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7日 星期一

錢謙益 (錢牧齋);大清、鄭成功間談判

  1. BATNA is a term coined by Roger Fisher and William Ury in their 1981 bestseller, Getting to Yes: Negotiating Without Giving In.[1] It stands for "Best ALTERNATIVE TO a negotiated agreement."

Best Alternative to a Negotiated Agreement (BATNA ...

    www.beyondintractability.org/essay/batna



沒有國防力量,就沒有政治談判實力!
近日對岸中央電視台播放的解放軍「跨越-2015」系列紅藍軍對抗演練影片中,出現類似總統府的建築物,對台灣的針對性相當明顯。

熟悉談判理論的專家都知道,任何一項談判如果有強大的「BATNA」(談判以外的最佳替代方案)支撐,談判地位就強,最後達成協議的條件也會有利於己。反之沒有「BATNA」 (談判以外的最佳替代方案)支撐,有時連談判都難以進行。


例如在「王牌對王牌」(the negotiator)這部曾被negotiation journal選為談判經典電影中,警方的談判專家克里斯˙賽比(凱文史貝西飾)和太太吵架後,他想說服把自己關在浴室的太太,以及霸著電話不放的女兒,卻完全沒有著力點。

所以他說:「我可以說服歹徒放下炸彈走出大樓,但卻說服不了太太和女兒」。他太太神回一句:「因為這次沒人拿槍在背後支援你」,這句對白點出談判的要害:『沒有BATNA就沒有談判力,甚至無法談判』。

所以專業的談判團隊,在正式進入談判之前,都會極盡所能的強化自己的BATNA;或弱化對手的BATNA。

國防力量正是政治談判最有力的BATNA,解放軍對台灣的針對性演練,正是在強化其對台政治談判的BATNA;而要和台灣進行「消除敵對狀態」、「建立軍事信心機制」的談判,皆屬弱化台灣政治談判BATNA的謀略作為。

台灣國防經過陳水扁的縮短役期、馬英九的全募兵制,以及2001年原已購買到手的8艘潛艦在馬英九、蘇起等人帶頭搞藍、綠惡鬥下泡湯後,我們政治談判的BATNA已所剩無幾。

如果朋友們不嫌篇幅太長,可以參考清朝與鄭氏王朝對抗30年之間的歷次政治談判的情形。
以下是清、鄭之間十一次政治談判的簡介,從中可以看到雙方軍事力量強弱與談判條件之間此消彼長的關係。而這正是BATNA與談判地位成正比的最佳證明。

第一次談判:

時間:1652年至1654年。
目的:清朝為分化鄭軍與孫可望、李定國聯合;鄭成功則將計就計,權措糧餉以裕兵食。
條件:清以海澄公爵位,漳、泉、潮、惠四府地盤為餌,要鄭成功投降。
破裂:鄭成功以堅不剃髮使其破裂,「其剃髮,十分大事,非容易苟且之事」。

1652年至1654年包括試探與正式和議共六次:
(一) 1652年十月:清廷派鄭芝龍家人周繼武持家書到廈門試探,為成功所拒。
(二) 1953年五月:清派章京、碩色,開出海澄公位子。
(三) 1653年七月:同。
(四) 1654年六月:清派內院學士葉成格,及滿員阿山,條件同。
(五) 1655年:明清派世子濟度,派兵包圍廈門,迫其和談失敗。
(六) 1656年十一月:派鄭芝龍家人。

第二次談判:

時間:1662年七月至十二月。
目的:清朝得知鄭成功死於台灣,鄭經面對內亂,地位不穩,擬招撫在金、廈之鄭經;鄭經則將計就計,爭取時間以解決內亂,「陽和陰違,候靖內亂,再做籌劃」。
條件:清提供優厚條件招降,但須剃髮;鄭則提比照朝鮮藩國待遇,「比照朝鮮,不剃髮,稱臣納貢而已」。
破裂:鄭經解決內亂後,以「人眾登陸安插難周」為由,使其破裂。
談判由鄭泰、洪旭、黃廷三人專責出面周旋,用虛假的言辭、不即不離的態度虛與委蛇,以拖延時日-其策略為「無所不談,談不出所以然」;東征則由鄭經負責,內、外分頭進行。

第三次談判:

時間:1663年10月。
目的:清、荷聯軍已攻下金、廈,擬招撫分化鄭經內部,例如利誘洪旭,謂如生擒鄭經封同安侯,被拒;鄭無信心,乾脆放棄東山島全部,撤往台灣。
破裂:鄭以「若欲削髮,登岸雖死不從」使其破裂。

第四次談判:

時間:1666年五月,施琅攻台失敗(1665年四月),派河南侯補道孔元章到台灣。
目的:清以安撫、招降為主,兼打探消息,探鄭虛實;鄭則應付了事。
條件:清提以沿海地方與鄭通商,但鄭需稱臣、納貢、以子為質進京。
破裂:鄭經以「台灣遠在海外,非中國版圖,先王在曰,亦只差剃髮二字,若按朝鮮事例則可」。

第五次談判:

時間:1669年七月。
目的:清朝康熙親政,真正放棄武力攻台,以和平統一為主,派刑部尚書明珠、兵部侍郎蔡毓榮到閩,有誠意和解。
條件:許其封藩,世守台灣(類似葉九條),但須剃髮。(先前發佈:「免剃髮,不登岸」,只要坐下來,什麼都可談)
破裂:比照朝鮮例,不能剃髮、稱臣、納貢,保住台灣。

第六次談判:

時間:1677年四月。
目的:鄭經已反攻大陸,清為全力對付三藩,乃以安撫鄭經為目的,故派人安撫,但由康親王杰書主持,軍人態度傲慢,以主子自居。
破裂:鄭經無意議和,仍提剃髮不成。

第七次談判:

時間:1677年秋。
目的:清希望鄭經退回台灣,許以比照朝鮮例,歲時納貢、通商貿易;鄭提出以漳、泉、惠、潮四府交換。
破裂:鄭堅持沿海諸島由鄭駐兵,糧餉由福建供應,破裂。

第八次談判:

時間:1678年九月。
目的:清雖攻下漳、泉,但海澄仍為鄭所佔,清欲索還。
破裂:鄭不讓海澄。

第九次談判:

時間:1678年十月。
目的:如第八次談判。
破裂:如第八次談判。

第十次談判:

時間:1679年五月。
目的:清急於要鄭退回台灣,許以援朝鮮例,稱臣、納貢,且不剃髮。
破裂:鄭以海澄為往來公所為條件,及清年納東西兩洋銀餉6萬兩。

第十一次談判(招降):

時間:1682年。
目的:清派人遊說鄭之參謀總長劉國軒,沒有成功。

綜合幾次談判,前六次在三藩之亂之前,清朝條件較硬,但達成協議部分為:清朝承認鄭氏世守台灣,鄭氏向清稱臣納貢。不成部分,鄭堅持:台灣非中國版圖,要比照朝鮮例子,不剃髮、不易服;清則回答:朝鮮是從未所有之外國,鄭經乃中國之人。

而自鄭經反攻大陸後,清朝急於謀和以全力對抗三藩,條件大為放寬,除了世守台灣、歲時納貢、通商貿易外,還承認鄭氏可以「如朝鮮故事,不剃髮,不易服」,鄭氏原先要求之條件完全滿足,但條件提高故仍未成。

而在談判過程中,雙方還發生了一次對等地位問題:1669年清康熙派欽差大臣刑部尚書明珠、兵部侍郎蔡毓榮到福建,鄭經派禮官(外交部)葉亨、刑官(法務部)柯平二人到閩回 報。
清之接待特使告訴二人:「兩位欽差大人入閩,雖公、督、撫,提見之,皆由角門而入偏坐,汝二位報使亦然」。
柯平回答:「國有大小,使實一體,應執行客禮」。
如是數日未會,最後雙方妥協不在衙門見面,改在孔廟見面,而柯、葉二人由角門而入。

錢謙益

[編輯首段]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转到: 导航, 搜尋

錢謙益1582年1664年),字受之,號牧齋,晚號蒙叟東澗老人江蘇常熟人,詩人。末文壇領袖,與吳偉業龔鼎孳並稱為江左三大家,瞿式耜顧炎武鄭成功都曾是他的學生。

[編輯] 生平

錢謙益學問淵博,泛覽史學、佛學,是為東林巨擘,一反明朝公安派與竟陵派文風,倡言「情真」、「情至」。崇禎元年(1628),任禮部侍郎、翰林侍讀學士,遭溫體仁周延儒排擠,被革職。崇禎十四年(1641),迎娶名妓柳如是,致非議四起,婚禮中的船被扔進了許多瓦石。後任南明朱由崧弘光朝廷禮部尚書,當兵臨城下時,柳如是勸錢與其一起投水殉國,錢沉思無語,最後說︰「水太冷,不能下」。柳如是「奮身欲沉池水中」,卻給錢謙益拉住。
最後錢謙益率諸大臣在滂沱大雨中開城向多鐸迎 降,史惇《慟餘雜記》記:「豫王(多鐸)下江南,下令剃頭,眾皆洶洶。錢牧齋忽曰:『頭皮癢甚。』遽起。人猶謂其篦頭也。須臾,剛髡(剃去頭髮)辮而入 矣。」時人有詩「錢公出處好胸襟,山斗才名天下聞。國破從新朝北闕,官高依舊老東林。」仕清後以禮部侍郎管秘書院事,任《明史》 館副總裁。被人嘲笑為「兩朝領袖」,順治三年(1646),托病回鄉。順治四年(1647),因黃毓祺反清案被捕入獄,順治五年(1648年),柳如是四 處奔走,救出了錢謙益。錢對此感慨萬千:「慟哭臨江無孝子,從行赴難有賢妻」。康熙三年(1664),錢謙益病故,享年八十二歲。34天後,柳如是自縊身 亡。家有絳雲樓,以藏書豐富著稱,後毀於大火,所遺書籍,儘數贈給族曾孫錢曾,錢曾死後,其書盡歸泰興季振宜。著有《初學集》、《有學集》、《投筆集》、《列朝詩集》等等。

----
陳寅(柳如是別傳)

周法高編著,{錢牧齋柳如是佚詩及柳如是有關資料}自費出版 台北 1978
佚叢序
牧齋集外詩目
牧齋集外詩補目
牧齋集外詩
牧齋集外詩補
柳如是詩
柳如是詩補
柳如是詞
柳如是有關資料
· 讀柳如是別傳,《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53.2 1982 ): 189-203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