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4.21
榮譽榜
【背景說明】
2 ,礙於規定,目前徐錚不便對此案發表任何談話。等情況允許時, 他會親自提筆說明其發明過程與專利糾紛。
3 ,我只想說一句: 這真是 15 屆的喜悅與光榮呀 !( 張瓊雅)
Apple settles Siri case with RPI for $24.9 million
University says its researchers' work predated iPhone app
By Larry Rulison
Updated 9:16 pm, Tuesday, April 19, 2016
Troy
Apple has agreed to pay nearly $25 million to settle a claim that the technology behind the popular Siri app on the iPhone was invented at 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in the late 1990s.
The $24.9 million settlement was reached just weeks before the case was set to go to trial in federal court in Syracuse.
An RPI spokeswoman declined comment. Apple did not respond to requests for comment.
RPI had claimed in a 2012 lawsuit filed against Apple in U.S. District Court in Albany that one of its engineering professors, Cheng Hsu, and his doctoral student, Veera Boonjing, invented a "natural language interface" system that could answer questions posed by human speech using sophisticated database searches.
Hsu and Boonjing filed for a U.S. patent for the invention back in 2000. RPI, which owns intellectual property developed by its researchers, later sold an exclusive license for the patent to a Dallas firm called Dynamic Advances, which is now owned by Marathon Patent Group, a publicly traded firm that makes money off patent royalties and litigation.
On Tuesday, Marathon Patent Group made a filing with the U.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that it had reached a settlement with Apple in the case, and that RPI would share in the settlement amount, along with lawyers in the case. Apple will get a license for the RPI patent, although it was unclear if the cost was part of the settlement amount. A notice of settlement was also filed in federal court Tuesday.
"We have no comment at this time," Jason Assad, a spokesman for Marathon Patent Group told the Times Union on Tuesday.
It is unclear how much RPI would get exactly in the case. The SEC filing says that "50 percent of the gross proceeds" will go to RPI, Dynamic Advances' lawyers and the "predecessor exclusive licensee of the patents in suit."
It appears also that Marathon and RPI have yet to agree on certain terms of how they will allocate money in the settlement with Apple.
"Dynamic Advances believes RPI has unreasonably withheld its consent to the reasonable royalty rate set forth in the settlement agreement between Dynamic Advances and Apple, and that issue may have to be resolved in arbitration," the SEC filing by Marathon states.
RPI has claimed in the past that the lawsuit could be worth $120 million or more if it were to win, although that number was based on the outcome of Apple's parent infringement lawsuit against rival Samsung.
The actual Siri app was a spinoff of a Department of Defen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roject at SRI International, the research institute started by Stanford University. Apple bought it reportedly for about $200 million in 2010.
In an interview with the Times Union in 2012, Hsu said that he and Boonjing worked for years on their invention as part of the larger project to creat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owever, at the time, there wasn't a definitive commercial application since devices like the iPhone, which launched in 2007, had yet to be developed.
"It was ahead of its time at that point," Hsu told the Times Union. "Who would have thought that that kind of market would be created?"
lrulison@timesunion.com • 518- 454-5504 • @larryrulison
2014.3.18
徐錚教授來信:
Thanks for sharing.I guess we are at the age that we start to gain a keen sense of aging and death. I thought you are a religious person, too. If so, do you have true faith (personal inspiration) in eternal life in any way? Or, what's your personal take/belief on this topic? I raise this question only because it occupie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position on my mind, and I wish to learn from people like you. Please ignore it if you don't feel comfortable to talk about it for any reason. Thank you.
徐學長,
我不是教徒,雖然有些好朋友是----這有點矛盾,因為教徒能否和非教徒之間,是否可能有深交, 這可能是很難說的。
我在東海還沒開學前,就認識許多虔誠教友,他們都是好友,包括我的學長寢室1973級的洪一舟、張忠樸、蕭隆昌等人。我的寢室也有嚴匡漢和沈金標等人,感動入教。
影響我很大的Herbert A. Simon,在回憶錄和著作中,對於死亡和不朽,都只是點到為止。 W. Edwards Deming 是虔誠的基督教徒,他90來歲還可以戴氧氣罩上課,直到死前3個月才罷休。
80-90年代的企業界名人許勝雄先生 ( 金寶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仁寶電腦公司創辦人),約十年前,有感而發 (他的創業伙伴溫世仁(1948年1月21日-2003年12月7日)過世時),深感每個人都只存在他的親友的記憶中而已,而這些記憶,等到當事人(載體)過世之後,也跟著消逝…..
這真是人生不過爾爾的一種說法; that is a fact of life。
****
25日夜我發出:
徐教授給我的信:我看東海大學的校園-
會議紀錄及一些感想
Thank you very much. I learned a lot from
the meeting minutes. There are so many possibilities and each could be
an extremely tricky and complex project. I guess this is precisely why a
grand plan that gives a context to any project is so important. The
president really has his hands full.
You did an excellent job. Thanks for your effort (and sharing of information).
hc『綠色博雅』口號的兩難
不相信校方的『綠色博雅』口號的校友,如何自處呢?
我就是不相信『綠色博雅』口號 (可美其名為vision)的人。
一個月前,我發現自己陷於兩難: 你愛東海,卻不愛東海的代表人的治校方針。
這種惱人的事可能經常發生。 譬如說今晨袁祝平學長邀我下月台北校友會的餐會。
(1000元不是問題的) 他還說有長官會來詳細解釋什麼greeEn, ……等於是交錢去受刑。
所以, 有什麼不禮貌的事,請學長諒解。
(我在16日的東海大學開《我看東海校園的發展》座談會已說過, 讓蔡副校長臉色不太好……)***** 我請教徐錚教授,這兩難有何解法?
他的回答:
You know how to handle this dilemma better than I
can. I would try either to focus on some specific issues/aspects of the
university (a kind of "functional" attitude) or to keep an arm's
distance to the university administration, including their PR
activities.
I always believe that we can have only two approaches
to the problem of Tunghai: 1. fine-tuning, one issue and one step at a
time (bottom-up), and 2. transforming vision and big drive (top-down). 『綠
色博雅』does not seem to be either - I don't know what pressing issues
(e.g., student-faculty ratio) it addresses, and what transforming
strategies it bestows (e.g., developing the under-used land assets and
integrate/expand the core campus)? Without concrete and compelling
substance, it could destine to be only a 口號 - a buffer to protect the administration and shield off criticism?
This
slogan does have one immediate effect: it distinguishes for the
administration who are friends and who are foes. If one does not embrace
it, then not only one could feel aliened (like you), but one could
also be kept at an arm's distance by the administration.
Thanks for sharing pointers. I will find time to read them as soon as I can.
*****
從2013年11月之後, 我與徐學長保持平均2天通一次信的習慣 (我發個人newsletter 給一群朋友) : 他用英文,我用中文。在美國闖天下是很不容易的,所以難免有低潮。
跟他的互動,真是多, 我取本周陳巨擘先生的信為例:
徐錚兄,您好:
很不好意思,漢清竟然先行寫信代為傳達。我認為您所提的建議都很中肯、也很具有前瞻性。 尤其您在最後特別強調的mantra, a great campus vision can only come from a great vision for the university, and be a part of the latter。我是完全贊同; 東海這些年來最大的問題就是只求survive,world- class vision大概沒有人去盼望吧,即使只是夢想。 但是我認為您在第二點提到,新校園規劃應該由董事會進行top-down initiative,可能過於高估東海董事會的能力。 他們要作這件事,可能就要先具有您所說的world-class vision。他們有嗎?我倒是存疑。另外, 新校長在應徵時所提之辦學理念是董事會所認可的, 那就應該全權交由校長來履行他自己的目標, 董事會應該是站在支持和監督的角度,而不是直接介入校務。 我覺得現在東海最大的問題是現有老師的scholarship離 world-class還有很大的距離, 而且不容易聘到好的老師。好的老師大都會被台大等國立大學搶走; 同樣,東海也很難招到好的學生。我認為有world-class scholarship的老師,和有好的學生, 才是造就出world-class university的兩大靈魂,學校要如何培養出這兩大靈魂, 可能才是我們要極力行動的方向。這是我的淺見,還請指教。 我是16屆社會系,以前在學校時因為很喜歡學校開架式的圖書館而常流連在圖書館裡, 當時我所借的書中十之八九,您都已經簽名借過, 所以我看到您的簽名時,就會有記憶猶新之感。 很遺憾當時在學校沒能認識您, 但很高興能在40年後一起來關心東海的未來。 With best regards.陳巨擘
*****
Dr. Mark Thelin 練馬可 理想、創造性和東海大
文建兄:
我已另寄上補正的校友餐會名單。可否請兄附加在此, 並連同Joyce寄來的照片( 或再加上益裕兄之前所寄的餐會合照),一併傳給同學?謝謝之至。
徐錚
各種機緣凑合,我在畢業四十年後,居然能在學期中返回東海, 首度以挍友身份參加校慶。感恩之外,也感受良多。此行匆匆, 兩天越洋越洲飛行,五天來去台北台中,行程滿檔,身心俱疲。 終於明白「四十年」的威力。
清晨抵達桃園機場,當天下午就參加工工系的研討會。近九十位碩、 博士生,再加幾位系上師長和同學陳潭,盛况實在遠超我們當年。 但是師生比率也形成一大憂患。工工系顯然是學校的一大支柱, 而預算是否相稱卻不明。但系主任洪堯勳給我深刻的印象, 十六屆的學弟老友蔡禛騰也重任副校長,因此工工系本身的經營, 應在好手的把握之中。
今年校慶也適逢路思義教堂五十週年生日。當天在堂中有主日崇拜, 由我們在校時的董事長周聯華牧師證道,羅芳華老師司琴, 練馬可老師和聯董會的一位副董也在座中。在唱詩班的高超合唱中, 我第一次感受到這些年的傳承。「我們的」 東海並沒有只剩下一個校園吧。 想起洪主任帶我參觀的零零落落的第二校區,心中只涌起一個意念: 傳承理想,生命之火不息。事在人為;東海最美好的日子, 不必然在過去,更應該在未來。
校慶餐會熱氣騰騰,席開整個體育館大廳。人聲鼎沸, 久別重逢的驚叫此起彼落。可記的花絮不少,兹取一例。 節目的高潮,從觀眾心理來看, 應是由四位身材無懈可擊的美麗女生演出的阿拉伯舞蹈了。(對了, 正是你想像中的那種電影上的艶舞。) 從當年土風舞社的水舞到今天的熱舞,這變化之大,把「四十年」 充分形像化了。如何不把曾經是滿頭黑髪的徐某, 變成如今白髪也稀疏的徐老爹,真是連社長陳允恭也要瘋狂。 話說回來,女大十八變, 四十年前的土風女生也可以變成舞藝精熟的國標貴婦。 能和那四位年輕舞者爭鋒的,其為我們十五屆的老媽們乎?( 附上由吳文建爭取來的張瓊雅照片為例)
校慶次日,鄧益裕學長為校友會(袁祝平等等) 在台北舉辦了一個校友晚餐會,有近四十位參加,以十五屆為主, 但附近幾屆也有,如鍾漢清、陳國雄等等(見名單)。 有同學臨時不能來,也有紐廷肯(十化)和林慈(十二建) 臨時加入。除蕭隆昌、江銘鐘二位董事和詹彩虹監察人外, 董事會還在蕭董的安排下,破例來了大家長汪群從董事長。 比較不常出現的簡學仁也撥冗出席。這些都讓我們感謝。 聚會從六時到十時,熱烈又友情洋溢。和校慶餐會一樣, 食物頗有剩下。看來我們真是進入養生期了。此外使我印像深刻的, 是歲月並沒有在多數十五屆同學的身上留下太多痕跡。秦葆琦、 林淳美、詹彩虹、陳秋蘋、陳允恭、潘永堂張滄舟、李培基、 郭震坤、蔡慶瑞等等皆是。再以蕭隆昌為例, 他甚至比在東海時更見風流倜戃– 君不見蕭兄興冲冲傳閱本屆大媽的國標熱舞照片嗎?觀者大悅。 至於我,得到最大的稱贊,就是朱嘉進和陳博仁所說的:「嗯, 看久了還依稀可見當年的味道。」嗚呼,下次一定要戴頂假髮。( 徐錚寫於十一月十一日二○一三年)
照片說明:
一.陳博仁自湯銘哲校長領槳
二.王薇、洪堯勳、徐錚
三.路思義教堂周聯華牧師證道
THU
Alumni
Quarterly
Quarterly
好好生活,勤能補拙-徐錚校友
徐錚校友,東海第十五屆工工系畢業。畢業後於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先是完成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碩士學位、後完成管理科學博士學位。現職於美國壬色列理工學院工業與系統工程學系教授。
在校友返校餐會,充滿懷念氣氛下,聆聽到徐學長激昂的說著:「東海,我回來了!」我想,這是東海人都會存有的感動,且其價值對每位校友來說都有不同的記憶點。對於學長來說,這次回娘家旅程,不只是找回以前記憶,更是「傳承」的延續。 穿著筆挺西裝、和藹可親、言語中帶點幽默卻有獨特的個人想法,文人所散發的風采與威嚴,是我對學長的第一印象,親切地態度,讓訪談過程順利,且其言語都值得我們省思。 學長於就讀東海工工系時期,指出東海工工並非是第一志願,而是因為當時聯考分數剛好落於東海而選擇就讀;但即便如此,工工系的學科討論範圍較廣泛,且整體 格局、眼界與其他科系相比相對較大,符合學長不設限學習的個性,進而努力學習,甚至培養成職涯興趣。爾後到美國念書時期,因為東海舊有的環境、教育體系與 美國有很大的不同,學習過程有一定的困難度,可是學長提到,雖然辛苦,學的東西「慢卻扎實」,透過幫助老師做研究所獲得的獎學金或研究助理費,讓六年學習 順利完成。且因為這樣自己積極爭取各種機會,讓剛好每年所做的研究論文都轉變成新的研究方向,開始讓生涯研究不只侷限於原先選修的工業工程學系,更跨領域 的研讀管理學、資訊工程學,讓學術生涯更創新發展。 如同很多學生一樣,求學過程必定都有辛苦的地方,對於學長來說,傳統所訓練出來的社會觀念、教育方式、學習態度等,與爾後在美國求學的文化背景都有些落差,固然困難重重。其中,學長提出幾項自己在求學時所發現的拙: (1) 語言能力:英文補強。在當時東海的師資設備,雖然已經頗完善,但與美國英文教育出生的各位競爭者相比,還是有些不足,於是在當時環境,學長透過自己獨立學 習,例如:正式請老師校正英文發音,或是透過平常看電影、閱讀雜誌,而克服語言即講話與寫作能力,提升語言能力。 (2) 思考能力、教育方式、學術訓練。當時在東海所吸收的觀念與態度,與美國相較之下,需要轉換許多模式,符合學生期待。 (3) 人際關係:學長到美國就讀,在橫的移植下,需要適應與當地人的相處,透過不同階段的磨合、接觸、溝通,讓自己能更融入生活圈且更能理解其社會文化。 學長相信「勤能補拙」即可解決所有問題,最重要的是得了解到自己的「拙」在哪裡,積極訓練自己的智力、能力、毅力、耐心,才能提升自我競爭力。雖然這些都 是必經的辛苦,但其收穫可能透過日後學生轉述的回饋與社會工業界對其研究價值給予肯定所呈現,那才是最大的教育果實與報酬。 東海四年,給予每位校友都有不同意義,學長指出東海時光是他「最快樂的時光」,當時校園風景、住宿生活、學校自由風氣、勞作教育等,提供很多教育、人生成 長經驗、也許緣份就是如此,如果沒有當初剛好的聯考分數落在東海,或許所得到的特別價值就會不一樣,也不會如此深刻。對於學長來說,大學有著重要的觀念: 即為「全人教育」,這與東海正在推廣的博雅教育其實是雷同的想法,重點著重在於,透過最基本的一些人際相處、語言邏輯、學習照顧自我與他人等基礎,結合專 業教育,才能讓在瞬息萬變的未來即使是少了專業技能時還能透過那些"學習"到的"分析能力"與"頭腦知識"保住特質,妥善發展。 現在社會情勢,許多畢業生都希望能出國求學求工作,而詢問到學長是否建議學生出去國外學習時,學長說:「不管是短期或長期,都希望每個人可以視自己情況而 做調整,鼓勵大家都出去尋找對自己而言最有影響力的國家,進而了解自己這些東西夠不夠,那不夠瞭解的層面或努力的目標應該在哪,而規劃有意義的生活,這些 生活不論是念書還是觀光、打工,只要找到自己合適且能有效率地真正學習到東西,都是一種開闊視野的方法。」 在與徐錚校友訪談的過程中,發現都脫離不了一種最真誠的學習態度,最後學長也以「好好生活,勤能補拙」鼓勵學弟妹,希望透過瞭解自己的拙改進後求進步,培養活到老學到老的學習能力,認真求學,終會完成自己目標! |
大學教育旨在培養學習能力
本年度的傑出校友中,以陳博仁(15屆生物)、徐 錚(15屆工工)跟我的接觸稍多。有一件事很值得思考,陳的餐後專題演講題目「免疫學」,他說在東海時,只上過一小時此領域的課。同時的,現在是資訊系統科學教授的徐學長,在東海只學過一門科學程式語言FORTRAN。徐學長還介紹過,他的同學在這方面自修,做到當時很好的中華電腦公司的副總經理…….
一句話,兩位學長在東海都學了自修的功夫,可以再深入學許多新領域的學問。徐的餐後專題演講題目「東海的美好日子在未來,不在過去」,開宗明義就說這。 他有另外一套東海國際化和博雅教育的藍圖,我認為可能遠比現在的綠色博雅更對東海有長遠和全面的影響,譬如說大學四年每年都修英文與資訊科技IT課目---將所有課程和學習整合在諸如Facebook等平台上,重新與聯董會旗下的姊妹大學合作與交流…….
徐學長的提案其實是一整套的,我只提一部分。我希望他有機會將它們寫出來。
董事長的反應很直接,四年英文的師資和經費我們都無法負擔。
可是我認為此案必須深入討論。我認為大家應反思自己的教育過程,「照著徐學長說的去思索」一番……
2013.11.4 晨: 這 次徐教授回國.沒有機會就他今年的新書Information Systems做一整天的討論.甚遺憾. 他在該書的Preface末段說:The field of Information Systems has come of age. The author's academic career has also come of age. This book presents a tribute to both.
2013.11.2 徐錚 夫婦參加我在台北紫藤廬舉辦的"2013譯藝獎頒獎餐會.12:00-14:00
由於主角是我原simon university blog的朋友. 所以可說招待不周.
他問我許多關於我的履歷和某些人物的看法. 我一向快言快語.....
他送我一本今年2013元月出版的大作
Information Systems: The Connection of People and Resources for Innovation - A Textbook [Hardcover]
- Hardcover: 360 pages
- Publisher: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 (January 25, 2013)
- Language: English
- ISBN-10: 9814383511
Information Systems: The Connection of People ... - World Scientific
www.worldscientific.com/doi/pdf/10.1142/9789814383523_fmatter甚至有定稿:
我送他們一張dvd. 下周一晚餐再多送書:
******
漢清系友
感激通知好消息
我已將此好消息公告於工工系電子看板首頁並做跑馬輪播
工工系網首頁也會一併放入
讓系友及學弟妹一齊分享這好消息
更感激您協助撰寫對東海工工的回憶
堯勳 敬上
20131002-徐錚獲獎.jpg |
恭賀徐錚教授榮膺 東海大學第14屆傑出校友!
熱烈歡迎徐教授11/3
(星期日)回東海參加母校58周年校慶及傑出校友頒獎典禮
(當天早上10:00am 在東海教堂 舉辦路思義教堂獻堂50年禮拜 ,Dr.
Thelin 練馬可教授專程自美返台參加。)
------
徐學長:
上周得知我的同學楊安華在美國病逝.
我1975年起就沒有跟他聯絡.
不過我很快就在東海給他弄個僑生獎學金: 四年獎8位大二共20萬元. 我們班上還會有人捐.
這讓我改變些想法. 想將與僑生的一些互動整理 還有兩位台灣著名的譯者都是僑生
所以大概的綱領如下. 希望學長賜序
(包括書名之改正等)
目前我們的書和研討會(2013.11.2 周六 東海大學)的要綱
僑生與我們:國際交流與譯業獎討論
僑生是大學國際化的先鋒
東海的統計和故事集
紀念楊安華先生僑生獎學金:楊安華先生與東海1971-76同學
僑生交往經驗談:1971年起:東海大學、當兵、Essex大學
啟示錄:烹飪與建築教育推廣與專業教育的行動研究
*****
紀念戴明哲學圈(DPC) David Kerridge 教授專輯
紀念我的導師Remembering Prof. David Kerridge鍾漢清
《戴明博士文選‧前 言》Foreword (David Kerridge) 2009
作業意義─如何把觀念具體化為實際(1999/02)
轉化而非干預
複雜之管理
轉化之模式 (A Model of Transformation)
*****
(童元方教授座談會? )
譯業獎(II) 百本里程碑:梁永安先生
梁先生的一些「代表譯作」感想與心得
譯業獎(I) 愛麗絲夢中奇境二部曲:張華先生
試譯:Aldous Huxley論莎士比亞A Sentence from Shakespeare 等兩篇;
島崎藤村『夜明け前‧序の章』 鍾漢清
You did justice for Deming in Taiwan. I was impressed with your ability to promote economic review of many aspects of the prevailing mode of production in Taiwan. Clearly, you have macro perspective while also understanding the micro level of activities. Thanks for sharing with me your (earlier) work.
徐學長:
今天這兒是6月15日。 我寫這封信是要向你報告,6月份沒辦法交H. A. Simon的檔案給您參考。
這是我幾天前(周一)的報告:
"今晨草擬我下幾個月打算寫的書。
關鍵少數:領導的藝術
前言
史所貴者,義也;而所具者,事也;所憑者,文也。---章學誠《
朋友:昨天才決定,或許可以寫出下面這樣的書。一本半部是在紀
第一部:關鍵少數:領導的藝術
第二部:紀念 David Kerridge 教授
第三部:紀念 Herbert A. Simon 教授
索引"
----徐錚 6.17回信
My friend, you are really pushing yourself hard. I'm going nowhere, thus the deal is always on - just let me know when you are done, and I will gladly oblige with a preface for your work on HAS.Hope you are enjoying the summer.
*****
送硬體相對容易. 請李學長考慮15屆徐錚先生的建言: 讓所有學生都學四年的電腦相關科目 作為東海博雅教育的主幹 (憑記憶引述).
-----
他在 東海時就有文章在中央日報等處發表 是我心目中的才子
他們班上我認識一半以上 有的很親
然而卻一直沒機會與他談
所以今天特地google 五頁 找出一些相關資料
當作我對他的敬禮
***
. hanching chung [2011-05-07]
最高興看到一些學長和同學願意在這兒相會。
---
【東海大學校友關懷母校整體發展論壇】建言區
. 徐錚 Class 1973 工工系 [2011-05-07]
東海最美好的日子不在過去,而在未來
徐錚
Class 1973 工工系 hsuck007@gmail.com
April 24, 2011 Easter
東海大學自聯董會淡出後,各方公論認為,一直受兩個問題困擾:(一)缺少一個强有力能保育學校追求教育理想的董事會,(二)缺少捨我其誰感動人心的教育理 想。目前看來,一個正本清源的作法是由不涉學校利益的海內外校友來主張高風險高爭議的願景,從而督促董事會朝此目標衝刺。在千千萬萬校友中,我願在此時此 地舉手,提出一個由校友出錢出力來做的議案:全面深入地檢視,東海未來五十年要怎麼走。
東海何處去?東海需要起而行的具體的vision, strategy, programs來真正改革學校,庶幾熱望不致永遠流於空談。事實上東海只有三條路可走:關門,微調,脫胎換骨。要關門,還地於民,只好由校友講。要大開大閤,不成功便成仁,也只能讓校友去講。
東海開創以後就一直在微調。任何董事會和校長在當前的環境下,恐怕都會繼續當前的格局,真有可能做得比現在更好許多,好到可以直比國立大學嗎?本人相信, 東海今天的處境,大半應是非戰之罪。如果少子化和國際(境外)競爭是一隻追逐在台灣所有大學之後的餓熊,東海應該也可以繼續跑在後段班的前面,繼續生存下 去。
但是如果我們要的不只是生存而已,我們就要問,東海存在的意義何在?如果多一個東海不多,少一個東海不少,那何不關門算了。關門反而幫了台灣的大學嚴重過 剩的問題,也有助於台中縣市的開發。事實上樹欲靜而風不止,東海大學匹夫無罪懷璧其罪,政經黑手未必容得一隻無力自主的肥羊繼續無辜地消遙。我當然不以為 東海應該關門。這不只是一種校友的不甘心不情願不信邪的主觀意志,更是來自我們對台灣高等教育現狀的憂慮。
如校友們所說,東海的價值以及我們至今對東海的懷念,正來自東海當年所成就的高素質前瞻性引領全國的全人教育(自由學風、優質教育、誠樸校園、親近同儕等 等)。今天這樣的價值是否已成多餘?當初東海的典範是否已然落伍?台灣是否已不須要這樣的東海、已無這樣的東海生存的餘地?建立這樣的東海是否仍是今天的 東海最有條件來做的事情?是今天的東海在台灣的大學巿場上最大的niche?是我們東海人今天還能對台灣做出的永續貢獻?如果是,我堅信是,那麼東海的前 景其實非常清楚:明天的東海必須在新的社會條件下重建我們所自豪的價值,這様東海才能重振,也才值得重振。
我們的責任就是找出一條可行的路,然後全力以赴。但是首先,我們必須打破失敗主義,而認識清楚,東海的價值可以重建也必須重建。不從太平天子太平臣(各個大學的領導)的謙遜出發,而從公民對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教育部等等)的使命感出發,我們或可提出
一些「起而行的具體的vision, strategy, programs來真正改革學校」供東海領導層參考。若果真能凝聚共識,那麼大家前仆後繼眾志成城,也是對社會的回饋。
校友會可以籌款任命一個由世界級專家組成的小組,取得董事會和校長支持,進駐東海,造訪各界,研擬評估一個東海中長程的發展藍圖,交由學校各方公評。為了抛磚引玉,更為了避免流於空洞,個人願意不惜被譏評提出一個轉型的思考做例子,如下。
一個高素質前瞻性引領全國的全人教育,或可以建立在一個新的東海大學標竿上:把學校轉型為一個二十一世紀的新全人大學(professional liberal arts),而非一般性的綜合大學。比方說,以專業導向全球視野的全人教育為目標,建立一個在教學品質四年校園經驗和國際化課程方面佔先的優質大學,落實 在全體住校、四年英文和四年IT通識教育、有宗教關懷的生活實踐和社區服務、國際教授學生和學程、國際文教合作校園,終身學習課程及校友網絡和子女優惠、 以及超國立標準的師資和待遇等具體措施。調整院系、課目、教學,全球取經,全球策略聯盟遠矩合作。經費自給自足。與國立大學爭鋒。
當然,任何人都會質疑經費自給自足這一點:錢從那裡來?其實,錢從來處來,使用者付費,量出為入,滙聚多方,並不見得非要依賴救世主或經常性的大量補助不 可。以常識來看,今天東海經費似乎自給有餘,而逢甲淡江等私校也理財有方。若然,事在人為,以上藍圖並不會貴到遠離現實。如山下的可開發校地應可支持四年 住校、國際文教中心(會議、育成等等)、教職員社區等建設。銀行貸款應可以學生住宿費、場租等預計收入為質押來達成,而教育本身新增的支出應也可以學費支 應。到底全人教育的成本,含英文和IT,不致於像理工學校那樣高。東海固然要保留核心的理工科系如資訊、工工和生物等,但可以避免走大成本的路。至於經常 費以上或一次性的投資如強化課程和師資設備等等,則可以和募款和學校的其他事業掛鈎。
最關東海存亡利害、也會是各方勢力垂注所在的當然是校地。未來學校發展「綱擧目張」的要害就在大片可開發校地的整體規劃和利用上。百年大計成於始,規劃先 行,主其事者有成為貝聿銘、陳其寛第二的機會。必須堅守文教立場,不受財團或個人操縱,設立專業部門永續經營。東海的在地關係也應該深耕經營成為學校的優 勢,而附中和小學及其校友、家長應是其中重要一環。東海甚至可以和市府協調與工業區的連通,以在不違背學校立場的同時,能爭取到大型和長期的補助,幇助學 校發展。辦學有成,捐款之門可望大開。
用經濟學的觀點來看,東海有三大優勢:卓越的品牌歷史(全人、國際化等)、大量可開發校地、和優質的忠誠校友。東海的前途就決定在這三者的使用上:合則興,離則病,背則亡。東海的價值必須重建,東海最美好的日子不在過去,而在未來。
---
徐錚,美國壬色列理工學院決策科學與工程系統學系教授
Exploring Service Science for Knowledge Economy
報告人/Speakers:
徐錚,美國壬色列理工學院決策科學與工程系統學系教授
Cheng Hsu,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Decision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Systems, 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2009-11-26
服務創新與全球資訊網研討會
Conference on Service Innovation and the World Wide Web
東海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
懺悔2008 ‧感恩1973 徐錚 (工工系) 05/01/2008
東海四年,生活在世外桃源裡,又有求知交友的特權 (相對於非大學生);而經濟上大家基本都不奢華,因此沒有多少階級的壓力。這樣的日子在人的一生中的確難再求。我想很多人都會像我一樣,把東海四年作為自己一輩子難得的快樂時光,既能逃開自己家中或有的問題,又能無窮無盡的汲取東海的山風,追逐自己的夢想。
東海就像一個轉型函數,在這四年裡把我們全方位地轉型成另一個我們比較喜歡的人。這個轉型就是許多人說的東海的『環境』— 從校園到圖書館到整個全人教育— 帶來的潛移默化吧!我自己一頭栽進教育界二十多年,愈來愈相信 Liberal Arts 的教育典範,而東海就是這個典範。這個典範最具體的表現其實是人,這個典範下的學生。我們既是東海的產品,也是東海教育的協同參與人或說協作人,也是東海典範,東海機制的共同創作人,共同擁有人。
就 說我自己,東海對我的轉型,一大部份經由全體的東海同學來影響。這裡面當然有我的朋友、室友、損友、益友。但是在當年,我真的不懂,真的有太多缺點,真的 錯失了太多受益的機會。我冒犯了許多人,沒有進一步認識許多人,更沒有努力去認識每一個人,我辜負了東海許多。我的錯失從大一寢室開始,用功的室友們,畢 業後天涯海角一直難以再讓我結緣。朱東陽、梁文照從未能再見。而李培基(去年一敘),林天賞(1980年代中同機自L.A.返台),畢業至今只有一面之緣。謝禧圖自1980’s中之後,也緣慳一面了。對我幫助最大的『一夫一妻』(1517室) 和『一夫二妻』(1527室)幫,始終代表了人生美好的一面。但是我怎樣向他們,從溫肇東恆久的友誼和陳鴻圖對我的大力幫助,以及張滄舟的友直(加慷慨的咖啡)和陳惟寅的友諒(加溫暖的攝影),一直到球友、牌友、(土風)舞友、蓋友、歌友、書友的陳允恭、金承璋、曾銘輝、詹銘峯、周林豐、趙克難等人充分的道謝呢?希望我能讓他們感受到,今天我如果作了什麼對的事情,不論是生活或工作上,都有他們的幫助在裡面。
這樣的影響當然來自所有的同學。本系的其他同學 (陳銘欽、米功偉、高清文、陳潭、翁中台、陸建羽、石文良等等) 和共同上過課的化工系、生物系,和相隣的化學系、物理系同學,和英文課 (莊純華、陳建文、江慶生、劉志明、陳文進、戚維功等等) 的同學,當然都是我感恩和懺悔的對象。整個1973班都是牽連在一起的網絡。我自己錯過了透過好友王宇東 (建築系) 去認識更多建築系同學的機會。在更大的範圍裡,我沒能透過好友林載爵 (歷史系) 去認識文學院的同學,特別是許多敏銳的男生。其實我受到陳博仁 (生物系) 對信仰的態度的影響,受到張龍台 (中文系) 長衫的啟發。也欣賞已故的康樂 (歷史系) 和朱書焱 (中文系) 的大度,但是我都從沒有去向他們請益。大四想去修一門經濟課,結果第一堂課就行為不檢,差點被修理 (幸虧潘永堂沒說是否經濟系全體公憤,否則,我可宣稱曾經有機會和吳乃仁『不打不相識』……)。 如果想為自己解說,為何我沒有把握機會多認識許多同學的根本原因,是我在社交上有些畏縮。一直到現在,我還是不能在社交場合揮灑自如。心理學家會說這是缺 少自信,怕被拒絕。此話大概有理。比方說,大一和生物系一起上化學課,優秀的女生遍佈前後左右,但我就是不敢去『愛慕』(這是從韓劇”大長今”學來的話)。一來怕被拒絕,二來怕被生物系的男生揍。
說到愛慕,這其實是我們人生成長經驗中最有力的一部分。是不是可以說也是我們東海經驗中最難忘的一部分呢?東海的環境啊,就是一個愛慕的環境;而東海典範也是愛慕的典範:愛慕有理(花樣年華),愛慕有利(24/7)愛慕有節(人言可畏)。記得當時年紀小,你愛害羞我愛笑。三十五載,故人可好?大度山的不朽,離不開年復一年的純情。我的感恩和懺悔,和暗暗的愛慕,大概不比人多,但也不比人少。我尊敬的1973同學們,可願意一起來串連上這昇華了的各自的綿綿情,情在東海,東海情在。
我不知道有多少同學還在乎三十五年前的東海四年,還願意到Las Vegas 來重聚,一起見證這集體記憶的四年。馬志道和吳文建要大家接力為十一月Las Vegas 同 學會寫催情文章。催情是年輕人的事,濫情才是我輩的事。泡杯茶,悠然望南山。東海的四年,不是山風吹得散的。心底的濫情,也不是只有追憶才能分享。朋友是 真的,當年的青春是真的,我們有過的夢也是真的。這個世界上我們還有見證人。你也許不想去,不能去。我也一樣。但是我不要再後悔了。這次又不去,下次…一根頭髮都沒有了。與君共勉。
ACKNOWLEDGEMENT: This piece is made possible by Joyce Shieh. Her kind encouragement and tireless help finally convinced me that I ought to share my feelings with you. I may not see you again, but I remember the time when we were all there. I wish to say, to our youth, to memories, and to life.---
2005年捐款
US$500 蔡詠娟、吳文建、莊純華、徐 錚、游思俊、陳木發、陳博仁、阮立娜、荊大彤、 朱瑞華
----
1972/5 科學月刊第29期
徐錚等讀者的來信
編輯先生:
貴刊自三月號開始刊登作業研究(大學課程中常用的另一 譯名是業務研究)的專欄,這實在是「科月」切合我國需要的一大盛譽。恐怕自有人類文明以來,資源有限就始終是個嚴重的挑戰了;近代科技的飛躍發展,更讓各 種自然或加工的資源顯得格外珍貴。如何物盡其用固然還是問題,而如何把有限的資源作最佳的分配及協調,以使人類得到最大的「滿足」及最好的福利,更是物質 發展的基本關鍵。美國的太空計劃,如果沒有隨同成長的管理科學來綜理調配,恐怕舉美國全國之力,也只能讓太空人坐困地上的「模擬」愁城而已。以O.R.為 中心的管理科學,對已開發國家固然重要,在開發中國家的重要性,如果把競爭的因素考慮在內,就更有過之了。我國近年百廢俱舉,自大鋼廠、交通建設以至社會 福利,莫不為當前急務,而力不足以並舉也是人人共見的難局;然則何者優先,如何以最小代價進行,更是人人共知的要求了。以上固然是大的一面,其實小的一面 也一樣如此。黃先生的大文已經扼要地介紹了O R對一般問題所可作的貢獻了。可以說小至個人事務工商企業的經營發展,大至國家的經濟計劃,莫不需要通盤的、切要的研究、規劃和控制,也就是管理所能作的 貢獻。
我們因為攻讀的科系與管理科學有密切關連,所以對「科月」開闢作業研究專欄深為共鳴,更深盼成功。最後,黃先生大文中曾提到一些O.R.的雜誌,並以為是在臺灣找不到的;剛好我們知道東海大學的圖書館有其中部份雜誌,就把名稱及卷數抄在下面,以為有心讀者參考。
1. Management Science,自1967 Vol.15起。
2. Operation Reserch,自1967 Vol. 15 起。
(附帶還有“The Bulletin of O. R. Society of America”)
3.日文業務研究,自1968起。
東海大學工業工程系
徐錚、溫肇東、張滄舟 同上
-----
情義東海 經濟系 潘永堂
1993年秋天十五屆畢業的東海人,在台北陽明山舉辦20週年Reunion聚集了80多位同學,酒酣耳熱聊不完東海故事。會後再有十多位夜宿陽明山,乾脆聊到天亮。2003年的30週年Reunion在台中福華飯店舉辦,還邀請校長及多位老師參與,隔天還有續攤到東海校園及廬山一遊。記憶中畢業後經濟系的同學差不多每年都會在台北聚餐,有時候歷史系的同學阿彬以及台大經濟系畢業的阿坤(現在台大國企所任教)會來插花。這幾年已逐漸打破系際藩籬,由TEFA的楊明哲負責聯絡,只要有同屆的同學返國探親或渡假,不論是政治、社會、經濟、外文、生物、工工、建築、歷史系等,都會歡聚一堂。
感謝南加州的同學辛苦籌備這次在Las Vegas的35週年Reunion。看到報名的同學名冊,有些真的是畢業後從來沒見過,更有一些連名字與面孔都連不起來。2004年秋天參加Princeton, New Jersey東海校友的聚餐,是畢業後第一次見到陳芝蘭、蕭雅麗、陳蘭峰、詹瑞祥。會後詹瑞祥開車送我到Princeton車站,我還真不知他是化學系畢業與陳芝蘭一等婚姻。記得大約是1995年在高雄小港機場要搭回台北的班機時,無意中卻看到熟悉的身影,原來是許大江與夫人要出國到歐洲探望學琴的大女兒,許恕藍學成歸國後成為奇美交響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這樣的連繫成為日後奇美交響樂團在台北演奏時可以拿到不少公關票,以饗TEFA的東海校友。
工工系的徐錚在五月初的一篇懺悔與感恩,的確是寫出了我們東海四年中有太多值得回憶與惋惜的事情,因為我們有太多沒有去接觸與認識的同學,更何況有些同學還是你我一生中少有的患難知己。
想起值得追思的故人,朱書焱與我同寢室2年,腦海中還依稀浮現每當日落黃昏後,從校園走回寢室就望見阿彬與老朱在半圓盤的桌燈下互相爭奪蜜月橋牌的發牌權。
張忠樸的尋智工作室對電子工業品管體系的建立與推行,實在頗受業界的敬重。2002年七月初台燿科技公司聘他為獨立董事,可見他在業界的地位,這也是我與他最後一次的見面。康樂與我將近40年的同學之情,2007年 九月中旬他說等我出差大陸回來後再約時間小聚一番,無奈一向瀟灑利落的他卻不告而別,令人扼腕,如果張川田還在,我真想請他幫忙,我是祖籍宜蘭的半個噶瑪 蘭族,有什麼方法可以恢復祖籍,不為子女大學考試加分,不為原民社會福利救濟金,只想退休後回宜蘭當個噶瑪蘭族的在地解說員。
來吧,畢業35週年的Reunion在Las Vegas是我們千載難逢的一次機會,你可曾想過如果畢業50年或60年 再辦同學會時,你會參加嗎?是拄著拐杖參加?或掛著尿袋坐在輪椅參加?夕陽西下,日落黃昏的情景有時不免感傷,不論你是已經準備含飴弄孫、或是坐擁山丘、 河岸的億萬豪宅,我們都已漸漸地步入退休前後的黃金年代。不論是催情還是濫情,都請我們東海的同學再來一次情義相交之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