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5日 星期二

Pina Bausch’s “Kontakthof”..(dance, dance otherwise we are lost) 皮娜·鮑什 (《碧娜鮑許1940 – 2009. Pina Directed by Wim Wenders 2011》 舞蹈劇場的整個規模是前所未見的。).German Choreographer, Dies at 68/Revisiting Pina Bausch’s World of Love and Longing in Aging Bodies. An Ecstatic Return for Two Dances by Pina Bausch 。林懷民「1980之後」告別PINA 林美虹



Pina
tanzt, tanzt sonst sind wir verloren
(dance, dance otherwise we are lost)
Directed byWim Wenders
Written byWim Wenders


昨天去看《碧娜鮑許》,透過舞作和團員來追憶重塑碧娜鮑許的形象和精神,拉大了舞蹈和表演空間,好看。可惜,傳主本人的影音篇幅,少了些。廖志峰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ina_(fil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cV74Mq7KU



Revisiting Pina Bausch’s World of Love and Longing in Aging Bodies

“Kontakthof,” a pivotal Bausch dance from 1978, is being staged with members of the original cast. They talk about coming back to it nearly 50 years later.




The New Yorker
Pina Bausch made what the Germans call Tanztheater—dance theatre—but she also made cinema and song.


An Ecstatic Return for Two Dances by Pina Bausch

“The Rite of Spring” and “Café Müller” felt crucially modern on the occasion of their first performance in the U.S. since 1984.
NEWYORKER.COM




Bios Monthly


[專欄]【有時跳舞】碧娜鮑許,醒來記得調整距離

「醒來以後重新調整距離。這是我從竇唯的一首歌〈上帝保佑〉裡偷來的說法。

碧娜終其一生的作品主軸總是圍繞著兩人關係的暴烈與吸引力,舞台上的《穆勒咖啡館》代表的就是宇宙的全部。咖啡館確實不能代表整個宇宙,但足夠見證所有關係的起點到終點。每一張桌邊都有一段不同的關係,正處在不同的階段。他們有時能看見別人,但大部分時間,他們只能盯著彼此。太近的想要遠離,挽留的注定遭受抗拒,清醒的人必定承受痛苦,慌亂的旁觀者注定瞎忙。直到最後大家全部累得半死,燈光熄滅。
 
當醒來以後,燈光再起,把桌椅擺好,調整一下距離,又是咖啡館一天的開始。」

http://www.biosmonthly.com/contactd.php?id=6050

 BIOS Monthly ] 【有時跳舞】碧娜鮑許,醒來記得調整距離


日本小說家、直木賞得主櫻木紫乃曾經說,慶幸自己是旅館老闆的女兒。...
BIOSMONTHLY.COM

Philippina "Pina" Bausch[1] (27 July 1940 – 30 June 2009) was a German performer of modern dance, choreographer, dance teacher and ballet director. With her unique style, a blend of movement, sound, and prominent stage sets, and with her elaborate collaboration with performer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a piece (a style now known as Tanztheater), she became a leading influence in the field of modern dance from the 1970s on.[2] She created the companyTanztheater Wuppertal Pina Bausch (de) which performs internationally.




Pina Bausch (center) and Dominique Mercy (second from left) at the end of Wiesenland in 2009 in Paris.


Born 
27 July 1940
Solingen, Germany
Died
30 June 2009 (aged 68)
Wuppertal, North Rhine Westphalia, Germany


Golden Lion Awarded to Pina Bausch for a Life's Work.
Venice Biennale, 2007.
The present compilation of excrepts of pieces by Tanztheater Wuppertal Pina Bausch was projected on big screen during the Ceremony of Award in July 2007.
Get the The Pina Bausch Sourcebook: The Making of Tanztheater 1st Edition here: https://amzn.to/3f5BurG

Tanztheater Wuppertal Pina Bausch[edit]

In 1972, Bausch started as artistic director of the Wuppertal Opera ballet, which was later renamed as the Tanztheater Wuppertal Pina Bausch (de), run as an independent company. The company has a large repertoire of original pieces, and regularly tours throughout the world from its home base of the Opernhaus Wuppertal.

Frühlingsopfer, premiered in 1975, pictured in 2009
Her best-known dance-theatre works include the melancholic Café Müller (1978), in which dancers stumble around the stage crashing into tables and chair. Bausch had most of the dancers perform this piece with their eyes closed. The thrilling Frühlingsopfer (The Rite of Spring) (1975) required the stage to be completely covered with soil.[8] She stated: "It is almost unimportant whether a work finds an understanding audience. One has to do it because one believes that it is the right thing to do. We are not only here to please, we cannot help challenging the spectator."
One of the themes in her work was relationships. She had a very specific process in which she went about creating emotions. "Improvisation and the memory of [the dancer's] own experiences ... she asks questions-about parents, childhood, feelings in specific situations, the use of objects, dislikes, injuries, aspirations. From the answers develop gestures, sentences, dialogues, little scenes". The dancer is free to choose any expressive mode, whether it is verbal or physical when answering these questions. It is with this freedom that the dancer feels secure in going deep within themselves. When talking about her process she stated, “There is no book. There is no set. There is no music. There is only life and us. It's absolutely frightening to do a work when you have nothing to hold on to”. She stated, “In the end, its composition. What you do with things. There's nothing there to start with. There are only answers: sentences, little scenes someone's shown you. It's all separate to start with. Then at a certain point I'll take something which I think is right and join it to something else. This with that, that with something else. One thing with various other things. And by the time I've found the next thing is right, then the little thing I had is already a lot bigger."

Poster in front ofSchauspielhaus Wuppertal, 2008
Male-female interaction is a theme found throughout her work, which has been an inspiration for—and reached a wider audience through—the movie Talk to Her, directed by Pedro Almodóvar. Her pieces are constructed of short units of dialogue and action, often of a surreal nature. Repetition is an important structuring device. She stated: “Repetition is not repetition,... The same action makes you feel something completely different by the end” Her large multi-media productions often involve elaborate sets and eclectic music. In Vollmond, half of the stage is taken up by a giant, rocky hill, and the score includes everything from Portuguese music to k.d. lang.[9]
In 1983, she played the role of La Principessa Lherimia in Federico Fellini's film And the Ship Sails On.[10] The Tanztheater Wuppertal Pina Bausch made its American debut in Los Angeles as the opening performance of the 1984 Olympic Arts Festival.
In 2009, Bausch started to collaborate with film director Wim Wenders on a 3D documentary, Pina. The film premiered at the Berlin Film Festival in 2011.
德國舞蹈先鋒皮娜·鮑什逝世
德國甚至可以說是世界最著名的芭蕾編劇(Pina Bausch)皮娜·鮑什於6月30號去世了。儘管她的事業紮根於魯爾區城市烏珀塔爾,但她所取得的成就卻是世界級的。社會各界對她的去世表示了沉痛哀悼。
皮娜·​​鮑什
本週二(6月30日)早上,國際著名舞蹈劇先鋒皮娜·鮑什因患癌症去世,享年68歲。她是直到數日前才被查出身患癌症的。此前,鮑什一直擔任德國烏珀塔爾舞蹈劇院的藝術指導與編劇。她自1973年擔任該劇院舞蹈編劇以來,逐步讓烏珀塔爾舞蹈劇院聞名世界。對於她的去世,德國政治界和文化界表示了沉痛哀悼。德國總統克勒向鮑什之子致信表示,德國失去了一位世界級的舞蹈家和舞蹈編劇。文化部長諾依曼稱鮑什是當今最有影響的舞台編劇。同樣享有世界聲譽的美國籍舞台編劇和舞蹈家約翰·諾伊邁爾稱:"她用她的作品,她開放坦誠的工作,深深觸動了整個舞蹈界。"

"我並不感興趣人們如何去做動作,只在乎他們為何去做這樣的動作。"這句話正出自皮娜·鮑什。她管理下的烏珀塔爾舞蹈劇院被視作世界現代舞蹈劇院的傑出代表。 1940年,鮑什出生於德國索林根。沒有人會想到,這個旅店主的女兒日後會成為舞蹈界的世界大師。鮑什從小就接受芭蕾舞教育,從14歲起,她開始在埃森的福克旺藝術學校學習舞蹈,此後又前往美國繼續接受舞蹈培訓。 1962年,她返回家鄉德國,並在福克旺芭蕾劇組進行獨舞表演。 1973年,她正式出任烏珀塔爾舞蹈劇院的編劇,成為德國最年輕的芭蕾編劇。皮娜·​​鮑什的作品深深觸動了廣大觀眾和藝術評論家,她在談及這些作品時說道:"這不再是藝術,或是人的技能,而是生活,是為生活尋找一種語言。我們不僅在家裡,而且在任何一個地方、以任何一種方式都可以為人們所理解。我們所展示的舞蹈,將激發人們所共同擁有的感受、回憶以及希望。"
鮑什舞蹈團


由於鮑什編導的劇目很多是以兒童遊戲和爭取性別平等為題材的,因此,給她的作品命名通常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鮑什生前取得過無數成就,收穫了各種最高級別的藝術獎項,其中包括日本京都獎和威尼斯藝術雙年展的金獅獎。她的去世引發了藝術界的震動。烏珀塔爾文化負責人瑪蒂亞斯·諾克這樣說道:"烏珀塔爾將永遠感謝這位榮譽市民。因為皮娜·鮑什,世界上的人們了解了這座城市。鮑什女士的去世對於德國、歐洲乃至世界的現代舞蹈劇都是無法挽回的損失。烏珀塔爾在此沉痛哀悼皮娜·鮑什,並對這位舞蹈劇大師的貢獻表示最誠摯的感謝。"

目前,皮娜·鮑什的劇組正在波蘭作巡迴演出。他們將把藝術家的遺志繼續傳承下去。
作者:Jutta Koster/趙羽中
責編:謝菲







舞蹈無國界-訪旅德知名編舞家林美虹
德國達姆國家劇院舞蹈劇場藝術總監林美虹來自台灣。作為在德國屢獲殊榮的藝術家,今年3月,她第一次帶自己的作品回家演出。雖然舞蹈劇場作為表演方式在亞洲鮮為人知,但她排編的舞蹈深深地打動了現場觀眾,台灣媒體爭相報導。遊歷於東西方兩個藝術世界的林美虹女士最近返回德國,接受了德國之聲記者的電話採訪,
天鵝之歌中的一幕

"天鵝之歌"在台灣博得滿堂喝彩
在德國達姆國家劇院舞蹈劇場藝術總監擔任的林美虹不但個人曾經榮獲2006年度德國藝術家殊榮,而且她帶領下的達姆國家劇院舞蹈劇場也被德國國家電台評為德國三大舞蹈劇場之一。不過,在德國小有名氣的林美虹,在自己的家鄉卻幾乎無人知曉。出國近30年,今年3月,林美虹首次帶著自己的歐洲作品回到家鄉參加台灣國際藝術節。當問及第一次以藝術家身份回家的心情時,林女士笑著說:
"當然近鄉情怯嘛,我在歐洲演出,對我來講是常在做的工作,但第一次回去自己生長的地方,心情總是非常的緊張。"

在台北歌劇院名為"天鵝之歌"的舞蹈劇場演出博得了滿堂喝彩,也讓林美虹一夜之間名聲大起。 "天鵝之歌"的創作靈感來自於比利時作家羅德巴赫(George Rodenbach)的著名小說"布魯日,死城",雖然取材於文學作品,但林女士表示敘述故事不是她作品的重點,用舞蹈劇場的方式把思緒和情境呈現在舞台上面。向觀眾傳達她對文學作品的感動才是主要的目的,而對這些觀眾,她也一向一視同仁:
"每次不管是面對歐洲的觀眾還是亞洲的觀眾,我想我的心態都是一樣的,在作一個創作的工作時沒有特別區分亞洲觀眾和歐洲觀眾.我覺得藝術其實沒有什麼國界之分,應該只有好和不好的作品區別而已。"
將東西方特色融入"舞蹈劇場"
雖然表演廣受好評,但"舞蹈劇場"對亞洲觀眾還是個相對陌生的名詞。這個表演方式是德國的世界級舞蹈大師鮑什(Pina Bausch)提出的嶄新概念,它有很多不同的演出形態,一切在舞台上可能出現的表現手段都會得到充分運用,富有張力,讓人久久不能忘懷。作為鮑什(Pina Bausch)的得意門生,林美虹也發展出了自己的特色:
"我做的舞蹈劇場有很強烈的藝術形態,劇場的氛圍非常清楚,像演戲用的是台詞,而我用的是身體,就是說,同樣講一個台詞,我卻用身體去表達,這個又跟舞劇的方式完全不一樣了,這個很難用三言兩句來解釋。"
在台灣宜蘭出生的林美虹,從小學習中國古典舞,16歲拿到獎學金去意大利羅馬付克望藝術學院(Folkwangschule)進修歐洲古典芭蕾,後來又來到德國艾森的付克望藝術學院,拜師於鮑什大師的表現派現代舞, 這些跨文化的技術經驗成為林美虹藝術創作中的一筆寶貴財富:
"三種不同的舞蹈表演技巧的派別和方向,我一直很努力的三種不同的方向中尋找平衡和和諧,一個融合,但是現在做了一段時​​間,努力了一段時間後,就會發現這些東西會非常自然的呈現在我的作品中。我也沒有必要隱藏我來自於亞洲,來自於台灣的事實。"
 用身體去表達台詞

林美虹多元化的創作風格受到了中西方觀眾的認可,觀眾們在欣賞她的作品時卻會被不同的亮點吸引:
"在歐洲這邊會有觀眾語重心長地告訴我,你的作品就是有那麼一點東方的意味在裡頭,那我到了台灣演出以後,他們會說,你的作品真是很歐洲呀,所以說這真的完全是個混合體。我真的非常相信,藝術和舞蹈沒有國界之分。以藝術創作來說,人跟人之間的距離反而被拉近了。"
林美虹領導的16個舞蹈演員,來自14個國家,在這樣一個小小聯合國里​​當領導任務其實不容易,因為經常會有不同的聲音。林美紅提出一個方案,出現異議時,她會盡量讓演員理解他的創作初衷和靈感來源。當然最後的取捨還是由總監作出決定,
"但是我們有一個共同的語言,那就是舞蹈,那就是劇場,還有就是對創作藝術的熱愛,所以最重要的方向是一樣的,我在領導他們的時候,沒有國家的劃分。當然有的時候會因為民情和生活習慣不太一樣,會有一點點不同的表達方式,不​​論在生活裡還是劇場裡需要溝通,我自己倒覺得這個是爆發力和創作的來源和動力。不同的文化影響和刺激,是非常有意思的。"
"天鵝之歌"是林美虹的亞洲首演作品,她也希望有更多的機會去世界各地學習交流,用舞蹈劇場感染更多的朋友。

作者:安靜
責編:樂然



"天鹅之歌"中的一幕
"天鹅之歌"在台湾博得满堂喝彩
在德国达姆国家剧院舞蹈剧场艺术总监担任的林美虹不但个人曾经荣获2006年度德国艺术家殊荣,而且她带领下的达姆国家剧院舞蹈剧场也被德国国家电台评为德国三大舞蹈剧场之一。不过,在德国小有名气的林美虹,在自己的家乡却几乎无人知晓。出国近30年,今年3月,林美虹首次带着自己的欧洲作品回到家乡参加台湾国际艺术节。当问及第一次以艺术家身份回家的心情时,林女士笑着说:
"当然近乡情怯嘛,我在欧洲演出,对我来讲是常在做的工作,但第一次回去自己生长的地方,心情总是非常的紧张。"

"天鹅之歌"
在台北歌剧院名为"天鹅之歌"的舞蹈剧场演出博得了满堂喝彩,也让林美虹一夜之间名声大起。"天鹅之歌"的创作灵感来自于比利时作家罗德巴赫(George Rodenbach)的著名小说"布鲁日,死城",虽然取材于文学作品,但林女士表示叙述故事不是她作品的重点,用舞蹈剧场的方式把思绪和情境呈现在舞台上面。向观众传达她对文学作品的感动才是主要的目的,而对这些观众,她也一向一视同仁:
"每次不管是面对欧洲的观众还是亚洲的观众,我想我的心态都是一样的,在作一个创作的工作时没有特别区分亚洲观众和欧洲观众.我觉得艺术其实没有什么国界之分,应该只有好和不好的作品区别而已。"
将东西方特色融入"舞蹈剧场"
虽然表演广受好评,但"舞蹈剧场"对亚洲观众还是个相对陌生的名词。这个表演方式是德国的世界级舞蹈大师鲍什(Pina Bausch)提出的崭新概念,它有很多不同的演出形态,一切在舞台上可能出现的表现手段都会得到充分运用,富有张力,让人久久不能忘怀。作为鲍什(Pina Bausch)的得意门生,林美虹也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
"我做的舞蹈剧场有很强烈的艺术形态,剧场的氛围非常清楚,像演戏用的是台词,而我用的是身体,就是说,同样讲一个台词,我却用身体去表达,这个又跟舞剧的方式完全不一样了,这个很难用三言两句来解释。"
在台湾宜兰出生的林美虹,从小学习中国古典舞,16岁拿到奖学金去意大利罗马付克望艺术学院(Folkwangschule)进修欧洲古典芭蕾,后来又来到德国艾森的付克望艺术学院,拜师于鲍什大师的表现派现代舞, 这些跨文化的技术经验成为林美虹艺术创作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三种不同的舞蹈表演技巧的派别和方向,我一直很努力的三种不同的方向中寻找平衡和和谐,一个融合,但是现在做了一段时间,努力了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这些东西会非常自然的呈现在我的作品中。我也没有必要隐藏我来自于亚洲,来自于台湾的事实。"

用身体去表达台词
林美虹多元化的创作风格受到了中西方观众的认可,观众们在欣赏她的作品时却会被不同的亮点吸引:
"在欧洲这边会有观众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你的作品就是有那么一点东方的意味在里头,那我到了台湾演出以后,他们会说,你的作品真是很欧洲呀,所以说这真的完全是个混合体。我真的非常相信,艺术和舞蹈没有国界之分。以艺术创作来说,人跟人之间的距离反而被拉近了。"
林美虹领导的16个舞蹈演员,来自14个国家,在这样一个小小联合国里当领导任务其实不容易,因为经常会有不同的声音。林美红提出一个方案,出现异议时,她会尽量让演员理解他的创作初衷和灵感来源。当然最后的取舍还是由总监作出决定,
"但是我们有一个共同的语言,那就是舞蹈,那就是剧场,还有就是对创作艺术的热爱,所以最重要的方向是一样的,我在领导他们的时候,没有国家的划分。当然有的时候会因为民情和生活习惯不太一样,会有一点点不同的表达方式,不论在生活里还是剧场里需要沟通,我自己倒觉得这个是爆发力和创作的来源和动力。不同的文化影响和刺激,是非常有意思的。"
"天鹅之歌"是林美虹的亚洲首演作品,她也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去世界各地学习交流,用舞蹈剧场感染更多的朋友。

作者:安静
责编:乐然

ImageTwo older men in suit jackets, trousers and shoes are onstage, moving in a formation behind a woman who is barefoot and dressed more casually.
Pina Bausch’s “Kontakthof” is a potent mix of drama and movement. A new incarnation, “Kontakthof — Echoes of ’78,” incorporates the original production in part through archival recordings.Credit...Ksenia Kuleshova for The New York Times
A group of older dancers, some dressed up and others casual, walk in a circle formation with their hands clasped behind their backs.
“There was always the understanding that we were not going to compete with our younger selves who are there on the film,” said John Giffin, one of nine original dancers in the new cast.Credit...Ksenia Kuleshova for The New York



Pina Bausch, German Choreographer, Dies at 68

“She was Pina, loving and enjoying the company of all of us who had come to be at the premiere, celebrating with the dancers who had worked so hard,” he added.
Pina Bausch in Berlin in 2007.Credit...Barbara Sax/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Mr. Melillo described Ms. Bausch as having created a new dance form — tanztheater — by transforming a pure formal dance background through “her own passions and technique and discipline.”

“The whole scale of Pina Bausch’s tanztheater no one had ever seen before,” he added.

Ms. Bausch established a method of creating dances that was widely copied. She would begin rehearsals by asking specific questions of the dancers: about memories, about their daily lives. She would ask them to act out the recollections, and create minidramas from their responses. The dance would grow out of that work, as well as a sense of place derived from foreign residencies.
梅利洛先生稱鮑什女士透過「她自己的熱情、技巧和紀律」改變了純粹的正式舞蹈背景,創造了一種新的舞蹈形式——舞蹈劇場。

他補充說:“皮娜·鮑什舞蹈劇場的整個規模是前所未見的。”

鮑什女士創立了一種創作舞蹈的方法,被廣泛地模仿。她會在排練開始時向舞者詢問一些特定的問題:關於記憶、關於他們的日常生活。她會要求他們表演回憶,並根據他們的反應創作小戲劇。舞蹈將從這項工作發展而來,同時也源自於外國居住地的一種地方感。


「1980之後」告別PINA
林懷民/聯合報
Pina Bausch Tanztheater慶祝四十周年,邀請我5月12日去烏波塔歌劇院和1980年以後與Pina長期合作的舞台設計家彼德.巴普斯特對談。雲門幾度到烏波塔,擁有一些粉絲。他們想知道雲門種種,我只想講Pina和她的作品……



2014年二月,雲門接續碧娜鮑許烏波塔舞蹈劇場,在倫敦沙德勒之井演出《稻禾》。我提早兩天出發,去看Pina的《1980》。

入場時就看到舞台鋪滿草皮,舞台深處一隻標本鹿歪頭斜看觀眾,前排觀眾可以聞到青草味。舞者輪番上台,講話,嬉鬧,玩遊戲,惡作劇,把舞台變成兒童遊樂園,隨著茱蒂.嘉倫的〈Over the Rainbow〉列隊前進,整齊重複一套手部動作。不知不覺間,全體舞者齊聚右下舞台,面對一位背台的長髮女子,輪流說出避重就輕的客套話:「妳自己要保重」,「身體要緊」,說完走人。這告別的場面漫長而尷尬。最後留下來的女舞者直立無語,突然上前緊緊抱住長髮女子。嬉笑追逐的遊戲重新啟動,蓋過那沉重的擁抱。

下半場,草皮成為日光浴的公園,衣著不整的舞者打混賣俏,嬉鬧尖叫。天色漸暗,一名黑衣女舞者高舉白手帕繞著舞台跑圈圈,一面叫著「我好累,我好累」,一圈又一圈……Pina的觀眾知道她喜歡重複,大家都準備好看那黑衣舞者跑上無數圈,結果比預期的還要長。一名男舞者闖進來,把她高高舉抱,繼續繞場跑圈圈,一圈又一圈,黑暗中只見那白手帕在高處繼續揮舞,聽到那「我好累,我好累」的聲聲呼叫。燈光霍然亮起,戲謔自嘲的遊戲重新啟動,像續攤的宴會。

無言的告別

毫無預警的,全體舞者重聚右下舞台,面對那位長髮女子站立。Pina的觀眾知道她喜歡重複,大家都準備好看那告別的場面再現。然而,無人發話。沉靜中,觀眾不自覺地憶起前面那些告別的話語,同時等待舞者開口。沉靜,三分鐘,也許四分鐘。熄燈。觀眾席彷彿顫過一陣心悸,過了一陣子才記起要拍手。

1980,Pina的伴侶,為《春之祭》鋪上滿台泥土,用椅子布滿《穆勒咖啡廳》的天才設計師Rolf Borzik,白血病往生。

散戲後,走在濕冷的倫敦街頭,許多回憶湧上心頭。

2006,杜賽朵夫歌劇院後台入口吸菸區。吸著菸,斷斷續續說幾句話。我問,巴黎歌劇院舞團把她的《歐菲斯與尤麗狄絲》跳得很好。那麼好的舞為什麼自己的舞團不跳?她看了我一眼,沒答話,只是嘆了一口氣。

2008,烏波塔,Pina第三次邀雲門參加她的國際舞蹈節。《風.影》演罷,Pina循例擺下盛宴款待舞者。午夜過後,我說清晨六點出門去機場,要告辭了。她看了我一眼,沒答話。我只好繼續坐下去。

舞蹈節每天三四場大大小小的演出,她每場必到;舞蹈節裡她自己的團也有四五套節目,她排練,盯場。Pina是累了。到了一點半,我覺得如果我這個主客不走,她也不能回家休息,便決絕地站起來說再見。一手紅酒一手菸的Pina看我一眼,不肯站起來擁抱告別,我只好俯身親頰,說台北見了。

始終忘不了她抬眼看我的神情。如果預知那是最後的告別,我會陪她撐到天亮。

2009,6月30日,入院四天後,Pina往生。也許是癌症。也許。因為她虛弱得禁不起掃描檢查。

PINA會希望我們這麼做

Pina的舞者在波蘭得到噩耗,全團聚會,決定當晚照常演出。「Pina會希望我們這樣做。」謝幕一次之後,舞者不再登台,把榮譽留給Pina。觀眾對著空舞台擊掌半小時。

2012,舞團照原訂計畫,在倫敦奧運文化節以五周時間馬拉松十個Pina的作品,觀眾瘋狂,好評如湧,是隆重的回顧與慶賀,卻又讓人擔心會不會是超現實的告別儀式。Pina離世二十六天後,模斯.康寧漢往生,遺言舞團續演三年後解散。全世界都關心失去Pina的舞團是否存續,如何存續。

2013,首演三十多年後 ,《穆勒咖啡廳》、《春之祭》這兩齣經典名作終於來到台灣,謝幕時滿堂觀眾欣喜歡呼,我卻滿心不安。資深舞者太資深,年輕舞者太年輕,整體演出沒到位,教人憂心。

然而,隔年的倫敦,《1980》演得如此成熟老練,我知道舞團已經度過了它的黑水溝。望著掙扎萌綠的路樹,我走得輕快開心。

倫敦之後,雲門轉赴德國。巡演結束,我在威斯巴登與舞者告別,一個人留下來。

Pina Bausch Tanztheater慶祝四十周年,邀請我5月12日去烏波塔歌劇院和1980年以後與Pina長期合作的舞台設計家彼德.巴普斯特對談。雲門幾度到烏波塔,擁有一些粉絲。他們想知道雲門種種,我只想講Pina和她的作品。

以義大利城市Palermo為名的《巴勒摩 巴勒摩》是她罕有,運用大幕的作品。幕起後不久,觀眾還未弄清楚狀況,一堵封住舞台鏡框口的高牆轟然一聲朝舞台崩倒。觀眾驚魂未定之際,舞者就在那亂石遍布,煙塵四起的場域開始Pina式的浮世繪。一名女子用黑炭在臉孔畫出大X,仰天躺下,邀人往她身上丟番茄,「再來!再來!」喊個不停。一名男子在上舞台當眾脫衣,認認真真給自己洗個澡。幾個青年男子簇擁一位黑衣裙的女子緩步走向下舞台,有如大家族主母出遊。走到台口,年輕人下跪畫十致敬,又讓人疑心可能是出巡的聖母像。黑衣女抓住一瓶礦泉水夾進雙腿間,讓水流洩,事畢,下身一抖,像男人……自虐嬉笑憂傷嘲諷,華麗盛裝的舞者永遠只是在殘破世界裡尋找溫暖尋找自己的幽靈。

我想聽巴普斯特親口說說那堵牆是怎麼冒出來的,便開口探問天寶舊事。

巴普斯特說,Pina的舞台布置往往決定得很遲,這個舞尤其難產。那時舞團在色情影片店樓上,一家五◯年代的老電影院改裝的排練場工作(是的是的,千軍萬馬的《春之祭》就在那二十坪的房間排練。)在絕望的苦思中,Pina瞥見舊布簾後裸露的磚牆,輕輕笑了一下,說:「你看,那真像大幕後的一堵牆。」十分鐘的寂靜後,巴普斯特說:「我們就砌一堵牆。」又過十分鐘,Pina問:「怎麼弄走它?」「讓它倒下來。」Pina想了一陣子:「我不喜歡……我不喜歡那些泡沫塑膠掉到地上的聲音……」巴普斯特說:「我是說真正的牆……」吸了四、五分鐘的菸後,Pina說:「你瘋了!」

讓高牆倒下

巴普斯特地毯搜索適當的材料,自己搭牆實驗,無數「撞牆」之後,找出讓空心磚牆不往觀眾席倒,又能鋪滿全舞台的技法。結構師,舞台技術工會主席,市府建安官員統統說不行,巴普斯特堅持,說試一次。安全到壘!但有關人員仍不放行。晚上技術排練時,巴普斯特問Pina,要不要放倒?她說,倒!

1989秋季,《巴勒摩 巴勒摩》首演,十八天後,柏林圍牆倒塌。彷彿是個預言。讓高牆倒下!我期待在國家劇院看到高牆倒下。3月5號。

抵達烏波塔翌日,舞團排練總監帶我去跟Pina致意。從陰灰的市區車行十多分鐘,林木漸密,陽光映亮綠意的Evangelischer Friedhop新教公墓。走過修飾齊整繁花競放的墳區,小路曲折起伏引入蓊鬱的林子,轉彎處湧現一泓塘水,兩隻野鴨怡然浮游。水塘邊大樹籠罩一塊及胸立石,青苔斑斑,金字浮嵌「PINA BAUSCH 1940-2009」。我沒見過這麼美的墳墓!

怎麼找到這塊岩石?「一直在這裡,Pina的兒子發現這個地方,市政府和墓園都查不出它的來歷。」彷彿特別預留。

也是陽光的日子,我從Essen劇院餐廳走過,要去戶外抽菸。Pina看到我,做了一個抽菸的手勢。我點點頭,她立刻拋下一桌跟她開會的人,帶我走到囤積雜物的房間,從一個祕密小洞拿出玻璃菸灰缸。「他們特別為我準備的,」Pina像小女孩那麼開心,笑出滿臉皺紋。

我帶給她一盆海棠,一包她抽慣的駱駝牌香菸。

註:康寧漢遺言,舞團續演三年,解散。2012,12月31日,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康寧漢舞團在紐約作最後的演出,終結五十九年的歷史。同年,崔夏.布朗因病退休,舞團進行告別巡演,預定2015解散。2013,威廉.佛塞離開舞團,返美主持舞蹈教育機構;2014巴黎秋季藝術節推出大規模的佛塞回顧展,彷彿是不祥的預言。新世紀才正開展,諸神的黃昏卻已匆匆降臨。

(本文與一月號《PAR表演藝術》雜誌同步發表)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