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人安岡正篤 在東京的國立國會圖書館查閱了《安岡正篤先生隨行錄》Ben Chen...... 劉錚〈胡蘭成交遊考〉《萬象》45期 2003年2月號,124~135;〈談胡蘭成佚文〉
Ben Chen
劉錚〈胡蘭成交遊考〉《萬象》45期 2003年2月號,124~135
〈胡蘭成交遊考〉上
來源: 桃葉 於2006-05-12
剛才匆匆翻閱了一下黃錦樹教授的論文《胡蘭成與新儒家》,發現跟我起初的預想完全不同,他做的完全是理論的分析,與拙文的著眼點截然不同。請您將拙文後半轉示黃先生,以表明在下事先沒有讀到其大作。至於觀感,待細讀後再向您請教。
我說請您寫一商榷的通訊,其實不必篇幅過巨,2000字內即可。除了路易士之誤、卜少夫、鹿
橋之缺外,拙文中一定還有許多誤處,望兄能一一指出,此不僅在示學術之公,亦使讀者能正確地瞭解胡先生,不致以訛傳訛也。還請吾兄再考慮考慮。
文章後半了無創獲,視為已陳之芻狗可也。唯一可自慰者,在能為圈外人說法,稍通騎驛而已。
胡先生著作兩種,弟久欲讀之而不得,如能慨然相讓,感激不盡。弟當設法蒐集大陸出版物數種與兄交換,不知妥否。請見示。
劉錚上
胡蘭成交遊考(一九四五年之後)
劉錚
[劉景晨]
劉景晨先生是溫州耆宿,經學大師孫詒讓之高弟,在當地頗有威望。1949年改步後,曾擔任溫
州市文物保管委員會主任。其子劉節先生,為著名史學家。日本戰敗後,胡蘭成化名張嘉儀,匿為溫州一帶,與劉景晨先生相識,情在師友之間,自認為受其影響甚大。在《今生今世》裏這樣說:“我是生平不拜人為師,要我點香亦只點三炷半香。一炷香想念愛玲,是她開了我的聰明。
一炷香感激劉先生,是他叫我重新做起小學生。一炷香敬孫中山,是他使我有民國世界的大志。
半炷香謝池田篤紀,最早是他使我看見漢唐文明皆是今天。”推崇不可謂不高。
《今生今世》記述二人結識經過非常詳盡,茲摘引幾段:“忽一日,《溫州日報》上登出《飲酒》
五古一首,作者劉景晨。我受五四運動的影響,不喜近人作的古詩,但這一首卻好……我就和作一首,也在同一報上發表了,我是意圖勾搭,唯不識這劉景晨何人,又不敢到報館去問……如此過了半月有餘,忽一日見報上載有義助小學校經費的個人書畫展覽會,又是劉景晨。我遂去看,見一白鬚老者據案而坐,威嚴清淨,他的人的風貌亦像是畫。我想這一定是了,但是且先看了畫,然後上前致敬,問是劉先生麼,我是張嘉儀。劉先生起立還禮,延我坐,說和詩已見,且是不錯。
問我府上那裏,我冒愛玲的家世,答豐潤。劉先生說豐潤清末有張佩綸,我答是先祖,他道,'這是家學有傳了。'我只裝不知,問了劉先生的住址,說他日當拜訪,劉先生頷首。我不好性急,
又隔了幾天才去他家裏。……主客剛剛坐定,劉先生劈頭卻道:'我這裏平常不要年輕人來,因
為如今這班人總是想利用。'我聽了一驚,我的心虛正被他道著。我必須端詳像個無事之人。”
胡蘭成的這段自述真是窮形盡態,既然他已承認“意圖勾搭”,我們也就沒有什為可以多講。後
來他得到溫州中學的教職,並與夏承燾、吳鷺山等結交,都是承劉景晨先生從中介紹,不知算不算是“利用”。
[梁漱溟]
《今生今世》裏講:“我總算結識得劉景晨先生了,在此地多少可以安全,但將來我還是要出去
到外面天下世界的,那裏的熟人經過這次浩劫,已經蕩盡,我得事先佈置,想法子結識新人。我
就寫信與梁漱溟。是時梁先生調停國共無結果,仍到四川北碚辦勉仁書院。京滬文化人一齊批判梁先生的學問思想不該不合於唯物論辯證法與唯物史觀,《觀察》雜誌上常有梁先生的答辯。”
於是,胡蘭成寫信給梁漱溟,在信裏首先贊他是“今日中國思想界第一人”,並談了自己的一些
見解。梁漱溟回信說:“幾十年的老友中,未有針砭漱溟之切如先生者。”此後兩人書信往還不
斷,但胡蘭成始終使用張嘉儀的化名,對方並不知他的真實身份。
胡蘭成覺得自己“結識了劉景晨先生,在溫州大約是可以站得住了,且又與梁漱溟先生通信成了
相契,將來再出中原亦有了新的機緣”,似乎都是出於“意圖勾搭”的心理,將兩個人當成跳板。
1949年,梁漱溟曾想聘胡蘭成到勉仁書院當教授,胡覺得這是“重新出世之機”,“焉知不到
幾天,經過南京武漢到四川的交通一旦梗絕,且溫州亦於五月裏解放了”,於是他失掉了一次機
會。
1950年初,寒假裏胡蘭成仍留溫州,撰寫《山河歲月》,梁漱溟來信,要他去北京。《今生今
世》裏說:“梁先生是周恩來電邀他到北京,其時毛澤東尚留在莫斯科,我寫了幾封信給梁先生,要他向共產黨最高當局進言,一、即刻停止製造階級鬥爭。二、保持產業的平等和諧。三、平等
開向現代西洋。四、如實建立中國史學。及毛澤東回北京,梁先生向他表明不願參加人民政府,惟願以朋友的地位進言,因把我的信都給他看了,毛澤東不以我的信為然,但是答應了梁先生開
辦文化比較研究機構,並問聘誰?副,梁先生推薦我,毛澤東亦同意了。我把《山河歲月》告一
結束,又給了外婆一點錢,收拾行李動身。”夏承燾《天風閣學詞日記》1950年3月14日條曰:
“張嘉儀偕史頌遠來,留午飯。張君昨夕自溫來杭,謂五六日後往北京訪梁漱溟。”從這裏可以
知道胡蘭成北上的具體時間。遺憾的是,梁漱溟先生雖有日記留存下來,但當中卻沒有關於這段
交往的記錄。無論與毛澤東有關的那段話是否屬實,胡蘭成的四點進言在當時的情勢下都顯得太不合時宜了。他在北上途中臨時改變主意,“臨河不濟”,後又逃到香港、日本,從個人出處的角度講,倒不失為一個明哲保身的選擇。
1950年1月22日,日人池田篤紀寫信給唐君毅,當中提到:“聽說梁先生寫信給張嘉儀(玉川)
先生,張氏就是蘭成兄……”從說話的口氣推測,大概截至此時,梁漱溟都沒有把張嘉儀跟胡蘭
成聯繫起來。此後,胡離開大陸,梁知道了他的真實身份,遂不再往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夏承燾、吳鷺山]
《今生今世》裏講:“忽一日午後,院門口進來二人尋問張嘉儀先生,我驚得魂靈出頂,想著莫
會是來查緝我的,可是既無逃處,亦只得出見。那兩人都穿白紡綢長衫,我驚慌中不能辨認人品,
而我房裏湫隘,就把他們請到阿嬤房裏。坐定,二客自道姓名,一是吳天五,一是夏瞿禪。天五
道、'夏先生在浙大教書,暑假回裏,昨天我們兩個到劉景晨先生處,回家把張先生的稿本一夜
讀畢了。今天是特來識面致敬。'我聞言才心裏一塊石頭落地……”這便是夏承燾、吳鷺山與胡
蘭成的初識。
夏承燾《天風閣學詞日記》1947年7月9日條雲:“早,與天五詣劉貞晦翁。小病初起,以紹
興張君嘉儀所著中國之前身現身稿本二冊囑看。天五攜歸讀一過,甚為歎佩。”7月10日條雲:
“閱嘉儀所著書,論阿瑙與蘇撒古文明,此前所未聞者。午後與天五同過竇婦橋訪之,頗直率謙
下……”與胡蘭成的記為能夠吻合。
此後夏承燾與胡蘭成交往頻密,《天風閣學詞日記》中有“嘉儀來久談”、“晚訪嶸老於溫中,
介嘉儀君”、“嘉儀來,談魯迅遺事”、“過嘉儀房,同看維摩經”、“嘉儀來,囑寫詞畫荷花”
等多條記載。最值得一提的是1947年8月25日夏承燾在溫屬專科以上學生聯藝會上講演,胡蘭
成提出要為他整理筆記。次日午後,胡蘭成將筆記送來,“謂費兩日力,幾為之成病。嘉儀時時
引佛經證成予說。全文七千言,嘉儀自註者二千言”。這次講演,胡蘭成在《今生今世》裏也講
到了,但沒有提代為整理筆記的事情,兩相對照,可以得其全。
唯當年9月1日條雲:“畫荷一張,再贈嘉儀。嘉儀悼其聘室黃女士死於法國飛機,囑寫此為紀
念,以黃女士平生最愛此花。為題放翁句云:若教具眼高人見,雨折霜摧或更奇。”按目前所知
的情況,與胡蘭成有夫妻之實的女性共有七人,均不姓黃,且未聞有死於法國空難者。對夏先生的這段話,只能暫且存疑了。
胡蘭成與吳鷺山的交往似稍疏些,不過《天風閣學詞日記》中也有相關的記載。如12月16日條
雲:“得嘉儀復,謂與鷺山相對,如讀乾象文言,甚喜知之不盡,能久而彌敬。……又謂近於數
理上得一新見,於讀易時悟得,質之治高等數學者,亦以為然。此意實自鷺山啟之云云。”
1950年3月14日,胡蘭成北上前到杭州造訪夏承燾,他在《今生今世》裏回憶說:“浙大的教
授宿舍在西湖裏白堤羅苑,我到那裏去看夏瞿禪,他留我吃了一餐午飯,兩人亦沒有將來的事可說,亦沒有可話昔道舊,亦沒有現前的風物可談,這回真是'覆了十分杯',室內空氣裏都是倉
皇。”這意境已是相當蕭索了。
《日記》1950年10月16日條雲:“晨接張嘉儀九月廿九東京書,由香港唐君毅轉來。嘉儀過
杭北上,數月無消息。雲中秋到日本,過文字生活,每月寫六千字,可維持一家三四口。有時亦去大學作學術演講,不知所寫所講是何種學術也。”末一句話最是有味。
[徐步奎]
通過夏承燾的介紹,胡蘭成與溫州中學的同事徐步奎相識。《今生今世》中說:“同事中我與徐
步奎頂要好。步奎也是新教員,他才畢業浙大,是瞿禪的學生,卻學的西洋文學,第一天由瞿禪介紹我認識。……徐步奎心思乾淨,聰明清新,有點像張愛玲,但是我很心平,因為他不及愛玲。
他因我與瞿禪是儕輩,亦敬我為師。也謙遜喜氣,卻不殉人殉物,他的人如新荷新葉的不可挫揉。
他且又生得美,一晚在校長室開校務會議,電燈下他與諸人一淘坐著,唯他齒白唇紅,笑吟吟的像一朵滿開的花,我只顧看他,不禁想起小周。”
胡蘭成很看重徐步奎,1951年3月23日他已身在日本,寫信給唐君毅時還不忘說:“生平嘗感
激劉丈與徐步奎對弟直言無隱,以此得多聞,意謂兄亦如此耳。”
《天風閣學詞日記》1956年3月23日條,同時也是夏承燾日記中與胡蘭成有關的最後一段記載,
雲:“(孔主任)又談步奎與張嘉儀關係,孔望、金嶸軒能為作證。”其中,金嶸軒是溫州中學
的校長。此時,夏承燾大概已經知道了張嘉儀的真實身份,學校領導來跟他談徐步奎與胡蘭成的關係。這件事將給徐步奎帶來政治上的牽連也說不定。
承友人夜晚君惠告,徐步奎是戲曲界名家徐朔方先生用過的名字。徐先生生於1923年,1947年
浙江大學英文系畢業。解放後在浙江師範學院中文系任教,後轉治中國古典文學,現?杭州大學
中文系教授。著作已結集為《徐朔方文集》。
[馬一浮]
1950年初,胡蘭成到杭州時,曾偕范秀美過訪馬一浮先生。《今生今世》裏說:“馬一浮我小
時即景仰他的名望。這回初次見面,想起二十餘年來民國世界裏明亮的杭州,使我心霽……馬一
浮於勝利後,即結束了他在重慶辦的復性書院,回到杭州閉門謝客,惟因梁漱溟先生的關係,他才見我。我揀《山河歲月》裏的一兩點與他說了,他聽了以為好。我問他近來也寫字麼?他答只正月裏寫了一篇《鷦鷯賦》,就拿出來給我看。他的字是當代最享盛名的,但是我也不貪,看過
仍還了他。他說現在他才曉得張茂先的這篇《鷦鷯賦》好,我明白他的意思,鷦鷯巢林,不過一枝,馬一浮近於黃老,這時勢也許他通得過。”看來,來拜望馬一浮是梁漱溟先生代為介紹的。
[唐君毅]
1950年,胡蘭成來到香港,與唐君毅相識。現代新儒家的大師,胡蘭成幾乎都交往過,但關係
最密切的,還要數唐君毅先生。
《今生今世》裏講:“在香港,我惟結識了唐君毅。我是看了他發表在雜誌上的文章,也不用介
紹,就登門去見。他與錢穆辦新亞書院,住在校裏。第一次我去只談了十分鐘,把《山河歲月》
的稿本留下請他指教。第二次又去,坐談了兩小時,他的太太搬紅豆湯出來吃。翌日他夫妻來看
我,自此就常相見。君毅的人遠比他的文章更好,他喜的不是我與他相同,而是我與他相異。他
小我兩歲,誠摯像梁漱溟。 ”唐君毅日記1950年9月7日條雲:“胡蘭成來訪,其人頗有自得
之言。”唐、胡初見即在此時。
胡蘭成到日本後,兩人保持著密切的聯繫,魚雁往復,未嘗斷絕,直到1974年唐君毅病逝。這
期間,胡蘭成不僅與之切磋學問,還常以瑣事相委。最經常的是要唐君毅轉贈、代銷著作,如
1954年2月28日胡蘭成致唐君毅書中云:“拙著《山河歲月》頃出版,昨另郵上四冊……一冊
敬呈兄嫂,三冊一贈錢穆先生,一贈新亞書院圖書館,一贈香港大學圖書館,皆煩轉致。四月初
有便船,擬託其帶二百冊到香港,請兄與樊仲雲先生委託書店銷售。”1958年11月30日致唐
君毅書中云:“日昨航空寄奉拙著《今生今世》(引者按:應指該書上卷)一本,想已收到,乞
台閱指教。茲又另包平郵寄上六本,收到後請分贈錢賓四先生、貴校及港大圖書館、唐端正君及
吾兄認?可贈之人。”1959年1月30日致唐君毅書雲:“《今生今世》上卷已寄去天地圖書公
司40冊,友聯出版社32冊,託其代售,想已到達矣。每以雜事塵瀆清思雅意,感激何可言狀。”
文字之交,而能屢次幫忙處理瑣事,唐君毅對胡蘭成算是很夠朋友了。
更值得注意的是,胡蘭成初到日本時曾托唐君毅給內地的家眷轉寄款項。1951年1月27日致唐
君毅書雲:“廿一晨,匯二萬日元(合五十美元)去上海家裏。我的生活問題是到現在才完全安
心,可以商量接家眷出來了。”同年4月13日書雲:“內人因內地來香港之限制日趨嚴厲,何
時能來尚不可知,勞念甚謝謝。前寄之款不知已領得否?……弟從去年底即說寄款,有如此麻煩,
甚恐內人困難。昨又托東京國泰公司姚君寄上日元一萬,……收到後請即寄內人為感。”同年5
月16日書又云:“前款經查詢,因郵寄失誤,已補寄矣。想日內可收到,收到後,仍請轉匯杭
州。前次一萬元承兄已寄出,但不知旅行支票已取得否?如此瑣事煩勞吾兄,每念及,輒甚不安也。”這裏說的“內人”,應該不是指已經離異的張愛玲。有兩種可能性:或是指范秀美,因為
胡蘭成說過偕范秀美到杭州的事情,而有一筆錢正是寄往杭州的;或是指在認識張愛玲之前就有
關係的應英娣,即《今生今世》裏所說“在香港開有一爿小店”的應小姐,因為只有她在胡蘭成
去日本後還一直與之保持著聯繫。
唐君毅曾在自己的文章裏引用胡蘭成的觀點,也許讓胡很受用(1951年5月20日致唐君毅書有
“文中引及弟處,殊不敢當”之語)。唐君毅對胡蘭成的看法,可以1951年8月23日致徐復觀
書中所云為代表:“其對人生體驗原對具體方面甚親切。彼在港時所向弟言,頗使弟自反平日太
向抽象處用心之偏。唯太親切於具體,則易陷於當下耳。”這是朋友間私下裏月旦人物,難得的
是可以這樣平正而深切,確為知言。
從1957年到1974年,唐君毅七次訪日、一次訪台,只要有機會,胡蘭成每一次都與之晤面。《今生今世》裏講:“卻說上回唐君毅來日本講學,那十幾天裏,正值(佘)愛珍又在吃冤枉官司,我每隔一日到立川警察署拘留所去看她……可是我沒有對朋友說起,除非聽者三請。”按,唐君毅1957年訪日前後共15天,而1959年訪日只停留一周,從時間上推測,《今生今世》下卷裏講的應該是唐君毅1957年的這次訪日。但是胡蘭成並不願意將家事說給訪客聽,看來兩人之間還不是毫無保留,雖則胡蘭成也承認唐君毅是“誠摯”的。
[錢穆]
因為唐君毅的關係,胡蘭成得以與錢穆論交,凡有著作出版皆寄贈賓四先生一冊,已見前引。1955
年11月26日胡蘭成致唐君毅書雲:“錢賓四先生來日講學,曾謁見二次,欲稍事導遊,而錢先
生之講演宴會及團體行動之日程無餘隙。最後數日,清水(董三)、池田二君及弟數次打電話聯絡,而錢先生已行矣。想其不久即又從臺灣返港也。錢先生之書,弟讀過不多,惟得見其《中國傳統政治》,甚獲啟益。頃更讀《人生十論》,覺小有所疑。”1955年12月10日唐君毅回信說:“前錢先生回港,道及曾與兄及池田先生晤會。”這一次日本之旅,在錢穆先生的《師友雜憶》一書有很詳細的記述,其中談到了與前田多門、宇野哲人等的會晤,然無一語道及胡蘭成與池田篤紀,或許胡在錢先生的心中還沒有一個相當的位置罷。
胡蘭成一直關心著錢穆的著作,如1963年10月24日致唐君毅書中就說:“錢注《論語》(引
者按:當指出版不久的《論語新解》)甚好,見賓四先生時乞代候。”但是,胡蘭成對錢穆的道
德文章終究是不能滿意的,朱天文在《花憶前身》中曾引他寫給在新亞書院寫博士論文的晚輩的
信,當中有雲:“詩文有一代的新風,如唐有唐詩,宋有宋詞,今亦有五四以來的新文學,而如
唐錢二先生等惟知亦用語體文著述,但是與時代的文學新風完全隔絕。時代的文學新風是在胡適之、周氏兄弟、張愛玲……而如錢氏,我曾對他說起要恢復讀經,他表示不同意,其所以不同意的理由迂腐得使我當時聽了生氣……所以我自與一班年輕人玩玩……”這是胡蘭成與唐君毅、錢穆等不能相得的地方。
[徐復觀]
胡蘭成與徐復觀始而相契,後至交惡,可謂現代學術史上的一大公案。但目前對造成兩人齟齬的原因尚不能完全明瞭,只能述其梗概如下。
1950年10月22日,胡蘭成致唐君毅書雲:“今日尚收到復觀兄一函,箴弟陰柔之美有餘,尚
須濟以陽剛,嘉言敢不拜領。……復觀兄之剛毅,誠為美質,其對人之懇切,尤為今世難能,其言弟實心領其盛意,焉敢文過,意謂弟之陰柔與友人中之剛毅者相配,或亦甚佳耳。復觀兄又箴弟唯物論之殘澤未去,弟意物故不可去,方可得而說。”是時,兩人關係尚好,但已不難看出他
們在學問見解上的矛盾。
除了早年留學以外,徐復觀先生曾於1950年、1951年(3月至9月)、1960年(4月至7月)
三次訪日。他與胡蘭成在日本首次見面應該是1951年那次。1951年4月15日胡蘭成致唐君毅
書雲:“昨晨徐復觀兄忽從天外飛來,當時又要自己和他說話,又要陪他去看朋友,又要給他看
你的《人生之知慧》,這一天忙得竟如'千山動鱗甲,萬谷酣笙鏞'。今天吃過早飯,佛觀兄在
房裏寫信,我坐在階沿寫信。《人生的知慧》是昨晚燈下給他看的,我非常讚歎,說:'君毅先
生真好,學問果然好,他的人更第一。'佛觀兄聽了很得意,因?他的朋友被人這樣讚歎,而我
見他因你而這樣得意,我也得意了。”
1951年8月23日唐君毅致徐復觀書雲:“胡蘭成兄在何處,久未來信,如有戀愛事,唯兄忠告
之。”也許這一干涉私生活的舉動會讓胡蘭成不悅,兩個月後,10月21日唐君毅致徐復觀書雲:
“蘭成弟前曾與彼數函,竟無復。弟乃愛人以德之意,得兄此書,甚?歎息,不知其何故如此。”
則此時,雙方已發生齟齬矣。
1951年,徐復觀是以《華僑日報》駐東京特派記者的身份來日本的,當時他對日本的政界有許
多評論。值得注意的是,當年何應欽訪日,徐復觀寫下《何應欽在日本》一文(《華僑日報》1951年5月4日),認為何氏受到日本朝野上下的歡迎,是由於中國文化中的恕道及其激發的日本人對中國的感念之情,不能歸於個人。也許這篇文章會讓何氏感到不悅。考慮到何氏與胡蘭成的特殊關係(朱天文說七十年代胡蘭成返台即應張群、何應欽之請),徐復觀與胡蘭成的交惡或與此有關。
1953年8月13日,唐君毅致胡蘭成書雲:“年來弟終有一事耿耿於懷,屢欲言而輒止。以兄厚
意相教,終不忍不言。即佛觀兄年來皆不能有離台之行動之行動自由,謀其故山,兄曾訴彼如何如何云。此亦弟不知果有否。佛觀兄與人交或不免出言鋒銳,傷人之心,然其人乃骨鯁之士而奮力向上者。兄本以寬容勝,何至如此。弟嘗與之函辯,不得結論。如果有其事,則廉藺相看,何妨請罪。如無其事,亦須一函說明,使之清白。弟恆覺人生如寄,凡曾一度相熟之友人,皆望親者無失其親,故者無失其故,唯癡願苦難填耳。”唐君毅居中調停,煞費苦心。觀其辭氣,似胡蘭成曾向國民黨當局進言,於徐復觀不利。
然而1954年4月4日唐君毅致胡蘭成書中講到:“三月廿七日示奉悉。大著十冊亦並奉到,當
求能讀者贈之。大著竟不獲入臺灣可歎!但此間書籍雜誌,不准入台者,仍可零星寄入,則大著寄與牟、徐二先生者當可收到也。”這樣說起來,胡蘭成的新著是寄贈牟宗三與徐復觀了,胡與徐並未完全斷絕往來。
1955年6月前後,胡蘭成致唐君毅書雲:“關於徐復觀,前此見兄信中提及,覺答又不是,不
答又不是,然蘇洵對王安石,與韓魏公、司馬溫公對王安石不同,其中經過,他日終可面說,今且撇開。”此處,胡蘭成以政治上分屬對立集團的人物來比擬,則兩人交惡必與政見不同有關。
1955年,池田篤紀到港訪問,5月30日唐君毅日記雲:“上午訪池田與之談胡蘭成與佛觀失和
事。”1955年7月18日,唐君毅給胡蘭成的信中說:“日前池田先生來港,後談及兄與佛觀兄
之事,故將所疑所感,並盡情相告,並望其將拳拳之意,轉致左右。”1957年唐君毅即訪日,
當有與胡蘭成面談此事的機會,但局外人就很難明白其中原委了。不過,與胡蘭成相熟的日人安岡正篤、中山優等,在五六十年代一直跟徐復觀保持著書信聯絡,好像沒有受到什麼負面的影響。
[張君勱]
新儒家大師中,熊十力、方東美等胡蘭成似不曾結交,牟宗三先生胡是屢次贈予新著的,但是否會過面不詳。張君勱則當面見過。1958年11月30日胡蘭成致唐君毅書雲:“張君勱先生來日
本講學後,已返美國,亞細亞問題研究會和崎博夫等甚出力,誠為難得。張先生見面勝似聞名,蓋有德者也。”
[卜少夫]
卜少夫先生是知名的新聞界人物,當過《中央日報》總編、《申報》副總編。當然讓他留存令名的,還要數其獨力支撐達56年之久的《新聞天地》雜誌。
胡蘭成與卜少夫的交往主要與發表、出版著作有關。1962年8月20日胡蘭成致唐君毅書雲:“《世界的轉機在中國》稿本賜讀後,請即以電話聯絡《新聞天地》周刊社社長卜少夫先生,交與他先看過一遍之後,再與之商量如何發表,並印成書。卜少夫先生的電話是……”
同年10月20日,唐君毅致胡蘭成書雲:“上月示已奉到兩旬。初意擬於大著印行事有以報命,
再作覆,遂蹉跎至今。大著寄卜少夫後,弟曾打電話去不下十次,亦曾附一函,未見覆,托友人查《新聞天地》,亦未見登載有大著。不知彼有函致兄否?”
1969年8月25日,唐君毅致胡蘭成書雲:“日昨讀完大著,並交端正、華標讀,二三日內當即
轉交卜少夫君先行刊載。”但是胡蘭成五十年代以後的著作皆在日本印行,沒有借卜少夫之力在
港臺刊印者,這是可以肯定的。
[鹿橋]
鹿橋,原名吳訥孫,畢業於西南聯大,戰後赴耶魯大學深造,是華盛頓大學東方藝術史研究主任、終身教授,以小說《未央歌》聞名。
據唐君毅先生日記,1972年6月唐君毅訪日時,“在東京與吳訥孫同住一處”。當時,胡蘭成
亦曾來與唐君毅見面,如此,則胡蘭成與鹿橋也是相熟的了。不過,他們之間的交誼主要還是見於胡的長文《評鹿橋的〈人子〉》中。
胡蘭成晚年這篇文章顯得很特別,因為寫得非常長,且對鹿橋不吝讚語,一上來就說:“每次翻
看鹿橋的《人子》,總要感歎一聲:奇才奇才!”又說:“美國我不喜,但美國也給了我們兩位
學者胡適之與鹿橋以她的最好的一面。……鹿橋對於美國比胡適之曉得分辨,而比胡適之有對自己的思想自覺。……鹿橋更有他的深邃。而且有胡適之所沒有的小孩的好玩,雖然胡適之亦是單
純的清潔的。”這裏將鹿橋與現代文化巨人胡適相提並論,甚而淩駕其上,是很出人意料的了。
下文更將鹿橋看作與托爾斯泰、泰戈爾平齊的大文學家,尤其令人不解。
文中提到與鹿橋“去年在日本同遊京都嵯峨野”,按《評鹿橋的〈人子〉》寫於1975年1月,
則兩人同遊當在1974年。朱天文在《花憶前身》中講過,胡蘭成曾寫信給鹿橋談張愛玲文章的
好處,如此說來,胡蘭成晚年與鹿橋的關係是頗不一般的了。
[劉景晨]
劉景晨先生是溫州耆宿,經學大師孫詒讓之高弟,在當地頗有威望。1949年改步後,曾擔任溫
州市文物保管委員會主任。其子劉節先生,為著名史學家。日本戰敗後,胡蘭成化名張嘉儀,匿為溫州一帶,與劉景晨先生相識,情在師友之間,自認為受其影響甚大。在《今生今世》裏這樣說:“我是生平不拜人為師,要我點香亦只點三炷半香。一炷香想念愛玲,是她開了我的聰明。
一炷香感激劉先生,是他叫我重新做起小學生。一炷香敬孫中山,是他使我有民國世界的大志。
半炷香謝池田篤紀,最早是他使我看見漢唐文明皆是今天。”推崇不可謂不高。
《今生今世》記述二人結識經過非常詳盡,茲摘引幾段:“忽一日,《溫州日報》上登出《飲酒》五古一首,作者劉景晨。我受五四運動的影響,不喜近人作的古詩,但這一首卻好……我就和作一首,也在同一報上發表了,我是意圖勾搭,唯不識這劉景晨何人,又不敢到報館去問……如此過了半月有餘,忽一日見報上載有義助小學校經費的個人書畫展覽會,又是劉景晨。我遂去看,見一白鬚老者據案而坐,威嚴清淨,他的人的風貌亦像是畫。我想這一定是了,但是且先看了畫,然後上前致敬,問是劉先生麼,我是張嘉儀。劉先生起立還禮,延我坐,說和詩已見,且是不錯。
問我府上那裏,我冒愛玲的家世,答豐潤。劉先生說豐潤清末有張佩綸,我答是先祖,他道,'這是家學有傳了。'我只裝不知,問了劉先生的住址,說他日當拜訪,劉先生頷首。我不好性急,又隔了幾天才去他家裏。……主客剛剛坐定,劉先生劈頭卻道:'我這裏平常不要年輕人來,因為如今這班人總是想利用。'我聽了一驚,我的心虛正被他道著。我必須端詳像個無事之人。”
胡蘭成的這段自述真是窮形盡態,既然他已承認“意圖勾搭”,我們也就沒有什為可以多講。後
來他得到溫州中學的教職,並與夏承燾、吳鷺山等結交,都是承劉景晨先生從中介紹,不知算不
算是“利用”。
[梁漱溟]
《今生今世》裏講:“我總算結識得劉景晨先生了,在此地多少可以安全,但將來我還是要出去
到外面天下世界的,那裏的熟人經過這次浩劫,已經蕩盡,我得事先佈置,想法子結識新人。我就寫信與梁漱溟。是時梁先生調停國共無結果,仍到四川北碚辦勉仁書院。京滬文化人一齊批判梁先生的學問思想不該不合於唯物論辯證法與唯物史觀,《觀察》雜誌上常有梁先生的答辯。”
於是,胡蘭成寫信給梁漱溟,在信裏首先贊他是“今日中國思想界第一人”,並談了自己的一些
見解。梁漱溟回信說:“幾十年的老友中,未有針砭漱溟之切如先生者。”此後兩人書信往還不
斷,但胡蘭成始終使用張嘉儀的化名,對方並不知他的真實身份。
胡蘭成覺得自己“結識了劉景晨先生,在溫州大約是可以站得住了,且又與梁漱溟先生通信成了
相契,將來再出中原亦有了新的機緣”,似乎都是出於“意圖勾搭”的心理,將兩個人當成跳板。
1949年,梁漱溟曾想聘胡蘭成到勉仁書院當教授,胡覺得這是“重新出世之機”,“焉知不到
幾天,經過南京武漢到四川的交通一旦梗絕,且溫州亦於五月裏解放了”,於是他失掉了一次機
會。
1950年初,寒假裏胡蘭成仍留溫州,撰寫《山河歲月》,梁漱溟來信,要他去北京。《今生今
世》裏說:“梁先生是周恩來電邀他到北京,其時毛澤東尚留在莫斯科,我寫了幾封信給梁先生,要他向共產黨最高當局進言,一、即刻停止製造階級鬥爭。二、保持產業的平等和諧。三、平等開向現代西洋。四、如實建立中國史學。及毛澤東回北京,梁先生向他表明不願參加人民政府,惟願以朋友的地位進言,因把我的信都給他看了,毛澤東不以我的信為然,但是答應了梁先生開辦文化比較研究機構,並問聘誰?副,梁先生推薦我,毛澤東亦同意了。我把《山河歲月》告一
結束,又給了外婆一點錢,收拾行李動身。”夏承燾《天風閣學詞日記》1950年3月14日條曰:
“張嘉儀偕史頌遠來,留午飯。張君昨夕自溫來杭,謂五六日後往北京訪梁漱溟。”從這裏可以
知道胡蘭成北上的具體時間。遺憾的是,梁漱溟先生雖有日記留存下來,但當中卻沒有關於這段交往的記錄。無論與毛澤東有關的那段話是否屬實,胡蘭成的四點進言在當時的情勢下都顯得太不合時宜了。他在北上途中臨時改變主意,“臨河不濟”,後又逃到香港、日本,從個人出處的角度講,倒不失為一個明哲保身的選擇。
1950年1月22日,日人池田篤紀寫信給唐君毅,當中提到:“聽說梁先生寫信給張嘉儀(玉川)
先生,張氏就是蘭成兄……”從說話的口氣推測,大概截至此時,梁漱溟都沒有把張嘉儀跟胡蘭
成聯繫起來。此後,胡離開大陸,梁知道了他的真實身份,遂不再往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夏承燾、吳鷺山]
《今生今世》裏講:“忽一日午後,院門口進來二人尋問張嘉儀先生,我驚得魂靈出頂,想著莫
會是來查緝我的,可是既無逃處,亦只得出見。那兩人都穿白紡綢長衫,我驚慌中不能辨認人品,而我房裏湫隘,就把他們請到阿嬤房裏。坐定,二客自道姓名,一是吳天五,一是夏瞿禪。天五道、'夏先生在浙大教書,暑假回裏,昨天我們兩個到劉景晨先生處,回家把張先生的稿本一夜讀畢了。今天是特來識面致敬。'我聞言才心裏一塊石頭落地……”這便是夏承燾、吳鷺山與胡蘭成的初識。
夏承燾《天風閣學詞日記》1947年7月9日條雲:“早,與天五詣劉貞晦翁。小病初起,以紹
興張君嘉儀所著中國之前身現身稿本二冊囑看。天五攜歸讀一過,甚為歎佩。”7月10日條雲:
“閱嘉儀所著書,論阿瑙與蘇撒古文明,此前所未聞者。午後與天五同過竇婦橋訪之,頗直率謙
下……”與胡蘭成的記為能夠吻合。
此後夏承燾與胡蘭成交往頻密,《天風閣學詞日記》中有“嘉儀來久談”、“晚訪嶸老於溫中,
介嘉儀君”、“嘉儀來,談魯迅遺事”、“過嘉儀房,同看維摩經”、“嘉儀來,囑寫詞畫荷花”
等多條記載。最值得一提的是1947年8月25日夏承燾在溫屬專科以上學生聯藝會上講演,胡蘭
成提出要為他整理筆記。次日午後,胡蘭成將筆記送來,“謂費兩日力,幾為之成病。嘉儀時時
引佛經證成予說。全文七千言,嘉儀自註者二千言”。這次講演,胡蘭成在《今生今世》裏也講
到了,但沒有提代為整理筆記的事情,兩相對照,可以得其全。
唯當年9月1日條雲:“畫荷一張,再贈嘉儀。嘉儀悼其聘室黃女士死於法國飛機,囑寫此為紀
念,以黃女士平生最愛此花。為題放翁句云:若教具眼高人見,雨折霜摧或更奇。”按目前所知
的情況,與胡蘭成有夫妻之實的女性共有七人,均不姓黃,且未聞有死於法國空難者。對夏先生的這段話,只能暫且存疑了。
胡蘭成與吳鷺山的交往似稍疏些,不過《天風閣學詞日記》中也有相關的記載。如12月16日條
雲:“得嘉儀復,謂與鷺山相對,如讀乾象文言,甚喜知之不盡,能久而彌敬。……又謂近於數
理上得一新見,於讀易時悟得,質之治高等數學者,亦以為然。此意實自鷺山啟之云云。”
1950年3月14日,胡蘭成北上前到杭州造訪夏承燾,他在《今生今世》裏回憶說:“浙大的教
授宿舍在西湖裏白堤羅苑,我到那裏去看夏瞿禪,他留我吃了一餐午飯,兩人亦沒有將來的事可說,亦沒有可話昔道舊,亦沒有現前的風物可談,這回真是'覆了十分杯',室內空氣裏都是倉
皇。”這意境已是相當蕭索了。
《日記》1950年10月16日條雲:“晨接張嘉儀九月廿九東京書,由香港唐君毅轉來。嘉儀過
杭北上,數月無消息。雲中秋到日本,過文字生活,每月寫六千字,可維持一家三四口。有時亦去大學作學術演講,不知所寫所講是何種學術也。”末一句話最是有味。
[徐步奎]
通過夏承燾的介紹,胡蘭成與溫州中學的同事徐步奎相識。《今生今世》中說:“同事中我與徐
步奎頂要好。步奎也是新教員,他才畢業浙大,是瞿禪的學生,卻學的西洋文學,第一天由瞿禪介紹我認識。……徐步奎心思乾淨,聰明清新,有點像張愛玲,但是我很心平,因為他不及愛玲。他因我與瞿禪是儕輩,亦敬我為師。也謙遜喜氣,卻不殉人殉物,他的人如新荷新葉的不可挫揉。他且又生得美,一晚在校長室開校務會議,電燈下他與諸人一淘坐著,唯他齒白唇紅,笑吟吟的像一朵滿開的花,我只顧看他,不禁想起小周。”
胡蘭成很看重徐步奎,1951年3月23日他已身在日本,寫信給唐君毅時還不忘說:“生平嘗感
激劉丈與徐步奎對弟直言無隱,以此得多聞,意謂兄亦如此耳。”
《天風閣學詞日記》1956年3月23日條,同時也是夏承燾日記中與胡蘭成有關的最後一段記載,
雲:“(孔主任)又談步奎與張嘉儀關係,孔望、金嶸軒能為作證。”其中,金嶸軒是溫州中學
的校長。此時,夏承燾大概已經知道了張嘉儀的真實身份,學校領導來跟他談徐步奎與胡蘭成的關係。這件事將給徐步奎帶來政治上的牽連也說不定。
承友人夜晚君惠告,徐步奎是戲曲界名家徐朔方先生用過的名字。徐先生生於1923年,1947年
浙江大學英文系畢業。解放後在浙江師範學院中文系任教,後轉治中國古典文學,現?杭州大學
中文系教授。著作已結集為《徐朔方文集》。
[馬一浮]
1950年初,胡蘭成到杭州時,曾偕范秀美過訪馬一浮先生。《今生今世》裏說:“馬一浮我小
時即景仰他的名望。這回初次見面,想起二十餘年來民國世界裏明亮的杭州,使我心霽……馬一浮於勝利後,即結束了他在重慶辦的復性書院,回到杭州閉門謝客,惟因梁漱溟先生的關係,他
才見我。我揀《山河歲月》裏的一兩點與他說了,他聽了以為好。我問他近來也寫字麼?他答只正月裏寫了一篇《鷦鷯賦》,就拿出來給我看。他的字是當代最享盛名的,但是我也不貪,看過仍還了他。他說現在他才曉得張茂先的這篇《鷦鷯賦》好,我明白他的意思,鷦鷯巢林,不過一枝,馬一浮近於黃老,這時勢也許他通得過。”看來,來拜望馬一浮是梁漱溟先生代為介紹的。
[唐君毅]
1950年,胡蘭成來到香港,與唐君毅相識。現代新儒家的大師,胡蘭成幾乎都交往過,但關係
最密切的,還要數唐君毅先生。
《今生今世》裏講:“在香港,我惟結識了唐君毅。我是看了他發表在雜誌上的文章,也不用介
紹,就登門去見。他與錢穆辦新亞書院,住在校裏。第一次我去只談了十分鐘,把《山河歲月》
的稿本留下請他指教。第二次又去,坐談了兩小時,他的太太搬紅豆湯出來吃。翌日他夫妻來看我,自此就常相見。君毅的人遠比他的文章更好,他喜的不是我與他相同,而是我與他相異。他小我兩歲,誠摯像梁漱溟。 ”唐君毅日記1950年9月7日條雲:“胡蘭成來訪,其人頗有自得之言。”唐、胡初見即在此時。
胡蘭成到日本後,兩人保持著密切的聯繫,魚雁往復,未嘗斷絕,直到1974年唐君毅病逝。這
期間,胡蘭成不僅與之切磋學問,還常以瑣事相委。最經常的是要唐君毅轉贈、代銷著作,如
1954年2月28日胡蘭成致唐君毅書中云:“拙著《山河歲月》頃出版,昨另郵上四冊……一冊
敬呈兄嫂,三冊一贈錢穆先生,一贈新亞書院圖書館,一贈香港大學圖書館,皆煩轉致。四月初有便船,擬託其帶二百冊到香港,請兄與樊仲雲先生委託書店銷售。”1958年11月30日致唐
君毅書中云:“日昨航空寄奉拙著《今生今世》(引者按:應指該書上卷)一本,想已收到,乞
台閱指教。茲又另包平郵寄上六本,收到後請分贈錢賓四先生、貴校及港大圖書館、唐端正君及吾兄認?可贈之人。”1959年1月30日致唐君毅書雲:“《今生今世》上卷已寄去天地圖書公
司40冊,友聯出版社32冊,託其代售,想已到達矣。每以雜事塵瀆清思雅意,感激何可言狀。”
文字之交,而能屢次幫忙處理瑣事,唐君毅對胡蘭成算是很夠朋友了。
更值得注意的是,胡蘭成初到日本時曾托唐君毅給內地的家眷轉寄款項。1951年1月27日致唐
君毅書雲:“廿一晨,匯二萬日元(合五十美元)去上海家裏。我的生活問題是到現在才完全安
心,可以商量接家眷出來了。”同年4月13日書雲:“內人因內地來香港之限制日趨嚴厲,何
時能來尚不可知,勞念甚謝謝。前寄之款不知已領得否?……弟從去年底即說寄款,有如此麻煩,甚恐內人困難。昨又托東京國泰公司姚君寄上日元一萬,……收到後請即寄內人為感。”同年5
月16日書又云:“前款經查詢,因郵寄失誤,已補寄矣。想日內可收到,收到後,仍請轉匯杭
州。前次一萬元承兄已寄出,但不知旅行支票已取得否?如此瑣事煩勞吾兄,每念及,輒甚不安
也。”這裏說的“內人”,應該不是指已經離異的張愛玲。有兩種可能性:或是指范秀美,因為
胡蘭成說過偕范秀美到杭州的事情,而有一筆錢正是寄往杭州的;或是指在認識張愛玲之前就有
關係的應英娣,即《今生今世》裏所說“在香港開有一爿小店”的應小姐,因為只有她在胡蘭成
去日本後還一直與之保持著聯繫。
唐君毅曾在自己的文章裏引用胡蘭成的觀點,也許讓胡很受用(1951年5月20日致唐君毅書有
“文中引及弟處,殊不敢當”之語)。唐君毅對胡蘭成的看法,可以1951年8月23日致徐復觀
書中所云為代表:“其對人生體驗原對具體方面甚親切。彼在港時所向弟言,頗使弟自反平日太
向抽象處用心之偏。唯太親切於具體,則易陷於當下耳。”這是朋友間私下裏月旦人物,難得的
是可以這樣平正而深切,確為知言。
從1957年到1974年,唐君毅七次訪日、一次訪台,只要有機會,胡蘭成每一次都與之晤面。《今
生今世》裏講:“卻說上回唐君毅來日本講學,那十幾天裏,正值(佘)愛珍又在吃冤枉官司,
我每隔一日到立川警察署拘留所去看她……可是我沒有對朋友說起,除非聽者三請。”按,唐君
毅1957年訪日前後共15天,而1959年訪日只停留一周,從時間上推測,《今生今世》下卷裏
講的應該是唐君毅1957年的這次訪日。但是胡蘭成並不願意將家事說給訪客聽,看來兩人之間
還不是毫無保留,雖則胡蘭成也承認唐君毅是“誠摯”的。
[錢穆]
因為唐君毅的關係,胡蘭成得以與錢穆論交,凡有著作出版皆寄贈賓四先生一冊,已見前引。1955
年11月26日胡蘭成致唐君毅書雲:“錢賓四先生來日講學,曾謁見二次,欲稍事導遊,而錢先
生之講演宴會及團體行動之日程無餘隙。最後數日,清水(董三)、池田二君及弟數次打電話聯
絡,而錢先生已行矣。想其不久即又從臺灣返港也。錢先生之書,弟讀過不多,惟得見其《中國
傳統政治》,甚獲啟益。頃更讀《人生十論》,覺小有所疑。”1955年12月10日唐君毅回信
說:“前錢先生回港,道及曾與兄及池田先生晤會。”這一次日本之旅,在錢穆先生的《師友雜
憶》一書有很詳細的記述,其中談到了與前田多門、宇野哲人等的會晤,然無一語道及胡蘭成與
池田篤紀,或許胡在錢先生的心中還沒有一個相當的位置罷。
胡蘭成一直關心著錢穆的著作,如1963年10月24日致唐君毅書中就說:“錢注《論語》(引
者按:當指出版不久的《論語新解》)甚好,見賓四先生時乞代候。”但是,胡蘭成對錢穆的道
德文章終究是不能滿意的,朱天文在《花憶前身》中曾引他寫給在新亞書院寫博士論文的晚輩的
信,當中有雲:“詩文有一代的新風,如唐有唐詩,宋有宋詞,今亦有五四以來的新文學,而如
唐錢二先生等惟知亦用語體文著述,但是與時代的文學新風完全隔絕。時代的文學新風是在胡適
之、周氏兄弟、張愛玲……而如錢氏,我曾對他說起要恢復讀經,他表示不同意,其所以不同意
的理由迂腐得使我當時聽了生氣……所以我自與一班年輕人玩玩……”這是胡蘭成與唐君毅、錢
穆等不能相得的地方。
[徐復觀]
胡蘭成與徐復觀始而相契,後至交惡,可謂現代學術史上的一大公案。但目前對造成兩人齟齬的
原因尚不能完全明瞭,只能述其梗概如下。
1950年10月22日,胡蘭成致唐君毅書雲:“今日尚收到復觀兄一函,箴弟陰柔之美有餘,尚
須濟以陽剛,嘉言敢不拜領。……復觀兄之剛毅,誠為美質,其對人之懇切,尤為今世難能,其
言弟實心領其盛意,焉敢文過,意謂弟之陰柔與友人中之剛毅者相配,或亦甚佳耳。復觀兄又箴
弟唯物論之殘澤未去,弟意物故不可去,方可得而說。”是時,兩人關係尚好,但已不難看出他
們在學問見解上的矛盾。
除了早年留學以外,徐復觀先生曾於1950年、1951年(3月至9月)、1960年(4月至7月)
三次訪日。他與胡蘭成在日本首次見面應該是1951年那次。1951年4月15日胡蘭成致唐君毅
書雲:“昨晨徐復觀兄忽從天外飛來,當時又要自己和他說話,又要陪他去看朋友,又要給他看
你的《人生之知慧》,這一天忙得竟如'千山動鱗甲,萬谷酣笙鏞'。今天吃過早飯,佛觀兄在
房裏寫信,我坐在階沿寫信。《人生的知慧》是昨晚燈下給他看的,我非常讚歎,說:'君毅先
生真好,學問果然好,他的人更第一。'佛觀兄聽了很得意,因?他的朋友被人這樣讚歎,而我
見他因你而這樣得意,我也得意了。”
1951年8月23日唐君毅致徐復觀書雲:“胡蘭成兄在何處,久未來信,如有戀愛事,唯兄忠告
之。”也許這一干涉私生活的舉動會讓胡蘭成不悅,兩個月後,10月21日唐君毅致徐復觀書雲:
“蘭成弟前曾與彼數函,竟無復。弟乃愛人以德之意,得兄此書,甚?歎息,不知其何故如此。”
則此時,雙方已發生齟齬矣。
1951年,徐復觀是以《華僑日報》駐東京特派記者的身份來日本的,當時他對日本的政界有許
多評論。值得注意的是,當年何應欽訪日,徐復觀寫下《何應欽在日本》一文(《華僑日報》1951
年5月4日),認為何氏受到日本朝野上下的歡迎,是由於中國文化中的恕道及其激發的日本人
對中國的感念之情,不能歸於個人。也許這篇文章會讓何氏感到不悅。考慮到何氏與胡蘭成的特
殊關係(朱天文說七十年代胡蘭成返台即應張群、何應欽之請),徐復觀與胡蘭成的交惡或與此
有關。
1953年8月13日,唐君毅致胡蘭成書雲:“年來弟終有一事耿耿於懷,屢欲言而輒止。以兄厚
意相教,終不忍不言。即佛觀兄年來皆不能有離台之行動之行動自由,謀其故山,兄曾訴彼如何
如何云。此亦弟不知果有否。佛觀兄與人交或不免出言鋒銳,傷人之心,然其人乃骨鯁之士而奮
力向上者。兄本以寬容勝,何至如此。弟嘗與之函辯,不得結論。如果有其事,則廉藺相看,何
妨請罪。如無其事,亦須一函說明,使之清白。弟恆覺人生如寄,凡曾一度相熟之友人,皆望親
者無失其親,故者無失其故,唯癡願苦難填耳。”唐君毅居中調停,煞費苦心。觀其辭氣,似胡
蘭成曾向國民黨當局進言,於徐復觀不利。
然而1954年4月4日唐君毅致胡蘭成書中講到:“三月廿七日示奉悉。大著十冊亦並奉到,當
求能讀者贈之。大著竟不獲入臺灣可歎!但此間書籍雜誌,不准入台者,仍可零星寄入,則大著
寄與牟、徐二先生者當可收到也。”這樣說起來,胡蘭成的新著是寄贈牟宗三與徐復觀了,胡與
徐並未完全斷絕往來。
1955年6月前後,胡蘭成致唐君毅書雲:“關於徐復觀,前此見兄信中提及,覺答又不是,不
答又不是,然蘇洵對王安石,與韓魏公、司馬溫公對王安石不同,其中經過,他日終可面說,今
且撇開。”此處,胡蘭成以政治上分屬對立集團的人物來比擬,則兩人交惡必與政見不同有關。
1955年,池田篤紀到港訪問,5月30日唐君毅日記雲:“上午訪池田與之談胡蘭成與佛觀失和
事。”1955年7月18日,唐君毅給胡蘭成的信中說:“日前池田先生來港,後談及兄與佛觀兄
之事,故將所疑所感,並盡情相告,並望其將拳拳之意,轉致左右。”1957年唐君毅即訪日,
當有與胡蘭成面談此事的機會,但局外人就很難明白其中原委了。不過,與胡蘭成相熟的日人安
岡正篤、中山優等,在五六十年代一直跟徐復觀保持著書信聯絡,好像沒有受到什麼負面的影響。
[張君勱]
新儒家大師中,熊十力、方東美等胡蘭成似不曾結交,牟宗三先生胡是屢次贈予新著的,但是否
會過面不詳。張君勱則當面見過。1958年11月30日胡蘭成致唐君毅書雲:“張君勱先生來日
本講學後,已返美國,亞細亞問題研究會和崎博夫等甚出力,誠為難得。張先生見面勝似聞名,
蓋有德者也。”
[卜少夫]
卜少夫先生是知名的新聞界人物,當過《中央日報》總編、《申報》副總編。當然讓他留存令名
的,還要數其獨力支撐達56年之久的《新聞天地》雜誌。
胡蘭成與卜少夫的交往主要與發表、出版著作有關。1962年8月20日胡蘭成致唐君毅書雲:“《世
界的轉機在中國》稿本賜讀後,請即以電話聯絡《新聞天地》周刊社社長卜少夫先生,交與他先
看過一遍之後,再與之商量如何發表,並印成書。卜少夫先生的電話是……”
同年10月20日,唐君毅致胡蘭成書雲:“上月示已奉到兩旬。初意擬於大著印行事有以報命,
再作覆,遂蹉跎至今。大著寄卜少夫後,弟曾打電話去不下十次,亦曾附一函,未見覆,托友人
查《新聞天地》,亦未見登載有大著。不知彼有函致兄否?”
1969年8月25日,唐君毅致胡蘭成書雲:“日昨讀完大著,並交端正、華標讀,二三日內當即
轉交卜少夫君先行刊載。”但是胡蘭成五十年代以後的著作皆在日本印行,沒有借卜少夫之力在
港臺刊印者,這是可以肯定的。
[鹿橋]
鹿橋,原名吳訥孫,畢業於西南聯大,戰後赴耶魯大學深造,是華盛頓大學東方藝術史研究主任、
終身教授,以小說《未央歌》聞名。
據唐君毅先生日記,1972年6月唐君毅訪日時,“在東京與吳訥孫同住一處”。當時,胡蘭成
亦曾來與唐君毅見面,如此,則胡蘭成與鹿橋也是相熟的了。不過,他們之間的交誼主要還是見
於胡的長文《評鹿橋的〈人子〉》中。
胡蘭成晚年這篇文章顯得很特別,因為寫得非常長,且對鹿橋不吝讚語,一上來就說:“每次翻
看鹿橋的《人子》,總要感歎一聲:奇才奇才!”又說:“美國我不喜,但美國也給了我們兩位
學者胡適之與鹿橋以她的最好的一面。……鹿橋對於美國比胡適之曉得分辨,而比胡適之有對自己的思想自覺。……鹿橋更有他的深邃。而且有胡適之所沒有的小孩的好玩,雖然胡適之亦是單純的清潔的。”這裏將鹿橋與現代文化巨人胡適相提並論,甚而淩駕其上,是很出人意料的了。
下文更將鹿橋看作與托爾斯泰、泰戈爾平齊的大文學家,尤其令人不解。
文中提到與鹿橋“去年在日本同遊京都嵯峨野”,按《評鹿橋的〈人子〉》寫於1975年1月,則兩人同遊當在1974年。朱天文在《花憶前身》中講過,胡蘭成曾寫信給鹿橋談張愛玲文章的好處,如此說來,胡蘭成晚年與鹿橋的關係是頗不一般的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