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7日 星期二

羅文森:台灣與大陸的經濟發展(游常山)、孫康宜;東海大學校友專訪集。魯業琦






游常山
4599 羅文森博士 十月七日 專題演講 台灣與大陸的經濟發展

台灣與大陸的經濟發展,這是非常大的題目啊!但是在羅文森博士的妙語如珠的演講,兩個小時既充實又風趣,一下子就讓我們完全心神領會,甚至得到各人長久未曾思考過的歷史洞見:關於故鄉台灣,關於中國大陸對台灣的巨大影響。

從兩岸分治開始,羅博士將彼岸和我們台灣的六十年一甲子的對照,以簡單的大事件來呈現。這些歷史大事大家耳熟能詳,但是演講高手的羅博士以「唱作俱佳」(羅博士鎮的現場唱了一首台語老歌,陳芬蘭的【孤女的願望】)方式來談這部歷史大演義,個人的小故事不斷穿插其間,讓我們深刻感受到「人生有情淚沾臆,江草江花豈終極?」的兩岸分治下的人倫故事的感人肺腑和命運的悲涼。


於是現場三十位4599協會的會友,沉浸在中國北方河北省第五代天主教徒、原籍北京的羅家,在羅家父親為了逃避共產黨對天主教徒的迫害,選擇在1948年應聘到高雄擔任電機工程師後,家族的發展軌跡改變了:寶島台灣的家族新的根苗,在高雄港務局第九號宿舍(羅博士曾經在知名的文學出版重鎮, 九歌出版社,出版童年回憶錄【戀戀九號宿舍】),我們得知:北京來的爸媽和七個孩子的六十多年的故事,大哥羅文森,大姐羅貞德,二姊羅高雄(出生在高雄),三姐羅美麗,還有四妹、大弟羅文彬、小弟,一個外省家庭的大河故事.…他們日後的事業發展,都和台灣的經濟發展,尤其臺灣的加工出口區重鎮高雄的發展故事,密不可分。

而兩岸千絲萬縷的親情紐帶又豈能忽視?羅博士提到當他被美商派到大陸當外派幹部,尋回北京北海公園的老家,看到母親的弟弟: 羅家的舅舅,羅博士當場就跪下來,為這幾十年的親情阻隔.....

多少感人的家族故事,舉重若輕說出來,聽者心中人人有一部【巨流河】,而羅博士更不忘在知性上給大家更多的點撥:同一時代來比較,跨地域的發展經驗,從毛澤東在1950年10月一日在天安門宣示:「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緊接者暴力血腥的「三反」「清鄉」「三面紅旗」,生產力低到谷底,1960年代中國餓死多少百姓,惡行罄竹難書。

同一時間台灣走向「世界經濟體系」,編入美國和日本為主體的製造業加工體系,成為「亞洲四小龍」變成世界製造廠之一,台灣的財富因此累計迄今,但是也由於經濟力的爆發,生產力的過多剩餘,誘發中產階級選民的改革意識,於是解除戒嚴,開放老兵返鄉,金融和媒體解禁,終究走到台灣今天的全面性草根民主的實現,台灣的民主鞏固似乎不是夢。

然而兩岸的經濟競賽繼續到今天。台灣似乎面臨更大的挑戰….

當天津到北京的高鐵只要29分鐘,中國的巨大經濟力已經到了頂,台灣卻陷入發展的瓶頸….

但是曾經走過文化大革命的大陸真的這麼容易就過了關?一胎化導致人口紅利即將告終、國營事業轉型、社會的暴戾和缺乏誠信與和諧、城鄉的差距與房地產泡沫化,還有「太子黨」的權貴資本主義的執政正當性,北京制定的經濟政策能否持續與資本主義的世界合拍?WTO後的世界經濟秩序,列強真的就這樣讓中國平順接軌嗎?十隻手指數不完的挑戰…….這些都是目前沒有立即解答的難題。

羅博士的飽學和風趣,讓現場的三十位朋友如沐春風,大家都說,應該再有續集!




小記羅文森、孫康宜

2014年,有機會認識2位東海第8屆的學長羅文森、學姊孫康宜,很幸運。他們兩位都取得美國大學的博士學位。兩家的家長都是虔誠的教徒。羅學長說,他們畢業時,東海工業工程還沒創系呢。

羅文森學長取得博士學位之後,投身企業界。退休之後,寫了7本的回憶錄。第2本《當機會被我遇見》(台北:健行,2009),榮獲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文藝創作獎。我有幸事先拜讀他的數本"後傳" (即將出版)。關於東海的回憶 ,讀了之後,讓我感覺又活了一次;此書年底前出版:羅文森著《令人懷念的東海歲月與良師益友》台北:至潔出版社,2014。他寫的是1962-66在東海的一些故事,書中記三位歐洲耶穌會神父來台的教育功績,可以感受是很了不起的貢獻。

還有些很奇特的巧合,羅學長服務過的美國公司,竟然是建築的勝地之一:A Corporate Paean to Frank Lloyd Wright /S.C.Johnson(庄臣)公司守護建築大師賴特傑作/A Corporate Paean to Frank Lloyd Wright /S.C.Johns

我在7月底才向孫教授申請做為Facebook的朋友,之前,5月我有一則比較內行的留言。
她出的中文書,我可能一本都沒漏。她是耶魯大學的名教授,曾是中研院的院士候選人(今年起,不公布這種名單了。我們從她的中文書,就可以略知作者的許多人事,不過,肯定還有更多美事,譬如說,她前幾天公布1975年某學術研討會(五四運動史),她的招待學人的《金瓶梅》菜單(menu),可見她在家事上也是很行的。她今年的新書是《從北山樓到潛學齋》*;之前編的幾本張充和女史的書,令我的一位朋友嘆為觀止。
我昨天在Facebook寫一篇:
昨晚東海圖書館的朋友傳上俯視台中夜景.....今午天氣不差,陽光喧熱,記得那些山上的風景和故事。百度百科的註,可以跟錢鍾書的宋詩選註互補。山行即事(宋)王質浮雲在空碧,來往議陰晴。荷雨灑衣濕,蘋風吹袖清。鵲聲喧日出,鷗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語,喚醒三日酲。
孫教授有一留言:Kang-i Sun Chang Oh I still have fond memories of 大度山!

*參考:《從北山樓到潛學齋》,施蟄存、孫康宜著,沈建中編,2014;施蟄存老人的“四窗”


Corrections:謝謝孫教授的更正。她說她是22道菜單的書寫者,料理者是牟復禮(Frederick W. Mote,1922年-2005年)夫人陳效蘭女士。
 22 courses for the dinner were prepared by Mrs.Mote (I.e., 陳效兰) although I was the calligrapher who wrote down the recipe .


2014.08.28 昨天補羅文森學長新書《令人懷念的東海歲月與良師益友》的說明 (廣告)。
今天多受孫康宜教授的影響。 首先是她去年的:孫康宜《孫康宜自選集:古典文學的現代觀》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連台大的演講都有增訂版。http://hcbooks.blogspot.tw/2014/08/2013_28.html
再來是她30年前一位學生的回憶錄:Emanuel Pastreich (貝一明) “跨海求真: 哈佛博士論中美未來”---奇人奇書。




我知道有人的名字叫 業琦,想起魯業琦先生。

馬偕醫院與本系之建教合作王國明、魯業琦第9期1969.12.25
殘障福利法規定民營單位僱主要僱用一定比例的殘障人士業者的反應冷漠訪台泥人事室主任張春生及飛利浦人事處長魯業琦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