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阿芬信手寫下堪比《紅樓夢》裡,妙玉於攏翠庵裡設茶湯會的文與 字時,我只來得及一邊拿起外送來的「茶湯會」,看她寫越窯小壺、吉州窯剪紙 茶碗、高麗青瓷、清仿明成化雞缸杯,再一路到東洋的深川製瓷、有田燒與古 伊萬里窯,以字配味地吸上一口珍奶,就忘了開口。
最近在中國上海,出現一些專門為困窮者提供免費餐食的店家。這些店的經營者,多是曾擔任外送員的人。他們曾經歷過生活的艱辛,如今轉而幫助社會上的弱勢群體。然而,在這些聽起來溫暖故事的背後,也隱藏著中國經濟變動帶來的影響,以及公立社會安全網未能完善的現實問題。
上海的大街小巷,時常能見到戴著藍色或黃色頭盔的外送員穿梭其中。在其中一條街道上,有一家小吃店門口掛著醒目的紅色招牌,上面寫著「免費吃飯」,這是一家提供重慶特色涼菜的小餐館。只要開口詢問,店家就會免費提供餐點,每天約有數人前來請求幫助。老闆宋凡祥說「這些人多是剛到上海卻找不到工作的人,或是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
宋凡祥今年37歲,來自中國東北的黑龍江,曾經在家鄉經營對俄貿易,但因匯率大幅下跌,導致事業無法繼續經營。於是,他在2021年前往上海,選擇了不需要資金投入的外送工作。然而,現實遠比想像中困難。他每天工作17到18小時,甚至還兼職在拆遷工地工作,才能勉強維持生計。由於長時間奔波,餐點只能匆忙在機車上解決,甚至曾因大雨路滑摔倒,導致外送的食物撒了一地,讓他損失慘重。
根據國營新華社的統計,全中國已有超過一千萬名外送員。然而,他們的社會保障仍相當薄弱。許多外送員在工作時遭遇交通事故或生病,但因醫療費過高,無法負擔而陷入困境。
一名27歲的現役外送員表示,他每月收入約一萬元人民幣,但外送行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四年前,我每天工作七個小時就能賺到這個數字,但現在至少要工作十個小時以上。」他無奈地說。當前,他只能優先考慮收入,無法參加社會保險,因為「現在最重要的是一天能賺多少錢」。
去年秋天,中國各地曾發生多起無差別攻擊的「張獻忠」事件,社會輿論普遍認為,這些案件與社會競爭激烈、部分人無法適應而產生的報復心理有關。當局在年底開始強力打壓,並加重刑罰,事件才逐漸平息。今年3月5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期間,國務院總理李強在報告中表示,已經成功維護了社會穩定。
但是,中國社會真的穩定了嗎?中國政府目前的重點,並非建立完善的社會安全網,而是避免社會問題進一步顯現出來。
顯然,社會依舊還有許多不平,正在各個角落等待時機。來自廣東省深圳市的張海,在2023年2月因參與湖北省武漢市的醫療補助削減抗議活動,並接受外媒採訪,被當局以「煽動騷亂」的罪名關押一年零三個月。他回憶,當時自己只是表達「醫療補助是用來救助老人的資金」,卻因此被捕。張海表示,會到社會之後,還是會持續發聲,這正是中國當局最不樂見的事情。
資料來源:朝日新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