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8日 星期三

林惺嶽 (1939年一2025)重要的藝術家與藝術史家、原鄉的自然之美。張淑英。《蔦重:稀代の本屋 蔦屋重三郎》

NHK這次的大河劇從江戶時代的花街說起,的確很有意思,也讓那個年代的出版媒體王蔦屋重三郎的名字重新被認識。這本由增田晶文所寫的江戶歷史小說《稀代の本屋 蔦屋重三郎》出了台灣漢語譯本《蔦重》,剛好可以提前瞭解這位江戶人物的一生。
增田晶文,日本大阪人,畢業於同志社大學法律系,現在是日本文藝家協會成員,是一位筆觸橫跨虛構與非虛構領域的多產作家。他將「人類的無窮渴望」作為創作核心,曾以處女作《果てなき渇望》榮獲文藝春秋新人獎,並多次斬獲其他文學獎項。增田的作品涉獵文化、歷史與社會現象,兼具深刻洞察與細膩敘述力。歷史小說《稀代の本屋 蔦屋重三郎》是他對江戶時代出版文化與社會演變的細緻描摹,通過書寫蔦屋重三郎的傳奇一生,展現了江戶文化的興衰與創新。
這本小說的主人公蔦屋重三郎(1750-1797),是江戶時代中期的傳奇出版人與文化推手。他出生於1750年的江戶,自幼對文化與文字充滿熱情。20多歲時,他在日本橋開設了自己的書店,並以出版地本(庶民書籍)為主要業務。蔦屋不僅是一位書商,更是一位精明的出版策劃人和創意驅動者。他的志向超越了單純的圖利,而是希望將閱讀帶入每個人生活中,並通過出版作品反映庶民的情感與價值。
蔦屋的出版生涯從一本叫做《一目千本》的書開始,這本表面看似以花卉插畫為主題的作品,實則融入了吉原花魁的名字,既展現藝術趣味,又迎合當時的流行文化,立刻成為暢銷書。從此他果然腦洞大開,以創意為導向,出版了多種類型的書籍,包括滑稽的黃表紙、情感豐富的人情本,以及反映社會現實的洒落本等,這些書籍如同現代的漫畫與通俗小說,廣受庶民歡迎。不僅如此,他還致力於挖掘與培養藝術與文學人才,其中包括喜多川歌麿、東洲齋寫樂這些浮世繪大師,另外像是山東京傳與滝澤馬琴等著名作家。由於蔦屋的眼光與人際網絡,使這些才華橫溢的人士得以在文化舞台上大放異彩。
蔦屋的出版版圖涵蓋了文字與視覺藝術的多重領域。他的合作對象不僅限於作家,也包括畫師與彫師,將浮世繪與書籍設計融為一體。例如,他在喜多川歌麿的美人畫中投入大量資金,打造了當時最為精緻的出版品,並在市場上引起轟動。東洲齋寫樂的大首繪也在蔦屋的策劃下出現在世人面前,短短數月間轟動一時,影響深遠。蔦屋還懂得運用市場行銷技巧,像是我們現在很熟悉的限量發行、話題營造與名人推廣,讓出版品超越了閱讀本身,成為當時江戶文化的象徵。
然而,蔦屋重三郎的事業並非始終順風順水。1787年,松平定信推行「寛政改革」,就是想要遏制庶民文化的自由發展,出版業當然首當其衝。1790年的「出版統制令」進一步限制書籍內容,並懲治違規出版人。蔦屋因出版山東京傳的洒落本而遭受財產半數充公的重罰,然而,他不但沒有退縮,反而以浮世繪出版重新站穩腳跟,這也展現出他從花街打滾出來的反骨精神與堅韌意志。
可惜的是,蔦屋在1797年因腳氣病去世,年僅48歲。他的早逝為江戶出版業留下無盡遺憾,但他的精神與事業卻深深影響了後世。他所發掘的喜多川歌麿與東洲齋寫樂,在蔦屋死後作品品質都出現明顯下滑,這充分顯示了蔦屋在藝術創作與出版策劃中的核心地位,一個好的作者還需要懂得協調的策劃師。
從增田晶文的《蔦重:稀代の本屋 蔦屋重三郎》以生動的敘述與深刻的歷史洞察,重新再現了蔦屋的傳奇人生與江戶出版業的繁盛。使得這本書不光是一部人物傳記,也是一部文化史詩。它展示了蔦屋如何打破文化階級的藩籬,將庶民文化推向新的高峰,並以藝術與文學的融合創造出一個新時代。小說還描繪了蔦屋與文人雅士的互動,從葛飾北齋到山東京傳,無不展現其獨到的眼光與卓越的策劃力。
值得一提的是譯者劉子倩在翻譯江戶人物的語句用法,可以感覺到經過不少的推敲思量,所以讀起和文本,維持原著的流暢,並沒有違和感。這在翻譯功力上,身為讀者而言,的確要非常感激。
透過《蔦重:稀代の本屋 蔦屋重三郎》,讀者得以窺見江戶時代文化的繁榮與矛盾。蔦屋的一生不僅是一段個人的奮鬥史,也是一幅時代的剪影。他的勇氣與創新精神提醒我們,文化的價值在於自由思想的流傳,而出版的意義則在於連結人心與時代的共鳴。閱讀此書,既是一次深入文化歷史的探索,也是對當代文化創新的一種啟迪。
書名:蔦重:稀代の本屋 蔦屋重三郎
作者:增田晶文
譯者:劉子倩
出版社:麥田出版



本書報導人之一 #林惺獄 老師辭世,台灣失去一位極重要的藝術家與藝術史家。
.
《書寫一部台灣美術史》:「介入式藝術中最顯著的走向是呼籲要愛或保護台灣土地,這走向有利於台灣文化認同的構築,以下兩個案例在此現象中具有代表性。
林惺獄(1939-)的系列畫作《溪》以略帶超現實主義的手法描繪出台灣景緻,對於習於欣賞那些想像的中國山水的觀眾們而言,此時終於可以透過藝術家的詮釋----因著畫幅的巨大尺寸----讚嘆原鄉的自然之美。」
.
這本書對於他的作品與言論有不少的引用,也感謝林老師在我的研究過程接受訪問。



今年甫滿80歲的林惺嶽在跨世紀的生命歷程中,以畫家、藝術史論家、藝術教育工作者與策展人等多重身份,參與臺灣當代藝術建構過程;以豐沛創作能量和敢言直諫性格,坦然訴說 ...

林惺嶽(1939年一2025),臺灣美術家,出生於臺中市,以描繪臺灣的自然景觀為題材

舉辦過數十次個人畫展,曾獲邀至法國美國日本澳洲阿根廷中國等地舉辦個人畫展與發表美術論述,完成《中國油畫百年史》、《臺灣美術風雲四十年》等作品,目前繪有二百多幅畫作,多幅由臺北市立美術館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2008年畫作『橫臥大地』、『第一道金光』受總統府借展於虹廳與綠廳。







張淑英教授是臺大的"國際長"。近日消息:
外文系張淑英教授榮膺西班牙皇家學院對等院士
西班牙皇家學院 (RAE- Real Academia Española / Royal Spanish Academy)在4 月 23 日,塞萬提斯和莎士比亞兩大文豪逝世四百週年紀念日前夕,連續兩週於院士全會中選出「外籍院士」17 名。這是繼 2009 年之後,再度從全球西班牙語學者中遴選,外文系張淑英教授膺選這 17 名「皇家學院外籍對等院士」,共五位女性學者的殊榮。
-----
《中外文學》月刊2005.11號有張淑英專題編輯的《吉訶德》專輯,蒐集的文章是當時的旅居台灣的專家之作品......
拉美文學.....西語文學
西班牙皇家學院 (RAE- Real Academia Española / Royal Spanish Academy)在4 月 23 日,塞萬提斯和莎士比亞兩大文豪逝世四百週年紀念日前夕,連續兩週於院士全會中選出「外籍院士」17 名。這是繼 2009…
HOST.CC.NTU.EDU.TW



臺北市立美術館| 首頁| 展覽| 林惺嶽—台灣風土的魅力
www.tfam.museum/Exhibition/Exhibition_page.aspx?id=442

藝術家林惺嶽身兼畫家、美術教育、文化評論、藝術史詩的集大成者,堪稱是台灣藝壇最有活力的藝術戰將之一,尤其他在藝壇敢言衝撞體制的強悍行事作風,引發藝術 ...


林惺嶽-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https://zh.wikipedia.org/zh-tw/林惺嶽

林惺嶽(1939年- 2025),出生於台中市,臺灣美術大師。一位在藝術領域裡耕耘五十年的藝術家,以自然原生力量為元素,描繪臺灣山川的壯闊雄偉與生命力,藉畫布當作 ...



為了順利銜接洪部長累積的成果,感謝文化部所有同仁這幾天和我一起馬不停蹄地工作。在業務盤點完成後,又開始從上任前就持續在進行的請益之旅。
今天下午,來到台灣重要畫家林惺嶽老師的工作室。一碰到面,老師就說:「我們都很渴望被國際看見,但我認為,我們該用自己的眼睛看自己。台灣藝術家的作品如果能進入台灣人的客廳,比去威尼斯雙年展更加重要。」
老師近年雖然受到病痛困擾,生命力與創作力卻更加旺盛,一張張巨幅的台灣山水,令人深深震撼,也呼應著老師所說,「用我們自己的眼睛」。
看到老師對藝術永無止境的追求,我們也會更努力建構一個更好的環境,讓每個人都能如老師所說一般,在藝術中得到發現自己的喜悅。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