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良宴會 2025漢清講堂小聚的遐想數則:我們十人,另有增補
十人最年輕的為洪士民兄贈兩本彼得.杜拉克 的選集
(六年級生,外文系畢,現為專職翻譯,譯作涵蓋各領域,包括《如何獨處》、《在一起孤獨》、《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曾獲吳大猷科普著作翻譯獎,譯作涵蓋各領域,包括《大盜、英雄與革命者之路》、《伊斯蘭啟蒙運動》、《如何「無所事事」》等等。)
作者簡介
彼得.杜拉克
彼得.杜拉克生長於一個文化環境優越的家庭,薰陶於猶太–基督教信仰傳統。1937 年移居美國,2002 年6 月20 日榮獲美國「總統自由勳章」。
杜拉克一生好學、敏思、善察、能析;筆耕不輟,以逾40 部著作享譽世界;治學精進、不拘框條,觸類旁通、不落窠臼。他早年學金融,1931 年獲法蘭克福大學法學博士。經濟學上,他尊敬凱因斯(John M. Keynes 1883-1946),但跟隨熊彼德(Joseph A. Schumpeter 1883-1950)。政治學上,他主張多元化和去中心化,對極權主義持嚴肅的批判態度。他對存在主義哲學與生存神學,特別是齊克果(S. Kierkegaard 1813-1855)的思想研究,造詣頗深。
杜拉克自稱為「旁觀者」,始終持守立場清醒、思維冷靜、人格獨立、思想自由以及責任意識。做為「社會生態學家」,他具有明心慧眼、洞察力強,為世人的社會與組織守望的美德、正直與良知,勇於在批判中追求創新。他創立了「現代管理學」,主張管理的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走「知信行」合一之路,因此被譽為「現代管理學之父」和「管理大師中的大師」。
杜拉克在世近一個世紀。他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見證從科學技術變革到思想理念革新的過程;目睹從工業時代進入智識(知識)時代、資訊時代的變化;親歷從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到後現代知識型社會的變遷;對所有經歷的變化以及21 世紀的人類發展,他都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見。今天,我們能夠深切感知到他的貢獻永不止於20 世紀,對未來世界的發展與變化,杜拉克的思想必定會產生更加積極且深遠的影響。
管理的前沿_(彼得.杜拉克, 洪世民
[作者] 彼得.杜拉克,洪世民
[出版社] 博雅
[出版日期] 2022/02/15
[裝訂/規格] 平裝/472頁/15x21x2.36cm/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目錄]
總序 向一位跨世紀的大師致敬許士軍
總序 功能正常的社會和博雅管理邵明路
導讀 明日的模樣,取決於今日的決策者孫明德
前言 未來正在今日塑造
專訪 與一位博學廣知智者的一席談
第一部經濟
第1 章 已改變的世界經濟
第2 章 美國的創業工作機器
第3 章 OPEC 為何必敗無疑
第4 章 變遷中的多國籍企業
第5 章 管理外匯曝險
第6 章 出口市場與國內政策
第7 章 歐洲的高科技雄心
第8 章 我們可以向德國人學習什麼
第9 章 論進入日本市場
第10 章對日貿易:解決之道
第11 章對抗式貿易的危險
第12 章現代的先知:是熊彼得或凱因斯?
第二部人員
第13 章挑選人才:基本規則
第14 章評量白領的生產力
第15 章第一線督導員走到衰退之期?
第16 章薪酬太高的高階主管:貪婪效應
第17 章年事過高的高階主管:讓公司保持年輕
第18 章付錢給專業院校
第19 章工作與人員:愈來愈不相配
第20 章優質教育:新成長領域
第三部管理
第21 章管理階層:成功帶來的問題
第22 章管控幕僚的工作
第23 章裁減中階管理層
第24 章以資訊為基礎的組織
第25 章工會就要變得無關緊要了嗎?
第26 章工會的彈性:為何現在有其必要
第27 章管理是博雅教育
第四部組織
第28 章惡意併購及相關弊端
第29 章成功收購的五原則
第30 章創新的組織
第31 章零成長的企業
第32 章自動化為何划得來
第33 章IBM 的華生:明日願景
第34 章貝爾拆分案的教訓
第35 章社會的需求與商機
後記 社會創新:管理的新面向
謝辭
[書況補充說明] B自然泛黃書斑、髒污。
[內容簡介] (出版商制式文字, 不論標題或內容簡介是否有標示, 請都以『沒有附件、沒有贈品』為參考。)
本書的37 個篇章:一篇專訪、一篇後記及35 篇短篇專文和論文,涵蓋各式各樣的題材。不過這些篇章都是一個統一主題(即今日高階主管所面臨的明日挑戰)的不同層面。明日會是什麼模樣,主要取決於今日決策者的知識、洞察力、遠見與能力,特別是我們各種機構裡的決策者,也就是高階主管。但高階主管都是大忙人,因此,如何讓這些大忙人認清並了解他們當前、緊急的日常作為和決定,會產生何等深遠的牽連與衝擊,就是本書每一篇章致力達成的目標。
還有第二個主題貫穿這37 篇多元而互異的文章:變革就是機會。本書每一篇論文與短篇專文都著眼於變革。有些是深刻、重大的變革,例如資訊對組織的衝擊;其他變動或許短暫如過眼雲煙,但絕非較不重要。每一次改變或可視為威脅,但每一次改變也必須被視為機會來善加利用。
wwwww
@:BBC 有篇文章談各國如何稱呼這符號,首先台灣稱為「小老鼠」,其他各國說法請參考原文。據它說,此符號有千年歷史,像鏡子可反映文化等等。
wwww
漢清講堂 2025 聚會虛擬致詞/論文摘要 hc: 從桑原武夫編《一日一言〈Pierre de Ronsard自選墓誌銘〉》到《哥德談話錄 全譯本 艾克曼有心引進德國矢藝》再到 Charles Handy 的 《管理的眾神/阿波羅與酒神》
古希臘的阿波羅崇拜 神話中的射殺.....
龐貝城的第一大廟: 阿波羅
李商隱 :行次西郊作一百韻 838年初
"重賜竭中國,強兵臨北邊。控弦二十萬,長臂皆如猿。"
持弓的兵卒20多萬,各個長臂如猿,善於射箭.....
從此,三十三間堂得到幕府這台持久而穩定的資源引擎,地位被放大、維護也有了長期性的保證。政治與宗教彼此共生,也彼此成全。到了江戶時代,長達一百二十公尺的西側外廊又催生「通し矢」遠射比武:武士在低檐下平射一百二十公尺,全日連續,考的是臂力、體能與意志。紀州藩射手二十四小時射出萬餘箭、穿透八千餘的紀錄,至今仍像一道刻在空氣裡的弧線,提醒人們:這座殿堂不只安放祈禱,也承載身體、技藝與榮耀的故事。~~Joel
17世紀英國等國的貴族之射道
19世紀初德國不興此道
《哥德談話錄 全譯本 艾克曼有心引進德國矢藝 4頁長文》
感想: "艾克曼有心引進德國矢藝 4頁長文"當然不會出現在選本中,我認為這是偏見,其實談話錄的對手也很不俗的。
射藝也大有學問.....
我1978年上 Essex 大學體育課,發現奧運.......
* 隆薩(Pierre de Ronsard 1524.9.11—1585.12.27)
**Charles Handy 的 《管理的眾神/阿波羅與酒神》台北天下文化,2006
- 江戶時代的盛況:: 通し矢在江戶時代非常受歡迎,曾大規模在三十三間堂、東大寺等地舉行,射程長達120公尺以上。
- 「大矢数」:: 最著名的項目是「大矢数」,在一晝夜內,從南端射到北端的中箭數量最多者即獲勝。
- 大會的停辦:: 江戶時代中期後,大規模的通し矢比賽逐漸停辦。
- 現今的三十三間堂舉辦的「大的大會」是繼承通し矢精神的活動,雖然射程僅為江戶時代的一半,但同樣是弓道界的重要盛事。
- 該大會是弓道界的成人禮,每年吸引許多二十歲的新成人參加。
- 射程縮短:: 射程約為60公尺,比江戶時代的120公尺以上短得多。
- 技術差異:: 由於射程縮短,現代的通し矢在技術上相對簡單許多,不再需要極低的拋物線狀態。
- 形式:: 八人一組,射向60公尺外的箭靶,兩箭皆中靶者晉級。
字 詞 | 楚弓楚得 |
---|
wwww
wwww
聽/讀 可參考 2022人文講座(一):「胡適撰寫《白話文學史》的真正目的是甚麼?——從1920年代胡適對梁啟超關於〈孔雀東南飛〉與佛典關係的批評說起」紀要
2022人文講座(一):「胡適撰寫《白話文學史》的真正目的是甚麼?——從1920年代胡適對梁啟超關於〈孔雀東南飛〉與佛典關係的批評說起」紀要
9月28日晚,香港中文大學-北京語言大學漢語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聯合研究中心(JRCCLAL)通過Zoom舉辦了2022年「人文講座」系列第一講。本系列講座由香港中文大學張健教授與北京語言大學馮勝利教授統籌。本次講座之講題為:「胡適撰寫《白話文學史》的真正目的是甚麼?——從1920年代胡適對梁啟超關於〈孔雀東南飛〉與佛典關係的批評說起」,由香港教育大學朱慶之教授主講,張健教授、馮勝利教授主持。
講座紀要本次講座,朱教授圍繞〈孔雀東南飛〉與佛典間的關係,考察了梁啟超對此一問題的看法與胡適對梁啟超的批評,指出梁啟超曾將〈孔雀東南飛〉與佛典的影響關聯起來,但其重點並不在此,而在〈孔雀東南飛〉之年代問題。胡適匆匆修訂《國語文學史》而成《白話文學史》的主要目的之一,即論證自己對〈孔雀東南飛〉年代之看法。胡適試圖借此一問題對梁啟超作一次公開的學術批評,有其時代局限和非學術成分。胡適對〈孔雀東南飛〉與佛典關係的關注,引發了20世紀圍繞〈孔雀東南飛〉的諸多學術討論,其《白話文學史》由此一問題出發,強調了佛經對中國文學的影響,有其學術史價值及貢獻。
朱教授回顧學術史,指出學界通常認為梁啟超首先提出〈孔雀東南飛〉乃佛典影響之產物,且此一論斷最終因胡適的強烈反對而被定案。但一來梁啟超並未斷言;二來其討論重點在〈孔雀東南飛〉之年代問題,而不在與佛典之關係。此一誤解,當源自陸侃如因尋找〈孔雀東南飛〉之「六朝說」證據而對梁說的誇大。
接著,朱教授對比了《國語文學史》與《白話文學史》的章節設置,指出胡適在《白話文學史》中致力於證明〈孔雀東南飛〉為漢魏之際的作品,且佛教對中國文學產生影響發生在晉代之後。但胡適的這一意見並非無可辯駁,他迴避了〈孔雀東南飛〉中「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一句,而此句正是佛教「來生」「輪迴」「往生」觀念的體現;而且,雖然佛教在東漢時已傳入中國,可真正發生影響則在四世紀到五世紀。
最後,朱教授提及胡適與梁啟超在此問題背後的學術爭論。胡適曾將得意之作《中國哲學史大綱》寄呈梁啟超,請其寫一篇推介文章。可梁啟超不僅未允,還作公開演講批評此書。二人之齟齬,或與此段往事有關。......
講座錄影
系列講座由香港中文大學-北京語言大學漢語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聯合中心(JRCCLAL)舉辦,講座視頻已在YouTube及bilibili影片分享網站發佈,可以點擊相關鏈接觀看。
第一講:「胡適撰寫《白話文學史》的真正目的是甚麼?——從1920年代胡適對梁啟超關於〈孔雀東南飛〉與佛典關係的批評說起」
主講嘉賓:朱慶之教授
bilibili: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t84y1y7Mj/
YouTube:https://youtu.be/QvSqMWbQ3LQ
https://www.arts.cuhk.edu.hk/~jclal/zh/summary-prof-zhu-qingzhis-lecture-21-9-202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