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7日 星期一

宋以朗(Roland Soong,1949年-)在2月12日把張愛玲、宋淇夫婦的手稿遺物悉數捐予香港都會大學。宋淇與鄺文美做為譯人,參考 《宋淇傳奇 任職美國新聞處與翻譯工作》[宋家客廳]我讀《宋淇傳奇》

 

重要摘要
真正的文化盛事
上星期香港文化界有一件大事,就是宋以朗在2月12日把張愛玲、宋淇夫婦的手稿遺物悉數捐予香港都會大學,據報有60箱之多,物件數以千計,超過校方預期(香港媒體以《明報》報道最詳細)。當日的捐贈儀式有網上直播,那天我沒有空,昨晚才在bilibili網站找到影片回看( https://t.ly/Pg6xx ),以下是我的一點感想。
這個捐贈決定我去年已經知悉,當時已馬上問宋公子:為什麼是捐給都會大學?這個選擇有點反直覺,但宋公子的解釋合情合理。最主要的原因,是都大願意同時接收和展覽張愛玲及宋氏夫婦的遺物,而不是像某些大學那樣,可能因為空間不夠,或不太認識宋淇夫婦,只願意收藏張愛玲的東西。
宋以朗堅持把雙親遺物「綑綁式」同時捐給大學,並非出於私心,刻意抬高父母的地位,而是考慮到張愛玲跟他們的通信是一整套的,兩邊對着看才齊全,沒可能要求研究者在某間大學看完張愛玲的信,然後跑到另一間大學追看宋淇和鄺文美的回信,這樣是荒謬的。
看捐贈儀式影片和報道,我才知道除了張、宋、鄺三人的遺物外,宋公子原來還順手捐出宋淇和錢鍾書的通信影印本(錢鍾書書信原件,我在2015年底已替宋公子物歸原主,交到楊絳手上)。這「附送品」的學術研究價值,根本不低於張愛玲的信啊!
由吳學昭(吳宓女兒)編輯、去年出版的《錢鍾書楊絳親友書札》,宋淇的信收錄最多,但錢的回信只有零星片段(她手頭上的錢鍾書書札,就是十年前我送到楊絳家中的那批,是有完整內容的)。老實說,我不清楚編者是什麼心態:想保護錢鍾書的私隱,卻不介意暴露其他人的信件?
宋淇是錢鍾書在上世紀四十年代上海已認識的好友,兩人無所不談,也只有在摯友面前,錢鍾書才盡顯口沒遮攔本色,肆無忌憚月旦其他學者作家,講一些你不會聽到他公開發表的俏皮話。這正是《錢鍾書楊絳親友書札》刻意刪掉的部份,而這許多失落的拼圖小塊,來日都可以在都會大學藏品找到——這簡直是現代文學研究的寶庫。
另一件令我意想不到的贈品,是宋家客廳那張雅致的扭條花鐵餐桌,我心想,連這麼有文化價值兼滿載回憶的餐桌也捐掉,宋公子這回真是豁出去了。不知道背後歷史的公眾,大概看不出區區一張桌子有多珍貴。這是宋淇昔日上海家中擺放在花園的餐桌,1949年整套運到香港,你可想像大半世紀以來,數之不盡的文化名人都用過它,錢鍾書、楊絳、傅雷、張愛玲⋯⋯
餐桌的年紀比宋公子還大,一直用到今天,依然穩如泰山。宋公子常說,他小時候會在桌上放一塊木板,把它「改造」成乒乓波枱,跟一些到宋家串門子的新晉演員打乒乓波,而那些年跟小孩宋以朗打過波的人,就包括還未成名的曾江和王羽——對,就是那個後來拍《獨臂刀》,更在台灣當上竹聯幫大哥的王羽。宋公子在捐贈儀式中笑說,都會大學將來舉辦展覽,這餐桌應該是「打卡景點」,我完全同意。
宋淇夫婦的遺物,本身已有很高文化價值,其實不必依附張愛玲的驥尾。鄺文美是一流翻譯家,她的文章端凝雅潔,產量少,但每篇都是精品;宋淇是燕京大學西語系才子,學貫中西,詩歌、散文、翻譯、評論無一不通,1981年皇冠出版的文集《昨日今日》是我很喜歡的書,展示了宋淇跨領域的才學。然而他們生前非常低調,既不亮相,也不寫專欄,香港大眾才鮮有聽聞。
也許冥冥中自有主宰,即使宋淇名氣不大,書也罕見,但我讀中學時,卻莫名其妙在公共圖書館借得宋淇的《林以亮詩話》(當時我完全不知道誰是宋淇),讀後佩服不已。因為此書,才知道他有位好友叫吳興華;很多年後我因為想看吳的遺稿,才機緣巧合認識宋以朗,然後誤打誤撞寫了《蘋果日報》專欄。
以上所說的不是蝴蝶效應,只是檢視人生的因果鏈後,發覺今天我在這裏寫,你在這裏看,歸根究底,的確源於宋淇這位香港文化界隱世高人。十多年前,本答允協助宋公子編纂宋淇全集,可惜先是個人俗務叢脞,拖延數載,繼而社會風雲變色,香港亦滄海桑田,至今還未能編成宋老先生全集,實在慚愧。
宋以朗在捐贈儀式答問環節提到,他喜歡當年宋淇編劇的《南北和》,但此片涉及北方人和香港人的文化衝突,有很多「偏見」;然後他打趣道,在今天這個追求「和諧」的社會,類似題材可以再拍嗎?宋淇和香港文化的關係,確實就是可一不可再的「南北和」,但願他留下的文化遺產好好保存下去,讓後世能夠窺見香港那個逝去的時代,那個文化交匯仍有無限可能的時代。
相關文章:
[宋家客廳]張愛玲遺稿的最後歸宿
2024-5-23
[宋家客廳]我讀《宋淇傳奇》
2014-10-26




宋淇與鄺文美做為譯人,參考 《宋淇傳奇 任職美國新聞處與翻譯工作》。感人的友情好書: 宋以朗《宋淇傳奇:從宋春舫到張愛玲》(牛津大學出版社 OUP(China)2015 )。Czesław Miłosz 林以亮《攻心記》1956/1981/《被禁錮的心靈》2011 1126 2011 六

宋淇與鄺文美做為譯人,參考 《宋淇傳奇    任職美國新聞處與翻譯工作》。感人的友情好書:  宋以朗《宋淇傳奇:從宋春舫到張愛玲》(牛津大學出版社 OUP(China)2015  )。Czesław Miłosz 林以亮《攻心記》1956/1981/《被禁錮的心靈》2011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1217195032212983


昨天戴老師來訪之後去林公主持的QKC開會 我忘記跟他說 應該寫寫林公 (他寫陳老師的 早已交卷 為Tony 所寶愛) 我打算開始寫我的Tont 一書 第一篇"論文" 是 從陳老師的一些洋漫畫說起 參考資料如下午後明目 楊澤的濃紅茶 參加Czesław Miłosz百歲 公車是問keeper 東吳/世新都有城區部 這些是策略正確的投資 貝嶺終於送本小書 所以贊助1400元的書

宋淇傳奇



 這本書是以作者父親宋淇為中心的,從祖父宋春舫說起,內容大都關於父親和他的朋友錢鍾書、傅雷、吳興華、張愛玲。

  書中首先是作者自己的回憶,包括父親和親戚告訴他的家庭往事。就像很多口述史一樣,作者說覆述的故事,少不免會真假夾雜。第二個資料來源是已經刊行的文獻,例如父親在〈毛姆與我的父親〉中寫作者祖父宋春舫,在〈私語張愛玲〉中提及他和張愛玲的友誼等。這類資料的問題是,儘管在個別事件或人物上提供了很多具體細節,但涵蓋的範圍太狹太片面,難以串連成為一篇完整的傳記。第三種資料則來自未刊的手稿和書信。作者父親跟好幾位名作家如錢鍾書?傅雷?吳興華?張愛玲等都是好友,通信數以百計。這批手稿不但反映了彼此的友誼,也展露了各人的思想性情。以張愛玲為例,她的信便有大量珍貴資料,可以令我們對她的文學作品有嶄新理解。

作者簡介

宋以朗(Roland Soong,一九四九年–)


  香港知名博客東南西北(zonaeuropa.com)的創立人。他是統計學博士,曾任全球第二大統計公司KMR的顧問,父親宋淇,筆名林以亮,是著名《紅樓夢》專家、翻譯家,曾任電懋製片,拍過梁醒波主演的《南北和》。母親鄺文美,曾在美國新聞處工作,以方馨一名,翻譯文學作品。宋以朗現擁有張愛玲小說的版權。



目錄

第一章  宋春舫
宋春舫的家庭與教育
杭州春潤廬
移居青島與褐木廬
任職青島觀象台海洋科科長
病逝與藏書去向
與毛姆談戲劇

第二章  宋淇與鄺文美
宋淇的家庭與教育
曲折的大學生涯
燕京大學師友與鄺文美
涉足上海話劇界兼辦雜誌
從商與南遷
洋進士鄺富灼
鄺家姊妹與宋美齡
初到香港的故事
任職美國新聞處與翻譯工作
受陸運濤之邀加入電懋
加入邵氏
我所認識的電影明星
因病退出影圈
關於電影的兩篇文章
加入香港中文大學
創辦《文林》
晚年的生活與志願

第三章 錢鍾書
上海訂交
與錢鍾書通信
錢鍾書趣聞數則
錢鍾書的外語文字遊戲
論學評書
錢鍾書與宋淇眼中的香港
錢鍾書、楊絳與張愛玲
月旦文壇學界人物

第四章 傅雷
是鄰居,更是摯友
與傅雷通信始末
傅雷與宋家家事
評論張愛玲
(殷寶灩送花樓會)影射傅雷情史\

第五章 吳興華
博聞強記的天才
當吳興華遇上錢鍾書
通信談文論藝
純潔的友誼
詩人生涯的盡頭
「絕筆信」、(詩的教育)與「林以亮」之謎

第六章 張愛玲
張愛玲、夏志清與柳存仁
宋淇夫婦結識張愛玲經過
移民美國
關於《秧歌》與《赤地之戀》的評價
英文寫作與翻譯
編劇生涯及《紅樓夢》劇本風波
張愛玲的遺屬與去世時細節
張愛玲的遺物與晚年經濟狀況
為甚麼(色。戒)的王佳芝不可能事鄭蘋如?
宋淇和張愛玲把地圖畫反了
(相見歡)究竟想說甚麼?
(上海懶漢)是(浮花浪蕊)初稿?
張愛玲沒有寫的文章
張愛玲的出版史。上海篇
張愛玲的出版史。港台篇
《同學少年都不賤》解密
張愛玲的出版史。大陸篇
張愛玲遺作的出版

前言
 
  這部書的緣起,始於二O一二年,當時《南方都市報》的記者聯絡我,希望我能協助他們,為先父宋淇做一個每周專題系列。我當下便問你們為什麼對我父親感興趣呢?又或者說,怎見得你們的讀者會感興趣呢?他們答,是因為我的父親在多個領域都頗有名氣?但大眾卻對他認識不深。這也是實情。
 
  對影迷來說,他是香港國語電影業的先鋒。對張迷而言口,他是張愛玲的好友兼顧問,多年來協助她寫作出書。在紅學領域裹,他是其中一個最早提倡以文本為先的紅學家。在翻譯界,別的不說,他遠於米沃什(Czeslaw Milosz)獲諾貝爾文學獎之前,已別具慧眼譯出她的《攻心記》(The Captive Mind),單此一事已足夠令他聲名鵲起。當然他的成就還遠不止此。不同的人會窺見他的不同面貌,但能一睹全豹的卻絕無僅有。更令人更了解他,顯然需要一部傳記。
 
  然後我再問記者:這每周專題系列將持續多久?他們答,己準備連載廿周每期有一整頁的篇幅。我叫他們還是三思,因為我實在難以想像,一份商業性質的報紙居然會給予這類專題那麼多寶貴版面。但他們十分堅定。就這樣宋淇系列便正式開始了。
 
  第一期刊於二O一二年九月四日的《南芳都市報》,最後一期則是二O一三年八月十七日,結果一年來總共刊出了四十二期,遠超他們預算中的廿周。這系列文章就成為了本書的基礎。
 
  南方都市報》當初聯絡我時,顯然認為要認識宋淇,最好就是問他的兒子。一般來說這是對的,但現實並沒有那麼理想。我現在所掌握的資料,主要有三個來源。
 
  首先是我自己的回憶,包括父親和親戚告訴我的家庭往事。然而我在一九六八年還是十九歲時,已隻身到澳洲留學,跟香港的雙親分隔兩地,一直到二OO三年才回港定居。年少時,父親並沒有告訴我很多自己或家中的事。一九八五年,我正式成為美國公民,之後回港短住。其間跟父親閒聊,最佳的話題似乎就是家族史了。但我不認為他講的都真有其事,因為有些情節實在太耐人尋味,我覺得只是他自己在加油添醋。在一九九六年去世,母親則在二OO七年。其後我拿這些故事向姊姊求證,但她說大部分都聞所未聞。現在已沒有誰可以再問了。早知如此,我當年便應該向父母查明箇中曲折,但一切都來不及了。就像很多口中述史一樣,我這裏要覆述的故事,少不免會真假夾雜。
 
  第二個資料來源是已經刊行的文獻,例如父親在〈毛姆與我的父親〉中寫我祖父宋春舫,在(私語張愛玲)中提及他和張愛玲的友誼等。這類資料的問題是,儘管在個別事件或人物上提供了很多具體細節,但函蓋的範圍太狹太片面,不足以串連成為一篇完整的傳記。
 
  第三種資料則來自未刊的手稿和書信。我父親跟好幾位名作家如錢鐘書、傅雷、吳興華、張愛玲等都是好友,通信數以百計。這批手稿不但反映了彼此的友誼也展露了各人的思想性情。以張愛玲為例,她的信便有大量珍貴資料,可以令我們對她的文學作品有嶄新理解。
 
  以上幾類資料無疑各有局限,但我也不得不用作本書的依據。如果父親有些事情我手頭剛好有詳細資料,我可以多說一點。相反來說如果我所知有限,我沒有什麼可說。讀者看完這本書之後,可能會覺得張愛玲是父親一生中最重要的人,因為近半的篇幅也跟她有關。實情不一定如此。只是張愛玲恰巧留下大批書信,資料最多,所以篇幅便最多了。舉個反例,父親在香港中文大學工作了十多年,這段日子不能說不重要,可惜我所知有限,也只能輕描淡寫地帶過。
 
  另外,《南方都市報》刊出文章時,因版面所限而刪減部分內容,現在已逐一補入;我也稍為增加了一些新章節,如討論〈相見歡〉一篇和結語中那個故事。原來有些較口語化的句子,我在書中也作了修訂,力求風格一致。
 
  願我以上所述,能解釋明白這部書的來龍去脈。

  本書得以出版,實有賴《南方都市報》協助,特別是記者陳曉勤,謹此致謝。

攻心記/被禁錮的心靈 Czesław Miłosz

的書現在有兩譯本: 攻心記 1981 /被禁錮的心靈 2011 2004 CZESLAW MILOSZ的『攻心記』 (台北:皇冠 1981)、現在,作者和譯者俱成古人。 
讀 過林以亮先生的『傲慢與偏見』翻譯評論之後,還敢翻它的人都值得敬禮。(林自己沒翻譯『傲慢與偏見』,翻譯了『攻心記』)。 其實這些quaklification 是香港翻譯學會Fellow之"要求" 所以他們都這樣....唯"幾"例子可能是林以亮先生 Austen 專家 跑去翻譯"攻心記".... 

這問題是高層次的人生翻譯問題 哈哈 -- 


  米沃什百年 Sto lat Miłosza @台北 誰是米沃什?在臺灣又有誰知道米沃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2011年定為「米沃什年」。傾向出版社出版由波蘭文中譯的198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二十世紀最重要的詩人米沃什(Czesław Miłosz,1911-2004)思想體小說《被禁錮的心靈》及傾向工作室製作《米沃什百年》紀念集。 時間︰2011年11月26日(周六)下午4點~8點 地點︰東吳大學城中校區遊藝廣場(台北市中正區貴陽街1段56號) 主辦單位︰傾向工作室 指導單位:華沙(波蘭)貿易辦事處 協辦單位︰東吳大學城區部遊藝廣場 活動內容:演奏∕蕭邦的鋼琴夜曲(藤田梓女士) 致辭∕魏馬克代表、黃秀端教授等 主題演講∕追憶米沃什(貝嶺) 米沃什詩文雙語朗誦∕李敏勇、楊小濱、林蔚昀、Pawel Gorecki、陳家帶等 新書發表:關於《被禁錮的心靈》(譯者∕烏蘭教授) 米沃什生平紀錄片與著作展 酒會: 購書及詢︰02-2932-9980或penchinese2009@gmail.com 《被禁錮的心靈》定價NT450(附贈160頁《米沃什百年》紀念集及明信片)


宋以朗(Roland Soong,1949年-)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宋以朗
出生1949年
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svg中國上海
職業知名博客創立人、
翻譯家
宋以朗(Roland Soong,1949年),香港知名博客東南西北http://www.zonaeuropa.com/weblog.htm 的創立人。他是統計學博士,曾任全球第二大統計公司KMR的顧問,父親宋淇筆名林以亮,是著名《紅樓夢》翻譯家之一,曾任電懋製片,拍過梁醒波主演的《南北和》。母親鄺文美,曾在美國新聞處工作,以方馨一名,翻譯文學作品。宋以朗現擁有張愛玲小說的版權。
宋以朗近年製作東南西北博客,引述及翻譯比較世界各地的新聞,受到廣泛注目。 

生平[編輯]

宋以朗1949年生於上海,當時其父宋淇在燕京大學比較文學,母鄺文美則在上海聖約翰大學念文學,在上海時經營賣藥和出入口等生意。宋以朗出生4個星期,中國大陸赤化在即,宋氏一家逃難到香港。宋淇來港後,遇到銀行倒閉,家財盡失。
父母二人50年代曾出外打工,靠翻譯小說賺稿費。其間,宋淇認了鄒文懷胡金銓等上海人,加入電影圈,10年間先後任職懋業公司、邵氏嘉禾,拍國語片賣埠,隨後又翻譯《紅樓夢》。
宋以朗曾就讀喇沙書院,1967年六七暴動時,宋父擔心宋以朗姐弟倆被牽連,把他們送出國。1978年於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博士畢業,在美國生活了30年,03年回港,創立東南西北博客。

網站內容[編輯]

該英文網站的內容,主要譯自中港兩地的論壇文章、博客內容和新聞報道,再比較國際通訊社的內容,網站本身對新聞內容並不提供鮮明的預設立場。
2005年太石村罷免事件發生時,英國衛報》記者Benjamin Joffe Walt說協助他入村採訪的人被打到頸骨折斷[1],但《南方日報》、《燕南論壇》在百里州醫院找到被打傷的呂邦列,證實他沒大礙,頸骨也不曾折斷。這些消息經東南西北翻譯及發布後,引起廣泛注目,衛報後來對誇張的新聞情節發表公開道歉。
近年東南西北不時向國際社會展示中國民族主義抬頭的現況。該博客常用的標題如「某某已成為賣國賊」(Someone is now a traitor),講述中國憤青劉德華身穿日本服裝、章子怡結交外國男友時的反應。

參考[編輯]

  1. ^ 衛報:Chinese activist vows to continue, despite beating 2005年10月12日更新
  • 明報:上海幫第二代的告白 2006-10-01
  • 壹週刊:天外有天宋以朗 2005-12-08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art/20160529/19631698

......二零一一年,友人宋以朗在上海《東方早報》發表〈我的父親與錢鍾書〉,談及他父親宋淇先生和錢先生的交往,文末表示,願把家藏的錢先生書信悉數送給楊先生留念,楊先生若想出版,他亦很樂意幫忙整理和作註解。那批信合共一百三十八封,由錢、楊兩先生和錢瑗寄出的有六十九封,其餘是宋先生書札的複印本。錢、宋兩人相識於一九四二年上海,有時宋家開派對,錢、楊、宋、傅雷等三五知己往往秉燭夜談,可見交情匪淺。錢、宋在信裏不但談文說藝,還互吐名人秘辛,肆意譏評,這樣的書信集無疑非常珍貴,但可出版嗎?註解又談何容易。結果送信的事,一擱就是四年。......


楊先生住的南沙溝小區,盡是一排排三層老式樓房,友人說住客多是國務院退休官員,來訪者要登記。我進入後一路走到盡頭再轉左,最後一棟就是楊先生住的,她住頂樓,這角落位置,彷彿象徵她就是一個時代的最後存活者。每層兩戶,三樓左邊一戶大門朝氣勃勃,右邊則是荒涼的銅綠色通花鐵門。她當然是右邊。
我步進那如夢的客廳,終於坐在楊先生身旁,誠惶誠恐將那「幾千萬」交付她。她微笑着說:「謝謝謝謝謝謝。」第一次聽人這樣連用六個謝字,語調竟又那麼自然。她接過重甸甸的文件夾後,即翻看錢先生一九七九年的第一封信,突然斂起笑容,不再言語,也不見激動,出奇地平靜。過了一會,我想教她怎樣鬆開文件夾鐵夾子,但她沒理睬我,只一直緊握着那疊信,彷彿怕我改變主意,要把信拿回去。阿姨過來想把信放好,在她耳邊大聲說(楊先生的助聽器有點失靈):「奶奶,一會兒才慢慢看好嗎?」連說幾次,楊先生才終於放開手。半晌轉過頭來,又繼續和顏悅色跟我寒暄。我問:「您打算怎樣處理這些信呢?」楊先生想了好幾秒,竟答:「你有甚麼要求?我可以處理這些信嗎?」我當場嚇破膽,連忙說:「我沒有要求,您當然可以處理這些信!」她默然一分鐘,突然說:「我要把它們藏起來!」大家沒想到「藏起來」就是她的處理方法,都忍不住笑了。半分鐘後她補充一句:「或者出版或者甚麼……見機行事。」問她有沒有甚麼想轉告宋以朗,她幾乎立即回答:「(送掉這些信)沒有錢,謝謝他,謝謝他保養得這麼好。」
談了一小時,我不敢再打擾她,就起身告辭。談了甚麼我不打算在這裏公開,寫這篇文的主因,是希望公眾知道楊先生有那輯珍貴的信,但願遺囑執行人能妥善處理。宋以朗是老派人,他慷慨送掉那批價值連城的信,只為了讓楊先生高興一下,也期望物件能有好的歸宿。本打算下月寫一封信,問楊先生有沒有甚麼要幫忙,可惜來不及了,而譚導建議的小說我也未寫。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