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5日 星期六

周芷 (Louise T. Chow)。李惠儀(Wai-yee Li)。王明珂:中研院第三十屆18位新科院士





女英雄的想像與歷史記憶
李惠儀
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教授
漢學中心獎助學人
明清易代的記憶與想像,在近現代史構成波瀾壯闊的迴響,或藉以激情勵志,或由此感慨興亡。晩清的反滿情緒,藉反清復明的故事推動和傳播;抗戰期間,有識之士多有借鏡鑒明末志士力挽狂瀾的敘述;明遺民的氣節,成為民族主義的先聲、政治抗爭的暗喻、爭取思想自由的投射。綜觀明清之際縷述反映世變的文字,其中一反覆重現的話題爲女子與國難的關係。即以女子之貞淫美惡、雄邁與屈辱、自主與無奈演繹國族的命運及世變中人們自存、自責、自慰的種種複雜心境。爰及清末至二十世紀,此議題之延續與翻新,或可藉以窺探傳統與現代的銜接和張力。
本文將集中一主線,即女英雄的想像與歷史記憶。前半首先探索不同的歷史環境如何塑造歷史記憶,明季女英雄的壓抑與重構,如何應運而生。繼而由實入虛,分析清初文學中虛構女英雄所代表對晩明的批判、哀悼、辯護。如王夫之《龍舟會》雜劇,重寫唐小說《謝小娥傳》,以謝小娥女扮男裝報殺父殺夫之仇的故事,痛斥明季文臣武將不濟,兼寄寓亡國之痛,抒忠無路。與此取向相反的是吳偉業的《臨春閣》雜劇,吳劇爲陳後主寵妃張麗華翻案--亡國妖姬變爲憂勤國事的能臣,與鎮守邊疆的高涼洗夫人惺惺相惜。她們一文一武,雖不能扭轉乾坤,卻中流砥柱,代表晩明耽溺恣縱、尚情唯美之生命情調的「自贖」。復又自虛返實,討論「貳臣」筆下的奇女子:如周亮工追懷與他共守圍城的亡妾王蓀,吳偉業隱然推許爲詩史的舊好卞賽,錢謙益頌美心懸海宇、力圖恢復的同心共命之人柳如是,背後均融鑄作者之自責、自解、和「自我詮釋」。而象徵意義之游移,正是與時代潛在對話的明證。如屢見清初詩文小說筆記,再現於《紅樓夢》及晩清短劇《姽嫿將軍》的林四娘,亦鬼亦人,時真時假,似強似弱,既幽怨又憤烈,或殉明或殉清或殉情,恰好表示明季女英雄是一個具彈性的象徵符號。
後半討論女性文學的英雄想像。明末清初是女性文學高峰期之一,已成定論,而女子如何思考己身與世變的關係,可直溯諸其文字。明清之際女性文學主流之一是憂國傷時的詩詞,例證具見徐燦(1618-約1698)、顧貞立(16241685年後)、王端淑(1612-約1685)、劉淑(約1620年生)、李因(16161685)、周瓊等人的作品。也許是天崩地解的時代逼使她們超越閨閣婉約的語言,見證離亂,反思歷史,述往思來。於是眼界擴大,感慨遂深。政治失序似乎造就了不容於承平秩序的想像空間,於極少數女子,甚或予以伸展抱負的機會。書寫自己從戎靖亂的女子自是跨越性別界限,但談兵說劍,自我營構勇武憤烈形象,質疑性別界限的女性文學作品所在多有,並不限於這些女英雄。對性別定位的不滿,又往往是悲懷國變途窮的前奏和後果。同時,家國之感醞釀詩心之覺醒--即詩人對女性文學的自覺與使命感之提昇。十九世紀中葉女詩人寫鴉片戰爭與太平天國之際的國危家難,慷慨悲歌,繼續此傳統。 及至晩清秋瑾(18751907)、徐自華(18731935)、吳芝瑛(18671933)諸人文字,雖少有直接指涉其明末清初之先驅,就意像與命題而言則是一脈相承。其繼往開來的契機,表現在她們對明季女英雄的特殊興趣,及對革命與性別互為因果的詮釋。

主講人介紹:
李惠儀(Wai-yee Li),美國籍,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東亞語言及文明系教授。教授對晚明至清代的詩詞文學及其中蘊含的女性主義、國族思想素有研究,著有專書Enchantment and Disenchantment: Love and Illusion in Chinese Literatur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The Readability of the Past in Early Chinese Historiograph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7)教授本次獲漢學中心獎助來臺,她的研究主題為「明清之際的女子與國難及其迴響」(Women and National Trauma in Late Imperial Chinese Literature)






周芷英語Louise T. Chow,1943年),生於中國湖南,在台灣長大,中華民國旅美分子生物學家。現為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罕分校(University of Alabama at Birmingham)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遺傳學系教授。

生平[編輯]

台北市北一女中畢業,大學聯考三類組榜首,1965年台灣大學農業化學系農產製造組(農產製造組於2003年改制成立為生化科技學系)畢業。之後周芷赴美國求學,於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化學系拜在大師戴維森(Norman Davidson)教授門下,利用電子顯微鏡來研究細菌噬菌體溶原菌基因的結構,於1973年取得博士學位[1]
她在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的博士後訓練後,1975年加入紐約長島冷泉港實驗室研究噬菌體脫氧核糖核酸(DNA)的逆轉錄腺病毒轉錄和複製的基因調控。1976年被任命為研究員,她做了腺病毒轉錄基因的起源和結構的研究,直接導致的電子顯微鏡發現核糖核酸接合和另類的核糖核酸的過程,發現製造蛋白質的這些遺傳密碼,在動物細胞的脫氧核糖核酸上其實並不連續(科學刊物《細胞(Cell)》11:819-836和12:1-8)。1977年她升任高級研究員,1979年升任終身職資深科學家。
1993年諾貝爾醫學獎授予與她的合作的理察·羅伯茨麻州理工學院菲利普·夏普,雖然1977 年發表在科學刊物細胞『Cell』: An amazing sequence arrangement at the 5′ ends of adenovirus 2 messenger RNA,1977, (12),1-8 的論文中,以電子顯微鏡進行實驗的第一作者為周芷,羅伯茲為第4 位(也是最後一位,但當時論文並沒有通訊作者制度,羅伯茲也非通訊作者),但周芷卻成為遺珠。她曾向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抗議,在國際學界引起不小迴響。
周芷基於腫瘤病毒的研究有其臨床的意義,也轉而研究人類腫瘤病毒[1]。由於冷泉港實驗室沒有醫院配合支援,所以她於1984年加入的羅切斯特大學醫學院研究人類乳突病毒的發病機理,分子遺傳學生物化學。1993年周芷加入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罕分校醫學院生物化學和分子遺傳學系任教授,是癌症愛滋病口腔癌囊腫性纖維化等多個研究中心的資深科學家[2]。周芷目前的研究集中在造成子宮頸癌的HPV-18病毒,以及此類病毒細胞中核糖核酸的斷裂結構。2012年周芷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3]。在台灣就學並以中華民國國籍獲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者,過去曾有吳茂昆(前國家科學委員會主委)和陳定信(前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院長)兩位中央研究院院士。[4]

私人生活[編輯]

周芷的父親是曾任中華民國財政部關務署署長的周德偉。她是在關務署署長宿舍-台北市新生南路紫藤廬長大的,紫藤廬雖經多次整修,仍維持原屋隔局,保留著她小時侯的房間。周芷說,因為父母都很好客,小時候家裡經常是人來人往,家裡五個孩子的同學也都來家裡吃飯。50年代紫藤廬成為以台大為中心的自由主義學者的聚會場所,張佛泉、殷海光夏道平、徐道鄰等十餘位學術界人士每隔兩週在此聚會討論。當時在台大就讀的李敖陳鼓應林毓生張灝等亦常來紫藤廬與前輩交流[5]。最小的弟弟周渝繼承爸爸的思想,將紫藤廬經營成台北市獨具一格的文化茶館,成為台北市市定古蹟[3]
周芷於加州理工學院遇到博士後湯姆·布羅克(Tom Broker)博士,後來結為一對科研伉儷,他們倆沒有小孩[1]。周芷以身為中華民國國民為榮,到現在還是拿中華民國護照[3]

*****
http://www.sinica.edu.tw/as/weekly/83/478/person.txt
《人物專訪》

  諾貝爾醫學獎的遺珠--周芷博士

  週報特約採訪 陳芊斐

      三月天,春雨綿密地下著,霉菌和病毒也在微雨中蠢蠢欲動,兩
  場有關人類腫瘤病毒的演說,在生醫所的演講廳開講了,主講者是夫
  妻檔的Dr.  Broker 與周芷博士。講台上的周博士正以流利的英語解
  說病毒的分化等等,身材顯得嬌小,但語調平穩有力。對於去年諾貝
  爾醫學獎揭曉以來,對於家人所造成身心各方面的衝擊,周博士冷靜
  地說:「這已是難以挽回的事實,只有靜待有心的科學史家去發現真
  相。」到底真相如何呢?讓我們細說從頭。

      一八六六年孟德爾提出「豌豆雜交實驗」,即著名的「孟德爾遺
  傳律」,為現代遺傳學奠定了基礎。遺傳學所研究的就是基因的構造
  和變異,而基因的主要作用是製造維持生命的各種蛋白質,其製造過
  程是將細胞中DNA  上的遺傳信息的密碼,藉著信使核醣核酸(m RNA
  )轉錄到細胞質中的  RNA 上,再由RNA 轉譯成蛋白質。這些密碼每
  三個一組,決定蛋白質上的一個特定胺基酸。以往的科學家都認為這
  些密碼在基因中是連續的,一直到西元一九七七年周芷、羅伯茲及夏
  普等同時發現,製造蛋白質的這些遺傳密碼,在動物細胞的DNA 上其
  實並不連續。這個現象整個改變了大家對基因的認識,也為分子遺傳
  學的研究開啟了一個新紀元,羅伯茲與夏普並因此項發現同獲1993
  年諾貝爾醫學獎,但周芷博士卻未獲獎,消息傳來後,引發了不小的
  風波,因為羅伯茲之所以得獎,是根據他在  1977 年發表在cell 第
  12卷上的一篇重要論文。該篇論文周芷為第一位作者,羅伯茲敬陪末
  座為第4 位(也是最後一位)。周與羅並無從屬關係,這篇論文之形
  成原是羅伯茲向周芷提出合作建議,共同測試他所提出有關VA RNA做
  為引子合成  Ad mRNA 的假設,這個假設經周芷由電顯證明是錯誤的
  。所以周芷與羅伯茲再次設計另一個實驗,由羅伯茲提供單股病毒
  DNA  ,周芷提供完整的DNA,另一個合作者Lewis 實驗室提供周芷利
  用「R -圈環」技術定性出來的腺病毒信使 RNA。所有實驗皆由周芷
  執行、進行觀察,並分析結果,提出關於不連續基因的實驗成果。但
  最後得獎的是羅伯茲而非周芷,實在令人不平。如今事隔數月,儘管
  餘波盪漾,周博士已努力平順自己心中的不服,只希望研究能繼續更
  上層樓。

      周芷博士1965  年自台大農化系畢業後,即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
  生物系攻讀博士學位,拜在大師Norman Davidson 門下,學習利用電
  子顯微鏡研究病毒基因的結構,並在  Davidson  實驗室結識了 Dr.
  Broker,後來結為連理。   1975   年周博士轉赴紐約冷泉港(Cold
  Spring  Harbor  ),與 Dr. Broker 共同主持電子顯微鏡組,利用
  1976 年 Davidson實驗室發展出來的一個新技術,叫「R-團環」(
  R-loop)來測定病毒RNA的長度與這些RNA 在基因上的確實位置,也
  就是這個技術發現了不連續基因,而當時所研究的病毒是第二型腺病
  毒( adenovirus2),這種病毒除了造成人類呼吸道感染,甚至可以
  使正常細胞轉化成癌細胞。周博士基於腫瘤病毒的研究有其臨床的意
  義,也轉而研究人類腫瘤病毒。由於冷泉港沒有醫院配合支援,所以
  周博士與  Dr. Broker 於1984 年轉赴羅徹斯特大學醫學院繼續創造
  研究生涯的另一個高峰。周博士與 Dr. Broker 目前任教於阿拉巴馬
  大學醫學院。

      身為女性科學家,周博士認為並未曾遭到性別歧視,也不覺得先
  天上有什麼較大的限制,事實上國內外有很多很多優秀的女科學家。
  不過這次的諾貝爾事件多少讓她覺得受到不平等待遇,而平常不熟識
  的人常會誤認為與 Dr. Broker 有微妙的「從屬」關係,先
  生是主角,她是配角。這種盲識她不覺得有必要去澄清,因為知情的
  人知道真相為何,所以她認為夫妻檔是利多於弊,因為兩人志趣相投
  ,目標一致,團結力量一定大呀!

      生命科學的研究需要大量的人力才能完成,目前中研院無法招收
  研究生,也缺乏較好的條件吸引好的人才來從事博士後研究,所以傾
  向整合的呼聲頗高,希望能集合有限的人力資源,群策群力,做比較
  有實用性的題目交出更好的成績來。對於這點,周博士認為實用性固
  然重要,但基礎研究更重要,而且基礎研究的方向這麼廣,有的研究
  題目適合整合,有的比較冷門的題目無法整合,但仍然值得堅持下去
  ,這兩種類型的研究是可以並存,各有各的發揮空間。她對院內生醫
  所及分生所有比較多的接觸,對這兩所的設備及研究人員素質都有極
  好的評價。

      去國將近三十年,在美國科學界也闖下不小的名號,生活中除了
  研究之外,便是教學,非常地忙碌,沒有時間生小孩,更別提有時間
  去想什麼認同的問題了,畢竟「科學無國度」有其一定程度
  的真實。

      生命是這樣的奧妙,永遠有挖掘不盡的奇妙現象,一點發現就是
  一大快樂,所以沈潛其中的科學家有時候是很幸福的,但是生命中也
  常有些事叫人無奈,譬如說這次的諾貝爾獎風波,譬如說這雨該下不
  下,不然就不停地下著,下著...。

----


這屆中研院院士選舉選出十八人,雖未足額,但絕大多數名副其實,且相見恨晚。譬如數理組張益唐是數學天才,梁國淦或可多多介紹一下他的成就。其餘生物組的周芷雖不如周芷若有名,亦有其傳奇色彩。而人文組的曾永義,大概不少人都知他愛喝酒、嫻孰民俗探索。
而我特別要提的是王明珂。他認為華夏認同如同一個大箍桶,它真正要箍住的是周邊族裔,所以他由邊緣、少數族群的田野探勘所謂華夏認同是如何形成或破壞,於是關於族群、認同、集體記憶等,就不再圍繞著少數的知識菁英。截至目前為止,台灣內部以及中國學者之中,王明珂實為開創新局的人物,要批判中國逐漸成形的「天朝主義」,也必得參考王明珂著作。當然,他的看法我亦有保留之處,於此就不言,他的著述可先由《華夏邊緣》(允晨,1997年)入手。


新科院士王明珂 屢讓中共頭痛

發稿時間:2014/07/04 20:19 最新更新:2014/07/04 20:19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4日電)中央研究院今天公布第30屆新科院士,專精游牧民族研究的王明珂,致力於解構、反思國族認同,在中國大陸學界受歡迎,卻讓當政者相當頭痛。

今天當選新科院士的王明珂,堅持學術不能只為學者服務,他每發表一份研究成果,都會改寫出「通俗版」,讓一般民眾也能閱讀。這樣的做法讓他在中國大陸受到熱烈歡迎,經常接受各方邀約演講。

不過,王明珂對大陸當局而言卻是頭痛人物。中研院副院長王汎森說,王明珂在大陸演講時,官方都要安排代表來「消毒」和「解毒」,可見他的學術成就對當局衝擊之大。

王明珂今天發表當選院士感言時表示,他一直有個理念,學術應該影響現實,但一直到今天,中國周邊民族之間仍然充滿對立,讓他感到「蠻失敗的」。

王明珂的研究經常挑戰既有的國族認同,舉例來說,他發現很多人自稱漢族,其實血緣更接近少數民族;有些族群一直被夾在兩大族群之間,例如羌族處於漢、藏邊緣,兩邊都搶著要,卻又都被當成族群裡的「壞分子」,付諸許多歧視。

另外,像是「漢化」的爭議,有些學者認為夷狄入華夏就會被融入華夏社會,並以此為傲,有些學者則認為這只是自我想像。王明珂不去反駁雙方,而是透過調查川北的一個溪流,得出更精闢的論點。

王明珂發現,居住在川北溪流的族群中,下游的人往往稱上游的人是「蠻子」,而上游的人則鄙視更上游者,也稱對方是「蠻子」,以此類推至最上游。王明珂藉此反思,「漢化」其實類似昆蟲的「擬態」行為,是為了避免被傷害的一種機制,也就是透過告訴別人自己是漢人,來保護自己。

王明珂希望透過歷史記憶的分析,解構既有觀念,造成「反思性認同」,進而化解人類社會中的各種邊界。就像歷史中,有很多人透過各種方式,突破地理和心理上的邊界,學習和各族群一起生活,「讓長城瓦解」。1030704




梁國淦

.......繼上一屆的張翔,這一屆又有根正苗紅的陳剛入選,但做為材料熱力學的大師,專業上我也只能認同,希望國內可因而更重視熱力學這沒有創新,但無可取代的重要學問。



侯侑期 張益唐貢獻很大,他提供了一個解決孿生質數的新方向,從毫無頭緒到讓後人有方向可循繼續向前突破。我想還有他到中年才做出重要結果,這點打破了數學界向來那種中年前就應該做出重大結果的迷思與想像,這個也是相當激勵人心的。





18位中研院新科院士 女佔5名破紀錄

2014-07-04  19:32
〔記者湯佳玲/台北報導〕中研院第三十屆新科院士出爐,共有18位,其中數理組7位、生命科學組7位、人文組4位,今年破紀錄共有5位女性當選,也首度選出企業家院士、為來自台積電的林本堅。
  • 中研院第31次院士會議落幕,計選出18位院士,院長翁啟惠(左7)隨即舉行記者會介紹新當選院士。(記者方賓照攝)
    中研院第31次院士會議落幕,計選出18位院士,院長翁啟惠(左7)隨即舉行記者會介紹新當選院士。(記者方賓照攝)
5位女性院士分別是數理組周美吟、生科組周芷、張美惠、丁邦容與人文組李惠儀等人。
數理組7人分別是在國外任教的何文程、劉錦川、張益唐、陳剛、何文壽,國內的有中研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所長周美吟,以及台積電副總林本堅。
生科組7人在國外任教的有周芷、丁邦容、裴正康、廖俊智、高德輝,國內的則是一位重建果蠅腦神經科學的專家江安世及臺大醫院肝炎研究中心主任張美惠。
人文組共4人,除李惠儀在哈佛大學任教外,其餘3位都是國內學者,分別是王明珂、臧振華、與曾永義。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