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澤的九十”他”述(第二卷)》出版
第一卷於今年4月出版,為「南師學生時代」,第二卷「小學教師時代」,於九月出版,預定出版十三卷。
張良澤教授曾任教於日本筑波大學、共立女子大學,退休回台後,曾任真理大學臺灣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於七○年代致力於台灣文學史料的整理與研究,編有《鍾理和全集》八卷、《吳濁流作品集》六卷、《王詩琅全集》十一卷、《吳新榮全集》八月。著有《四十五自述:我的文學歷程》、《素朴の心》。
。。。。
今天邀請了林水福老師蒞臨文藻講演。老師帶我們領略了《源氏物語》一、二、三部中的多樣文學主題,並深刻剖析了該作品對川端康成、谷崎潤一郎等文豪的影響。同時,老師也分享了他與十原登及大江健三郎的深厚友情。透過對《源氏物語》五十四帖的講述,老師進一步解釋了他在翻譯中採用日本漢字的兩個主要原因:一是保留原著的文化語境,二是方便讀者查閱各帖資料,讓愛好者更能融入作品。
談到與46年前林文月教授譯本的最大差別,林水福老師指出,考量到現代讀者的閱讀習慣已偏離以往的通篇文字模式,他在翻譯和歌時特意分段另起新句,以提升版面的可讀性和清爽感。老師坦言,他的譯本是為當代讀者量身打造的。儘管翻譯《源氏物語》是一個門檻極高的挑戰,但他仍然期待未來能看到更多不同風格的譯本,這份胸懷和謙遜正是君子之風的最佳體現。
這次聆聽講座,讓我收穫頗豐。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有兩點。首先,我以往閱讀《源氏物語》時,總習慣用現代的倫理觀點審視作品中的複雜人際關係,常為其中的愛恨糾葛感到困惑。例如,某人的舅舅怎麼變成了誰的伴侶?某人的姐姐又如何成為另一人的情人?這些錯綜的情感線索時常讓我迷霧重重。今天,林老師以柏木與女三宮的故事為例,提到日本古代的人均壽命和文化差異,提醒我們要以當時的社會制度與文化背景來理解,這些不是對錯的問題,而是文化不同的必然結果。這一點讓我豁然開朗。
其次,對紫之上的文學印象也在今天有了全新的視角。過去,我一直受到《源氏物語》漫畫版影響,將紫之上視作嬌弱的小女孩,尤其她後來罹患肺病早逝,讓人不禁生憐。然而,林老師指出,光源氏在外顛沛流離時,家中的事務其實都由紫之上一手打理。原來,她並非弱不禁風的小女子,而是一位行政能力超群、足以撐起整個家業的女性「CEO」。這一點完全顛覆了我對她的印象。
老師以數十年如一日的深厚學養,為我們細說《源氏物語》,講到一半便因時間關係暫告段落。未及討論的物哀與翻譯主題,令人充滿期待,希望未來能再邀請老師續講。
除此之外,今天還有一個驚喜:亞萍學姊的意外現身。當老師看到出席名單時,還問我:「這個亞萍,是那個亞萍嗎?」沒想到,學姊真的走進了講堂!今天是我第一次見到亞萍學姊,而這位漫畫翻譯界的天王譯者正是我的偶像——她曾翻譯《白鳥麗子》和《惡女》等經典作品,深刻影響了無數熱愛日本漫畫的讀者。能親眼見到偶像,真是無比興奮。
總之,今天的講座不僅讓我與翻譯界的兩位巨匠共度了一段寶貴時光,也帶來許多值得回味與深思的收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