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8日 星期四

毛姆《在中國的屏風上》;與毛姆談戲劇宋以朗父親在〈毛姆與我的父親〉中寫作者祖父宋春舫。王璞 毛姆的遊記

  毛姆《在中國的屏風上》中"與宋春舫談戲劇"很早就被《大一英文》選入,其實毛姆有點諷刺宋先生。
不過沒讀整本《在中國的屏風上》,所以感動王璞的部分,竟然沒印象。  


在中國屏風上


內容簡介

一九一九至一九二○年冬季,時年四十五歲的毛姆來到中國,溯長江而上一千五百英里,《在中國屏風上》即是他此次行程的產物,五十八篇或長或短、原本可以寫成小說的“素材”,連綴成“一組中國之行的敘事”。



這組“敘事”的讀者當然是本國人,毛姆為英國同胞展現的是一幅古色古香、散發著濃郁東方情調的“中國屏風”。毛姆在這架屏風上描繪了遙遠、古老而又神秘的中國景致,她的山川風物、人文景觀︰令人敬畏的長城、急流險灘的長江、天光雲影的水田、紀念先祖的牌坊、築有雉堞的城牆、各式各樣的廟宇、竹林深處的農家、山上的嬰兒塔、路邊的小客棧……當然,相對于“風土”他更感興趣的永遠是“人情”,他以一顆久經世故又不失赤子純真的悲憫之心感受著、傳達著他所踫到的形形色色的中國人的形象;尤其重要的是,他在滿懷同情地試圖貼近中國風土人情的同時,毫不留情地以批判的態度反映了在中國的英國人的生活真相。因為他始終認為︰“寫作中,更重要的不是豐富的材料,而是豐富的個性。”



英國小說家威廉‧薩姆塞特‧毛姆是一位成功的多產作家,在長篇小說、短篇小說和戲劇領域里都有建樹。不過毛姆本人對自己的評價卻很謙虛︰“我只不過是二流作家中排在前面的一個。”毛姆最知名、最暢銷的小說《人性的枷鎖》(1915)在其去世前的銷量就已超過了一千萬冊。除長篇外,毛姆還是一個出色的短篇小說家,他的短篇小說有一百多部。1946年,毛姆設立了薩姆塞特‧毛姆獎,獎勵優秀的年輕作家,鼓勵並資助他們到各處旅游。1952年,牛津大學授予毛姆名譽博士學位。1954年,英王室授予他“榮譽侍從”稱號。1965年12月16日毛姆在法國尼斯去逝。

目录

播报
编辑
序言
一 幕启
二 女主人的客厅
三 蒙古人首领
四 漂泊者
五 内阁部长
六 宴会
七 天坛
八 上帝的仆人
九 客店
十 小阁楼
十一 恐惧
十二 画
十三 国王陛下的代表
十四 鸦片烟馆
十五 最后的机会
十六 修女
十七 亨德森
十八 黎明
十九 荣誉攸关
二十 驮兽
二十一 麦克里斯特医生
二十二 路
二十三 上帝的真理
二十四 罗曼司
二十五 崇高的风格
二十六 雨
二十七 沙利文
二十八 餐厅
二十九 长城
三十 领事
三十一 小伙子
三十二 范宁夫妇
三十三 江中号子
三十四 海市蜃楼
三十五 陌生人
三十六 民主精神
三十七 基督复临派教徒
三十八 哲学家
三十九 女传教士
四十 一局台球
四十一 船长
四十二 小城风景
四十三 黄昏
四十四 正常的人
四十五 老人
四十六 原野
四十七 失败者
四十八 戏剧学者
四十九 大班
五十 报应
五十一 残片
五十二 出众
五十三 老船长
五十四 疑问
五十五 汉学家
五十六 副领事
五十七 山城
五十八 祭神
译后记

毛姆宋以朗父親在〈毛姆與我的父親〉中寫作者祖父



王璞

毛姆的遊記

毛姆愛旅行,寫過好幾本遊記,西班牙的、東南亞的、中國的。他一些小說其實也是他雲遊四方的結晶,例如以馬來群島為背景的短篇小說集《木麻黄樹》,以香港為背景的《面紗》,我都很喜歡,讀過不止一次。這次東北遊,說是一個人的旅行,其實一路上都有毛姆——的遊記為伴。
為何選擇毛姆的遊記,而沒選擇保羅·索魯或奈保爾呢?畢竟後二者是專業遊記作家,文字更洗煉,思想更深刻,敍事更宏大,可唯其如此,卻有點高不可攀,不太適宜作嘈雜混亂的旅途讀物。相較之下,毛姆的遊記更隨意,更通俗,更平易近人。他那些隨意揮灑的速寫,是忘憂草,是鎮靜劑,比較適合我這種庸常旅人。
如同他的小說一樣,他并不打算宣揚甚麼,也不打算教誨甚麼,更不會把旅行跟甚麼「文化」甚麼「苦旅」扯在一起,他說:「我視旅遊為解脫和提神。」「我享受旅遊帶給我的自由感覺。」用香港話來說:最緊要開心。
旅行讓他看到不一樣的地方不一樣的風俗,主要是,不一樣的人。不愧是大作家,他自制力超人,即使在東南亞的叢林裏,在嘉陵江的舢板上,他也堅持每天寫作。他一路走一路寫,隨時記下自己沿途的所見所聞。尤其是他的中國遊記,初稿大部分是用鉛筆寫在路邊買到的黄草紙上,乃至回到英國整理成書時,往往字跡模糊難辨。
他本想把這些散記加工整理得更正規更有型,但最後決定還是讓它們保持素材的原汁原味。從中也許能生成出一些小說,生成不了的,就讓它們永遠只是素材好了。他把這本書題為《在中國的屏風上》,既有中國情調,也隱喻這些小文的速寫性質。
有人批評他這些遊記是走馬觀花,沒有寫出立體的中國。但誰又能寫出來呢?一個只在中國遊走了數月的外國人,即使他是一位文學巨匠,能指望他以這五十八篇素描就寫盡這個複雜古老的龐然大物嗎?自古而今,多少中國作家在這片土地上生活了一輩子,有些還執意這裏那裏地「體驗生活」,也不過是寫出了自己視野中甚至只是主流意識中的中國。
我卻覺得這本行色匆匆的遊記跟他別的作品一樣,既有娛樂性又有文學性,好看,耐看。即使是第N次讀,依然時不時眼前一亮,或啞然失笑,或慼然動容。其實他因為不懂中文,接觸到的人大多數是旅居中國的歐洲人。然而畢竟是偉大小說家,擁有過人的觀察力以及同情心,即使是隔着屏風看到的中國,也比一般人眼中的更真切,更準確。
尤其是他不只進出於達官貴人的客廳,他大多是自行遊走於大街小巷,鄕野村落。他乘坐中國的各種交通工具,包括轎子和人力車,有時還只能徒步。他不僅記下離奇的人物和故事,也記下尋常百姓的尋常生活。悲天憫人的情懷豐富了他的心靈,賦予他筆下各種風景人物以永恆的生命。
就舉一例說明吧。我看過許多描寫縴夫的文字和繪圖,甚至列賓那幅名畫<伏爾加河上的縴夫>,都不如毛姆遊記中以下這段文字讓我刻骨銘心,當時他乘坐在長江的一條船上,看到了岸上正在拉船的一隊縴夫:
起先,那景象似乎是一幅風景,伴隨着縴夫們響徹江面的激昂號子,彷彿表現着人類戰勝無情自然的不屈不撓力量,但看着看着,他心中人性的情感震顫了:這些幾乎是在爬行的苦力,他們跟自己一樣也是人呀!於是他看到和聽到了畫面深處的東西:
「他們都赤着腳,光着上身,他們汗流滿面,他們的號子是痛苦的呻吟,是絕望的嘆息,是揪心的呼喊。這聲音幾乎不是人發出來的,那是靈魂在無邊苦海中有節奏的呼號,它的最後一個音符是人性最沉痛的啜泣。生活實在是太艱難、太殘酷了,這是他們最後的絕望的抗議。這就是江中號子。」
我在俄羅斯海關的一張破長椅上讀到這段文字,抬起頭來,我茫然地看着那些不斷從關口冒出來的過客,一時間竟忘了此地何地,此時何時,頭腦中晃動着的,還是長江邊那些縴夫艱難移動的身影,耳邊響的還是他們靈魂深處的呼號。而在他們身邊,則是那條壯麗險惡的大河。
在另一篇文章中,毛姆寫到一位在中國住了五十年的傳教士,那人熱愛寫作,也寫出了一堆文稿。他把這些文稿拿給這位路過的大作家看,但毛姆只能遺憾地搖頭。跟着寫下了這樣的隨感:「他有一種遠離陳規陋習的激情,有一顆不知足的好奇心,但我覺得他的經歷僅僅是肉體的,沒有轉化成心靈的體驗。」
然後他總結道:「這就是為什麼他有如此豐富的素材,寫出的文章卻索然寡味,因為在寫作中,更重要的不是豐富的材料,而是豐富的個性。」
他的遊記中的許多風景人物我們都似曾相識,或美麗或丑陋,在我們經歷中卻只是茫無意義的過眼雲煙,為什麼經過他那支筆稍稍點染,就成了這些動人心弦的藝術小品呢?
我覺得以上那篇文章給出了答案。




宋以朗(Roland Soong,一九四九年–)


  香港知名博客東南西北(zonaeuropa.com)的創立人。他是統計學博士,曾任全球第二大統計公司KMR的顧問,父親宋淇,筆名林以亮,是著名《紅樓夢》專家、翻譯家,曾任電懋製片,拍過梁醒波主演的《南北和》。母親鄺文美,曾在美國新聞處工作,以方馨一名,翻譯文學作品。宋以朗現擁有張愛玲小說的版權。

書中首先是作者自己的回憶,包括父親和親戚告訴他的家庭往事。就像很多口述史一樣,作者說覆述的故事,少不免會真假夾雜。第二個資料來源是已經刊行的文獻,例如父親在〈毛姆與我的父親〉中寫作者祖父宋春舫,在〈私語張愛玲〉中提及他和張愛玲的友誼等。這類資料的問題是,儘管在個別事件或人物上提供了很多具體細節,但涵蓋的範圍太狹太片面,難以串連成為一篇完整的傳記。

目錄

第一章  宋春舫
宋春舫的家庭與教育
杭州春潤廬
移居青島與褐木廬
任職青島觀象台海洋科科長
病逝與藏書去向
與毛姆談戲劇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