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4日 星期四

向鄭清茂先生致敬 (須文蔚 郝譽翔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等)


鄭清茂教授(1933-2025),嘉義民雄人,本校中文系學士、碩士,普林斯頓大學東亞學博士。先後任教於臺灣大學、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麻州大學和東華大學等校,為翻譯家和研究中日文學關係的著名學者。曾獲國家文藝獎翻譯傑出獎(1991)、日本天皇旭日中綬章(2014)、臺灣大學傑出校友(2017)和梁實秋文學大師典範獎(2023)。著有《中國文學在日本》、《中日文學之間:鄭清茂論著集》,翻譯原田康子《輓歌》、《輪唱》;吉川幸次郎《元雜劇研究》、《宋詩概說》、《元明詩概說》;小西甚一《日本文學史》;《平家物語》,松尾芭蕉《奧之細道》、《芭蕉俳文》、《芭蕉百句》,森鷗外《魚玄機:森鷗外歷史小說選》、《澀江抽齋》等書。
2018年在柯慶明教授引薦下,圖書館獲鄭教授捐贈多位名家與之通信的書札,包括胡適、沈從文、巴金、臺靜農、屈萬里、吉川幸次郎、莊因、余光中等,部分內容可見於《今我來思:鄭清茂教授七十榮退紀念文集》一書。
2023年逝世的林文月教授與鄭清茂教授為本校中文系同班同學,是1952年臺大中文系錄取11人中的少數臺灣籍學生,二人接受日本教育至小學五年級,日文底子甚佳,而後又同窗七載,林文月教授撰有〈我的同學鄭清茂〉一文可看出兩人交情甚篤。
感念鄭教授畢生貢獻及慷慨餽贈,謹以此文感恩並紀念之。



簡介

「精選」區塊

貼文

其他貼文

6小時 
分享對象:所有人
大家過逝,典型猶香

郝譽翔得知鄭清茂老師過世消息,我悲痛流淚不已,久久無法言語。鄭老師常說,在東華大學的十多年,是他教書生涯中最快樂的一段時光。於我又何嘗不是呢?我在1998年博士畢業後,就是從鄭老師手中拿到了人生的第一張聘書。當時他是東華中文系主任,系教評會結束後,他親自從花蓮打電話給我,笑著恭喜我通過聘任,又說:「因為系上草創,新進老師課排得較多,要教十個學分!真的非常抱歉,辛苦妳了。」

鄭老師頻對我說「抱歉」。但十個學分哪裡算多?能夠拿到聘書,我已經開心到要跳起來大聲歡呼了!他卻是如此謙和,沒有一絲架子,難怪東華中文系的師生暱稱他「爺爺」。對我們來說,他不是老師,更像是親人,總和楊牧老師一起將學校繁瑣的行政事物扛下,而鼓勵年輕人只要專心讀書、寫作和升等。
我從沒見過爺爺疾言厲色對人,他總是笑呵呵的,讓人感到說不出的溫暖愉快,如沐春風。爺爺退休後住在桃園,昔日東華的同事冠宏、明勳、文蔚、又方和我常結伴去看他,彼此相聚,一如既往,話匣子就停不下來,告別時總覺得時光匆匆,依依不捨約著下次一定再來。
爺爺半生在美國教書,經歷保釣年代,加上他和師母都熱情好客,家中常是華人知識份子聚會的思想沙龍,見證過的人事之多,總是讓我們聽得津津有味,不禁神往。我們說他該寫回憶錄,他只笑著搖頭。
但爺爺並沒有停筆,退休之後反倒更勤於翻譯著述。他總謙虛說自己不夠認真,寫作太慢,但每次去看他,總是從他手中又拿到一部新作。從翻譯《奧之細道》、《澀江抽齋》、乃至厚厚上下兩大冊近百萬字的《平家物語》,以及論著集《中日文學之間》哪一部不是經典?放諸當前華文世界,若非具深厚漢學素養,又精通日文如鄭老師,實在難以寫出。
爺爺閉門埋頭翻譯著述,不求聞問,對於外界大至台灣局勢,小至我們的臉書動態,卻仍然十分關心。師母總笑說爺爺很喜歡看我們的臉書,想知道我們最近做了些什麼?我在爺爺家中看見台大中文系彭毅老師和張亨老師夫婦送的一幅字:「桃源種桃三千年,只羨鴛鴦不羨仙。」張亨老師的「思想史」和彭毅老師的「楚辭」,是我在讀台大中文時最喜歡的兩門課,從未缺過一次。他們和爺爺、師母是畢生的好友,同樣都是謙和溫暖又博學之人。這兩句寫得太傳神,就是爺爺和師母的晚年生活。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如今爺爺離開了,卻留下了這麼多好書,是他思想的結晶。我尤其熱愛《平家物語》,多次在各種場合推薦,這部書不只原著文本好看,爺爺的註釋之詳盡,條條精彩可讀,儼然就是一部中日古典文學史,完全展現他的治學功力。《平家物語》曾是我去年整整一年的床頭書,我讀了兩次,每晚讀一、兩頁,逐字細讀,總是一再驚嘆爺爺的文字竟是如此精鍊優美。這部經典寫盡了「天人五衰,生者必滅之悲」,然而生命有限,文字、情感和記憶卻能穿越時光永存,這正是爺爺留給我們最好的禮物。
還有,我想告訴爺爺,您送我《澀江抽齋》時,曾笑說:「我打賭妳看不完!」我立刻不服氣回說:「爺爺,您放心,我一定會看完!」我真的做到了。
須文蔚 覺得悲傷──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包容、寬厚與睿智的鄭清茂先生
(1933年2月4日—2025年9月3日)
第一次見到鄭清茂先生,是2000年到 #東華大學 兼課的第一天,正徬徨要留在臺北的傳播科系,或是大膽放手去陌生的文學系所任職,花蓮的午後炎熱,海風總帶著一股的涼意,輕輕拂過志學村的田野。顏崑陽老師接我到校,就見到滿頭白髮的鄭清茂老師,在停車場等我下車,和藹地說:「聽說有位優秀的年輕學者要來,我等等有事不能在系辦公室,一定要來這裡見你!」
我徬徨的心,讓一陣和風,像是從很遠很遠的地方來,從大洋的另一頭來,又穿過海岸山脈,到了這片谷地給安撫了,正是清茂老師包容、寬厚與睿智,讓我毅然決定去花蓮任教。聽冠宏老師 說,就在今早,一個尋常得不能再尋常的早晨,鄭清茂老師,臺灣最重要的日本文學漢學家與翻譯家,靜靜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他就這麼安靜地走了,像一條河流,在經過了長遠的旅途之後,終於匯入大海,再也不分你我。這讓我想起他家鄉嘉義民雄牛斗山的那片土地,那兒的泥土想來也是這樣的性情,厚實而溫暖,沉默地承載著一切。他的一生,就像是南臺灣土地上長出來的一株老樹,根扎得深,枝葉卻伸向了遙遠的東方與西方,最後又深深回到故土。
他很早就知道,自己和主流是不一樣的。在日治時代的公學校裡,他跟著朗誦明治天皇的「御製」,低頭拜聽「教育敕語」,那時的文化,像一條清澈的小溪,流進了他的生命裡,他以為這就是世界的全部。可是當時代的浪潮一變,那條小溪突然和一條大河相遇,兩股水流相沖,他成了那個站在交匯處,顯得有些格格不入的人。那時的環境,並不重視他所熟悉的日本文學,他像是個孤獨的旅人,背著自己的行囊,走在一條沒有人同行的路上。
年輕時的清茂先生,家境並不寬裕,在臺大中文系就讀期間,為了生活,他替東方出版社翻譯日文的少年讀物。這工作,不是什麼高深的學問,只是一件尋常的營生。可他卻做得認真,一字一句,都帶著誠懇。他和同學林文月一起合作,由林文月《小婦人》和《居禮夫人》的文字,從遙遠的日本搬運過來,清茂老師主力放在《東方少年雜誌》翻譯,讓臺灣的孩子們能夠在書裡看到另一個世界。這份工作,或許在他看來,就像當年在家鄉田裡插秧一樣,都是踏實的勞動,都是用自己的雙手,去滋養一片土地,去餵養一些生命。
他的翻譯生涯,從這些少年讀物開始,慢慢地,像一條小溪匯入大河,變得越來越寬廣,也讓他走向漢學家的生涯。他替毛子水、董作賓、胡適這些大學者翻譯日文資料,那不是一個簡單的翻譯,那是兩種文化間的對話,是他那份深厚的學問,在默默地為這些大師們鋪路。後來,他與吉川幸次郎這位日本漢學大家成了忘年之交,他們書信往來,討論《元雜劇研究》、《宋詩概說》。清茂先生的譯筆,不僅僅是信、達,他還能在字裡行間,糾正原作者的疏失,補充背景知識。他不是一個簡單的搬運工,而是一個真正懂得那片土地、那條河水性情的人。
在胡適的協助下,沒考過托福的他,傳奇地遠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在那片陌生的土地上,他依然沒有忘記自己的根。當麻州大學想要裁撤亞洲語文系時,他不像一個柔弱的文人,他發起抗議,獲得了一百多位漢學家與日本學家的支持。這份力量,不是來自權勢,而是來自他那份溫和而堅定的品格,像大地一樣的性情。
東華創校時,他回到了臺灣,回到了這片山海之間的大學。這裡,沒有城裡的繁華,只有鄉村的寧靜。他擔任中文系創系系主任,開創了一個以文學為主軸的科系。
當他不再是系主任,也不再是行政人員,他回到了他最舒服的位置,做一個單純的「爺爺」。他滿頭的銀髮,是那樣的醒目,那樣的和藹可親。顏崑陽教授曾說,他有「大地」的性情和「秋水」的智慧。大地承載萬物,秋水明澈通達。這份學識與人格的融合,正是華人最看重的「真學問」。在東華,他就是最好的「爺爺」,年輕的老師們稱他「鄭公」,學生們則親暱地喊他「爺爺」。他們在他的身上,看到了知識,更看到了做人的道理。
到了晚年,他沒有停止他的工作。他用三年時間,翻譯了《奧之細道》,為他更浩大的翻譯事業《平家物語》暖身。這兩部作品,一部是充滿美感的行腳紀行,一部是充滿悲愴的武士史詩。他將這兩部作品翻譯得典雅精緻,一字一句,都帶著他那份溫柔與細膩。尤其是《平家物語》,他看到了其中的「諸行無常,盛者必衰」之理,這不僅僅是翻譯,更是他對人生的體悟。這份體悟,從一個在田埂上放牛的少年開始,經過了幾十年歲月的沖刷,最終在他筆下,化作了安靜而深沉的文字。
我因為從未讀過中文系,一向迷醉於清茂老師口中臺大中文系和美國漢學界的種種故事,清茂老師每每幽默談掌故,都成為我的文學史養分。記憶最深的是,有一次在系上遇見他,他突然伸出食指,在嘴前發出:「噓!」
我以為發生了什麼事?或他要告訴我什麼秘密?
鄭公看我一臉茫然就笑著說:「叫你呢!」
我意會出來,兩人就大笑起來。鄭公不只幽默,更豁然大度,他在東華期間,從不讓我們在系務會議上投票表決,一定要有共識,方能執行。這樣的寬容與睿智,讓我在七年系主任期間,能夠和同事一起打造有創意又和諧的團隊,都是他賦予的精神力量。
清茂老師走了,就像河流終於流完了它的路程,平靜而安詳地回歸了。他沒有留下什麼喧譁,只留下了那些美好、深奧與典雅的文字,那些在學生心裡種下的種子,那些在後輩眼中明澈如秋水的智慧。
▍鄭清茂教授大事與著作年表
▏一九三三年
◎二月,生於台灣省嘉義縣民雄鄉牛斗山山中村。為鄭來發先生、郭寶女士之長子。
▏一九四九年
◎嘉義華南商業學校畢業,原可進入華南銀行工作,恰值新台幣換舊台幣,銀行裁員,不果。乃報考台南師範學校,名落孫山。
◎九月考取斗六中學高中部,受業於徐翔先生。
▏一九五二年
◎經高中英文老師龍庭傑老師引見,拜謁臺靜農先生,乃由原已辦完入學手續之省立師範學院(國立師範大學前身)教育學系,改入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就讀。
◎受業於臺靜農先生、孔德成先生、何容先生、董作賓先生、董同龢先生、李方桂先生、鄭騫先生、王叔岷先生、戴君仁先生、毛子水先生。
◎同年,經洪炎秋先生之介紹,定期於「東方少年」月刊上從事翻譯與撰寫的工作。
◎前副總統謝東閔先生(時為國民黨中央黨部副秘書長)在報刊上閱讀其文章〈風雨一年間〉,深為賞識,託雜誌編輯安排見面,就此成為忘年交。
▏一九五五年
◎譯〈論語的成立〉,貝塚茂樹著,台北:《大陸雜誌》第十一卷第三期,頁16-20。
▏一九五六年   
◎六月,畢業於台大中文系,獲學士學位。
◎九月,進入台大中國文學研究所攻讀碩士學位。
◎〈漢字之發生及其年代之推測〉,台北:《大陸雜誌》第十一卷第八期,頁16-20。
◎譯〈六朝律詩之形成〉(上)(下),高木正一著,台北:《大陸雜誌》第十三卷第九期,頁17-18;第十期,頁24-32。
▏一九五七年
◎秋,陪同孔德成先生訪問日本,任訪日隨員翻譯。
◎譯〈關於陰曆的兩三個問題〉,藪內清著,台北:《大陸雜誌》第十四卷第一期,頁1-7。
◎譯〈周初的絕對年代〉(上)(下),山田統著,台北:《大陸雜誌》第十五卷第五期,頁14-17;第六期,頁17-21。
◎譯〈中國小說論〉,吉川幸次郎著,台北:《大陸雜誌》第十五卷第十二期,頁15-21。
▏一九五八年
◎暑期,與陳奇祿先生等陪同李方桂先生至埔里、日月潭、 花蓮、台東等地,從事原住民語言之田野調查工作。
◎譯《輓歌》,原田康子著,台北:明華書局出版。
◎譯〈甲骨學概說〉,貝塚茂樹著,台北:《大陸雜誌》。
▏一九五九年
◎六月,畢業於台大中文所,完成論文《中國桑樹神話傳說研究》,指導教授為臺靜農先生。九月,入伍服役。
▏一九六○年
◎譯《元雜劇研究》,吉川幸次郎著,台北:藝文印書館。
▏一九六一年
◎春二月,以空軍少尉三級退伍;隨即於謝東閔先生創辦之台北實踐家專兼課,並結識當時尚在學的馮秋鴻女士。
◎八月,受台大中文系與歷史系合聘任專任講師,並擔任歷史系客座教授森谷秀亮先生的隨堂翻譯。
◎譯《輪唱》原田康子著,台北:學生書局。
◎譯〈溺女考〉曾我部靜雄著,台北:《文星》雜誌。
▏一九六二年
◎九月,留學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方學系(後東亞學系)研究所。
▏一九六四年
◎父親過世,未能回台奔喪,引為憾事。
▏一九六五年
◎夏,取得博士候選人資格,並獲普林斯頓大學獎助赴日,進東京大學與慶應義塾大學為特別研究生(一九六五—一九六七)。赴日前,先行返回台灣與馮秋鴻女士結婚;隨後,夫妻倆偕同赴日。
◎〈王次回研究〉,《文史哲學報》14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
▏一九六六年
◎應慶應義塾大學之邀,擔任兼任講師,教授漢語(一九六六——一九六七)。
◎〈永井荷風と中國文學〉Transac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Orientalists in Japan XI,pp.25-36,東京。
▏一九六七年
◎四月,經陳世驤先生之推薦,應邀至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東方學系任助理教授,教授中國現代文學、日本漢學、明朝復古運動等課程。
◎《夏目漱石的漢詩》,台北:《純文學》第四卷第一期。
◎〈中國文人與日本文人〉,台北:《純文學》第四卷第二期~第四期。
譯〈日本近世儒者的文學觀〉,中村幸彥著,台北:《純文學》第四卷12期。
▏一九六八年
◎〈永井荷風與漢文學〉,台北:《純文學》第四卷第二十二期。
◎《中國文學在日本》,台北:純文學出版社。
▏一九七0年
◎取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學位論文《永井荷風與中國文學傳統》。
◎〈吉川先生の二つ不滿〉,《吉川幸次郎全集月報》二十卷頁4-6,東京:筑摩書房。
▏一九七一年
◎八月,獨生女鄭心欣出世。
◎“Nagai Kafu’s Concept of Fiction.” Tamkang Reniew,Ⅱ-1,pp.153-174。
▏一九七二年
◎夏,應邀返台參加第一屆「國家建設研討會」。
◎秋,應邀赴日參加日本PEN主辦之「日本文化研究會」。
◎Book review,Tu Fu,by A. R. Davis, Jounal of Asian Studies, May,pp.644-646。
◎“Chinese Histroy in the Writings of Nakajima Atsushi,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Japanese Language Teachers,September,pp.45-57。
◎〈中島敦における中國史〉,東京:《季刊藝術》Ⅵ-3,p54-73。
▏一九七三年
◎轉至美國麻州大學(安赫斯特),任亞洲語文學系專任副教授。
▏一九七四年
◎兼任麻州大學亞洲語文學系系主任(一九七四——一九七七)。
▏一九七五年
◎夏,傳母親中風病危,自美返台探望。
▏一九七七年
◎升等為麻州大學專任教授。
◎麻州大學有裁撤亞洲語文學系之議,乃發動抗議,獲得美國各校、漢學家與日本學家一百多位來信支持,學校當局知難而退,圓滿收場。
◎“On Bunjin:The Literati of the Edo Period,”Studies in Japanese CultureⅠ,pp.3-10,The Japan P.E.N. Club。
◎The Impact of Japanese Literary Trends on Modern Chinese Writers,”in Merle Goldman, ed.,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May Fourth Era,pp.63-88;Notes,pp.416-418,(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漢詩〉、〈木屑錄〉,江藤淳編《夏目漱石》,東京:朝日新聞,pp.42-47;pp.178-179。
◎譯《宋詩概說》,吉川幸次郎著,台北:聯經出版社,288頁。
◎譯〈推移的悲哀—古詩十九首的主題〉,台北:《中外文學》,六卷四期(9月)頁24-54;六卷五期(十月),頁113-131。
▏一九七九年
◎獲日本國際交流基金研究獎助(一九七九——一九八0),赴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從事比較文化文學研究。
◎發表〈日本近代文學と中國作家〉,《國際日本文學研究集會會議錄(第三回)》(東京國文學研究資料館),pp.11-22。
▏一九八0年
◎夏,獲美國人文社會科學獎助。同年,並返台參加第八屆「國家建設研討會」。
◎〈中國近代作家と日本文學〉,《アジア.クォータリー》,XII-2-3頁128-146,東京:朝日新聞出版。
▏一九八一年
◎春,應中國作家協會之邀,以美籍華裔作家學者之名參訪大陸十餘天,同行者有王靖宇、楊牧(王靖獻)、李歐梵、劉紹銘、鄭愁予、莊因等人。參訪中因母喪,提前離隊經東京返台奔喪。
▏一九八二年
◎冬,完成《王次回詩集》校注,費時一年。
▏一九八三年
◎獲國立編譯館翻譯獎助,進行吉川幸次郎著《元明詩概說》之中譯計畫。
◎《王次回詩集》編校,附導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563頁。
◎譯〈杜甫的詩論與詩〉,吉川幸次郎著,台北:《詩學》第三期,頁57-89。
▏一九八五年
◎〈中島敦的歷史小說〉,《鄭因百先生八十壽慶紀念論文集》(下)頁1093-1119,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
▏一九八六年
◎應台灣大學之請,任中文系客座教授一年(九八六——一九八七)。
◎〈夏目漱石の漢詩〉(楊碧慈譯),連載於《近代文學研究》(東京,上智大學,1984),第三集,頁67-78;《論究:研究と批評》(東京二松學舍大學)第16號,頁43-50;第17號,頁45-54,1986年。
◎譯《元明詩概說》,吉川幸次郎著,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6年。
▏一九八八年
◎譯《弟子》,中島敦著,(收〈弟子〉〈李陵〉,附導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64頁。
◎選譯《愛情與生活》,羅曼.羅蘭語錄,台北;純文學出版社。
◎譯〈悟淨出世〉,中島敦著,連載於台北:《當代》第32期,頁132-137;第33期,頁140-149。
▏一九八九年
◎《弟子》,中島敦著,(收〈弟子〉〈李陵〉,附導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64頁。
◎選譯《愛情與生活》,羅曼.羅蘭語錄,台北;純文學出版社。
◎譯〈悟淨出世〉,中島敦著,連載於台北:《當代》第32期,頁132-137;第33期,頁140-149。
▏一九九一年
◎所譯《元明詩概說》一書,榮獲中華民國國家文藝獎第一屆翻譯傑出獎。
◎〈周作人的日本經驗〉,《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文學組),頁869-900。
◎〈菅原道真的漢詩〉《第二屆中國域外漢籍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頁549-579,台北;聯經出版社。
▏一九九三年
◎返台任台大中文系客座教授一年(一九九五——一九九四)。
◎〈取徑於東洋—略論中國現代文學與日本〉,台北,《中外文學》(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編,五月),V.21.No12,頁67-87。亦收於《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台大中文系編,六月),頁647-670。
▏一九九四年
◎向麻州大學請假,任台灣大學日文系專任教授(一九九四——一九九五)。
◎〈關於中譯日本學者漢學著作的問題〉,台北:(第二屆翻譯學國際研討會論文)。
▏一九九五年
◎返麻州大學一學年。
▏一九九六年
◎七月,自麻州大學提前退休返台。
◎辭去台大日文系教職。
◎應國立東華大學牟宗燦校長與人文社會科學院王靖獻(楊牧)院長之邀,轉至花蓮,任中國語文學系專任教授,並擔任系主任(一九九六——一九九八)。
◎應台大文學院之請,任該校日文系兼任教授(一九九六——一九九八)。
▏一九九七起
◎應聘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諮議委員。應聘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學哲學研究所諮詢委員。
▏一九九八年
◎屆齡退休,經慰留,續任東華大學專任教授。
◎應聘台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檢察署「犯罪被害人補償覆審委員會」委員。(至二○○○年迄)
▏一九九九年
◎〈海內文章落布衣——談日本江戶時代的文人〉,花蓮:《東華人文學報》第一期(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編,七月),頁19-31。
▏二00一年
◎3月,受邀「日本漢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主題演講,講題為「他山之石——日本漢學對華人的意義」。
◎譯《輓歌》(原田康子著),修訂重排本(附新版序),台北:洪範書局,340頁。
▏二00二年
◎〈他山之石:日本漢學對華人的意義〉,張寶三、楊儒賓編《日本漢學研究初探》,台北:喜馬拉雅基金會,頁1-15。
◎譯〈日本の漢學が華人に與えるもの〉,上文之日文版,收於《日本漢學研究初探》,東京:勉城出版社,頁4-18。
▏二00三年
◎八月榮退。
◎獲聘為東華大學榮譽教授。
▏二00九年
◎五月受邀「第三屆人文典範的探尋學術研討會」主題演講,講題「三十八年後來台漢學家的治學風範」。
▏二0一一年
◎譯注松尾芭蕉《奧之細道》。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二0一一年
◎1月,赴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演講,講題「漢文學在東亞」。
▏二0一三年
◎受邀赴敏隆講堂演講兩場,講題「無常與眼淚:《平家物語》」、「《奧之細道》:芭蕉的俳諧行腳」。
▏二0一四年
◎11月赴「2014 年臺大日本語文創新暨創系 20 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主題演講:「談平家物語的漢譯問題」。
◎譯注松尾芭蕉《芭蕉俳文》。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譯注《平家物語》(覺一本)。台北:洪範出版社。
▏二0一五年
◎因致力於譯注日本經典文學,榮獲日本政府頒授「旭日中綬章」
◎譯注小西甚一《日本文學史》。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二0一六年
◎5月,受邀擔任第七屆「文學傳播與接受」國際學術研討會主題演講,講題「談翻譯的意義」。
▏二0一七年
◎獲頒2017 年臺大傑出校友。
◎11月受邀擔任科技部人文沙龍講座,講題「漫談松尾芭蕉的俳句」。
◎譯注《平家物語》(覺一本)。南京:譯林出版社。(簡體版)
◎譯注松尾芭蕉《芭蕉百句》。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二0一九年
◎譯注森外鷗《魚玄機:林外鷗歷史小說選》。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捐贈藏書一萬冊,東華大學成立「鄭清茂教授文庫」。
▏二0二0年
◎出版翻譯森鷗外《澀江抽齋》。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二0二一年
◎1重刊翻譯森鷗外《原田康子》。台北:洪範 。
▏二0二二年
◎10/27出版《中日文學之間:鄭清茂論著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
▏二0二三年
◎獲第35屆「師大梁實秋文學大師獎」「文學大師典範獎」
▏二0二五年
◎九月三日過世。
▎謝謝 賴慈芸 老師,提供修正的意見。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