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動》乃閑物 也
白居易 〈和雨中花〉 「閑物命長人短命 」
「應看晚色知閑物 ,欲引餘香襲客衣。」〈 殘菊下自詠 頸聯〉 ~ 波戶岡旭 = Hatooka Akira《宮廷詩人菅原道真 : 「菅家文草」.「菅家後集」の世界》,頁319
柯文哲又被押了。
柯文哲博士沒錯,但是,是學醫不是學法的
可是民眾黨不是有法學博士有好幾個律師?
為什麽會讓柯文哲在交保期間大喇喇 地和一堆證人開會、擁抱,還開直播講案情?
太不可思議了!
〈〉
我們的某某社群讀後感言:苦(想起昔日新竹烏魚宴。我另群朋友已少二人); 笑(加拿大杜魯門吻川普太太,怪不得加徵25%關稅)。新年大家好!
新竹烏魚膘盛宴
烏魚膘:烏魚膘是雄烏的精巢,由於養殖都是養雌烏取魚子,所以烏魚膘大都來自海烏,又因最好能趁鮮食之,故僅冬季限定。
年終想那次新竹的“盛宴”,少了兩位好友……
兩位留日學生的回憶
2李嘉嵩 (1914~1978)《一百年來--事奉與服務的人生》(李弘祺編,陳淑容校註 2008).
最早 (
2019.10.31),曹永洋學長過來介紹、紀念他的父親曹賜固(
1903~92)先生。曹賜固| 《日本短篇小說傑作選.走過來時路》
曹賜固先生是曹永洋的父親,著作/翻譯:《八芝蘭天玉齋隨筆》、《日本短篇小說傑作選》、橫溝正史《獄門島》。
2024年難忘的人與讀物:曹賜固| 《日本短篇小說傑作選.走過來時路》,頁1~10。夏目漱石〈 文鳥〉,頁53~58‧
2024年難忘的人與讀物:曹賜固| 《日本短篇小說傑作選.走過來時路》,頁1~10。夏目漱石〈 文鳥〉,頁53~58‧
幾年前討論過此書川端康成的小說〈並木〉(翻譯成〈街樹〉),頁92~107
曹賜固|先生是曹永洋的父親,著作/翻譯:《八芝蘭天玉齋隨筆》、《日本短篇小說傑作選》、橫溝正史《獄門島》。
這本小說集,幾年前討論過此書川端康成的小說〈並木〉(翻譯成〈街樹〉),頁92~107。2024年,還有論文探討書中的馬伕的心理分析和愛情觀。
其實,在2023年我的簡介志文出版社的新潮文庫時,這樣寫:
楊牧、林衡哲主編,殷允芃女士文本《中國人的光輝─當代 名人訪問錄》,此書訪問當時海外著名華人,連很少受訪的張愛 玲也竟然登場。此外顧維鈞、王安、貝聿銘,日本一對活躍文壇 的夫婦,三浦朱門和曾野綾子。三浦在受訪中提及:
「閱讀在日 本很受重視⋯⋯法國作家沙特三部曲之一《到自由之路》在法國 僅售出五千冊,而在日本暢銷五萬多本。新潮文庫出版《沙特自 傳》較諸中國簡體字版《文字生涯》更提早 20 年。」
曾野綾子的書,台灣翻譯至少半打,他的先生三浦朱門同樣的文化人 (文化部長,是否為首任,待查)、作家,還跟李登輝先生有交往。在《日本短篇小說傑作選》中,收入他的名作:冥府山水圖,頁169~187.
曹賜固寫〈走過來時路〉時,89歲,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回憶錄 (對於電影和文學的喜好,內容上,父子很相似)。
在日本九年的苦讀,"啃讀德文和繁重的醫學課程,個中艱難不是用筆墨所能言喻....."
我們引用數段:
......史懷哲在自傳的偉生所寫的幾句話最得我心:"我用安靜和謙虛的心情,等待著未來的日子。不論在工作和受苦,我們的責任總是在保持力量,把自己的工作,做到如已經爭取到和平的境地。"
士林是我的魂夢之鄉。對我而言,這是地老天荒生死不渝的聖地。......沉潛深厚的大地,保持了樸實敦厚的面目。......我渴望自己永遠懷著感激,童稚的情懷,在人生的海邊,揀拾幾個美麗的貝殼,懷著善心和愛心去關懷比我們更不性的人。....." (1991年1月12日)
-----
(李弘祺演講三講 2024年4月~6月 。 香港教書經驗。)李嘉嵩 (1914~1978)《一百年來--事奉與服務的人生》(李弘祺編,陳淑容校註 2008). 母: Si Kheng-hua 施瓊花1920~2024
吳鳴教授等的音樂老師
二○二四年十二月十六日,李弘祺老師臉書寫了下面這段文字:
November 1, 1920 — December 15, 2024
A life of joy in faith and service.
知道施瓊花老師已歸返天家,和師丈李嘉嵩牧師團聚了。瓊花老師享壽一百有四歲,李弘祺老師臉書貼文選了年節喜氣的大紅色。
時光彷彿回到五十三年前,第一次上施瓊花老師的課。瓊花老師是我的國中音樂老師,因著師丈李嘉嵩牧師一九七○年夏天從砂勞越回臺,九月應當時玉山神學書院長高俊明牧師邀請任教玉山神學書院,一九七一年九月牧師娘施瓊花任教壽豐國民中學,擔任音樂老師。一九七五年年八月李嘉嵩牧師自玉神退休,其間曾任教務主任,代理院長等職。是精研世界史的學者,亦是基督之善牧者。
一九七一年九月我進入壽豐國中就讀,是施瓊花老師任教第一年的學生。壽豐國中是一所位於花東縱谷北段的小學校,介乎木瓜溪與知亞干溪 (今名壽豐溪) 之間,學校在日本時代的豐田移民村。壽豐中學原係花蓮縣立吉安中學的壽豐分部,後改名壽豐中學;一九六八年臺灣實施九年國民教育,壽豐中學改名壽豐國中,我是第四屆學生,一九七一年九月入學,施瓊花老師和我同一年到校。
國中第一次上音樂課感覺有點新奇,蓋因小學上音樂課要派同學去器材室抬風琴到教室,壽豐國中有音樂教室,在校園靠東邊的平房,音樂教室有一架鋼琴,施瓊花老師彈著鋼琴教我們唱歌。我記得上音樂課時,瓊花喜歡點名鄭貴章、林永新和我起來唱歌,鄭貴章和林永新唱得很好,我天生不會唱歌,又害羞,唱歌像蚊子叫。許多年後在臺北與瓊花老師重逢,老師仍愛取笑我當年唱歌小小聲的事兒。
壽豐國中是所小學校,全校三個年級加起來十五班,音樂課都由施瓊花老師擔任,所以瓊花老師教了我三年音樂,印象深刻的歌曲有舒伯特《菩提樹》,民謠《散塔露琪亞》,從此開啟我的西方古典音樂之窗。多年以後幼嫩的音樂種籽發芽,使我終身成為愛樂人,斯皆瓊花老師之教。試想一個後山鄉下國中的孩子,除了學校之外,全村只有小學古錦英老師家有一架鋼琴,而我因受瓊花老師的影響,喜愛音樂,終身不渝。
一九七七年大學聯考錄取東海歷史系,放榜後我騎腳踏車到學校,敲了施瓊花老師宿舍的門 (當時電話不普遍,未能事先聯絡)。瓊花老師熱情接待我,擔心我可能不喜歡歷史系,心情或許會有點低落,蓋我並未告訴老師歷史系是我的第一志願。瓊花老師提到他的大公子李弘祺教授,就讀成大電機系二年級時毅然選擇重考,進入臺大歷史系,成為那一年的乙組狀元,其後取得耶魯大學歷史學博士。瓊花老師將弘祺老師的聯絡方式寫在紙上交給我,故爾上大學後我即與弘祺老師通信,對我後來的學史之路引導良多。
世紀之交李弘琪老師返臺,擔任臺大、清華、交大講座教授,緣此我乃得與施瓊花老師多次餐敘,感念師恩山高水長。
逾半世紀的師生之情,如今施瓊花老師歸返天家,安息主懷,心中多有不捨。願上帝保守瓊花老師的家人平安,弘祺老師心得安慰。
Si Kheng-hua 施瓊花
November 1, 1920 — December 15, 2024
A life of joy in faith and service.
感謝李教授三次談話,這次還有會後續聊,直到十一點。這回只提問香港教師的待遇(高於英美的,如果不計有時有優美海景宿舍……)有空再補充感想。
印象深刻的制度創新:中文大學校友捐書,讓後輩每人至多免費選八本。
今天是唐山講座第三回訪李弘祺教授,我代為主持一下。李教授講到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美國的學生運動,中華民國的外交危機,乃至他前往香港中文大學的經過。這有著他與余英時院士的香港接觸,新亞書院併入中文大學的種種波折,以及不受國民黨青睞的一些台灣人翁松燃、李南雄(李萬居之子)、廖光生(西螺廖氏後人)先後前往中文大學的奇遇。
李中志剛從美國返台也來了,這個雨夜好熱鬧!
所有心情:
41你、Honda Chen、陳東榮和其他38人
有人問李弘祺六四經驗.....請聽直播錄影......
天安門事件35年後,中國再遭國際社會疏離 8964,NHK 紐約報導東京約五十人紀念六四(展覽等)。 吹不滅的燈 馮睎乾十三維度
昨夜(6月4日)維園,有各式各樣的人,最奇特的,該是那位一邊敲鼓、一邊哼唱的日本男人。有記者問他,是否知道今天甚麼日子,他答知道,更自言2019年來過香港,參加過六四晚會,此夜步進維園,儘管知道有風險,但也想支持香港人。最後,這位日本男子被港警帶走。
至於維園內的其他人,似乎只有一個值得講的故事:熄燈。
據媒體報道,有市民坐在長椅上,亮起手機燈,即有警員上前查問喝止,甚至揚言這行為「涉嫌煽動」。就算是記者拍照,一亮起閃光燈,警員也馬上要求關燈,還「提醒」記者:「你知道你開了燈嗎?」
全世界都看得出,這幾天有人是多麼害怕光。只是這些人不知道,世上有一種燈,是你無論如何也熄不了的。例如佛經就有個很出名的故事,叫「貧女供燈」。
據《賢愚經》所載的〈貧女難陀品〉,佛祖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國中有個貧家女,叫難陀。她希望盡自己的綿力,買油點一盞燈,供奉佛祖。難陀終日行乞,千辛萬苦,終於討得一錢。她急不及待拿着這雞碎咁多的一錢去買油。
賣油人問她要油來做什麼,難陀如實回答。賣油老闆說,一錢的油根本不夠點燈。但他憐憫她,於是加倍給她油,恰好夠一盞燈用。難陀便歡天喜地拿燈去供奉釋迦牟尼,並在佛燈前發願:
「我今貧窮,用是小燈供養於佛,以此功德,令我來世得智慧照,滅除一切眾生垢闇。」(意思是:我現在貧窮,只能以這盞小燈供養佛,希望以此功德,令我來世得智慧光明,滅除一切眾生的塵垢黑暗。)
天亮時,所有佛燈都熄滅了,唯獨貧女所供的燈依然明亮。其時,目連尊者當值,準備收拾燈具,看到貧女的油燈仍然亮着,油和芯都沒有虧損,彷彿剛剛供奉的一樣。目連認為日光日白不用點燈,於是嘗試用手和衣服搧滅燈光,都徒勞無功。
佛祖看見此情此景,便對目連說:「今此燈者,非汝聲聞所能傾動。正使汝注四大海水,以用灌之,隨嵐風吹,亦不能滅。所以爾者,此是廣濟發大心人所施之物。」(意思是:以你的智慧,是不能令此燈熄滅的,就算用海水灌,任山風吹,它依然不會熄滅,因為那是發了大菩提心的人所供的燈。)
佛陀語畢,難陀便來到他面前禮拜。這時候,佛陀告訴難陀,你將於未來世成佛,名叫「燈光」佛。難陀聞言非常高興,立即乞求出家。佛允許了,她便成為比丘尼。
以上就是「貧女供燈」的故事。我覺得難陀這一盞小燈,跟今天的六四燭光是相通的——每年一度的燭光,提醒你什麼才是真實發生的歷史,照亮了被某些人刻意掩藏的真相,其意義跟難陀在燈前所發的大願相類,也算是「滅除一切眾生垢闇」。
《易經》「離卦」象辭說:「明兩作,離﹐大人以繼明照于四方」。即是說:光明兩次升起(即日和月),是離卦,大人用前後相繼的光來照耀四方。「繼明」的「繼」字,即前後相續——必需有人接力燃燈,令光明接續不斷,才足以照耀天下四方。以光明「照于四方」,從前本來是當政者(即「大人」)的責任,但現在呢?
萬馬齊喑聞鼓響。
一燈續照見薪傳。
微茫燭影皆光佛。
不畏飄風與目連。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請訂閱支持十三維度Patreon:
8964,NHK 紐約報導東京約五十人紀念六四(展覽等)。那年那天,也是從該台看到報導,心想:該告別中國了……
耶魯
邏輯也是前三科之一。這是重點。
史景遷說從中學時即開始注意想如何擺一個想法,現象,或事情用最精簡的、正確的字表達出來。
再者,如果兩個字都對,他傾向於用最淺易明白的字。
一百年來--事奉與服務的人生. 作者: 李嘉嵩 出版社: 公報社代理. 特價NT 100.
李維史陀 施特勞斯 《看 聽 讀》
****
在後面處,我請教李教授父親說北京話,其實在處理五零年代中段,台灣的長老教會(東海大學創校主要教會)黃彰輝等多位董事,只會說英日台等語言的溝通和認同問題(這是東海1949級蔡榮芳教授近幾年兩本著作的主題)。李教授點出黃彰輝牧師的思想要靠慮“脈絡”或““普世價值””。李教授家對黃彰輝的描述很得重點。讀者也可以在張英超的口述歷史中了解人們對他的敬仰。
今天,不想宣傳明天的活動。
心裡有陰影。
這回半強迫地請李弘祺老師讓我們訪談了三次,
這麼急又這麼為難李老師,
其實是因為稍早老師提到
雖然網路發達,隨時可丟訊息,
但是我心裡還是有那老派的一部分,
希望老師能夠常常在這裡讓我們請教。
做一個台灣本土的子弟,
李老師說他去中文大學任教,是抱著對中國的好奇。
光是這背景,
應該就和當時中文大學的大部分學者很不相同了吧。
而雖然當初是由余英時院士迎接李老師到中文大學,
但余院士也只執掌新亞書院兩年,
1975 就離開了;
反而是李老師把年輕最珍貴的時光
都奉獻在中文大學了。
一開始讓他好奇的中國、引起他興趣的新亞書院,
在那十幾年中給了老師些什麼?
從李老師發表在台大校友雙月刊的文章,
很容易可以看出李老師對各種問題的好奇心、
敏銳的觀察力、和專業的耙梳資料的能力。
我想老師對他一開始好奇有興趣的事情,
應該早就仔細的觀察和分析過了。
很想聽他與我們分享他的心得。
當然一個晚上是談不完的,
但我們還是希望能從李老師口中多聽到些什麼。
明天晚上,歡迎蒞臨唐山書店參觀訪談。
。。。。
1947年4月29日,我太太陳享在天津出生。八個月之後,遷居台灣臺北。當時她的父親因爲是招商局的工作,已經先到了台灣。
前幾天,我女兒寄給了她一份非常有意思(未必有意義)的生日禮物:一份賓州大學校友會邀請梁思成(如果你不知道誰是梁思成,可以查一下Wikipedia)到那裏去演講的信,是由當時有名的建築師Alfred Bendiner (1899-1964)寄給他的。發信的日期正是1947年的4月29日。這個對我太太來説真是非常珍貴的生日禮物。
梁思成的回信很客氣地推辭了邀請,原因是這一次的訪美太過忙碌。
我女兒是學建築(哈佛)的,所以很早就讀過(也聼我們説過)有關梁思成、林徽因的故事,但是她與賓州大學並沒有什麽特別的關係,她如何發現這兩份文件的,我還需要再問問她。
梁思成這封信的地址是1037 Yale Station, New Haven, Connecticut.
這是耶魯大學郵局的郵箱號碼,大學本科生每一個人有這麽一個郵箱。研究生或訪問學人也有申請使用的。我在那裏求學的時候,就曾經申請了一個,號碼是 1941。當我太太告訴我女兒爸爸也曾經有 Yale Station 的信箱號碼時,我女兒回信說 ”no way!"
梁思成在1947年被邀請在耶魯大學擔任客座教授,並參與聯合國總部的設計咨詢工作。所以他有這麽一個信箱。
,
,太晚開始涉獵,只能說看到了有可能有趣的東西,
不敢說有什麼心得。
中文大學在 1960 年代中期創辦時,
有兩個重要的特色,且記得在學校組織章程裡,
就是第一以中文授課(所以叫中文大學);
第二次以書院為基礎的邦聯大學。
創校的三個書院,
分別是代表中國境內教會書院的崇基書院、
代表官學和國立大學的新亞書院、
以及代表地方書院和省立大學的聯合書院。
可謂代表了當時華人學界的具體狀況。
但是今天我們看到的中文大學,
在有其傳統(多、少就不談了)的同時,
顯然與當時相去甚遠。
1993年中文大學30年校慶紀念刊物中,
社會學家張德勝教授整理的這段歷史。
他提到的關鍵是在大學成立10年之後,
因應經費的變化,大學提出了各種改革方案。
主持研擬改革方案的人物,正是余英時院士。
有趣的是:在書院之間,顯然也因為利益及本位問題,
多少也都無法贊同余院士所提出的三個選擇方案;
而港府的應對是由從中文大學創校就主持其事的
政府委託的代表富爾敦爵士,
來審視學校的組織章程及余院士提出的方案。
非常令我驚訝的是,
當我讀到書中描述余院士提出的三種方案時,
我其實是會心地微笑的:
他不愧是個厲害人物,深諳如何再多數的山頭之中
想辦法河蟹各派系的利益糾葛。
當初如果中研院選院長由他選贏了,
中研院可能已經非常不一樣了吧!
但是當我看到富爾敦提出的報告時,我更為驚訝了。
我個人對法學是比較沒有程度的,
甚至對於有人說法律是這社會的邏輯,
我都只是抱著相信這個說法的理想性,
而不見得把他當現實看待的態度。
然而富爾敦剖析組織章程的本意
和余院士所提方案的缺失,
我忽然看清了:中國書院和西方大學的基本不同、
以及中國人解決問題的方法
與如英國這樣的西方國家解決問題的方法
根本上的不同。
簡單的說,就是我從力軒兄寫的關於陳紹馨老師的書、
以及豪人兄寫的關於殖民地法學者的書中學到的,
所謂的現代性。
我們治理這個社會所依據的倫理觀念,是從何來的?
這就造成有沒有現代性的差別。
今天晚上跟李老師的對談,
能否讓我們在這方面得到些什麼想法,
我完全沒有把握,
因為我還沒有對李老師提出這個問題,
也許他需要很多準備才能好好回答我們,
今天不一定來得及。
可是這正好是李老師的研究專業。
我希望這個問題能夠成為我和他之間討論的長線,
可以的話當然希望能夠分享給更多的人,
因為教育是我們能夠為未來做的最好的事,
做不好的話,也可以是最糟糕的事。
教育的現代性當然也就是最重要的事。
我當然希望更多人關心。
但你們若不想關心我也沒辦法。
總之淦話和唐山講座的門就是為你們開著的。
台灣學人洪順隆(1934~2001)一九六○年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後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碩士,並結業於日本東京大學人文科學博士課程,多年來任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中文所教授,是當世著名的古典文學專家,著有《六朝詩論》、《中外六朝文學研究文獻目錄》、《陶淵明詩歌評註》、《國風評註》、《抒情與敘事》……等學術巨著。卻很少人知道,洪順隆一九五○年代曾熱衷創作現代詩,以筆名摩夫發表詩作,並出版了《摩夫詩集》(嘉義文全出版社,1964)。
《摩夫詩集》分《創作之部》和《譯作之部》。前者收創作〈鄉愁〉、〈憂鬱〉、〈夕暮〉、〈噴射機〉、〈孤塔的感覺〉、〈牽牛花〉、〈菩提樹下〉……等詩作三十七首,是他大學時代的作品,內容分個人的抒情、現實的感覺和理想的嚮往三類。後者收譯詩十四首,多為國木田獨步的作品。
洪順隆新詩寫的不多,去國前出版的《摩夫詩集》大抵是他創作的全部,余光中在序中說摩夫的詩「蘊含着頗深刻的意趣,也展現了甚委婉的技巧,令人悵然懷念昔日的黃用」。他認為摩夫是可以大放異彩的,並希望他留學日本後,能創作出「比櫻花季更繁茂的作品」。可惜的是摩夫其後轉向舊文學發展,不再寫現代詩,是余光中始料不及的。
――2011年4月4日
----
世界進入2025年,整個21世紀也走了四分之一。在這段期間,技術的進步速度加快,全球的政治與經濟情勢也發生了劇變。
展望2050年的未來,人工智慧(AI)無疑是最受關注的領域之一。今年被預測為「汎用人工智慧(AGI)」可能出現的關鍵年份,這種AI具備與人類相當的智能,能夠處理廣泛領域的任務。科技巨頭也開始關注AI超越人類智慧的「技術奇點(Singularity)」時代。
什麼是AGI?AGI(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汎用人工智慧),指的是擁有類似人類的通用智能的人工智慧系統。與目前的AI不同,AGI不僅能在特定任務上表現出色,還具備在多個領域中進行判斷和處理多項任務的能力。
傳統的AI在某些領域已經超越人類,例如圖像識別、語音辨識、數學計算以及象棋或圍棋對弈等特定任務。然而,AGI的目標是成為能夠靈活應對不同領域挑戰,並執行跨領域任務的智慧系統。
AGI的一大特點在於能夠承擔原本由人類負責的部分決策。例如,AGI能夠自動收集和分析公司內部的顧客數據,篩選出潛在客戶,生成名單並自動發送商談郵件,整個過程無需人類逐一指示。
此外,AGI具備自我學習的能力,能夠根據客戶的反應持續調整策略,提高商談成功率和郵件內容的精確度。這種自主學習和進化的特性,使AGI能夠隨著時間變得更加智能,逐漸成為人類同事或合作夥伴般的存在。
如果AGI普及,預計將對生產力提升以及解決人力短缺問題發揮巨大作用。從日常業務到複雜決策,AGI都能自動處理,讓人類能專注於更具創造力和策略性的工作領域,徹底改變未來的工作方式和社會結構。
在AI發展的最前線,美國科技業界頻頻預測AGI的實現已經近在眼前。特斯拉和SpaceX的創辦人伊隆・馬斯克曾在2023年7月預測AGI將於2029年到來,但在2024年4月的活動中,他將這一時間提前至2025年底或2026年內。
OpenAI的執行長山姆・奧特曼也在2024年11月的線上活動中表示,2025年AI領域的重大變化將是AGI的出現。近年來備受矚目的生成式AI,雖然能模擬人類的工作,但用途通常較為特定。像是OpenAI的ChatGPT能根據指示搜尋並整理資訊,微軟的設計工具「Designer」能生成各類圖像,而Google的「AlphaFold」則能預測蛋白質的立體結構。
然而,AGI的特點在於能夠掌握多領域技能,達到與人類相當的智慧水準。一旦AI獲得類似AGI的高智慧,人類與AI的關係將發生變化,AI將不僅是工具,還可能承擔一定程度的決策與判斷,成為一種可靠的「AI代理人(Agent)」。
這類AI代理人能自行分析公司會議內容,主動準備必要的資料與行程安排,而無需人類給予具體指示。目前,Google、微軟以及Anthropic等企業已開始逐步實現這些功能,OpenAI也有望在2025年初發布AI代理人工具。
儘管全面超越人類智慧的技術奇點尚未到來,但實現時間的預測正不斷提前。發明家雷・庫茲魏爾(Ray Kurzweil)在2005年出版的著作中曾預測奇點將於2045年到來,而牛津大學的史都華・阿姆斯壯(Stuart Armstrong)博士則在2012年將這一時間定為2040年。日本神戶大學名譽教授松田卓也認為,奇點將在2030年前後實現。
目前的生成式AI仍面臨「幻覺」(Hallucination)問題,即AI可能自信地給出錯誤答案。此外,如果訓練數據存在偏見,AI也可能做出歧視性的判斷。在AI真正替代人類做出決策之前,這些問題都必須得到解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