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0日 星期三

查理柯克(1993-2025. Charlie Kirk, Right-Wing Force and a Close Trump Ally 保守派神童,右翼力量 (「我們想要改變文化,」他在二月接受《紐約時報》雜誌採訪時說道。展現出利用社群媒體和校園組織來累積追隨者的天賦,透過廣播節目、書籍、政治組織和巡迴演講.....),川普哀四天;紐約時報;CNN /Joel )。    

Joel

美國保守派陣營傳來令人遺憾的消息,年僅31歲的查理·柯克(Charlie Kirk)在一場大學巡迴演講中遭槍擊身亡。他的突然離世,不僅使保守派失去一位極具影響力的青年領袖,也讓人重新檢視他短暫卻深具標誌性的政治歷程。

柯克自2012年共同創立非營利組織「美國轉折點」(Turning Point USA,簡稱 TPUSA)以來,便致力於打造新一代的保守派基層力量。他將政治宣傳、校園組織與媒體操作相結合,開創出一種全新的保守派倡議模式,深受共和黨與總統川普的重視與倚重。

柯克的影響力橫跨多個領域。他既是知名的廣播與Podcast主持人,也是 TikTok 與 YouTube 上的年輕意見領袖,更是共和黨校園運動的推手。他的多平台策略使得保守派理念能夠快速滲透至年輕族群,不僅在線上引發熱烈討論,更透過實體活動形成具體的選票動員力量。正因如此,柯克被視為「MAGA 世代」的重要發聲人,他的陣亡令許多支持者與觀察家感到不可置信。

事發當天正是柯克展開名為「美國復興之旅」的秋季大學巡迴行程。他為了專注準備,特意停播當日的廣播節目,卻在演講開始約20分鐘後遭到槍手近距離射擊,子彈擊中頸部,最終宣告不治。這起事件立刻在全國引發強烈震動,各界人士紛紛表達哀悼與憤慨。

保守派媒體人梅根·凱利(Megyn Kelly)在與葛倫·貝克(Glenn Beck)的直播對談中哽咽表示:「我們失去了一位我有生以來最重要的保守派聲音。」共和黨策略專家 T.W. Arrighi 則在社群平台 X 上撰文指出,柯克之所以特別,是因為他善於透過辯論與對話贏得人心,而不是依靠暴力或仇恨。他直言,企圖用暴力來終止這種交流模式,完全違背美國作為一個自由社會的根本價值。

這起槍擊案也再度引發關於政治暴力的爭議。柯克一向鼓勵不同意見者坐下來辯論,甚至在校園設置「挑戰我」的桌子,邀請反對者當場質詢。他的做法讓支持者視為民主對話的典範,如今卻因暴力而告終,更令事件格外諷刺。

柯克的成功,除了源於他善於利用社群媒體外,也來自他對於文化戰場的掌握。他不僅將 TPUSA 打造成遍布全美校園的組織網絡,還透過火熱的校園演講與針對自由派學者的辯論影片,讓保守派理念持續成為社群熱點。這些內容在 X(原 Twitter)、Instagram 與 YouTube 上廣泛流傳,使他迅速成為右翼媒體爭相邀請的常客。

此外,柯克的政治機器不斷擴張。TPUSA 除了專注於青年選民動員,也衍生出多個針對不同族群的媒體項目。例如在2024年9月推出的《文化藥房》(Culture Apothecary)Podcast,由亞歷克斯·克拉克(Alex Clark)主持,將保守價值觀融入健康與生活方式話題,提出「讓美國再次健康」的口號。這些創新做法,使 TPUSA 不僅是一個政治組織,更逐漸演變為一個多元的文化品牌。

柯克本人也從不掩飾他的雄心壯志。他在本週活動前接受《Deseret News》訪問時坦言,希望 TPUSA 能成為與《紐約時報》、哈佛大學甚至矽谷科技公司同等級的全國性機構。他強調:「我們要帶著緊迫感主動出擊,在文化戰爭中取勝。」這種強烈的使命感,正是他吸引年輕支持者的重要原因。

柯克的死亡,無疑在共和黨與保守派內部投下巨大陰影。十多年來,他幾乎是以一己之力,將青年選民動員與數位媒體結合,打造出一條前所未有的路徑。他不僅是川普的重要盟友,也被視為未來共和黨的潛在接班梯隊之一。如今這條道路戛然而止,TPUSA 與更廣泛的保守派運動勢必面臨接班與重整的挑戰。

參考資料:CNN

WWWW

右翼力量、川普的親密盟友查理柯克去世,享年31歲

這位「美國轉折點」的創始人在組織年輕選民和塑造親川普議程方面發揮了核心作用。他在猶他州的一次演講活動中被槍殺。

Charlie Kirk, Right-Wing Force and a Close Trump Ally, Dies at 31

The founder of Turning Point USA played a central role in organizing young voters and giving shape to the pro-Trump agenda. He was fatally shot during a speaking event in Utah.

A young man in a light blue sports jacket, he stands om a stage in front of a large American flag and holds a microphone in both hands.
Charlie Kirk spoke at a Turning Point USA event in July 2024 in Palm Beach, Fla. He was a leading voice among a cohort of young conservative activists who emerged as Donald Trump gained power. Credit...Doug Mills/The New York Times

查理·柯克是保守派神童,他透過廣播節目、書籍、政治組織和巡迴演講,為塑造圍繞川普總統的極右翼運動做出了巨大貢獻,並成為川普總統的親密盟友。週三,他在猶他州奧勒姆市的一場大學校園活動上發表演講時遭槍擊身亡,享年31歲。

Charlie Kirk, a conservative wunderkind who through his radio show, books, political organizing and speaking tours did much to shape the hard-right movement that has coalesced around President Trump, becoming a close ally of his, died on Wednesday in Orem, Utah, after he had been shot while speaking at a college campus event. He was 31.

他與共和黨建制派以及傳統保守運動的理念幾乎毫無聯繫,也缺乏尊重。相反,他展現出利用社群媒體和校園組織來累積追隨者的天賦,並將這些追隨者介紹給捐贈者和川普陣營的政客,以獲取更多資源和管道。

He had little connection to, or respect for, the Republican establishment, or for the ideas that traditionally undergirded the conservative movement.

Instead, he showed a genius for using social media and campus organizing to build a following, which he then presented to donors and Trump-adjacent politicians to gain more resources and access.


相反,過去一年來,他的野心愈發清晰,遠不止於此:重塑共和黨,甚至美國政治本身。


「我們想要改變文化,」他在二月接受《紐約時報》雜誌採訪時說道。

Instead, it became clear over the last year that his ambition was for something much larger: reshaping the Republican Party and, beyond that, American politics itself.

“We want to transform the culture,” he told 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in February.



WWWWW


#今日焦點【31歲保守派意見領袖柯克在校園遭狙殺:政治暴力陰影席捲美國校園,凶手仍在逃;川普下令全美降半旗;美國極化對立再升溫】
美國當地時間9月10日中午12點20分(台灣時間11日凌晨2點30分),31歲的美國保守派政治明星柯克(Charlie Kirk)── 被視為年輕世代最具影響力的右翼意見領袖、同時也曾是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的選戰顧問之一 ──在猶他州猶他谷大學(Utah Valley University)舉辦的廣場辯論活動中,遭槍手狙擊身亡。這起刺殺事件震撼美國政壇,與柯克關係密切的川普總統更下令全美降半旗悼念。截至台灣時間11日中午,犯案的槍手仍身分不明、尚未落網。柯克之死再度引爆美國社會對政治暴力、左右衝突與意識形態極化的激烈爭論,並可能讓嚴重分裂的美國陷入全新一波的公共對話癱瘓,以及失控的惡性政治對抗。
美國自2024年總統大選以來,政治暴力事件頻傳:同年7月川普賓州造勢暗殺未遂、2025年4月賓州州長官邸遭縱火襲擊,以及2025年6月造成2死2傷的明尼蘇達州民主黨議員連環刺殺案,都已讓政壇屢屢示警。如今,柯克不僅是在大學校園內、更是在政治公開對話的場合中遭到刺殺,這更凸顯了被極化政治所誘發的仇恨對抗,正對美國民主傳統構成不容忽視的嚴重威脅。
■ 高中就出道的保守派KOL,爭取年輕選票深受川普信任
現年31歲的柯克,在過去10年間迅速竄起,成為美國保守派政壇的明日之星,也是川普2024年選戰能強勢重返白宮的重要推手之一。
柯克出生於伊利諾州一個保守派中產家庭。依照他的自述,雖然父母對政治並不熱衷,但他自中學起便積極參與地方選舉活動,並對歐巴馬(Barack Obama)時代盛行的進步價值論述抱持強烈質疑。2012年仍在高中就讀的柯克,以「保守派少年」之姿投書媒體,公開檢舉並批評校園教師與教材的自由派論述。這些文章不僅被另類右翼媒體《布萊巴特新聞網》(Breitbart News Network)與其負責人班農(Steve Bannon)重點刊登推薦,也讓他登上《福斯新聞》(Fox News),最終與共和黨「茶黨運動」(Tea Party movement)建立聯繫,獲得踏入政治工作的契機。
2012年5月,18歲、高中剛畢業的柯克選擇放棄升學,在保守派財團與共和黨政治人物支持下,創立專注於政治教育與青年參政的組織「美國轉捩點」(Turning Point USA)。初期,他以檢視教材課綱、審查教師背景的「反覺醒糾察隊」為號召,隨後逐步深化與共和黨在校園的合作,以「恢復傳統價值與常識型政治」吸引大批青年學生支持。憑藉這股聲勢,柯克在2016年大選期間被川普延攬進入選戰團隊,並擔任川普長子小川普(Donald John Trump Jr.)的個人助理,政治經驗與政壇能見度自此快速攀升。
川普首次當選總統後,年輕的柯克雖然沒有入閣,但他與「美國轉捩點」在共和黨內的影響力卻迅速提升。他一方面持續擴張校園反覺醒運動的布局,另一方面則靈活運用YouTube、Podcast等新媒體平台,展現出滔滔不絕、銳利卻淺顯易懂的辯論風格。近年,他更積極推動實體「線下辯論會」,並以「證明我錯了」(Prove Me Wrong)為號召,在全美各大學校園展開公開對話活動。
■ 大學院校裡的Prove Me Wrong「踢館辯論」,吸引右翼學生表達
「證明我錯了」是柯克最有影響力也最受歡迎的倡議行動,其方式是結合政治脫口秀與美國傳統的「市民大會」(town hall meeting)辯論形式,在大學院校裡舉行「踢館辯論」──柯克通常會搬張板凳坐在舞台上,開放現場所有與會者在沒有事先對稿的情形下,一對一地向柯克提出各式各樣的政治意識形態即興辯論。
柯克認為,美國教育現場、特別是以大學為主的高等教育體系,已經被左翼自由派的意識型態所僵化箝制,例如移民管制、犯罪問題、墮胎與多元性別認同等議題,大學的公共對話好像都只有自由派的聲音,因此自己才要「親自深入敵營踢館」,舉行公開辯論來揭穿大學裡主流的自由派論述是多麼違反美國經驗的普世價值與生活常識,進而為那些長期被校園氣氛壓制的「大學保守右翼」重新打開言論自由與表達立場的空間。
柯克以直白明快、極具張力的辯論風格走紅,加上「證明我錯了」的挑戰號召與針對爭議性社會議題的對答,迅速吸引年輕選民、特別是在學生族群中大受歡迎。他短而犀利的辯論節奏也完美契合TikTok等短影音平台的時代潮流,這也讓他迅速躍升為擁有數百萬追隨者的右翼政治網紅之一。
不過,批評者指出,柯克的校園活動往往打著辯論名義,實則進行政治宣傳,甚至淪為對少數群體的言語霸凌;他在節目中引用的數據與事實,雖以「人人都能理解的白話論述」為賣點,卻經常夾雜陰謀論與錯誤資訊。例如在墮胎議題上,持強硬反對立場的柯克曾聲稱「99%的人工流產都源自合意性行為」;在美國支援烏克蘭抵抗俄羅斯入侵的立場上,柯克也經常引用俄羅斯觀點的論述,主張美國根本沒有與俄國對立的必要。
同時,一對一的辯論雖然看似百無禁忌、以促進不同意見交流對話為目的,但其節目設計──特別是短影音的病毒傳播形式──卻往往會強調「打臉」或戲劇性的辯論來壓制對手,難以達到原本號稱的互相理解緩和政治極化。然而柯克的反駁則主張,「證明我錯了」巡迴的目的正是要打破美國高等教育界「自由派一言堂」的僵化結構,因此讓人感到不舒服、甚至被冒犯,都是正常現象,也是美國言論自由傳統的一部分。他強調自己從不迴避爭議議題,也承認自己的主張未必能被所有人接受,但比起「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或訴諸政治暴力的負面反應,「證明我錯了」的公開辯論與對話,才是重建美國政治共識、尋找中間點的最佳途徑。
■ 槍手謀殺意圖明顯,距離130多公尺的校舍屋頂上開火射擊,目前仍在逃
隨著川普第二任期的開始,柯克的政治影響力愈發被各方重視,在校園裡吸引的大學生也增加,年輕支持者較川普第一任時更敢於表態支持右翼保守的聲音;他的「證明我錯了」線下辯論人數上升,有些學生從其他州像追星般去參與他的巡迴活動。此次是他公開巡迴的「The American Comeback Tour」(美國再起之旅)的秋季活動,這兩個月共有15場活動要走,而9月10日正是第一場。在這之前,他在校園裡的巡迴活動有不少爭議──每逢活動公布,舉辦的大學就會分裂成「支持派」與「抵制派」的各自動員,這一方面雖讓現場辯論更有話題性,但卻從未有人設想過:公開的大學政治辯論會場,會因此出現安全問題。
根據目擊者的證詞與現場觀眾錄影畫面,柯克10日在猶他谷大學的辯論會,吸引了超過3,000名師生參與。過程中,柯克一如往常地以犀利發言與提問學生熱絡對話,但在一組關於美國大規模槍擊案件與擁槍權政策的辯論問答中,坐在舞台上的他突然被一枚遠方打來的子彈擊中左頸而當場倒地。儘管現場緊急施救,大量失血的柯克仍在送醫途中傷重不治。
猶他州警方與FBI表示,犯案凶手疑似在活動會場130~150公尺左右的校舍屋頂上開火。根據目擊者無意拍到的影片,疑似槍手的人在柯克倒地後即在屋頂上奔跑逃走,其行動沒有攻擊現場師生、只鎖定柯克一人,謀殺意圖明顯,因此也被FBI與美國政壇視為極具針對性的暴力事件。但截至台灣時間11日下午2點為止,開槍的凶手仍然在逃,FBI並沒有收到任何刺殺柯克的行凶宣言,也尚未公開已掌握涉案人的身分與可能動機。
「查理(柯克)生前激勵了數百萬人──今晚,所有認識並愛他的人,都在震驚與恐懼中團結在一起。」柯克遇刺身亡後,川普第一時間就透過社群平台表達自己的震驚與哀悼,並緊急在白宮錄製了4分鐘的悼念影片:「這是美國的黑暗時刻。」
川普表示,針對柯克的謀殺行動是一場可鄙且罪無可逭的政治暴力事件,但他同時也指責美國的「激進左翼」長期將執政對手「非人化」,進而導致了無可挽回的政治暴力悲劇,「多年來,激進左派一直將像查理這樣優秀的美國人,拿來與納粹以及世界上最惡劣的大規模殺人犯和罪犯相提並論──這種言論直接導致了我們今天在國內所看到的恐怖主義,而這一切必須立即停止。」
■用辯論方式推動對話的公開場合,卻陷入政治暴力的失控邊緣遇害
儘管柯克遇刺後,美國政壇立刻出現了跨黨派的悼念與對政治暴力的譴責,像是共和黨的小布希(George W. Bush)、民主黨的歐巴馬都立刻發出聲明,向柯克的遺族致意並呼籲冷靜。但在政治圈、新聞輿論與社群網路上,柯克的死反而急遽加劇了原本就分裂嚴重的「左右派文化戰爭」。
例如在國會的默哀致意過程中,少部分民主黨人和共和黨就發生了爭執;社群網路上也出現大量的仇恨攻擊與針對柯克本人不恰當的政治迷因;美國《MSNBC》新聞台的政治評論員陶德(Matthew Dowd),更因為在直播節目中質疑柯克生前經常散播仇恨言論,「仇恨的想法會導致仇恨的言語,進而導致仇恨的行為」,暗示他是自食惡果,結果陶德的說法引發輿論撻伐而被電視台緊急開除。
然而像是《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與其他美國主流輿論都認為,柯克之死之所以讓輿論震驚,不是因為他生前的政治立場或辯論風格,而是他是在一個開放的校園空間與所有立場的人同場一起討論各種政治話題──換言之,無論柯克過去的言論是否爭議,其因為推動公共政治對話而死的方式,才更讓已逐漸開始習慣於極化政治的美國民眾感到驚駭與痛心,更可能象徵著美國社會即將走入另一個「政治暴力高漲」的失控循環。
在20世紀初期和1960年代民權運動期間,美國政治曾一度出現極為失控的政治暴力事件,其中尤以甘迺迪總統(John F. Kennedy)、馬丁・路德・金恩博士(Martin Luther King, Jr.)等人的遇害為低谷。儘管相關案件在過去30年內逐漸被人們淡忘,但隨社群媒體時代而惡化的極化政治對立,卻再次因為柯克之死而進入下一個令人不安的時期。
「一種新的、黑暗的政治暴力常態,震驚了美國。」專業政治新聞媒體《Politico》的資深法律線記者錢尼(Kyle Cheney)就寫道:「這一切彷彿已成某種令人毛骨悚然的美國儀式:對政治人物進行暴力攻擊,隨後進行譴責、要求反省,並發誓防止此類事件再次發生──然後下一個慘案又會在我們的眼前再次發生。」
(文/張鎮宏)
★事實從未如此重要,記錄關鍵時刻,#贊助報導者https://bit.ly/2Ef3Xfh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