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3日 星期五

Claude Shannon

 〈開啟數位時代的人)科學棋談


我的書房牆上掛著伽利略、牛頓、達爾文、愛因斯坦、……等重要科學家的肖像或照片,其中有一張照片到目前為止,來訪的朋友都沒有人認出他是誰。確實,不只一般大眾不知道他,就連對科學有興趣的人大多也不大清楚這號人物,但在我心目中,他的貢獻與創造力卻足以和牛頓、愛因斯坦並列。


今天(4月30日)是他108歲冥誕,趁此來向大家介紹這位為現代科技文明的兩個支柱——數位電腦與網路通訊——建立理論基礎的夏農(Claude Shannon)。


夏農於1916年出生於美國密西根州北邊一個不到三千人的小鎮。他小時的偶像是愛迪生(後來發現他們竟然都是一位17世紀從英國來美國之移民者的後代),因此特別喜歡動手組裝模型,還自己拉電線到幾百公尺外的朋友家,用來傳遞電報。


他於1936年以數學和電機雙學位自密西根大學畢業後,即進入麻省理工學院就讀電機研究所;指導教授凡納爾·布希(Vannevar Bush)也是發明家,他在1930年左右發明「微分分析儀」(Differential Analyzer),用馬達與轉軸、齒輪等機電零件組成,是史上第一台可以解微分方程式的類比式計算機。


夏農也負責操作實驗室的微分分析儀,為其他教授或外部單位計算二次微分方程式。他相當樂在其中,看著微分分析儀按照自己的設定自動運轉,在紙上畫出方程式對應的圖形,總讓他獲得愉悅的滿足感。久而久之,夏農已習慣從微分分析儀的機械動作聯想到微分方程式,而這個養成將助他萌生劃時代的創見。


第二年暑假,夏農到美國電話電報公司 (AT&T) 轄下的貝爾實驗室實習。當時美國的電話數量急速成長,為了降低接線生的人工成本並提高效率,貝爾實驗室著手開發縱橫式自動交換機。電話交換機用了很多繼電器,繼電器裡面是電磁鐵,會因通電與否而像閘門般開開關關,進而控制電話線路的搭接。


在一般工程師眼中,繼電器是在控制電流的進出,但夏農卻看出電流所傳遞的其實是開或關兩種狀態,而電話交換機的整體電路背後所代表就是某組方程式,就像微分分析儀一樣;只不過微分分析儀處理的是連續的數值,而電話交換機只有開、關兩種訊號。他想起大學時學過的布林代數,其中代表陳述句真假的1與0這兩個數字,恰可用來表示繼電器的開或關,而繼電器串聯就相當於邏輯運算的「且」(AND),並聯則是相當於「或」(OR)。如此一來,電話交換機的實體迴路便可以用布林代數加以描述。


暑期實習結束,夏農回到學校獲得指導教授布希的肯定後,很快在1937年底前就完成碩士論文,題為〈繼電器與交換電路的符號分析〉(A Symbol Analysis of Relay and Switching Circuits),開宗明義即宣告:

「任何電路都可以用一組方程式表示,……。事實證明,其計算方式完全等同於符號邏輯所用的命題運算。」


他最後還提出三個自己設計的電路圖,第一個是電路的簡化:原本使用20個元件的電路,經由邏輯演算找出等效的表達式後,可以將元件減少為14個。第二個與第三個都是他的創新發明,分別是有5個按鍵開關的電子密碼鎖,以及二進位的電子加法器。


這篇論文於第二年公開發表後,立即引起巨大的迴響。原本錯綜複雜的電路圖改用布林代數表示後,就可以更容易模擬執行的結果,甚至找出更精簡的電路方案,大幅減少傳統嘗試錯誤所耗費的時間與成本,並能更迅速地設計出更好、更便宜的新產品。


最重要的是,夏農所揭櫫的邏輯電路與二進位運算,勾勒出數位運算的普遍性抽象法則,即便硬體元件從繼電器換成真空管,再進展到電晶體,所有電子產品與數位電腦的背後都還是這套法則。也難怪夏農21歲所寫的這篇論文被譽為「應該是本世紀最重要、最值得注意的碩士論文」,後來《科學美國人》雜誌也稱它是「資訊時代的大憲章」。


在布希的鼓勵下,夏農轉而攻讀數學博士,並在1940年取得博士學位後,到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進行為期一年的博士後研究,和馮紐曼交換過看法。隨後夏農又回到貝爾實驗室工作,除了為軍方研發火炮控制系統,還負責研究盟軍高層之間通話的加密系統。


當時工程師無不想著如何抑制雜訊的干擾,以確保訊息的完整性,並盡可能減少冗餘的字元,以提高通訊效率,但夏農再次提出常人所未見的革命性觀點。他指出雜訊無法排除也沒關係,而冗餘正是克服雜訊之道。他並結合熱力學中熵的概念與統計學,將抽象的資訊量化——位元(bit)便是他所提出”binary digit”的簡稱,進而推導出在容許雜訊與糾錯的情況下,通訊頻道的最高速度限制。

夏農的〈通訊的數學理論〉( 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刊登於1948年的貝爾實驗室內部期刊,戰後人們才驚異地發現這位32歲的青年就這麼憑一己之力,開創出一門前所未有且影響深遠的的科學──資訊理論。在這個基礎上,資料數位化、壓縮、傳輸等各項理論與技術隨後逐一發展,也才有現在各種的數位內容並能隨時經由網路獲取。 


二次大戰期間,圖靈曾來貝爾實驗室短暫停留,與夏農多次茶敘。由於他們手上的加密∕解密任務都屬機密,不得談論,因此兩人的交流聚焦於機器能否思考這個抽象問題。戰後兩人各自繼續探討人工智慧的可能性,圖靈於1950年的論文〈計算機器和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 1950)中,提出「模仿遊戲」(也就是後來所謂的「圖靈測試」),夏農則在1950年發表論文討論如何讓電腦下西洋棋,還發明了會自我學習走迷宮的機械老鼠,成為第一台人工智慧裝置的雛形。現在被視為ChatGPT強勁對手的Claude AI,其命名應該就是向夏農致敬。


夏農晚年罹患阿茲海默症,死前幾年在療養院度過,最後於2001年2月24日過世,享年84歲。他因為開創資訊理論而被尊稱為「資訊理論之父」,無論人類文明現在稱為資訊時代、網路時代或數位時代,背後都可追溯至夏農的開創性貢獻,難怪有人比喻夏農的貢獻「就像是形容發明字母的人對文學有多大的影響。」


#科學史上的今天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