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ople 人物 To Mention Only A FEW.

2025年9月5日 星期五

紀念林國彰:送國彰兄遠行(古振峰), 門外雜誌 ( 明目書社 )裡的林國彰照片。 回望—臺灣攝影家的島嶼凝視 1970s-1990s」2018。 台北道。林國彰走了20250506。20120924日記 在九零年代二十一世紀初在明目書屋 (同仁刊物有林國彰貢獻的相 片)與他幾次聊天,關心。《台北道筆記》(林柏樑)感動我的。陳文芬(簡單寫幾行的回憶:攝影家林國彰) (3 ):林義正:林柏東。呂炳川。林國彰。林徽因。谷村新司(Shinji Tanimura 1948—2023)《明道文藝》尹汝貞(77歲)DISNEY 公司創業100年。Albert Schweitzer史懷哲



古振峰──和 )Hanching Chung 。
有點出乎意外。老辜與國彰的關係竟然更深。)

送國彰兄遠行
我們一起練過氣功,
你向來沉默寡言,
但四肢百骸
有靈
有韻
有氣
有血
報社變質
下令充當狗仔
反骨之餘
辭職了事
相機咔嚓一聲
台北一道道光景
赫然綻放
教人驚豔
重病末期
嗎啡無法回陽救逆
可雲端前來助陣
好讓我們適時相聚
註:國彰是我南部鄰居,剛剛特地為他的出生地拍照。





門外雜誌,第五期 9789869826709 | 本

叢書系列: 門外雜誌
作者: 明目
ISBN:9789869826709
出版社:明目
定價:NT60.00 元
實售價:NT60 元

開本: 三十二開 外觀: 平裝 頁數: 64


出版日期: 2020/02 版: 1 次: 1

最近狀態::


本書序言 :

照片 封面,應該是林國彰的攝影
http://www.laisbook.com.tw/ProductBrowse/ProductDetail.aspx?ProductNo=9789869826709&DataKind=A&CategoryID=D&MainMenuID=C&SubMenuID=C003&RowID=2&TenPage=1&ProductRecomPage=0

----






用"明目 門外"網路搜索,得:



Search Results

明目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明目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laisbook.com.tw › Prod...
·Translate this page
門外雜誌. 作者 : 明目. 出版社 : 明目. 定價 : NT60.00 元. 實售價 : NT60 元 ... 明目. 出版社 : 明目. 定價 : NT350.00 元. 實售價 : NT350 元. 檜木油(5cc) ...

門外雜誌,第五期


明目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laisbook.com.tw › Prod...
·Translate this page
叢書系列: 門外雜誌. 作者: 明目. ISBN:9789869826709. 出版社:明目. 定價:NT60.00 元. 實售價:NT60 元. 開本: 三十二開, 外觀: 平裝, 頁數: 64. 出版日期: 2020/02 ...

門外餘音-明目書社賴顯邦師友回憶暨哲學對話


menwai.tw
http://menwai.tw › 門外雜誌
·Translate this page
門外餘音-明目書社賴顯邦師友回憶暨哲學對話. 文:邱振瑞老師採編:曾彥霖. 說到中村元的學術軌跡,也應該談談其影響力和海外門徒。多年以前,據明目書店老闆賴顯邦說,其 ...

Profil von 明目書社門外雜誌書友分享團


Facebook · 明目書社 門外雜誌 書友分享團
990+ followers
社會如何導引或強制其 成員依循某種規律(結構)來產生一些文本(也是 社會記憶與表徵)?個人是否可能違反社會所規範 的「結構」,創作出一些對社會而言「異類的」文 本?這些 ...

門外有長音明目書社


華巍藝術新聞
http://www.huaweart.com › archives
·Translate this page
Jun 23, 2021 — 明目書社賴顯邦先生,以原文原典為本,字句精解與文法剖析,讓後世研究者能夠加深對於《薄伽梵歌》的連結與體會。 ... 它是唯一一本記錄有關神的資訊而非神 ...

明目書社門外雜誌書友分享團


Facebook · 明目書社 門外雜誌 書友分享團
1 reaction
如果對歷史或是老建 築感興趣的書友們來到此地,可以把握機會和老闆 多聊聊,這是棟美麗的建築,充滿了故事,值得細 細地參觀,若能夠多認識這裡背後的故事真的非常 的可貴。 若 ...

門外有長音-專訪明目書社


全國電子報
https://natnews.com.tw › news-50413
·Translate this page
Feb 24, 2020 — ◎真正自愛的人,不會與人計較。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不夠。 ※ 人真正的財富在行善,因功德隨往生後帶走。 ◎ 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布施才有福, ...


----
2018回望─臺灣攝影家的島嶼凝視1970s-1990s
國立臺灣美術館
https://www.ntmofa.gov.tw › New...



內容:. 「回望—臺灣攝影家的島嶼凝視 1970s-1990s」由臺灣攝影家張照堂及沈昭良共同策劃,策展人在藝術史的研究脈絡下,以影像「回望」臺灣社會與文化三十年來的發展, ...


楊索

心中一直掛念著我的老戰友,卻未行動,國彰走了,小王子回返他的星球,與他的玫瑰重聚。

去年秋天,最後一回見到林國彰,他身骨瘦削,有些憔悴,雙眼卻炯炯透亮,那是一雙純粹的眼睛,最後的人生,只觀照藝術。他從無虛矯喧囂,始終靜靜的生活,靜靜的按下快門,但他的身影如此龐大,國彰你是小巨人。

林柏樑攝影

Hanching Chung

哀哉。我是在九零年代二十一世紀初與他幾次聊天,關心。


林柏樑更新了他的大頭貼照。

1988'風櫃廟口“林國彰攝影

千呼萬喚始出來,超級低調和龜毛的國彰,用了十年的時間拍照,六萬張中挑選102幅、印成作品集「台北道」,充滿了老靈魂的冷眼和熱血、以及黑色幽默、成就了一本硬派的街頭攝影集,一如他崇尚的黑,黑封面,黑白粗粒子攝影,穿黑色衣褲、開黑色VW高爾夫,我們只有從黑色油墨中去播開雲霧,看看國彰到底在說些什麼?

 感動我的 (3 ):林義正老師介紹林柏東老師:難忘的茶會(臺大醫院儀器上摘錄Serenity Prayer;我向AI大師Herbert Simon請教大學管理學教法........)。《福爾摩沙音樂家:呂炳川》v1 ( 約一小時半的YouTube影片,很好)。林國彰《台北道筆記》(林柏樑) 。DISNEY 公司創業100年の試練 They Want to Live Disney.。Albert Schweitzer史懷哲:《自傳》Out of My Life and Thought等;尹汝貞(77歲)只想隨心所欲活著。谷村新司(Shinji Tanimura 1948—2023)的笑臉迎人 。林徽因遲來的建築學位Penn to Award Posthumous Architecture Degree to Lin Huiyin。日本之匠心 Crafting quality knife-sharpening whetstones。《明道文藝》。湖口泓格生醫公司挑戰不可能任務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783275490235275


陳文芬(簡單寫幾行的回憶:攝影家林國彰)

用一句江湖的話來形容林國彰,他就是「行走的人間雜誌」。雖然他跟人間雜誌沒有關係。

前幾天,得知中國時報的老同事攝影記者林國彰因病去世,74歲。一個精彩的靈魂,回到上天的懷抱。

提到林國彰,我會想到已過世的自立晚報攝影記者潘小俠。

不會有人這樣聯想或比喩,他們之間也應該沒有什麼交集,但是他們兩個就是新聞界的報導攝影藝術家,東邪西毒。潘小俠熱情外放,林國彰溫和有禮,兩人都很溫暖。國彰沒有自我中心,他更多時間在照顧別人。可惜我進報社的時候,他的工作主力不在文化版,我跟他實際沒有合作,交集。

有幾次跟他相處的印象深刻。

有一次一個朋友順道騎車載我去史博物館。下車,遇見林國彰。他說,「你已經這麼大了。不要讓爸爸載你來跑新聞。」

我整個人楞住了。不知道他在說什麼。我也不敢反駁。烈日下,我們一前一後走進史博物館。

我後來想想:確實,那個載我的朋友,跟我長得很像。年紀不大也不至於是我爸爸。

那是我跟國彰第一次談話。以後我見到他只好一直笑。他的耳力不佳,戴著助聽器,說話的發音方法也特別會在咬字上緩緩的發音,鏡片很厚,我一直覺得他因為耳力的原因,他看到的世界跟別人不一樣,他好像看到一個畫面有自己的解釋,自己的感情,然後就說出了一個自己的故事。

在辦公室他是一位很有人緣的「婦女之友」。外號叫「美女殺手」,就是字面上的意思,任何美女他拍攝的,真的都有報導攝影獨立之眼,也就看上去不美了。一旦他拍攝了,就「終結美女」了。偏偏他還很願意給同事們照相。不管誰有那麼好的運氣,都很樂意展示被林國彰終結美女形象的照片。

林國彰也拍過我一次,如果不是身上的衣服,不知道那個人是我。正確的說,那張照片我在一個書店的環境,審視一櫃子,我用一個仰頭又彎腰的姿態讀了某一排櫃子的書。所以我沒有正面的臉,而有一個跟環境的姿態。

我到現在還記得他的厚片眼鏡穿出的笑臉說:「送你。」

如果要我選擇一個中國時報最純真的人。林國彰是我的口袋名單。

我已經離開報社快半年。某天在去往新的工作崗位的計程車上,接到林國彰的電話,他用咬字清晰的口吻費勁又熱情的說,有一個展覽好看又值得報導。在那部車上,是我跟林國彰最後一次說話。(雖然我們後來的多年後,各自在臉書留言)

我說:「國彰,我已經離開中國時報半年了呀⋯⋯」

他停了半响說:「中國時報怎麼可以這樣⋯⋯」

林國彰就是一個只有看到自己的世界,而那個世界又是他真真切切關心的。雖然他跟別人的關係會是斷片的,聯繫不起來。但他有一顆很透亮的心,很溫暖的眼睛。

這次我想對林國彰說:「真可惜,你怎麼可以這樣離開⋯⋯」

(2024年,林國彰集結累積十年的台北影像作品集出版「台北道」,大塊文化出版)




南天書局 SMC Publishing Inc.

  · 
【4K5G上的福爾摩沙音樂家】
#線上看 #呂炳川
呂炳川(1929–1986)是臺灣第一位民族音樂學博士
也是第一位將 #才能教育 引進臺灣的人
對於許多人來說,呂炳川是一個陌生的名字,這在臺灣音樂文化發展史上是一件非常令人訝異的事情。綜觀呂炳川一生,#民族音樂採集 是他投入最多心力,也是最樂在其中的工作。尤其他一生中關於採集的錄音就留下1,308卷、影像記錄超過萬張,對於記錄那時代的聲音文化,極具研究價值,更為如今臺灣民族音樂的研究做出極大的貢獻。
呂炳川在日本接觸到「才能教育」,或許基於民族音樂研究,尊重各種生命的情懷,對於才能教育非常肯定,於是將才能教育引進臺灣,於台北創立「才育幼稚園」,並且得到創辦人 #鈴木鎮一 的支持,與才能教育本部的認可,成為認證的臺灣分部。
「才育幼稚園」施行的才能教育,不但開啟了臺灣教育的新風貌,即使到現在,許多概念仍然能夠得到印證。
「他不只是臺灣音樂研究的先驅,同時也是臺灣音樂教育的先驅。」
— 呂炳川教授學生 小提琴老師 林如蘋 —
臺灣當代音樂家系列 | 民族音樂擺渡人 呂炳川(澎湖)
線上看:
https://classical977.psee.io/5dxt4a
隨選隨看「4K5G上的福爾摩沙音樂家」:
https://classical977.psee.io/5cqycm



Accept What Can’t Be Changed and Change What Can Be

林義正老師。新潮文庫 鈴木大拙等人的禪學

林柏東,鹿谷人,宜蘭大學退休教授,柏雲茶莊店東。另一為其鄰居,劉穎女士,瀋陽人。

“Your life is the sum result of all the choices you make, both consciously and unconsciously. If you can control the process of choosing, you can take control of all aspects of your life. You can find the freedom that comes from being in charge of yourself.” — Robert Bennett, U.S. senator

Accepting responsibility for choices starts with understanding where our choices lie. This idea is wonderfully framed by the timeless wisdom of the ancient Serenity Prayer: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Th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the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林義正

〈標語〉北斗
躺仰手術室天花板
上面寫著兩行字:
接受不能改變的
改變可以改變的

Each line represents an important step in growing our leadership. Consider the first – an invocation to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In around 1932, theologian Reinhold Niebuhr is reported to have used the prayer as the last part of a longer prayer.[1]

n.wikipedia.org/wiki/Serenity_Prayer#:~:text=



南天 一小時半的影片,很好

《福爾摩沙音樂家:呂炳川》v1

日治時期原住民音樂學的奠基者呂炳川教授,出身澎湖的他赴日留學,是台灣第一位民族音樂學博士。

呂炳川教授進行了大量而詳實的田野調查,包含原住民音樂錄音、圖像、地圖手稿等,留下龐大的史料資料庫。

以此田調資料為基礎,嚴謹而具開創性的研究,屢屢為後來者所拜讀,其中最經典者,莫過於他的博士論著《台湾高砂族の音楽—比較音楽学的考察》。

****

林柏樑──和 Kuochang Lin 。

老友國彰捎來他自己編輯的筆記手冊「台北道」。國彰和太太小琥鶼鰈情深,自從夫人罹病之後國彰摒下手邊工作、全心全力陪伴和照顧太太,出門不再配備他心愛的LeicaM6相機,因此發展出手機攝影的的獨門功夫,創造出新的林氏攝影美學。
這本「台北道筆記」正是他十年以來的部分成果,由二女兒佳瑩設計、今天收到.立刻和大家分享。


 “The world reveals itself to those who travel on foot.”

–Werner Herzog

【不甘只做新聞配圖的記者──林國彰以蹲點發揮紀實之眼的「老派」攝影道】https://pse.is/5w97qt


出身《中國時報》攝影組,林國彰在台灣社會解嚴、報禁解除的媒體競爭時代入行,當時具有社會意識的圖文報導與報導攝影正興起。


信奉以長時間蹲點紀實的老派攝影之道,林國彰在不同新聞現場、拍照發稿的忙碌日常中,犧牲假期完成少量專題。過去最有計畫性的專題拍攝都與痲瘋議題相關,為中國涼山與台灣樂生留下深刻的攝影作品。


近期出版的《臺北道》,是他入行40幾年第一本攝影集,匯聚了他10年來的生活與觀察,也是對自己身處城市的深遠凝望。對於攝影中所隱喻的歷史感,林國彰說:


「我能夠做什麼?我不知道能夠做什麼。我就只是拍下那個當下,然後放著過了10年、20年,讓另外一張照片來取代它。透過不同階段的照片,你就可以看到歷史。⋯⋯而我,只有這個拍下來的動作,沒有其他了。」


202310

林柏樑──和 Kuochang Lin 。

老友國彰捎來他自己編輯的筆記手冊「台北道」。國彰和太太小琥鶼鰈情深,自從夫人罹病之後國彰摒下手邊工作、全心全力陪伴和照顧太太,出門不再配備他心愛的LeicaM6相機,因此發展出手機攝影的的獨門功夫,創造出新的林氏攝影美學。
這本「台北道筆記」正是他十年以來的部分成果,由二女兒佳瑩設計、今天收到.立刻和大家分享。


161) 眾生眾聲眾色: 心岱著《旅人的積木箱》(希代 1986),席慕蓉(《寫生者》1989/1994) 圖;林國彰(封面設計) ,鄭林鐘(封面攝影) 。謝鵬雄序;孟東籬 〈自由鳥的演繹〉《素面相見   台北塵霧》1986、阿盛〈心情都在人間〉陽立德〈人和貓〉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410244841261192

0924 2012 一 國彰
林國彰先生 0925


 林國彰
 中國時報1981-2008
199 樂生
2000 麻 瘋希望小學
 2004韓國“東江照片慶典” 獎
林國彰曾獲荷蘭世界新聞攝影大賽首獎,與張平宜在報社時期便是工作伙伴,後來更成了前進麻風村的最佳拍檔。二○○四年兩人合作出版《悲歡樂生》影像書,他鏡頭下的樂生療養院居民生活情景,動人心魄。

我的快樂是....5 ( 林國彰) - 明室- 無名小站

www.wretch.cc/blog/.../11810163 - Cached - Translate this page
2008年9月28日 – 林國彰林國彰,其實我應該叫他國彰大哥他在中國時報服務了快30年,他的員工編號,我記得好像是70XXX 也就是說,我3歲時,他就開始在中時工作 ...

影像大公國- 無名小站| Category:林國彰作品

www.wretch.cc/.../agoon&category_... - Cached - Translate this page
2009年12月12日 – 影像大公國 Category: 林國彰作品. 一個不下檔的展場一本不下架的書永遠的影像創作資料庫. Category: 林國彰作品 ...

 2005.08.30

聽障林國彰 相機捕捉視障者光明路
轉載自 【TVBS新聞 】
 
一個聽不見的人要如何用相機紀錄一個眼睛看不見的人?北銀基金會舉辦的身心障礙才藝獎中,參賽者林國彰,用他敏銳的觀察力,拍出第一名的好作品,而作品的主角,正是一名視障者。
照片中的視障者是個盲人律師,林國彰用鏡頭捕捉他與人影交會的剎那,兩人接觸而不相撞,鏡頭照見盲人律師的人生光明路。
身障才藝冠軍林國彰:「我比較偏好的是漫遊式的在街頭遊走,抓城市跟人的影像。」
本身也是新聞資深攝影記者,拍的是多采多姿的娛樂演藝,10歲之前,他以為這世界是不太有聲音的,一直到10歲那年裝上助聽器,才開始和外界說話溝通,聽不見卻讓他的觀察力更加敏銳。
身障才藝冠軍林國彰:「我把所有的聲音都隔絕後,我是用眼睛專心去看,我會看到什麼,可能是耳朵有了缺失之後,某個器官上面會去補償。」
已經習慣用眼睛看世界,也走出國外,拍攝「被痲瘋烙印的小孩」,獲得外國最佳攝影家大獎,林國彰用相機紀錄被遺忘的一群,也利用一張張撼動人心的童顏,爭取國際的人道救援,這是林國彰的心願。

拍攝麻風病人村的臺灣攝影師林國彰

(2004.07.30 20:47)
  在江原道寧越郡舉行的“2004東江照片慶典”(到8月7日)中,能夠看到中國麻風病人村兒童天真爛漫的臉。這是獲得今年“東江照片獎” 的臺灣攝影師林國彰尋訪中國四川省和廣東省的10多個麻風病人村拍攝的照片。被趕入深山中的人們的貧困生活、求生的強烈欲望、兒童明朗的微笑,這些都生動 地體現在黑白照片中。

  30日,爲參加“東江照片慶典”來到韓國的林國彰高興地說:“可以用獎金(1000萬韓元),在中國麻風病人村——‘野市’(音譯)村建立小學。”林 國彰在2000年8月與“希望的翅膀”志願服務團體的醫療小組首次訪問了中國少數民族之一彜族人生活的麻風病人村。“在結束服務活動後,離開村莊時,他把 鉛筆當作禮物送給了一個8歲的少年,但他居然不知道鉛筆。”林國彰解釋說,麻風病人村是“與外界隔絕的世界”,從那時起,我決定通過照片,向世界傳播他們 的真實生活。

  林國彰在5歲時,因發高燒聽力受損。現在,他通過助聽器聽音。他是臺灣《中國時報》的攝影記者,他從25、26歲開始自學攝影。有一天,在聽紀實攝影作家王信的講座時,他對“通過照片可以幫助人”的話産生了共鳴,從此拿起了照相機。

  在 尋訪中國麻風病人村時,同行的有,從事設計工作的妻子黃河偉(音譯)和進修設計專業的大學生女兒。他利用拍照的餘暇,與妻子和女兒一起教中國兒童美術和數 學。前往麻風病人村的路途遙遠而危險。例如,如果前往四川省“楊有昂”(音譯)村,需要在成都乘坐8小時的火車,然後乘坐3小時的公共汽車,再坐2個小時 的船。緊接著,坐著毛驢車走1小時30分,休息1天後,第2天再徒步走幾個小時。

  林國彰特別表示:“那裏的兒童的眼睛具有奇怪的光 彩。”他解釋說,雖然他們本身健康,但因父母是麻風病人,只能被孤立。因此,他們的眼中充滿了對外面世界的強烈的好奇心和期待。“如果我們過去,居民會雲 集而來。”但他們不是跑出來,而是爬出來。手腳扭曲或眼瞎的居民不在少數。林國彰在照片解釋中寫到:“因此,這裏的兒童只能更勇敢、更強。因爲,對他們而 言別無選擇。”

  他們居住的房子只有牆壁和屋頂,而且在牆壁上捅個窟窿當作窗戶。他們在地上睡覺。沒有電,也沒有自來水。但這裏的兒童點燃樹枝,利用微弱的光亮學習。林國彰表示:“直到麻風病人村的年輕人到城市就業爲止,將繼續拍攝他們的動態。”

記者 鄭在娟 whauden@chosun.com
chosun.com中文版 chn.chosun.com
 
 
 
 

好拍檔林國彰 用鏡頭記錄荒山作者: 林欣誼╱專訪 | 中時電子報 – 2011年1月14日 上午2:56
中國時報【林欣誼╱專訪】
《台灣娘子上涼山》記錄張平宜十年來的奮鬥歷程,收錄大量圖片,包括麻風村怵目驚心的樣貌、「大營盤小學」孩子們歡樂的童顏。這些照片,全出自攝影家林國彰之手。
林國彰曾獲荷蘭世界新聞攝影大賽首獎,與張平宜在報社時期便是工作伙伴,後來更成了前進麻風村的最佳拍檔。二○○四年兩人合作出版《悲歡樂生》影像書,他鏡頭下的樂生療養院居民生活情景,動人心魄。
兩人個性一動一靜,強悍外放的張平宜與安靜包容的林國彰彼此互補。張平宜說:「我在大呼小叫忙東忙西時,他在旁默默用相機觀察。但他總是最先到,最後離開的那個人,他工作的樣子讓我很感動。」
前進蠻荒的涼山,林國彰跟她一起度過被跳蚤咬的惡夢、親眼看她摔下馬,在她發瘋似到處募款時,他則跑去參加國際攝影賽,把得來的獎金全數奉獻,兩人之間的情誼不言而喻。
她透露,兩人選用照片的觀點不一,一起挑照片一定吵架,這次她「霸道」自行選好書中所有照片,等林國彰看見時書都編好了,「所以他也沒辦法囉!」
****
October 15, 2023

An Architectural Pioneer Receives Her Due

Penn to Award Posthumous Architecture Degree to Lin Huiyin

By Rebecca Greenwald
Two young Asian people standing on a tile roof pose for photo
Lin Huiyin (left) and Liang Sicheng on the Temple of Heaving in Peking, ca. 1936 (Imag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Fisher Fine Arts Library image collection)


林徽因文集

胡適稱譽她為「中國第一才女」;徐志摩視她為「唯一的靈魂伴侶」......

林徽因文集 此書很感人
尤其是悼志摩 和 紀念志摩去世四週年 兩文

 林徽因給他女兒寶寶(梁再冰 她多次出現在梁思成與林徽因 的電視節目之訪談    因她11歲在雲南等地都有日記)的信( 附兩張手繪地圖) 最好

本書的錯字和注解還可大幅改進






收入

書信   

致胡適*

一(一九二七年)   

二(一九二七年二月六日)   

三(一九二七年三月十五日)



四(一九三二年一月)   

五(一九三二年一月一日)   

六(一九三二年)   

七(一九三二年六月十四日)  


*我的兩套胡適書信選都未收胡適給林徽因的信

除前三封為在美國費城給胡適的演講邀約 第四封起多為徐的日記(寄放在凌叔華處 所謂"八寶箱)案-----此文壇大公案誰也說不清楚  到了1993年12月25日卞之琳 還發表一篇"徐志摩的"八寶箱":一筆糊塗帳" (收入卞之琳文集頁121-26)



日本経済新聞(日経新聞) 

ディズニー、創業100年の試練 10の数字で見る魔法と現実
https://s.nikkei.com/48XhcOg
ネット配信への移行遅れや経営の混乱が響き、株式時価総額はピークの半分以下。ミッキーと仲間たちは待ち受けるステージをクリアできるのでしょうか。
ディズニー創業100年の試練 10の数字で見る魔法と現実 - 日本経済新聞
NIKKEI.COM
ディズニー創業100年の試練 10の数字で見る魔法と現実 - 日本経済新聞


A woman with long, dark hair stands smiling in a bathroom where she is surrounded by objects, from the shower curtain to the soap dispenser, that pay tribute to “The Little Mermaid.”
Meron Tekie Menghistab for The New York Times

It’s Not Enough to Love Disney. They Want to Live Disney.

For some, a dream is a wish your heart makes at home.

100 years ago today, Walt and his brother Roy founded what would become The Walt Disney Company.
Video How The Walt Disney Co. is celebrating 100 years
ABCNEWS.GO.COM
Video How The Walt Disney Co. is celebrating 100 years
Disney is celebrating a century since Walt Disney began making his m






NHK WORLD-JAPAN 

Crafting quality knife-sharpening whetstones requires grit, determination and finely honed senses.
https://www3.nhk.or.jp/....../ondemand/video/2066050/......
“CYCLE AROUND JAPAN” 
(Into the Kyoto Countryside)

 谷村新司(Shinji Tanimura 1948年12月11日—2023年10月8日)的笑臉迎人

日本著名歌手谷村新司逝世,享年74歲



Maudlin Yeh
十天前,尹汝貞出席第28屆釜山影展的特別座談「Actor's House」,這位韓國首位拿下奧斯卡獎的女伶,當被媒體要求擺拍時,突然說:「我已經77歲了,現在只想隨心所欲活著、然後死去。我不知道為什麼女演員都必須穿著裙子、雙手叉腰讓大家拍照。」
這個率真的回答,先是引起一陣騷動,接著台下響起轟動的掌聲,我還記得三年前,她以電影《夢想之地》獲頒奧斯卡獎後,也教訓過韓國媒體。當時她被問到這一刻是否是她人生最棒的瞬間?尹汝貞說:「沒有那種瞬間,我不喜歡『最棒、第一名』之類的詞,我們不能當中間的就好嗎?奧斯卡也不是一切。」
熱愛尹汝貞的人就是喜歡她這麼嗆,盧熙京在散文書《#此刻不愛的人_都有罪》有一篇專門推崇尹汝貞的文章,來摘錄一段分享:
「假如有人問我,到底喜歡尹汝貞甚麼?我會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因為喜歡的點太多了。
她究竟為何能呈現出那樣的演技,至今仍不可得知。說的簡單,可以歸功於人生歷練,不過,人生歷練同樣豐富的人,難道就能有一樣的演技嗎?能像她一樣將粗話說得有如人生哲理?顯然不是。
她年紀輕輕就隻身一人在沒有男人、沒有丈夫的情況下,獨自撫養兩個孩子(而且還養得非常好),但憑她不算美人的臉蛋、並不悅耳的聲音,以及不懂的阿諛奉承的性格,真的很難想像她究竟得多努力、多熱愛戲劇,才能爬到今天的位置。」
#尹汝貞是單靠眼神就能擁抱人生的人
新經典文化ThinKingDom


**** 創立於1993

謝金河 

兄弟同心力圖斷金:泓格生醫挑戰不可能任務
兩年前到湖口工業區參訪電池材料廠康普,看到對面的泓格科技正在大力招募新員工,回來之後,查䦧資料才知道這是一家遠端監控I/O控制器的一家工業電腦關鍵零組件的公司,最特別的是這家公司的毛利率將近60%,一家中小型零組件廠毛利率可以向台積電看齊,我對這家企業留下深刻。
這次特別來到湖口工業區參訪,看的是泓格的TPU新事業。國內生產TPU的企業,上回我到宜蘭看了八貫,還有一家鼎基,我沒有去過,這兩家公司生產成品,而泓格生醫切入的是最上游的材料。TPU的全稱是熱塑性聚氨酯,這個產業是獨佔性的,美國的大廠路博潤(Lubrizol)囊括九成的市場,由於醫療產品的特殊性,別的公司很難競爭。
泓格生醫敢挑戰路博潤,簡直像唐吉訶德一般,原來掌握關鍵技術的陳瑞祥在工研院卅幾年退休下來,他擁有一身技術,泓格科技總經理陳瑞煜是他的哥哥,這時候兩兄弟決心挑戰不可能任務,用泓格的資源培養這家擁有高技術成分的企業。
弟弟陳瑞祥對TPU有滿身的理想大夢,他認為路博潤透過併購整合整個產業,但品質並不穩定,泓格生醫希望能搶下10%左右的市場,目標每年生產2000到3000公噸的量,泓格就有站穩腳步的機會。
總經理陳瑞煜堅持走高毛利的路線,他不斷的捨棄低毛利產品,他特別強調,未來營收成長,他的毛利率目標是70%以上!泓格投入TPU新事業已逾五年,吃掉不少本業獲利,但陳瑞煜兄弟志在千里,!我很少看到這麼有志氣的企業主,這次在他們兩兄弟身上看到台灣企業挑戰不可能的雄心壯志,期待他們兩兄弟成功!

****

2023


陳天授

我們不能不感慨於發動戰爭國家對於翻開文明的歷史,讓我們的確只會對我們的工作感到氣餒。人道主義者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 1875-1965)在《文明的哲學》(如附照片)一書中指出: 不幸的是,雖然我們懷著要把國家轉變為文明化的國家意志,但我們卻不得不成為這種缺乏同情心而又不健全的現代國家的一員。我們必須對精神力量抱著信心,但這在目前簡直是不可能的。幸好倫理的世界觀與人生觀給予我們擔負起這個重擔的力量。
這篇文章是我於台北時間2023.10.13發表於《臺灣商報》的專欄,我是比較可以接受人道主義者對於人類的生命尊重,而少談民族、宗教的思維和主張,或許希望可以減少戰爭的發生,對於和平總存一點希望。請參考。http://tbnews.com.tw/column/20231013-30093.html






*****

{史懷哲自傳 ──我的生活和思想 } 中一段:「歷史中的臺面人物之事功,比起默默眾生更可說微不足道,猶如海浪頭之一小泡沫 …… 」




Albert Schweitzer史懷哲:《自傳》Out of My Life and Thought《文明的故事》《原始森林的邊緣》《蘭巴倫的篝火》《敬畏生命》《中國思想史》   2014



史懷哲 (Albert Schweitzer)自敘: Out of My Life and Thought
《自傳》陳達遵譯,台北:協志工業,1958/1975十版
《史懷哲自傳──我的生活和思想》梁祥美譯,台北:志文出版社,1992/1995
   
《史懷哲自傳──我的生活和思想》 中一段:「歷史中的臺面人物之事功,比起默默眾生更可說微不足道,猶如海浪頭之一小泡沫……」
  《自傳》中一段:我感覺到無限感激的,就是德國的大學沒有迫使學生全神貫注於課業中,也沒有利用經常的考試,使學生刻刻緊張.......p.10


  2001年 忠樸作書摘。也許作此網頁可紀念 張忠樸 (1950-2002)

史懷哲簡介

亞伯特‧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1875年1月14日-1965年9月4日),德國神學家、哲學家、音樂家和醫學博士。曾放棄在歐洲的優厚待遇遠赴非洲傳教,並在非洲嵐巴瑞建立史懷哲醫院,救死扶傷。被稱為「非洲之父」,並獲得1952年諾貝爾和平獎。1906年出版著名的《歷史耶穌的探索》(The Quest of Historical Jesus) 一書,書中詳細地評論第一次探索第一期歷史耶穌研究(First Quest)中諸學者的研究。他批評眾多學者的研究將福音書中的耶穌弄得面目全非,「耶穌只淪為唯理主義下的人物、由自由主義賦予生命、再被穿上現代神學 的歷史服飾。」 史懷哲認為「我們與耶穌的關係是終極神秘的,人不能用歷史觀察或透過推論思想將耶穌過去的人格轉化為現今的活人。」他更認為整個學術式的耶穌探索是沒有意 思和不切實際的,最重要的是實踐耶穌基督的教訓。此外,史懷哲還是一位著名的管風琴師。他對巴赫的音樂深有研究,在哲學上倡導敬畏生命 (Ehrfurcht vor dem Leben)的世界觀。史懷哲於1965年逝世於非洲的嵐巴瑞。

史懷哲是20世紀傳奇人物。他出生於德屬阿爾薩斯省凱薩斯堡,在昆市巴赫長大。18歲到36歲他在史特拉斯大學先後取得哲學、神學、音樂、醫學四 個博士。29歲秋天的一個清晨,他從一本巴黎傳到雜誌上看到非洲需要醫生,史氏決定回應上帝呼召,進入醫學院苦讀六年並成為一個叢林醫生。
1913年史氏與妻子啟程前往非洲蘭巴倫、經過半個世紀的苦心經營,蘭巴倫的醫院成唯有600個床位的教會大醫院,90歲高齡他安息於加彭共和國的蘭巴倫。1965年史氏去世醫院改為〈史懷哲紀念醫院〉。
史氏在四個不同的領域中都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史氏集共計20卷。他本身也是一留的管風琴演奏家,《巴哈論》的經典之作。他畢生宣揚「敬畏生命、世界和平」的理念。《文明的哲學》一書對西方文明有深刻的反省和針貶。



Wikipedia 的 Albert Schweitzer史懷哲
English

中文
史 懷哲博士是廿世紀人道主義精神的巨擘,在面臨精神價值破滅、人性尊嚴瓦解之際,想起世界上的無數陰暗角落中正有許多無助貧苦的大眾時,人們第一個浮現 在腦海中的恐怕就是那悲天憫人的史懷哲了,他幾乎已成人類愛的代表。史懷哲已是眾人仰望的人類希望之炬,這位大半生獻身非洲,替落後地區貧困黑人治病的哲 人,是如何重重艱難困苦之下,勇往直前,以勵行自己的信念;四十多年之中,他是如何在匱乏和困苦下,一面從事激烈的肉體勞動,一面為遏阻現代文明的沒落而 構思他尊重生命的文明哲學。本書揭示這個奧秘--他的偉大不在滔滔的語論,而在於身體力行。本書是史懷哲以大眾作家流暢的手法所寫的第一本作品,文體簡潔 精妙,史懷哲以生動的文筆,妮妮地道出他行醫非洲,救治無數土人之所見所聞所感,非常有趣的當地土人風俗。


台灣史懷哲之友1975年成立於台北。第一任會長陳五福博士生前是曾與史氏通信的忘年之交。

 *****


---



Schweitzer changed many lives and inspired countless others. Yet, in
his autobiography, he wrote these words about the role of great
individuals in shaping the world: "Of all the will toward the ideal in
mankind only a small part can manifest itself in public action. All
the rest of this force must be content with small and obscure deeds.
The sum of these, however, is a thousand times stronger than the acts
of those who receive wide public recognition. The latter, compared to
the former, are like the foam on the waves of a deep ocean." 2
2. Albert Schweitzer, Out of My Life and Thought (New York: New
American Library, 1963), 74.

史怀泽:《敬畏生命》,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在青春期,施韦泽表现出追求真理的狂热,多思好辩,富于叛逆品性。 ...


****
史懷哲著《原始森林的邊緣》On the Edge of the Primeval Forest ("Zwischen Wasser und Urwald"), Translated by C. T. Campion. A. &C. Black, London 1922.余阿勳(譯自日譯本),1977 初版 /1989年


    原始森林的邊緣


    福音書「登山寶訓」:「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


    這本書除原書的11章之外 (約1913-1920 生平), 還有"我的生平"和"童年的回憶"---其中Albert Schweitzer(史懷哲小時,深怕 '額頭長出角來"。 後來他父親安慰他: 只有摩西會之長角....)


    Statue by Michelangelo—giving off "hornlike rays"

    Michelangelo's statue

    Michelangelo's statue of Moses in the Church of San Pietro in Vincoli, Rome, is one of the most familiar masterpieces in the world. Horns the sculptor included on Moses' head are the result of a mistranslation of the Hebrew Bible into the Latin Vulgate Bible with which he was familiar. The Hebrew word taken from Exodus means either a "horn" or an "irradiation." Experts at the Archaeological Institute of America show that the term was used when Moses "returned to his people after seeing as much of the Glory of the Lord as human eye could stand," and his face "reflected radiance."[123] In early Jewish art, moreover, Moses is often "shown with rays coming out of his head."[124]
    Another author explains, "When Saint Jerome translated the Old Testament into Latin, he thought no one but Christ should glow with rays of light — so he advanced the secondary translation.[125][126] However, writer J. Stephen Lang points out that Jerome's version actually described Moses as "giving off hornlike rays," and he "rather clumsily translated it to mean 'having horns.'"[127] It has also been noted that he had Moses seated on a throne, yet Moses was neither a King nor ever sat on such thrones.[128]


    ----

    史懷哲遺著《中國思想史》

    2010.9.22前一陣子與忠信兄談到這本書。我說書中史懷哲將一些字眼搞錯了。
    忠信兄說, 中國有人將美國某圖書館的《史懷哲論巴赫》送上網呢。

    神學家史懷哲遺著《中國思想史》大陸出版
    韓偉 / 基督日報記者
    2009年10月02日11時07分 (PST)




    《中國思想史》封面(圖:網絡圖片)
    新約學者、德國神學家艾伯特‧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最後遺著《中國思想史》近期在大陸出版,本書讓讀者一窺其對中國思想及其發展史的一種獨到解讀。

    本書收錄了阿爾波特‧史懷哲分別於1937年和1939年、1949年之際,在非洲的嵐巴瑞那樣一個遠離圖書館的地方寫下了中國思想史的兩個不同手稿。本書開始分析了印度和中國思想中神秘主義的產生,然後進入中國各大思想家的詳細探討,包括老子、孔子、墨子和孟子等思想以及歐洲思想對中國思想的影響,也有包括國家學說和個人倫理方面的見解。

    德國漢學家海因內‧洛茲肯定了本書的價值並在後記中評價本書:「史懷哲對於中國思想史的深入闡釋也同時為我們打開了通入他的神學與倫理思想的大門。」

    本 書出版者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這樣介紹本書內容:「史懷哲一生中有關哲學和倫理學的著作頗豐,特別是他提出的對生命的敬畏(Ehrfurcht vor dem Leben)的概念至今在哲學以及倫理學領域內仍然佔有重要的地位。本書將使人們對於史懷哲及其思想寶庫有更加全面的瞭解和認識,對於我們瞭解以及重構史 懷哲思想體系的大廈顯然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於中國思想以及思想史的研究來看,史懷哲的這本《中國思想史》也是一家之言,是在特定時期,特定的動機下, 對於中國思想及其發展史的一種獨到解讀,它必然能夠豐富中國思想史的寶庫。」

    ---
    2006/11/15

    「昨夜無意中看了發黃舊報紙(1996年2月3日(週六)聯副),曹永洋先生的《夢訪蘭巴倫》,雖然通篇談「史懷哲紀念醫院之旅」,但我印象最深的是日本醫生高橋功(今年90歲)醫師(50年代在蘭巴倫服務七年)。

    「史懷哲的墓碑也(同托爾斯泰)一樣簡單、樸素,它原為一木質十字架,上面鐫刻著史懷哲的名字、生卒年,底下有一『古』樣記。『+』代表基督之愛,『○』代表四海一家…」

    「八0年代重訪巴蘭倫的高橋功博士,來此向他的老院長(史懷哲)醫生祝敬瞻仰時,醫護人員指著角落的一塊空地說:『高橋先生我們為你預留了一塊地方喔!』高橋噙著淚光,欣然默領這份榮耀。…」」(WWW.DEMING.COM.TW 他們活過──入土為安(2000/01)),寫於1998年7月6日)



    *****
    2006/11/15
    在日本玉川大學圖書館網頁看到遺物展:
    故高橋功御夫妻から寄贈を受けたものである。そのうちシュヴァイツァー遺愛の品や病院関係の資料、ガボン共和国民族資料などは本館で、シュヴァイツァーの著作・研究書、アフリカ関係文献は玉川大学図書館で所蔵している。 
    並讀到 {史懷哲自傳 ──我的生活和思想 } 中一段:「歷史中的臺面人物之事功,比起默默眾生更可說微不足道,猶如海浪頭之一小泡沫 …… 」
    Schweitzer changed many lives and inspired countless others. Yet, in his autobiography, he wrote these words about the role of great individuals in shaping the world: "Of all the will toward the ideal in mankind only a small part can manifest itself in public action. All the rest of this force must be content with small and obscure deeds. The sum of these, however, is a thousand times stronger than the acts of those who receive wide public recognition. The latter, compared to the former, are like the foam on the waves of a deep ocean." 2
    2. Albert Schweitzer, Out of My Life and Thought (New York: New American Library, 1963), 74.
    WWW.TAMAGAWA.JP
    シュヴァイツァー資料


    シュヴァイツァー(Albert Schweitzer 1875~1965)は当時ドイツのアルザスに生まれ、神学者、哲学者、音楽家、医者として活躍した。特にアフリカのガボン共和国ランバレネに病院を設立し、現地の人々の救済に後半生を捧げたことは有名である。1952年にその功績からノーベル平和賞を受賞した。シュヴァイツァー関係資料
    シュヴァイツァー関係資料
    本館が所蔵する資料はシュヴァイツァー病院で医者として勤務した故高橋功御夫妻から寄贈を受けたものである。そのうちシュヴァイツァー遺愛の品や病院関係の資料、ガボン共和国民族資料などは本館で、シュヴァイツァーの著作・研究書、アフリカ関係文献は玉川大学図書館で所蔵している。
    (エントランスホール)



    遺品
    拡大
    蝶ネクタイ、ハンカチーフ
    ベルト
    遺品
    拡大
    ペン、ボールペン
    ペン皿、 ペン拭き
    定規、ペーパーナイフ
    ◎ シュヴァイツァーの遺品



    ◎
    手形
    拡大
    シュヴァイツァーの手形
    石膏、長さ23.0cm(左右とも)
    この手形はシュヴァイツァーの生前にロダンに師事した彫刻家フリッツ・ベーンが型取りしてつくったもので、オルガン演奏しているポーズをとっている。




    ***
    2004/10/15
    譯人故事(二十四):鍾肇政編譯《史懷哲傳》及諾貝爾和平獎

    鍾肇政先生1925年出生於龍潭,著作等身,作品「不但紀錄了文學生命的軌跡,亦見證戰後台灣文壇的歷史。」《台灣人三部曲》為台灣大河小說的先驅。


    鍾肇政編譯的《史懷哲傳》1976年由新潮文庫出版(當時他已翻譯《文明的故事》等約40本書)。2004年大陸「完全照抄」出版已印28刷的《史懷哲傳》。
    現在鍾肇政先生為「大老」、列入総統府資政・国策顧問名簿。《鍾肇政全集》全套35冊中卻無翻譯作品,或許因為版權的關係。

    約半年前,署名shihlun的人質疑安部公房小說《燃燒的地圖》翻譯本的結尾失蹤【「可能」漏譯了好幾段非常關鍵的話:桂冠版林水福導讀第「xiii」頁,對小說的結尾有段描述如下:「此際,他心想『當我被找出時,事情終究無法解決,唯今我所要者,是自我選擇自己的世界;這世界必須是依自己意志所選擇的;同時必須是屬於自己的世界。她不斷地追尋;我持續地隱藏』。】

    《史懷哲傳》也完全沒說明翻譯所根據的資料和版本。這說明當初不第一次做好,後來者更難做些基本資料的補正(《史懷哲傳》翻譯應無大問題,然而同樣屬志文出版社整批賣大陸翻譯版的《約翰生傳》,由於「原本」就錯誤百出,現在大家更沒能力或心意法改正,所以可能變成劣幣逐良幣的問題。)

    史懷哲先生影響台灣人。幾年前有位得「台灣史懷哲獎」的朋友幫過戴明學院的忙。我趁機到諾貝爾和平獎讀一下他的演說:1952年獎,演說為1954年,不知原因。他說法語,用德語著作。


    Albert Schweitzer – Nobel Lecture
    Nobel Lecture, November 4, 1954
    The Problem of Peace
    http://nobelprize.org/peace/laureates/1952/schweitzer-lecture.html

    它提中國的一些人,又說到康德提「永久和平」的歷史淵 源。(Immanuel Kant (1724-1804), Zum ewigen Frieden (1795). English translation entitled Perpetual Peac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32); the introduction is by Nicholas Murray Butler, Nobel Peace co-laureate for 1931. )最後引一節聖經。


    May the men who hold the destiny of peoples in their hands, studiously avoid anything that might cause the present situation to deteriorate and become even more dangerous. May they take to heart the words of the Apostle Paul: "If it be possible, as much as lieth in you, live peaceably with all men".13 These words are valid not only for individuals, but for nations as well. May these nations, in their efforts to maintain peace, do their utmost to give the spirit time to grow and to act.

    羅 馬 書 Romans 12:18 [hb5] 如若可能,應盡力與眾人和睦相處。
    [kjv] If it be possible, as much as lieth in you, live peaceably with all men.
    [bbe] As far as it is possible for you be at peace with all men.


    曹永洋 先生編的《台灣愛鄉土文  李遠哲》等著集 譬如說張清吉先生的用書愛台灣 說明志文出版社成立出叢書之經過

    蘭巴倫的篝火

    蘭巴倫的篝火

    • 作者:李遠哲博士
    • 出版社:志文
    • 出版日期:2006年
    ****
      你在 Facebook 的動態回顧

    Hanching Chung,我們關心你和你曾在這裡分享的回憶。還記得 5 年前的這則貼文嗎?一起來回顧。
    未提供相片說明。
    5 年前
    除非你分享這則動態,否則該動態不會出現在其他用戶的動態消息中


    張貼者: 人事物 於 凌晨2:5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較新的文章 較舊的文章 首頁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網誌存檔

    • ▼  2025 (1396)
      • ▼  9月 (151)
        • 1972年12月12日超級富豪的超現實主義聚會之奢華表達: 20世紀70年代精英社會的頹廢。 回光...
        • 馮賢賢 :公視新聞 需要做一下回應2025「#交由新聞部之外的獨立自律機制處理」 是獨步全球新聞媒...
        • 熊秉明(1922-2002)李德(1921-2010)高雄市立美術館 。李賢文 《雄獅美術》月刊 《...
        • 美利堅/美國社會分裂的爭論與選擇: 參議員羅伯特·F·肯尼迪/金恩博士 , 1968美國100多個城...
        • President Trump可能是個無能的小丑——但仍然極度危險。這應該不難理解。 川普的關稅/貿...
        • Chairman Larry Ellison's. OpenAI. 3兆美元的AI投資熱潮 ...
        • 亞洲的稻米 許文龍故日籍學者磯永吉先生與末永仁先生
        • 許文龍:曾宇謙來博物館借琴,捐奇美博物館《我的夢‧阮的夢‧咱的夢─奇美博物館的故事》;訪問:將來不要...
        • Norbert Elias (J1897 — 1990埃利亞斯 )《文明進程》1991: Moz...
        • Jane Austen 全球周年慶,電影;詳註本 ;反對者; "Jane Austen: Rise ...
        • 吉本芭娜娜《我與城市》《原來如此的對話》(河合隼雄 /吉本芭娜娜 著)
        • 河合隼雄 (Hayao Kawai)《日本人的傳說與心靈》;《給未來的記憶》(河合隼雄 Hayao ...
        • 《陳淑女老師紀念文集》〈牽手五十九年 〉《書和人》《詩的原理》;邱文哲。師長. 漢清講堂中的紀念影片...
        • 簡談徐復觀和他在東海的一些學生:蕭欣義教授、 陳淑女(二位都是東海大學中文系第一屆;曹永洋, 中...
        • 李海珍 (南韓): Naver/Line 。 李立劭唐捐 (林宇軒); 安聖惠出生在屏東的深山裡舊好...
        • History Matters《歷史很重要》David McCullough. 9 月 11 日中國...
        • "BBC 72 film"《天才莫札特》"Jane Austen: Rise of a Genius"
        • 黃騰輝和陳錦芳及我們的《小王子》( By Saint-Exupery, Antoine de) 是大...
        •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 我初中2年級就讀了《罪與罰》,大一讀《卡拉马佐夫兄弟》,都只...
        • 數學和物理學訓練你從第一原理出發思考——這是人工智慧無法輕易複製的方法。[東海物理七十周年活動講座]...
        • 香港《南華早報》新進記者 培訓 (英國丈夫菲爾).....討論Taiwan Plus的問題 (孟買春...
        • Timothy Brook(卜正民)的幾本書: 《忽必烈的獵豹》。1368: China and t...
        • 悼念法官-小田滋教授(Shigeru Oda. 1924-2025)姚孟昌:「從國際法的任何一個面向...
        • Anna Wintour將辭去任職 37 年的美版《VOGUE》主編一職....... 卡特先生是傑...
        • 英國首相基爾·斯塔默Keir Starmer解雇了彼得·曼德森Peter Mandelson駐美國大...
        • 財劃法一年多來映照的立法院,行政院含總統,各地大罷免 : 白癡立院和無賴市長,與無辜、賣力和事佬執政...
        • 胡菊人(英語:Hu Chu Jen,1933年—2025年) (紙上極樂;鍾玲:所識者之中最具風骨的...
        • 邱浩修 (臺灣建築學會數位轉型委員會的主任委員/「大渡山-東海大學人工智慧中心」主任 @haohs...
        • 查理柯克(1993-2025. Charlie Kirk, Right-Wing Force and...
        • 7-Eleven和其他便利店如此特別:購買食品、寄送包裹和支付帳單.......花樣繁多。。7-El...
        • 星巴克旋風式改革為何既得罪了員工也惹怒了顧客2025 星巴克咖啡世界的故事 2024 ...
        • R. G. Collingwood 自傳 3譯本 陳靜的翻譯 Bath Gorgon 討論.......
        • 鍾玲教授(八十歲):每天還寫作七小時 (比較: 每天3~4小時 Like Charles Darwi...
        • 鍾玲《我的紅楓歲月》(2025)中的建築之妙:奧爾巴尼大學上城校區 (University at A...
        • 清華大學 2025年校慶獲捐款再成長,清華深深感謝校友與各界支持厚愛!✨✨
        • 不踐前人舊行跡──側訪高行健2008. 70歲生日 2010:在藝術中尋找自己的流亡地。「四個高行健...
        • 殷海光: 節譯海耶克的《到奴役之路》.......以賽亞·伯林:“狼的自由往往意味著羊的死亡。” ...
        • 徐錚 (Cheng Hsu)教授: 未來四年台灣面對的危機和轉機2025。2015 讓我們繼續好...
        • The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Stiglitz (at age 82, ...
        • 查了一年,查到柯文哲...........裁定柯文哲7000萬交保...Joel (取之有道)。柯文...
        • 校園創業與企業併購:AI產學合作新模式的典範 (林健正)ieee?。 Geoffrey Hinton...
        • 郝龍斌一把年紀了,腦子又不靈活,他只是他爸爸郝柏村教出來的頭戴鋼盔往前衝的二等兵 (Chiaheng...
        • 華為任正非 策略上的超前部署要有非凡的眼界與企圖心,而這正是現在台灣缺乏的!(黃欽勇)「國務院關...
        • 日本的孔子崇拜 / [英]麥振斯 著;李月珊 譯,2025; The Worship of Conf...
        • Sir Jim Ratcliffe, INEOS集團 董事長,牛津大學謝爾登獎章Sheldon Medal
        • 停格動畫藝術家
        • 台中人和私立大學興旺: 張麗莉女士;優秀的私立大學: 逢甲大學,亞洲大學,中國醫藥大學等等:臺中的中...
        • 讀註吳鳴「大度山,小雅集」(2014年9月9日 參加者 鍾漢清學長、陳忠信學長、唐香燕學姊、胡慧玲...
        • 張麗莉 (龍寶建設、臻品藝術中心董事長);收藏朱德群畫作十七年,其中一幅作品(白色森林之二)日前以六...
        • 台法文化獎 2018 繆詠華(Miao Yung Hua) 女士;高格孚(Stephane...
        • 父子:溫春雄 (台灣廣告名人 )。溫肇東學長| 研究者| 政大學術集成(1973級工業工程;美國羅澈...
        • 鹿橋的《未央歌》(1960~70年代) 到西南聯大懷舊的書,到 2025 的中國 的‘Dalifor...
        • 商周,郭奕伶(執行長),美國鳳凰城的小竹科專題
        • 怨偶: 與碧姬芭杜(B.B.)喜結良緣的電影明星雅克沙裡耶去世,享年88歲
        • 愛潑斯坦的祝壽書:眾議院監督委員會的民主黨人公佈了一張帶有性暗示的紙條和疑似唐納德·J·特朗普簽名的...
        • AP 新聞社40秒的訃聞:英國搖滾樂團「 Supertramp超級流浪漢」的創始人兼主唱Rick D...
        • 美國遣返,韓國希望工人可以重回美國工作: TRUMP政府戮破韓國「公開的秘密」:經常使用不合適的簽證...
        • 羅一鈞升任疾管署長......葉霸葉春蓮教過。 群賢、蘇清泉
        • 當領導在黨內只一意孤行........."柯建銘是我心目中永遠沒脫下那雙草鞋的人" (柯建銘助理: ...
        • Venice’s famous winged lion statue is actually Chi...
        • 小野 《有些事,這些年我才懂:小野的人生思考 》.....如果你和小野同一世代,那麼,本書將陪你...
        • 詩歌重共鳴 (愛丁堡國際藝術節《仲夏夜之夢》1978); Wild World Cat Steve...
        • David Baltimore,大衛·巴爾的摩 現代生物學的一位傑出人物,開啟了對逆轉錄病毒和病毒...
        • 彭淮棟 (1953~2018)先生自述, —懷念他友情 (影片、文字檔及補充) Edward Sai...
        • 建築之夢—Frank Lloyd Wright賴特著述精選/ 照相。建築是藝術之母。沒有自己的建築,...
        • 許倬雲( 1930~2025) 孫曼麗女士在追思會上致詞。 許倬雲《美國六十年滄桑:一個華人的見聞...
        • 與日本相關的故事3則:*武漢大學座椅貼紅色圓點像日本國旗 校方致歉 (中央社)。陳映真生父的故事 (...
        • Tang Wei汤唯丈夫金泰勇
        • Parma 帕瑪 、Verdi 威爾第 1813~1901; Maurice Ravel 拉威爾...
        •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 趣聞等 a queen with...
        • Arthur C. Clarke (阿瑟·克拉克 1917~ 2008 創作時期:1946-20...
        • 林洲民Citizen LIN 仙台 南 :台南國際建築三年展-繁星展/小東路社會住宅現場導覽2...
        • 殷惠敏/旅美專欄作家: 馬前總統,別作秀啦 (哎,既然領了優厚的退職俸,還是老老實實的過日子吧。《自...
        • A History of Western Morals 西方道德發展史?參考克蘭·布林頓的《西方...
        • (硬體)整個Data Center設計的競爭。......曾繁城(台積公司副董事長)、"為什麼台積電...
        • 徐仁修荒野2021,沈可尚拍了電影 徐仁修的故事《我在荒野做了場夢 》2025
        • 在 人工智慧這個危險領域,中美除了合作別無選擇 (紐約時報 ) By 湯馬斯·洛倫·佛里曼(Thom...
        • 啊無情的競爭..台積電2奈米製程如期於2025年第4季放量 (20250827 DIGITIMES...
        • 王文洋 Winston Wong、呂安妮、王銓勵
        • 王永慶 Y. C. Wang, 善舉,“台塑人”。The World Seeks an End to...
        • 學校教室禁帶入手機的優點2025 As political momentum for keeping...
        • 吳念真追憶楊德昌 (~2007 )2000 年,執導《一一》 YI YI (2000),第 53 屆...
        • 蔡明亮 (Tsai Ming-liang 蔡明亮榮獲費比西100終身成就獎 4K版《愛是永恆》重返...
        • 大閱兵2025談《毛澤東: 真實的故事》Mao: The Real Story By Alexand...
        • 三呆追蹤群組 告一段落? 逝者如斯20250828 我給的話: 感動的, 令人敬佩的那些"勝利日"...
        • Mark Zuckerberg 的Meta 仲夏夜熱戀之夢 他與 Meta's Superint...
        • 伊隆馬斯克 E. MUSK:今非昔比。歐洲唾棄 Elon Musk ;中國人請他吃小米粥;美國無補助...
        • Doja Cat (歌手、饒舌歌手兼煽動者;說唱歌手、歌手、詞曲作者和唱片製作人 1995 生(a...
        • Sam ​Altman: AI ​不會取代創作
        • 各人慷慨言必有利美利堅國:比爾蓋茲(Bill Gates )、庫克(Tim Cook)、祖克柏(Ma...
        • 蔡鐵城的遺書在六十年後(2012)才發還家屬。同學的口述回憶錄:《黃春蘭的逆襲人生:遲來的遺書》。政...
        • 日經 「我的履歷書」 日本经济新闻 日經『 私の履歷書』 居然還介紹過台灣的廖一久(Ben Chen...
        • 基努李維和亞歷克斯溫特 (Keanu Reeves and Alex Winter )為《等待果陀》...
        • 天主教封聖 Carlo Acutis (1991 – 2006)。 Simone Wei...
        • 蘋果關鍵廣告《1984》(曾在1984年超級盃期間播放,之後再未播放。)的編劇Steve Hayde...
        • David Beckham貝克漢姆,足壇文化明星。 自傳《喬治·阿瑪尼》(2015/2023) Gi...
        • 林國彰先生 台北道。林柏樑。機器貓。阿蘭之女 我的快樂是....5 ( 林國彰) - 明室- 無名小站
        • 紀念林國彰:送國彰兄遠行(古振峰), 門外雜誌 ( 明目書社 )裡的林國彰照片。 回望—臺灣攝影...
        • 若林 正丈( Wakabayashi Masahiro):《台灣人的歷史》2025。我的臺灣研究人生...
        • Jorge Luis Borges (1899~1986)瞧,這個愛書人阿根廷作家波赫士 陳蒼多....
      • ►  8月 (171)
      • ►  7月 (143)
      • ►  6月 (100)
      • ►  5月 (119)
      • ►  4月 (116)
      • ►  3月 (210)
      • ►  2月 (192)
      • ►  1月 (194)
    • ►  2024 (1036)
      • ►  12月 (376)
      • ►  11月 (228)
      • ►  10月 (80)
      • ►  9月 (70)
      • ►  8月 (43)
      • ►  7月 (51)
      • ►  6月 (54)
      • ►  5月 (60)
      • ►  4月 (31)
      • ►  3月 (19)
      • ►  2月 (14)
      • ►  1月 (10)
    • ►  2023 (223)
      • ►  12月 (13)
      • ►  11月 (24)
      • ►  10月 (33)
      • ►  9月 (35)
      • ►  8月 (9)
      • ►  7月 (8)
      • ►  6月 (29)
      • ►  5月 (19)
      • ►  4月 (15)
      • ►  3月 (13)
      • ►  2月 (8)
      • ►  1月 (17)
    • ►  2022 (72)
      • ►  12月 (8)
      • ►  11月 (1)
      • ►  10月 (4)
      • ►  9月 (5)
      • ►  8月 (11)
      • ►  7月 (6)
      • ►  6月 (1)
      • ►  5月 (1)
      • ►  4月 (12)
      • ►  3月 (11)
      • ►  2月 (3)
      • ►  1月 (9)
    • ►  2021 (62)
      • ►  12月 (3)
      • ►  11月 (5)
      • ►  10月 (7)
      • ►  9月 (1)
      • ►  6月 (3)
      • ►  5月 (10)
      • ►  4月 (16)
      • ►  3月 (10)
      • ►  2月 (4)
      • ►  1月 (3)
    • ►  2020 (135)
      • ►  12月 (8)
      • ►  10月 (5)
      • ►  9月 (10)
      • ►  8月 (25)
      • ►  7月 (17)
      • ►  6月 (13)
      • ►  5月 (12)
      • ►  4月 (12)
      • ►  3月 (12)
      • ►  2月 (8)
      • ►  1月 (13)
    • ►  2019 (199)
      • ►  12月 (14)
      • ►  11月 (11)
      • ►  10月 (15)
      • ►  9月 (24)
      • ►  8月 (16)
      • ►  7月 (12)
      • ►  6月 (16)
      • ►  5月 (21)
      • ►  4月 (12)
      • ►  3月 (20)
      • ►  2月 (12)
      • ►  1月 (26)
    • ►  2018 (176)
      • ►  12月 (18)
      • ►  11月 (9)
      • ►  10月 (10)
      • ►  9月 (14)
      • ►  8月 (20)
      • ►  7月 (19)
      • ►  6月 (11)
      • ►  5月 (17)
      • ►  4月 (12)
      • ►  3月 (21)
      • ►  2月 (10)
      • ►  1月 (15)
    • ►  2017 (243)
      • ►  12月 (14)
      • ►  11月 (14)
      • ►  10月 (20)
      • ►  9月 (17)
      • ►  8月 (18)
      • ►  7月 (27)
      • ►  6月 (23)
      • ►  5月 (18)
      • ►  4月 (16)
      • ►  3月 (21)
      • ►  2月 (29)
      • ►  1月 (26)
    • ►  2016 (403)
      • ►  12月 (27)
      • ►  11月 (26)
      • ►  10月 (24)
      • ►  9月 (29)
      • ►  8月 (25)
      • ►  7月 (24)
      • ►  6月 (39)
      • ►  5月 (59)
      • ►  4月 (29)
      • ►  3月 (48)
      • ►  2月 (25)
      • ►  1月 (48)
    • ►  2015 (623)
      • ►  12月 (65)
      • ►  11月 (58)
      • ►  10月 (53)
      • ►  9月 (42)
      • ►  8月 (71)
      • ►  7月 (76)
      • ►  6月 (62)
      • ►  5月 (70)
      • ►  4月 (34)
      • ►  3月 (30)
      • ►  2月 (31)
      • ►  1月 (31)
    • ►  2014 (604)
      • ►  12月 (50)
      • ►  11月 (37)
      • ►  10月 (66)
      • ►  9月 (41)
      • ►  8月 (41)
      • ►  7月 (59)
      • ►  6月 (56)
      • ►  5月 (40)
      • ►  4月 (99)
      • ►  3月 (68)
      • ►  2月 (23)
      • ►  1月 (24)
    • ►  2013 (156)
      • ►  12月 (15)
      • ►  11月 (23)
      • ►  10月 (12)
      • ►  9月 (25)
      • ►  8月 (13)
      • ►  7月 (9)
      • ►  6月 (8)
      • ►  5月 (17)
      • ►  4月 (15)
      • ►  3月 (9)
      • ►  2月 (6)
      • ►  1月 (4)
    • ►  2012 (78)
      • ►  12月 (7)
      • ►  11月 (3)
      • ►  10月 (4)
      • ►  9月 (17)
      • ►  8月 (4)
      • ►  7月 (4)
      • ►  6月 (6)
      • ►  5月 (8)
      • ►  4月 (7)
      • ►  3月 (5)
      • ►  2月 (7)
      • ►  1月 (6)
    • ►  2011 (146)
      • ►  12月 (6)
      • ►  11月 (4)
      • ►  10月 (12)
      • ►  9月 (4)
      • ►  8月 (13)
      • ►  7月 (6)
      • ►  6月 (12)
      • ►  5月 (19)
      • ►  4月 (17)
      • ►  3月 (13)
      • ►  2月 (25)
      • ►  1月 (15)
    • ►  2010 (82)
      • ►  12月 (11)
      • ►  11月 (14)
      • ►  10月 (13)
      • ►  9月 (9)
      • ►  8月 (10)
      • ►  7月 (5)
      • ►  6月 (4)
      • ►  5月 (4)
      • ►  4月 (2)
      • ►  3月 (6)
      • ►  1月 (4)
    • ►  2009 (69)
      • ►  12月 (8)
      • ►  11月 (6)
      • ►  10月 (5)
      • ►  9月 (2)
      • ►  8月 (1)
      • ►  7月 (5)
      • ►  6月 (3)
      • ►  5月 (6)
      • ►  4月 (7)
      • ►  3月 (13)
      • ►  1月 (13)
    • ►  2008 (128)
      • ►  12月 (8)
      • ►  11月 (9)
      • ►  10月 (9)
      • ►  9月 (6)
      • ►  8月 (14)
      • ►  7月 (7)
      • ►  6月 (13)
      • ►  5月 (8)
      • ►  4月 (7)
      • ►  3月 (16)
      • ►  2月 (9)
      • ►  1月 (22)
    • ►  2007 (55)
      • ►  12月 (23)
      • ►  11月 (13)
      • ►  10月 (14)
      • ►  9月 (5)
    簡單主題.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