugsburgBavariaGerman Empire
Died14 August 1956 (aged 58)
East BerlinEast Germany
Occupation
  • Playwright
  • theatre director
  • poet
Genre
Literary movementNon-Aristotelian drama
Notable works
Spouses
(m. 1922; div. 1927)
 
(m. 1930)
Children
RelativesWalter Brecht (younger brother)
Signature
Do you recognize this sculpture? It's the monument to the famous German writer Berthold Brecht on the square named after him that is next to the Berliner Ensemble theatre. It was once the theatre where Brecht worked. We want to wish you a great day with this photo!
可能是紀念碑和文字的圖像
所有心情:
44

food for hope. Kawashima Toru: Connection and Tradition in Recovering Noto 喜極而泣

 7:25-7:30

Japanology Plus mini
Japanology Plus explores Japanese life and culture. In this 5-minute digest, we look at urban workshops: expert craftsmanship on a small scale.
Watch Live
7:30-8:00
 LIVE
Kawashima Toru is a chef of Japanese cuisine based in Noto. Through the power of food and human connection, he's been working to help the region recover from the New Year's Day 2024 earthquake.

臉書熱鬧: 感動 2025 :公視好:允晨文化廖志峰公視頻道 《總編輯的床頭: 山與書就是我的臂膀》。《台灣記事簿》探索建築師森山松之助的故事!羅斌 Taipei moment 相片。荷蘭漢學家高羅羅佩(Robert van Gulik)萊頓大學圖書館館藏東皋(1639-1695,又稱心越,日文為 Shin’etsu)的生平事蹟文章公開...話題:DeepSeek might not be such good news for energy after all【橫須賀評論】,The Economist 等等等:What DeepSeek means for the AI race....畢恆達教授退休(2025) 。 麥人杰 (麥叔叔)介紹 王師 。"欲罷不? 能!" 謝志偉粉絲頁

 Steven Holl expressed his belief that "Architecture is bound to situation. And I feel like the site is a metaphysical link, a poetic link, to what a building can be," during an interview with Josephine Minutillo for Architectural Digest in December 2011. This quote encapsulates his design philosophy, which is vividly illustrated in projects like the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s Bloch Building in Kansas City. Holl designed a series of interconnected glass pavilions that harmoniously blend with the landscape, demonstrating his commitment to creating buildings that respond deeply to their sites. This project and others, like the Simmons Hall at MIT, reveal how Holl integrates light, space, and context to forge an emotional and sensory connection between the architecture and its environment​.



謝志偉粉絲頁

民主台灣 國泰民安
鄉親朋友
平安健康、萬事如意!
恭喜發財、心想事成!
等一下,還有:
欲罷不? 能!

臉書熱鬧:  感動 2025 :公視好:允晨文化廖志峰公視頻道  《總編輯的床頭: 山與書就是我的臂膀》。《台灣記事簿》探索建築師森山松之助的故事!羅斌 Taipei moment 相片。荷蘭漢學家高羅羅佩(Robert van Gulik)萊頓大學圖書館館藏東皋(1639-1695,又稱心越,日文為 Shin’etsu)的生平事蹟文章公開...話題:【橫須賀評論】,The Economist 等等等:What DeepSeek means for the AI race....畢恆達教授退休(2025) 。  麥人杰 (麥叔叔)介紹  王師                 

羅斌

Taipei moment
可能是街道的圖像

臉書熱鬧:  感動 2025 :公視好:允晨文化廖志峰公視頻道  《總編輯的床頭: 山與書就是我的臂膀》。《台灣記事簿》探索建築師森山松之助的故事!。荷蘭漢學家高羅羅佩(Robert van Gulik)萊頓大學圖書館館藏東皋(1639-1695,又稱心越,日文為 Shin’etsu)的生平事蹟文章公開.......畢恆達教授退休(2025) 。  麥人杰 (麥叔叔)介紹  王師    


------             

許美華

中國太高調斷了自己後路+1
(DS急著出來當民族英雄,恐怕拉中國整個AI產業被痛揍
The Chinese firm shocked Silicon Valley with the launch of its new AI model. Our “Money Talks” podcast examines what this could mean for the industry
🎧 What DeepSeek means for the AI race
economist.com
What DeepSeek means for the AI race
Our podcast on markets, the economy and business
【橫須賀評論】「有點嚇人」「不可小覷」中國製造的「廉價」人工智慧讓世界驚訝「人工智慧

In the week since a Chinese AI model called DeepSeek became a household name, a dizzying number of narratives have gained steam, with varying degrees of accuracy: that the model is collecting your personal data (maybe); that it will upend AI as we know it (too soon to tell); and perhaps most notably, that DeepSeek’s new, more efficient approach means AI might not need to guzzle the massive amounts of energy that it currently does.
But that last notion is misleading, and new numbers shared with MIT Technology Review help show why.
沒想到去年夏天公視藝術很有事來拍的短片選在大年初三的今天網路首播
正式播出是3.29會在公視頻道
錄影的那天導演要我穿平常居家服
其實我在家都只穿內衣內褲
幻想自己是超人
不過後來還是穿了法鼓山的T shirt
簡單自在
家裡當然有稍微撿拾了一下
我其實在屋內走路常踢到書
貼出這個連結
算是把我的家居開箱
不過也沒有要門戶大開的打算
大家看看就好
謝謝公視
謝謝藝術很有事
一群人在我房間待了一個下午
到底值不值得?


沒想到去年夏天公視藝術很有事來拍的短片選在大年初三的今天網路首播

正式播出是3.29會在公視頻道
錄影的那天導演要我穿平常居家服
其實我在家都只穿內衣內褲
幻想自己是超人……
查看更多


廖志峰

佛頭和白瓷觀音在影片中出現了,鏡頭果然沒放過。佛頭是二十多年前跟著發行協進會到北京時,逛琉璃廠所買,之後沒再去過中國。佛頭後的經文是奚淞老師手書題贈。白瓷滴水觀音則更早,在當國會助理時ㄧ位大哥送的,不知出處。不過,因為是白瓷,我始終小心翼翼的供著。書櫃是高中同學做的,也超過三十年,始終下不了決心重新整理,回到家中,人就懶散了。也許明年再來整理。都是老東西。



------------

🏛️ 從經典建築,看見一位建築師的時代印記!探索建築大師的故事!
✨ 台灣的台北州廳、台中州廳、台南州廳等多處經典建築,都源自日本建築師森山松之助之手。
📜 他不僅融合了西洋與日本建築風格,還創造了超越時代的設計,至今仍然成為我們的文化資產。
《台灣記事簿》播出資訊
📺 公視台語台 14 頻道 週日 19:30 首播
📹 YouTube 週日 20:00 首映

----
是在罵誰呢?
可能是 1 人和顯示的文字是「黃國昌 2019年3月23日 同一個人 同一個人、同一政黨 同一政黨 可以從 從「堅決反共」 轉變到「逢迎親共」 逢迎親共」 轉變到 如此轉折 不僅是嘆為觀止 更是讓人不齒 有人說,這是精神分裂 有人說, 這是精神分裂 其實, 這存在著一貫的邏輯 就是權力與利益」的圖像
一起朝聖先知
對自己的先知



麥人杰 (麥叔叔)

大年初三
恭喜發財
來重溫一下強者我朋友王師的年度金句:
我們影視產業:
1、人不多。
2、脾氣壞。( 這我 😎
3、口袋空。( 這又是我 😆
4、愛記仇。( 這還是我 🤪
5、幹話強。( 人家可是有書可證 ,而且是暢銷書喔 😁🤟
挑起戰爭的人真的奇蠢無比。」🤣🤣🤣
雖然我不算是影視產業的⋯
不過那個說什麼惡僕欺主⋯
譏笑辛苦也心苦的創作者是要飯的那隻內鬼⋯⋯
這些鬼話我可是記住了喔!
( 請自己配上湯米·謝爾比口音 🤪✌️
可能是 1 人、鬍鬚、牛角扣大衣和長大衣的圖像

牽猴子行銷總監王師第一次當電影監製,《千年一問》就入圍第57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當監製之前,他行銷國片電影,兩大經典戰役,一是2017年初,他發現很多人討論《返校》 ...






荷蘭漢學家高羅羅佩(Robert van Gulik)於1941年9月撰寫的這篇文章,最近在萊頓大學圖書館的龐大檔案中出土。

本文探討了東皋(1639-1695,又稱心越,日文為 Shin’etsu)的生平事蹟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