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3日 星期日

畫家李澤藩 (蔣理容)


美術教育.愛的教育—畫家李澤藩
2015-08-23 10:00







[完整介紹]
蔣理容
蔣渭水文化基金會副執行長,財團法人台北愛樂文教基基會董事,國立台灣師大音樂系畢業,鋼琴暨聲樂音樂家,曾任教各級學校教授鋼琴;業餘寫作及演講,致力於社會工作為"台灣奧福教育協會"創會者之一,並擔任第四屆理事長

李澤藩老師的繪畫作品非常多,他的作品以水彩畫最多,少部份是油畫。一生的創作都與土地和人們的情感有著深刻的聯繫,此圖為「鹿港橫町」,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畫家李澤藩(1907〜1989)可說是台灣畫壇的隱士,他的作品獲獎無數,但卻不以畫家自居,反而以教育工作者自勉。他的本性樸實,不求名利,五十年的教學生涯中桃李滿天下,為台灣社會在轉型中的現實,留下一位人格者的典型和風範。

李老師最鍾愛家鄉苗、竹一帶風光,以精湛的西洋繪畫技巧傳達出濃濃的鄉土情,他的水彩畫作有一股令人感動的厚重與深度,在台灣美術史上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

藝術源自於鄉土之愛

李澤藩老師的繪畫作品非常多,幾乎沒有人能正確說出他的畫作的數量。而這些作品也都具有藝術水準,後代的美術學者、藝術家、畫家和鑑賞家,都給予他的作品很高的評價。他的作品以水彩畫最多,少部份是油畫。一生的創作都與土地和人們的情感有著深刻的聯繫,尤其對他成長的地方──新竹,描繪了豐富的鄉野、山川,以及人民勞動的生活影像,除了鮮明生動的視覺效果之外,更觸動人心,啟發在地文化的親切感。代表作有「鶯歌街角」、「玫瑰花」、「鹿港橫町」等。

對美術技法與材質都勇於創新的李澤藩,中年之後的繪畫仍然充滿著無窮的生命力。六十七歲那一年因為探親之便,在北美洲有半年左右的旅行。從舊金山、洛磯山脈、大峽谷,到芝加哥、水牛城、紐約和巴爾的摩,李澤藩飽覽了新大陸壯麗的大塊山水,尤其美國開放的文明社會,無形中影響了他的創作觀。

藝術的理想要在生活中實踐

有人請教他,水彩是透明的好、還是不透明的好?用油彩好呢?還是用水彩好?

李老師的見解是:「這不是材料的問題,而是表現適宜與否的問題。也就是說,能畫得好就好。」

他認為從事繪畫的人,對畫材和技法要不斷的有新的嘗試,發揮想像力和創意,不必受到顏料的侷限。「要驅使顏料來表現自己的藝術理想。」這樣的藝術理想就是他努力的目標。



李老師的兒子李遠哲(諾貝爾獎得主、前中央研究院院長)曾說:「在美術展覽裡,欣賞父親傑作的人往往讚嘆他的天份,但我們都知道,這天份是他經年累月、不斷學習、不斷研究、不斷探討、慢慢培養出來的。我看父親最大的特質,就是勤奮。我從沒看過比他更勤勞、更用功的人。」

美術教育是觀照到全人格的教育

除了對創作投注熱情,李澤藩的一生都奉獻在教育崗位上。他說,跟學生相處時,有時候會遇到失意和令人灰心的事,但透過注意學生的個性、行為,和對他們家庭狀況的瞭解,可以給予不同的誘導和啟發。往往在自由的作畫氣氛中,學生悶在心中的挫折和苦惱能夠自然的說出來,藉由美術課的開導,順便就把生活、道德引進他們心中了。

他在師範學校任教時,學生都是將要當老師的人,但也難免有做錯事的時候。有一次接連著好長的陰雨天,年輕的學生沒地方活動便在走廊玩樂,打打鬧鬧時一不小心,折斷了窗戶的護欄。經過校方處置,破壞公物要被開除者有四位!

李老師認得他們平時都是善良的孩子,這次事件應該純粹是不小心,而非故意破壞,如果因此將他們開除,不是等於給他們貼上犯罪的標籤嗎?他們不就一輩子要背負著這個污點了嗎?於是他這樣建議校長:「如果一個人手腳生了膿瘡,我們一定希望用藥、動手術,想辦法把它治好,而不是因此而把手腳砍去吧。」他的信念就是--從事教育的人有責任培植棟樑之材,不能因為看到樹枝有一點點長得不太好,就把整棵樹砍掉。

為人師者,言教、身教之外還要循循善誘

李老師教學生「知過必改」,而且做人做事都要認真。「好像畫一幅畫,要觀前顧後,注意細微處,也要從多個角度去觀察,才能完成一幅好作品。」李老師引導學生要有對美感的嚮往,有審美的觀察力,知道善惡的分別,以及做人的道德良心。「美術與人生是不能脫離的,以美、以良心來做事,社會就會圓滿,人人可以安心過日子。」

李老師教過的學生,有很多位在藝術領域裡發揮天份,也有的在教育界、科技界、學術界成為菁英,這,應該都是受到李澤藩老師認真、勤奮的身教影響吧﹗

李老師在1989年逝世,他的子女節省葬儀費用再加上捐款,設立「李澤藩美勞獎學金」以獎勵更多年輕人在美術與教育生涯中,能像他一樣,也創造出美滿的人生。

                            李澤藩 外媽祖公廟前

                             李澤藩 大橋邊 水彩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