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9日 星期二

日本的孔子崇拜 / [英]麥振斯 著;李月珊 譯,2025; The Worship of Confucius in Japan by James McMullen 2020


日本的孔子崇拜



AI Overview
日本對孔子的崇拜可追溯至 室町時代並在江戶時代達到頂峰,以林羅山藤原惺窩為代表,他們不僅將儒學確立為日本的官方思想,更將孔子奉為至高無上的精神導師,甚至進行神化崇拜,如在林家所屬的←→林道場中,孔子被尊稱為「←→大聖先師」並配祀於神道教的神殿中,展現了儒學在日本社會的深遠影響與獨特地位。
發展歷程
  • 室町時代
    隨著道元從中國傳回儒學經典,日本開始接觸並研究孔子思想。 
  • 江戶時代
    林羅山和藤原惺窩兩位學者將儒學發揚光大,並將其確立為江戶幕府的官方思想,孔子思想在日本的地位日益提高。 
  • 明治時代後
    隨著西方思想的傳入,儒學的地位受到挑戰,但孔子崇拜依然保留在一些學術和傳統家庭中。 
重要表現與特點
  • 官方思想與神化
    孔子思想被確立為江戶幕府的官方思想,並在德川家康的推動下,孔子被奉為「大聖先師」,進行神化崇拜,如在林家的←→「←→林道場」中,孔子被供奉於神道教的神殿中,並與其他聖人一同接受祭拜。 
  • 與儒學的結合
    孔子崇拜不僅是信仰,也是一種學術傳統。 學者將孔子視為至聖並將儒學視為道德修養的經典,將其與道教佛教並列,並稱儒釋道三教 
  • 對日本文化的影響
    孔子的道德觀念和倫理價值觀深入影響了日本的社會道德和家庭價值觀,例如「仁」、「義」、「禮」、「信」等儒家思想在日本得到了廣泛傳播和應用。 
總之,日本對孔子的崇拜經歷了從最初的學術傳入到官方思想確立,再到神化崇拜的過程,最終形成了獨特而深刻的孔子文化,對日本的社會、文化和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


日本的孔子崇拜 / [英]麥振斯 著;李月珊 譯
2025年3月 出版
ISBN:9787547523490
出版社:中西書局
定價:人民幣128元
【內容簡介】
  孔子——這位極具象徵意義的人物在日本歷史上是如何被看待的呢?本書首次全面考察了 釋奠 這一崇奉孔子的儀式在日本的發展歷史,總結了古代至明治時期釋奠發展的兩大週期。通過與中國釋奠的比較,分析了該政治儀式脫離中國模式的原因與方式;通過聚焦儀式與日本古代政治權力的關係,展現了中日不同的社會政治秩序以及1300多年來日本當權者對儀式的矛盾心理。本書從全新視角對中日文化關係以及日本儒學在政治、文化及社會方面的獨特歷史進行了深入的闡述。
【作者簡介】
麥振斯(James McMullen)
  1939年生,哲學博士,牛津大學彭布羅克學院和聖安東尼學院名譽研究員,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曾任牛津大學東方研究院講師。研究領域爲日本近代前的歷史與文化,近期主要研究日本儒學思想史與制度史。代表著作有《理想主義、抗議與《源氏物語》》 等。  
【目次】
中文版序
圖表目次
致謝
中文版凡例
導論
第一次演變 8世紀到16世紀的釋奠
第一章 中國起源:儒家經典中的儀式與《大唐開元禮》
第二章 日本的外國神靈與藤原氏、 吉備真備及桓武天皇
第三章 9世紀的 寡頭政治 、矛盾心理與文化展示
第四章 兩位文人與朝廷的經典儀式:菅原道真、 三善清行與《延喜式》
第五章 漫長的衰退期:傳統主義、蒼白化與1177年的大火
第六章 宮廷儀式的來世:空洞的儀式及其遺產
第二次演變 第一階段:釋奠 ,1598年至1771年
第七章 復興帶來的挑戰:唐以後的崇祀儀式在晚期封建日本的採納
第八章江戶儒學奇觀: 林羅山與文化展示
第九章 外國儀式的排演:朱舜水與德川光國
第十章 將軍的獨舞:德川綱吉
第十一章 木偶戲、減損與衰落:新井白石與德川吉宗
第二次演變 第二階段:1800年的改革、儀式的建立與衰落
第十二章 新的觀念:本土主義、儒家爭論、宮廷崇祀及武士崇祀
第十三章 天皇與素王:宮廷儀式、光格皇帝及學習院
第十四章 回到過去:松平定信與《延喜式》復興
第十五章 禮學者的不滿:犬冢印南與大鄉信齋
第十六章 將軍的儀式:適應武士的世界
第十七章 傳統主義與蒼白化:再次成爲“空洞的儀式”
最後一幕
第十八章多元性:藩鎮校遣奠、武家崇祀、神道、水戶融合論
第十九章 對孔子的抨擊:平田神道與長谷川昭道
第二十章 釋奠在明治的終結:巖倉具視與神道的勝利
結論
後記:近現代日本的釋奠
關於本書的附錄
縮略語對照表
參考文獻
譯後記
萬卷樓圖書公司
書局

Dr James McMullen


Emeritus Fellow, St Antony's College


James McMullen is Emeritus Fellow at St Antony's and Pembroke Colleges. He retired from his University Lecturership in Japanese Studies in 2006. He was elected Fellow of the British Academy in 2001. A special seminar was held on Tuesday, 3rd March 2020 celebrating the recent publication of The Worship of Confucius in Japan (Harvard East Asian Monograph, 2020). The book trac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itual to sacrifice to Confucius through its vicissitudes from the early eighth century to the Meiji Restoration. It focusses on the performance tradition at successive centres of power. An epilogue brings the story up to date. He has signed publishers' contracts for an edited volume of essays on "Murasaki Shikibu's The Tale of Genji" for the OUP Series Oxford Studies in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






Contact Information

Publications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臺北市孔廟釋奠典禮

釋奠禮,為古代祭祀先聖、先師的禮儀,現今主要用於祭祀孔子。所謂「釋」意為設置,「奠」為奠幣、祭品,乃是指陳設祭品以祀神。原本有四時的固定祭儀,後改為春季、秋季二祭。於古代時,天子諸侯立學校、天子視學、征伐歸來也舉行釋奠典禮[1]

內容

《禮記·文王世子》記載:「凡學,春官釋奠於其先師,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學者,必釋奠於先聖先師;及行事,必以幣。凡釋奠者,必有合也,有國故則否。凡大合樂,必遂養老。」文中記載了學校要按季節向先師供奉祭品進行祭祀,學生們要舉行歌舞和敬老之禮(接待賢者、長輩),新設立學校時要向先聖、先師用幣帛進行祭祀等內容。此外,該篇還記載了簡略的釋菜儀式後省略舞蹈,只進行一獻之禮。這被認為意味著在正式的釋奠場合會舉行舞蹈,並且會設置宴會之席,以便神與人共同飲食。另外,學生入學時也會舉行釋奠之禮[2],除此之外,作為臨時舉行的釋奠之禮,還有年少天子入學時[3]、大學開始教學時[4]等情況。「釋」和「奠」本來都有放置、排列供品的意思。特別是「釋」有時特指釋菜,「奠」有時特指奠幣。前者是供奉蔬菜,也有作為不供奉奠幣、奠饌、酒的簡略儀式來舉行的情況[5]。不過,後來釋菜和釋奠作為儀式的區別不再被嚴格區分,如今也有雖然採用釋奠的形式但使用「釋菜」名稱的例子。後者是供奉幣帛(絹帛)。不過,從廣義上來說,有時也包括供奉犧牲(羊、牛、豬等)的奠饌。

溯源

釋奠禮首見於《禮記》,古代立學時,必釋奠祭祀先聖、先師。至於祭孔,原屬曲阜孔氏家祭。據《史記》記載,孔子去世後,仰慕他的弟子和魯國的人們住在孔子墓周圍,進行講學和各種禮儀活動。公元前195年,漢高祖路過孔子的故鄉魯國(曲阜)時,首次以天子身分,用太牢(供奉牛、羊、豬肉的重要祭祀)祭孔。建武五年(29年)漢光武帝至魯地,也命令大司空祭祀孔子。此後,在曲阜祭祀孔子成為慣例。規定具體程序的,最早記載於《後漢書・禮儀志・上》,漢明帝永平二年(59年),命令郡縣在學校舉行鄉飲酒之禮來祭祀孔子,並用犬作為犧牲。241年(正始二年),魏齊王太常以釋奠禮祭孔於辟雍,為釋奠祭孔之始[6]東晉以後,歷代皆為定製。

發展

此後,天子本人或者其代表皇太子、皇族、高官等開始參加釋奠之禮。特別是年少的天子或將來繼承皇位的皇太子出席儒教重要的釋奠儀式,在中國將儒教作為國家統治理念的王朝中被視為重要之事。西晉元康三年(293年),國子學設立時,天子入學並舉行了儀式(釋奠)[7]。東晉咸康元年(335年),成帝因為習得了《詩經》,親自參加了同年的釋奠儀式,升平元年(357年),晉穆帝親自參加釋奠儀式,並講解了《孝經》。關於南北朝時期的釋奠,在《昭明文選》收錄的顏延之的《皇太子釋奠會作詩》中有所描述。根據這首詩可知,在釋奠之前,會在作為釋奠會場的太學正殿進行經典的講解和討論,釋奠之後,會在宮殿內由天子主辦宴會,因此,人們認為講解→釋奠→宴會構成了釋奠儀式的一系列流程。北齊時確立了春秋二仲制,即在春季和秋季中間的月份,也就是二月和八月舉行,釋奠的形式基本完成,但對於祭祀對象先聖和先師分別對應誰,孔子應如何定位,存在爭議,有先聖是周公、先師是孔子的說法,也有先聖是孔子、先師是顏回的說法,不同的王朝祭祀對象有所不同。

唐朝建立後,不僅在國子監建立孔子廟,還讓州縣也建立學校並舉行釋奠之禮。另外,永徽令採用了先聖是周公的說法,但開元令採用了孔子為先聖、顏回為先師的說法,並成為定製。而且,該令施行後不久,根據李元瓘的奏請,按照先師的規格祭祀孔門十哲,還祭祀了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先儒二十二賢。此外,作為唐朝釋奠值得特別提及的一點是,已知存在單獨的祭祀齊太公呂尚等兵學相關先聖、先師的「齊太公釋奠」[8]。進入宋朝後,曾子子思孟子等原本不在十哲之列的人也開始作為先師配享祭祀。隨著時代的發展,宋儒等後世優秀的儒學者也成為配享祭祀的對象。元朝也增加了對元儒的配享祭祀。明朝洪武十四年(1380年),廢除了在釋奠場所祭祀孔子像的做法,嘉靖九年(1530年),對孔子進行了改為「至聖先師」等多次變革。清朝恢復了孔子像,同時復興了唐朝以來的釋奠形式。

參見

參考

  1.  胡燮敏著. 翁同龢与礼仪风俗. 揚州:廣陵書社. 2015.01: 16–17. ISBN 978-7-5554-0227-5.
  2.  《禮記·月令篇》
  3.  呂氏春秋
  4.  《禮記·學記篇》
  5.  《禮記·月令篇・仲春》
  6.  (韓)柳銀珠著. 国尚师位 历史中的儒家释奠礼.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3.10: 39. ISBN 978-7-80254-766-7.
  7.  《南齊書·禮志》
  8.  《唐令拾遺》

Our Sister Sites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