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6日 星期日

讀書經驗: 哲學問題; 社會學翻譯教科書; 《台灣社會學》陳繼升 承繼問題 張光直 工廠實習 說起





Donna che legge in tram
Milano
1997
Ferdinando Scianna
#36Frames #FerdinandoScianna



翁達瑞

不要忘了影響力背後的責任
翁達瑞 / 美國大學教授
兩年多前我現身迎戰多起官司,頓時網路聲量大增,貼文的按讚數動輒數千,甚至上萬。每次發文前,我都會提醒自己,不要忘了影響力背後的責任。……
查看更多





















陳方隅



……


每天認識一種植物:藍眼菊
藍眼菊的命名由來
藍眼菊,學名Osteospermum,屬于菊科。當你仔細觀察藍眼菊,會發現它的花朵中心有一個顯著的藍色或紫色的圓盤,就像是一只深邃的眼睛,靜靜地凝視著這個世界。正是這個特征,賦予了它“藍眼菊”這一形象生動的名字。在英文中,它被稱為"Blue-eyed Daisy",直譯過來同樣是“藍眼雛菊”,這個名稱不僅避免了與其他菊科植物的混淆,而且很好地反映了它顯著的形態特征。……
查看更多








Defense officials give schools around the world until February 18 to remove books that don’t align with Trump’s ideological views



independent.co.uk
Schools for military families pull books on civil rights after Trump’s DEI threats
Defense officials give schools around the world until February 18 to remove books that don’t align with Trump’s ideological views

臺北典藏植物園
典藏植物週報│煙火樹
在進到典藏植物園後位於熱帶植物區的角落默默綻放的煙火
煙火樹小檔案
海州常山屬落葉灌木,原產新幾內亞至菲律賓。根部容易萌發根蘗。對生橢圓形至倒卵形。葉面綠色,葉背紫紅色。聚繖花序頂生,筒狀花基部紫紅色,白色花冠5裂,有香味。果實紫黑色。開花冬至春季。……
查看更多







A folk artist takes part in a molten iron fireworks performance at Shanghai Happy Valley amusement park during the Lantern Festival, which marks the end of the Lunar New Year celebrations, in Shanghai, China. https://reut.rs/41iwTwL Go Nakamura



Twin Peaks: The Return (2017) dir. David Lynch



台大社會
由本系與中研院社會所聯合創辦的《台灣社會學》,第48期已出版!全文可以下載,歡迎大家踴躍閱讀、討論、轉傳。



台灣社會學 Taiwanese Sociology



本刊48期已出版,收錄一篇文獻評述、兩篇研究論文,以及四篇「民間信仰與現代社會」論壇文章、一篇書評。全文已上網(請見留言一),歡迎閱讀並分享。

主編/副主編的話 ▍湯志傑、葉高華
感謝各位作者與編委的努力和協助,本期《台灣社會學》稍微追回表定的時間出刊。還請大家繼續支持,踴躍投稿。編委會無法保證投稿必定能順利刊登,但我們有信心,不論最終結果如何,投稿本刊對作者來說都會是個有收穫的正面經驗。

本期收錄三篇通過審查的論文,其中余貞誼、曹家榮合寫的文獻評述,主題是跟大家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穿戴裝置,探討它們成為自我追蹤與管理健康風險的流行工具後造成的影響,值得一讀。在介紹並綜觀不同取徑的側重及相應缺漏的基礎上,兩人分辨並比較它們在病痛認識論與關注焦點上的異同,幫助讀者清楚認識到穿戴式裝置中介健康管理行動中的多重可能,極有助於初學者迅速掌握當前的研究現況。本刊過往較少文獻評述類投稿,非常歡迎針對特定分支領域或研究議題,盤點迄今研究成果、構思未來研究議程設定的論文。適時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想必會比埋頭苦幹、一路勇往直前,更能促進整體學術研究的發展。

另外兩篇研究論文,分別探討農村與魚塭的問題,恰好都屬於農漁業的範疇,而形成某種互補。蔡嘉信講述的是埔里的故事,他以一個常期追蹤研究的個案揭示,一群青年為何選擇移居農村,又如何在日常生活的經營與摸索中,預示農村好生活的可能,積極對抗農村可能消亡的命運,在看似無涉政治之處,展現出(另類)社會運動的積極政治意涵。關心台灣社會未來的讀者,當可在這則動人的故事裡找到啟示。

鄭力軒、羅國棟的論文結合經濟社會學中流行但往往互不相涉的兩種取徑,對台灣養殖漁業的生產組織做了精采分析。他們從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兼顧人與物的「組構結合體」(agencement)這個概念出發,加上生產網絡中的「角色結構」分析,細緻地探討為何台灣的養殖漁業並未像其他國家般往資本密集的方向發展,而仍保持以家戶型的養殖型態為主,同時卻可透過垂直分工爭取到因應市場變動的調適能力,構築出可以有效運作的靈活體系。這篇文章在理論與經驗上皆有可觀之處,也可以和探討台灣中小企業的特色與困境的研究互相參照、借鏡。

印象中多年前看過一篇報導還是投書中指出,未改名前的農學院,若以平均引用率來衡量,其研究績效實比人多勢眾的電機、資訊學院更好,但在大學裡的地位卻幾淪於墊底。同時上個世紀末以來的趨勢是,不少台灣業者帶著為他人稱羨的農、漁業技術,前往中國或東南亞發展,以致回過頭來對台灣的產業形成競爭或打擊。農漁業攸關糧食安全,而糧食安全實屬國家安全的議題,對島國來說尤其如此,值得大家多多關心,推薦大家不妨從本期的兩篇文章開始看起。

近年來,台灣社會學者越來越傾向在各自專業領域的國際期刊發表成果。這樣固然提高了國際能見度,但我們也希望台灣的社會學不只是諸多專業領域的集合體,而是作為一個彼此關注與對話的社群。為此,本刊將陸續針對當前引人注目的議題或文本,開闢論壇,推動社群成員進行對話。

論起 2024 年最引人注目的社會學著作,齊偉先的《物質、隱喻與信仰:臺灣當代漢人民間宗教生活中的儀式力量》肯定是名列前茅。我們從下列事實就可以看得出來:《漢學研究通訊電子報》在這一年總共推介 273 本人社新書,其中獲得最多轉貼量的正是這本《物質、隱喻與信仰》。引發關注的同時,難免出現部分不同聲音(尤其是人類學者)。本期論壇特地邀請邱炫元、陳緯華、呂玫鍰三人評論這本新書,其中就包含部分不同意見;作者齊偉先也親自回應了這些評論。我們相信,像這樣有理有據的交鋒可以帶給讀者智識上的啟發。

期待大家有個愉快的閱讀經驗,並願意在日後與我們分享您的大作,讓知識的喜悅得以不斷傳遞下去!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