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6日 星期三

褚威格.《愛與同情 》張玉書~2019譯 志文 新潮文庫 451,2001. Beware of Pity (German: Ungeduld des Herzens 心的焦灼,

 

褚威格.《愛與同情 》張玉書譯 志文 新潮文庫 451,2001. Beware of Pity (German: Ungeduld des Herzens 心的焦灼, literally Impatience of the Heart 1939) 。2024年在聯經書店看到二本志文的書:史懷哲的與這本,二十多年前的書,如新書2025.08 買,很感動





Beware of Pity (GermanUngeduld des Herzens, literally Impatience of the Heart) is a 1939 novel by the Austrian writer Stefan Zweig. It was Zweig's longest work of fiction. It was adapted into a 1946 film of the same title, directed by Maurice Elvey.[1]



4,977 / 5,000

《小心憐憫》(德文:Ungeduld des Herzens,字面意思是「內心的不耐煩」)是奧地利作家史蒂芬‧茨威格1939年創作的一部小說。這是茨威格最長的一部小說。 1946年,它被改編成同名電影,由莫里斯·埃爾維執導。 [1] 劇情簡介 年輕的中尉安東「東尼」霍夫米勒受邀前往匈牙利富豪拉約什凱克斯法爾瓦的城堡。晚餐後,他邀請凱克斯法爾瓦的女兒伊迪絲跳舞,卻不知道伊迪絲腰部以下癱瘓了。伊迪絲因察覺到自己的輕蔑而失聲痛哭,托尼尷尬不已,匆匆離開了城堡。不久之後,他送了她鮮花,希望凱克斯法爾瓦一家能原諒他,並希望他的輕率行為不會成為流言蜚語的話題。令他驚訝的是,他立刻被邀請回去喝茶,出於對伊迪絲病情的同情,他與年輕的伊迪絲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很快,他每天都去凱克斯法爾瓦斯,在那裡享用著豐盛的美食、雪茄和美酒,同時對這位殘疾女孩產生了一種微妙的感情和同情。伊迪絲瘋狂地愛上了他,但東尼從未想過這一點。儘管東尼反對,馮·凱克斯法爾瓦先生還是抓住一切機會,不由自主地稱讚托尼的寬宏大量。有一天,他請托尼幫個忙。馮·凱克斯法爾瓦先生擔心伊迪絲的主治醫生康多爾醫生不完全誠實,因為他堅持認為伊迪絲的病情正在好轉,而且有一天可能會完全治愈,因為他考慮到馮·凱克斯法爾瓦先生的感受。他請托尼在這位好心醫生來訪時,順便問她是否有可能完全康復。當禿鷹來訪時,托尼漫不經心地提出陪他走回城裡。禿鷹含糊其辭地談論了馮凱克斯法爾瓦先生的卑微出身,這讓他很不高興。禿鷹建議將事情的始末原原本本告訴他,而不是讓東尼聽他透過流言蜚語聽到一個支離破碎的版本。禿鷹描述了馮凱克斯法爾瓦先生的出身:一位年輕的猶太商人,他從凱克斯法爾瓦城堡和土地的已故女繼承人的德國同伴那裡騙取了財產,後來出於同情娶了這位可憐的女子。之後,他成為了伊迪絲的忠實丈夫和父親,對金錢一無所知,只關心如何贍養已故的妻女。東尼對這個故事感到震驚,但還是設法詢問了伊迪絲的情況。禿鷹解釋說,他相信,鑑於醫學的不斷進步,沒有人是無法治癒的,但伊迪絲能否再次行走卻難以保證。他隨口提到了一位法國醫生在最近的醫學期刊上描述的一種可能的治療方法,但堅稱自己不確定這種方法是否適用於伊迪絲。與禿鷹分別後,東尼回家的路上被奄奄一息的馮‧凱克斯法爾瓦先生攔住了。東尼試圖讓他冷靜下來,但出於同情,他不得不對老人撒謊,說有一種新的治療方法,禿鷹確信可以徹底治愈伊迪絲。馮·凱克斯法爾瓦先生聽到這個消息欣喜若狂,衝回家叫醒伊迪絲。伊迪絲也欣喜若狂,城堡裡立刻充滿了歡樂的氣氛。禿鷹希望伊迪絲的振奮精神能讓她的情況好轉,同時又擔心失望會讓她喪命,於是同意繼續撒謊,但前提是托尼到時候必須完全負責坦白。然而不久之後,伊迪絲開始懷疑這次治療只是托尼為了把她送走而設的詭計,儘管托尼堅持不同意。當她吻上他的嘴唇時,東尼驚恐地意識到,伊迪絲竟然在未經他同意的情況下愛上了他。起初,他計劃逃跑,但禿鷹告訴他,如果他現在拋棄這個可憐的女孩,他就是殺人犯,犯了罪,他必須至少在她去瑞士接受治療之前安慰和陪伴她。出於對馮凱克斯法爾瓦先生的同情,以及伊迪絲似乎隨時準備自殺的心理,無論托尼對她說什麼,他都答應等她治療康復後就娶她。然而,由於害怕被嘲笑和蔑視,他公開否認了這樁婚事。他意識到自己給部隊帶來了麻煩,也意識到自己對戰友撒謊給部隊帶來了恥辱,於是他計劃自殺併申請調職。那天清晨,他匆匆離開小鎮,只是一時衝動,卻在維也納候車時內疚感襲上心頭,卻未能及時通知禿鷲。在一站,他匆匆發了一封電報,解釋自己已被調職,但仍打算履行承諾。但他並不知道,弗朗茲·斐迪南大公已於當天遇害,他的電報也未能送達凱克斯法爾瓦家。伊迪絲得知他公開否認訂婚後,自殺身亡。托妮投身第一次世界大戰,罪惡感蒙蔽了雙眼,但她依然機械地服從命令。

著名翻译家、北京大学教授张玉书教授于2019年1月5日去世,享年85岁。张玉书生前曾翻译多部茨威格作品,被认为是最懂茨威格的翻译家。


据人民文学出版社消息,著名翻译家、北京大学教授张玉书教授于2019年1月5日13点57分,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重症监护室昏迷数日后离世,享年85岁。




张玉书1934年出生于上海,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德语专业。他历任北京大学西语系德语**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西语系世界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德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张玉书在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8年起任欧华学会理事,2000年起任《文学之路》主编,2002年获得德国图宾根大学名誉博士学位,2007年起任《德语文学与文学批评》主编。




张玉书因翻译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作品被中国读者熟知。张玉书翻译了茨威格的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多部短篇小说集,以及茨威格的自传《昨日世界》。1999年,张玉书当选为国际茨威格学会理事。




张玉书与茨威格结缘,得益于启蒙老师谭玛丽先生的赠书推介。谭玛丽先生的赠书《约瑟夫·富谢》是茨威格的一本历史人物传记,讲述法国大革命时期一位见风使舵的政要人物。张玉书在阅读之后深受震撼,当时就动了翻译的念头,想把这本书介绍给中国读者以警示后人。




从这本书开始,张玉书不断阅读并翻译茨威格的作品,走进这位奥地利作家的内心深处。2007年,根据多年的教学和翻译体会,张玉书写了一本书《茨威格评传:伟大心灵的回声》,帮助读者了解茨威格含蓄内敛的心灵世界,尝试探索他的自杀之谜。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