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iel Libeskind 破土: 生活與建築的報冒險 Breaking Ground: Adventures in Life and Architecture.
“I remember when there were all these people in the studio, like draftsman, doing chores,” said Libeskind. “Now, creating architecture is like a performance. It’s beautiful at every stage.”
Daniel Libeskind 破土: 生活與建築的報冒險 Breaking Ground: Adventures in Life and Architecture.
“I remember when there were all these people in the studio, like draftsman, doing chores,” said Libeskind. “Now, creating architecture is like a performance. It’s beautiful at every stage.”
On April 25, 2005, Daniel Libeskind, known for his striking designs and bold black attire, appeared on the European cover of Time magazine. In the accompanying piece by Richard Lacayo, Libeskind reflected on the state of contemporary skyscrapers, lamenting that “towers became banal because they lost their sense of surprise and joy.” As an architect who redefined urban landscapes through projects like the World Trade Center Master Plan, Libeskind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emotion, innovation, and awe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2005年4月25日,以驚艷設計和大膽黑色著裝而聞名的丹尼爾·裡伯斯金登上了《時代》雜誌歐洲版封面。在理查德·拉卡約的配文中,裡伯斯金反思了當代摩天大樓的現狀,感嘆「塔樓變得平庸,因為它們失去了驚喜和喜悅的感覺」。作為一名透過世貿中心總體規劃等項目重新定義城市景觀的建築師,裡伯斯金強調了情感、創新和敬畏之心在建築設計中的重要性。
#丹尼爾·裡伯斯金 #時代雜誌2005 #摩天大樓設計
(這本書名翻譯是假斯文 因為傳主的作品有太多非石頭的材料):光影交舞石頭記──建築師李伯斯金回憶錄
Breaking Ground: Adventures in Life and Architecture
Breaking Ground: Adventures in Life and Architecture
作者:丹尼爾‧李伯斯金
Daniel Libeskind
譯者:吳家恆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6年
破土: 生活與建築的報冒險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
建築師的骨氣偉大的建築,一如偉大的文學作品,或者詩和音樂,都能說出靈魂深處的精彩故事。也許,我們從沒有想過建築可以是一個敘述載體,一個療愈空間。李布斯金的建築作品,回歸地域、文化、族群、個人的歷史,聆聽石頭的聲音,講述流動的時間故事。傾斜的地板、不成直角的牆角,圓弧的屋頂、由罅隙傾瀉而下的光、無盡反射的水晶體,沒有一個空間不讓人駐足反思——從刻滿世代傷痕與哀悼氣氛的柏林猶太博物館,到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旁的螺旋體,拆解衝突本質的帝國戰爭博物館,重現畫家密閉幽室的努斯鮑姆美術館,乃至世界貿易中心重建項目中呼應自由女神火炬的“自由塔” ,將雙塔崩塌時刻凝結的“光之楔”。本書除了闡述建築師自己的創作理念,更穿插他對生命、家族、文化根源及對建築這個行業的省思。這不只是一本建築師的回憶錄。我(Daniel Libeskind)在庫珀聯合學院(Cooper Union)上過邁耶和艾森曼的課,也算做過他們的屬下。 20世紀60年代末,理查德·邁耶是“紐約五人組”(The New York Five)的成員之一。這個由前衛建築師組成的鬆散組織還包括查爾斯·格瓦思米、邁克爾·格雷夫斯(Michael Graves),還有跟我亦師亦友的約翰·海杜克(John Hejduk),他當過庫珀聯合學院建築系的系主任;這個小組由艾森曼率領。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當邁耶的助手,那是1968年。如今理查德·邁耶最有名的作品大概是洛杉磯的格蒂美術館(Getty Center),當時他以極白、極具幾何圖形的新柯布西耶(neo-Corbusian)風格設計而聞名。
邁耶的辦公室跟他的作品一樣,光滑,有如機器,一片沉靜。助手們坐在桌前,桌上攤開一本本大師的著作《建築師理查德·邁耶》(Richard Meier: Architect),靜靜臨摹著書上各種形狀的曲線。經過一整天不動腦筋的機械動作之後,我心想,這不是我該做的事。那該怎麼辦?第二天,我稱病不去。過了一天,我又打電話請假。再過一天也是。這樣過了一個星期之後,邁耶打電話到我家。 “你真的生病了嗎?”他問道。
“理查德,”我說:“實不相瞞,這事我做不來。我心中的建築不是這樣的,這不是我想做的。”有很多方式可描述艾森曼這個人——聰明、打破窠臼、創意泉湧——但是沒人說過他有人情味。雖然我也曾是他班上的學生,但我到他創建的紐約建築與都市研究學院(Institute for Architecture and Urban Studies)替他工作的第一天,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當時我在英國,剛念完碩士,跟尼娜一起回紐約,一貧如洗。艾森曼不僅答應給我一份工作,也答應第一天就開一張支票給我,好讓我們撐過去。但我去找他的時候,他給了我一把掃帚,要我把辦公室掃一掃。才剛進門,就強要人低頭。我來是要從事建築的,不是掃地,所以我拒絕了。“你到底要這張支票——還是不要?”他手裡拿著支票問我。“你自己留著吧。”我說完轉身就走。之後10年,我們沒再講過半句話。當時我還年輕,可能還不了解自己在這世界的位置。但我肯定,不用腦袋的臨摹和掃地,絕不是我要的。 -- 文摘自著名建築師李布斯金《破土:生活與建築的冒險》【《破土:生活與建築的冒險》/[美]丹尼爾·李布斯金著 吳家恆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匡溪藝術學院在美國密歇根州一座與世隔絕的小山上,離最近的城市底特律開車也要一個小時。建築系沒有任何課程安排,學生從入學起搞一個題目(極少數人搞兩至三個),搞完了就畢業,一般總要兩三年。
中國本序 張永和 文 張永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主任 (妙的是稱兄道弟 喊人李先生)1982年初的一天,隆冬晴雪,我們一行人在匡溪藝術學院校園裡到處尋找建築系。遍尋不著,叫住一個學生問路,他指著我們前面不遠的一行三人說道:“跟他們走就到了建築系,如果你們認為那是建築系的話。”聽得出來他話中有話。沒時間多問,我們便尾隨那三人進了一個半地下的工作室。等到在明亮的雪地裡縮得極小的瞳孔放大開了之後,才發現眼前滿是藝術作品:炭筆劃、絲網印刷版畫、各種雕塑——木頭的、陶瓷的……我正在琢磨這裡到底是繪畫系還是雕塑系,旁邊一個同來的朋友已恍然大悟地告訴我:“這兒就是建築系!”這裡靜悄悄的;不像我們自己的工作室,搖滾樂總是放得震耳欲聾。天花板很低,使本來已挺擁擠的工作室,到處顯得滿滿的。建築系主任,也是這裡唯一的建築學教授,對我們抱怨道:“地方實在太小,每年最多只能招收十五個學生。”
他姓李布斯金,名丹尼爾,波蘭人,三十來歲,個子不高,一張方臉,有棱有角的。在工作室裡遛了一圈,除了一個日本留學生搞的東西看得出是房子,其餘的似乎都是繪畫或雕塑,和建築沒什麼聯繫。然而細看之下,就發現它們與一般的繪畫和雕塑不同。卡爾·朱的雕塑看上去更像一個大尺度結構的縮小模型,人們很容易想像自己(人形)處於這個雕塑之中的情形。也就是說這個雕塑暗示了一種不是雕塑而是建築的性質:可居性。泰國留學生塔拿普拉的《都市世界》也是異曲同工。
雕塑家賈柯梅蒂對這些作品的影響是很明顯的。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雕塑《城市廣場》:一塊平板上幾個人形向不同的方向走去;人形的動感創造了廣場的空蕩感覺。這裡建築好像是用作素材,被作者變形了、抽象了。我最喜歡的一個作品在一間沒有窗子的小房間裡,是兩個年齡較大的學生的合作。我也不知為什麼喜歡它:它顯然象徵著什麼,我也琢磨不出來,人家講給我聽,我也沒聽懂。這件作品有種神秘的力量深深地感動著我。至於它的建築性在哪裡,恐怕只有天知道。一個穿著圍裙、渾身是土的學生匆匆走了進來,手裡捧著一件剛出爐的陶塑。他的眼睛和他的同學們一樣,放出一種特殊的光芒,令人聯想到修道士。其實他們的生活和真的修道士也差不多。
匡溪藝術學院在美國密歇根州一座與世隔絕的小山上,離最近的城市底特律開車也要一個小時。建築系沒有任何課程安排,學生從入學起搞一個題目(極少數人搞兩至三個),搞完了就畢業,一般總要兩三年。多數學生一年365天全部在工作室裡,難怪泡出了這種獻身建築(或藝術)的目光。李布斯金教授的目光好像不及學生們來得清澈,卻也明亮。他一聽我是中國來的,就馬上提到有一位中國建築教授是匡溪的畢業生,並請我代他問候。我想大概是清華的吳良鏞先生。看到李教授的學生們的作品,他自己的東西也可想而知。同一組題為《盡端空間》的作品,儘管標題各有千秋,看上去實是大同小異。作為純繪畫來講, 他的畫構圖均衡嚴整,繁而不亂,組織得疏密有序,還頗有一種音樂感,畫面上火柴棍似的簡單建築型體像交響樂隊中的一件件樂器,在一定的結構裡面組成既複雜又和諧的整體。匡溪的師生們還試著在他們的作品中體現詩的意境,主要是通過象徵的手法,似乎比較勉強,倒不如中國傳統建築中常把詩句直接寫在牆柱牌匾上來得明了。我自己在寫碩士論文時也曾模仿匡溪的方法用唐詩作題材畫過幾張,想試試中西合璧在這方面的可能性。
匡溪搞的這套到底算不算建築?我自己還沒有找到一個很好的答案。到目前為止,美國建築師學會仍不承認匡溪的建築碩士學位,等於是消極地回答了這一問題。但不知能否效法其他學科,把匡溪的東西算作“理論建築”。實際上他們這夥學生大多數都有豐富的工作經驗,有些還開過自己的事務所;他們回到學校來讀研究生(匡溪只有碩士學位),到底可以學點兒什麼,也是個值得研究的課題。我和李布斯金教授見過五面,但現在回想起來,我只記住了李說的一句話,是1996年在北京那次。清華講演後,我們一起吃晚飯。席間我談起我的一個理想:在中國辦一所先鋒的建築學校。我以為李一定會認同。不想李說:就是辦所建築學校,不一定先鋒。我當時沒馬上反應過來他的意思;來回琢磨,形成了這樣的理解:從事建築,包括建築實踐和建築教育,首先要有個認真嚴肅的態度,先鋒不先鋒並不重要。先鋒是一個相對狹窄的思考方式。無論李講的是否真是這麼回事,這句話後來對我工作影響很大。(1946– )Polish-born American architect. He studied with John Hejduk (see also New York Five) and enjoyed a varied career in architectural academe where, it has been said, he was essentially 'isolated from the practicalities and resultant compromise inherent in building'. He designed the City Edge project, Berlin (1987), an influential proposal that ripped through established geometries of urban fabric, responding to the logic of the Berlin Wall by slicing up territory, so his approach is the antithesis of that of Léon Krier and others who have rediscovered the city and argued for the repair and restoration of traditional forms, spaces, volumes, and streets. In 1989 he won the competition to design the Jewish Museum, Berlin (opened 2001—its voids supposedly represent the silences left by the Holocaust, and its slash-like lines connect the addresses of some of Berlin's vanished Jews, though how this is intended to be read is a moot point), and he employed similar bleak geometries in the Felix Nussbaum Museum, Osnabrück, Germany (opened 1998—the in-teriors of which cause visitors to experience an alarming lack of orientation).
He is associated with Deconstructivism, notably at the Imperial War Museum, Salford Quays, Manchester (2000–2—composed as a series of shard-like fragments). His master-plan for the replacement of Yamasaki's World Trade Center, NYC (2002–3—which will carry a burden of symbolism, interpretations of which may not be what are intended), and the Studio Weil, Port d'Andraxt, Mallorca (2001 –3), demonstrate his handling of two projects differing hugely in scale. Contrary to popular ideas, he produced a conceptual design for the Ground Zero 'Freedom' tower: the final result (largely the creation of David M. Childs of Skidmore, Owings , & Merrill) may be quite different. His first completed London building was the Graduate Centre, London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Holloway Road ((2001–4—Libeskind claims it was inspired by the constellation of Orion), the jagged external form of which is an event on the street, rather than any attempt to draw together a disparate collection of unrelated elements. His extension to the Royal Ontario Museum, Canada (2002–5), is in a similar noisy style. Libeskind's manner of building has been seen as paradigmatic by some, but it does not co-exist serenely with established urban grain, and a certain unease has been expressed by others about the proliferation of Deconstructivist buildings.Bibliography
* Kalman (1994)
* Jencks (2002)
* Johnson & Wigley (1988)
* Libeskind (1997, 2001)
* A. Müller (ed.) (1990)
* Salingaros et al. (2004)
* The Times (13 Jan. 2004), T2, 16The full bibliography for this book is available to download as a pdf file.Download the bibliography for A Dictionary of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DF: 1.2MB)出處http://www.feihong.info/daniellibeskind/更多作品介紹:Daniel Libeskind(丹尼爾·裡伯斯金)作品-曼徹斯特帝國戰爭博物館其他
Daniel Libeskind(丹尼爾·裡伯斯金)1946年出生於波蘭一個納粹大屠殺倖存者的猶太人家庭。他的雙親以及10名兄弟姐妹都經歷過奧斯威辛集中營的迫害,最後只有其父和一個姑媽熬過苦難,得以倖存。 1959年,當時年僅13歲的利貝斯金德跟隨家人遷往以色列,以後又乘船移民美國,來到紐約。利貝斯金德在紐約讀完中學後,進入大學先學習音樂,後來轉到建築系。畢業後,利貝斯金德以德國柏林為基地,組建了自己的建築設計所。
他曾於北美、歐洲、日本、澳洲及南美各大學教書與演講, 1986年他曾指導位於意大利米蘭的私人公益建築機構「Architecture Intermundium」, 曾任教於哈佛、耶魯、伊利諾、南加大、德國漢堡學院等大學。
Daniel Libeskind的創作不僅是建築, 亦被視為藝術, 其展覽遍及歐洲、以色列、日本與美國, 轟動一時的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所展示的「解構主義建築展」中, 他是其中重要的展覽者之一。現居於柏林, 並積極的參與國際競圖。
Libeskind,滿頭銀髮,戴一副厚框眼鏡。他的作品向來以反偶像崇拜風格見長,特別是他的博物館設計備受青睞。他的主要設計有柏林的猶太人博物館、美國舊金山猶太人博物館、英國曼徹斯特帝國戰爭博物館、倫敦城市大學的研究生中心、瑞士的一家購物中心和以色列特拉維夫的展覽中心等。 2001年,他成為第一位榮獲“廣島藝術獎”的建築師,以表揚其作品“對推動諒解與和平”的貢獻。
wwww
政治 大學宗教所蔡彥仁教授演講:為什麼我選擇宗教研究作為學術志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C4d-DgmxfA
YouTube - 2017/02/03
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創所所長蔡彥仁教授,已於本月24日因肺腺癌病逝,訊息已由校方證實並發布。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在臉書發訊指出,蔡彥仁教授為美國哈佛大學宗教學系博士,從1998年8月1日至2000年7月31日在該系擔任副教授,並從該年8月1日起轉調政大宗教研究所,在本月24日晚間9點32分,因肺腺癌病逝。
據靈鷲山介紹,蔡彥仁專長是宗教理論與比較,對於猶太教傳統、基督教傳統學識淵博,並在《台灣宗教研究》、《法鼓人文學報》、《新世紀宗教研究》均有發表論文,更著有《天啟與救贖:西洋上古的末世思想》*書籍。
Thomas H. C. Lee "那一年,宋泉盛教授回來在臺灣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擔任客座教授。我知道宋先生回來在臺灣,於是安排邀請他來給一次“通識講座”。對我來説,這其實也是一個尷尬冒進的決定。事後一個同人好像發現吃了毒藥一樣,跑來跟我說“他是台南神學院的耶!”
原來邀請他來政大的就是蔡彥仁教授。"
作家陳芳明更在臉書上發文哀悼:「人生不再相見,那滋味非常苦澀非常惆悵。」
*
每逢世紀之交,或是因遭逢天災或人禍而導致社會浮動時,天啟末世思潮或末世運動(apocalypticism)總是應運而生,為社會帶來莫大的衝擊。只要賽錕歷史延續不斷,此麵宗教現象將反覆再現,如謂此為西方宗教甚至所有宗教的共同「母題」(motif)之一,當不為過。
本書將此主題上溯至西洋上古各文渡,然後以猶太傳統為宗,循時間之流而下,匯歸於廣義的希臘化文化時代。書中諸篇論文特別注重歷史與文化大環境對天啟末世思想的影響,並且強調此一宗教潮流如何因時地之異而持續演變,以至呈現多元的面貌,《死海經卷》的反映的「昆蘭公社」、書寫《拿格哈瑪帝經卷》的多個諾斯底教派,以及具有不同末世觀的眾多早期基督教群,即是最好的例證。
本書根據原始經卷與歷史文獻,仔細分析天啟末想在西洋上古階段的發展。另一方面,本書也深入評介西方學者最近的研究成果,特別注重其理論與方法的運用,以便達到攻錯與參照的效果。對於研究習西洋歷史、宗教研究、文化交流,以及關心末世思潮至今仍然持續演變的讀者,本書當有重要的啟迪功能。
**
蔡彥仁 - 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
題名: | 導讀:對話與和平的起點 |
作者: | 蔡彥仁;Bruce Feiler;鄭明萱(譯) |
日期: | 2004 |
上傳時間: | 2008-11-06 16:34:05 (UTC+8) |
出版者: | 光啟文化 |
關聯: | 亞巴郎:肥沃月彎和平之可能 |
資料類型: | book/chapter |
顯示於類別: | [宗教研究所] 專書/專書篇章 |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566 |
題名: | 導讀:正典之外 |
作者: | 蔡彥仁;Elizabeth Clare Prophet;梁永安 |
日期: | 2000 |
上傳時間: | 2008-11-06 16:36:19 (UTC+8) |
出版者: | 立緒 |
關聯: | 耶穌行蹤成謎的歲月 |
資料類型: | book/chapter |
個人著作
- 期刊論文
- 會議論文
- 專書
- 蔡彥仁*, 2013, 'Religious Experience in Contemporary Taiwan and China., ' Religious Experience in Contemporary Taiwan and China, 政治大學出版社.(*為通訊作者)
參考連結
- 蔡彥仁*, 2009, ' “Preserving the One and Residing in Harmony: Daoist Connections in ZhuXi’s Instruction for Breath Regulation,” in Foundations of Daoist Ritual: A Berlin Symposium, ed. Florian C. Reiter (Wiesbaden: Harrassowitz Verlag, 2009), pp.1-12., '.(*為通訊作者)
- 蔡彥仁, 2005, '論史密斯(Wilfred C. Smith)的「宗教性」:兼談當代儒家的宗教觀, '.
參考連結
- 蔡彥仁, 2001.04, '《天啟與救贖:西洋上古的末世思想》, ' 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蔡彥仁*, 2013, 'Religious Experience in Contemporary Taiwan and China., ' Religious Experience in Contemporary Taiwan and China, 政治大學出版社.(*為通訊作者)
- 專書篇章
- 蔡彥仁*, 2017, 'We Are Good Citizens’: Tension between Protestants and the State in Contemporary China, ' Religion and Nationalism in Chinese Societies,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pp.309-335.(*為通訊作者)
- 蔡彥仁, 2016.03, '“Political Ideology and Theological Rhetoric – The Case of the True Jesus Church in Taiwan in the Cold War (1945-1990), ' Contactzone, Evangelische Verlagsanstalt, pp.195-213.
- 蔡彥仁, 2016.01, 'Political Ideology and Theological Rhetoric – The Case of the True Jesus Church in Taiwan in the Cold War (1945-1990), ' Christianity and the Cold War in East Asia, Evangelische Verlagsanstalt, pp.195-213.
- 蔡彥仁*, 2013, '“Introduction,”, ' in Religious Experience in Contemporary Taiwan, 政治大學出版社, pp.1-13.(*為通訊作者)
- 蔡彥仁*, 2013, '“Confucian Culture in Contemporary Taiwan and Religious Experiences,”, ' in Religious Experience in Contemporary Taiwan, 政治大學出版社, pp.141-162.(*為通訊作者)
- 蔡彥仁, 2012.05, '〈從宗教的「不可化約性」論華人學術處境中的宗教研究〉, ' 《學術處境中的宗教研究:本土方法的探索》, 三聯(香港), pp.15-45.
- 蔡彥仁*, 2012, '〈宗教有本質嗎? ─ 以瓦赫 (Joachim Wach)之理論為例〉, ' 跨文化視野下的東亞宗教傳統:理論反思篇, 中央研究院, pp.45-58.(*為通訊作者)
- 蔡彥仁, 2010, '導讀:還原《聖經》的文本真相, ' 製造耶穌, 大家出版, pp.8-12.
- 蔡彥仁, 2010, '〈台灣一般民眾的死後觀分析 ─ 根據2009年「台灣地區宗教經驗比較研究」預試抽樣調查資料〉, ' 台日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東亞生死學, 東京大學研究所人文社會系研究科, pp.104-115.
- 蔡彥仁, 2010, '“Introduction,” in Religious Experience in Contemporary Taiwan, '.
- 蔡彥仁, 2010, '“Confucian Culture in Contemporary Taiwan and Religious Experiences,”in Religious Experience in Contemporary Taiwan, '.
- 蔡彥仁, 2009, ' 〈經典教義總論〉, '.
- 蔡彥仁, 2009, 'Preserving the One and Residing in Harmony: Daoist Connections in Zhu Xi’s Instruction for Breath Regulation, ' Foundations of Daoist Ritual: A Berlin Symposium, Harrassowitz Verlag, pp.1-12.
- 蔡彥仁, 2005.12, '論史密斯(Wilfred C. Smith)的「宗教性」:兼談當代儒家的宗教觀, ' 中國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建:中華文化與台灣文化─延續與斷裂.
參考連結
- 蔡彥仁;Bruce Feiler著;鄭明萱譯, 2004, '導讀:對話與和平的起點, ' 《亞巴郎:肥沃月彎和平之可能》, 光啟文化.
參考連結
- 蔡彥仁, 2004, '全球化與宗教研究:再思伊利雅德的「新人文主義」, '.
- 蔡彥仁, 2003, '宗教經典, ' 《宗教知識教育基本教材》, 真理大學出版社.
參考連結
- 蔡彥仁;Philip Jenkins著;梁永安譯, 2003, '導讀:未來基督宗教的大舞台, ' 《下一個基督王國》, 立緒.
參考連結
- 蔡彥仁;Karen Armstrong著;王國璋譯, 2003, '導讀:在和平與暴力之間, ' 《為神而戰:基本教義派的起源與發展》, 究竟.
參考連結
- 蔡彥仁;Jacob Neusner著;周偉馳譯, 2002, '導讀:通過死蔭的幽谷之後, ' 猶太教, 麥田.
參考連結
- 蔡彥仁, 2002, '導讀:人是宗教實踐的主體, ' 《基督宗教》, 麥田出版社.
參考連結
- 蔡彥仁;Elizabeth Clare Prophet著;梁永安譯, 2000, '導讀:正典之外, ' 《耶穌行蹤成謎的歲月》, 立緒.
參考連結
- 蔡彥仁;John Bowker著;蔡彥仁等譯, 2000, '導讀:認識信仰的世界, ' 《認識世界宗教》, 遠流.
參考連結
- 蔡彥仁, 1992, 'Ching and Chuan: Towards Defining the Confucian Scriptures in Han China (206BCE-220 CE), '.
- 研究報告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