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言:
川普稱台積電將赴美
投資3000億美元設全球最大晶圓廠
4000億美元換關稅?台積49%買Intel?分析師:「假利空、法人低接」劇本
Ching-Chih Lu
今天看到鏡週刊對於台積電是對美關稅談判卡關原因的文章,提到的條件有二:1. 要求台積電入股英特爾49%,以及 2. 再投資美國4千億美元。
我沒有任何內線消息,不過這兩個條件看起來不太現實。
入股 Intel 這個說法幾個月前就流傳過,不過這種處理方式不太實際。台積電在先進製程上面的良率不是一個神秘的配方,掌握到了就可以依樣畫葫蘆那麼簡單。他們當然還是有營業秘密,所以今天有幾個台積電的工程師因為盜竊公司機密被捕。不過這整個過程從供應商的配合到員工的努力,是一整個系統的結果,不是台積電交出一本 playbook 就可以讓 Intel 的晶圓代工立刻趕上。另外一個常見的錯誤是在討論地緣政治時,很多人把台積電目前的領先優勢與技術當成是一個固定的東西,把問題侷限在「XXX 能不能趕上台積電做出 2 nm (隨時間這裡可以填入不同的 process node) 的晶片?」只不過十年之前,台積電也還不是技術最領先的晶圓代工廠,那時候還是 Intel。技術是要砸大錢下去一直向前進的,而且過程中轉錯一個彎就有可能從領先變成落後。就算讓台積電跟 Intel 合作,要怎麼維持住這樣一個結果?比較可能的結果是公司變成雙頭馬車,不知道該往那邊前進。
說讓台積電入股 49% 算是有想到 Trump 大概不希望最先進的美國晶片公司被外國拿走過半數的所有權,不過完全沒有考慮接下來要怎麼辦才能形成一個可行的生意模型。這還不提 Intel 是上市公司,要是有單一個人或公司拿下 49% 的股權,那根本就會取得公司董事會大部分的席次以及控制權了。
再來是4千億美元,$400B。
這個數字是什麼概念?我們把台積電 2025Q2 的季報拿出來看。他們的總資產是 $240B,PP&E 是 $116B,總負債是 $82B。這些都是存量。
如果看台積電過去五年的資本支出 (CAPEX),平均是在一年 $29B 左右。今年預計支出會多一點,也不過在 $38-42B 之間。$400B 要花多久?是也不用十年啦,這個數據應該會在接下來幾年每一年都有成長,但是也不是個三五年可以輕鬆花掉的金額。就算台積電接下來完全不在台灣設廠,取消德國的計畫,也停止在熊本的支出,這筆錢也不是台積電一下子就能承諾的。他們連明年的資本支出都還不會現在就決定。去年 Q3 的 earning call 就有記者問到 2025 的資本支出,魏哲家董事長就說還言之過早,沒有數據可以給了。$400B 如果台積電三年要用完(三年抓的是大概的建廠時間),那大概只能都蓋 2nm 廠。全世界有那麼大的需求嗎?在這個產業還在一直往前進的情況下,建廠的規模要看客戶的需求,不是蓋出來自然會有人要的。
這些條件看起來都很違和,不像是一般資本市場的思維,反而像是中國這種生產至上的共產主義國家的思考方式。
我不知道美國一開始是不是真的開這些條件出來,不過如果開出來,不需要個火箭科學家也知道這些條件的問題在哪裡,美國談判代表當然也看的懂的。這兩個條件當然行不通,所以不應該卡關在這裡。談判代表不敢違逆英明領袖的旨意這種事情只會出現在集權國家,Trump 沒有這麼誇張。
拖到現在關稅還沒有拍版定案當然是有些事情卡關,我也不敢說一定跟台積電無關,畢竟晶片與電子業要為台灣對美出超負最大的責任。不過鏡週刊傳言的這兩個條件不太合邏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